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法相·参考资料:空的思想与三性说(星月法师)


2014/9/4    热度:389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空的思想与三性说(星月法师)

  空的思想与三性说

  星月法师

  唯识思想的根基有空的思想。唯识说中,空的思想清楚地出现于三性说。三性是:遍计所执性(分别性);依他起性(依他性);圆成实性(真实性)。

  但是《解深密经》、《中边分别论》最早出现‘三性’则称作‘三相’(遍计所执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

  在《般若经》中说‘诸法皆空’,阐明了所有存在的本性都是空的,而中观派将此思想作理论地发展。特别是在龙树的《中论》里,以八不、缘起而论证了诸法是空,但是凡夫不达诸法实相的空,因而产生戏论,造作苦的生死。

  但是中观派仅止于说‘诸法是空’,亦即‘存在之空’,而没有清楚地说‘认识之空’,不过《中论》里也有可以看作三性说前一阶段的思想。《中论》第十三品里,说到存在是‘虚诳法’,这是指存在‘有诈伪的性质’之意,依此凡夫引起了‘戏论’。还有在《中论》第四品中说‘任何分别也不应分别’(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使用了‘分别’一语。存在有‘诈伪’的性质,依此凡夫引起分别戏论,这是相连到唯识说‘遍计所执’的思想。而且‘虚诳法’的‘法’是指有为的存在,但是在《中论》第二十四品已清楚说到法是依缘起而成立的,这是三性说中表现为‘依他起性’。还有在《中论》第十八品中,说业、烦恼是由分别所生起的,是没有实体的,所以达空则戏论寂灭,此即法性(诸法实相)。唯识里说的‘无分别智’的无分别一语,也出现于《中论》第十八品中,这里所说的法性可以说就是‘真如’。所以修空观,悟诸法空,便开启了法性、真如的世界;在此可见到与三形说的‘圆成实性’相连的思想。

  如此,迷于空则成分别(遍计所指性)的世界,了悟空则开法性(圆成实性)的世界,将两者连贯起来的是缘起(依他起性),这可以在《中论》里得知。但是三者散说于各处,尚未组织化起来。最早出现三性说的是唯识的经论,即《解深密经》、《中边分别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也出现三性、阿赖耶识的名称,T 30.345a-b)。而《般若经》中有此思想,也是世亲在《中边分别论》的‘疏’里所说的。

  在唯识说中,三性的第一遍计所执行也译作‘分别性’,表示凡夫的认识内容是虚妄的。凡夫所认识的,是‘我与法’(自我与物),也可以换成‘自我与世界’。不过凡夫将这些认识成‘固定的’,而实际上自己是肉体、精神上都不断变化发展的流动性存在者,所以是无法作为‘此物’来把握的。凡夫将此静止地、固定地来掌握,以不懂的形态所认识的‘自我与世界’是遍计所执性。亦即‘自我’虽并非没有,但是凡夫所把握的自我,并不存在于所把握到的形态里。以唯识的术语来说,以虚妄分别所分别的,皆是遍计所执性,这是‘非有’的,而称此为‘所识之非有’。我与世界,因为是以心认识的,所以是所认识的内容(所识),而是无的。

  并不是没有自我,而是凡夫‘所认识的自我’,不是所认识到那样的形态之意,但是关于未受认识的自我,说什么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地,并非没有外界之物,而是自己的心所认识的外界,并不是所认识那样地存在的意思。凡夫自以为自己所认识的,是如所认识那般实际存在于外界。但是唯识说不取如此的认识的‘模仿说’。认识可说是呼应外界来的刺激,心内的认识能力便作用、构想的,然而凡夫的情形,在认识能力作用之际,由于业、烦恼介入的关系,于此以‘有’而映出于心中的世界,则成为‘非如彼有’的形态。但是对我们来说,唯有所认识的世界是‘自己的’,从使外界与它不同,但关于未被认识的,则什么也不能说,这里有‘唯识’(唯有识)的意思。

  以上是作为所识之非有的遍计所指性,但是从事如此虚妄分别的‘分别本身’(识)是存在的。例如在梦的认识中,所认识的内容虽没有实在性,但是做梦、梦的认识一事是存在的,再此为‘能识之有’。此即依他起性,因此依他起性是指‘识的活动’,但是此时将能识有原封不动地当作‘自我’并不正确,因为‘所认识的自我’入于‘所识’的缘故。那即使是依自我反省所得的自我认识,‘正认识著的’是与依于自我反省所得的自我相同的,此认识也是入于所识之侧的,所以能识应就能识原有的状态来考察。能识是‘了知的作用’,亦即是‘识’。凡夫之中此识的作用为迷妄所染,因此称为妄分别,此乃由认识内容的虚妄性、矛盾、冲突所结合的。

  依他起性的依他起是‘依于他而起’之意,‘他’是指‘缘’的意思,所以依他起与缘起是相同的。识并不是自己存在的,而是众多的缘聚集而成的,所以缘散的话,识也就没了。识是不断变化下去的,将此变化表现为‘刹那灭’,这是指识一直变化下去的意思。使此刹那灭的识生起的‘缘’,以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缘’来表示。第一的因缘,在这个情形是质料因、行相因的意思,指贮藏于阿赖耶识的‘种子’。也称为‘习气’,是指心表面的认识经验以种子之形植入于潜在心阿赖耶识,再改变形态,以表面亦即‘识’而显现。此时阿赖耶识也是识,所以同样是由种子所作。阿赖耶识的情形,是保存于阿赖耶识的种子改变形态成为阿赖耶识。作为识的阿赖耶识再为‘现行赖耶’,种子称为‘种子赖耶’。种子赖耶是从前世移动过来的,现行赖耶则是此世受生之初刹那,依于前世之业力所造的;称为‘果转变’。表相心是由形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感觉世界之‘前五识’,与在其背后的‘第六意识’,还有更后的‘末那识’七识所成;末那识是微细的自我意识。相对地,与喜怒哀乐共同作用的粗显自我意识,是第六识所起的自我意识。

  再略说这八识,总之以种子改变形成为八识,而称种子是‘识之因缘’。阿赖耶识中所保存的种子是无量的,保存了从无限过去以来的种子。概略来分,即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名言种子的名言是语言的意思,是指以言词能表示的‘法’的种子。我们的认识界,不论主观客观都充满了能以名字称呼的事物。生出那些事物的种子是名言种子,而且他们具备了善、恶、无记三性的任何一种性质。提到形成认识界的种子,虽仅是名言种子就够了,但是人有各式各样的命运;仅以名言种子并无法说明。出生之时人依于种种过去業而生出来,生下来时已经有差别。引起这个業的差异的称为‘業种子’,依表面心的善、恶,所植入于阿赖耶识的种子,称为業种子。業种子与名言种子并不是不同,只是包含于名言种子的‘業力’提出来,而称为業种子。如此二类种子,因为是识生起的原因,以‘作为因的缘’之意而称为‘因缘’。

  第二的等无间缘(次第缘),是指前一刹那的识灭,成为次一刹那识生的‘助缘’。前者一去,就开启了为后者出现的场所。例如意识刹那灭,前识灭,而成为此一识生之缘;这是等无间缘。

  第三的所缘缘,是指认识的对象。所缘是对象的意思,有对象,成为识生起之缘,即没有无对象的识之意。所缘元有亲所缘缘与疏所缘缘,亲所缘是识内部的所缘缘。识分裂为见分与相分的情形,相分成为相对于见分的所缘;这是亲所缘缘。相对地,外界的事物成为为了使自己的认识生起的疏所缘缘。例如外界的光,是为了眼识的疏所缘,色是眼识见分的亲所缘缘。

  第四的增上缘,是指帮助事物成立的一切力量。这有积极地助其成立的‘有力’曾上缘,与不妨碍其成立而消极地帮助的‘无力’曾上缘,所以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也包含于此广义的增上缘中。这定义作,为了自己,除了自己以外一切法都是增上缘。立增上缘,是因为仅有以上三缘,还尚有遗漏的缘故。例如心王与心所(心理作用)同时作用,心王与心所是由各自的种子所生,所以心王不是心所的因缘,另因为是同一刹那在作用,所以也不成等无间缘。更因为心王无法认识同时作用的心所法,所以也不成所缘缘。以如此的意义,与心王同时作用的心所法,即是心王的增上缘。

  依以上四缘,刹那灭的诸识连续而生,流动的认识世界便成立,以这点而称为依他起性。

  第三的圆成实性,也译作‘真实性’,这是指从依他起性出去妄分别的状态。虚妄分别由于是依于包含识的業与烦恼的,它被包含于作为因缘依的种子之中。因此关连于業、烦恼的问题。虽然有检讨种子的种类与性质的问题之必要,但是这个问题容后再述。修行唯识观,若从识除去虚妄分别,则真实性就显现。此即转依,即我执与法执从识消失了。于此回应于从作为疏所缘缘的外界来的刺激,如实的认识世界便成立。这由我空与法空而实现,因此称为‘二空所现的真如’。真如是指如实认识的实在性,那是‘空性’为本性。

  此缘成实性与依他起性,有‘不一不异’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以比譬喻来表示,则是有为的存在与其本性的无常性的关系。亦即真实性是依他起性的法性。因为有为法的本性是无常性,所以有为法与无常性无法区别开来,但是有为法与无常性不能说是相同的。与此相同,依他起的识之本性是空性真如,因此无法除去识,而只表示圆成实性。此依他起识的空性,以般若,即无分别智可知。无分别智,是没有能知与所知的分裂之认识。真如是无法作为对象而了知的,因为能知的本身也是真如的缘故,这与无法以‘全体’为认认识的对象是相同的,因为认识者(主观)从认识内容脱离时,就不能成为‘全体’的认识。因此真如的认识,是以完全为真如而达成。真如完全显现于智慧,而智慧成为真如的智的活动体,这才是真如的认识;这就是无分别智,于此圆成实性就现起了。因此无分别智与真如虽不是隔别的,不过真如是无分别智的法性。

  这无分别智也称作‘根本智’,在其后的是‘后得智’。根本智虽是了知全体的智慧,但同时也伴有了知各个现象、差别相的智慧。无分别智因为除去了执着的缘故(有执著就成为虚妄分别,亦即主客分裂的认识),所以能如实地认识世间,因此后得智也称作清净世间智。从事无分别智与清净世间智活动的认识之本性,即圆成实性。

  依据以上的三性说,可以明白凡夫的认识是以妄分别为本性,而佛陀的认识界是圆成实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要忏除业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业障?乱心是业障,妄想是业障,烦恼是业障,忧虑是业障,牵挂是业障……如果心上没有这些,业障就统统消除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