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研究:唯识学与业果轮回


2014/9/4    热度:323   

唯识学研究:唯识学与业果轮回

    唯识学与业果轮回

  业果轮回这个概念是佛教最基础,但也是被很多人误解的观点之一,许多人大概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就很容易和迷信、神话等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作为最为崇尚智慧的佛教来说,这个观点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自己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记得以前看《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的时候,其中提到宗大师看到《释量论》后的感受:

  “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共有四品,其中第二品是《成立量士夫品》。在这一品里面,以流转门和还灭门来证明佛是一切智者。

  简单的说,从流转门的论述,目的在使人明了示现的佛,是怎样修来的。从还灭门的论述,目的在使人明了最初应决择四谛的道理,方能证得功德圆满。整品如此不断的作反覆论证,以正理证明如何才能成佛和有前生后世的轮回说。

  大师阅读到这一品(指《释量论·成立量士夫品》)时,对法称论师论著的理路,引起无量不可厌伏之猛利信心。这时,毛发竖立,悲喜交加,眼泪扑籁籁的直流下来。以后每次阅读释量论时,都是如此。”

  从此来看,从严格的佛教教理来做辩论,也是完全可以成立业果轮回说的。

  5月15日,我们赶去清华大学,听了香港慈氏学会导师王联章先生在这里举行的一场演讲,讲的题目就叫做“佛教的轮回观”,听说他最近每周四都会在清华演讲,下面依次次是解脱论、菩提心与菩萨行、大涅槃与大菩提。王先生对我们寺院的文化建设也是非常热心和支持,特别为寺院赠送了慈氏图书馆的大量研究文献资料。最近也一直在西北等地高校巡回演讲,介绍佛学,弘法热情之高非常令人敬佩。

  最为难得的是王先生先后追随香港数位大德研习佛学,特别是唯识学更为熟谙,能熟练地用佛教唯识学的观点解释佛教庞杂的理论,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饱耳福的机会。

  讲座前,主持讲座的清华老师对讲座的因缘和王先生做了一下介绍:

  “为了推动清华佛学的研究和发展,由我们哲学系联系、邀请,请王联章先生来做系列的佛学演讲,上一次已经进行了四次的演讲,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周边的一些北大等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慕名而来,效果非常好。

  王先生早年师从与香港唯识学的一代宗师罗时宪老先生,罗先生的渊源学术可以追溯到太虚大师、欧阳竟无大师等等。罗老先生对王先生有个评价:称王先生足以登那烂慈恩之堂奥,对唯识学的研究能够融会贯通,等堂入奥。后来王先生长时担任香港慈氏学会的导师,而且担任《大藏经选要》副总监修,还是清华的伟伦特聘教授。

  最近一两个月他的学术活动非常繁忙,在西北、浙江、台湾推动佛学事业的发展,期间他还两度到了清华来演讲,对教育和佛学事业推动的功德和热情令人钦佩。”

  接下来就开始了讲座,不过王先生并没有先开始讲起来,而是先提议:“先借用大家一点时间,为四川这次大地震的死难者默哀,还有幸存者,希望他们赶快得到获救,受伤者赶快康复,灾难能够赶快平息。我们一起默哀一分钟,好吗?”

  接着,他介绍了一下慈氏学会的努力:

  “我们14号已经呼吁慈氏学会的所有护法以及香港、台湾和其他的朋友们一起诵经,回向死难者,希望幸存者能够赶快被救出来,负伤者能够赶快康复。因为这个佛教就叫做共业,跟我今天讲的题目非常有关系。”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佛教的业果轮回观。这个是个很有争议的题目,要说明我讲的是业果轮回,一般讲的因果,并非是简单的因果,努力吃饭就饱、努力学习考试就好的这种因果,这个杯子掉下去会摔碎,也是因果。佛教的因果是与轮回相结合的,因果与业论相关联。

  轮回是往复循环、流转的意思,就是在六道里面流转,又叫六趣:天、人、修罗、地狱、鬼、傍生。又可以分为三界:欲界,“欲”指欲望包含男女之欲和饮食之欲;更高一层叫色界,色是指物理现象,物质世界,这个界别是说有一类生命体已经没有男女情欲,心态能够经常保持在很平衡,在禅定里面,其他宗教指的神就类似这种境界,但它不是宇宙的主宰,佛教不承认这个世界有主宰的,有一个创造世界的主人,造物主,佛教不承认。只是承认他修道修得很好,或者做善事做了很多,有很大的福报的一种境界而已,这个叫做色界。有人说这个是神话,其实不是,道家也讲到这个问题,《庄子·逍遥游》里面谈到叫真人,就是一种修养很高境界的人。在日本有过研究,有一些修行人长期习惯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他们饮食很少,甚至只饮用一些液体,这样长期以后他的生理结构就发生了变化,所以他圆寂以后身体不会腐化,变成树一样。当然这个不是佛教修行要追求的境界,释迦牟尼自己也是火化的。再上面叫做无色界,是禅定境界达到最高的一种境界,没有物质身体,只有精神状态,长期处在禅定状态。当然这也不是佛教要追求的境界,仅仅长期处于禅定状态不和社会发生关系,这也不是大乘佛教的本怀。中国有句话叫“想入非非”就出自这里,无色界中最高的禅定境界叫做“非想非非想处”,不是有思想,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思想,不是死了。当然这个并不是佛教追求的境界,佛教要解脱烦恼,但是还要参加这个社会,去这个世界救度这个世界,帮助这些众生,这个是佛教要追求的境界,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而不是说逃避,跟这个世界不发生任何关系。

  轮回就是在这个六道、三界里面转来转去,佛教认为只有今生的看法是断见,但生死轮回永远下去,没有结束也是错的,叫常见。佛教是中道见,就是的确有生死轮回,但生死轮回有一天也可以解脱出来,这是佛教的正见。美国的张澄基教授说过:佛教的轮回观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所以不是一个圆圈,圆圈是转来转去,永远没有结束;也不是直线,我们看到的这个直线只是无限长中的一段来讨论,所以没有前生、后世吗?你没有看到,你只是看到其中a、b这一段而已。所以张教授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说佛教的轮回观是螺旋式的上升,可以解脱;当然也可以下降,直到无间地狱,但通过修道可以解脱。

  基督教也讲轮回,他们的学者已经研究出来了,不过他们的轮回是很简单的轮回。为什么有轮回呢?轮回的因果关系不是有一个宇宙的主宰,很多人搞不清楚佛和神的区别。唯识学专门讲这个业的理论,业从《阿含经》就开始讲。业是一种行为力,业力就是行为的力量。

  业的理论并非佛教独有,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中讲的就是业论。《奥义书》中讲自我如尺蠖一样,从一片树叶爬到另外一片树叶,这个树叶就是我们的身体。它的理论中是有个真实的个体的,“我”,按照西方的说法叫做“神我”存在,永恒不变。

  而佛教最初原始佛教就是讲无我的,近代梁启超先生讲到佛教说佛教说到最后就是四个字:“无我我所”。这个“我”是有常、一、主宰、实质的意思,我所是我拥有的东西。而佛教讲无我,没有一个真实本质的我。《阿含经》里面就讲无我,三法印里面最主要一个法印就是无我。所以如果有人说佛教讲人死后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这个人讲的绝对不是佛法。中国古代《周易》有三易:变易、不易、容易,也在讲无常的道理。

  到了大乘佛教更进一步,叫做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没有实体、实质的意思。所以佛教讲体是空的,相是假的存在,用是存在的,这个作用和相加起来叫做幻有,或者假有,不是真有,像这个讲座,也是存在,但是假的存在,半个、一个小时以后就没有了。

  佛在世时,佛仅告诉你要去修行得到结果,而不讲理论,说食数宝。但佛入灭后,阿罗汉、佛都不在了,靠什么成立佛教的理论呢?靠轮回。如果你不讲轮回,佛教整套理论只是一套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其他的没有区别。佛讲的理论可以实现的话,归根结底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是轮回理论。你这一生不行,下一生可以继续努力,总能够实现。既然说无我,那到底谁去轮回?没有灵魂谁去轮回?业。

  业是什么呢?部派佛教其中一派叫无表色,业力是无表色,无表是看不到的,色就是物质,是存在的,空间是存在的,好像分子、原子、电子一样,累积到某个程度就让你轮回。最厉害有个犊子部干脆说有个“我”,佛教不是不讲我的,但不是一般的我,叫胜义我(或胜义补特伽罗),太过火了,就受到了批判。所以印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中“破我品”专门破犊子部的这个我。

  到后来大乘龙树菩萨空宗,他用否定一切的方法让你达到最高的智慧,所以他没有讨论怎么轮回,业力怎么存在。一直到大乘的唯识学,当时印度叫瑜伽行派,为什么叫“瑜伽行”呢?因为这一派人最重视修行,瑜伽师很重视禅定,“瑜伽”意思是相应,与真理相应。这个瑜伽是修止观,不断思惟佛教的道理,希望能与真理相应。后来中国不叫瑜伽师,叫禅师,是最重视修行的。禅又叫做禅那,意思是思维修。禅不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这种叫“枯禅”,和石头一样。坐禅是要想东西的,想佛法,《摄大乘论》中讲修行就是八个字: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这叫修习。每一分、每一秒与真理相应,并不仅仅是在打坐的一两个小时才算的。所以有人说我念佛念了半天没办法对治烦恼怎么办,我问他念了多久?他说念了半个小时。我说你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家务四五个小时,这么长时间累积的这么多烦恼用半个小时改过、纠正过来,怎么可能呢?根本不成比例。你要在每个事情上,工作上、家务上都用佛法的精神去做,每一个念头都是跟佛法相应,才能没有烦恼。

  为什么业力会导致轮回?因为有意识,业有三种:身业、语业、意业。其中思是主要的,思叫意志,触、作意、受、想(感受)、思(意志)。思有三种:审虑思、决定思、发动思,这种思久了,就叫熏种子,久了之后会形成名言种子。名言是一大堆相关的名词、概念,比如你去救人,他没有被淹死,他的生命得到延续,他的家人感觉很开心,不会痛哭流涕很悲惨,让他的家人开心,对你很感恩,这个人得到健康、愉快的状态,很多人赞美你的行为,这些全打进你的内心,影响社会上面舆论对你的评价,你自己心里面也很安慰,这些都是一些名言种子。所以你做救命这件事情的时候,跟长命、健康、尊敬、愉快这些结合在一起,当你做一件善事的时候,你的业种子就拉动一批力量,这些善的种子就和这个业结合在一起,就存在你的内心。当你不断做善事,这种力量越来越强,最后有一天你这一生的生命结束了,这种力量就爆发出来形成下一生的生命。下一生什么生命呢?你不断做善事,就得到健康、长命、得到尊重、家庭幸福,而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一生结束了,这些种子存在哪里?阿赖耶识(也叫第八识,藏识)。就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邮箱,里面存着很多资料一样,每个人有一个阿赖耶识,你的行为不断熏种子,不断存资料进去,不断累积。就是功能组合的一个资料库,你存了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一些东西,找不到,就比如记忆力,五十岁、六十岁还有,但找的话是找不到的。它无形无相,用一种力量、信息存下去。

  轮回的问题在原始佛教讲的比较简单,但到大乘佛教就不得不讲得比较详细,不然大家会认为轮回这个理论是假的,虚构的。所以就用第八识来讲,非常圆满,在释迦牟尼后七八百年诞生。西方最近两三百年的心理学也只是讲到潜意识,而且还不是这样用的,不能解释轮回问题。就如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邮箱,自己的资料库,每人都有自己的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不是‘我’,可以改变,但永远不会乱。你自己的行为只会存在你自己的阿赖耶识里,不会传给另外一个人。自作因,自受果,唯识讲善因得乐果,恶因得苦果。

  最后,用苏东坡讲的一首诗来结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在生死轮回中怎么会认识轮回呢?只有跳出轮回,才能够真正认识轮回,看到轮回。人类的历史不断重复,只是不同形式而已。”

  听完后,主持讲座的老师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清华历史上国学院有四大导师,都是有很高佛学造诣之人。现在再谈起佛学,这恐怕也是一种轮回。佛教是三大宗教世界性宗教之一,是中国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之一,唯识学在‘五四运动’后又成为推动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动力,所以我们非常感谢王先生这次能够这么热情地来为我们做的这场讲座。”

  因为时间比较紧张,而且王先生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演讲过来,一下飞机就赶到了清华,主办方照顾到他怕他太过劳累就没有安排答疑。但看得出来,学生们还是非常希求他做进一步的解释的。有些学生不等结束,就抢先起来问问题,并且拥着他出了教室直到上车,王先生也很随顺地和大家做了一些交流。从讲堂出来,大家面貌都一振,莫不欢喜踊跃,为王先生的渊博学识,更为他这种五十一岁的人却如此高涨和饱满的弘法热情。这些,将给我们以长久的激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修行人的形象很重要,一切时一切处,要注意我们的形象。所谓“相随心转”,你修行有多少功夫,只要看你的相貌、言谈举止就能知道。古人说“有诸内,必形于外”,表里一如,这就能感化别人,这就是利他。所以,我们要利他,首先要自爱,自爱决定利他。我们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为世则”,我们说话不能乱说,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口一定不出恶言,心一定没有恶念”,行为端端正正,这个多快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