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十一)


2014/9/3    热度:255   

阿含道的念佛与禅修(十一)
  第二篇禅修与念佛
  第一章 什么是禅
  禅的原语叫做“禅那”。它本来是从思考(想)而来的话语,所以中文把它译为“静虑”、“思惟”或“冥想”等。禅既然是从“想”而来的话语,那么禅就不止是静虑、思惟及冥想而已,禅应该还涵盖了“观察”、“体验”、“自证”的功能,这才是禅的重要部份,因此才会有内观禅、止观禅、正观禅等。如果说禅的功能只受限在思惟、静虑、冥想而已,那么禅的最高作用就只限制在开法眼而已了,如此一来禅的功能就无法让人现观四圣谛见法、证圣果,过著不贪、不嗔、不痴,保持在正念、正智、随顺觉的中道生活。
  其实禅不止是能完成开法眼,也可以完成四双八士。也就是说禅可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是透过静虑、思惟或冥想来了解法、义、法次法的道理,因而了解四圣谛。另一部份就是由了解法、义、法次法向的层次,进而培养正观的工作,由正观完成现观四圣谛的智慧,见缘起开法眼,破除身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随法行圣戒清净而成为初果圣者。再由初果圣者的智慧进道上升,在行住坐卧中保持随顺观五受阴等,具有正念、正智,调伏欲贪。因为有正念、正智调伏欲贪,才能进道上升,使贪、嗔、痴薄弱而证二果。证二果之后,还会向三果进道上升,再断除贪欲结、嗔恚结,证三果。证三果后,自然就会进道上升向四果,证四果的阿罗汉圣者完全断除五下分结:就是身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贪结、嗔结,以及五上分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慢结、掉举结、无明结。于现世中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命终后也不受未来的生、老、病、死、忧愁、悲伤、烦恼、痛苦的轮回。
  其实无论是止观、内观、正观都带有观察、分析的作用,因此就有禅的功能存在。不可能说止观、内观、正观当中没有观察、分析的作用。既然有观察、分析的作用,就有“想”的功能在内;有想的功能就涵盖了思考、静虑、思惟、观察、分析、体验、自证的作用,因此禅的功能包括思惟法、义、法次法,和观察、分析、体验、自证,也只有如此,禅才是涵盖了世间的有漏法,和出世间究竟解脱贪、嗔、痴的无漏法。如果禅只是受限于世间的有漏法,以及能了解出世间无漏法的法(大纲)、义(法的细节)、法次法(法的次第与修行次第)而已,而没有观察、分析、体验、自证的功能,那么禅就变成只有世间有漏的功能而已了。其实禅是涵盖世间有漏、出世间无漏法的了解,也能达到洞见、自证世间有漏法及出世间无漏法的智慧。有漏就是还有烦恼存在,无漏就是现今及未来都彻底的断除烦恼。
  禅并非是妄想、妄念或恶心,也就是说禅虽然是由思考(想)而来的话语,但并非是妄想、妄念或恶心,因为妄想、妄念与恶心并不是正见。何况正思惟并不是妄想或妄念,因为妄想、妄念是没有题材思惟的杂念,正思惟是有题材的(例如:五阴等),依题材的法、义、法次法,次第思惟或静虑、观察、体验。符合世俗正见或出世俗正见之思惟、静虑、冥想、观察、体验与自证才是禅的本质功能,若离开了正见,那就不是禅了。如果说妄想、妄念、恶心也都是禅,那么禅这个话语就是多余的了,因为没有特色的缘故。
  简单说“禅”是一个名词,因为禅是一个名词,因此不同的人就会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禅这个名词。例如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文化及文字,因此人们会用不同的文字来称呼“禅”这个字,所以我们不需要在禅这个名词上浪费时间与精神,只要知道禅的意思是什么就可以了,也就是知道禅的真正含意究竟是什么,这才是重点。
  “禅”既然是“静虑”、“思惟”,那么禅就和生活脱不了关系了,因为我们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大都离不开“静虑”、“思惟”,因此生活中有些行为就与“禅”这个字有关。禅并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一种解开疑惑、开启智慧、断除烦恼的方法。也就是说,透过禅修能体验苦、集、灭、道四圣谛,解开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为何有烦恼痛苦?烦恼痛苦从何来?烦恼痛苦可灭除吗?要如何灭除生老病死所带来的烦恼痛苦?或是由其他所带来的烦恼痛苦?种种的疑惑,只要透过禅修来体验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过去无法了解的种种疑惑就可完全破除。简要来说,禅就是思惟了解法义的最好方法,是现观四圣谛、证四双八士,实现究竟解脱的好帮手。此外,禅也可以处理世间生活上的种种问题,也就是说禅是一种获得涅槃的手段,以及处理世俗生活的帮手。
  第二章 世间禅的好处
  禅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可总括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二种。世间禅能使我们懂得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例如一位企业家有世间禅的智慧,在事业上做决定时,必须考虑成本、利润等种种因素,也必须决定将有限的金钱用在何处。
  有了世间禅的智慧者,就会精打细算,把有限的金钱用在利益最大的地方,甚至考虑能节省未来的花费等等。或精打细算,运用有限的人员,让他们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益。同样的,也会精打细算,运用有限的时间,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些都可透过世间禅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世间禅也可帮助我们在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情绪失控而害人害己。无论是士、农、工、商,都要过著群居的生活,因此在生活中必须面对各式各样的人。在事业上来说,有些人是好客户,但不可能全部都是好客户。在人事上来说,不管是在公家机关或私人公司上班,会遇到一些好同事,但不可能人人都是好同事;有些是好上司,但不可能都遇到好上司;有些是好人,但有些就不是好人了。上司面对部属、员工也是一样,有些部属有责任又能服从指示,但有些部属不只是没责任感,也不服从指示。老师面对学生,学生面对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些是好学生,有些是顽皮难教的学生;有些老师有责任又有爱心,有些老师因为没有禅的生活,因此修养不够,没有耐心,脾气又暴躁。家庭、社会、修行道场等等也都是一样,都必须要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因素所构成的团体生活。
  在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团体生活中,大家都有不同的个性与观念,我们不可能选择我们要接触的人,虽然有时可选择,但一切都是无常变易法,有可能你所选择的对象,过去与现在及未来的个性、观念都会不断的在改变,其实连自己的观念也一样时时在改变。所以说我们不管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眷属、上司、部属、同事,或者是工作环境及工作,我们都不可能自由选择合意的对象。
  如果人没有禅的生活,当然他会活在烦恼痛苦中,其实没有禅的生活,烦恼痛苦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反而会让事情更糟,不只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周边的人也是一样。如果有禅的人,他就不会在意外在的环境、人事、工作等的刺激,以及各种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因为禅能让我们有能力以沉着、平静、平稳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不会情绪失控或心烦意乱。如果情绪失控、心烦意乱,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他人。例如:本来好好的在开会、讨论或沟通,情绪失去控制以后,就变成竞相叫骂,本来和善的气氛就变成了火爆场面。部属、员工不听指示,老板就忽然失控生气;老板听到员工提出不满意的要求,就情绪失控动怒,使老板与员工失去了和善的气氛。
  如果有禅的生活,并不是就不会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是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内心能平静地面对,冷静地思考对策,不会情绪失去控制,将一点小事扩大到不可收拾,变成害人害己,这都是由于失去理性所引起的。禅能使我们冷静、理性、沉著、平稳地处理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禅也可适用在年轻人,年轻人有了禅的生活后,做事会专心,工作效率好,不容易心烦意乱,能保持情绪稳定又理性地处理事情,不会情绪失控。我们所有的一切烦恼痛苦都和情绪失控有关,情绪失控是来自于冲动,失去了理性,使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禅能帮助我们驾驭自己的心,使心平静,理性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读书的小孩若有禅的生活,他不只是会成为一个好小孩,也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禅就是静虑、思惟,有了静虑、思惟当然读书成绩就会好,在家也会是一位有耐心、有毅力、沉著、平静的小孩。有世间禅的好处还有很多,例如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因为有禅的生活就不会情绪不稳定,因此生活保持平静、快乐,所以身体就会健康。
  世间禅就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出世间禅是什么呢?出世间禅就是断除烦恼痛苦的生活。出世间不要误解为逃离这个生活的世间,而是从世间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在此世间中没有解脱烦恼痛苦,却想到别的地方解脱烦恼痛苦,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现在具有开法眼、证初果以上的智慧(入流分或成为入流以上的圣者),如此才不会堕入三恶道。具备断三结、完成初果的圣者,一旦生命命终,最慢七次人、天往来,就能成就究竟解脱。二果圣果会再来人间一次,三果圣者才不会再来人间受生。
  出世间禅的功能就是开启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破除种种疑惑:例如生命的意义何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为何人生会有忧愁、悲伤、烦恼、痛苦呢?苦恼的原因(苦集)出在何处呢?苦是否可以究竟的灭除,以免遭受无奈的轮回痛苦呢?要如何灭除苦恼呢?这一切的疑惑,只要具备有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在四圣谛真理的分析之下,就可一一的破除过去的疑惑。如果能完成现观四圣谛、证四双八士者,就能达到究竟的灭苦。有关禅、世间禅、出世间禅等,我在︽禅︾的讲解中已经介绍过了,在此就不再重复介绍了,以免浪费时间,各位若有需要就请看︽禅︾的讲解集。
  第三章 为何要禅修
  接下来就介绍禅修。首先谈谈为何要禅修呢?因为前面只有介绍什么是“禅”?即使知道什么是禅,也不代表就是已经做到禅的生活了,因此必须要禅修。禅修说起来很简单,但要实践并不容易,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决心,也要有戒律,以及有实际经验的禅修老师指导。自己摸索通常容易发生弊端,而且事倍功半,或者会停滞不前,不能进道上升。
  那么有可能你会这样问:我本来生活好好的,为何还要禅修呢?例如:上班时就上班,下班后看电视或出去玩乐,这样不是很好吗?其实这种生活就是苦中做乐,是凡夫俗子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目前看起来感觉不错,可是人生毕竟是无常的,因此是不圆满的。也就是说,人生是有限性、不完美性、逼迫性、危险性和变易性,受到种种的束缚,这就是人生苦的现实本质。这些苦的本质,在生命中是摆脱不掉的,有可能所遭遇到的苦,你可以压住下来一段时间,或者只要时间久了,就会暂时忘记以前的烦恼痛苦,但还是会再回想到的。通常这些暂时压住的苦,会在你遭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再度出现,使你苦上加苦,除非你有透过禅修达到正定的智慧,否则是摆脱不了苦的,这也叫做苦的轮回。
  如果有透过禅修获得正定的生活,他具备了正见的智慧,因此在生活中都能以正念、正智生活,所以他不会烦恼、痛苦,当然也不会再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完成正见的人,他的生活都能保持无我,因为无我的生活才能使我们活得自在、安乐。有些人会这样说:人生本来就要遭遇到种种痛苦折磨的生活。其实不是这样的,只要透过修持正法的禅修,就能体验到苦、集、灭、道四圣谛;体验到苦、集、灭、道四圣谛以后,你就会发现,人生不需要无奈地接受烦恼、痛苦的轮回;只要透过禅修,烦恼、痛苦就可以止息。因为凡夫没有体验到苦、集、灭、道的真理,所以就无奈的在苦中做乐,空度一生。任何人只要透过禅修体验到四圣谛的真理以后,你就具备有信心解脱烦恼、痛苦,因此就不需要无奈地接受烦恼
  、痛苦。
  没有禅修就无法体验四圣谛,因此就无法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禅修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四圣谛、体证四圣谛的真理,因为四圣谛才是究竟解脱的真理。这种真理不会被时代、环境或人为因素所破坏,也不会被时空淘汰。有些对四圣谛正法不了解的人,竟然会说佛法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事,距离现在已经太久,不适合现代社会了。这种无知的说法实在太幼稚了,因为真理永远都是真理,不管时间多久,不管是任何种族、国家,不管是任何宗教,不管你知不知道、你要不要,苦、集、灭、道都是如此,这才是真理,否则就不能叫做真理。例如人生的世俗真理就是:有生就有老、病、死一样,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你要或不要也好,不论是谁,有生必定有老、病、死,这个是避免不了的,也不会被时代或时间给改变。只有透过禅修获得四圣谛的真理智慧以后,心才会对欲贪所生起的祸患感到厌倦,对欲贪引生苦的祸患感到厌倦后,才会有出离心,有出离心才会精进不放逸。
  如果不是透过禅修获得四圣谛真理的智慧,而是因为遭遇到种种的打击,在精神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因而对人生产生厌倦,越来越消极,想逃避,或是想一了百了的自杀算了,这些都不是看到四圣谛真理而产生的厌离,而是消极、逃避,不敢面对事实的厌离。因此这种人无法获得解脱烦恼痛苦,因为他并不是透过禅修而获得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智慧,而是受到世间的种种打击、折磨,使得精神遭受到压力,因此产生消极、厌倦、想逃避的心态,这种心态并不是获得四圣谛真理的智慧之后,对欲贪所生起的祸患产生的厌离心。
  厌离对欲贪所生起的祸患,因而生起出离欲贪之心,这并不是厌倦世间的生活或讨厌世间的心态,而是欲求清净涅槃的心,两者是不同的。一种是看到无常故苦,苦的原因就是欲贪,断欲贪苦止息,就获得涅槃清净的生活,在此世间的生活中不被世间污染。
  另一种是没有见到真理的人,讨厌世间及厌倦世间的生活,因为没有见到真理的厌倦是消极、痛苦的,这种厌倦、消极、痛苦是带有贪、嗔、痴的心态,因此并不是见到四圣谛真理而产生的厌离。见到四圣谛的厌离是厌离贪、嗔、痴。禅修可获得息灭贪、嗔、痴而证得涅槃,即使未能获得涅槃,在生活上也能获得种种的利益。 ︽待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弥陀经》,原来的题目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所以念佛人真正念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会来护念,绝对不会有魔障!所以佛要说这部《弥陀经》,尤其是在末法多障,能够护持修行人不至于遭魔障,不致于堕落。《弥陀经》修学的中心,“一心念佛,求愿往生”,释迦牟尼佛说《弥陀经》就是为这个;一切诸佛赞叹,也是赞叹这个。你能把世缘放下,一心念佛,求愿往生,不但西方三圣护念,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护念!一切诸佛都护念,你怎么会遇到魔障?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