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高僧破山禅师事略
2014/9/3   热度:766
清初高僧破山禅师事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烦恼浊是心理染污,特别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般人根本就没有善的念头,阿赖耶识里头全是恶念,心里面所想的全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杀盗YIN妄,身语意天天都在造罪业,如果遇不到念佛法门,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一定堕三恶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破山祖籍巴县,俗姓蹇,父名宏,为忠定公蹇义后裔。母徐氏。破山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二十一日生于四川大竹县双拱桥蹇家??。
8岁入乡校,13岁纳妻室,然于“人情世故,略不经心”(1)。14岁,双亲见背。19岁,“自觉世间俱属无常幻境”,决意出家,遂别妻离子,往大竹佛恩寺礼大持律主为师、受戒。师赐法名海明,法号旭东,意取“如日轮东升照天地”。20岁,只身出川东游。23岁,住湖北黄梅破头山(又名双峰山,曾是禅宗五祖弘忍所居之地),居三年。“一日,发急到悬崖上,立定自云:‘悟不悟,性命在今日!’浑然人境双忘,眼前惟见一平世界,更无坑坎,举足径行,不觉堕入岩下,跌损一足,至夜,负痛有省”,于是大悟。僧人之法名,前皆冠以法以号或寺名或所住山名,如方会,曾住杨歧山,称杨歧方会。大师于破头山大悟,人以破头山省称破山,冠于海明之前,世称破山海明。大持所赐法号旭东,遂鲜为人知。
继续东行,矢志遍参名师。26岁,先后曾参憨山德清、博山元来、真寂闻谷、雪峤圆信,但师徒间尚未息息相通,破山皆拂袖而去。27-28岁,在浙江海盐分别参湛然圆澄(1561-1626年)、密云圆悟(1566-1642年,又称天童圆悟)。湛然为曹洞宗传人,破山终于弃湛然而取密云。密云传法30年,弟子甚众。破山归蜀前,曾四次参密云,终被密云认可,为其高弟。32岁时(崇祯元年),密云亲书“曹溪(2)正脉来源”六字相赠。翌年,受浙江嘉兴东塔广福寺之请,开堂演法,“远近学者,归之如云”,“天童宗旨开选佛场,自师始焉”。越明年,密云从海盐金粟寺“专使送法衣至东塔”与破山。
住嘉兴东塔三年,“凡垂手接人,机锋迅捷,远近观光,罔不悦服,道风遂大振于江南矣”。36岁(崇祯五年,1632年),“欲唱道于故乡”,决意归蜀。自嘉兴买舟过杭州湾至鄞县,上天童山辞别密云。经金陵溯长江而上,西返桑梓,同年抵万县,寓广济寺。破山于巴山蜀水间弘法,自此始。“蜀人久未响此音,师一演唱,有志正因之士,远近趋风”。
其在川弘法,主要在川东一带,也到过川南,往来于万县、大竹、开县、渠县、丰都、宜宾、江安、石柱、涪陵、梁平、重庆之间。弘法所在主要寺院有万县太平寺、万年寺,大竹无际寺、佛恩寺、度亲庵,开县大宁寺、紫云寺、金瓶寺、栖凤寺、栖灵寺,渠县祥符寺,丰都平都山,叙府佛莲院,江安蟠龙寺,石柱福田寺、三台寺、天祐寺、三教寺,梁平金城寺、双桂堂,重庆观音寺、治平寺、华岩寺等。至圆寂,未再出川。
梁平双桂堂始建于顺治十年(1653年),乃破山“逸老最久最盛之地”。56岁(顺治九年),梁山姚圣瑞居士请破山至梁山金城寺说法,翌年姚谓破山云:“和尚门墙高大,龙象甚多,非大道场不能海纳山容。弟子卜得一山,俗传古之黌宫,尚有老桂二株,局面恢弘,可建一大梵刹。”破山闻后,欣然拄杖前往,云:“此山较之千二百五十人同居,犹其少者也。”是年秋天,“鸠工采木,于佛成道日竖大殿、方丈、僧堂三十余楹,即名之曰‘又桂堂’。遂结冬安众,顿成大观”。前后修建用了三五年时间。八年后,又建成法堂。双桂堂建成后,成为川东第一大禅院,“梵宇巍峨,寮舍恬静,其中皆真诚学道之士,约万有余指”。清兵部尚书、四川总督李国英曾为之题“灯传无尽”扁额。
破山圆寂前一年半,康熙三年(1664年)年秋,至重庆传法,时68岁,衰病有年。欲在有生之年往浙江鄞县天童山扫恩师密云塔,急于乘舟东下,遂致函在渝弟子莲月印正(1617-1694),唤其速归梁山主持双桂。适逢李国英之母在渝去逝,李即“差员役进双桂,请师荐亲”。破山以老病力辞不果,“乃过长寿,及抵渝城”。抵渝,“缁素争先拜于街市,乃至屠儿亦皆稽首”。此乃破山首次踏上祖籍之地。“李(国英)延寓观音寺,于官衙设座,请师为母说法”。在渝,曾至华岩寺说法(在华岩洞旧寺),此事《巴县志》有载。今华岩寺法堂后墙上有“破老栖禅”四大字,即指此事。破山在渝“盘桓九旬”,“后李(国英)欲留住崇因寺,师不胜应酬,辞归双桂”。“道途风雨,每有寒暑之恙,扫(密云)塔之行,自兹未果”。
翌年,愈见病弱,弟子丈雪自成都致函请破山往昭觉“始歇其志”,辞谢。第三年(1666年)3月10日,告众弟子云:“老僧年经七十,四大渐颓,报缘将尽。”众弟子欲请医,破山云:“不可。人生去来,原属平常,何必贪寿。但率众修塔,乃是真孝。”16日,“午时别众,众皆潸然,师却就寝。少顷,复坐指烛,顾众而逝。僧俗吊慰哀声震地。丈雪醉至,欲舁棺至昭觉建塔,众皆力争,遂塔全身于(双桂)寺万竹山之前。……丈雪醉负衣钵、爪发塔于昭觉影堂之侧”。双桂堂破山塔铭,由丈雪请翰林院庶吉士、巴县刘道开撰文,进士、遂宁李仙根篆额。
破山一生,世寿七十,僧腊五十一,建法幢十五,嗣法弟子八十七。在嘉兴东塔时即翻刻明代文人瞿汝稷撰的《水月斋指月录》流通海内;其语录、言行由弟子莲月印正编成《破山禅师语录》十二卷,其经历由弟子雪臂印峦、灵木印绶编成《破山禅师年谱》,于康熙九年在嘉兴楞严寺刊刻流通,皆收入《嘉兴藏》内。
嘉庆《四川通志》载破山“尝住芜湖,闻故佥事金公被刑,乃乞贷往市棺,径前抱而殓,逻卒呵阻之不为动。卒殓载归芜湖庵中”。嘉庆《梁平县志》及《石柱直隶厅志》等一些四川地方志中也同样记有此事。其实此及另一海明所为,非蜀人破山海明,陈垣先生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辩之甚详,兹引陈文如下:“同时有芜湖僧亦名海明,顺治二年,休宁金声抗清被杀,海明乞贷市棺,径前抱公而殓,满汉兵呵之,不为动,卒殓归芜湖庵中。见《魏叔子文集》十七江天一传,《史外》六金文毅传因之,此别一海明也。《青门簏稿》十五以为僧慧源,《雪交亭正气录》二又以为蜀僧明慧,乾隆初卢见曾撰《渔洋感旧集小传》,乃误为破山海明,嘉庆《四川志》仙释亦延其误。不知是年蜀道未通,破山无东下芜湖事,有年谱可据,僧同名者众也。”
二、逆行和尚
破山向被称为“逆行和尚”,其“酒肉公案”,僧俗间皆有讥议。
顺治三年(1646年)冬十二月,明将曾英在重庆与张献忠攻杀,英败且亡,其部将李占春(字立阳,一作一阳,人称李鹞子)、于大海率残部奔涪陵及忠州一带,在川东与摇黄十三家及其叛军袁韬(健按:降于明)长期攻杀。《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载,顺治“五年戊子,李占春结营平西坝,日以采粮劫掠为事,人众失耕,饥饿瘟疫俱作,死者十之八九,由是百里无烟”。《破山禅师年谱》载,顺治七年(1650年)“时立阳李总屯兵涪陵,特营精舍,坚延(破山)憩锡。师以间关险阻,暂允其情,后李事师如弟子礼。师尝谓李曰:‘上帝好生,宜护惜残黎。’李即出令,不许误杀一人,迄今蜀东颂德不已。小山于(大海)总戎闻师直心导物,未亲法音,延至黄化城(即忠县皇华城)署中,频频请示佛祖因缘,师一一随机奖劝,或说罪福,受报好丑,皆以不杀为至德。于(大海)心感悟,乞垂法语”。破山晚年曾对李国英谈起过这段往事:“昔戊子年,曾寓李一阳营中,见杀业太甚,力为感化。李曰:‘和尚吃肉,我即不杀人。’……山僧对李道:‘要得和尚不吃肉,除是将军不杀人。将军不杀人,以德忠君父;和尚不吃肉,以戒报佛祖。老僧才吃数片肉,尚惹众将军生厌。众将军终日杀人,上天岂无厌耶?’李遂出示止之。”(3)刘道开《破山明禅师塔铭》:“甲申以来,刀兵横起,杀人如麻。有李鹞子者,残忍好杀,师寓营中,和光同尘,委曲开导。李一日劝师食肉,师曰:‘公不杀人,我便食肉。’李笑而从命,于是暴怒之下,多所全活。”《四川通志》、《大竹县志》、王士祯《香祖笔记》等亦记有此事。
破山曾谓弟子云:“老僧初时律身甚严,后来遇大变劫,大众不肯信心,老僧遂以酒肉为隐。总之,令人信,不若令人疑也。尔等后来建立,在人不可效老僧行径!”(4)刘道开云,破山“拯溺不规行,救焚无揖让。……师以救生为卫法之苦心,甚不得已也”(5)。
此事亦被误传为破山劝张献忠止杀。时值张献忠在川与明清官军作战,世传张献忠屠蜀,而破山又有开戒止杀一举,不详其情者以讹传讹,附会至张氏,而破山实未与张谋面(6)。误载此事之文献,有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第十八卷、吴伟业《绥寇纪略》第十七卷、张元赓《张氏卮言》、彭遵泗《蜀碧》第三卷、嘉庆《梁山县志》、乾隆《石柱厅志》等。《巴县志》则附会至张氏义子孙可望之身,谬莫大矣。
三、“入世”和尚
中国高僧,历来与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关系密切,“不依国主,则事难立”。
破山归蜀前,在嘉兴即与明朝官僚士大夫交往频繁,如浙江名士施博、汪挺、谭埽庵、蔡子谷、孙起伯等。归蜀后,常与各地县令、府尹、军事长官说禅论道、书信往返,如樊一蘅、牟秉素、秦良玉、吕大器、王应熊、吴三桂福晋、李国英等。
明水师参将曾英(字彦侯)因在重庆及川东镇压张献忠部队有功,被明福王封为“平寇伯”,英卒后,康熙二年,其旧部于大海将曾英画象请破山题字,破山即“为襄阳于元戎小山题平寇伯彦侯曾公象赞”。秦良玉,崇祯三年入援京师之“巾帼英雄”,回蜀后与张献忠誓不两立。献忠入川,破山为避张兵,于顺治元年致函良玉,乞求庇护,“秦(良玉)即差官同永贞上人过忠州,迎(破山)入石柱之三教寺”(此寺为秦良玉家庙)。破山居石柱司五年余,有《寓石柱闻贼退有感》诗:“抱变妖氛苦,人心尚未宁。……业将斯两耳,分听凯歌声。”吕大器,四川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明亡后,在南方与丁魁楚等拥永明王监国,尽督西南诸军,代王应熊,李占春、于大海、袁韬、谭弘等部咸受其约束。屯兵马于石柱司,时破山避张兵于石柱三教寺,大器闻破山在,专书请破山至司中问道,破山棒喝之下,大器悟省,执弟子礼,二人遂成至交,后书信往返不断,破山称与大器相识为“奇缘”。李国英(字培之,7),原为明总兵,顺治初降清,曾在川东镇压农民起义,因功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迁陕西三边四川军务总督。顺治十二年曾上疏言“建治平之略,在苏民生之困;苏民生之困,在祛其致困之源”(8)。“致困之源”,即农民起义军。康熙元年,李国英出师夔门,剿杀李来亨及夔东十三家。时破山在双桂,李国英“专书问道,师复最详。更赠以偈,有‘重开巴国苏民困,再造夔门起世贤’之句,李览大悦,志拟旋师,躬亲法座”。康熙三年,李来享在茅麓山九莲坪(今湖北兴山县西北)被李国英围困,力竭矢尽,全家自焚。是年,李国英“凯旋”至渝,适母去世,遂差人赴双桂请破山至渝为其荐亲。破山以老弱之躯亲往重庆说法(事见前述),赞李国英“深荷重任”、“忠孝两全”(9)。
破山行为似乎矛盾:既劝李占春止杀,又颂扬曾、李杀人。佛家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在支持李国英剿杀李来亨时,破山不会想到是在作恶,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个讽刺。
破山非“出世”和尚,乃“入世”僧人。其非明亡而逃禅,19岁出家,以后跻身于上层人物圈内,只管维护王权统治,而不论明王朝、清王朝。甲申之变于破山,无家国沦亡之痛,与清上层人物、降清将领来往,如吴三桂夫人、李国英等,与同时代八大山人、担当等遗民相比,其气节远弗如也。
四、声振巴蜀滇黔
破山,人称“小释迦”,为明清之际西南禅宗领袖。巴蜀之地,“虽遐陬僻壤,莫不绘师象而瞻礼焉”。
破山之前,在巴蜀地区传法而名重者,唯宋代昭觉克勤。克勤之后,在川传法时间最长(有34年)、影响最大者非破山莫属。“盖西川自圆悟大随(即昭觉克勤)而后,少室纲宗久矣绝响,人皆习为讲诵,(破山)师一提最上极之事,远近瞻风,心怀畏爱,道望又于是乎大著矣”,“蜀人佥曰:圆悟大师复起于今日矣”。(10)刘道开写道,破山“花开隽李(嘉兴),果熟蚕丛(四川)。……师之名,上自朝廷,下及委巷,近而中夏,远而外国,罔不闻知”。(11)
破山“剃度弟子印开等凡100余人,嗣法弟子87人,南北分化,各振家声。或辅弼丛林,深养厚蓄;或诱一郡,或导一国;或居止不定,呵佛骂祖。虽未付授而昭昭然大有光明者又未可枚举也”。
丈雪通醉(1610-1695年)、圣可德玉(1628-1700年),破山二高弟。丈雪传法于川西,继宋昭克勤之后,于康熙初重振成都昭觉寺宗风,门徒甚众;圣可传法于川东,于康熙初扩建重庆华岩寺,僧侣如水趋壑。圣可又有法孙天然实性住持北京华岩寺(在东直门),远播破山祖法于京师。除成渝两地外,蜀北给孤寺有破山弟子半生本襄,剑州智积院有弟子耕云鉴,射洪青果寺有弟子不会法,阆中草堂寺有法孙耨云彻实,蓬溪莲蓬山有弟子六岫奎;西至雅安东山寺有法孙佛明清,金川高峰寺有弟子字水圆拙,万县慈云寺有弟子敏树如相;南至泸州兴佛院有弟子御木章;更远者,西安大兴善寺有弟子易庵印师,汉中静明寺有法孙懒石觉聆,南郑回龙寺有圣可法孙震光实录;等等。
破山之名,声振峨眉,“峨眉诸刹名宿,思聆法音,欲究此事,有法孙紫芝住峨眉之万年寺,与众商,专趋法座,启师逸老峨眉,师辞以衰病不能耐跋涉。后峨眉高志之辈,皆接踵而来(双桂),朝夕磨励”。
康熙间,黔僧善一如纯辑《默南会灯录》,所载黔僧,十之七八为蜀籍,然未收遵义四县僧人。遵义一州四县,明属四川,清雍正五年(1727年)始属贵州。今论破山派对黔佛教影响,拟将遵义归于黔地论之。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明季黔南灯系表》,补入《黔南会灯录》未收者,分为破山、浮石、木陈、汉月四派及统系待考者,共121人,破山派禅师占110人。破山弟子入贵州,使黔地禅门兴盛。丈雪于顺治四年(1647年)避乱由四川铜梁至遵义,旋去,六年再至遵义,寓龙兴禅院,遂将院名改为禹门寺,大开道场,四方衲子咸集门下;另一弟子两生真从,顺治间亦在遵义,住茅衙寺;圣可亦曾阐教黔北绥阳嘉瑞寺;又有弟子象崖性挺、敏树如相、燕居德申、灵隐印文、半云如慧也在黔地传法,且弟子、法孙代代相传。破山派在黔地传法之所,有婺川、石阡、黄平、清镇、思南、贵阳、遵义、绥阳、江口、安顺、贵筑、镇远、麻哈、眉潭、都匀、修文、镇宁、威宁、平越、永宁、普安等地。
清初云南高僧有密行寂忍者,云南宜良人,入蜀参破山,后住持湖南衡州南云寺,返滇,弘法于云南会城妙音寺、慈云寺等名刹;又有懒石觉聆,重庆忠县人,丈雪弟子,破山法孙,曾住汉中静明寺,与吴三桂善,促成三桂夫人差人赴双桂请破山说法,后应滇南大慈寺之请,遂道播南天。浙江嘉兴进士汪挺(尔陶)序《懒石语录》云:“睹懒石如睹丈雪、破山,并睹密(云圆悟)老人于勿替也。”懒石于康熙初返蜀,归丈雪门下,住成都昭觉寺。又有梅溪福度者(1637年—?),重庆永川人,灵隐印文弟子,破山法孙,清初入黔,传法于安顺、普安、贵阳,后往云南,住持蒙化等觉寺、云州玉阁寺,镇南观音寺等,在滇黔阐教数十年。破山派在滇者,复有数人,兹不一一述及,然在滇者不及在黔者之盛。
禅宗虽“不立文字”,其历代禅师之《语录》,实即“文字”。破山弘法及教学言行,俱见其《语录》。
五、禅家诗书
僧人除修道本身外,琴棋书画、诗词古文为不可或缺之课。古今名僧能诗能书者,灿若星汉,如寒山、拾得、怀素、朱耷、石涛、担当、弘一等。
破山亦善诗,有诗集《双桂草》。56岁时,住万州太白崖万年寺,有《题太白崖诗》:“太白危崖路,凌风独杖藜。家家松影合,处处竹烟迷。云懒归秋壑,风高落晚溪。骚坛诗骨在,传与夜乌啼。”
与弟子丈雪游白兔亭观瀑,有偈一道赠丈雪:“画断苍岩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拟将袋钵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丈雪之法号由此而来。
《宿三台寺》:“夜宿三台景物幽,梦魂深入古溪头。鱼龙不许淹留住,放出波心月满楼。”
破山诗颇多佳句,“顽石如云挂碧空,半随烟雨半随风”、“一亩长松堪系鹤,数竿修竹可留僧”、“惆怅离骚坛未冷,平都山又墨花生”等等。平仄规范,意境幽深。
僧人书法与传道之关系,宋姑苏景德寺云法师《务学十门》云:“不工书,无以传。”破山于书道,最擅草书,初法钟繇、王羲之,后学董其昌,融以已意,而变为放逸,人曰有类怀素。清《黔诗纪略》云:“……而破(山)、(丈)雪师弟诸手迹,体正力厚,纯法二王,……”重庆博物馆藏有破山、丈雪、圣可手迹数帧,以破山居多,皆为晚年所书。破山手迹有横幅、条轴、屏堂,皆草书,署“破山明”印,再钤“破山老人”或“海明之印”。引首章为“双桂堂”。此外,四川省博物馆、成都昭觉寺、成都文殊院、遵义禹门寺及川东诸县市有关部门,亦藏有破山手迹。石柱正法寺“一苇横江”巨幅,即破山手书。
破山儿时入乡校,然“不以诗书为事”。46岁时,撰渠县《黄龙寺碑文》,于文中曰:“予幼未经学,不识一丁。”其诗偈书法成就,皆是后来苦学所致。在嘉兴东塔时,诗偈书法已为人所重。
注:
(1) 本文引文除另注明外,皆引自《破山禅师年谱》。
(2) 曹溪:地名,在今广东韶关曲江县东,六祖慧能曾居其侧,大弘法化,人称曹溪法门。后世佛门所称曹溪,即慧能。
(3) (9)《破山禅师语录》卷二十“偶言”。
(4) 《华岩寺志》载余价《圣可和尚语录序》。
(5) (11) 《破山明禅师塔铭》。
(6) 戴执礼《破山和尚与张献忠》一文辩之甚详,文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二十辑《中国历史论丛》。
(7) 戴执礼《破山和尚与张献忠》文中误将“培之”作李乾德之字。李乾德字为雨然。《碑传集·李国英传》名下无字,今据《破山明禅师年谱》等补之。
(8) 《碑传集·李国英》。
(10) 莲月印正:《破山明和尚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