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集


2014/9/4    热度:780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二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09年11月27日

  我们继续讲,我的本子是佛陀教基金会2009年5月的版本,你去请的时候要看后面的版权页上,第一行标题下面(2003年修订本)前面就是佛历253年,西元2009年5月。

  [止观功夫,四威仪中均可进修,何以独称为坐禅?因为静的功夫胜过一切,初机的人在坐中修习止观,较容易得益。如坐中得益之后,再历缘对境,皆可修习矣。]这个事实上也不要说你真的能够在境缘中修止观,因为走路时修止观被车撞死,要不然你不撞人就得被人撞对不对?所以不要那样想。你说我一边走路一边修止观,走到沟里面去了、碰到墙壁、碰到电线杆。修行人踏实、实在一点,不要臭屁、吹牛,实实在在的。如果说你在行住坐卧中都努力的摄心这个可以说,但是不要那么臭屁,摄心可以呀!摄心是没有错的。我这是小庙,但是各路英雄豪杰常常跑到这里来挑战,然后动不动就说我入定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哇!真是了不起。

  [梵语禅那,]老派的念禅那(nuó),梵文(dhyāna),也没有那个挪字应该是那,不过也没有关系。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虑」就是静静的思虑,于静中思惟佛法,什么叫静虑呢?事实上五停心观就是停心了以后把贪、嗔、痴、还有散乱、种种恶业障都停息了以后,然后开始正修止观,就是四念处;四念处就是佛法了,这个是真正的佛法进来了。身、受、心、法、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这是佛法,然后你在静心、定心之中思惟这些道理,以这些道理的力量就可以净化你的八识。佛法的谛理在你心中转,转的时候就把种种业障磨碎了,是这个道理。

  [静既是止,那么所谓湛湛寂寂,一念不生;虑就是观,历历明明] ,「历历明明」就是清楚,[万象森然。]就是你心中清清楚楚,万象森然都看得清清楚楚。[静即是定,虑即是慧;]静虑也就是定慧。[修此止观,即是静虑一如,定慧均等。是知此坐禅之‘禅’字,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说的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的禅那二字,]这个我有一点点意见,三摩就是三摩钵底,奢摩他、三摩钵底跟禅那,这个禅那应该就是中观,奢摩他是止,三摩钵底是观,就是一个是空,一个是假,禅那是中观,所以止观应该是奢摩他跟三摩钵底两个。宝静大师这里我觉得有点出入,这个没有那么严重说无碍无事、无有碍真理,不过我是把他交代清楚,就像我们讲说老爸做错了儿子帮改正嘛。

  [不可思议之止观不二法门也、法即法则,法即法则、轨持也;要即要道、关键也。此书为修习止观坐禅之法则,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也。因此止观坐禅之方法,乃为修持之要道,超生死、证菩提之关键也,故以“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八字以立名也。夫吾人之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光明。《楞严经》所谓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既言真心,唯是性净性明,清净法界,一大光明藏,何须修习此止观耶?]既然心本来是清净光明为什么还要修止观呢?[盖吾等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被无明所障蔽;一念妄动,为生灭所流转,故转明为暗,转静为动。自心本是灵明彻照,至今成为糊糊涂涂之昏暗;本是不生不灭,而今成为生生灭灭之妄动。]日旦就是每日,每日只是逐于五欲六尘,追逐五欲六尘,[将纷扰扰相以为心性。]这个是《圆觉经》的话。

  [然须知正当暗时,原来是明;正当动时,本自寂静。何以故?自心本是不动不摇、非明非暗故。若修止观,即能转暗、动而为明、静。修止,即能止其生死而为涅盘;修观,即能观破烦恼而为菩提。我人]就是我们,[不欲了生死则已,]如果想要了生死呢?则[舍止观莫由。]除了止观就没有路了,由就是路。[止观是药,种种贪嗔痴之烦恼、种种流转之生死皆是病。以止之药,治生死之病,食之则愈;]吃了病就好。[以观之药,治烦恼之病,服之则愈。]吃了也就好了。[故修止观,]所以修止观[能治生死烦恼诸病]种种病。[如阿伽陀药,无病不治者也。自性本无烦恼,亦无生死,迷悟本空,修证如幻;]这是第一义谛了,但是性上如是,可是我们以坐为相,没有办法,还是要在相上修。

  那我先问你:我们都想讲性,性是很重要,可是在修的时候都修什么?其实在修相。从开始的烦恼相,所以要破烦恼相、转烦恼相,然后转凡夫相为贤圣相;转烦恼相为清净相。对不对?乃至于佛成佛以后成就三十二相,乃至于佛要成佛要八相成道;不是八性成道是八相成道,因为性本是佛嘛,所以谁在做佛,相做佛;性本来就是佛,所以做佛者是相,这一点当然也是我的发现。有的人就迷于性,就把性抬得老高老高,就不脚踏实地的去修;迷于性也就迷于相了,对相就迷掉了,那就搞错了。迷悟本空,修证如幻;这是菩萨境界。我们常常熏修,渐渐有一点智慧,但是不能把羽毛当令箭,然后就说不用修,修证如幻嘛!我本来是佛,本来是佛那你就放个光、动个地看看。

  [如摩尼珠,本是圆净。但旷劫来,落污泥中,被尘土染盖,将本有的清净光明不蔽而蔽,]虽然没有遮蔽,却也生出遮蔽之相。[今欲显珠光,非加以磨擦濯洗之功夫不可。所谓: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这是《六祖坛经》里面的话,怀让禅师跟六祖大师的对话:[怀让禅师,金洲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怎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稍微解释一下,我六祖坛经已经讲过了,这里在解释一点点。

  什么物,怎么来?是什么东西呀!是怎么来的呢?什么意思?就是本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问你你回答一下。本性是怎么来的呢?怀让禅师就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您如果说他是一样东西的话,那么就不对了,一物是任何一物的意思,如果说是任何一样东西就不对了,因为它不是任何一样东西,讲个笑话事实上它不是东西,不中就不对的意思。六祖大师就说:‘还可修证否?’这有两个意思:1、好,既然他不是一样东西,这个本性还可以修证吗?或者意思就是说需要修证吗?2、你既然知道本性不是一样东西,也就是说他是无相的、是离相的,离相、无相,所以不是物、是不可思议,因为是物的话可思、可议、可论,不是物就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论。你既然体会到这样子,那我问你,你还需要修证吗?第一个意思是本性还可以修证吗?也就是说是不是修证了以后可以得到本性,可以见性、可以悟性,这样懂吗?第二个意思是说既然你有这么高的见谛,那你还需要修吗?是这样的意思。然后怀让禅师就说:‘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意思就是说如果修证的话就不会没有功德,没有结果,就是说你修就会有结果,有修因就会有菩提果,会有的不是没有,虽然本性不是一样的东西,但是修了依性起用还是有。‘污染即不得’你若污染他的话,你就没办法、得不到了。后面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因为现在人只讲修证即不无,这容易多断灭;污染所以就乱搞了,就以为自己习禅很潇洒;不是,你一污染、一起放逸了,即使再高的证悟,就马上失去、就堕了,你要污染它,你就失去你的本性。我们在回头讲,说赵州,狗子有,佛性也无?赵州说无。自古以来不是参这个狗有没有佛性,那为什么无呢?狗已经现出狗相了所以它有狗性,它就是一条狗。它是什么?它是很忠心没有错,但是它喜欢吃大便、喜欢咬骨头。那佛性不能这样子呀!佛性对狗来讲隐去了,佛性以生物学来讲它变成隐性的,它的显性是狗性,所以狗子有没有佛性?无。因为如果狗子有佛性那狗就是佛了,但是狗不是佛,很明显嘛,不只是狗,狗是代表一切六道众生,说六道众生有佛性是隐性的,但是他显出来的是众生相,众生相还是要修治。

  ‘污染即不得’很重要意思就是说:你即使是开悟的人,你一污染就没有了,你就不是开悟的人了。你要是开悟的人你就绝对不会去污染它,为什么?因为你开悟的心清净,清净跟染污法不相应,你不会喜欢;但是你如果还喜欢染污法的话,表示你没开悟。这就是告诉你们怎么样去验证一个人,现在因为很多人就讲开悟了等等,就看他像不像个开悟的人,他会不会贪染世俗的一切,如果会,他不是,‘污染即不得’。

  [所以,非用止观之修德不为功。然此清净光明,本是具足,本是有之,非因修而得,不过藉止观以显其本有。故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光明’,]宝静大师这里,我们师公这里又有一点点落差,《六祖坛经》里面没有本自光明。是‘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没有本自光明,不过没有关系,大师讲的话都不差太远,懂了意思就好。

  [即此义也,又复须知,性修之旨:言修,修无别修,]所谓的性修就是依性而修道理的宗旨,如果说修的话,这个修是没有别的修,[乃全性而起修;]也就是说你悟了性以后,依这个性的整体的功能去起修。[言性,性无别性,因修而显性。]如果若说是性的话,这个性不是别的性,是因为修行而显出来的性。[全性起修,全修显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由全性才能起修,由全修才能显性。所以[性修不二,方名为圆修止观。然此止观,理通凡圣,义赅大小。如言‘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又不杀、不盗等之止十善,即是止;不但不杀而且放生等之行十善,即名为观。如修慈悲喜舍,即是止;行六行观,即是观,是即人天之止观。再如修析法是止,生空是观;五停心是止,四念处是观,是即二乘之止观。]事实上五停心跟四念处是通教的,也就是说大、小乘都要修。

  [若正明止观,即所谓三止三观是。]这个是天台宗说的三止三观,因为智者大师是智者,很有智慧,他创造了很多的名相,常常把后学的人搞的糊里糊涂的,我有一个方法就是:不太理他,得其大义就可以了。[初,体真止、空观,]这个止是体真止。[全以空为体。所谓观一切法如梦如幻,以为下手功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就是真谛。你去体会《金刚经》的话而令妄心停止,体会真理而止息妄心,这叫体真止。[为消极出世止法,即《心经》‘照见五蕴皆空’是。]次,就是第二个。[方便随缘止假观],空、假、中三观,[全以方便为其相,随缘为其用。虽观照一切当体即空,而不妨随缘随力以救世,为积极入世止法,即《心经》之‘度一切苦厄’是。后,明中道止观,所谓息二边分别止,]就是停止二边的分别,这样子而止息妄心。这叫[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就是中观。

  [此止观,最为极则、最为微妙,二谛融通,能所一如。所谓无住生心,生心无住;空有不二,寂照一体;]寂就是寂静,照就是观、起用。[世间、出世间唯是一心,消极与积极打成一片。虽终日度生,了无众生可度;虽无一众生可度,不妨炽然度生。虽终日说法,了无一法可说;虽无一法可说,而不妨炽然说法。止处即是观,观处原来是止;谓即止即观、]所以止就是观,观就是止;在止中就是观,在观中就是止,[即观即止之妙观。然此三种止观,作如是次第而言者,欲令诸仁者易于明了。其实此三种观,一即三、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之中道止观。]讲了三止三观回过头来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就是一个那就好了,听懂我的意思了吗,你要抓住要领,你就不会昏掉,你在看怎么样精深的、怎么样繁复的佛理;因为佛法太深、太厉害了、太繁复,你要抓住紧要的关口,把它抓住了,你就一切都看懂了,否则你就跟着那些名相走,你永远搞不懂,你管他谁来谁去。

  [然于止观中最难者,为最初步之止观,]你看宝静大师讲到这里就讲真话了,事实上最重要的就是最初纯纯静静的止观,你不要管智者大师讲那么多的变化,你就最纯朴、最素朴的那个止观是最重要的了,最难其实就是最重要的。就好像你学乐器的话,你钢琴学会了其它就都容易学了。[故必明坐禅法要。初修止观,欲空其所有,最为难以相应。]就是说你修止观的时候,你想要把所有的烦恼都空掉,有很多人在做这种功夫了,宝静大师说这个就很难相应,意思就是说其实这是错的了,因为你想把它空掉,其实空不掉。[因吾侪凡夫,从无始来,执万法以为实有,欲空不易空。]你想要空它,它反而不容易空掉。[若初步体真止空功夫做成功,]你体会真理这个空观做成功了,[则其二、其三较为易成。]

  [此书有十种义,以明止观。所谓第一具缘,]这个地方就是这本小止观的可贵、重要的地方了,像这种资讯,其他讲禅定方法的比较缺少这个东西;因为这些都是实在的东西,你实际要去做的,象《楞严经》讲的很深三昧的道理,从明心见性来修定,那个还是理上比较多,那真实生活上怎么修,就说我们实际去做的,怎么做的还是要靠这个。我就讲这个来辅助《楞严经》,你光是懂得《楞严经》的大道理,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做,你还是很容易做错,而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这就是这一部书可贵的地方,讲的很单纯、很具体的东西,让你照着去做。

  [所谓第一具缘,即是具足五缘;第二诃欲,]你要修止观、你要修禅定,第一个要具五缘,第二诃欲,也就是[即诃五欲;第三弃盖,即是摒弃五盖;第四调和,即为调和内外身心;第五方便,即是修行五法]。欲勤心观五法,[此五章,即为初心修止观坐禅之前方便。]前方便就是预备动作,准备功夫。[方便之助行既成,可修第六正修止观。正助既具足,堪修三止三观,故曰‘坐禅法要’。故此止观,为我等初学佛人最易下手之切要。]

  [前来就是上面所说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八个字,为此部之法题。若以天台宗例,无论解释一切诸经论题,皆有五重玄义以消释。五重玄义就是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论用。第五判教相。]接着,[此准台宗之五玄释题之例,略说如此,以其不甚至要,毋须繁述。]不需要啰嗦的讲、不需要讲得很清楚,以其不甚至要,所以你自己看就行了。因为你若讲经教的话,要去考查五重玄义,但是我们现在讲禅定嘛,连宝静大师都说那不是很重要,在这里一定不是很重要,当然五重玄义在天台宗是很重要的了,但是在讲禅定的时候就不是那么重要。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天台山’至‘智顗述’,共十一字,为此部止观之述主]。讲这部书的述主。[此止观系天台山智者大师所作,天台山为浙江著名之山,山有修禅寺;言修禅者,因智者大师住在台山的时,即于此修观坐禅,寺造成,即名谓修禅寺。][沙门者]就是“释子”,佛的出家弟子[之通称,]梵文音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这是佛经里面讲的,息心就是息世俗贪爱执取的心,而达到本源心地,这样子的人称为沙门,所以这个沙门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师驻锡于此,]讲这个止观。「驻锡」就是锡杖,古代的出家人要拿锡杖,到那个地方就把锡杖放在那里,所以引申说到哪里住或是弘法,尤其是弘法叫驻锡。[述是止观;言述者,正显大师之谦辞,]为什么称为述呢?智者大师述是谦虚了,不讲著或不讲作,而是讲述,因为[述而不作,]这是论语的话了。孔子说:述而不作,好比我于老朋。

  [然此虽是小止观,实《法华经》之精髓,亦为《摩诃止观》之撮要。大师法名智顗,字德安,]我们现在称内号、外号。[为天台宗第四代祖师。]事实上大家都认为他是第一代祖师,智者大师[其师为南岳,南岳师慧文,慧文师龙树大师,为天台宗第一祖。]其实是尊龙树大师为初祖了,这个是用尊的了,不是真的龙树菩萨传天台宗,不是这样子,是尊的了。这个有点象孔子托古改制,[但最初数代并未称天台宗,至第四代智者大师,发扬光大。]因为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才称天台宗,大家都认为天台宗是智者大师创的,其实也应该差不多了。[因智者驻锡于天台山,故号天台宗。而独又称龙树为初祖者,][何也?]为什么呢?[则如达摩东渡,传授心法,为震旦]中国[禅宗第一祖同也。]是一样的意思。事实上是不太一样,达摩是真的有到中国来,而龙树没有来。

  [台宗横宗龙树为高祖者,为饮水思源故。]因为[龙树菩萨有《中观论》,流至东土;北齐慧文读《中观论》,至“因缘生法”,而悟一心三观,彻显三谛之理,遂授之于南岳;]于是就把他悟的传给南岳了,[南岳受持,因是了悟,]开悟了。[遂弘大法,]就弘这个大法,[普度群迷。]最[后遇智者]大师,就[亦以此心观]方法[授之;大师妙悟后,即将一心三观从而发扬光大,开拓法华一宗,]事实上就是说,一心三观是跟《法华经》结合在一起是智者大师他的创造,之前只是禅观而已。因为又尊法华,[抗敌诸家,超乎群杰。故天台宗横宗龙树,竖宗智者,即此义也。]就是这个意思。现在这部止观是[智者大师所著,故于]智者[大师之历史,不可不知。]就不能不知道了。

  以下就稍微讲一下智者大师的生平,[大师乃五代时陈隋人,姓陈氏,世为颍川人,] 晋代的时候避乱,而搬到了[荆州之华容。父亲起祖,于梁元帝时封为益阳侯。其母徐氏,梦香烟五采萦回入怀,又梦吞白鼠,]因此就怀孕了;[诞生之时,红光耸宵,邻人]邻居的人[以为失火,]争着去看,就更[并无火事;]大师出生以后,家人[欲烹荤作食以为庆席,]那时候[火灭汤冷,]就做不成。有二个出家人来敲门,跟他们说:[此儿道德所钟,必当出家,]讲完了以后这两个人就不见了。大[师眉分八彩,日耀重瞳,有古帝王之相,]「重瞳」就是瞳孔有两个,但他看的时候是不是有两个影相,戴眼镜就好了,[父母视如掌珠,在襁褓即能合掌,坐时面必向西。七岁]就到[寺庵]里面去,出家人就[教他《普门品》,口授一遍]以后,他就能够背了,哇!真厉害,[至十七岁时,]想要[发心出家,父母不允许。时作夜梦]那个时候就在夜里面作了一个梦,[身至一高山,下临大海,]梦到他到了一个很高的山,高山下面有一个大海,[上有僧,举手招之,复伸臂至山麓,接师入伽蓝;]然后有伸出臂膀到山麓接大师到佛寺里面,伽蓝就是佛寺。[僧复谓曰:]这个出家人就告诉他了,[“汝后当居于此,当终于此。”]你以后会住在这里,而且会在这里过世。[此山即天台山是也。]此山就是天台山。

  [故智者之后住天台,盖有宿缘焉。年十八,父母相继逝世,即辞兄陈针,]就辞别他的兄长陈针,[出家于衡州果愿寺,依舅氏法绪出家。]就是跟着他舅舅法绪法师出家。[至二十岁]的时候,[进受具戒,精研戒律,凡开遮持犯,微细戒品,]都[无不通达,并兼通方等大乘经典。后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经》,]等等[历二旬,]二十天就[诵通三部,进行方等,胜相现前。一夜,]有一个晚上[梦诸经像杂乱满室,觉自身处高座,]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很高的座位上,[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则整理经书。此即表师后来秉如来本怀,]这就表示大师后来秉如来本怀,[判五时八教,所有大小圆顿,分别清楚,]天台宗的判教就是判四个教益:藏、通、别、圆,就是佛的一代时教,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他判成藏通别圆。藏教就是小乘教阿含藏,通教指般若和方等,别教就是禅宗,教外别传,圆教就是指天台宗,圆满的。

  另外华严宗也有判教,贤首大师就把他判成小、始、终、顿、圆。贤首大师就模仿天台宗,贤首大师是唐朝人,就比天台宗晚了,后来者居上通常是这样子,后来就更加的圆满,判成小始终顿圆。小就是小乘,始就是始教般若,终教就是唯识,顿教就是禅宗,叫顿悟么。何为是圆呢?这个此圆非比圆,华严宗当然是《华严经》是圆教。各宗的判教,判到最后当然是本宗最殊胜的嘛,对不对?哪有说判别人最好,那大家都去学别人了是不是?比如我是峨嵋派,当然是峨嵋派最好了,昆仑派那一定不是最好的。你知道什么是判教吗?为什么会有判教这么一回事,所谓的判教就是佛法传到中国以后,经论很多,而且种种说法解释就很杂乱,然后就没有个准则,大家搞不清什么意思,有智慧的智者大师就整理一下,然后把他们分门别类,然后说这一些东西是属于什么什么,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性质是什么,然后这一类是什么,另外一类是什么,让学者对整体佛法有一个清晰的体系系统,比较不会乱七八糟一团,这是有这个好处,所以这叫做判教。

  譬如说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大师他也有判教,他判的结果当然是密教最高了,就是这样子。所以要看你是那一教的,你一判结果当然是那一教最高,因为一定要弘本宗,那到底是那一个最高呢?释迦牟尼佛讲每一部经的时候都说这一部最高,是不是?他不会说我现在给你讲这部经但是这部经不是很高,那是排行学嘛!他一定说这一部经非常殊胜、非常不可思议,功德无量,然后大家喜欢学。那说这一部经是比较顿根人学,业障重人学这个,大根基人不用学这个,那大家没有人想要说自己是业障重、笨的嘛,道理是这样子。其实如来所说的每一个法,都是最好的,都是很棒的,都是佛的境界。那只不过是说:第一个应不应你的根器?第二个你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如果是成无上菩提,那你没有选择,全都要。就好像你要身体健康,你不能挑食,你不能菠菜不吃,然后银杏也不吃,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那营养不良是不是?那你如果要修菩提道,这些整个都是菩提的东西;你要成佛,你要度尽无量众生,那需要无量的法,要开无量的智慧,你不要说我就开这一点点就好了,开这一点点当然就变成阿罗汉了。阿罗汉成就少少的智慧就可以,自度就可以了,那度众生实在是要无量的智慧。好,这就是判教的来源。

  那判教就是以做学问来讲象文学,这判教就有点象文学批评,文学家写出来以后,然后文学批评家就把他整理分类,然后把他判高下,比如说米尔顿是属于那一派的,是浪漫派的或是什么,然后他的成就怎么样怎么样,就做这种工作。有时依照作品的性质,有时依照年代,天台宗的判教也是一样有分年代,就说开始的时候是讲什么,什么时候讲什么,最后是讲法华、涅盘。艺术家自己是不知道或是文学家,他自己没有把自己去分类说,我是属于那一派的,他绝对没有这样,是他作品出来以后,批评家把它批评说它是属于那一类的,它的优缺点等等,这有一个好处,让欣赏的人更加容易了解他的种种用意,或是成就等等。那么判教也一样的意思。就让佛法的各种经典,让你比较知道它属于哪一种类别,它的性质怎么样,不会胡乱的学。

  [分别清楚,无混滥之弊。后闻南岳慧思大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礼拜;] 南岳慧思大师住在光州大苏山,智者大师就去礼拜他,[思曰]慧思大师就对他说:[尔昔与吾,同在灵山,共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因为由于以前的因缘,所以今天又来了;那么很可能你们跟我也是这样子吧,宿缘所追,你们今天又来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跑得不快,所以被你们追到了。

  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还有五分钟,我以前在闭关的时候梦到一个梦,就有一座桥,很多人在逃难,不知道什么事情大乱逃难,然后多半人都往(手势右)我就跟大家不一样(手势左),后面有一些人,我就跟大家说:跟我来呀这样子,有些人跟着这样子。我就带着那些人过那座桥。过桥什么意思?就是度嘛,对不对?大部分人都这样走,我就跟人家相反,逆着人群走,什么意思?逆生死。我说来呀、来呀,招呼大家跟我来,到底有几个跟着我也不晓得,有没有跟上也不晓得,我也来不及,因为是生死逃命嘛,看也看不清楚有几个人,不晓得你是不是其中之一。可是可以确定的是我不能停下来等你,我只能招呼你来呀、来呀来,象导游一样拿着旗子,让你看着旗子走。

  [乃命其诵《法华经》。精进持诵,所谓切柏代香,卷帘进月,身心精进,不怠不錣,不起妄想分别,蓦直诵念《法华》,经二七日,]二七日就是十四天,[诵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忽然入定。于定中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是知释迦牟尼佛现今仍在灵山说法:众生障深慧浅,]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没有涅盘了,还是在度生,但是众生因为障深慧浅,所以[故未之见]就看不到,[师即将所证悟者,禀知南岳大师。]大师就将他所证悟的禀告南岳大师。[南岳叹曰:非汝莫证,非余莫识。] 非汝莫证就是这个境界只有你才能证得到,非余莫识而只有我才能够知道你这个境界。[然后又告增进功夫。大师复加功用行,四夜精进,功逾百年。]在四个晚上的精进,他的功力超过了平常人一百年的努力,这可能吗?可能啊!对不对?因为你一百年一天到晚都是糊涂的,然后散乱,那即使是清理也没有用,对不对?

  [当时南岳告智者曰:]当时南岳大师就告诉智者大师说:[“汝所得者,乃法华三昧前方便;]就说甚至还不是法华三昧,只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就好像禅定里面有一个未到第定,初禅前面有一个未到第定,那个也是禅定,但是不是禅定的本定,那么法华前方便就是这个意思,还没有到法华方便、法华三昧的本身,但是已经是法华的前哨站了,[所发持者,乃初旋陀罗尼,获四无碍辩。]这是确实的,[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莫能及矣;]这是确定的,你看那个文句法华悬义,哇,这个字多,你看都看不完,那以前学天台宗的人法华三部都要背起来的,所以几个字他可以解释一大篇让你看都看不完,看得完的有人都昏了。

  [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师依止南岳大师有七载,后南岳造《金字般若》,命智者代讲。]造《金字般若》这一部著作了,[大师纵无碍辩,唯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咨审,余悉自裁。]就是他所讲的只有三三昧及三观智,是请示南岳大师,其他都是他自己就能讲的,[南岳手持如意,临席赞曰:“善哉!善哉!] 手持如意,就表示一切如意。前一阵子,我徒弟把我的如意打断了,我在美国的时候很不如意。这很奇怪的事呀!真的。其实我很少这么不如意,原来是我的如意被打断了。我有一支玉如意是大陆的,听说那个是和田玉,就是我法照上拿的那一支了,[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余老矣,久羡南岳,当往居之。]就说你讲的很好,我现在的法已经都付给你了,法付法臣就是法王的法付给法臣了,法王就没有什么事了,我已经老了,我很早就喜欢南岳这个地方,所以我要去那边住。

  [愿尔宏扬大法,勿作佛法断种人也。]就是说勿令断绝。[师既奉训,不获从往南岳,遂同毛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陵。时皆未识大师,]智者大师到金陵就是南京,当时的人都不认识大师,所以就没有人请法。[有僧法济,]有一个出家人叫法济,[自矜禅学,]对于自己的禅学很有自信,而且很骄傲,[大师偶遇之,]大师偶然碰到他,[彼倚卧而问曰:“谓一人于定中,闻摄山动地,知有僧铨练无常,此何定耶?”智者对曰:]智者大师就对他说:[边定不深,邪证暗入。若取若说,定坏无疑。] 边定就是着于二边的定,一定不是深定。[法济即惊起,]法济法师就惊起,吓了一跳就起来了,[而为师曰:]而对智者大师说:[我常得此定,为人说,即失此定。]我就常常得到这样的定,但是我如果跟人家一讲的时候,就失去这个定,意思就是说我跟人家讲说我得定马上就失定了;我得到什么定马上就失定了。

  [从此名闻朝野,时当地宰官闻风而来亲近求法者,不计其数。后帝亦来闻经,]后来皇帝也来听经,[遂拜为国师,]就拜他为国师,皇帝就是隋炀帝,[皇后皈依。待三十八岁时谓大众曰:]大师三十八岁的时候对大众说:[余始座讲经,听者寡,而获益者众;]我开始讲经的时候,听的人很少,可是获到利益的人就很多。[第二会讲经,听众三四百,而获益者反少;]听的人多了,获益的人反而少了,[第三会讲经,听众数千,获益者更少,足征佛法之不易入也。] 第三会讲经,听众数千,获益者更少,可见佛法是不太容易入的。[如此弘法,无益于世,]对世人没有什么帮助,[余将去天台山隐居。”]所以我要到天台山隐居这样子,不再在世俗中讲经了。

  [俟至山时,见有神僧,]这个佛法很难讲,你说听的人多少,多了当然法缘盛也好,可是法缘盛不见得大家可以得到益处,因为你要适合大家的口味,那你就必须把标准拉低了,所以大家真正获到益处就很难。不过,我这个讲经不会了,因为我是讲经,不是开示,我不是讲说佛法与夫妻幸福,那样的话听的人很多,可是真正得到益处的人没什么了,但是我这个是拿本子来讲的,这个水准不会降低了,在怎么降也不会降低。 [居定光庵中,似平素相识者。问曰:汝认识吾否?]你认识我吗?[师即知前于梦中所见者是。]大师就知道说他以前在梦里面看到那一位。[定光谓智头曰:]定光就跟智者大师说:[此处金地,是吾所住;]这个地方是金地,是我住的地方,[北山银地,汝宜居焉。]北山是银地,你应该住在那里。[智师乃于北峰创立伽蓝。]智者大师于是就到北峰去创立伽蓝。[是夜闻空中钟磬之声,]那一夜晚上,就闻到空中有钟磬的声音,[正显大师得住之相。]就是显示大师已经得到住处之相。

  [寺北别峰,名“华顶”,]这一个寺的北别峰,名为华顶,[师往头陀。忽于后夜,大声雷震,风雨骤至,诸魔鬼魅,状甚可畏。大师安心空寂,诸魔自退,后魔复作家族、父母、兄弟之形而扰乱之,师唯深念实相,了达一切皆是幻化,本无所见;]讲到这个,我从来没有讲过,我希望这样讲讲,你们就入定。我在美国闭关的时候,本来在有一个地方,后来因为那边太吵是公寓,我就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比较安静,那个是新的公寓,搬进去一切都准备妥当以后,第二天我就要开始第一课了。这很不可思议,忽然到了半夜,雷雨大作,风雨交加,那个雷打得很厉害,不只如此那个声音很大很大,忽然听到警铃,那个公寓是好多排,隔壁栋的警鸣响了。而那时候只有二三栋已经住人,有些还没有完全完工没有人,所以隔壁栋跟隔壁栋都还没有住人,警鸣忽然响了;我是要三四点钟起来,一二点钟开始打雷下雨,然后二点多钟的时候警鸣响了,也睡不着,所以怎么样呢?于是我就撑着雨伞去看警鸣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它怎么会响的,还没住人你知道吗?所以我就找警鸣的地方,把它搬掉,这个搬掉了另外一个警鸣又响了,我走过去搬另一个,那个雨伞根本就没有用衣服都湿了,就这样子总共有三个警鸣响,我就去搞那个警鸣,因为美国的房子也是大嘛,你这一栋到那一栋要一段时间,回来以后可能也一个多小时了吧,回来以后发现门锁起来了,被锁在外面,然后风雨交加雷声又大,敲门也听不到,这个就是魔事。等到门开了以后我进去已经六点了,搞得累得要死所以第一天就没了,很不可思议,所以他这里写这个我就很有经验,很类似。

  [未几,见一神僧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后将天台山四面之海水共三百里,尽作放生池,正显慈悲济物,为大师之本怀耳。后至荆州玉泉山建立道场,]后来大师到荆州玉泉山建立道场,[关圣伽蓝为之现身保护,] 关圣就是关公,来保护道场,[并以神力修建庙宇,请大师驻锡。大师于此作为弘宗演教之地,以后说《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就是天台三大部了。[台宗于是阐扬,]天台宗于是就开始阐扬了,[门庭从此光辉。迨至六十岁入涅盘,]智者大师六十岁就入涅盘,[而唯念弥陀]只念弥陀,哇!六十岁而已,我今年今年六十二岁恐怕也快了,玄奘大师也是六十二岁, [往生净域以为归宿。大师一生之历史事迹甚长,所说的法有“台宗三大部”,时人称之为东土小释迦。]当时的人称大师为东土小释迦。[而至临终,]到了临终的时候,[仍念佛往生西方;所以弘天台宗之法师,多数兼弘净土。盖台宗与净宗,诚具有密切之关系焉。]因为天台宗跟净土实在有密切的关系。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第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要知道,我们的本心,我们的真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原来的心量多大,整个虚空法界都在我们心里面包容着;现在我们的心量变得很小,两个人都容纳不下,你说可不可怜!要怎样把心量拓开?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这句话就是我们念念要想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诸佛菩萨他们的存心、他们的动念,无非都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谛”是谛实,实实在在,他那个心是实实在在帮助一切众生!诸佛菩萨希望一切众生开悟,希望众生都能够了解诸法实相,不再迷惑颠倒。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