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佛教的成立和禅


2014/9/3    热度:354   

镰仓佛教的成立和禅
(日) 佐藤悦成著 黄玉雄译
前言
  武士阶级掌握政权成立了镰仓幕府以后,开始积极摸索为自己服务的宗教。另一方面,一系列的赖朝经济振兴政策,一改过去闭塞的庄园经济模式,促进了物资流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复苏的民众也在探求能左右自己生存的宗教。在这种背景下,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在日本盛行开来。其实,禅在镰仓时代以前几次传来日本,但由于时机未熟而没有得到发展。荣西两度入宋,使禅在日本扎下了根。到镰仓时代,道元禅师及诸多禅僧活跃在禅的舞台上。祥和净土宗发展到镰仓时代才开始作为拯救民众苦恼的宗教显示出它的功能。
  平安初期以前.国家一直采取着律令制,佛教也是镇护国家的护国佛教。寺院大都为官寺。藤原氏摄关政治开始以后,传统的土地制度崩溃,出现了贵族和大寺院的庄园。平氏掌权后,地方豪族和武士阶级占有和支配了土地,农业开始两季生产。农业技术进步,民众生活提高,文化开始由都市向地方扩散,佛教终于迎来了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绝好机会。
  适逢这种机会而得到发展的不只是禅宗,还有净土宗、日莲宗等其他宗派。平安时期的天台系净土宗是观念念佛,它主张入三昧观想净土和佛的相好,对一般民众来说,不易接受。到镰仓时代,由法然、亲鸾、一遍等人的努力,成立了民众乐于接受的净土信仰。《法华经》信仰,也由日莲等人引导形成新的教理。禅宗、净土宗及日莲宗产生的这种动向,实际上反应的是十二世纪以来连续不断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不安,民众产生了以宗教为精神支柱的结果。可以说,就是奈良、平安佛教所缺乏的这种民众力量,推动了镰仓佛教的发展。以武士阶级为首,农民、商人也追求佛教信仰,由此出现了大量的木版佛教经典。例如,北条实时在称名寺创建图书收藏设施,后成为“金泽文库”;由足利氏设立,后由上杉氏再兴的“足利学校”,至今都闻名于世。
  社会上佛教经典的需要促进了兴福寺、高野山、东大寺、法隆寺等寺院的佛典印刷开版。这些寺院先后印行了《选择本原念佛集》、《成唯识论述记》、圣德太子的《三经义疏》等著述。后世把这一时代的出版物,在奈良出版的称为“春日版”,高野山出版的称为“高野版”。除此之外,在镰仓、上野等关东地区,律宗的忍性(1217—1303)等人也搞了一些出版活动。镰仓时代佛教历史的研究也颇有进展,引人注目。这一时代出现了由东大寺宗性、凝然等人所著的高僧传和佛教史等著作。特别是凝然的《三国佛法传通缘起》三卷最为有名,南禅寺的虎关师练(1288—1346)为日本没有僧传深感遗憾而著《元亨释书》三十卷,这是佛教研究的集大成。
  从上述佛教经典的出版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代,在南都佛教中兴起了复兴运动,实范、觉盛等人的戒律复兴,明惠、贞庆等人的教学复兴,睿尊、忍性等人的社会教化运动等,强烈地刺激了镰仓新佛教的兴起。这种佛教现象,是以往佛教中未曾有的,因此被称为镰仓新佛教。
  一禅的传人
  由菩提达摩为始祖,在中国各地揭开法幢的禅宗,是如何传入日本呢?早在九世纪,就有入唐僧从马祖道一学习洪州宗禅,并将此传入朝鲜,马祖禅风率先进入海东地区。以后,又有仰山慧寂系统、石头希迁系统相继传入。中国禅广泛流传于朝鲜半岛。而这一时期,奈良到平安前期的日本佛教正处于教学全盛期,还不能接受从日常生活就可看到佛法真源的这种禅的思想。所以对禅宗的关心非常淡薄,几次传来都被历史埋没。这就是平安中期以前的日本禅宗的传播情况。
  首次把禅传到日本的是飞鸟时期的法相宗僧人道昭(629—700)。《日本书记》第25卷记载,白雉四年(653),道昭随遣唐使入唐,在长安弘福寺拜访玄奘(602—664)与窥基(632—682)学习唯识。以后又接受玄奘的劝告,在相州(今河南省境内)隆化寺随楞伽宗的慧满(573—642)学习禅。回国后在大和元兴寺附近开创法相禅院,建立日本最初的禅道场。在法相、成实教学同时,学习禅,这里的禅只是教学的实修而不是禅宗的传灯。
  律宗的道璇(702—760)在河南的大福先寺从定宾学律,后又从神秀高足普寂(651—739)承北宗禅,又学天台、华严学,以后又来日本,据说是接受在定宾足下受戒的日本僧荣睿(?一749)、普照的邀请前往的。天平八年(776)道璇与菩提仙那同渡日本,在大和的大安寺建立禅院,又在比苏山修禅观。天平十五年,在兴福寺北仓院给行表(722…一797)授戒传禅法,行表后来给最澄传授禅法。
  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767—822)随道璇门下的行表在近江的国分寺出家,承北宗禅。后入唐于贞元二十年(804)在台州(今浙江省境内)天台山禅林寺从翛然学习牛头宗禅,回国后弘仁十年(819)著《内证佛法相承血谱》。最澄的门流圆仁(792—862)、圆珍、慈证(814—891)也先后入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圆仁于永和五年(838)入唐求显密宗法,但和禅僧也有交往,回国时带回许多禅宗的书籍。圆仁入寂后,延历寺建赤山禅院,圆仁的禅在此传承。从圆仁的《入唐求法目录》、圆珍的《日本国求法僧圆珍目录》可知,他们带回的禅宗书籍有《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著作。
  承和年间(834——848),慧萼入唐,拜访杭州盐官海昌院的马祖弟子盐官齐安。盐官的高足义空和法弟道日方接受慧萼的邀请,东渡日本,驻锡京都东寺西院弘扬禅法。义空在皇宫向橘皇后解说禅要,并住嵯峨天皇离宫遗址上建起的檀林寺。义空几年后回国,但他把真正的禅传到日本。遗憾的是,当时的日本佛教界还不能接受唐代的这种发展而来的禅。
  这以后,慧萼于齐卫五年(854)再度入唐,唐大中十二年(858)从山西五台山请观音菩萨像一尊。回国时,途中在明州昌国县的舟山列岛建观音道场,由此因缘开辟了普陀山观音道场。慧萼终未回国,在中国圆寂。
  另外还有一位引人注目的是瓦屋能光(?一933)。关于能光,北宋黄休复著的《茅亭客话》卷三有记述,能光入唐后承洞山良价的法,可以说是第一个接触曹洞禅的人。但是后来,能光到蜀都成都,接受永泰军节度使禄虔康的皈依,以昭应寺为据点进行活动。他未能归国而在后梁的长兴末结束了生涯。受其影响的有张峤和勾令玄,他们开了蜀国居士禅的先河。
  如上所述,唐代的禅仅有一小部分传入日本。而且传播者都属于法相、律宗等南都佛教的僧人或是天台宗的僧人,禅未能单独传来。这是禅没有在日本扎根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义空、能光未能回国是很令人婉惜的。最澄主张圆密戒禅四宗一致,现实上也只兴隆了天台密教而未能顾及禅的发展,荣西在《兴禅护国记》记述的抵抗睿山迫害一节中说的就是上述内容。
  唐亡后到宋代,三论宗僧人奝然(?一1016)入宋,把宋朝禅传入日本。永观元年(983)奝然入宋,被太宗召见并赐紫衣、谥号,后在太平兴国禅寺学禅。永延元年(987)回国,向朝廷上奏:向天下宣扬禅法,由此受到瞩目。比睿山学僧觉阿(1143一?)也于承安元年(1171)与法弟金庆入宋,在杭州灵隐寺参瞎堂慧远(1102—1175),回国后庵居睿山,向高仓天皇讲说禅要,老年后隐居后山再未出世。
  大日房能忍根据传来的禅籍,自学修禅,在摄津建立三宝寺弘扬禅法,但被诽谤无师独悟。他于文治五年(1189)派门人练中、胜辨入宋,以书状向育王山拙庵德光呈示禅境而得到印可。入其门下者甚多,以日本达摩宗闻名于世。能忍后被其外甥平景清误杀,极大地影响了达摩宗的发展。其弟子日本达摩宗二祖觉晏在大和多武峰弘扬禅风,入其门下的有后来参道元禅师的怀鉴(日本达磨宗第三祖?~1250)、怀奘(1198—1280)等。
  以上简要地叙述了平安时期以前禅传来日本的情况,其实在上述的僧人以外,还有许多人前往中国学禅。但一般把荣西(1141—1215)入宋传来临济宗黄龙派禅定为禅的初传,后又以荣西为临济的始祖。人们常说,镰仓时代传来日本的禅有四十六传二十四流,这也说明当时传来的禅流如此之多。除德川时代黄檗宗传来的情况以外,镰仓时期禅的主流有荣西和其门人圆尔辨圆(1202—1280)、无本觉心(1207—1298)系谱;还有兰溪道隆(1213—1278)、无学祖元(1226—1286)等入朝僧传来的禅;南浦绍明(大应国师,1235—1308)入宋传扬岐派的禅法;其次是宗峰妙超(大灯国师,1282—1337)、关山慧玄(1277—1360),被称作应、灯、关的临济禅的主流,还有道元禅师传来的曹洞禅。
  以下就镰仓时期的净土思想和日莲思想作一概述,并从旧佛教的复兴来回顾一下禅宗的发展。
  二镰仓时代的各宗派
  净土宗
  法然(1133—1212)主著的《选择本愿佛集》,明确地指出与天台系观想念佛截然不同的新思想。法然的立场是,立圣道门和净土门,舍圣道门归依净土门;入净土门有正行和杂行,舍杂行而选正行;修正行有正业和助业,正业叫“称名念佛”。因为称名念佛是正业,由称名而往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叫“本愿念佛”。法然选择本愿念佛建立净土宗,故称“选择本愿念佛”。这一思想与源信在《往生要集》中的观点分道扬镳。源信认为,以自己的善根和往生的愿心而追求往生的正因,把阿弥陀的本愿作为“往生的缘”。由此,法然将天台宗中的净土教,作为净土宗而独立出来。
  ’《选择集》把本愿念佛从“胜劣”和“难易”的特点加以说明。所谓胜劣,是指在名号里含阿弥陀佛的内证的功能和外用的功能,前者指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等相好和光明,以及教化众生的力量。这种力量都含在名号之中,所以要比其他的行要“胜”。所谓难易,是指称名易行,平等地救济一切众生,就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所在。也就是说,凡夫的念佛和圣者的念佛具有同样的价值。
  法然于长承二年(1133)生于美作(冈山县),9岁时丧父,随叔父观觉出家,13岁登比睿山,15岁受戒,但当时的比睿山争乱不绝,已不是学习佛法的场所。因此,法然18岁时遁世,在比睿山西塔附近的黑谷,师事睿空。睿空传持《往生要集》,持戒坚定,法然深受其影响。后来,睿空到南都留学,学习各宗教义,与东大寺重源(1120—1205)结成深交。法然归依净土是在43岁的时候,他先以源信的《往生要集》为先觉,欲入净土门但不得要领,又从善导的《观经疏》了解到本愿的正义就是称名,罪恶凡夫出离的关键除此外别无他求。由此,法然确立了“本愿念佛”的教理,由于他最重视善导的教义,故被称为“偏依善导”。
  显真(第六十一代天台座主)和法然于文治二年(1186)在大原举行了“大原问答”,法然的活动由此开始引起世人的注意。这也是被天台宗所逼出来的结果吧!文治五年(1189),关白九条兼实一门皈依法然,为法然组成教团添了一臂之力。法然的专修念佛,文治(1188—?)以后,如燎原之火,传遍各地。这就是平安末期宣传的末法思想。当时各地的念佛集团投入法然门下。
  净土宗的急速发展,引起了佛教教团的忧虑和不安。他们在国家权力的支持下,大举弹压专修念佛的教化。法然门下一些弟子曲解法然的思想而诽谤圣道门,宣传造恶无碍,也是净土宗被弹压的原因。元久元年(1204),延历寺众徒迫使座主停止念佛。这时,法然提出“七个条起请文”,109名弟子在此集体署名上诉,使这一事件停息。但是,后来兴福寺的众徒不满山门的对应,于元久三年(1206)又写奏状上奏后鸟羽天皇,迫使念佛停止,法然等人受罚。其结果,法然于建永二年(1207年、承元法难)被流放土佐,亲鸾诛连被流放越后。法然在流放当年的12月被赦免,四年后得以归洛。建历二年(1212),80岁时圆寂。
  这以后,还有过对念佛法门的弹压。建保七年(1219)、元仁元年(1224)、嘉禄三年(嘉禄法难),法然高足隆觉(1148—1227)著《显选记》对抗比睿山定照的《弹选择》,被延历寺众徒强诉,隆宽、空阿弥陀佛、幸西三人被流放。
  法然在自己的弟子中间很看重圣觉和隆觉。圣觉(1167—1235)著《唯信钞》,亲鸾对此都有很高评价。隆宽(1148—1227)在比睿山出家学天台教学,这期间接受法然的教化。承久二年(1204)57岁时奉法然嘱托著《选择集》。隆宽认为不能期待凡夫发真实心,唯有弥陀的本愿才为真实,把此称作“绝对他力”。’ 还在法然在世时,门弟中间已有一念和多念的不同解释。净土往生由“行”决定,获得真实的信的那一刻(一念,一刹那)决定净土往生。所以把这一刻称为“一念”。
  与此相对,往生重视行的“多念义”,注重无数次的称名积累,认为在临终时决定往生,这叫临终业成。净土宗主流的镇西派初祖辨长(1162—1238)是多念义的代表人物,隆宽也站在多念义的立场上。
  法然的法系被辨长的镇西派、证空(1177—1247)的西山派、亲鸾的真宗三派所继承。证空的弟子圣达门下又有一遍(1239—1289)创造了时宗。证空的西山义的特点是,在解释净土教教理中导入天台教学。证空14岁时成为法然的弟子,法然入寂后由慈圆让出的西山往生院三钴寺住持,所以其流派被称为西山义。
  长西(1184_-1266),19岁投入法然门下,法然灭后向诸方学习,随泉涌寺的俊艿、觉喻学天台教学,从道元禅师学习禅法,后住洛北的九品寺,弘扬其念佛义,故称之为九品寺流,也叫诸行本愿义。但是长西的净土教后被旧佛教的净土教所吸收,它的消亡要比九品寺流早。
  现在最为人所知的净土宗是辨长(1162—1238)开创的镇西派。派祖辨长出生于筑前(福冈县),7岁出家,学天台教学。22岁时登比睿山,38岁入法然门下,43岁离开法然回故国,在北九州一带传播专修念佛,取得很大成果,由此被称为镇西派。辨长为了辨明法然门下的异义,著《末代念佛授手印》。弟子良忠(1199—1287)游历诸国后,在镰仓刨建光明寺,在京都、镰仓开办讲席,将镇西派扬遍全国。后来,到南北朝、室町时代的转换期,又出现了圣同、圣聪等人。他们一统知恩院,扩大法脉,净土宗受到德川氏的庇护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真宗
  法然门下的亲鸾(11 73—1262)站在非僧非俗的立场,创建了同朋同行的教团,独竖起在家佛教的新旗帜。
  亲鸾出生于京都,9岁在睿山出家,剃度师是青莲院的慈圆(道元禅师在比睿山学习时的座主之一),亲鸾在比睿山修学20年,建仁元年(1201)39岁时,参拜京都的六角堂,有缘遇到法然。四年后被允许抄写《选择集》,后又被允许描写肖像。后遇承元法难,被流放越后,亲鸾虽是新人,仍被定罪。这恐怕与其携妻有关。在京都时代,亲鸾携妻生长子善鸾,后流放越后,又与惠信尼结婚。建历元年(1211)末被赦免后,移居关东,与法然的弟子多为武士相比,亲鸾的门下多是农民。亲鸾60岁时离关东归京都,归京后,关东发生了善鸾异解事件,为此亲鸾和善鸾断绝了关系。亲鸾在京都居住三十年,90岁圆寂。这期间,惠信尼携儿子信莲房明信等人归越后,亲鸾赖京都的缘者资助生活结束终生。
  亲鸾有许多著述,主要有《教行住证》、《愚秃钞》二卷、《净土和赞》、《高僧和赞》、《正像末和赞》、《皇太子圣德奉赞》、《一念多念文章》、《唯信钞文意》、《末灯钞》等,亲鸾的宗教被称为“绝对他力的信仰”,通过彻底的自我反省和对罪障的觉悟而在如来的慈悲世界苏醒,这就是亲鸾所追求的理想。亲鸾在88岁时所著的《正像末和赞》中,把发生真实信心而得到无上智慧的人和弥勒等同对待。
  觉如把亲鸾称为“本愿寺圣人”,以大谷为中心形成本愿寺教团。本愿寺教团在本愿寺八世莲如时期,得到大的发展。亲鸾后的关东门徒以真佛及其后继者显智统率的高田门徒、性信为首的横曾根门徒、顺信为中心的鹿岛门徒,亲鸾的孙子如信为首的奥州大网的大网门徒为中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坂东极恩寺的初祖性信是亲鸾的高足,在善鸾的异解事件时发挥了统率作用。正信也是在平定门徒动摇的活动中有很大功绩的。
  大谷本寺是亲鸾后代觉信尼和关东门徒创建的。担任留守职务的是觉信尼的子孙。觉信尼以后,其子觉慧,觉慧后觉如(宗照,1270—1351)继承。觉如把大谷总寺作为寺院独立,巩固了本愿寺建立的基础。觉如以后到莲如,中间有善如、绰如、巧如、存如等人相继。这一时期被称为停滞期。这以后到第八世莲如(兼寿,】415—1499)时期,真宗得到长足的发展。
  日莲宗
  日莲(1222—1282)出生于干叶县小溱的渔师家庭,12岁入清澄寺,16岁出家,起名莲长。清澄寺是天台系的密教寺院。因其师道善房是念佛信仰者,日莲同时兼修法然、善导的净土教和天台教。以后游学镰仓、21岁时回清澄,后登比睿山,接着又游学京都、三井寺、高野山、四天王寺。日莲的思想变迁已不可考。不久,他作为“法华经持经者”返回故乡。建长五年(1253)四月,32岁时在清澄寺道善房持佛堂,向众僧发表游学的成果,表明归依《法华经》,开始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并改名为“日莲”。日莲宗把这一天定为立教开宗日。这时是法然入寂第41年、荣西寂后38年、道元禅师入寂当年。当时,亲鸾82岁,一遍15岁。
  日莲在故乡提倡专修法华,排斥念佛信仰,引起当地念佛者东条景信的愤慨,日莲因此被逐出故乡,到镰仓布教。其时,总若宫(市川寺)的武士富木常忍成为日莲的信徒和保护者。日莲入寂后,富木出家,起名日常,收集遗文,建立了中山法华经寺的基础。镰仓的上宗仲、上宗长弟兄二人、甲州的波木井实长等人入教。文应元年(1260),日莲39岁时著《立正安国论》,献给镰仓幕府。在书中预言,如果不尽快禁止念佛宗、排除谤法派,将会引起神的愤怒,导致他国侵逼的灾难(外患)和自界叛逆的灾难(内乱)。日莲因此第二年被流放到伊豆。文永五年(1268),日莲47岁时,蒙古国书到来,正中日莲预言,日莲再次上书幕府,强烈攻击禅和念佛,并言已故的时赖、重时落入无间地狱。由此,日莲又遭逮捕,并被判死刑,但未执行被流放到佐渡。这时,镰仓的日莲教被彻底弹压。日莲次年在佐渡著《开目钞》、《观心本尊钞》。
  53岁时被赦免,解除佐渡的流放再次返回谦仓,隐退甲斐的身延山。日莲回到镰仓的文永11年(1274)10月,发生了蒙古进犯事件(文永之役),日莲这时说,蒙古进犯是国家不容日莲劝进,不归依《法华经》,善神舍弃日本回归天上。他甚至说蒙古是惩罚谤法之国日本的圣人。但是,蒙古进犯由于遭受暴风雨而告失败。日莲的预言没有言中。
  日莲在身延山著《撰时钞》、《报恩钞》,身体日渐衰落。弘安4年(12 81),蒙古军第二次进犯(弘安之役),这次没有引起他的关注。第二年九月,为疗养身体下山,在武藏的池上结束了他的一生。
  日莲把《法华经》置于最高位置,在主君、双亲与信仰相异时,把主君、双亲作为谤法之徒非难,主张断其关系,忠实于信仰。这种主张缺少与其他宗派的协调。他还把异教徒作为谤法之徒,不受他们的布施,不向他们施法,这叫“不受不授”。
  教理上,日莲重视《寿量品》,以《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只承认本门而否定迹门的价值。由此引起“胜劣义”的争端。
  日莲临去世前五天,把高足天人(日昭、日向、日朗、日兴、日顶、日持)定为“本弟子”,把自身的墓葬定在身延山。翌年正月,本弟子决定轮流在身延山守墓,但不久,日昭、日朗(1243—1320)到镰仓布教,日兴、日持到骏河、伊豆,日向到上总,日顶到下总,各自进行布教活动。最初在身延山止住的日兴(1245—1332)经营久远寺。但他与檀越的波木井实长对立,后被骏河的南条时光邀请,到骏河创建大石寺,创立富土门派。日兴下山后,日向(1253—1314)在身延山住持。他在波木井氏的庇护下,维持久远寺,并打下基础。日朗以镰仓的妙本寺为据点,与池上宗仲共同开刨了池上的御影堂(本门寺),后又在下总地区开创本土寺。以上三寺取得很大发展,在中世法华教团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日照、日朗在幕府迫害法华宗时,自称天台沙门避难,受到日兴的批判。
  前面提到的日常(富木常忍),收集日莲的遗文,作成《本尊圣教录》目录。后又在身延山收集遗文,后世将此整理为《录内御书》、《录外御书》等。日朗的门弟子中出现了几位杰出的僧人,被誉为“朗门九凤”。特别是在京都布教的日像(1269—1342),十分活跃,引人注目。结果,京都的法华信徒以“町众”发展,还创建了立本寺、妙显寺、妙觉寺、本能寺等许多日莲宗的寺院。
  时宗
  时宗的始祖一遍房智真(1239—1289),出生于伊予(爱媛县),是豪族河野通广的次子。通广出家称如佛。一遍也奉父命出家,13岁时,在大宰府拜西山派证实的门人圣达为师。后又随肥前华台上人修行,被受名智真,学净土教。25岁时,因父去世回故国,遇本族内讧。由此反省人生,开始不住一处的游历生活。先参拜信浓的善光寺,后回伊予在洼寺的山中修行三年,又参拜菅生的岩屋,得到“十劫正觉众生界”的信念,“十劫正觉众生界”讲的是,十劫的过去,法藏菩萨得正觉成为阿弥陀佛时,决定众生往生,念阿弥陀佛,由此众生以一声念佛往生净土。它显示了弥陀的正觉和众生的往生一体不二。
  据说,一遍参拜熊野本宫时,曾得到神的嘱托,说阿弥陀佛的正觉时已经决定了一切众生的往生,授“算”时不一定需要产生一念的信。这是让众生与阿弥陀佛结缘的赋算方法。一遍认为,众生往生不是依靠劝说人的教诲,而是依靠名号的功德力。往生的主体是名号而不是人。人如果往生需要信和行,往生的主体如果是念佛则没有净与不净、信与不信的相对思考的余地,念佛的众生就是阿弥陀佛,这种“机法一体”的信念就是一遍的立场。他比亲鸾更强调他力。
  一遍把自己的集团称为“时众”。其中有随一遍游历后回到家乡修行出家的道时众和作为在俗的归依者产生同样信仰的俗时众。道时众和俗时众的外缘有结缘众。这是指接受赋算的人。
  时众的游历赋算和舞步念佛,作圆阵一边念佛一边向右舞步,以钟鼓调整节奏。这种舞步念佛被一般民众所接受,时众极为隆盛,一遍重视神祗也是一大特点。法然的专修念佛主张不拜神祗,与具有护国思想的人们尖锐对立。一遍的立场与法然截然不同。
  一遍寂后,时宗的二祖是真教(1237—1319),时众教团再度兴起,但已偏离一遍的意向,在各地建立道场。时众的游历特性也日渐淡薄。这以后是三祖智得、四祖吞海。吞海时期,当麻派与藤泽派分裂,又分十派,人称时众十二派。四祖吞海以后,依次为安国、一镇、托何(1 285—1354),由七代托何组织时宗的教学。其中《器朴论》三卷汇总了时宗教理,被后人重视。“器”是完人、圣人之意,“朴”是自然的姿容,意为凡夫。凡圣共同念佛,由此往生。实际上,该书的思想是受到西山派证空、一念、幸西的影响。
  时众到室町初期的应永末年(1427)达到顶点,后渐以衰微。原因是时众发生了贵族化,过于接近统治阶层,引起民众的离反。这时的时众已经看不到一遍时期的严格的游历精神,信仰也流于形式主义。这时,本愿寺的莲如(1415—1499)开始活动,以越前的吉崎为中心,在北陆弘扬真宗。这一地区的信徒几乎全部转归本愿寺。这以后留下的几处道场作为近世的宗派流传下来。
  三旧佛教的复兴
  镰仓新佛教的出现,引起南都旧佛教的改革。律宗、法相宗、华严宗、三论宗等宗派中优秀的学僧辈出,在学术性十分活跃的气氛中,通过教化救济活动,积极向社会活动。
  律宗
  兴福寺的僧侣中川实范(?一1144)学法相、真言、天台教学,感慨律宗的衰微而住唐招提寺,为律宗的复兴奔波。他受兴福寺欣西的拜托,撰《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一卷、《出家授戒传》一卷等,使长期断绝的东大寺戒坛受戒作法复活,又使南都佛教恢复戒律。实范的理想被笠贞庆(解脱上人,1155—1213)所继承,贞庆著《戒律兴行愿书》。在其弟子成如门下,圆晴、觉盛等俊秀辈出。觉盛(1194—1249)与圆晴、有严、睿尊等人,于嘉祯二年(1236)同在东大寺大佛殿自誓受戒而受具足戒。以后,住唐招提寺著关于菩萨戒的著作。被尊称为大悲菩萨。门下有良遍、圣守、圆照、证玄等人。圆照(1220—1277)的弟子有凝然(1240—1321)。
  睿尊(1201—1290)住西大寺,在研究律宗的同时学习密教,还精通三论、法相教学,讲律藏和戒经,并从事对生活穷困人们的救济活动。他的著述有很多,其中以《梵网古迹文集》十卷最为著名。他还是后深草上皇、龟山上皇等四位天皇的授戒师。后被伏见天皇敕谥为兴正菩萨。睿尊的弟子有忍性(1217—1303),他在镰仓创建极乐寺,致力于慈善事业,又被尊称为医王如来,还被称为忍性菩萨。但是慈善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忍性设关所征收关米、关钱,以充财源,因此被镰仓布教的日莲宗非难攻击。
  高山寺的明惠(1173—1232),也因戒行的严正而知名。南都佛教强调戒律的自觉遵守。这是因为法然的净土教把戒律作为往生的行而加以否定的缘故。贞庆著《戒律兴行愿书》,阐明不遵守戒律,佛教的根就会崩溃。由这些僧人研究并实践的南都戒律,称为南京律。
  贞庆稍后出现了俊艿(不可弃法师,1166—1227),他开始修台密,认为佛教的根本在于戒律。1199年34岁时入宋师事如庵了宏,学南山律和天台教学,留学十二年后回国,在京都再兴泉涌寺。后来许多天皇葬于该寺,泉涌寺作为皇室的香花院名极一时。昙照(1187—1259)也入宋,从如庵的门人守一律师学习南山律,回国后在京都建戒光院。京都的律宗流派称作北京律。俊艿寂后继承泉涌寺的是定舜,他被南都邀请在海龙王寺讲律学时,睿尊、禅慧、源俊等人都曾听讲。
  如上所述,镰仓时代,从学问上组织研究律学的是前述的凝然(1240—1321)。凝然一生著有125部1200余卷的著作,其中有《三国佛法传通缘起》三卷、《八宗纲要》二卷、《律宗纲要》二卷等。
  法相宗
  撰《法相宗章疏目录》的兴福寺僧人藏俊(1104—1180),在唯识、因明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有著作《因明大疏钞》四十一卷、《成唯识论本文抄》四十五卷和《百法问答抄》等著作。
  东大寺和兴福寺在治承四年(1180)遭火灾,多数佛典化为灰烬。茂俊是这以前的人,他的著作引用了许多现以失散的佛典,这一点很值得重视。茂俊弟子有觉宪,觉宪的弟子有贞庆(1155—1213)。
  贞庆著《弥勒讲式》,又著《法相宗初心略要》二卷、《唯识寻思抄》、《心要抄》等,《唯识论同学钞》六十八卷是贞庆和弟子达共同研究唯识的集大成。编者是贞庆的弟子良算(1170一1218)。本书是谦仓时期研究唯识的精华,评价极高。
  贞庆有许多弟子,如良算、觉遍等。觉遍的弟子良遍著有《观心觉梦钞》三卷、《真心要决》三卷。
  华严宗
  治承四年(1180),东大寺大佛殿惨遭火灾,大佛头部损坏。重源巡锡全国,号召重修奈良时代以来的华严宗根本道场东大寺。终于得到后白河天皇和源赖朝的援助。历时十五年重修了大佛殿。这以后,永禄十年(1567)大佛殿再度毁于战火,德川时代(1708)又重建至今。
  东大寺的宗性(1202—1292)著《天台论义抄》、《华严宗香薰抄》、《华严宗祖师传》、《地持论要文抄》等,此外,还有《俱舍论文义抄》四十八卷、《日本高僧传要文抄》、《大宋高僧传要文抄》、《名僧传指示抄》、《名僧传要文抄》等高僧传记。
  宗性前有明惠(1173—1232),著有《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二卷、《华严佛光三昧观冥感传》一卷,另有《华严修禅观照入解脱门义》二卷等著作。他的特点是受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决疑论》等思想的影响,主张立足于禅的华严学。宗性门下有凝然。
  明惠著《摧邪论》三卷,批判法然的《选择集》。翌年又著《庄严记》一卷,再行加以批判。
  三论宗
  三论宗曾在元兴寺、大安寺被传授。平安时期,圣宝(832—909)在东大寺建东南院(现在的东大寺本坊),作为三论宗的道场。这以来东南院成为研究三论宗的中心。不过,圣宝精通密教,是密教小野流的始祖。所以东南院其实是三论、密教兼学的道场。院政时代,在东南院驻锡的觉树(1082—1139)开办讲席、弟子有珍海、宽信、慧珍等。
  珍海(1091—1151)著有《三论玄疏文义要》十卷、《大乘玄问答》十二卷。觉树弟子敏觉足下有明遍(1142—1224),以三论学者而著名。后隐遁于高野山莲华谷专修念佛,被称为高野圣祖,这以后驻锡东南院的僧人有智舜,他著有《三论兴缘》,后接受东大寺真言院圣守的邀请,讲授三论。其弟子有撰《三论玄义捡幽集》七卷的中观澄祥(1227—1307),该书引用了许多现不存在的文献,是研究《三论玄义》的贵重资料。
  三论宗的僧侣多为密教兼学者,可以说三论宗被密教所吸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善根的标准一定要知道,与我们世间一般的标准大大不同。善根是听了就相信,真信,真正肯发愿,真正肯执持名号,肯念佛,这样的人就是“善根成熟”,所谓“成熟”就是他这一生一定成就。《观经》讲下品下生的,那是讲五逆之人,是讲造恶的人持名念佛。我们虽然造恶,还没到五逆十恶的程度,自己真正下定决心持名念佛,一定不在下三品,这是我们有把握能做得到的。佛在经上讲,末法时期,人“尊恶贱善”,对善人、善事瞧不起,对恶人、恶事很尊重。我们一心一意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至善。世间人瞧不起没有关系,佛菩萨、阿弥陀佛瞧得起你!世间人瞧得起的常住世间,世间人瞧不起的常住佛国,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