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法相·参考资料:论意识


2014/9/4    热度:470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论意识

  论意识

  性空

  闽南佛学

  意识,为人们最易认识的识。因此,无论是哲学、科学,宗教,乃至佛教的大小乘无不公认此识的存在。如“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类创造世界”、世界是意志的表相”等语句皆出自宗教以外的各种学术。

  他们对人的精神认识虽然只停留在易知的心理作用中,但巳抓住了支配人的身心及造业多端的分别识。佛说一切有情各有八识,识以虚妄分别为其自性。沦其自性,七、八二识行相微细不可知,其中分别能力最强的,当首推第六意识。所以,七、八二识非一般世间学问及小乘学者所能了知的,只有明了意识为人们所易知。意识是无形无相的东西,但却有不可思议的功能存在。它不为身体的形相所囿,不为石壁所阻,不为地域所限,而能为一身支配的动力,令人起惑造种种业,于生死中沉浮不定。反过来亦可为修行者掌握意念的转动;断恶修善,转识成智。当然,从凡夫起修至转识成智过程,不是短时间轻易可以达到目的。其次第修习法门亦非易行r首先我们认清凡夫阶位的有漏意识,在不同情况下所起的各种业用,次再明唯识宗所提倡的修行阶位及转识成智的次第。

  一、意识简介

  吾人通常思虑的识,是为意识。其业性通善、恶,无记三性,其能缘通现量、比量、非量,其所缘境有性境,带质空境,独影境。故得恒时生起,而变动不居,遍行缘虑,于欲、色、五色三界,于过去、现在、未来常时现起。在造因位则三性恒转变易故五十一心所皆与之相应。于起念时或善或恶或为无记,分别支配,故在结果位于三界中亦是恒转变易。

  心王既恒转变易,心所自亦如是,有时与六个根本烦恼相应,有时与大中小二十个随烦恼相应,有时与十一信等善法,或四不定、或五别境与之相应。彼此所相应的·时间不同,则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不同,而引起意识上的反映作用亦不同。临时分别配合,不差毫厘。意识所相应的不同心所就是我们不同的心理的个别作用。悲欢哀乐,喜怒无常等即是意识触境生情的特征。意识相应之广,影响之大,牵动身根而造身业,启发口舌而造语业,较之余识,其力尤强,其用最烈,所造身语等业熏于藏识,成为来世的两类因种:第一能引起来世总报之果,或投人道,或入畜生道,或堕地狱,或升天界,或成修罗,或为饿鬼。此业是各类有情(六道众生)酬感依正二报总报体之引业,如人道的根身、器界,余道众生亦各感有自己的根身,器界。第二依此总报能招来世之果报,即依总报填满自类差别果报,如人道有肥瘦,高矮,丑美,贫富等差别现象,余.道亦具如是别报,感招此别报之业名为满业。无论总报,别报皆是意识造业之力牵令趣生,故此意识为凡界中最有权威之识。人类社会一切知识的产生,名言的安立、业力的形成,可以说十之八九全靠这“动身发语独为最”的意识所操纵。

  二、意识与知识

  一般说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知识是人类生存的营养品、是思想的财富,是精神的支柱,确实如此。人若没有知识、没有精神、没有思想,将无异于畜类。入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类有智慧,有知识,能运用智慧、运用知识,能制造生产工具,会运用工具生产。这是其它动物之所不能企及的。所以,人能统制一切、能战胜一切、能产生文明、能开发自然。以上这些特点就是知识的作用,而知识的根本来源却是人的八识,八识中又以意识为产生知识的主体。为什么生命主体的第八阿赖耶识不是产生知识的重要识呢?因为阿赖耶识的业性唯属无记,行相又特别微细,不易了知。知识的产生,有能知,所知的作用,这是知识的整体,基础。唯识学上的八识心王、心所虽然皆具有这三方面,但是在八识心王中阿赖耶识的能知、所知及其知的作用(行相)都是不可知的,它们虽是存在,能起作用,但只能从推测比量上或圣盲量上来证知。因此阿赖耶识为生命的所依所托,在日常的活动中是息息相关的。至于第七末那识,它只能向内思想执我,是我的主体,虽具能知的恒审作用,也是无法可以知道的。末那识的所知即是第八识见分,不是意识境,末那识的作用是“思量有我。"这所执之我不是第六意识的,而是第八识见分。如此说夹,第七末那识的能知,所知,及知的作用,亦是极难了知的,故七,八二识只能作知识的依止,而不能直接产生吾人对!现象界的观察,认识、思想、分别等作用。真正能了知一切观象界、能建立知识基础,如知觉(触),概念(想)、思想(分别),言语(名言)等类就是前六识(此六识中特别是第六意识),不是七、八二识上的事。现复从八识所通的业性、能缘量及相应心所等方面来再作进一步的比较说明:知识的种类可用三量来划分。

  依知识的三量来说,第六意识是通三量的,它随前五识同时生起去观察对象,产生所有的经验,或实证境界时,不错不谬,属现量境界知识,于五识后生起的名言分别、计度寻伺的独头意识或缘过去,未来,定、梦等境时,若对某境错误推理判断,或执着有无,颠倒事实,迷惑真理,就是非量境界知识,意识若依现前事物,进行推度,分别、思维,抉择,就是比量境界知识。余识与三量的关系是各通其一,不能具通,如前五识只是现量境界知识,是直觉的经验,是产生知识的胜增上缘。第七识未入见道前永是非量,因它常与四惑相应,一味错误地执着心法第八识见分为实在的我法,产生烦恼,所知二障,故此识只通非量,在现世间中永远是错误的知识。第八识是现量知识,但不可知。

  若依善恶无记三性来说,七、八二识唯是无记,不起强性作用,故吾人之作恶作善,起心动念,不是七,八二识,而是第六意识。故一切知识思想都是依第六意识为主体而产生的。

  若依八识所相应的心所法来说,它有五十一种,与八识相应的心所是各不相等的。第八识在因位只与五遍行心所相应,第七识只与八个大随烦恼,五遍行,别境中的慧及四惑等十八个心所相应,前五识只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二中随。

  八大随及贪瞠痴等三十四种心所相应。唯独第六意识与五十一个心所全部相应,应知心所相应广,知识才会广博而复杂。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说明,了知吾人之知识是属于意识所产生的。

  三、意识分位

  人类认识系统以意识为主,五十一心所为助伴,串联第七、第八,前五三种心聚,组合成了人类认识体系的心意识机构。又能与第七识及前五识等转识心、心所法为能熏,第八心王为所熏。能熏所熏两法俱时和合一处,无始以来更互为因果,构成熏习的现象,宇宙人生染净因果依之得以建立。意识内以末那识做染净依,外靠眼等五识取境而起分别。即使离开了感官的五识,它也能想入非非,自心起影,追忆过去,构想未来。另外在四大不调时,神经错乱时,意识皆能独起幻境,失去控制能力,颠倒不明。又于定中或梦中亦是意识在起活动作用,唱独角戏。因此根据意识分位的业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五俱意识;

  什么叫五俱意识呢?与前五识俱起分明了别所缘色等五境之意识,名五俱意识。前五识只能任运缘刹那现量境,它们的分别力微劣,须由意识引导,方能起了境作用,若没有意识与之俱起,前五识对所缘境(色等五境)就不能明了深取其相。

  这就好比老师引导学生解义一样,解义虽在学生本身,但必须依靠老师的引导之力,学生才能通晓。又此五俱意识能引后念寻求意识续起思虑,令后念意识(即五后意识,若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非但截然相离,而在前五识缘境后相续现行者,这是属于不俱意识中的一种,名五后意识。

  另一种则是独头意识)追寻前念五识所取境相。即五后意识起时,于前念所证青赤等境,而起追忆寻求,谓此是何色耶?抑是青色或赤色耶了如是等等。可见五俱意识对境明了分别的作用是余识所不俱的。意识若与五识中的眼识同起,了别色境的意识,叫眼俱意识,乃至与身识同起了别触境的意识,叫身俱意识。意识与前五识生起的情况,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四俱,或五俱,视其当时情况而定。

  2、独头意识:

  什么叫独头意识呢?不与前五识俱起而单独现起的意识名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又可细分为四种:

  ①、散位独头意识:

  凡单独生起,追忆往事,预想将来,或比较推度种种事理,海阔天空,心猿意马,妄念纷飞者,名散位独头意识。如缘空花、兔角,镜像、水月等等。又如课堂中有的学生,身虽坐在教室中,心却驰缘万里以外之事,想入非非,意识与前五识根本不配合。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等是也。

  ②,梦中独头意识:

  人在熟睡发梦时,前五识也处于睡眠状态,全部停止活动,不再攀缘外境了,唯有第六意识独起缘虑梦中境界,独自分别,只不过与醒时缘虑较为蒙昧,其过程缺乏意义和秩序,甚至支离破碎,故很快就会被遗忘,没有散位独头意识来得清晰。当然,有的梦境却能被记住,醒后不忘,那是其梦的构成幻境性质较为特殊,或具有一定的预兆,古人有一种信仰,孩子未生,如得吉梦,便预知孩子为人中俊杰。诞生之前,如获梦兆,尤是大吉之象征,常取以为名。如岳母梦大鹏止于其屋而生岳飞,故名命曰飞,字鹏举。又有把梦兆作为精神感应的消息,从而履行梦的预言,成为某事的创始人,以致千古传闻。如汉明帝梦金人后,随即派人迎请佛像以印证梦兆,果如梦中所见,便令画工绘其图,于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供养,成为中国有佛像之始而流传至今。不过也有不好的梦兆,无论是吉兆、或是凶兆,二者都是梦。梦,人人都会做的,但梦者的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因梦者在缘境时,里面的境像是历历分明,随着梦境产生的苦乐忧喜种种感受,根本觉察不出自己是在做梦,所以有在梦中起来说笑的,夜游的,做事的,什么样的情况都有。

  人在睡梦中虽不能觉察,但醒后尚能了知昨夜其境。或惊或乐,只不过是一场梦的幻境。可是,沉睡在三界摇篮大梦中的芸芸众生,是从未清醒过。谁能透视我们人生现实的一切皆是虚幻不实的大梦境呢?于五欲中为名为利无非为我,三毒不止,恶疾缠身,业障附体,困惑于现前梦幻的一念心中,无法掌握自心转动,造业感果,谁能代受呢?甭说世间俗人耽于五欲尘劳之中不知求出离,就是处于正法衰微的许多僧人,亦是人我之见不空,门户之分尤执,互相攻讦,颠倒多端,只图衣食自然,享受现成。如此沉湎于人天长夜大梦之中,岂不可悲?唉。大梦何时醒?不知因缘几时到1缺乏主观努力,因缘是很难具足的。当然,也有许多效法古来圣贤冰霜操履的高僧大德,悲佛法之衰微,怜僧道之弊端,振擂法鼓,以期惊醒众生之痴梦。若能人人本着“舍命为佛事,立命为本事,正命为僧事”的宗旨用功办道,荷担如来家业,何愁大梦不醒呢?可惜的是说时容易,做时难!在此借一偈颂作为推己及人的警钟吧:“人生一场梦,人死梦一场。梦里身荣贵,梦醒在穷乡。朝朝在作梦,不觉梦黄梁。梦中若不觉,枉作梦一场。

  ③、狂乱独头意识:

  狂乱独头意识,是指散位意识于五根中狂乱而起,然不与五识同缘。如患疯狂病者眼见青色,而意识误将为黄色,或将黑作白,或将是作非。又如神经失常的人,自言自语,喜怒无常,这都是患者意识中的幻境,这错乱颠倒之意识便叫狂乱独头意识。精神病者,起初因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焦虑恐怖,于熟睡中亦作恐怖焦虑的梦,时间长了,即引起精神失常。用佛法来分析这类病者,就是对人我执着太重,胸量不大,性格固执,独占欲强,唯利是图,遇事操之过急。不过亦有心性懦弱者被冤屈而患狂病的。无论因什么情况患此狂病者,皆是不能透视事物的本质,一旦受到挫折或达不到目的时,即一蹶不振,沉迷于失望痛苦之中,久之即引起神经失常,患上了精神病。这就是狂乱独头意识支配患者的身心,属最可怜的众生。其实无论受什么别报,都是业力所使然。

  ④、定中独头意识:

  在色、五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识完全不起现行,不会缘外在的境界,其时的精神活动只有第六意识,故称为定中独头意识。定有世间和出世间之别,依凡夫身所入定即是世间定,依圣人身所入定即是出世间定。诸定当中有的定,只有第六意识起活动。不过,巳得贞在者的定中意识,亦得与五识俱起,此中所说的定中独头意识,是指未得自在者而言的。

  四、意识间断位

  从上述对意识分位的活动现象,可以知道我们平常的举心动念,或在定中,或在梦中,或处散位等精神活动作用中,都是意识的力量,所以说意识是经常现起的。《唯识三十颂》所说的“意识常现起”,就是这个意识。但是我们的整个心理历程并不是等于意识,因为我们的心理历程包括意识和无意识。有意识之心理,即是指我们能执我法的第七末那识和被执的第八阿赖耶识。意识依某种特殊的环境或处所、力量的强烈镇压而不能现起的时候,只有第七识和第八识在起执受的作用,这种精神作用称无无意识心理。令意识不起的特殊原因有五种:

  1.无想天:

  无想天是色界十八天之一(色界第四禅的广果天中有无想天)。无想天或曰无想有情,生到彼天需要由过去的无想定力。谓诸外道认为想就是众生的生死之因,欲解脱生死,必须灭想根治,于是他们在修定前作意,起出离生死之想,观此想如病、如箭等,患难无穷,唯有无想才是最寂静微妙的,所以继续于定中加工用行,厌患此想,令此心想渐细渐微,即借想灭想。由此厌患想之心熏成的种子,再由此所熏种子损伏心想种子,使前六识心,心所不起,仗此所修无想定的力量,死后遂感得无想天果报。在这天界中,据说有五百劫的寿命,于五百劫中意识不起现行作用。

  2、无想定:

  上面说明无想天时巳略述了无想定的修法,在此再说明一下修此定者的目的。

  无想定即是外道凡夫身所修,他们以求涅系果而修此定,灭前六识心、心所法,特别灭想心所,故名无想。由修得此定的力量,死后即感生无想天。他们自以为升到此天界就是涅槃境界。其实不然,等过了五百劫后,其想再起。因为无想定虽然伏了前六识心、心所法,但第七染污意识全然未动,我执生死之根未拔,属有漏。

  由有漏定所感之有漏果报,报尽了仍要堕落轮回生死的,故不是真解脱。但外道凡夫不知此理,妄计往生彼天界已是位登极果了,这是愚痴狂妄知见。由此无知障所知,使他们无法体证出世间究竟涅槃清净之果报,故有智者是不修此定的。

  3,灭尽定:

  有学,或无学圣者在修此定的过程中,只求寂静,了知受想二种心所是一切贪著分别的起源,是一切纷争的根本,故以灭受想为主,以止息想的作用,令前六识心、心所法不能恒行,并灭掉染污意第七识而成为无漏定。因为是灭心,心所法之定故名灭尽定。入此定的人,并不以此为涅槃。

  以上二定俱无前六识心,心所现行,皆可名无心,但所不同的是无想定只灭前六识心、心所法,属有漏定,感生无想天,报尽仍复堕三途。灭尽定则不但要灭前六识的心,心所法,更灭第七染污意,这属无漏定,感生果报后不再退转,继续修习,直至涅槃。

  4,睡眠:

  睡眠本来是不定心所之一,但极重睡眠由疲倦至极等缘所引,于睡中毫无梦境,导入无心位时,前六识通不现行,身心沉重,无所堪任,故属无心位所摄。

  5,闷绝:

  闷绝是处于昏迷,不省人事的无意识心理状态,其时是第八识的触境处。此种心理状态,或因受了各种过分的刺激,或因极高的热病,或因酒醉,或被他人损害,或劳累过度等现象,都可能使神经闷绝失去知觉,其时意识皆不起活动作用,只有七,八二识在起执受作用。

  五、意识在转识成智过程中的作用

  如上面所述吾人之意识在精神界的活动确实是最为有力的,不论吾人所做什么事情,不但不可能离开意识,而且是由意识之所策划推动的。从世间法来说,一切有害于人类的知识及发明,无一不是通过意识而成的,从出世间的佛法立场来说,无论是堕入地狱,或成就最高的菩提,也都是意识之所使然。说它是“功之魁,罪之首,诚然不错。所以人们对于第六意识,不但要有认识,而且要自我调理克制,不能让它向不正当的方面任意发展。

  否则,就会落入邪知邪见的云雾中去了,无法认清宇宙人生万有事相都是缘起的,导致产生种种错误行为。这样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希求,反而事与愿违,堕入生死险坑而不能自拔。据此,如何澄清知见迷雾,挣脱烦恼系缚,开创未来清净佛土,启迪本具之佛性呢?按唯识宗讲:唯有转识成智才能达到。因为是无明妄执的根源,凡夫依识来认识问题,依名取相而有我法执识安立名言等,这是迷界有情沉沦的所在,觉者以智来观察事物,认清本质,如实通达诸法实相,远离增益损减的妄执!这是悟界圣者超脱系缚,巳达自在的原因所在。转识成智,就是迷悟的转化,生死与涅槃的转化。这种境界就是人类思想认识向上发展的顶点,若能攀登到这个顶点上,即瓦解了由意识及余识心,心所法的虚妄认识体系,重新组成妙观察智及三智的觉悟认识体系,彻底抛弃苦恼及罪恶,获得无上功德利乐,成就依正庄严清净佛国净土。

  讲到转识,须以认识力强、造业为首的意识作能转的动力,而以生命主体的阿赖耶识作所转的对象,方能达到成智的目的。

  为什么说以意识作为能转的动力呢了因为八识以意识的活动能力最强,它能造作善恶诸业,这在前文已经说明。意识的用心若往好的方面,固然是极为慈和,若往坏的方面发展却又是非常毒辣,甚至可以毁灭世界人类。由此而知,它既可作为成就一切有利的思想工具,亦可作为毁灭一切的精神武器。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理应要明白意识对人的作用,要掌握意念的活动,使它进入自他二利的轨道上,从起信、发愿、多闻修习乃至证得圣果。

  并且还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趣向菩提。

  从修心养性,断恶行善,去执破惑,离四句、绝百非,超越烦恼、所知二障,升华心境、完善人格,让载满善因意识的列车,开向涅槃城。在未见道前,所修诸善之业,虽属有漏,但这有漏的善业却是引发无漏种子生起现行的有力增上缘。否则,若无此增上缘的助力,无漏种子就没有办法现行。行者从初发心至资粮、加行位一大阿僧只劫中,通过不断地多闻熏习,在加行位中巳能生起顺抉择慧,成就四寻伺及四如实智,依世第一法之无间定,发起如实智,此智一发起,立即见道登欢喜地,顿断分别二障漏种,意识最先转依,与下晶妙观察智相应,此识与智相应以后,凭其二空观力,使末那的俱生我法二执也不再现起。末那我法二执既伏,意识即通带末那识与下品平等性智相应。自此以后,靠意识遣障熏发之力,十地修因,地地定慧增进,层层升入,断一分无明,证一分真如,五十地以后,金刚喻定解脱道生起之时,那种强烈的五分别智出现,把无始以来极微细难断的二障种习彻底消毁,六、七二识相应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才达上品圆满清净。由于除尽漏种,异熟识体纯净无垢,此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于是前五识紧接着也转为成所作智,在四智周围,围绕着无漏的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心所成为四智相应心品。四智由八识转成,其中实能转者,却唯是第六意识,意识在修行的因地中,始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若没有它,世出世间的善果则无法圆成,故说转识成智要靠意识作为能转的动力。

  这里再补充地说明,阿赖耶识作所转的对象又是什么呢?阿赖耶识是染净诸法平等所依,赖耶体中摄藏着有情无始以来所成就的有漏无漏的种子。这些种子是染净诸法生起现行的亲因,若以有漏种为主而开展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杂染的,若以无漏种为主而开展的世界,这个世界即是清净的、庄严的。染净的转折,决定于赖耶体中有漏无漏种子谁取代谁的问题。

  若依佛法而修的行者若能通过多闻熏习,成就闻思修三慧,用此三慧之力,引发寄存在赖耶识体中的无漏种子生起的现行,就能对治有漏。对治生起后配合意识的修习,继续精进加功用行,直至彻底根除漏种习气,无漏净种势力逐渐增盛,达到完全取代有漏染种时,赖耶随着六、七二识的转智而转成大圆镜智,并且促进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至此,转识成智的目的才真正达到,说转识成智应以阿赖耶识作为所转的对象。

  六、转识成智后的作用

  转识成智以后,此四智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呢?从第八识讲: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能摄藏无漏种子,能现自受用身土,转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则与有漏末那相翻其用,于内证诸法之平等理性,于外现诸法及自他平等,无有高下,常与大慈大悲等恒时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所欲而变现他受用土,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则善能观察诸法自相共相的差别,善能运转利用无碍的辩才,善能觉悟一切的有情,·利乐一切的众生。于诸大会中,转大*轮,施设种种方便,断诸有情之疑网,令得妙法之安乐。其功用之殊胜是不可思议的,非语言文字所能诠释。诸佛菩萨所以能够化导一切有情,可以说完全是因为运用这个智慧,假若没有此智,化导众生,随机度生是不容易的了,所以名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则是示现一切身土等法,以应地前菩萨,二乘圣人及凡夫之机,成佛果中的大菩提,此大菩提摄尽一切功德,佛用此菩提能尽未来际饶益一切有情。

  通过上述对意识有漏及无漏位的分析,我们了知:吾人一念心意识的业用是非常广大。任何事物的现前,都是经过第六意识的分别,立刻就知道它的好坏,美丑,是非、曲直。而且在这世间自他的纠缠,团体的纷忧中,人類祸福,世界的和战,全在第六意识的一念转动。从出世间来讲,它是从凡夫至成佛修行过程的主力识,是转识成智的先锋队。总之,堕地狱、升天堂乃至成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意转动。一般所说的心地好坏就是指第六识,古德对此识的功过曾用偈颂评价得淋漓致尽。所谓:三点若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得,成佛也由它。”由此可见,吾人对于意识约活动,不得不加以重视,如果少有忽略,就会鋳成无法补偿的大错。“一失足则成千古恨。怎比得上转错意念落入生死轮回的险途可怕呢?

  由于意识威力之大,在本文中对唯识上的三类八识只是谈到它,即使是与意识同类的前五识亦很少涉及到,为了更好的笔者录《通润集解》作为本文的结“六识未转依中,随流徇境,发杂染之种,结生死之根,唯起盖缠,但索苦集,背清净之觉性,合界处之妄尘,立三有之恒墙,作四生之波浪。至转依位,冥真返流,随智慧行,成无漏善,道谛所摄,正理相应。现妙观察心,决四生之疑网,为成所作智,起三轮之化源。故知净染非他,得丧在我,似手反覆,如醉醒,迷之枉遭沉没,念念成凡,悟之本自圆明,心心证圣。"(见《成唯识论讲记》卷七第四本七十至七十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离心无佛,离佛无心;
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
凡言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著心相。
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
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 然佛从心生,而心未尝生于佛。
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鱼。
欲观于鱼,未见鱼,而先见水。
欲观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
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
已见佛者,忘于心。
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
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 ---达摩祖师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