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简介:唯识简介 十八


2014/9/4    热度:397   

唯识简介:唯识简介 十八

  唯识简介(净常)

  18.唯识简介(十八)

  五重唯识观

  上期研究到唯识宗修观之法,说到唯识学者应当依唯识教理以观照自心,观照功久,则皇皇然,儆惕之心自生,如是不退不懈,观照之功,日深日醇,先如初生之月,渐渐光多暗少,以至于月轮圆满,光辉焕然,则性体显现!当知成佛者,无他,觉性圆明而已!而觉性之开,非仗揽教观心之力,其道无由!由此可见唯识修观之重要!

  唯识修观之法,分二段说明,一曰「三性观法」,次曰「五重唯识观」。三性观法上期已简介过,今当续说五重唯识观,即修此三性观法,并非一时通观之,而是自浅至深,分为五重渐修之,兹先列表如后:

  ┌-遣虚存实识  由

  |-舍滥留纯识  浅

  五重唯识- |-摄末归本识  ↓

  |-隐劣显胜识  入

  └-遣相证性识  深

  一 遣虚存实识

  遣虚—「虚」指遍计所执之妄法。一切异生,无始以来于遍计所执之妄法(当情现相)起有执,故今观遍计所执,唯虚妄起,如龟毛、兔角,情有理无,都无体用,故应遮遣之!(此即以空观遣有执)。

  存实—「实」指依他、圆成二性。一切异生,无始以来于依他、圆成起空执(不解依他、圆成故),故今观依他、圆成是二智境界(圆成是正智之境,依他是后智之境),体用非无、理有情无,故应存留之!(此即以有观遣空执)。

  引证—先引识言证「存实」义—唯识心要卷七云:「须知识之为言,乃是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八识是识自相,故名为识;心所是识相应,故亦名识;相见是二所变,故亦名识;不相应行是三分位,故亦名识;无为是四实性,故亦名识。加是诸法,皆不离识,所以总立识名。」

  后引唯言证「遣虚」义—唯识心要又云:「若夫唯之为言,乃是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等取心、心所、不相应、无为也。)」

  唯识实验学云:「修观行人,跏趺或一切时,应如是观:一切有情,虽各有心,心所等,乃至不相应行,无量诸法,无非是识目相,或与识相应,或识所变,识之分位,识之实性,而皆不离乎识,以不离义,则分别心灭,是名即照而寂。又非无分别义,是名即寂而照,如是寂照等持,则唯识观成。」

  二 舍滥留纯识

  或问:「内境(相分也,非缘虑故)与识(后三分,缘虑性故),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不言唯境?」

  答曰:「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又,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不勤求出离,哀愍彼故,但言唯识,令自观心,强观诸法无实,皆从识变,则能伏灭遍计执情,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

  以下正释观法名义:

  舍滥—「滥」指相分,所缘之境也。今恐心内之境(相分),滥心外之境(遍计所执),故舍而不取。

  留纯—「纯」指后三分,能缘之心也。心体既纯,故留说唯识。

  厚严经云:「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谓第八心、第七意,余六识之所缘者,皆自心为境。佛言:有如是理故,我说一切有为、无为,皆唯有识,无余实心外境也。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遣教经云:「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此经既云制心,不云制境,故能证成唯心也。以上所引经皆属「舍滥留纯」之观法所摄。

  三 摄末归本识

  摄末—「末」指见相二分(相分在第二重时,已经舍弃,今在第三重时,被含摄者,只有见分,然就广义之本末相对言,末字仍可包括相分)。

  归本—「本」指自体分。

  只一识性,由熏习力,似有四分生起不同,克实论之,相见之末,何尝离于识体?故大佛顶经(即楞严经)云:「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相分),及与闻见(见分),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成唯识论云:「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则用不离体,体外无用。

  解深密经云:「诸识所缘,唯识所现!」(诸识所缘镜,唯是内识之所显现!)以上所引经论,皆是「摄末归本」之观法所摄!

  四 隐劣显胜识

  隐劣——「劣」指心所。

  显胜——「胜」指心王。

  虽心王,心所之各自证分,变现见相二分,为能所缘,但心所仅为心王之伴属,心王是所依,如君,胜故。心所是能依,如臣,劣故。隐劣心所,显胜心王,故但言唯心,不言心所也。

  无垢称云:「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经文中之心谓第八识;众生谓五阴和合之生命体,此依彼心而假建立。第八若是有漏杂染所摄,能依之五阴亦是杂染;第八若是无漏清净所摄,能依之五阴亦是清净。

  成唯识论云:「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唯识心要释云:「因心而生,即是起义;依心住故,即是集义;所谓集起名心,故为染净诸法本也。心受彼熏,即所藏义;持彼种故,即能藏义。」以上所引经论文字,皆为证明隐劣显胜之义。

  五 遣相证性识

  留于第四重之八识心王有事理之别,事为相用,理为性体。故必须:

  遣相——「相」指八识心王,是依他起之事相,遣而不取。

  证性——「性」指事相之性体,为二空所显之圆成实,应求作证。

  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此文中不取染净依他起性,唯说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妄染。即是遣相证性之观法所摄!即:如是归于一心体时,即知一切如梦、如幻,无相可取!所作证者,但是废诠一实境界!此为唯识观之极致!

  以上五重,自粗至细,自杂至纯,自有相至无相,自有分别至无分别,如老子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是修行,乃可至剥尽枝叶,纯一直实。又五重之中,前四重为舍遣遍计所执性,而使归于依他起性之观法,故曰「相唯识」,为见道以前之修法。最后第五重为舍遣依他起性,而证得圆成实性之观法,故曰「性唯识」,为见道以后之修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福报的人就是有福,没有福报的人就是没福,为什么?他纵然有财富、有智慧、有长寿,他还有忧虑,他还患得患失,他还操心。操劳不是有福的样子;有福的人心里自在,没有操心的事情,也就是俗话说,没有想不开的事情,他全都想开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