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七集


2014/9/4    热度:273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七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七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09年12月18日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拿起《坐禅止观修习法要》讲述顶戴一下。

  [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大家必须要知道止观这二个法就像车的双轮、鸟的两翼,一定要有两个才能平衡,如果偏那一边修习的话,就会堕为邪见或颠倒。智者大师这样写,你不要跟他抬杠说车是双轮,车也不一定是双轮,三轮的也可以,四轮的也有,现在十轮、二十轮、三十轮的都有,你看经不要这样子跟祖师、佛祖抬杠。鸟之两翼这是确定的,但是飞机的那个铁鸟就不一定两翼了,它也有四翼了。看宝静大师的解释,[当知二字,警诫之辞,]这个辞跟这个词是一样的,就警诫学者,[意谓若不知此意,]如果不知道这个意思的话[则不易进道矣。]就不容易在菩提道上增进了,这个矣有了感叹的意思,这是文言文的语助词。

  以前的人写文章用文言文,有一句话说之乎也者矣焉哉,用得神妙真秀才,你会用的很巧妙,那就是真正的秀才。话说我在初二的时候,初一的时候我们学到国文里面有一些文言文很少,初二的时候就比较多了,初二上学期的时候作文就用文言文写,当然我想写得一定不是很好,不过就这样子一直到高二的时候,我那时候文言文已经写得不错了,高三的时候就很顺了,因为我写日记有时候用文言文写,有时候用英文。我高中的时候就用英文写日记了,我在高二的时候就不但是用英文写日记,然后同学交笔友,这个人很有意思,交笔友不会写叫我帮他写,当然邮资是他出,署名是他的名字,那个笔友是一个日本女孩子。

  [此止观二法,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个翅膀一样,是不能少一个的,也不能一个大一个小的意思。[如车有两轮,方能远行千里;鸟有两翼,始能飞翔天空。]鸟有两个翼才能够飞翔在天空中。[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就是止观合在一起两个都好,美就是好的意思。[离则两伤,]如果分开的话两个都会有坏处,伤就是有坏处。[缺一不可。若偏于定,而疏于慧,]如果修行的时候偏向比较多的定,那慧的方面就一定少了,疏就是稀少了。[即落枯定,]就会落到枯定的结局。[难免堕坑落堑之忧;]难免就是不能免除,不能免除落到坑就是指沉空,沉空滞寂的忧虑。

  沉空滞寂就是因为入定,然后贪着禅定都不想动,这个是指小乘、二乘的弊病。碰巧道家老子、庄子都有这样的问题,他们把他这种境界当作是很好的境界槁木死灰;槁木死灰就是说这个心好像死掉了一样,这个枯槁的木头或是已经死掉的灰,死灰就跟火灰不一样,火灰还有热度,死灰就完全凉了。这表示说对世间的一切都无意,没有意思,没有意向。道家把这个当作一个非常高的境界,但是在大乘佛法里面,就认为这就是一个弊病,这个一个禅病。禅病有很多种,这是其中的一个,为什么?因为你槁木死灰也好,或是沉空滞寂也好,都是一个人沉寂在定之中,所以我上次有讲味着禅定,你自己味着禅定之乐,然后就不想动,不想出定,因此你也不可能动想要利益众生的心,所以悲心就会偏少,利益众生的心就不会起来,所以就变成违背大乘,只求自利,只求自乐,而不予利他这样子。所以这个在大乘佛法里面是一个很严重的弊病,修行人一方面修行大乘的菩萨道,一方面能够自利,但是也要能够顾到利他这样子,两面都要顾。

  为什么?因为佛传佛法给众生或是菩萨,乃至于说修行人,都希望法越弘越多越大,对不对?不是说传到你那里,你接授就到此为止,所以只是利益你一个人,佛意一定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希望这个法越传越广越远,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的机会越来越多,否则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只求自度,那这个佛法很快就越来越少,到后来很快就断灭了。而且佛自住大乘,然后广化众生,本希望所有的菩萨或是修行菩萨的行者也都能够继承佛志,然后绍隆佛种,那你如果不起利益众生的心,也就说没有悲悯心。你又再思维看看,尤其我们末法时期,众生要学佛很困难,尤其要碰到正法善知识,然后教导你才不会走错路,才有门径,但是你在碰到正法之前无处可求的时候,心里面一定会很苦闷,你不要说学佛,光是说你想在世间上学一样技艺,譬如说弹钢琴也好,打拳也好,你找不到好老师教,心里面就很不准,所以更何况是佛法。乃至于象学问其他的一样,你要学各种的学问没有找到好的老师就很苦闷。尤其是学佛你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话非常的苦闷,我想在坐的恐怕多少有一样经验吧。你碰到问题找不到人问,然后你要学又不知道什么方向,不知道从那里着手,这就很苦闷。

  讲到苦闷顺便提一下,有一个日本人叫做楚川百春他曾经讲一句话说:文艺是苦闷的象征,很浪漫,但是我把他改一点点说:学佛没有好老师自己盲修瞎练实在也是苦闷的象征。[即落枯定,难免堕坑落堑之忧;]堑就是那个护城河,以前那个城墙下面都有一条河又称为城池,因为是一个很深很宽的大沟所以叫做堑。这个比喻说小乘人修的那个枯定,就象大沟一样跌下去,就起不来了这样意思。[若重于慧,而弃于定,]如果太看重修慧,而放弃了修定, [即成狂慧,]就变成狂慧。

  前些年有一个在家居士他创办了一个叫现代禅,他自称是得到什么什么果位的,然后授记他的或印证他的都是在家弟子,都是在家人也是得到什么什么果位,后来过了若干年以后觉得行不通了,然后有人去访问他,他就改了。有一个在台大教哲学、也教佛学很有名的教授,就质问他,请问你曾经说自己是证了什么什么果,然后又授记或是印可你的弟子得到什么什么样的果位,有这么回事吗?他说那是以前的事情,那现在是怎么样的?这样人很聪明的,他说我现在是慧解脱菩萨,他不说定解脱菩萨,因为定不能乱讲,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个慧可活了,你说你有慧谁能否认说你没有慧?有慧到底什么程度可以说的,所以他说慧解脱菩萨。那个教授问他说你以前不是说你得到果了吗?怎么现在改了呢?也不是改我是因中说果,因中说果的意思就是我那时只有因,但是我就把他看到果的地方,所以我在因中里面说果。譬如说我是阿那含果,但是我是有阿那含的因,还没有证得阿那含的果,不过我先说了就是了这样的。这叫要因中说果,我的弟子也是一样,我都给他们因中说果,不过这位老兄也算是很客气他只是讲的小乘的果。

  有一个自称是藏密什么宗的,他其实没有藏密传承,他从他的上师开始,在他们道场每一个人都成佛了,而且他们的名字就已经是佛名了,譬如说弟子明法就是明法佛,(大家笑)有一个弟子叫圆成,就叫圆成佛这样子厉害吧。然后又有一个在家居士,他的格局也没那么大,稍微小一点,不过他是大乘的,他都是依《华严经》授记,他是怎么样就不晓得反正他就是很高了,他的弟子都是几地几地,修的是如影、如幻、如声、如想等等,已经到那个地步了。难怪有一位法师常常称赞在家居士说:现在在家人不行,反而是居士修的比出家人要好,果然不错。居士不是得果,要不然就是已经成佛了,要不然就是地以上的菩萨了,对不对?我们出家人怎么能比得上呢?这一句话是反话你不要当真。

  佛经上是讲要赞叹出家,不要反过来赞叹,否则的话就有非僧倿俗之虞。说的是不错,佛法出家众一般不是都很好,有些表现不是很优良,不过不管怎么样他是出家众。犹如广化老法师三昧律仪里面讲的,他在怎么样他是出家众,他能出家就比白衣不知道高出多少,你去看看《三归五戒经》里面就有讲,光是一片袈裟就胜过居士多少修行,因为那个袈裟不是出家众的,而是佛的;因为光是他那一身袈裟,一切天龙鬼神都应礼拜。所以在家居士顶礼出家人,不是拜他那个人,是拜他那一个袈裟。因为那个袈裟是佛佛相承,师师相传如来的信物,持戒出家人的信物,所以是礼拜那个。

  顺便讲到有人讲客气话好说,跟顶礼法师,然后他就不叫顶礼法师而叫顶礼法座,法座是什么意思呢?因为顶礼法师是拜人,而顶礼法座是拜那个法,拜那个讲经说法的法,意义就比较真实,比较殊胜。就像古代称国王叫陛下,陛的意思是古代那个皇帝的龙坐在上面然后下面有很多的阶梯,那个阶梯就叫做陛。什么是陛下呢?(说明图:画几个台阶,在最上面的是龙座,两边是大臣按着官位的大小站在台阶上,那个就是陛,在台阶的最底下就是陛下,所以以这个不敢直称名或怎么样,而称陛下。表示非常非常尊敬的意思。阁下也是这个意思。)还有一种古人写信称人家说某某左右意思也是一样,不敢称名而称左右,左右服侍人的意思。显得说我是您的服侍左右人的意思差不多。称名陛下就说我是在您陛下那么低微地位的人,等于跟你们复习高中古文了。

  [而弃于定,即成狂慧,]这就讲狂慧了,刚才讲慧解脱菩萨,因为解脱通常是定解脱,用定力解脱,如果要讲到究竟解脱,一定是要定慧等持,但是以小乘人的话他用定力,不是究竟的解脱,他也可以得解脱,断生死。譬如说三界二十八天的那个图表,就说你修禅定,然后你般若智慧不是很高,但是你入了禅定,入了初禅就出了欲界,然后你再继续求继续求,也没有去闻慧上加强,但是你在继续求继续求,禅定力又加强了提高到又入了无色界的定,入了无色界的定就出了二界,欲界和色界就出了二界。众生要出三界你光是以禅定你就可以出二界,是没有办法出第三界的。第三界是无色界,一定要佛如来所传的无漏定才能够超越无色界,哪一个东西可以让你超越无色界呢?就是灭尽定。灭尽定就是小乘乘人所修的,或是灭受想定可以超越无色界。那个定就是无漏定,那就出三界了,出三界就是无漏定了,出轮回了。

  但是无漏定也不一定是阿罗汉才入,有的初果他就可以入无漏定。可是他虽然入无漏定也不一定就能够真正的出三界,他还有业在,他可以用灭尽定证初果、二果、三果一直证上去这样子,那个程序还是要经过,这个证果是不能跳的,初果、二果可以快一点但是就不能跳。如果自然的话不是加功用行的话,初果以后就七次往返,然后接着就是意往返这样子慢慢升上去。他如果是根器这么大的小乘人的话,他在初果就可以入了灭尽定,然后就以灭尽定的力量而证二果、三果,然后证阿罗汉,当身就得解脱,证了阿罗汉再用灭尽定入涅盘,这样听起来就比较清楚一点了,就是禅定跟解脱的关系,所以慧解脱有没有,有!但是是大菩萨果位才有办法慧解脱。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禅定做工具,你那个慧是不能断烦恼的,如果真正有的话可以照破一下,但是很快了,因为这个业力、业习力是很厉害、很强的,所以烦恼力、烦恼习也是很强很强,你没有无漏定的定力来支持你那个慧,也就是转般若慧变成无漏慧的时候,你所照的就好像只是拿一根火柴点一下,照亮一下下就没有了。

  如果你有无漏定,然后支持了无漏慧,然后合在一起照就很久,然后就可以把烦恼、无明黑暗都消灭,你如果没有得禅定的智慧,他就是在意识层面而已。所以是念念生灭,随风飘动,你不要说有外境,你自心就不能持久,因为是第六意识心所成,你那个智慧不能成就,也没有太大的照用,不能有持久的照用,会有一点点,然后让你忽然就体会到什么东西,所谓的法喜充满,法喜一充满就完了这样子。一充满那个法喜好像气球一样就爆掉了。凡人所说的慧解脱,是但有言说都无实意,讲一讲而已。我举一个例子譬如:我们以苦地来讲,我所说的苦跟你说的苦可以就不一样,我所说的苦跟小乘人证到苦地的时候又不一样,一定是不一样。所以我对苦地有点领会,然后解了,但是他是证入了。证入有什么差别呢?他就不会在自寻苦恼了,因为知道苦,而且知道苦因苦果,然后怎么样的?因缘果报来来去去他都知道了,所以他就能够避免,我们即使有一点了解也是片面的。

  [即成狂慧,]那一些都是狂慧,没有真正的境界就说的比天还要大,就很狂。这个狂跟古代人讲的狂狷的狂是不一样的,狂狷的狂是好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以前讲狂狷的意思那个狂,不是坏人是好人是进取的意思。就有一点象密教里面讲的明王起暴怒相,暴怒是好的不是坏的。这里的狂慧我之所以讲是因为他误解了,这个狂慧是不好的,这个有一点太高傲、狂妄的意思。狂慧,要不然不会说他也是佛、又是几地几果这样子。讲到几果今天他们在吃释迦的,我建议因为我们是佛弟子所以以后不要说吃释迦,哇!那个跟天主教吃基督的肉,喝基督的血是一样的,看这个能不能推行我们称说佛顶果。吃了佛顶果将来能够成就不见顶多好,以后就称是佛顶果。

  [难逃落空之祸。]落空就是落到空里面,所以是断灭空。[故下文,复引经作证,以显此义。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慧,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慧,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经上说[若行者,偏修禅定福德,]这是讲禅定的福德,为什么说禅定的福德呢?因为禅定是福德里面最大的福德,福德里面最大的福德就是修禅定。福德有很多很多种,布施、供养是得福德,但是有另外两种福德最殊胜第一个持戒,第二个修定。为什么?持戒令身语清净,修定令心清净,这两个所得福德最大,而且可以当求菩提的资粮,所以这种福德最大。还有如你所知道的,就是你修禅定到初禅以后,你如果求出生禅天就可以生禅天,享受禅天之乐,而且寿命很长,再也没有欲界的苦,欲界有很多的苦恼,色界就没有我们这些苦恼。就以禅乐为食很快乐,乃至于因为是在色界天,所以欲界的那些天欲、天女、天食在你来讲都没有用,不再话下,根本不需要那些东西。因为那些还是欲界的物欲,对色界的天人来讲还是苦恼的,因为是败坏的,然后是会惹心、乱心、贪等等。所以色界就超乎了欲界娑婆界地面的人,以及六欲天天人的境界都超过了,所以那个天福真的是很大很大。你就这么想那个第四天玉皇大帝天宫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是你入了初禅以后就远远在玉皇大帝忉利天王的上面,忉利天王看到禅天的天人都要跟他礼拜,可以想象,太恐怖了是不是?但是就是因为只得了初禅而已,忉利天王都会跟他礼拜。

  [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如果只是修禅定得禅定的福德,但是不去学习智慧就称为愚痴,[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慧,名之曰狂。]如果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慧,就称之为狂、狂妄、狂傲。[狂愚之过,]就是狂与愚之过,他的过错,[虽小不同,]虽有稍稍的不同,因为不同不是很大,所以叫小小的不同,这个小就是稍微了。[邪见轮转,盖无差别。]盖无差别就是则无差别。这两者都是依于一偏之见的邪见,因为不是正的就是邪了,一偏之见的邪见来轮转,受轮转也没有什么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如果定慧不均等,乖是违背的意思,动词。圆备就是圆满具备。意思就是说这样的修行就不圆满。[何能疾登极果。]疾就是很快速。极就是最究竟最高的的果位叫做极果。如果这样子的修行有违背圆满的道理,如何能够因此而很快就登到最究极的果位或是果证。

  下面看宝静大师的释文:[此引经证明,]这一段就是智者大师引经上所说,来证明大师所说的话,[单轮只翼之弊,]车只有单轮或只有只翼之弊,这个地方宝静大师讲的好,只翼单轮,不过你要抬杠就有的抬了,这单轮车还是可以走,不过只翼是绝对不行。不过你又要铁齿说:很难讲,也许有一天科技很发达,他发明铁鸟,只有一只翅膀,甚至于没有翅膀,因为飞弹就没有翅膀嘛,圆锥形的,不要这样搞。就有这样的弊病。[若行者,偏修禅定福德,专作有为之福,]如果修行的人,本来行者是专有名词。是指就像六祖大师在五祖大师那里,他没有剃发,也没有受戒,然后以居士身寄居在佛寺里面修行,那个叫行者,就是待发修行之人。不过这里的行者不是讲那个。讲到行者我想到孙行者、孙悟空,这个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他到懂这个行者的意思,因为他在佛法里面常常没有搞对,这一次是搞对了。

  [专作有为之福,]作就是修的意思,只是专修有为之福,如果是做有为之福的事情,[而不修学智慧,]是指出世的智慧,[不能了生脱死。]就不能了脱生死。我重复一下我老是觉得了生脱死很可怕,[有福无慧,名为愚痴之人。]如果只有福而没有慧,那就是愚痴的人了。[若偏学智慧,专为聪明智解,]如果只偏向修学智慧,专门求聪明智解的话,[而不知修禅定福德,有慧无福,名为狂慧之人。如古之富翁,一生之内,穿之不竭,用之不尽,而无智识鉴彻之慧,此则谓之有福无慧之痴福,]这个痴福用的好,古代有的富翁一生吃穿都无尽,可是没有智慧的,所以这叫做有福无慧的痴福之人。[又如世之名土,所谓上识天文,下知地理,世智辩聪,竭尽其能,而一生贫穷困苦,此则有慧无福之狂慧。]就有象古代名士,名士就是古代通常很有才华的人,他不拘小节,很狂不尊礼教的那种人叫做名士。这个名士是一个专有名词,出自魏晋南北朝那些喜欢玄谈的有学问的人叫做名士。

  这个名士不是说有名的人,是一个专有名词,才高、狂妄、不尊礼教的读书人叫做名士,可以说是美国嬉皮的老祖宗。那竹林七贤,这些人上识天文,下知地理,世智辩聪,顺便说到竹林七贤那是不得已的,因为那时候是汉末未尽天下大乱,然后所有的法度都乱了,这个皇帝也乱,皇帝有曹操父子,接着是司马懿他们那一家人,所以所有的礼教都败坏,氏族控制了一切,就像西方封建很多很多城堡一样,每一个城堡就是一个王,互相都独立了,那些封建的氏族有家室的都把握了整个中国,皇帝也都管不到。那一般读书人以前在汉朝有类似科举的东西,就是点翰林等等。但是在魏晋的时候,那个路都断了,所以有学问的人找不到出路,可是他有不愿意做粗工,因为他有学问嘛,所以就狂妄表示对当时的不满,可是叫他去做坏事他又不肯,他是有学问的人,也是有些节操的人,叫他去巴结那些高管氏族他又不肯,所以就变得很落魄也没有什么财产和钱财,一些穷酸的读书人就聚在一起,批判朝政社会,发牢骚这样子,有时候就人言裸奔,类似这样子的,没有那么严重了就类似放荡形骸,表示对世间的不平,这就是竹林七贤。事实上是中国那个时代的世人读书人的苦闷,最苦闷的时候,因为完全没有出路。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心静,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 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灾祸。 任何东西都是祸福相依的。 得到了别骄傲,要珍惜自己拥有的; 失去了别失望,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生活在于过程,生命在于成长。 平淡不是无味,而是生活的真味。 静在心里不在山水间。 人生的幸福在于祥和, 生命的祥和在于宁静, 宁静的心境在于少欲。 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去,得失皆安谧。 人生之苦,在得失间,花谢芳不败, 心静福自厚,知足者常在静中邂逅幸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