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十二集
2014/9/4   热度:339
成观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十二集 【天台小止观】讲解 第五十二集 释成观法师 讲于 台北大毘卢寺 2011年1月31日 [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如果不这样慢慢的从定境中,入到欲界这平常的环境里面。你如果得了定出定的时候,就很猝然很突然就站起来,那样就还有色界的细法在你身心里面,还住在身中。[令人头痛,]他的细法没有出去力量很强会冲击令你头痛。[百骨节强,]你身体的骨头会变成很僵硬。[犹如风劳,]就好像得风湿一样。因为那个细法它是很微细象风一样。看似无形但是会象风一样,会冲击你全身的肢节乃至于头脑。[于后坐中烦躁不安。]后来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就会烦躁不安。因为那个细法在里面乱撞,你定不下来。它不只是在你的身里面乱穿,它在你的心里面也乱穿。所以你的心安定不下来。你看这个所有讲禅定的书,都没有讲到。只有智者大师讲到这个,所以很慈悲。[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所以你要出定的时候就必须要很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故,]因为要从细境到粗境。细境——就是定境(色界境)。如果还没有真正得根本定,而是未到地定或是稍微定一点,但是它还是细了。还是跟色界法相应。所以你身心一定下来以后,不可思议它就会转变。一转变就有色界的法就在里面产生了。那你当下就有一部分离于欲界了。你如果是住于定境就是住于色界。所以这个是微细的境。你要出定的时候就要回到粗境。粗境——散境(欲界境)我们欲界境是散乱的境界。那个时候你又要必须把你的身心,调回到适合这一个欲界的境界。否则它里面就冲突。好有一比譬如我所知道说有人得骨癌,他必须要住在无菌室里面,如果他觉得比较好一点的时候,有时候他出来,但是外面是有很多的细菌。所以他很容易就感染。这个比喻无菌室就有如我们身心入了定境,入了色界一样。入了定境就是你身心的境界,就已经提升到色界清净的境界。细境就是清净的境界。你如果要回到欲界来,你不能忽然就掉下来,就好像天女下凡。天女下凡不能一下嗖下来了,她恐怕一定要在大气层稍微呆一呆,然后习惯一下我们这里的空气污染,种种的气候等等,在慢慢下来。否则她恐怕一下来就会完蛋了。在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有人潜水,潜水你不能忽然上来,忽然上来就有潜水夫病,有时候马上血管就会爆裂。因为里面的压力很大,外面的压力小爆裂了。甚至于头脑的血管就爆裂死掉。所以同样的你住在定境之中,你要出定的时候你不能猝然就出定了。猝然出定里面色界的细法,它没有出去还住在里面,欲界色界它就互相冲突。那你这个欲界身就受不了,受不了色界细法的那个力量。 在这里讲一个小故事,虚云和尚他有一次到中南半岛,他去讲经说法,有一次他开了讲经会,因为人还没有到齐,他先到了他就坐在那边静坐。所以你学静坐学问很大很大,不是看这一部经说哦我看了这一部《小止观》,那已经是百宝全书了,没有。还有很多很多你不知道,这一部书没有讲到的。《大智度论》里面讲禅定的时候,说有些人容易入定;有些人容易出定;有些人易入定难出定;有的人难入定易出定;有的人难入定也难出定;有的人易入定也易出定,反正就是有种种差别。虚云老和尚可能就是很容易入定的人。所以他坐在那边等大家来,他就入定了。而且他也好像并没有打算要入定,就这样定了好像是两天还是三天。我记得好像是泰国,定了三天后来一出定,结果国王都跑来要供养他,就把他抬进宫里面去。但是你知道吗?那么多人然后在公众的地方,所以他出定的时候,可能就没有照智者大师,这里讲的这些步骤来出定,而且那么吵杂的地方。所以他一出了定他不能走路。虽然国王也要请他到宫中去受供,但是他不能走路,只好把他抬去。听说就是好几个月都不太能走路。而且一辈子都有痼疾,就变成有问题的一个毛病。所以你看虚云老和尚他是禅定的专家之一,都还这个样子。所以可见得智者大师写这个东西,实在是太慈悲了。这种太基础了。象什么《大智度论》,什么那些讲禅定的经,都讲不到这么基础的,简直是幼稚园应该知道了。他就讲出来。所以大家要感激智者大师这么慈悲,把这个讲的这么清楚。 [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住而欲去]如果你进止有次第就是说,你要入定或出定都有一个次第。[粗细不相违]欲界的粗法跟色界的细法,不要让它相冲突。因为你身心中的色界细法它如果没有出去,就会跟你的欲界身心起冲突。所以欲界和色界在里边打架。[譬如善调马]就好像会调马的。[欲住而欲去] 释文[此第三明出定时,调身息心之相。前来入定,则从粗入细,今出定须由细至粗。]反过来了。[所言出定时调三事者,]出定时要调身、息、心三件事情。[谓行人若坐禅将竟,欲想出定之时,于未出定之前,先须放心异缘,]譬如说就是不在缘气息。[或缘于名字法相,或缘于六根,或缘于六尘,]适度的让它比较粗一点,比较散一点。不是象原来的定境那样专一。[因其最初入定,摄念归一,今出定时,若不放心异缘,]放心看师父的手,本来我们摄心入定是摄了,(师父的手指捏在一起),所以心很专一。现在要出定就要把它放掉,(师父捏在一起的手指全部伸开)。就不再集中把心放掉,叫做放心。顺便讲到孟子也讲到放心,可是他讲的放心不是这个放心,它这个意思正好相反。学者意思就是修行人必求其放心,放就是放掉的心要,求其已经放掉的心要把它收回来。这个意思正好相反。这里的放心就是真的放心。所以你这里放心的放心吧。[今出定时,若不放心异缘,] 本来要入定的时候要摄心一缘,就是心一境性。现在要出定就要放心,相对于摄心就是放心,一缘就变成异缘。就不再缘原来的一境这样的。 [舒畅其心,恐久生患,故先散放其心,缘于异相。]缘于异相就是异于你摄心的那个相。譬如说本来是缘气息,现在就不要缘气息了。[次则开口,放弃浊气,呼吸清气,应想百脉随意流通,然后微微动其身体,切不可粗心暴气。次动两肩膊,次动两手及头颈,次动两足,]接着就擦手然后盖在眼睛上,在脸上也摸一摸、耳朵摸一摸、然后两只手、身体摸一摸,腿也摩擦摩擦,然后在松腿。[令其柔软,勿使强硬。次以手遍摩擦全身诸毛孔,因静坐之中,全身毛户均悉开朗,若不摩之,一经动摇,则风气入体,易受风湿症。次将两手摩擦令暖,以揉揜其两眼,然后方开双目,待身体发热稍歇,如是方可随自意进进出出,了无妨碍。否则坐时或得安住于心,]可以得定。[而出定时,粗犷不慎,急速顿促,如是则细法未散,]这样色界或是禅定中的细法没有散。[住在身中,]就住在身中。这个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所以这就是说明因为你摄心入定以后,身心就有微细的转变。《楞伽经》讲说身心转变,当然是不但得定而且得智慧,就整个身心都转变。讲到身心转变我顺便讲,如果有人怀孕的时候我都劝她念《地藏经》。大部分念《地藏经》而且我会跟她讲说,在怀孕的时候不要行房。大部分的都是这样子,就是念《地藏经》又不在怀孕的时候行房。所以孩子出生的时候就都很干净,而且皮肤都很好不会皱巴巴的。一般初生儿皮肤都是皱巴巴的,跟老头一样。但是念《地藏经》而不行房的,因为孩子的房子很好,他没有经过风霜雨露,也没有经过台风地震。这个是经上讲的,如果怀孕的时候夫妇行房,男根每一进去的时候,婴儿就好像受了大地震一样。他的全身都很痛,因为他的房子受了重大的撞击。大概那个胎胞就会受损,里面的气血就会浑浊。所以出来都是很难看。但是如果受持《地藏经》又不行YIN,孩子出来都很干净,而且都好像一尊小地藏菩萨一样,又都安乐易养,不会夜哭这样的。很少哭而且很常会笑。所以不可思议。我讲这个法的不可思议就是这样子。本来我们这个身心腥膻躁垢,但是一得定以后身跟心都沉静下来,然后就转变成很微细清净的法,这个跟色界法相应。然后渐渐渐渐转成色界的法。这么说所以你入定的时候,就好像升天了一样。这个升天不是升六欲天,是升到色界天。就升到比玉皇大帝还要高的天。乃至于六欲天之上。你若出定的时候就好像从天界下凡一样,你看这怎么可以不小心呢?一定要很小心,否则从色界天下来不小心跌一跤怎么办。你如果太粗暴的出定,就是会跌一跤了。[否则坐时或得安住于心,而出定时,粗犷不慎,急速顿促,如是则细法未散,]如是则细法还没有散掉,还住在身中。定境的细法还在身中。[令行人患头痛之症,或百骨支节强硬,动止不和,]动作就不顺。[犹如风劳一般,患湿之病,故名风劳。若患此病,后于坐中,即烦躁不安,殊于定道有所妨碍。]对于修定之道就有所妨碍。[是故行者,]所以行者。[若心欲出定时,每须注意,切不可轻轻燥动,令身有亏,务须留心焉。此为行人出定时,调身息心之法,以其从细出粗故,能如是名为善入住出,]如果能这样做的话就称为善入住出,善于入定、住定、出定。[调身息心之三事也。如偈说:‘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出则从细出粗,入则由粗至细,次第前后,不相紊乱。譬如有人,能善调于马,丝毫不乖,]你会调马的人,[欲去则去,欲住则住,]也就说你把马调好了,你要它走它就走,你要它停它就停。那就是把马调好了。马没有调好的话你要它走,它就停下来。你要它停它又不停了拼命的跑。我们这个心就是这样子。因为你还没有把它调好嘛。[去住自由,了无滞碍也。] 正文[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所以连《法华经》里面都讲善入住出,善于入定、善于住定、善于出定。连菩萨都要这样修习,更何况是我们呢。因为善入住出所以就得到无量百千万亿三昧,而且得大神通。 释文[此引法华经作证,法者妙法,华者莲华,以法喻为名,此经乃世尊最后之极唱,五时之极谈,]五时八教最高的道理。[诠实相妙理,]诠就是解释。[显不二法门。]所以《法华经》是显示不二法门的经典。[然其所修,]但是所修的无非是,[无非调身、调息、调心、善入、善住、善出,]道理是这么高,但是在事相上还是做这些事情。所以菩萨不是说,他已经悟道最高道理,然后这些简单的他都不用做。不是的而且要照样要做,还是要调身、调息、调心、善入、善住、善出。一点也都不可以马虎随意。[过去诸佛依之而修道,乃至未来诸佛,亦如是修。所谓已修今修当修,三世诸佛,无不如是修。菩萨二字乃梵语略称,具名菩提萨埵,]具名就是全文。[译云觉有情,谓善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觉有情有三个意思:1、求觉的有情。也就是他在求菩提的有情,这个叫做菩萨因位的菩萨。2、已觉知有情。他已经开悟的有情这也是菩萨,这个是果位的菩萨。3、觉他的有情。在度众生的有情,这也是菩萨的意思,菩萨度众生。用英文讲1、求觉(enlightenirp)现在分词,求觉正在觉。2、已觉(enlightened)过去分词。3、觉他(to enligten)不定词,是及物动词觉他。萨埵就是有情的意思。所以觉有情有这三个意思。[又萨埵即勇猛之义,谓行人能勇猛精进,求无上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作开士、高士、大士、]开士的意思就是开悟之士,又称为大士。佛称为无上士。我们是什么都不是。[种种异名之不同,总之,求于无上佛果者,则名为菩萨大乘之众。等之一字,即指回心向大之声闻缘觉而言。菩萨为因人,]因位中的人。[诸佛为果人,]果位中的人。[在因地能依此善入住出修止观做功夫,从初发心到今,已有无量千万亿劫,]大士在这边写说菩萨做功夫,但是你不要学了这个就跟人家讲说,我在做功夫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那就变成彭大海。曾经有在家居士来看我的时候,开口闭口就讲说我在用功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他那个用功的意思就是他在打坐。然后他就学着禅师的口吻来讲说,我在用功的时候怎么样怎么样。我告诉你虽然用功这两个字很普通,可是你在说我在用功的时候,而且又是指打坐的话,你是很厉害你知道吗?那个就是第一个你已经得定。第二个你已经悟了。所以你够资格讲说我在用功的时候。否则你最好只讲说,我在打坐的时候就好,不要那么彭大海。讲到彭大海讲一个让你消一消睡意,我小时候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常常逃学,有一次逃学就跑到人家的打铁店,那里有焊接的,人家带着眼镜拿着焊枪,但我不知道那一天是怎么搞的,觉得很好玩一直在那边看,结果回去眼睛痛。所以就不打自招了,就不需要同学跟我妈妈报告说:‘某某人今天没有去上学。’我眼睛痛我妈妈就用彭大海,把它泡开了以后敷在上面,不过也因为眼睛痛我妈妈那一次没有打我。因为我每次同学我妈一定会打我。所以我从那一次以后才知道说,人家在焊接的那个是不能看的。从初发心到现在有无量亿劫。[而为求无上菩提之妙道,劫即劫波之略,] 劫波的梵文Kalpa。[时之最长者,为劫波,最短者,为刹那,]劫是翻Kalpa的音。[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谓极长期之时间也。]就把它称为劫。劫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一小劫有多久呢?有人去算把他算的数字,说是多少的几十次方这样子。但是那个都不准,你就把它当做是很长的时候就对了。如果听经会昏沉的人最好正坐,这样比较不会昏沉。什么叫正坐知道吗?就是跪坐,坐在你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样又不用椅子。自己的腿就是椅子坐久了会痛,会痛所以你就不会睡着。这个小劫、中劫、大劫,这个一小劫多久你知道吗?佛说假如有人拿着他的大衣,然后在一块石头上一百年去拂一次,拂到后来那块石头都被你拂成粉了以后,那就是一劫。你说这个要多久,因为光是那个石头要风化就要好久。你说用衣服去拂,用衣服的力量以及去摩擦它,令石头要变成粉,你看要多久?太久太久。那叫一劫。所以有些注解佛经的书,就去计算说一劫是多久多久,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也就说很久很久就对了。 [此菩萨等不特于一劫二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乃于无量千万亿劫。为求佛道,勤行精进,善入住出,]勤行精进后面加上坐禅。[修习止观,不休不息,勇猛精进,故果上能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自在无碍。本来神通妙用,人人本具,各各不无,]各各都有的。[不假造作,何待证成,]何待证得而成就。[不过我等众生,久被无明尘沙诸烦恼之盖覆,]无明惑就是根本惑。尘沙惑就是又演化出来很多很多,尘沙是指很多众多的烦恼。[故将自心中功德法财,神通妙用,不失而失,甚可哀愍。]所以就很可怜。[今幸有止观方法,若能依之善入住出而修,将自心之惑习,]惑就是烦恼。烦恼习。[除去一分,则自心之功德妙用,一分显明,若能除去十分惑习,则功德妙用,十分显明。故世尊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后,即三叹奇哉,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是《华严经》的话。[每见学佛者,稍明佛法中之一点名字法相,]稍明佛法中之一点名字法相就认为足够了。[不肯真实修习止观,无异画饼充饥,说食数宝。今时丁末法,]丁就是正在。时间正好是在末法的时候。[众生垢重,]众生污垢很重。[若修其他行门,纵或得益,亦如电光之相,一过即逝,最好从静坐功夫中,执持一句弥陀名号。]你也可以持咒。不过最好还是修数息,数息是摄心应该是最好的。不过数息不容易。但是你如果真正努力做的话,就很容易得到益处,很容易心就定下来。[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将一句弥陀,持至一心不乱,修成念佛三昧,则妙中之妙矣。]也不一定是念佛三昧,你修密法的就修本觉三昧。譬如说你慈救咒也可以,观不动明王。这一阶段就到此为止。 【方便行第五】这个方便就是有五种方便。 正文[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方便法门总共有五种:[一者欲。]欲就是愿的意思欲愿,欲愿就是心愿,心愿业就说你想要得定。[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这是第一个欲,欲离妄的意思。[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这是第二个欲,欲得定慧。[亦名为志,]这个欲也称为志。[亦名为愿,]也称为愿。[亦名为好,]也称为喜好。[亦名为乐。]也称为好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这个修行人他自愿好乐一切深法。你既然修禅定止观,就是修深法。所以就不是修些浅的简单的法。可惜就是末法时期,这个法都趋向简单简易,然后减少。所以现在的法都减来减去都没有了。那修这个法就是修深法。为什么要修深法?因为佛法是甚深微妙法。以我个人来讲我就喜欢甚深微妙法。简单的法我就比较不那么好要。我还在家的时候,我在达拉斯有一个学佛社,因为我要在一次周年庆上演讲,因为我那时候在那边讲经,就有两个人跟我讲说,他们称我尤大哥说你讲的时候,讲简单一点的,我说简单的让别人讲好了,我还是讲深一点的好了。因为简单的我自己都不想听,更何况去讲。所以我一定要讲有一点深度的。即使不是高难度的,只要有一点深度的。甚至于我跟你讲我从高中开始,我看的书都是有一个出版社,它出的高水准读物,都是世界名著。不管是文学、哲学等等,都是那种高水准的。所以我从小从年轻就是喜欢看高水准的东西。低水准的就让别人去看好了。没水准的也让别人去看就好了。我自己看高水准的。我看了就自己享用,我也不会去跟人家吹牛去炫耀,不会这样子。所以不晓得是那一个人,也算是有智慧的人说,你要立志要做第一等人,读第一等书,我听了这句话觉得很好,我就是这样做。所以我从初中、高中看的都是有水准的东西。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也是看了,一些没有什么水准的。那个是一开始的时候,所以我看了称为砖块小说。知道什么是砖块小说吗?有一种流行小说都很大一本,一本跟砖块一样但是没什么内容,那个叫砖块小说。我看了一些砖块小说,就是流行言情小说。当然那个砖块也不一定都是很大的砖块,有时候也有小砖块,薄一点的砖块。不过等到那个基础的,都看过了以后就渐渐深入,就看得懂比较深的我就全都看高水准的。所以就一本一本都把它看完。我很少说一本书没看完的,我给自己规定的是,一本书打开以后一定要从头看到尾。而且一本书我打开以后,我不看完这一本,我不翻开另外一本,给自己规定的。所以几十年来都是这样子。到现在为止我每年都要看几本英文书,然后看几本日文书,还有也看一些中文的书。我看书的时间就是茶余饭后休息的时候。我的徒弟说那是我的巧克力。所以你要求得真实的学问,那个是要花一些功夫的。而且我看书是很认真的,要划线、查字典、作笔记。
----------------------------------------------------------------------------------------------------------------- 更多成观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信”字不容易!我们今天想修净土法门,听到人家那里讲禅宗,心里羡慕,还想学;听说那个地方有密宗灌顶,也想去参加,这是什么?虽有信,没有根! 没有根的信,就像水上浮萍一样,随风飘荡,八识田中种一个福田而已,这一生不可能有成就。大家自己可以省察一下,也可以观察这些学佛的朋友,哪个人有成就,哪个人没有成就,我们心里都会有数,很清楚、很明白。凡是心地会动摇、见异思迁这种人,这一生不可能成就;凡是坚信不疑,绝无动摇,这个人这一生会有成就。真正有信根,跟大家说,跟一个老师,走一个道场,这个人有信根。你对哪个老师深信不疑,对你有好处!经上常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看信多么重要!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