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研究: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
2014/9/4   热度:340
唯识学研究: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 谈佛教般若宗之“空”与唯识宗之“空”的含义 (一) 在大乘佛教思想传播的过程中,有两大宗派引人注目。一为般若宗,一为唯识宗。般若宗活跃于公元一至四世纪,代表人物为龙树、提婆。唯识宗活跃于公元四至六世纪,代表人物为无着、世亲。后唯识思想传入我国,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即是中国唯识宗的开山祖师。 (二) 般若宗的核心思想,后人归纳为“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是讲世间所有事物(包括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其各自独立的体性;它们共同的体性为“空”,即“空”性。真空妙有是讲由这个“空”性生出宇宙万有。 龙树在他的代表作《中论》中体现了这些思想: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论之观四谛品) 释意:世间所有由因缘所生的东西,我说它们的本质都为“空”,这也是我对那个真实所取的一个假名,大家不要理解它为“空无所有”了。 为防止别人把这个“空”理解为“空无所有”,龙树又说了: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中论之观如来品) 释意:因为有这个“空”,所以才生出世间万有;如果没有这个“空”,则不会有这万事万物。 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它,龙树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中论之观因缘品) 释意:这个“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 可见,龙树的核心思想是讲这个“空”性的。 后来人理解般若宗之“空”为“无自性”,是很不究竟的。其实,“缘起性空”中的“缘起”就是讲这个“无自性”的,即万物没有其各自独立的体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而“性空”则是指万物具有一个共同的体性即“空”性。 由于后来人忽略了后面这一层意思,所以往往落入“断灭空”之中,认为一切东西过去之后就空无所有了,这在大乘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流弊。 (三) 龙树虽然指出了这个“空”性是世间所有的本源,但他并没有说明这个“空”性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所以当时很多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 稍晚一点出现的唯识宗则解答了众人的疑惑,从根本上揭示了这个“空”性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识”。 到这里很多问题就好解释了。什么是“真空妙有”?答曰,宇宙的本质是“识”,由“识”生出一切。 唯识宗的代表人物为无着、世亲。其以《解深密经》、《瑜珈师地论》等作为理论依据来表述宇宙间万有事物的原理: 世间万有的终极本源为“阿赖耶识”,亦名“阿陀那识”,由阿赖耶识生出末那识,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见《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由这八识生出诸多有形的事物。 (四) 唯识宗与般若宗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由指出“空”性到最终揭示这个“空”性的本质。它们两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体系,那就是“中观”。 中观思想的形成对后来的很多宗派都有着借鉴的作用。例如,后来的华严宗所讲的“理事无碍”,禅宗所讲的“心性不二”,跟中观的“性空唯识”是别无二致的。 可以这样说,中观思想的确立,是大乘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说得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谁是是非人?说是非的那个,就是是非人。他要不是个是非人,怎么会见到是非?他说的那个是非人,未必是是非人;说别人是非的,决定是个是非人!所以,人家来给我说这个是非、那个长短,我脸上笑笑,心里明白:来说是非的这个,就是是非人。这个是非人,佛门叫“业障鬼”。我们遇到这种人,要特别谨慎,为什么?他会在我面前说别人的是非,肯定他在别人那儿,也会说我的是非。我们对是非人,一定要保持远距离,“敬而远之”!我们对他尊敬,我们对他保持远距离,尽量减少造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