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解深密经》研究:解深密经译注 心意识相品第三
2014/9/4   热度:264
法相宗·《解深密经》研究:解深密经译注 心意识相品第三 解深密经译注(三)——心意识相品第三 ●作者:程恭让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3深层心识的奥秘 译文 当时广慧大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透彻了解精神活动奥秘的菩萨 。现在我想知道,究竟怎样才算了解了精神活动的奥秘呢?那与真理相应的佛究竟根据什么认可菩萨证悟的阶次,他们已经深深领会了心灵世界的奥秘呢? 当时世尊告诉广慧菩萨说:广慧!你问得太好了!你今天能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来,我知道,你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为了让他们获得利益安乐,才提出的。你同情那无穷尽的世界上无量无数的苦难众生,你想用真理救济他们,让他们都能真有所获 。你现在要一心谛听,我要为你分析心灵世界的奥秘。 广慧!你应当知道,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六种生存状态里流转变化的一切生命,都要根据其过去行为的牵引力而在新的形式下开始其下一期的生命,他们取得新生命的方式有四种,有的是在卵中孵化而出的,有的是在母胎里孕育诞生的,有的是通过潮湿发酵或霉变产生出来的,还有的靠修行力量牵引出新的生命 。生命发生的具体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在两期生命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那过渡阶段中的身体是由极微细的物质构造成的,它被包含在拥有各种潜能的深层心识里,这深层心识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它引发现实生命的潜能在逐渐成熟,此后,通过诸如父母交合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和作用,生命潜能就会进一步增长、扩大,变得有力量,能统摄住两种事物,把它们领会为自己的所有物,把它们作为认知之对象,并且对它们产生出内在的感受来。被深层心识领会为感知对象的这两种事物是:其一,五种物质性的感觉器官以及感觉器官所依据的肉体,深层心识把感觉器官和肉体领会是自己生命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对它们发生感受:其二,深层心识既然有了自己的感知对象,也就有了对对象与表述对象的名称之间的分别,随著名称和名称表述的对象之间的区分,也就进一步产生出命题和判断来,有了命题和判断,接著也就产生出种种观念种种学说来,这些名称、判断、观念和学说有的是上期生命活动滞留下来的,它们作为潜在势力在深层心识里盘踞著,有的是随著身心的发育、随著生命活动的展开而逐渐孕育出来的,它们也落实到深层心识中,化为心理上的潜在力量,—— 现在,深层心识也把种种心理上的潜在力量领会为是自己生命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对它产生感受。以上说的是欲念世界中拥有潜能的深层心识之一般状况,在没有欲念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里,此种潜能心识仍然包含上面两个方面的内容,到了既无欲念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里,潜能心识在内容、对象上就有了一些变化 。 广慧!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执持识” ,为什么把它叫做“执持识”呢?因为它 始终追逐著身体的一切活动,身体在哪儿,它也就在哪儿,它把身体中的感觉器官和 肉体统摄为一个整体,从而才能使生命的一切活动表现为某一个生命的活动。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藏识”,为什么把它称作“藏识”呢?因为它把身体活动统摄著,对身体的一切活动都能产生感受,就好像身体是藏在它的框架中似的,同时它又像是隐 藏在身体中似的,它与身体同安共危。深层心识也可以叫做“心” ,“心”是什么意思呢?心是集聚、生起的意思,就是说,由于这个心识,就能把视觉可及的颜色、听觉可及的声音、嗅觉可及的香气、味觉可及的味道以及触觉可及的细滑冷暖等一切事物都贮藏起来、收集起来,使它们在精神结构里稳定地积淀下来,而一旦条件成熟的时候,这些积集在深层心识里的事物又会滋生出来、显现出来,而这也就是表层心识活动的发生过程。 原典 心意识相品第三 尔时,广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心意识①秘密②善巧③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广慧!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之义。 广慧!当知于六趣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⑤中,或在卵生⑥,或在胎生 ⑦,或在湿生⑧,或在化生⑨。身分⑩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⑾成熟、展转、和合⑿、增长广大,依二执受⒀:一者有色诸根⒁及所依⒂执受,二者相名分别⒃言说戏论习气⒄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⒅,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注释 ①心意识:遁伦说:“心、意、识义,自有通别,别名心意识者,赖耶是心,以能集起三界生死色心性故;末那名意,以与六识为同时根,生六识故;六识名识,以对六境分别强故。二通名心意识,谓八识中一一皆有集起名心、能生名意、了别名识故。”这是说,心、意、识这三个名称可以有通、别两种理解,从“别”的角度看,心是“集起”的意思,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能贮藏一切现象的潜能,并由此潜能产生出现实的活动来;意是“能生”之意,指“第七识”能直接引生前六识的现实活动,识是“了别”之意,即能观察分析存在现象,这是指前六识,因为前六识就 是对现象进行感知和分析的功能。从“通”的角度看,三个名称都可以通指八个识,因为一切心识都具有贮藏精神活动潜能的功能,所以一切心识都可以称作“心”;一切心识又都能引发现实活动,所以它们都可以称作“意”;最后,一切心识又都有观察分析的功能,所以都可以称作“识”。按,遁伦从“通”、“别”两个角 度对心意识进行审定,这是有道理的,但《解深密经》中尚无明显的“八识”概念 ,特别是它没有提到第七末那识的存在,因此在这里把心、意、识分割开来,像后代唯识家所做的那样,这是不符合经文原意的。经中所谓“心意识”只是“一切心识”之意,可以把它翻译成“精神活动”。 ②秘密:深层结构,也可理解为“奥秘”。 ③善巧:透彻认识了,透彻把握了。 ④六趣:又译为“六道”,六种生死流转的生存状态,或者六种生死流转的生存场所。据佛典,这六道是:一天道,指天界生命;二人道,指人间生命;三阿修罗道,一种介于天、人之间喜好诤斗的生命;四饿鬼道,各种鬼怪;五畜生道,指各种动物;六地狱道,指地狱中的生命。世俗生命总在以上六种生命类别里流转,所以称为“六道”,其中,前三种称为“三善道”,指较良善的、较容易实现进化的生存状态,后三种称为〔三恶道”,指邪恶的没有进化希望的生存状态。 ⑤有情众:指诸种生命类别。 ⑥卵生:生命产生的四种方式之一,即通过孵化而产生出生命。 ⑦胎生:生命产生的四种方式之一,即通过母胎而孕育出的生命。 ⑧湿生:生命产生的四种方式之一,即通过潮湿发酵,霉变而引出的生命。 ⑨化生:生命产生的四种方式之一,指修行人通过修行的精神活动引发出来的生命。 ⑩身分:最初的身体,这是指由极精细的物质和极精细的精神复合而成的生命,它尚未能以明显的形象显示出它的存在;它携带著过去生活的全部影响力,在生命由上一周期向下一周期流转时,它代表著过渡状态中的潜在生命形式。 ⑾一切种子心识:又称为“种子识”,即指深层心识。种子,即潜能、潜势力之意,一切生命活动的发生,除了藉诸种外部条件外,更需要生命内部的条件,生命内部 条件作为一切现实活动的潜在状态,即称为潜在势力,潜能或“种子”。生命中的 潜能除良善势力外,还有诸种邪恶的心理情绪,它们能随逐身体、控制身体、拖累生命,从而使生命失去向上腾飞的自由能力、沈沦于痛苦烦恼的滞重状态,因此, 邪恶的生命潜能又称为“随眠”、“粗重”等。深层心识以贮藏生命活动中的一切潜能为其主要特质,所以被称为“一切种子心识”。 ⑿和合:种子心识通过父母身体结合这一外部条件而发生变化,使其生命潜能发育成熟起来。 ⒀依二执受:种子心识把两样事物统摄起来,把它们领会为是自己的所有物,由此激发出内在的感受活动。 ⒁有色诸根:色,指精细物质;根,指五种感觉器官。佛典认为,五种感觉器官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精细物质构成的,它们为深层心识所统摄,是深层心识最重要的活动对象之一。 ⒂所依:指五种感觉器官所依据的肉体,这就是指肉体生命,它也是由深层心识统摄著的,是深层心识最重要的活动对象之一。 ⒃相名分别:相指对象,名是名称概念,即把对象和指谓对象的名称概念区分开来,把对象看成是独立于名称之外有固定实体的存在。 ⒄习气:习惯性势力,这也是潜能、种子的一个常用名称。 ⒅阿陀那识:慧景解释说:“此识亦名阿陀那,此云执持,执特色根及诸种。”执持,即执取之义,即把身体感官和生命潜能统摄起来,使生命的一切活动都表现出内在的统一性,阿陀那识这一名称主要指生命活动的统一性。 译文 广慧!让我们对表层心识活动的发生过程作一个更仔细的观察。以执持身体的心识作为依靠之处,这个生命活动的统摄者就会使表层心识的现实活动成为可能。具体地说,表层心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种心识。六种表层心识发生现实作用的情况是这样的:以眼睛这一视觉器官和视觉可及之颜色、物体作为条件,就会产生出眼识——视觉活动来,随著视觉活动的展开,在同一时刻、面对共同的感知对象,就会有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的意识产生出来。同样道理,以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听觉可及之声音、嗅觉可及之香气、味觉可及之味道、触觉可及之细滑冷暖等作为条件,就会产生出耳识——听觉活动,鼻识——嗅觉活动,舌识——味觉活动,身识——触觉活动,同以上感觉活动一起,伴随著诸种感觉活动,在同一时刻、面对同一感知对象,就有对感知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判断的意识活动产生出来。 广慧!如果感知活动发生时,只有视觉功能的展开,那么此时就只有一个能分析、整理、判断的意识与这个视觉功能一起展开,如果感知活动发生的时候,不仅仅只有视觉的展开,而且其他诸种感觉活动也同时展开著,那么此时仍然只有一个能分析、整理、判断的意识与诸种感觉活动同时展开。 广慧!生命现象中精神活动的这种展开是比较难理解的,打个比方说,这就奸像是一片巨大的水流,在此湍急的流水中,如果有引发一个浪花的外部条件存在,那么就会有一个浪花从平整的水体中飞溅而出,如果有引发两个浪花乃至多个浪花的条件存在著,那么就会有两个浪花乃至多个浪花从水体中飞溅出来,可是,不管浪花是多是少,也不管每一个浪花是生起还是消失,那整个一片巨大的水流始终延续著,作为一个整体,它稳定地存在著,绝不会有间断,也绝不会有终结。再比方说,这就好像有一个擦得很干净的镜面,如果有产生一个影像的条件存在,此时镜面上就会呈现出一个影像来,如果有产生两个乃至多个影像的条件存在著,那么镜面上就会呈现出两个乃至多个影像,这绝不是说镜面直接变成了影像,不管镜面上的影像是产生还是消失,镜面本身则既无产生、又无消失可言。 广慧!你应当知道,统摄生命一切活动的深层心识就像是那湍急的水流,也像是能映现万像的镜面,它是生命现象一切展开活动的依据,它的存在乃使其他显在心识表层的现实活动成为可能。当使视觉活动发生现实作用的内外条件成熟时,这时就会依据深层心识引发出视觉活动来,当使五种感觉功能发生现实作用的内外条件成熟时,就会有五种感觉活动同时展开出来! 原典 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①故,六识身②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 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③ 如是,广慧!由似瀑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 注释 ①为建立:即以深层心识为基础,在深层心识的统摄下,由深层心识中的生命潜能引发出六种显在心识的现实活动。 ②身:即“众”、“类”之义。 ③广慧!譬如大瀑水流……亦无受用灭尽可得:遁伦曾记述古代注释家对本段中两个譬喻的不同看法,他说:“喻中略引二喻,有何差别?有古德说,镜面譬,譬心真如门;水浪喻,喻心生灭门。今奘法师云:西方诸师释二喻所说同,但欲令明了本义,故须二喻。”中国古德曾在两个譬喻间作出区分,认为“镜面”比况心识的本来状况、本体;“水浪”比况心识的现实状况、现象,玄奘大师认为这种诠释是错误的,它完全不符合印度佛教的解释传统,因为《解深密经》及其所肇开的唯识学 ,从头至尾都在阐说深层心识与表层心识之间的发生关系,这裹并没有设定“本体”心识的存在,深层心识、表层心识都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潜在与显在的关系,而不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因此,古德“心真如门”的解说曲解了唯识学的本义。 译文 广慧!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菩萨们根据因果作用的道理来观察心灵世界的结构,他已认识到,精神活动的一切展开都被深层心识统摄著,由于深层心识的统摄功能,一切表层心识的现实运作才有了可能,到此地步,可以说菩萨对精神活动的结构已经极其透彻的理解,然而,那些与真理相应的觉者们,并不承认到此地步就可以把他 叫做彻底理解了精神奥秘的修行人。 广慧!如果那些菩萨在修行生活里,确确实实地再也不执著于深层心识的统摄作用,不执著于那个统摄心识的存在,不执著于藏识的作用,也不执著于藏识的存在,不执著于深层心识引发表层心识的作用,也不执著于这个心识活动展开的依据者之存在,也不执著于深层心识贮藏生命活动潜能的作用,不执著于视觉的作用,也不执著于视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听觉的作用,也不执著于听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嗅觉作用,也不执著于嗅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味觉的作用,也不执著于味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触觉的作用,也不执著于触觉功能的存在,不执著于意识的作用,也不执著于意识功能的存在,到此地步,修行人就已经彻底认识了真理。那与真理相应的觉者,根据菩萨在修学上的这种进步,就说他们已经透彻领会了精神世界的奥秘,我就是根据这一点才成立一类菩萨,说这类菩萨已经完全洞彻了心灵世界的奥妙。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中的道理用极为简略的语言概括起来,以便于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个偈颂。他说: 那统摄生命活动的深层心识幽微难睹,它贮存著生命活动的一切潜能,它自身虽然变动不居,却又持续稳定,维持著生命现象的同一,就像那湍急的水流,虽然浪花四溅,但却从无间断。对于一般众生,我不敢把精神结构中的这一层次直接揭示出来,因为他们将会执著于深层心识的存在,把它看成生命内部的自我和主宰。 原典 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①。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 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② 注释 ①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遁伦解释这段话极为透彻,他说:“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者,不见用也,不见阿陀那识者,不见体也,余句例之。即证真如不见诸法,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建立。”“用”指心识的现实活动,“体”指心识自身的体质,这意思是说,菩萨在研究精神结构时,如果一方面不执著于心识的现实活动,另一方面也不执著于心识自身体质的实体存在,那么他就确实完全看见了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对于精神结构的奥秘就已经完全洞彻了。相反,如果一个修行人虽然了解了生命现象中显在心识的作用,了解到生命深层结构中的潜在心识之存在,知道这个潜在心识事实上以肉眼看不见的方式自始至终都在发生著作用但他却未能通过切实修学突破对种种精神活动的实体执著,这就表明,他尚未能彻底洞彻存在的真实本性,他对精神结构的奥秘也尚未能彻底通达。 ②分别执为我:“我”是自我、主体:主宰之义,对“自我主体”的虚妄执著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俱生的我执,即与生俱来的自我偏见;其二是后天的我执,即通过后天生活培育出来的自我偏见。由于后天的自我执著主要是通过分别计较的第六意识 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又被称作“分别我执”。《解深密经》中佛陀为剖析人类精神生活的奥秘,点明了生命结构中深层心识的存在。如果一般人在听到这个教法后,没有很好地领会成立深层心识的依据和用意,把它当作生命内部的主宰自我牢牢地执著著,这样佛陀点示的深层心识反而成了一般人听闻教法后培养出来的一种自我偏见之依据。又,菩提留支所译的《深密解脱经》中,上面这个偈颂是这样翻译的:“诸种阿陀那,能生于诸法,我说水镜喻,不为愚人说。”魏译较为明快地提示了深层心识与一切存在现象之间的发生关系。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一生有方向、有目标,他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不学佛的人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不知道往哪里去,这越想越恐怖!在佛法里讲,不学佛的人决定随着业力转,来生依旧搞六道轮回!如果他善业力量强会到三善道;恶业力量强,肯定到三恶道。六道里头,人道是比较容易觉悟,原因是什么?苦多乐少。“富贵学道难”,富贵人家享福,你叫他来学佛,他觉得学佛很苦;“贫穷学道难”,贫穷的人三餐饭都吃不上,你叫他来念佛,他怎么能来?人道就好比是小康之家,不太富贵,但也不贫穷,这样修行比较容易。六道里头,人道是最容易接触到佛法,而且修行成功的很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