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研究: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


2014/9/4    热度:301   

唯识学研究: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周叔迦

  绪 说

  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土未有传译。《华严》经王自贤首发扬以后,已独立成宗。六朝之时,习《楞伽》者,莫不兼通《大法鼓经》、《胜鬘经》。号曰“楞伽三经”。是故法相唯识之要,厥有五经:一《大法鼓经》、二《胜鬘经》、三《楞伽经》、四《解深密经》、五《华严经》。今依次述其研究之法如下:

  一 《大法鼓经》

  此经二卷,唯有一译。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求那跋陀罗创译《楞伽》,古称为楞伽初祖。则此经与《楞伽》关系之深,可想而知。经中述佛在祗洹,海众云集,说有非有法门。波斯匿王击鼓吹贝而来。佛言:我今当说《大法鼓经》。先命迦叶观察众会,堪与闻否。乃有百千万亿阿僧祗分声闻缘觉初业菩萨,皆从座去,余一切住。然后赓迦叶,余于此法少开其义。所谓如来常乐我净,不般涅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有三乘,实惟一乘。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亦说化城穷子等喻。次嘱迦叶于来世中,护持此法。迦叶辞谢不堪。佛言:迦叶于我灭后,护持此法,有四十年。若至正法余八十年,惟一切世间乐见童子能持云云。今时判此经人法华部。惜无古疏。研习者当熟读经文,试为科判而已。

  二 《胜矍经》

  此经凡一卷,有二译。一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为唐实叉难陀译,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中,号为《胜鬘夫人会》。经中述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致书于其女胜鬘,称扬佛德。胜鬘得书寻绎,遥空请师,佛即现身。胜鬘说偈叹德,佛为授记。胜鬘续发十弘誓愿。感于天花天音,又发三愿。佛赞印之。又说一大愿摄恒沙愿,所谓摄受正法。更复续说广大之义及大威力。佛赞印之。又说大乘了义,广明二乘为了不义。以不出变易生死,不断无明住地。故唯一佛乘、一归依、一实谛为了义耳。佛亦印之。次又说三种人人大乘道:一、成就甚深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仰推唯佛所知。余有随己所取执著妄说违背正法者,一切天人,应共摧伏。佛并赞印。然后收光升空步还,告语阿难及与天帝,结名付嘱云云。此经疏记,可有七家,如下:

  《胜鬘经义记》一卷 元魏失撰人名。此卷见于《大正大藏经》,乃英国博物院藏敦煌经卷本。为现存《胜鬘经疏》之最古者。但申宗旨,不立科判。胜鬘疏有江南北土二派之不同。江南师说,今存嘉祥之《宝窟》。北土师说,现存慧远《义记》。此记虽不能确定其宗传,要为北土师承无疑也。

  《胜鬘经疏》一卷 元魏失名人撰。此卷见于《大正大藏经》。乃英国博物院藏敦煌经卷本,疏文但明宗旨,不引经论,不开章门。申释周详,立科精审。大致用法相宗义也。

  《胜鬘经义记》一卷 隋释慧远撰。远为地论师。此记应有三卷,今只存上卷。经文十五章中,唯释至第四章而止。记中释如来授记文,说净土有三: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圆应土。释十受章中,忘失正法有其六阶。又以教行义三分别三乘之浅深。皆精通玄极,妙尽教源也。

  《胜鬘经宝窟》十五卷 唐释吉藏撰。此疏先以五门略明玄义,以七分二章三段科经。释正说中有六门总释。乃藏公为学之方,通经之轨。又多引古佚疏,可资博学也。

  《胜鬘经述记》四卷 唐释窥基撰。此记乃基师说而门人义令记。殊为简略。于法相宗趣颇为生疏,远不及基师他作之辩且博也。

  《胜鬘经疏钞》六卷 日本圣德太子疏,唐释明空钞。日本圣德太子生于陈隋之际,相传为南岳思大师后身。定宪法,尊敬三宝。奠日本佛教之基。撰《法华》、《维摩》、《胜鬘》三疏。明空,唐大历时人。疏文但提示要领,多引旧释。钞文依天台教观,为《胜鬘经》解中特殊者也。

  《胜鬘经义记》一卷 唐失译人名。此为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卷本。阐法相家义极详明。惜不全耳。

  三 《楞伽经》

  《楞伽经》凡有四译,其中最初为昙无谶译四卷。今佚。次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今世弘传最广。达磨西来,谓唯此一经,可以印心。三为元魏菩提留支译十卷。四为唐实叉难陀译七卷。此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自达磨以至五祖,莫不以此经相传。亦有别称为楞伽宗,奉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者。唐宋注解,约可分为三宗。惜古疏无存,后世注解,无从立科判。憨山、藕益二疏,虽有科判,亦多牵强。是故此经在诸经中为最难解者。

  甲 贤首宗

  《楞伽经玄义》一卷 唐法藏撰。贤首有《楞伽疏》七卷,今不传,只存玄义耳。十门分别中,第九明义分齐章,又略显十门。凡一切性相二宗争论,无不约法约教,为之和顺无违。所有空有偏执,悉皆荡尽靡遗。不唯一经大旨,昭然若揭。更可使唯识妙义,了如指掌也。

  《楞伽经记》八卷、《补遗》一卷 明德清撰。发挥经旨有独到之见,然其科判论殊有牵强之处,未能巧合无间也。

  《楞伽经合辙》八卷 明通润撰。言合辙者,谓性相二宗唯心唯识之旨,如车两轮,不可缺一。故以二宗深义以释此经渊旨。不立科判,书成于天启间。

  乙 禅 宗

  《楞伽经注》残卷 唐智严撰。智严为大爱敬寺译经沙门。或以为即贤首宗二祖智俨者,误也。原疏七卷,今只存卷二卷五残册。中间亦复脱落。分为八节,虽所存才不及全疏什之一二,而其剖章立段,极为精巧。若能寻绎得间,豁然全通,可得全经之旨也。

  《楞伽经注》十卷 宋宝臣撰。宝臣事迹未详,题云东都沙门。此注释唐译楞伽,不立科判。注文尚称明允。

  《楞伽经纂》四卷 宋杨彦国撰。彦国福州长溪人。遍参诸方,深造禅理。于天姥峰下草庵,纂述其极要,以一百八句义撮其玄科,全经摄为七十一门。每段择要述其玄义,而结以颂偈,然彦国生当绍兴之初,其时禅宗寝衰,故其发明亦鲜精到之处。

  《楞伽经集注》四卷 宋正受撰。正受传见《嘉泰普灯录》。称为雷庵正受和尚,字虚中,寓西湖北山寿星院。石庵庆寿注。对照魏唐二译,如唐古注、宋宝臣注、杨彦国纂,及延寿《宗镜录》中之说,钩索深隐,采摭精要,于宋庆文元年成集注四卷。

  《楞伽经注》十卷 明宗泐撰。宗泐虽为禅宗名宿,受明太祖敕撰《楞伽》、《金刚》、《心经》三经注,而于名相甚疏,义理亦未精到。

  《楞伽经宗通》八卷 明曾凤仪撰。曾凤仪于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翌年归长洲嘉禾,参达观、密藏二和尚。梦谒慈尊,语以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二和尚知是语出《楞伽经》。乃专参究本经,殆二十年。融合三译,斟酌旧注。加以自所了解,成为此书。不立科判,详明机要。于禅宗诸解中,堪称首擘。

  《楞伽经序订疏》八卷 明广真撰。广真吴兴人,为浙江杭州西湖之秦亭山院退居,生于万历间。以魏、唐二译及诸经论与诸种古疏,凡八十余种,参订宋译《楞伽》,成疏八卷。不立科判,直显大意。

  《楞伽经心印》八卷 清函昰撰。函昰为宗室道独之法嗣,传曹洞宗于青原下为三十七世。此书不立科判,惟先血胍,以人理深谈,以翊宗乘。

  丙 天台宗

  《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撰。善月有《仁王经疏记》,于天台教观,未能得其肯綮。此书不出玄义,不立科判,但于每卷分为若干章而申述之,未得为洞明经宗者也。

  《楞伽经玄义》一卷、《义疏》九卷明智旭撰。玄义依天台例,有五重。疏释宋译本,于经文艰涩处,附录魏唐译文以资证明。科全经为三十九门。

  四 《解深密经》

  此经凡有四译,二为全本,二为别抄。

  《解深密解脱经》五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解深密经》五卷 唐玄奘译

  《相续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此即全本中之末二品,为第四卷异译也。

  《解节经》一卷 陈真谛译。此即全本之初五品,为第一卷异译也。

  《解深密经疏》三十四卷唐释圆测撰。测新罗人,为奘师弟子。所宗与窥基不同,故西明慈恩门户之争甚烈。此多述奘师口传,及真谛旧说。先以四门分别,其中以五门辨经体。基师弟子慧沼著述中,盛破五门出体之非。疏文博会群籍,广列异释,堪称为义海,原作十卷,而第十卷佚失。西藏文藏经中有此疏译本,可勘也。

  《佛地经论》七卷亲光菩萨造,唐玄奘译。此经虽别行,然亦是《解深密经》之流类。经中言摄大觉地五种法,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又《瑜伽师地论》中亦全录此经之文。是故关于经义之研究,除圆测疏外,《瑜伽师地论侧记》及《瑜伽师地义演》,亦应细勘也。

  五 《密严经》

  此经有二译:一为唐地婆诃罗译三卷,二为唐不空译亦三卷。疏记唯有一家。

  《大乘密严经疏》十卷唐释法藏撰。此疏释地婆诃罗译本,原作四卷,而佚其首卷。文义与贤首他作不类,殆是于译场考文证义之际,率尔为记,不遑典博。然其玄义与楞伽玄义等相吻合。贤首削染于太原西寺,垂拱三年改名,天授二年又改名崇福。此疏与《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同题太原西寺,是作在诸疏之先。亦贤首致力于空有二观之轨辙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没有离开六道,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的关系就是讨债还债、报恩报怨。现在的人,儿女、亲戚、朋友报怨的多,报恩的少,什么原因?是我们没有布施恩德所造成的。你能舍、能布施,来生好。而且如果行善不求果报,那就变成功德了,功德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