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者


2014/9/4    热度:1160   

成观法师:观所缘缘论义贯 第一章 释论题、论主、译者

 

  观所缘缘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译

  注 释

  观所缘缘论:观,观察、观照,系指以佛法之正智观察,非是以肉眼观察,此即能观;而其所观者即所缘缘。何谓所缘缘?

  所缘──为识之所缘,亦即为识所缘之实境,或识所缘之对象。在此指五境色、声、香、味、触。

  缘──此缘即因之义,亦即能生识的诸缘,或能助识生起的诸缘。此诸缘有四种:

  1、亲因缘──简称因缘;亦即是种子;亦即诸识生起最根本之所依。

  2、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法之作用,念念相续无间,前念灭时,法尔自然能有引生后念之力,令念念不断,此作用称为心识生起之等无间缘。无间者,无间隔之义;以众生心中之念,念念相续不断,如无间隔,无一剎那没有念起,念念没有间断,故称无间。故起信论云: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以无始无明力所牵引故,令众生念念相续,念念无间,是故生死相续不断;而前念灭这一件事,便用来作为后念生起之缘,因此前后念得以密相衔接,无有间断,所以将这种能令前后二事相接没有间断的缘作用、现象、功能称为无间缘。等是指将前念与后念看成是个别独立的两个单位,并且是相等的,故称为等。又,除了阿罗汉临涅盘的最后一念中的心、心所法外,一切众生的心心所法于任何时刻皆有等无间缘之作用亦即:前心能引生后心,令念念不断;这是因阿罗汉若欲入涅盘,即起灭尽定,而以此定力压伏其心心所法,令不起现行,故其最后心即不起等无间缘之用,因而得以不再引生后心,故毕竟不再生起心心所法,因此才说生死断,不受后有,此即阿罗汉入有余依涅盘前,先禁断等无间缘而入涅盘之行相。可见这等无间缘对生死相续,乃至轮回不断的重要性。

  3、所缘缘──简称缘缘;即诸识所缘、所取之境缘色等五境──换言之,若以现代哲学之语词言之,所缘缘即是诸识所认知的对象;而这些对象,诸外道人以及有部中人都认为是外在实有的;而佛正法则指出:这些看似外在实有之境,其实都是诸识自所变的相分,所以所缘缘并非心外实有之法,而是内识之所变现之境。

  4、增上缘──即六根及其它心心所法,凡对于诸识之生起,能产生辅助功能的,都称为诸识生起的增上缘。

  这四缘,简言之,即是诸识生起的四个条件缘。此四缘为大小乘之所共说。又,这之中,亲因缘是主因,亦即是因;其它三者都是助缘。而于三个助缘中,等无间缘及增上缘是内缘内在身心中之助缘,而所缘缘则是外在之助缘。兹表解如下:

  那么观所缘缘论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即是论主教行者观境非实有,因为五境不实,唯识所变,是识的相分,故五境并无实自体。五境即五尘:色、声、香、味、触。其次,论主又为何于四缘中,唯独教观所缘缘?这是因为现前的五尘境界,凡、外、小乘之人愚惑不了,妄计以为是心外实有之法,因此而对之起爱憎、取舍之想,从而引生贪瞋痴等诸惑。现在论主以正理教观:此五尘本体,既非凡外所说的心外实有之极微原子──物质最小的单位所成,亦非众极微和合一相而成。如是观了,更以正智观察:心外实无一法为识所缘之境心外并无所缘缘,此识所缘者所缘缘,唯是自识所变的相分,此理甚明。然而,作这样的观察有何用处?答:这就是修行正理正智的紧要处:既然五识所缘的五境,只是自识所变的相分,又无实自体,那么为何行者于五尘境,还要妄自生起爱憎取舍、贪瞋痴慢呢?岂非是自心取自心,又生诸心?因此,作如是正观,则能断自心惑,破我法二执。故蕅益大师云:此则破我法二执之神剑,断烦恼妄想之利斧。

  附及,如是可知,唯识一学,虽富众多有系统、及精确的名相与论说,但其旨仍是为了修行;亦即:一切唯识法相、名相之知解,最后是要导引归于修断之用,其意不在于提供所谓知识分子一种头脑的体操,或思惟论辩的奢侈品,或仅只在于知解、记诵一些名相,或徒慕其很科学、很有系统、很精确、是一门很高的学术学问,因而舍本逐末。

  其次,以因门来分析本论此中略去似能破门:

  1.似能立门──本论中首先叙述凡外依于极微与和合二种计着所立之论,实是似能立门,并非真能成立其宗。

  2.真能破门──论中其次举出何以极微与和合二论,俱是非理,而破斥之,故是真能破门。此是破邪。

  3.真能立门──非理既破,即显正理,而阐明内色如外现等正义,确立正理,故是真能立门。此是显正。

  蕅益大师赞本论云:此皆由陈那菩萨,以根本智证真现量,故能以后得智而立真比量,以开示晓悟后世之人,名之为论。又教诫诸行者云:吾人读此论者,正应藉此正教为正量,而于二六时中,恒于五尘如理观察,了知无心外之极微物质,亦无心外之和合相。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触,惟是自识所变相分,即此为识所缘,且即此助生于识,如是观者,是名大乘唯心识观之初门。

  析而言之,整部唯识学的主旨,是教人如何作唯心识观再唠叨一句:并不是在搞名相的;而唯心识观的要旨在于:观一切法唯识变现。然而这唯识变的观法又可分成两方面:一、能变之识,二、所变之见分与相分。今陈那菩萨之观所缘缘论,正是教从所变的相分之五尘境来着手作观。若观了、确定、证入所变的相分所缘缘不实,实系唯识所变,即得悟入唯识之旨。以五境粗显、易观,故以修唯心识观而言,初心者易于入门,是故观所缘缘为初心作唯心识观之上妙法门。

  以上为解释论题。以下解释论主。

  陈那菩萨造:陈那,梵名Dignaga,义为童授或域龙。公元五、六世纪时人佛灭后一千一百年顷,生于南印度案达罗国一说香至国,属婆罗门种姓,为印度佛教因明论之集大成者。初习外道,又入小乘犊子部;后师事世亲菩萨,研习大小乘教典;且曾从一密教阿阇梨受学明咒,深得秘法,故是显密圆修者。后至乌荼国修习禅定,辩才无碍,折服诸多外道,且由于与尼夜耶学派辩论而着称于世。曾于那烂陀寺讲授俱舍论、唯识诸论及因明学说。后受案达罗国王之供养,并欲受其所请而证阿罗汉果,幸得文殊菩萨之劝诫与启示,乃起广度众生之心,因而撰着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论典,并弘宣瑜伽师地论。

  陈那菩萨所著有关其师世亲菩萨的大作俱舍论之论述、以及其它大乘唯识之著作颇丰。他在认识论Epistemology方面,就心王与心所而立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史称为唯识学之三分家。自古以来,此三分法便与安慧菩萨之一分法自证分、难陀论师之二分法见分与相分,与护法菩萨之四分法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并称于世。

  此外,大师更于因明学方面有卓越的贡献,系因明学之集大成者,始创新因明,由于九句因,而最初确立因之三相,且改五支作法宗、因、喻、合、结为三支作法宗、因、喻,变古因明之归纳法为演绎法,因而造成印度论理学因明学上划时代之新里程,从而被尊为中世纪论理学之父,或新因明学之始祖。

  大师之因明学及唯识学之著作甚多,于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列有八论,而汉译大藏经中现存有九部共九卷:

  1.掌中论,义净译。

  2.解卷论,真谛译,与前同本。

  3.观所缘缘论,玄奘译。

  4.无相思尘论,真谛译,与前同本。

  5.取因假设论,义净译。

  6.观总相论颂,义净译。

  7.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施护等译。

  8.因明正理门论,玄奘译。

  9.因明正理门论,义净译,与前同本。

  陈那菩萨的因明学说之继承者,为暨门弟子商羯罗主菩萨;护法菩萨亦为其法系之绍继者。以上为解释论主。

  三藏法师玄奘译:三藏法师,通达佛法中经律论三藏之法师。法师,以佛法自修并教他之比丘僧。玄奘,公元六○二─六六四年,留学印度十九年,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佛教重要之译经师。译,翻译,指从梵文翻成汉文。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清净心是好心,我们要存清净心。清净是一定没有污染,什么东西是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名闻利养是污染,贪嗔痴慢是污染。我们真学佛,要做到心地清净。平等心是好心,平等心是一定没有高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向乞丐托钵,对于乞丐的态度,跟对待国王的态度没有两样。佛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看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看一切众生看佛性,这就讲,完全看人家美好的一面。佛性是自性觉,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从这里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