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简介:一念五分浅说


2014/9/4    热度:380   

唯识简介:一念五分浅说

  唯识简介(净常)

  29.一念五分浅说

  依佛法说:众生自无始以来,由于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所以轮回生死,未尝休息。念善则上升,念恶则下堕。又儒家也说:「克念作圣,罔念作狂」,作望与狂,系乎当前这一念之差异而已。可知「念」之一字,实在是众生生死之根株,转凡成圣之关键,我辈修学佛法,若想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对于此当前一「念」,实不可不特别重视。今笔者谨依古德之唯识论注,研究此「念」之成分,以及它生起之过程。

  百法论义云:「遍行五者,乃善恶最初之动念也。虽有五法,其实总成一念。」又说:「若无遍行五法,则一念不生。」此五法者何?即是:作意、触、受、想、思。这五法所以称为「遍行」者。是普遍,行是行动,因这五种法,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起任何心理活动,对任何客观环境,都与之俱起,这五法没有不起来的时候,所以叫五遍行。

  今略释如下:

  一、作意:在普通心理学上,叫做「注意」。就是说:当我们的感官,最初接触外境时,所起的一种「警觉」的作用,称为「作意」。反之:若不注意,则虽境界现前,我们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依唯识学云:我们八识田中所含藏的善恶等一切种子,必须要有「作意」来督促、警醒,此等种子才能生起现行,然后去攀缘外境。譬如:我们念佛之时,必须「作意」,心无旁骛,才能专注在「佛号」这一个境界上。

  二、触:就是接触。这是指我们的心对于外境所生之反应作用。依唯识云:触,乃根、境、识三者和合所生。例如:当眼根与色境相对之时,八识田中的眼识种子,即准备生起现行,谓之「触」。当这三法和合之时,能令心心所接触外境,一旦心心所接触外境时,必定引起某种心理上的变化。反之,若不接触,则根、境、识三者,各居本位,不起变化。例如:刀与纸若不接触,纸是纸,刀是刀,各不相干。一旦接触,即起变化,或是纸包住刀,或是刀戮破纸。

  因此,「触」对修学净土法门的应用是:我们必须时时不忘西方净土,常常与西方净土接触,这样才会生起感应。若念佛之时,不与西方净土接触,心是心,境是境,则「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三、受:就是领纳感受。这与前面所说的「触」,有次第生起的关系。因为心与境接触之结果,便是「受」。譬如:

  当我们接触到顺境时,即生起喜悦的情绪,愉快的感受,叫喜受、乐受。

  当我们接触到逆境时,即生起忧愁的情绪,痛苦的感受,叫忧受、苦受。

  当我们离开上面喜怒哀乐之情绪,接触到一种平凡的境界,它激不起兴奋或悲伤的情绪,心理感觉平平淡淡的,叫舍受。

  以修学净土来说,当我们接触到佛号,即生起一种法喜,这乃是「受」的心理作用。

  四、想:什么叫「想」呢?试看「想」字,上面是个「相」字,相是形相。下面是个「心」字,心是心念,此即能缘心,对所缘境,攀缘过之后,在心中留有此种形相,常常浮在心上,这就是「想」,唯识学叫「于境取像」。

  至于「想」之作用是「施设种种名言」。世间万有,原来并没有它的名言。后来所以说:这是人,那是物。这是花,那是草……。这些都是经过「想」心所的分析,归纳而安立的名言,如果没有「想」心所,种种名言即无从建立,而我们也就没有开口说话的余地了。

  五、思:什么是「思」呢?思就是「造作」的意思。造作就是活动。俗谓「三思而后行」,可见「思」是行动之根本。

  唯识学云:思有三种:

  (一)审虑思—审虑此事,应不应作。

  (二)决定思—决定此事应作。

  (三)动发胜思—动身、发语、势用强胜。

  由此更可知:「思」乃是推动、支配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原动力!思像磁石一样,磁石能令铁块动作,思则能令心造作。

  可是,平素一般人的心思,都是马马虎虎,满不在乎!如孔子所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一个不用心思的人,则很容易作物质的奴隶,被物欲牵着鼻子走,所以孟子说:一个不用心思的人,就是小人!因为不用心思,就等于把最有能力的人(思)隐藏起来,而让那些胡涂虫(感官)去支配人生,这真是最可悲的人生!

  所以,孔子主张以「思」来指导人生,所谓「君子有九思」,意即: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乃在于他遇事能慎思!

  佛家特重三慧学,所谓「闻思修」,思居其中。所闻者,必经过思维,所思者,乃为了修行。而修行之时,更应运用其思维,觉察其所闻,三者互相关联,而以思为中心!

  「思」心所,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平素应当时时运用心思,以「思」来练心,以「思」来修心。

  五遍行大致介绍如上。今再合而说之:一念五分,我们平素起念的过程是:先由「作意」唤醒八识田中心王的种子起来,以「触」心所来令心心所攀缘外境,感「受」到什么滋味。心心所缘境之后,心中常有此境显现,此即是「想」。最后由「思」心所指挥身心造作种种事业。

  以上五法构成一念,所谓「说时迟,那时快」,此之一念,甚微细,一弹指顷,即有百千念头流注生灭!六道众生,多生杂染熏习,妄念多,净念少,念念相续,生死不断,今欲克念,了生死,不亦难乎?曰:不难!但依释尊所说净土法门,持名念佛,念念从心起,念念从口出,念念从耳入,一句佛号这么念,十句佛号也这么念,百句千句,亦复如是。藉佛号之净念,代替多生之妄念,以纯一之念,治向来之杂念,念之既久,乃至净念相继,净净交感,不生净土,更生何处?所谓「甜瓜换苦瓜」,其胜异方便为何如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无量寿经》上讲,孤独、聋盲、瘖哑、痴呆、乞丐、贫贱、疾病、残疾、短命,这都是杀生的果报。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从“不杀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