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8
2014/9/4   热度:1309
济群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8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8 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接下来讲根本烦恼的最后一种:恶见。 见,其实就是认识。恶见就是不善的认识,也即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认识 “恶见者。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恶见是什么呢?即不善的见,颠倒的认识。所以,恶见是“于诸谛理”,谛,四谛的真理,或者说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理、现象“颠倒推度”,进行错误地分别,错误的地认识。这种错误的分别、错误推理之后,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就是染慧,就是染污的慧、不善的慧。我们前面讲到胜解心所,讲到五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这里的慧也是通三性的。有善的慧,好正确的、如实的,还有不善的、错误的慧。这里错误的慧其实就是恶见。 恶见的生起是以无明为基础,受到某一种错误的思想、宗教的影响,我们接受了某一种哲学如唯物论的哲学等不是很正确的信仰,都会让你产生错误的见地。 恶见主要有五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身见:执著五蕴色身为我。 边见:执著五蕴生命的相续,会产生二种情况的见。一种是常见,一种是断见。常见,相信生命的相续是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灵魂,在生命的相续中贯穿着整个生命,在轮回中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常见。还有一种认为,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人死如灯灭,这就是断见。断常二见都称为边见。 邪见:拨无因果,也不相信人生有前生、有后世,也不相信贤圣、有凡夫,也不相信造了业将来会受报。 见取:执著上面的这些错误的认识、知见为真理。 戒禁取:外道会持一些不健康的戒律,其实并不能帮助他们解脱,但他们以为那样就能解脱,比如有的人持牛戒、猪戒、狗戒,以为人要是过像动物一样苦行的生活,将来就能解脱,这样持戒的方式就称为戒禁取。 五种邪见如果把它分开,就是一花开五叶,一种见中包含五种戒,包括前面的五种烦恼,就是十种烦恼,从贪、嗔、痴、慢、疑这五种叫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见,这五种叫作五利使,当它产生作用的时候,它更利。有五利使和五钝使的分别。 这样的一些错误的见地,因为我们一个人他的观念对我们的人生其实影响蛮大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观念之下生活,这种错误的见地将会使我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我们做什么都是要受这些恶见的影响。 如何对治这些恶见。当然还是要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来帮助我们改变这种错误的见。见就是一种认识。你要改变这个认识,你就要通过亲近善知识入手,通过听闻正法入手。因为我们的恶见的生起,是因为我们接触了错误的思潮或者错误的宗教,所以都会产生邪知邪见。如果我们要改变邪知邪见,就要接受一种真理、智慧的教法,自然就能改变见地、改变认识。 以上讲的是六种根本烦恼。 接下来讲的是随烦恼。随烦恼就是随着根本烦恼生起的,和根本烦恼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共有二十种。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这二十种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前面的十种称为小随烦恼;“无惭、无愧”这二种称为中随烦恼;从“十三不信到散乱”,称为大随烦恼。小随、中随、大随主要是根据其活动的时间、范围的宽和窄,普遍不普遍而划分。 下面讲第一种:忿。 “言忿者。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 忿,即愤怒的心理。它产生的前提,通常是当你面对违缘、逆境或者对你没有利益,甚至对你会有所伤害的境界的情况下,比如人家骂你,或者打你,或者伤害到你的利益,你就会生起一种心理,就是忿。这种愤怒的心理其实是嗔恨心的表现,没有离开嗔恨心。这种愤怒的心理的产生,就会障碍不愤怒。你有了愤怒的心理,你就不会产生不愤怒的心理,不忿的心理就被障住。忿了之后,有可能会打架、斗殴,都是在愤怒的情况下发生的。愤怒了之后,进一步就会怀恨在心。所以,就会造种种不善的业。这是愤怒的心理的表现。 愤怒是嗔心的表现,要对治这种心理,也还是要从修忍辱、修慈悲、修无我这几个方面来入手,同时要观察愤怒的过患,思惟没有愤怒的功德。 第二种:恨。 “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恨的心理是以愤怒为先,有了愤怒的前提之后,然后就会产生恨的理心。恨的产生它的前提就是愤怒,愤怒的了之后就会耿耿于怀,进一步就会产生怨恨的心理。 这种怨恨的心理还是建立在愤怒的前提,同时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的人愤怒了之后,会不断地去想,会不断想着这个愤怒的经历,比如和人家吵架的事情。所以,恨的心理是以愤怒的这件事作为所缘境,会在家里想,越想越不对劲,接着再去找对方吵一架。对这种愤怒的情景越想,这种怨恨的心理力量越强。如果不想的话,恨的心理很快就消除了。愤怒之后形成了怨恨的念头,这个怨恨的念头刚刚生起的并不大,但是因为你不断地想着愤怒的经历,这个怨恨的心理就会不断地张扬,它的力量会越来越大,甚至这个人做过的所有的对不起你的事情,你都会想一遍。最后,你的嗔恨心的营养就很丰富了。因为你的嗔恨心就是以这些不愉快的境界作为它的精神食品,最后就把嗔恨心养得很壮很壮的,最后,你的其它心理都打不过它了。所以,这种嗔恨的心理就会障碍你不恨的心理,这种怨恨的心理进一步就会导致你产生一种“热恼”,你的心里面像一团火一样,你越想越恨,越想越气。你的心理,哇,真是恼火啊!真是气死我了!是不是这样子?越想越恼火!恼的是自己,然后你还要去恼别人。你在很恼火的时候,心里像一团火一样,那你这团的力量越来越大,就要烧出来,烧到别人身上,你就找人打架、斗殴。所以,恨的心理也会形成身口意不善业、杀盗YIN妄,直接产生损害他人的心理。很多杀人行为都是在极度恼火、怀恨之下产生的。 我们要认识到怨恨心理的过患,因为怨恨不能解决怨恨的问题,冤冤相报何时了?你怨恨他,他怨恨你,其实二败俱伤,你恨他很辛苦,他被你恨,他也很不开。所以,怨恨是不能化解怨恨的,只有慈悲才能化解怨恨。如何化解怨恨呢?一方面要思惟怨恨的过患,同时要思惟不怨恨的功德,然后通过修无我、修慈悲来化解怨恨的心理。 接下来是:恼。 “恼者。忿恨为先。追触暴恶恨(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 忿、恨、恼是嗔恨心表现的三个过程,先是表现愤怒,然后怨恨,因为愤怒之后就会结怨于心,怨恨之后,就想办法要把怨恨表现出来。怎么表现出来呢?就是要恼害。只有通过恼害对方,你的怨恨似乎才可以得到满足和快感。所以,有的人在伤害了别人之后,有一种快感,这种快乐就是这种怨恨的心理得到满足之后,得到的一种暂时的快乐,得到了一种缓解。其实这种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比如一个人很生气的时候,他打对方一巴掌,他有一种快感。他这种快感,是他强烈的怨恨心,当他通过发泄之后,他就得到一种缓解,这种缓解使得他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暂时的平衡。但是这个平衡是很短暂的,因为平衡刚过,接着又出现新的问题,这种怨恨心进一步地使它痛苦。 所以,接下来,就恼。恼火啊,不得了啊,所以,“忿恨为先。追触暴恶”,在愤怒和怨恨的前提之下,一个人就会“追触暴恶”,去追忆,去回忆这种怨恨的心理。在回忆怨恨的心理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想要恼害对方的心理。所以,“恨戾为性”,狠戾,就是一种凶猛,很凶狠的心理。恼就是产生凶狠的、要去伤害对方的心理。这种心理能够障碍不恼。 忿、恨、恼,这三种心生起的因缘,大体上还是几个方面: 无明,无明是这三种心理建立的根本。如果你要是安住在明的状态之下,这样的心念若生起,很快就被化解掉了。无明就是这些心理产生的肥沃土壤,当这样念头生起的时候,没有智慧的观照,心所就会被不断地壮大。所以,无明是根本。 然后是我执,嗔恨心的产生是和我执有关系 还要有愤怒的种子。一个人喜欢愤怒,和你有潜在的这些种子是有关系的。你喜欢怨恨,你有潜在的怨恨的心理;你喜欢恼害别人,是因为你有恼害别人的心理基础。因为一个人面对同样的伤害,每个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会很恼火,有的人可能会根本不在乎,有的人可能只有一点点愤怒。面对同样的伤害,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反应不一样呢?事实上也就是每一个人潜在的忿恨恼的心理的力量不一样,因为所积累的烦恼的力量不同,所以面对同样的烦恼境界,反应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很根本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思惟忿恨恼的过患,也就是嗔恨心的过患,要了解到这样的心,能障碍无嗔的心;同时能让我们的心不安宁,我们的心本来很平静,可是当愤怒心生起的时候,那就会很不平静。同时这样的心理,还能使我们结怨于他,和别人结下怨恨、怨仇,然后造不善业。所以,我们要意识到过患,要修慈悲、修忍辱、修无嗔,要不断地修。只有这样,我们的忿恨恼的心理才会被化解掉,力量才会越来越小。 第四种:覆。 “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覆的这种心理,覆就是覆藏,即一种隐藏犯罪行为的心理。为什么会隐藏犯罪行为呢?前提多半的时候或因为面子,或因为利益,或因为名声,这些都是属于产生覆罪的前提。这种覆藏的心理能够障碍不覆藏。 佛教里面忏悔法门很重要,也是修行的前行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过去天台的祖师们写了很多忏法。这些忏法是作为修行的前方便。二堂功课中,“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就是一个修习忏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藏传佛教在前行中,也非常重视集资净障。要积累资粮,忏除业障。因为我们契入空性的修行,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契入空性的观修是很难的。怎么样帮我们营造一个非常好的心灵环境呢?其实我们有一个清净的心,在僧团里面,半月半月布萨,说戒,布萨是僧团的自新大会。每一个出家人通过布萨能够保有一个清净的僧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儒家典籍《盘铭》)每天的生命都是保存一种清净的状态。所以,通过忏悔,一个人的心里就不会有负担,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如果没有忏悔,我们干了坏事就会有心理负担。各个宗教里,忏悔都很重要,不论是基督教还是其它宗教,也都很重视忏悔这一部分。我们现在所作的“皈依共修”前面也有忏悔。忏悔就是发露。首先要发露,之后我们才可以通过忏悔把罪业清洗掉。忏悔就是我们人格的清洗剂,清洗我们人格听污垢,使我们拥有一个清净的身心来修学佛法。 对忏悔产生巨大障碍的是什么?那就是覆藏,我们把所做过的不善的事情覆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这种覆藏其实会影响到你的修行,因为你要是没有把罪业忏悔掉,你会形成负担,这些念头会干扰你,会影响到你的禅修。所以,覆藏的心理就会影响到不覆藏,会导致“悔恼”,后悔、恼热,心里不安宁。有不少学佛的信徒或出家众,如果他做了一些不善的事情,心里面负担很重,每天活着很累。如果在善知识的开导下,能够放下包袱,就会过得很轻松,修行也会修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发露忏悔。而这种覆藏的心理恰恰能够障碍忏悔的心理。 覆藏的心理本身也没有独立的自体,也是属于贪或者痴的表现。有的时候是为了利养,有的时候是为了名誉,这就是属于贪的表现;也有的时候是为了无知,然后产生覆藏,那这是属于痴的表现。所以,我们对覆,要修行。要认识到覆藏的过患,同时要认识到不覆藏的功德。在深刻地意识之后,我们就会作不覆藏的修行,要时常发露自己的罪业,这样才会养成不不覆藏的习惯,养成忏悔的习惯,这样也才会使我们永远保有清净的僧格,清净的身心。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诸佛菩萨所以从凡夫修成佛菩萨,没有别的,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我们要求自己,自然就得到回报,回报决定不能求;「我对你好,你一定对我好」,不可以存这个心。我对你好是应该的,你至于怎么对我,绝不放在心上,这样才能成就,这样才真正像惠能大师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的道业才能增长。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