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希教授著:伦理生活化(1)


2014/9/3    热度:215   

伦理生活化
  汪希教授著
  介绍汪希教授·兼述本书出版因缘
  前言
  一、人不可貌相
  二、摆脱情绪的干扰
  三、化除主观的左右
  四、你对,不一定我错
  五、相逢便是有缘
  六、尽其在我
  七、同情
  八、关怀
  九、后续的发展
  十、代替处罚
  一一、只讲自己的理
  一二、孺慕
  一三、老妪能解
  一四、嫉妒是无形的杀手
  一五、善意
  一六、见面三分情
  一七、不隐大恶
  一八、四十五分的启示
  一九、以偏概全
  二十、寂寞
  二一、群己关系的界限
  二二、诚实
  二三、老王卖瓜
  二四、说大同
  二五、道小康
  二六、谈人文
  二七、论礼义
  二八、十手所指
  二九、请少爷参观
  三十、盗亦有道
  三一、六尺巷
  三二、无知
  三三、伦理生活化
  三四、五育融和
  三五、‘小国以下大国’
  三六、‘大国以下小国’
  三七、明理不全靠读书
  三八、反转来说
  三九、我为人人
  四十、伦理的象征
  四一、探
  四二、外国的月亮圆
  四三、黄皮肤的外国人
  四四、那里知道艰难?
  四五、发扬潜德
  四六、‘是’
  四七、名实要相符
  四八、以简驳繁
  四九、继续努力
  五十、典型看今朝
  五一、开朗
  五二、做事的困难主要在‘人’
  五三、同宗教
  五四、节制
  五五、真的是艺术
  五六、模糊的界线
  五七、强迫推销
  五八、理和礼
  五九、权宜之计
  六十、张委员的体贴
  六一、也是一种自私
  六二、发言要切题
  六三、谁能不要自己的家?
  六四、落实并不容易
  六五、倒值得统一统一
  六六、守法习惯
  六七、守法也是观念问题
  六八、法律以外
  六九、从心所欲
  七十、‘父父’
  七一、‘子子’
  七二、‘父不父’,‘子不子’
  七三、他,讨厌说‘不’
  介绍汪希教授·兼述本书出版因缘
  汪希教授,河南固始人,民国十四年出生。他自幼丧母,归外家抚养成人,得外祖管伯瀛公(逊清秀才)教诲,颇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负责任事。他于战乱中接受学校教育,益能坚其心志,笃爱社会人群。民国三十六年毕业于国立安徽大学外文系,秋末来台,先后在各大学任教,于民国八十年自国立中兴大学退休。在中兴大学期间,曾兼任英文秘书,共同学科主任;此外尚任东海大学及逢甲大学兼任教授、中部地区英文学术研讨会总召集人、及华美协进社秘书长等。
  汪教授自称:读书不求甚解,但肯博览群籍。教学侧重清晰讲解,兼重启发。任事讲求效果,但常恨制度不立。处配偶能相互尊重,夫人谢燕琴现任慈济委员。教儿女但严守良心与国法最低标准,此外听任自由发挥。长女德苓及儿子德一,均在商界服务。次女德芹通晓英语文,亦在美商公司任经理。
  他教学主要时间在淡江及中兴两校,担任英文、翻译、英诗选、文学史等课,历时二十八年。其后十五年改教理则学及伦理学,因系半年课程,只求训练思维能力,培养条理层次之习惯为主;阐释中华伦理精神,强调实践。
  汪教授自中兴大学退休,迄今八年,一直为中华伦理教育学会及中华民国伦理研究学会做义工,撰稿与讲演并行。期盼为端正人心,挽救沉沦,奉献其所学,以及益人淑世的热忱。他认为伦常沦丧,为社会病根,但已非一日。兴言重振,端赖标本兼施,全面动员。盖因伦理贵在自发,极需法律之强制性以为补救。社会正多元腐化,个人努力成果,必不免迅速为腐化所吞没。政府当早有文史哲教育政策,不能再听任科技文化单线发展。尤其,‘伦理’经费应与‘民主’、‘科学’相对称。他以为,伦理重‘向善’与‘利他’,同为宗教原则。而宗教组织严谨,信仰坚桢,使能相辅相成,必大有助于端正人心,挽救沉沦之大旨。
  我与汪教授是河南同乡,交往近四十年,虽然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谊,但我内心对他的敬重,我们是彼此默契于心的。前年,我为‘弘法月刊’向他索稿,他除了提供两篇短稿外,并以[中华伦理新解]、及[源头活水]二书原稿见示。我认为,在社会道德沦丧的今日,如此好书,岂可不印出来公诸社会?我征得他同意,去年已把以上二书印出来,深得各界好评。这一本[伦理生活化],是[源头活水]的续集,内容如何,诸位一读便知。
  八十九年二月,于凌波撰于雪庐纪念讲堂
  前言
  中华伦理,是国人生活的源头活水。千古以来,滋润著国人的心灵,涵蕴出国人生活的品味。近世由于礼仪不行,道德沦丧,和法纪的废弛,致令活水源头,早受污染。当今情况,更日渐枯竭。
  为求积极疏导,彻底净化,不能不唤醒人文意识,不能不唤回伦理精神。作者深感于前人有‘荒漠甘泉’之作,曾试编过‘源头活水’一册。非为效颦前贤,非敢振聋发瞆。但愿淑世益人,有所影响于万一。印行之后,小有回响,却大为兴奋,乃续编此‘伦理生活化’。依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情,漫谈伦常的小道理。也同样盼望高明之士,教之为感。善心人士,广为传播为幸。作者浅陋,唯感为幸耳。
  汪希 九十年初春 台中
  人不可貌相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澹台灭明,春秋武城人)是有才学之士,但像貌不佳。假如只凭仪表作为选择标准,那就会失去一位人才了。
  但以像貌作为选择标准的,在今天格外普遍。所以媒体上天天有美容的广告,不止鼓励女士美容,而且向男士招徕。越来越重视外表,相对的必越来越不重视内涵。好像还不曾看到过一幅广告,是帮助人们去修饰内涵的。
  伏龙凤雏中的凤雏名庞统,号士元,是三国演义中得一可以安天下的奇才。但像貌丑陋,和他的才学不成比例。倒是张飞粗中有细,能发现他断案决狱时,明快果决。不像老谋深算的刘玄德,反而以貌取人,只派任给庞一个山中小县的首长。
  英国极有名政治家之一,叫狄司累利(B.Disraeli),五短身材,其貌不扬,许多人一见就不大喜欢他。在一次重要演说中,他站在讲台之后,只露出头部和双肩。最初被形容成一只小虾米,极尽看不起他的能事。
  可是在他演讲过程中,越讲越精采。不止口若悬河,吐属典雅。他的旁微博引,和真知卓见,赢得听众们一致的钦佩。听著听著,他从小虾米变成了大活虾。再听下去,他更长大了,从大活虾变成一只大龙虾。更有人更正说,‘不,是一只Chinese Dragon(龙)。’
  —我们要修饰仪表,但更要培养内涵。
  摆脱情绪的干扰
  如何化除主观,全赖客观。
  怎样摆脱情绪的干扰,全仗冷静。
  孩子向妈妈讨零用钱,会先望望妈妈的脸色。如果脸色凝重,情绪必然不佳,不是和爸爸呕了气,便是打牌输了钱。要钱一事,免开尊口。如果脸色开朗,必是心情愉快,此时开口,绝不至落空,至少也不至于挨骂。
  老师阅卷,如一连三本五本都是高分,下面一本却是六十来分的,会觉得这个小东西不用功,不能不略施警告,刺激他用功。于是给五十分,著令补考。如果一连三本五本都一塌糊涂,接著来一本五十来分的考卷,必又大为安慰,这个小东西会读书得多,至少给个六十五分,以示鼓励。
  欧阳修的父亲,审案如遇死刑犯。必定挑在心情平静之时,重行考量,要在不受情绪干扰情况下,寻求一条开脱死囚的生路。常常彻夜寻思,如仍无所得,再判死刑,也就心安了。
  两军对垒,指挥官切忌心浮气躁,切忌愤怒。一旦愤怒气躁,后果不堪设想。两队竞赛,球员要力求冷静,力求平静,才能发挥巅峰的技术,争取胜利。
  —摆脱情绪的干扰,全仗冷静。
  化除主观的左右
  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有三大敌人。受自己主观成见的支配,受一时情绪的干扰,时或遭受情感的蒙蔽。
  林太太拜菩萨,拜得很虔诚,但却反对孩子信仰基督,痛责老公不肯拜佛。老公相信,天下宗教不外两个共同原则,‘向善’和‘利他’。自许很有善根,从不敢为恶。他虽非‘无我’,但也能处处为人设想。不也契合宗教的大旨吗?林太太不满意于自己未能影响老公和孩子,一家人因此都不开心。
  陈小妹是小学五年级的高材生,性格内向,偏好机械性的运动和消遣。妈妈爱时髦,逼著孩子学芭蕾舞,学钢琴,学这学那。逼迫的结果,高材生只有低成绩,内向变呆板,也丧失了上进的好胜心。孩子曾透露心声说,她好想晚间早早作完功课,在院子里,自由自在的唱唱自己爱唱的歌。
  主观的人,心中只有我。我要支配,我要照顾,我要关心他人,当然得依照我的方式。
  客观的人,心中常有人。我的方式以外,还有你的方式,和他的方式。不止要考虑那一个方式是最好的,而且要想到那一个方式最适合我要关心的人。
  —化除主观,全赖客观。
  你对,不一定我错
  假定甲乙二人合作办事,甲性急而乙性慢。办事过程中,甲一定经常催乙快一点,催得太紧,乙必不胜痛苦而有抱怨。乙在想,性子慢是天生的,又不是存心和甲过不去,我那一点错了?如此紧催,几乎逼出人命,也太过份了吧。
  但是甲性急也是天生的,并非对乙才催了又催,他又那里错了?急性子的人,痛苦不是更尖锐而强烈?乙是对的不等于甲有错,乙并未想过。甲是对的也不等于乙有错,甲也不曾想过。不曾想过,是共同的无知,是痛苦的根源。
  为了‘办事’,只有甲放缓一点,乙加紧一点,彼此妥协,以竟事功。因为事的完成,关系到第三者,甚至关系到社会大众的福祉。妥协是上策。任何一方,得放弃坚持和抱怨。
  为了长远‘相处’,甲乙都要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同时要在完成这一次合作办事之后,双方协议一下:(1)如妥协有可能降低痛苦,继续合作。(2)如妥协依然痛苦,妥协就以这一次为限。另谋调整合作的对象。
  ‘相对的’,是人人相处的另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相对的,是对称,可能出现平衡。是对比,可能出现调和。但不是对立,对立只有敌意和彼此抵消。相对的,要彼此尊重。
  —人际关系是相对的,所以要能彼此尊重。
  相逢便是有缘
  世界有近六十亿的人口,台湾小岛上,也有两千三百万人,相聚虽属偶然,但‘相逢便是有缘’。人,要知道惜缘。
  惜缘,首重如何相处。相处自然有道,相处的道理其实就是伦理,是伦理的基本原则。
  人的年龄有长幼,地位有高低,辈份也有尊卑。但人的尊严是平等的,人权是平等的,生命是平等的,所以人的意愿也应受平等的尊重。所以‘平等的’,也是人人相处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
  部属是主人(长官)的奴工或奴隶,子女是父母的财产,都是传统思想扭曲后的结果,都是错误的。我国自古便重视平等。‘父父,子子’,指出父亲先要像个父亲样,才能要求儿女像个儿女样。古时举行婚礼,新妇拜见公婆,公婆尚须答拜。新妇前三个月不做家事,只为多了解环境,多了解家人的习惯与个性。三个月后,才开始做事。
  古时‘男主外,女主内’,只是分工,而分工不过是手段,目的在于‘合作’。社会百业,也是分工。都没有不平等之意。
  民主时代,法有明文—人人平等。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平等的只是尊严与人权。
  —人人的尊严和意愿都是平等的。
  尽其在我
  国人见面,抢先举手或拱手招呼对方,是礼貌上的尽其在我。孩子相争,甚至不问对错,先责己子,这是睦邻方面的尽其在我。孩子争论,不可能有大是大非的问题,大人如果卷入,问题复杂,反伤感情。甚至大人说理未清,孩子们又已携手同游,欢乐如故。
  老师有责任照顾学生,前几年有位林幸娟老师,为了抢救学童,自己牺牲了性命。尽其在我,已到了不知有我的地步。周文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更是尽其在我的最高典范。根本不望对方的回馈或报答。
  先听听对方讲话,不要抢著讲。不但是一种很好的礼貌,也是尽其在我的一种尊重。尊重,自然是和谐相处和团结合作的基础。
  面对与人沟通之时,先求真诚的倾听,心存接纳,乐意支持,才算能尽其在我。否则,表情颇不耐烦,甚至抢先表达己见或批评,都足以弄僵气氛,触怒对方。就算必须表示一点规劝或指责,也要听清对方的陈述,了解到问题的核心,然后才婉转表达,但也不能伤了对方的尊严。
  —在彼此尊重下,力求尽其在我。
  同情
  报纸上常有无障碍空间的报导,自然是对残障同胞的照顾。
  同情心非常可贵,但第一要切合需要,第二不得伤害对方。曾经有过一篇报导,美国大湖区某一所小学,有个极好的传统。学生每人必须扮演一天瞎子、一天聋子、一天跛子、一天缺手的人。有了这种不幸的经验,才准许毕业。
  明天如果要扮演瞎子,今天晚上必须做好许多准备。例如外衣先脱先放,内衣后脱后放,放在顺手可及的位置。洗脸的地方,盥洗的用具,都得把位置辨认清楚。但任随你怎样准备,明天仍不免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怎样要求帮忙,怎样接受帮忙,你都可能有深刻的感受,然后才能成功的度过明天。
  假如每一种不幸,你都身历其境的感受到了,你会自然对残障者产生同情,产生真挚的同情。然后,当你给予别人帮忙时,必会自然而切实。当你建议或拟定帮助残障同胞的计划时,必不至不切实际。
  尤其,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帮忙,你绝不至吝惜或轻易伤害对方。
  —设身处地想想,才能给人适切的帮助。
  关怀
  人能够平安的生活下去,需要大自然供应空气阳光和水,需要社会百业供应衣食住行等资源。同时也很需要人们的,特别是有感情有关系的人们的‘关怀’。
  有一位汪老先生收养过一位孤儿,帮助他结婚生子—孩子绰号叫作口袋。他们一家三口都在主人家帮佣。汪老先生的孩子又协助口袋结婚,口袋福气好,生下三男一女,儿女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和汪老先生孩子的帮助,也都能自谋生活,各自成家。儿女们很孝顺,口袋六十岁以后,儿女们一直想接他回自己的家养老,享享福。但口袋还是依恋在主人家。他自然不是为了衣食,他在感念主人家三代的恩与义,和对他的诚挚的‘关怀’!
  第三代汪先生过世,小汪先生还在大学读书,出于一番善意,打算成全他回到儿女身边去养老。但他却哭了,他哭诉著说,老主人已死,小主人还要外出读书,弟妹都小,正需要他这个年长、有感情有历史关系的老人留下来照顾。他自己小时得到三代老主人的照顾,八辈子都感恩不尽、这时候如果只图自己去享福,他真能安心享福吗?还算是人吗?
  小汪先生也哭了。因为小汪先生也需要‘关怀’!也需要多一位长辈关怀他和他的家人。
  —人人都需要关怀,但先要学会去关怀别人。
  后续的发展
  一对年青夫妇,只知爱美,不断添购这、布置那。他俩只是单薪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很好。由于分期付款很能诱惑人,使他们在财务—家庭开支—上越陷越深。于是在付款能力无以为继的窘境下,煎熬好些年。好不容易才得到好朋友的帮忙,加上学习了节流,才勉强舒解过来。
  他们的进步只限于开源节流,并未从‘无以为继’中,领悟到‘后续发展’的重要性。后来仍然感到窘迫,是经济情况以外的一些窘迫。
  公家宿舍,院子不大,他们竟然也铺上了高丽草。因为一来到加拿大旅行,看到温哥华住宅区草地的漂亮,十分羡慕。二来巧遇好机会,草皮来源不需要很多钱。他们以为,不花很多钱,不就不太违背他们正在节流的原则吗?
  可是麻烦来了,高丽草不能容忍杂草和平共存。
  杂草如不拔除,远不如不铺高丽草的好。丈夫忙,太太懒,小孩小(尚需要照顾),谁动手呢?本不豪华的庭院,加上满园(院)的荒凉,真叫他们悔不当初。又是朋友的资助,铲除草皮,改种几棵木本的花儿。他们算是又学得一个教训:‘有计划不乱’。计划,必须估量到后续的发展。
  —做事要顾到后续的发展。
  代替处罚
  台中市有几条马路,又直又很平坦,被少年人利用来飙车。风驰电掣之间,确是又快又爽。但如拿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善良风俗等大道理去责备少年,远不如让他们知道修路的艰难,以及造车的辛苦。而后帮助他们自己问问自己,他们自己可曾为这些艰难和辛苦,尽过一分半分的义务?
  一般而言,遇到住家附近的马路翻修时,最初的感觉是很不方便,恨他们进度太慢,害我天天不方便。过程中,越来越降低了‘恨意’,最后恨意更转变为‘敬意’,而对施工的全体工作人员肃然起敬。看到工作,先是挖路一公尺多深,然后运走旧路面的土石,铺上大些的石头,上面再铺小石头,再上面覆盖粗沙。一层一层的铺,一层一层的压—用重型压路机来回的压,再然后浇上水泥,再压。最上面的才是一层柏油。呈现出来的,是平整光滑的路面,但已经没有人再注意路面的下面,基础有多深,大一层小一层石头有多少,压来压去的工作有多枯燥。风吹日晒,早出晚归的工作人员,又是多么辛苦。飙‘车’的制造和维修,不也是同样有著艰难和辛酸?
  假如能把道路施工全程经过,和机车制造与维修的过程当作简报,拍成纪录片。取缔飙车少年后,与其处罚,不如开导。把影片放给他们看看,请辅导人员温馨的解说解说,至少很值得试试。
  —明白艰难,比处罚重要。
  只讲自己的理
  一对老夫妇,都比王先生年纪大,有一天前来找‘王大哥’评评理。老太太说:‘王大哥,你说说,我好歹也受过高等教育,我会不讲理吗?我们家这个老东西硬说我不讲理,王大哥,你是明理的人,你给我们评评’。
  然后她把夹缠不清的纠纷,啰啰嗦嗦的重述了不止一遍,王先生听是听清楚了,但听不出老太太有理。家务事本来就清官难断,几十年老朋友,叫他怎么评断呢?平常对老太太自以为是的理由,他早已知之甚详。老太太不服输的个性,也早已知之甚详。
  因为那不是什么大事,在她们来讲不过是家常便饭,而且王找不出可以把理说清楚,而又不损害双方面子的两全之计,于是就想打打太极拳,打个马虎眼儿了事。可是老太太咄咄逼人,好像这个理非评不可,要评自然得评断老头儿没理。最好老头再自动应声道个小歉(不然还可能没完没了),就可圆满收场了。
  他不忍心这么断,也动了一点‘有明之火’。于是婉转的说:‘老大嫂是明白人,怎么可能不讲理,更不可能跟知识水准很低的人一样,只讲自己的理’。本来已可能封住她的尊口,不了了之。老头混账,像是一得到支持,立刻大胆说:‘对,她就是只说她自己的理’。于是风波再起,连同王大哥一起被修理了好半天。
  —‘理’要客观,不可以只讲自以为是的理。
  孺慕
  当年的一位浪荡青年,很不得父母欢心,激烈反弹下,他离家出走。亲子双方各‘说’极端,放话再不相认。后来双方都有悔意,但都不肯回头。少年进入中年,成家立业。生活无缺,但缺少亲情。经常怀念二老,特别怀念老爸。二老同样好想念他,老爸终于突破老妈的反对,去看望儿孙。儿子早已为老爸留一间书房兼卧房。很能依古礼早晚进房去‘晨昏定省’。更盼望老爸爸真的有一天前来同住。
  近来一位安徽籍的老人说,他幼时丧母,刚大些,父亲过世,他是在亲戚家长大的。两岸开放后,他回乡、修墓立碑,才稍慰孝思。七十岁生日,他交代所有的后人,等他百年之后,把骨灰洒(不是择穴埋葬)在他父母坟墓的周围。生前少能亲近父母,又来不及奉养。身后愿长依左右,以全孝思。
  早年李鸿章七十自寿诗有两句:‘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一代大老,位极人臣,古稀之年,仍不减赤子之心。尚有老妈妈健在,喊著自己的小名子,问这问那,他以为是人间至乐!
  这三个小故事的主人翁不同,相同的是在人的生活中,都需要亲情。连七十岁老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前或死后,表达‘孺慕’的孝思。
  —孺慕是对父母的依恋,是人所不可缺少的亲情。
  老妪能解
  ‘哭一声,
  叫一声,
  儿的声音娘惯听,
  为何娘不应?’
  这是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乡下人,哭他母亲时,随口唱出的一首祭文。真情流露,没有文饰,自然人人能懂。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当奈公何?’
  这又是一首吊亡的小诗,简单质朴,情真意切,但感人至深。是汉朝流传下来的一个曲子,叫‘箜篌引’。虽然比较有较深的文艺气息;但是相同的,也是人人易懂。
  伦理会的讲师群,都在努力改进。改进自己的讲话和写作。希望会员听众们人人能懂,更希望社会大众、中小学学生们,也都人人能懂。
  —人人能懂,才是成功的讲话或作文。
  嫉妒是无形杀手
  他和她都是某大学艺术系的高材生,同班读书,共同受到老画家某教授的赏识。某教授也是她的老爸。
  这一对幸运青年,由接近而了解,但是,并未真正的了解就堕入情网。在外人眼中,他与她是珠联璧合,佳偶天成。但某教授并不开心,等到论及婚嫁,断然拒绝。后来不得已,要求女儿终身放下画笔,安心走入厨房,才勉强同意他们结婚。
  婚后‘她’信守承诺,不碰画笔。‘他’进步神速,声名大噪。倒也甜甜蜜蜜过了好些年。为了准备一次画展,‘他’赶著作画,非常辛苦。‘她’看在眼里,十分心痛,一时忘记了老爸的嘱咐,代‘他’凑画了五幅。展出之日,佳评如潮。但想不到评价最高的,却是她画的那五幅。
  ‘他’从此陷入沉闷,意兴沮丧。‘她’莫明其妙,无限烦恼。某教授千般无奈,万种伤心。婚姻不幸以悲剧结束。
  某教授临死前才说出当年反对结婚的秘密。因为‘她’的潜能在‘他’之上,前程不可限量。‘他’难免不有男性中心的思想,那本是一种‘原罪’,如何能扫除内心的嫉妒?如不让他们结婚,可以保全两个天才画家。结婚:便有可能牺牲两个艺术天才。
  —嫉妒可以毁人,应该以智慧化解。
  善意
  某老先生一早就去公保检验中心排队,凭前一天医生所开的抽血检验的单子抽血。邻位在抽血的男士,叫他把保险卡放入顺序箱,就可以先去休息一下,态度非常友善。
  轮到老先生时,另一位登记的男士唱名:‘某某某’,让人听了觉得怪怪的,好像小学老师在点名一样,那就不是敬老或惜老了。老先生走上前,男士又在责备:为什么不把检验单放在一起,分贝很大,不大礼貌。老先生听得一阵错谔,也许如果照实说是抽血的那位先生告诉他只放入保险卡,生怕会伤害到抽血先生的善意,他没有直说,也没有答辩,他接受责备。
  另一老人看不过去,代答说:‘四十年后,你就知道为什么(没有同时放下检验单)了。’登记人只会问:‘那为什么?’老人和颜悦色的说:‘四十年后你才可能知道什么叫老糊涂呀。’言外之意,‘你现在还年轻’。也许还有一层言外之意:‘少不更事,不知道怜贫惜老’。
  又有一位老人也代辩了一句:‘老先生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答辩,是为了保全另一位人士的善意。这在从前人人都懂;现在不同,大约也要到四十年后,你们才能理解得到。’
  抽血人关照老先生,基于善意。老先生没有答辩,也出于善意。第三者代答,同样透著规劝的善意。都比抗辩或吵架好,但登记唱名的人不懂。
  —善意可以增进祥和。
  见面三分情
  俗语说人有见面之情,特别是相识的朋友如此。
  如果人与人之间小有误解,或对某事某人有不相同的看法,最好的办法是‘见面’沟通。先把各自的观点讲清楚,再作解释。万一仍然有理说不清,也可能因为‘当面’的这一份情谊,彼此妥协,各作让步,也就任什么误会都没有了。用不相同的意见,也不至于酿成冲突或绝裂。
  相反的,如果各自抱怨对方,甚至不断的放话,说不定误会反而加深,裂痕更大。一旦诉诸情绪,更可能把本来的误会,演变成为‘谁怕谁’?甚至到了‘有你无我’的地步。
  巫教授和王教授认识不久,巫却很误会王,以为王看不起他。老是在一些共同的朋友面前放话,说某次在街上碰头,王先生没有理会他的招呼。他十分在意,甚至讽刺说:‘他王某某又有什么了不起!’又还报复著说:‘再见面我硬要不理他,给他一次难看’。他们共同的好友戴先生从国外回来,听了抱怨,大骂巫教授二事。第一,可以保证王教授是谦谦君子,见到任何人他都会先打招呼,王绝对不至于不理任何人。第二,你巫某人为人我知道,一定是挤在人潮里轻轻招一下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对方未必见到。巫还是未能释怀。直到又一次见面,王果然彬彬有礼,毫无知觉,巫才‘原谅’了他。
  —‘见面’可以增加了解,化除误会。
  不隐大恶
  ‘隐恶扬善’是传统的美德之一。
  然而,凡善皆扬则可,凡恶都隐则不可。应该调适为:扬善无分大小,隐恶不隐大恶。刘备教训儿子有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应引申为‘勿以恶大亦隐之’。
  大奸大恶的行为,很难说是‘无心之错’,如果姑息养奸,代为掩饰,等于在鼓励为恶。反之,如不代为掩饰,社会自有公论。十手所指之下,为恶者知所收敛,世人知所警惕,倒是等于行善。
  最可恶的是沽名钓誉的人。升官可以不择手段,发财也可以不择手段。但一旦升官发财之后,便用一点小钱或虚伪的关怀,‘买’个善名。回过头来掩饰使用过的大为卑劣的手段,或非常不光明的途径。
  报章上好像报导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大善人,兴建一所大佛堂,参与冬令救济等公益活动,远近知名,千百人受惠。这自然是好人好事,不容否认。但据说,佛堂后面土地都归这位善人所有,开设了一间很大的化学工厂。造成严重的水土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因为他是善人,还未弄到抗争取缔的地步。只怕善人也自以为他有‘善名’,足以掩饰他的‘恶行’了。
  —隐大恶等于鼓励为恶。
  四十五分的启示
  希腊哲人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足见他们对真理的坚持。假如面对的并不是真理,而只是一些见仁见智的小事情,倒不妨偶然来一次:‘吾爱吾师,吾更爱吾师’。这是W先生对妥协的领悟之一。
  他在大一时选修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概论,老师是留德的名教授,优点有一箩筐,拥有当时少有的最高学位—博士,有国际声望,教学严格得不得了,也热心的不得了。例如他叫学生准备两本笔记簿,前一周笔记整理好,是今天的上课证,否则‘滚出去’,这是他的严格。他说他恨不得把全部学问,五十分钟以内全都给学生、这又是他的热心。
  其实他的缺点也很多,只是名气太大,无人敢于批评。‘概论’的功课,并不需要他的全部学问。一口苏北口音,少有人听得懂他讲课。学问大,又太过热心,难免天上人间,杂乱无章,他讲课确实如此。
  W先生经过细心整理,期中试卷上回答得简明扼要,纲举目张。本以为可大受夸奖,结果只得了四十五分。他和同学深入讨论后,大考正反写满了三张试卷纸,结果得到额外加分—得到一○五分。致胜之道很简单,只是跟随老师同样啰嗦,同样贪多,而已。
  —小原则无妨‘酌量’妥协。
  以偏概全
  惠人百恩,偶有一怨,这一怨往往泯灭百恩。帮忙朋友十次,只有一次帮不上忙。他所念念不忘的,往往并非十次的帮忙。虽不足训,但确也是人情之长。此二说自然是以偏概全,但也凸显了人性的浇薄。
  相对的,韩信能不忘漂母的一饭之恩。近代有位施教授,念念不忘他老师给他的一句话,建议性的一句话而已。此二例并非以偏概全,但却能凸显人性的敦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习的是后者的敦厚,而不是前述的浇薄。
  有一位老太大,平生开刀七次。老先生独力支持家计,早期公教人员的生活并不宽裕,老先生为了筹钱(多半是借贷)和照顾,十分辛苦。老太太自然很感谢。可惜有一次(好像是第六次)开刀后,老先生自己去消遣了三场卫生麻将,老太太几乎恨之入骨,几十年念念不忘。其实那一次开刀期间,同样安排好晚上有晚辈陪伴,中午老先生自己送饭,陪著一道用餐。而且,开痔疮只是并不太大的手术。
  老太太以偏概全,当然也是人情之常,并不足怪。所不可思议的是,老先生几十年的道歉和解说,丝毫化解不了老太太的‘怨’和‘恨’。多次手术的辛苦和关怀,抵不过一次的疏失。
  —所以,理性思考就十分重要了。
  寂寞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人都怕寂寞。
  有人标榜孤独,欣赏寂寞;但绝非每天的二十四小时都能心口如一。有所谓英雄式的寂寞,英雄有豪情,有卓见,少有知音,难免寂寞。也许仅仅是大丈夫不受人怜,因而学习去欣赏它—寂寞,未必在内心深处真的不怕。
  寂寞会产生恐惧,一位七十多岁老人,独居十年之后,忽然耐不住寂寞。他说他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因而坚持每晚由儿孙轮流陪伴他。儿孙都奇怪他怎么怕起鬼神来,因为孔夫子的徒弟(这位老人)是不语怪力乱神的。儿孙们自然无知于老人的寂寞与恐惧。
  乖僻无论由什么原因造成,乖僻的人也会寂寞。孤芳自赏的人,多半落落寡合,也会寂寞。大家庭破灭,儿女成家后立即分居,孤独老人越来越多,老人多半是寂寞的。
  在西方古代,人们心中有神,为神而生,为神而死,少有孤独之感,少有寂寞的恐惧。打从文艺复兴之后,凸显了自我的价值,人人都有个自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隔膜疏离会造成孤独,伴随而来的,有寂寞。
  寂寞是生活中难免的。但如能好好规划好你的一生、每年、每月、每日的生活,还是可以避先、破除、减少或降低人们的寂寞的。
  —最好每天都要有‘生涯规划’。
  群己关系的界限
  国人常说作人要严守分际,为人处事要拿捏分寸,全都是为了界定人己的关系,取得平衡与调和。例如父子师生也可以说理,但必须先保持礼貌。长官和属僚之间应有‘角色服从’,下属可以建议,但不应该强迫长官接受。人人都不过是群体中一分子,分子如个个能自行约束,群体才能相安,个人也方便谋求发展与幸福。
  西洋Freedom一字,最初翻译成‘群己关系的界限’,真是严复(几道)先生精心的杰作。人既是群居的动物,不容许人人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为求大家和睦相处,共谋生活幸福,所以得设定‘群己关系的界限’,让人人知所节制。
  大约由于‘群己关系的界限’一词,在下笔行文时不够简洁,在口语中不够顺畅,才逐渐换用‘自由’这两个字。人总是喜欢自由自在,总是不喜欢有拘有束。也总是喜欢简单明了,不喜欢啰嗦累赘。两个字比七个字干脆,便顾不得‘真义’为何了。于是,违法放纵、自私乱纪、有我无他,都是自由。而且只有我的自由才是自由。怎能不天下大乱呢?
  近代政治学理论,国家的功能有五:秩序、安全、公正、福利、自由,‘自由’实居于末位。群体社会中任何一份子,又怎能不严守‘群己关系的界限’—诉诸客观与良知的界限呢?
  —严守界限,必然知所节制。
  诚实
  话说,曾有一位员外拥有庞大的产业,和三个宝贝女儿。他对女儿们百般宠爱,本无差别。也打算等百年之后,把他的大好财富,平均分给三个女儿继承,作为嫁妆。
  五十大寿之日,员外要听听女儿们将来怎样治理自己的产业和家庭,当然更要听听她们将来如何孝敬爸爸,奉养他安享余年。
  老大说了一大堆老爸爱听的话,将来一定依循爸爸治产的理念,更会全心全意爱爸爸,侍奉爸爸。
  老二除了完全相同于大姐的马屁之外,还表示奉老爸为最高顾问。让爸爸除了享受天伦之乐,也能指导她管理大事,不至有寂寞之感。
  老三比较诚实,虽然现在全心全意爱爸爸,结婚后将留一半的爱爱爸爸,分一半的爱爱未来的丈夫。员外在半醉中大为震怒,坚持要小女儿修正修正,小女儿坚持不变。于是他就把她的嫁妆取消,改分给老大和老二,小女儿嫁入清寒人家。
  故事是悲剧的结束。最后老爸在穷途潦倒时,只有穷苦的小女儿奉养他。她仍然一如往昔,不改自己的诚实。用一半的爱爱爸爸,用一半的爱爱丈夫。
  —坚守原则,便是诚实的表现。
  老王卖瓜
  乡间流传一句话:‘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所代表的是坚守原则。
  老王,只是基层社会一名小商人,可是连字都认识不多。但他卖瓜只夸自己的瓜甜,如何如何好吃。他并不说张家的瓜苦,李家的瓜酸,他必须坚守住这一个原则。他要顶天立地作人,公公道道作买卖,他要和同行和乡人和睦相处下去。
  我们的祖先,一了就重视原则,高一层说,‘一字之褒(赞美),荣于华衮(象征荣宠);一字之贬,严于斧钺(刀剑)’,这就是所谓春秋大义了。知识份子守义,孤臣孽子守节,都是坚守原则。假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原则的民族,并不为过份。
  现在的原则文化,显然已随伦常的失序,已随法纪的废弛,逐渐没落了。君不见选举之时,候选人拼命夸耀自己之长不算,同时还拼命揭发对方之短,揭发对方的阴私。甚至无中生有,也极尽抹黑的能事。
  发扬‘老王卖瓜’的精神,对于今日实践伦理,实在是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愿人人许愿做个讲原则的老王。
  说大同
  礼记的礼运大同篇所载,是人类最高的梦想社会。无私无我,全凭爱心,顺手自然。这样的大道,施行在三代以前。后到尧舜时代,形成国家人文制度的规模。大同理想虽然过高,却也根植了中华民族永恒不懈的奋进精神。分解看:
  整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用人—选贤与能。
  人际—讲信修睦。
  博爱—不独(不仅)亲其亲(以自己父母为父母),不独子其子。
  福利—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丧妻)、寡(丧夫)、孤(幼年丧父)、独(老而无子)、痒(残障)、疾(病)者,皆有所养(安养照顾)。
  风俗—男有分(职分),女有归(归宿)。
  大公—货恶(讨厌)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私有)。力恶其不出于身(自己奉献)也,不必为己。
  安全—是故谋(诡计)闭(不逞)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大门)而不闭(可以不关)。
  总而言之,大同世界是伦理的世界,也是民主的世界。由自己做起,却不必为己(舍己得全)。关心照顾别人和睦相处,不但人人快乐幸福,社会也就安和乐利了。这‘人人’中实包含自己。
  —‘大同’真是最理想的社会。
  道小康
  礼记礼运篇所载,是人文精神的变迁和转移。前说‘大同’:无私无我。今道‘小康’:有我有私。但却能崇礼守法,确立客观统一的价值观。虽然理想也高,却不是高不可攀。实在可当作当前努力的目标。分解看:
  整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私有)—是谓小康。
  内心世界—人各亲其亲(以自己父母为父母),各子其子(儿女)。货(物资)力(劳力)私有。
  外在做为—大人世及(权位世袭)以为礼(礼制),城廓沟池以为固(保护自己)。
  礼义纲纪—以正(明定名分)君臣,以笃(亲厚)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开垦、建屋),以设制度(分别宫室、饮食、衣服、车旗、上下、贵贱等),以贤(推崇)勇知(勇者智者),以功为己(私有),故谋用(诡计)是作(采行),而兵(争夺)由此起。
  典章刑法—以礼表明定是非标准,导使百姓信守,惩过失,奖仁德。
  有了客观的价值观,同时就有了约束与标准。
  总之,小康社会之所以小康,乃在于有私有我之外,尚有伦理之规范、礼制之设施,确立了客观的价值观。
  —小康社会‘有私有我’,已很需规范和约制了。
  谈人文
  人本主义——是孔门基本思想。认为人是宇宙主宰,万物皆为人而生。人是文化的产物,不依赖种族地域而分类。
  人文思想——十三世纪导源于义大利,摆脱教会束缚,恢复人的本性。复兴古文明精神,倡思想自由。
  人文精神——一切知识学问都不等于人文。
  人各有内在的基本而纯正的感情,自然表现而出的深度与广度,必符合人文精神。非如近代美国人主观的表现,那全是变态的。矫揉造作的、机械的、五花八门的。
  人各有外在的无量因缘,不免与他人、与物、与事打交道,一切顺乎自然、符合人性的观念和行为,均具有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关怀生命、肯定精神价值、爱己爱人爱物更爱大自然。个人生活自行约制,有趣味、有品味、不造作。群体生活重秩序、肯合作、尊重他人、谦虚感恩、不盲目追求金钱和物质。十分重视心安理得。
  —人要过有品味的生活。
  论礼义
  ‘大同世界’—无私无我,发乎爱心,顺乎自然,毫无勉强,乃构成理想的社会。尧天舜日时代,庶乎近焉。
  ‘小康世界’—有私有我;但同时有客观的礼义,有共同的价值观,有高尚的人文精神。禹、汤、文、武、成、周六君子,咸能垂范后世。礼义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
  ‘法治’—春秋末‘礼失而后言法’,生活秩序已需要法律的强制,才得维持。荀、韩、商、悝、李、管诸贤,贡献特多。但人文精神,渐趋低落。
  ‘礼法并重’—是当前救世的不二良方。
  重振法律权威为第一优先,不惜用严刑峻法以治标,是当务之急,是政府的大责。
  治本之道在倡导伦理。社会上下要全面动员,来重建礼义法制,共同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文精神。这也正是伦理会所应分担的重任!伦理会愿透过月刊和企业伦理这两份刊物、以及讲话报告等种种活动,持续推动‘伦理生活化’,以追求‘小康’境界,进而谋求‘生活伦理化’,以迈向大同。
  —当前更需要规范与约束。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虽然很难,可是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 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开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觉悟,不知道是迷惑。 就以日常生活来说,有一点小小的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都没有留意这些现象,哪里知道,这些现象就是造业! 这其中的道理,不读佛经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义趣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自在?还不是分别执着。你要没有分别执着,你哪里会有这种心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