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研究:物理与唯识


2014/9/4    热度:264   

唯识学研究:物理与唯识

  物理与唯识

  本来我是决计不在这个方向上再说什么了,但是看起来现代科学尤其物理学的知识或概念已经越来越影响到人们对佛法的理解。现在的讲法师真正悟道见道的少了,而且都免不了要拿物理学的概念与佛经中的概念相比较。其中的错乱或望文生义在所难免。其一个原因自然是现在的讲法师真正懂得物理学的几乎没有,另一个是讲法师多有教无观,情解文字的多,从教起观,有教有观的少。虽或有观,不依教观或有相无宗,有宗无相,以至于其所讲所观皆是似现量似比量,同类的量换个词就认不得了。这种情况,给初学的人理解学习经教造成很大困难。说实话,我本来是想在这个问题上作一点什么的,但惭愧的很,自己是于教于观都差得十万八千里,是教亦不通,观也不会。但又感慨人们在这方面的无力,不得已强起浊识,就自己对佛学与科学方面的一点微薄的了解,提供它们之间相类似概念或事相上的对较,这种对较并不准确,但或可强差人意的起到抛砖引玉,渐次渗透通贯的作用。所以我姑息自己的愚浅,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在你我之间交流。

  前面已经说过八识中前五识与第六识和物理学动量与坐标之间的可对较关系。那么第七、第八识呢?与物理学的概念有没有可对较概念。我的看法是有。第七末那识对质量、第八识对能量。由第七识量属非量、性惟无记,如质量,它与物体的形色状相无关,唯恒审思量执持为用,七识的这种特 征与质量相类。且七识为前六识的依止,质量在动量和坐标的表示中也是相类的地位。动量和坐标都必须依附质量才有物理意义。第七识唯依第八识转,经论比喻第八识如库藏,第七识如守库人,此与质能关系式也相类较。第八识为种子藏,所以与它对较的能量,应是能量本征值函数或本征值,也即能量的分布形式,在佛经中叫现量。能量的生成转换,叫生住灭。也可以用来作功,佛经称现行。第八识为本识,其余七识为转识,诸识相互熏习,变现境界,又由唯此第八识无覆无记,于诸心所唯具五遍行,前七识虽也有能缘之功,如耳识闻声,用其所缘尘来命名其能叫声能,不象第八识不论什么形式的都能摄在其中,故独与能量这个概念对较。这样能量、质量、动量、坐标,就如八识心王于唯识一样是物理学的最基本概念。其它一些附属的概念也相当于唯识中的心所。此外大种也可摄于八识,四大也可以作为根与前五识之根合论。

  而要区别物理学与佛学的关键,在佛学中得看唯识的观所缘缘论。所谓外性无性,五识所缘五尘,即五识之相分,是不能作为能缘的。用物理学的概念讲,就是从所谓的外部物质中找不到能量这个东西,也即找不到能量的体。正是在这个结骨眼上,佛学才发阐唯识唯心的真理,唯识云:唯有识无有境界。因为所谓的外境无自体无主动性,所以只是识的相分或表相。就像电视图像与电流关系,那个图像看起来会动,但它并没有主动性。由于外物中找不到能缘之量,所以必须消旧自性,必须自证。唯识言诸识四分,所谓相分即所缘,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此后三项可以做为能缘之量,合为一分,叫心自性。

  从现代物理学,我们还知道能量实际上是不生不灭的,是守衡的。无生无灭,本来是要将之作为能动性的,能缘之量或体的,这个无生无灭,把能动性给否定了,所以说毕竟性寂,毕竟体空。于是性相双泯。然体虽寂而能照相,相虽空而能显性,于是性相双存。所以那个相看起是有,但不可言其有。这个性,觅之了不可得,却不可以言其无。只有如此,才能生大用,藏无量功德。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若非有为有,是有情众生,有即有碍,二乘偏空,不能堪大用。而物理学由不能体归自证,只能开物,不能度情。

  就佛学而言,那个生空,即我空之理好理解,但法空难理解。就物理学而言,那个法空好理解,但我空或生空之理却难理解。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把声音变成图像,图像变成声波不是难事。但佛法中的二乘人,是不懂得用眼来听声音的。另一方面,物理学要改变外面的环境他认为必须作功消耗能量,而佛学中的小乘人都可以随意的不费力的变水变火。问题在哪里呢?科学不知道归体,所以得不到真正的能量来源,科学家甚至也知道真空不空,但他不知道真空不是虚空,而是自性体空,二乘人知道能量的来源,但不了法空之理,于真空不空,不能融通无碍。

  第七识是执取的,乃止第八识,离开仍复执身,故人死后,身体尤存,所以说身是现在土,土是过去身。至于其刚死时,身形不变坏,乃是由于身形是不共中的共,也即有他人识的作用。但由于自识离去,他识仅能变形不能变根,所以没有了五识的功能。有的人认为人死后,当器官不变坏时,五识还有余识,器官移植还起作用,而其实,并非有余识,而是病人的某个器官之不能用,只是缺少某些缘而已,并不是缺少识和根,器官移植只是提供了缘,并不是提供识和根。

  再一个就是经中讲的四大种和微尘。四大种也是心识的妄想功能,所造色,也是“似色”的意思,或者这样讲,不能说色有四大功能,而是四大因缘和合造色,色是表相,四大种才是能缘之量,再一个就是微尘,要知道佛经中的微尘,是从提供观想的方便而建立的,类似物理学中的思想实验,并非真有微尘是和合成万物的基素,甚至象波尔都不认为微尘是实有。所以当碰到这些概念时,观念要明确。心王心所,都是识,与八识一样是心的功能,只是八识功能优胜,所以才称为心王,其它如随王之诸候,不论是王还是诸候都是因缘生法,当体皆空。另一层意思是心所与心王相应。如其心所之善恶相应在不同的心王,但心所也如心王一样有了别作用,所以说是识的功能。由此看心所中的所,更多是所属之意,而非所在。如色有红黄蓝黑等之说,更多是所属之意,而非所在。如色有红黄蓝黑等之说,某个心是什么心呢?是善的,或是恶的。具有所在意思的是四大,但要注意这个所在是识自己携有的,就象旅行时携带者帐蓬一样,第八识中有四大种子,由业力故长成四大,就象把帐蓬给支撑起来一样,或者象画,其中的地水风火是画的一部分。

  所以要知道法相法数,都是随顺建立,就体皆空,毕竟无所有,所以说要顺教而观,消归自己,乃止诸相遣尽,即智亦不得,是根本智。于根本智后,复为教化众生,随顺众生妄想,建立诸智,所谓后得,所以后得智之施设是与识数相当的,由悲心护念假名建立,毕竟不得,那个根本智,无分别,故无相分。而后得智,随顺分别,有相分。但由了诸相当处出生当处即灭,故不从相取颠倒执著,如永嘉之谓六祖曰:分别亦非意。六祖赞曰:深得无相之旨。根本智之得即空观,随顺建立分别智,即假观,即诸建立毕竟不可得,即真实观,所谓一心三观。而所谓渐修,即渐次遣境存识(境无识有),舍滥留纯(舍相留见)、摄末归本(摄相见归证分)、隐劣显王(隐心所显心王)、遣相归性(人法无我)。这个渐次修习很繁很难的,极易退却,禅宗那个顿,但若非最上乘人,又极易落入龙侗之中,如现在人参禅,一说法相,便晕头转向,却不思六祖坛经中有关法相的八句偈,何等的干脆透辙。天台宗的止观那个一心三观是圆。但不论是圆顿渐,其实就修而言都是逆,如楞严经讲,如来是顺而下化,诸菩萨于诸地是逆迎而上。就修门而言,唯净上念佛法门,是顺修,其它的即使顿教,也是即心趣佛,这个法门以果佛为心,直顺下化自心众生。

  那么什么是人法无我呢?八识虽相互为因缘,但毕竟无主宰,其各识自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如其六根亦称六自在王。所谓执我就是七识恒执八识见分为我,并以之为诸识主宰,妄以为能,致使八识常轮诸趣。若然遣相归性,归性体空,无实主宰,于一念心性自有六根功能,常自在照用,无须什么东西来管理。而凡夫所执以为我的东西,也并不是在八识之外另有东西,而只是于诸识种子常起分别执著习气,习气串习,不得自在,似有所缚,其实只如习染烟瘾,并非烟味有力如线能为牵引。又诸识之间互为因缘,业果异熟,其习气使碾转于其间顺其欲习则乐,逆之则苦,殊知欲习原为苦因。故所谓修道岂有它也,使其往昔欲习生,而离欲之习熟而已。此三平之谓韩愈,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所谓定即离欲,离欲则反观往昔欲习原空无所有即智也。

  能寂、体空、相幻,唯识的说法,有点象解方程组,用消元法,先消相分,然后见分,然后自证分,最后证自证分,消完后再各各现量出来。那个正确的解法就叫真比量,那个错的解法叫遍计所执,不知道各量都是因缘相生相互为依缘的,而是随情遍计输入相同或不同的量,又不了变化是因缘所生,对所生又执以为实,从而得出有漏的果报。所谓无漏当体即空,直是现量,乃止四分,消元之法,亦是因缘生法,所谓缚解无二路,中间无实性,若执四分,解法为实有又翻成遍计,故毕竟不得,有漏无漏毕竞不得。

  唯识的道理,可知、可修、可证。可知即因,可修即缘,可证即果。信解为因,诸波罗密为修行,诸智即果。证是证其所知所信,故因果不二。因果不二,亦无不二,须仗缘起修,便有理事、根境、圣凡生佛、自他等修习因缘。万法缘起,还是从缘,消归自性,怎么消,就是“代换”,以识相分代境,由见分代相分,以自证分代见分。如《金刚经》即是一步一步用经乃一四句偈去“代换”各种有为福德或相及见,将心住在一四句偈或经或经名上,如如不动,即是止,不住而观诸法如幻即是观,止观双运,一行三昧,即禅那。《金刚经》又名能断般若,能即果智,断即果断,乃是诸佛法身无尽功德,众生一切习气过患皆能依彼而转是能是果智。依止清净如如不动,即果断。由此看称名念佛与此理同,用一句阿弥陀佛将一切事事理理全代换下来,所谓都摄六根,是依果智转,如如不动净念相继,即果断。果断者,实相无相,果智者,承佛无量功德智慧转众生一切习气过患,故无不相。

  《楞伽经》偈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空,失所依往。诸佛见此,而兴大悲,集无量依正庄严做一切有情依性,为一切凡夫乃止诸地菩萨做慈父做归处。一切法究体皆空,层层剥离,渐次遣权显实,乃止实相亦非实相,有所说法但即名字,为使菩萨决断疑情安处法忍,不兴诤谤,《金刚经》讲,以为如来有所说法者,是为谤佛。

  法许六字洪名,径生净土,或如《金刚经》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名字,汝当奉持。何以故?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相当于说这个经怎样受持呢?你奉持这个名字,就相当于受持般若波罗密。佛法的利益既然如此简易便能受持,何以说诸苦行及等等法。一是为降伏外道,二是以权显实。因为世间人情总以为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不显得难一点复杂一点,他不想信或不尊重。即如那句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大家都往难处参,要我说,既然多就是一,傻瓜才选那个多,不选这个一。故专一则少费力而多功,杂多则吃力不讨好,这是修行的一个原则问题。

  实相之体,即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其所念即相分,能念即体性。于四分中,也可将见分、自证分作为证自证分的相分,即是所念,所观察的对象,也可将其归为证自证分,即见、自证、证自证三分都为见分,都为能念,比如念佛,佛号是相分,能念即现前一念心性,这一念心性非眼耳鼻舌身意,但当体便具眼耳鼻舌身意之一切功德功能,故名如来藏。这个可以试观体会,正念佛时,尽量把注意力都摄在一句佛号上,然后忽然去用眼看一个东西或用耳听一个声音,这时你会发现,眼看的东西耳听的声音实际最终都由此一念心性在照了,而且不仅东西和声音包括起眼用耳都无离此一念心性,并且自始自终这一念都并没有动过,进一步思维这一念非自非他,也即不须要有谁来控制他管理它,它自有照了之用,自他均是它所念对象。复更进一步思维,此一念心性体虽非眼耳鼻舌自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所谓觅之了不见其体,但由其能了诸相诸法,故亦不可言其无,但因妄想杂乱又执著前相,此功用不能了了现前。若能系心一念,如念佛号,即用其相分亦复能令其体了了,也即用相去照性,能使性体功德开明显露。若然欲令显露无余,圆满现前,则须西方佛现,十方佛现,一切佛法圆满现前性德才圆满显开。

  如前说到,境相中无能量,能量应属见分或性体,然究其体亦空,又今相复亦能照性,故性相二者,二亦不二,性相一如,性相无碍故,相相无碍,性理事相,所谓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说开了见分或体性,虽名为能念之体,然其能体空无所有,那个相与相缘也就会发生变化了,如此又回到了物理学所描述的世界中,然而这并不是说物理学最终还是对的,而是如经所言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究其物理学本身而言,由舍弃自性,只是万物的理论,不能说是能解了万有的学理,它并不完备,且相相互缘非谓其出心外,非唯识性,若非唯识性,相无定相,其缘起则无因自成了,若无因自成缘起义也就不成立了。在佛学中,能缘之量有现量比量非量,如能量是现量,速度是比量,质量是非量,而这些量在物理学中都没有自体,只是式子而已,比如能量它是通过测量定义的,一公斤汽油能让一台汽车跑多远,就说它有多少能量,对这些量物理学都没有亲证性。所缘之境是三境,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境中物理学感兴趣的主要是带质境,性境和独影境被认为是心理学和艺术的。在佛学中,第七识是假带质,第八识是真带质,这个道理就象大家所说的,原子弹的发明是遵循质能关系式,还是量子力学?其实是量子力学。那个质量是个假带质,根据质量无法了解能量的存在和变化特征,如何诱发控制呢?假带质,并不是说不带质或带假质,而是它不论什只是执著,其它的不管,这个可怕,这个力量大,不怕分别,就怕执著。不过此识转智,成平等性智,也不得了,是定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执持性,但这种执持性是平等的,是降伏了贪执的偏执的习气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十善业道的重要性,定力每个人本来是有的,就是执持性,但不能念念随顺十善,而随恶业转。反过来,就定力修行而言,不怕执著,就怕分别,如念佛,就执持一句佛号。《宗镜录》云,若专一苦谛亦能出离生死。所以诸恶之恶,以杂乱不定为大恶。由此可以看出,学佛的确是没有什么需要制造出来的,包括那个心性或知性是本来就具有的,我们只以为外界是自然的,不知道这个心性或知性,也是自然的,是自然中自然相,妄以知性为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所以学佛也没有什么新发明,最明智的态度,就是随顺诸佛教诲,你随着教诲的路线走出来了,也即自己悟了,迷悟不二,亦无不二,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所悟所迷不多不少,佛是随顺众生的迷来开示,所以我们随顺佛的开示出离,你在迷中的时候是不知怎么迷的,出来后就知道了,悟了后,只见迷,不见悟,不见悟,法无增,只见迷,法无减。迷时,即见悟法亦是迷,即不知道佛给我们指示的道路是怎么回事,这是正常的,就象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每新到一处都不知道,但走过的地方却知道,所以对导师要信顺,信才能入,入才能悟,所以唯识的作用主要在大乘起信,起信后,要真修行,则不一定用唯识,而用般若,用六度波罗密。这个一修,再反回来看唯识那个就快了,就顿了。所以如果对佛的信心建立了,就去受持读诵《金刚经》,以经观入,这个观成,再去入楞伽,这个就快了。所以教和宗,理和行是互转的,如两足并运才利前行。若于教宗能同起大信,即从信所说信归能说者,即直信于佛,是为净土念佛法门。所以若就念佛法门而言,教和宗都还属信位,唯理行归于念佛才始初住。

  关于因果中的异熟补充一下,如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数据,当你在程序上进行运算的时候,并不一定所有的数据都参与当前的计算,它也不会丢失,而是在程序允许的情况下,如果当前运算与它有关便会参加进和来,可以称为“异熟“,即使对于计算机而言,这种类异熟的作用也是显然的,直接影响到当前的运算,使得当前的运算显得是被动的。与计算机不同的是,计算机的数据在运算中可以被人为的抹去,然而唯识的功能毕竟是人无我法无我的,它的“数据”是不会被人为的抹去的。而我们一期的人生,就象按过回车键后出来的报表,它是刹刹刹的不停在出,我们是急匆匆的在报表上乱改一通,改的对不对还没来得及反过来看,一期又完了,回车键一按,平台换了,另是一翻天地,又一次的轮回。这台机器是无始无终不会停的,对付它的最好办法就是暂时的。不要理它,从它里面跳出来,到西方后,无始以来的资料都看了,就不会被它骗为它累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这个世界不平等,身体强健、相貌好的就起傲慢之心,自己以为不得了!体智衰的、相貌不好的,就有自卑感,都生烦恼!傲慢是烦恼,自卑感也是烦恼。阿弥陀佛很慈悲,众生到了他那边,相貌统统一样,所以你也没有傲慢,也没有自卑感,心清净平等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都没有这种现象。十方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下品往生,你的身体色相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世间人相貌不相同,心就不平,就生烦恼。相貌好的人傲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相貌不好的就自卑,我不如人,产生嫉妒、嗔恨。心有不平,就有斗争。而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那里面没有争执,大家都一样!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居住环境之庄严,因为我们在那边生活,衣食住行跟佛完全相同,绝对没有差别等。九法界众生只要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没有一个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