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法相·参考资料:唯识的意义(星月法师)
2014/9/4   热度:407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唯识的意义(星月法师) 唯识的意义 星月法师 唯识,是指我们的认识是心的显现之意,但是并非凡夫的认识就是唯识。毋宁说,我们的认识是以为外界是实在的认识,舍此实在观,而灭除我执与烦恼,“唯识”的世界才实现。所以唯识有二个意思:第一是指我们的认识本来应是唯识的意思,第二是指由努力实践唯识来所实现的唯识的世界。第二个意义的唯识才是真的唯识,将此完全实现的话就是觉者。 唯识的“唯”,是指否定凡夫认为实在的“认识的对象”,而“只有识”。所认定为外界的对象的一切,实际不过是识(心),如此了悟即是唯识,所以唯识有唯有识才是实在的意思。但是若无认识的对象,则认识的主观也不应该存在。凡夫是因为有认识的对象,所以有对应它的认识主观,不过此认识的对象是虚妄的(遍计所执性)。“唯”是作为此遍计所执性,但是了知对象的虚妄性时,对应于它的主观(对自我的执著)就消失了。因为对象的虚妄性解消,同时也是主观(我执)的虚妄性消解,因此唯识第一有“境(对象)的无与识的有”的意义,第二是境若无则对应于此的识也无的“境识俱泯”的意义。亦即实现唯识的佛陀的认识界,是境识俱泯的世界,所以佛陀的认识界与凡夫的认识界本质上不同。亦即由凡夫到佛陀,识的本质上转换是必要的;称此为转依(所依之转)。转依实现于灭我执(对自我、内在的执著)、法执(对事物、外界的执著)而断烦恼处。因此所谓“识有”的识之状态,可区别为二。一是凡夫识的状态,二是佛陀识的状态。两者同样是“有”,但是“有”的性格不同。凡夫的识是有,也是应否定的,包含无的有。相对地,佛陀的识是不含否定的有。只是自觉、实现了永远的真实(真如)的有,于此蕴含着由迷到悟的连续与断绝的问题。 凡夫的识,分裂为主观与客观(见分与相分)、能取与所取,识(见分)边看自己的识(相分),但同时也误以为那是外界(将见分、相分配比于主观与客观,严格来说并不正确,但是为了方便理解所以如此表达)。误以为自己的认识内容本身就是外界的实在,如此“识的状态”称为“依他起性”(依他性)。依他起是“依于他而起”的意思,与缘起是相同意义。例如梦的内容虽是虚妄的,但是有做梦的事实,这点称为依他起性。识是缘起上的存在,它迷惑着,有其只是迷惑的理由;说明这个的是阿赖耶识缘起的理论。凡夫认识的“认识内容”是虚妄的,称此虚妄性为“遍计所执性”(分别性)。遍计所执性虽应是“无”,但是在了知它是“无”的时候,遍计所执性就消解了。为了要使其成为可能,识的本性非是“空”不可。 因为识的本性是空,所以迷惑凡夫的识得以转化为佛陀的识。在佛陀的识里,遍计所执性完全消除,识是依他起而实现真如;称此为“圆成实性”(真实性)。因为空性本身就是真如,所以也称为空性真如。识是空性性格的,同时也是作为真如的实在(有)。从识的依他起性这个解释而产生“二分依他性”的理解,亦即意味使遍计所执性可能的依他起,与使圆成实性可能的依他起,两者都包含于依他起性中。计量地考虑由迷到悟的转换,则产生如此二分依他性的看法。亦即引文考虑到迷惑者的心中,已经有某种程度实现了悟,所以就认可迷悟的共存。这是将依他起性的识视为“真妄和合识”的立场;但是换个看法,因为遍计所执性中无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中无遍计所执性,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只要迷惑的话就唯有“不净品之依他”(妄识),而成为觉者的话就只有“净品之依他”(真识)。从认识论的立场来看,迷与悟是不同的,依他起性只有进展、蜕变,就识进展的依他性阶段来看,可以说都是一样的。亦即并非将依他起性看作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的混合,而是依他起性本身进展下去的意思。 如此一来,这有识之转依如何成立的问题。遍计所执性中若无圆成实性,迷惑的我们就无法产生醒悟于唯识之理儿努力于唯识的实现之意愿,但是实际上凡夫的识具备了醒悟于唯识之理的可能性。而且从外在有了佛陀之教、善友的劝导时,此人就会产生愿意实践唯识的意愿与修行,这就是为了实现唯识的闻、思、修三慧。窥基将此唯识观的进展,亦即从境空识有渐进而证入境识俱泯的正观唯识阶段,以“五重唯识”来表示。 一、遣虚存实识:遣遍计所执的虚妄,而存依他、圆成之实的唯识观。 二、舍滥留纯识:作为依他起性的识,虽分为客观的状态(内境)与主管的状态(心),但内境因为滥于外界,所以舍弃它,唯留心体之纯的唯识观。 三、摄末归本识:摄心体之中作为末的见分、相分之作用,令归于心之自体分的唯识观。 四、隐劣显胜识:心自体分中,心所的作用劣弱故隐之,唯显心王之胜的唯识观。 五、遣相证性识:以上第一是遣遍计所执的唯识观,第二到第四是就依他起性之识由浅入深的唯识观。第五是遣作为识之相(功用)的依他起性,而悟唯识性(圆成实性)的唯识观。 《成唯识论》里将唯识修行的阶位分为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说明,此五位表达唯识修行的阶段。相对地,先前的“五重唯识观”则表达唯识观法的类型。因此在这五位的任何阶段中,都实践五重的唯识观法而深化唯识观。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以前别人赞叹我,我们很高兴,甚至感觉很骄傲,这都是毛病。现在学了佛,别人赞叹我们,我们内心里面一定要回光返照:他赞叹我这些好处,我有没有?如果我没有真实的德行,人家来赞叹我,要生惭愧心。如果他赞叹的是事实,我们有没有起傲慢心?有没有起欢喜心?也就是说,我的情识有没有动?如果有动,立刻要警觉,要收敛。动了情识,那是凡夫,那是没有觉悟。觉悟的人怎么样?如如不动。虽然如如不动,要懂得恒顺众生,你不能板起面孔像个木头一样,让人家说你学佛学呆了,连人情都不懂了。人情要懂,也要谦虚、谦让,“承蒙过奖,愧不敢当”,绝对不是现在一般人讲“值得骄傲”,那就完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