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08)--打碎了和尚的碗之后
2014/9/4   热度:251
你未经历过的出家生活(08)--打碎了和尚的碗之后 不久前,行堂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一个法师的碗,赶紧去大寮,征得典座法师,即主管大寮的法师又领了一个,还给那个法师,还是觉得有点不妥当,毕竟打碎了人家的吃饭的家伙什,又当面道了个歉。 这事就算完了,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师兄也打碎了碗,然后很郑重地找我,说,你是不是前几天打碎了法师的碗。我说,是啊。 他说,不得了啊,碗是法师吃饭的用的,你打碎了,就是打碎了法师的出家道,罪过很大,出家人,在三宝地,可不是闹着玩的,你必须跪在法师面前,然后这样忏悔。。。。。。 听完了以后,附和了一下这个师兄,但自己留了个心眼,没当真。事后,特意找寺里主管戒律的法师咨询了一下,打碎了法师的碗,在戒律上是如何判的。 法师问,你是故意的吗? 我说,不是啊,不小心的。 法师说,那跟他道个歉就可以了。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自己去佛前忏悔一下就可以,毕竟是三宝物。 这事就算是过去了。 但,幸亏自己留了个心眼,否则就跟着也跑偏了,这个世界上,对佛法的误解,很多是来自演绎和想当然,民间的思想、文化、风俗乃至个人的性情、习惯,硬套给佛法,最后让大家觉得佛法是一套有着眼花缭乱的仪轨的迷信。 其实,哪里有那么多的事,我所学习和看到的佛法,都是针对人的内心的训练。确实有很多仪轨,但,每个仪轨都指向内心。 出家以前,觉得出家人戒律太多,繁琐无意义,也有很多人都这么讲过,我倒是没细想,幸亏那时候思想简单,否则,这个误解也会影响自己出家,出家时,做豁出去想的,根本就没想起自己受不受的了严格的佛门戒律。 沙弥律仪,是一个薄本,将很多重点节录下来,用于日常持守,条款很多,每半月要诵,有的章节要背诵。 待以后受比丘戒了以后要学习和持守比丘戒,有二百多条,涉及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沙弥律仪中讲,沙弥持守的戒律是为了比丘戒打基础的。 这么多戒律该如何持守呢?如果保证不犯呢? 大多数人都有这个困惑。这是个很难讲清楚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能不能用文字讲清楚,因为我觉得这个也是靠悟的,靠行持的,不是死守的,佛门里的专业术语叫开、遮、持、犯。 写到这里,麻烦就来了,很多人就会觉得既然可以“开”,那就不用持戒了,那就自己想偏了,而且,人的习性就是在戒律中找漏洞,比丘戒因为沙弥不能看,等以后受比丘戒时才能学习,但是,从沙弥戒中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佛陀已经将戒律中凡夫所有可能寻找的漏洞都给补上了,好好持守就可以,完全可以死了找漏洞的心。但是,找借口,找理由不去持戒,那佛陀就没办法了。 当然,出家了,在一个律风很好的道场里,最大的问题是持戒中的智慧。曾经有因缘和主管戒律的法师外出办事,就持戒的问题,问了个够。 话题涉及很多敏感的问题。有一些领会,但文字确实没法表达,怎么写都有可能被误读。 但这句话很重要,一定要写下来,法师讲,持戒是靠智慧的。 我想,这话应该是听了个半懂。 持戒,首先不能迷信、猜测、想象,像打破碗这样的事情,最好是去问真正懂律的,要么就是自己去查律,寺里正在筹备组织戒学班,可以学律。 以前理解的学律,可能就是背戒条。现在看了,绝不是这样,而是为了开智慧,才去学律。 由戒而生定,定而生慧。 今年,寺里可能会传戒,这是北京市在四九年以后的首次传戒,各地的受戒者会陆续集中在这里,受戒。 受戒的时候有长有短,长的需要好几十天,都是根据律本里来的。 受戒前,会有戒前学习,由懂律的对戒条进行理解和诠释。自己也要去背,去学。有一个法师曾经就戒的问题给过一个重要教授,最早,他读到戒条之后,吓了一跳,问,为什么人要如此被戒律约束。 当年带他的法师跟他讲,戒不是约束我们的,是保护我们的。 这句话也给了我极深刻的教育,也打破了以前的很多迷惑,持戒不是为了自讨苦吃,而是为了长养慈悲和智慧。 持的时候也需要智慧,才能持好,否则,死持起来,苦不说,而且最后导致持不下去,结论就不一定好,先学,然后一边持,一边长智慧。当然,死持总比不持要好。 持戒的人的精神面貌和智慧状态跟普通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细心观察,可以观察出来。 也有别的法师就持戒应机给予过各种教授,都很高级,出于文字的缺陷,无法一一表达出来,可以说清楚的是,所有的戒律都是跟智慧有关。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监狱就可以让人开智慧了。 所以,出家的学习和生活,表面看是一个枯燥的、机械的宗教生活,但,真相不是这样,真相,是智慧而快乐的。 至少,目前,我是这么理解的。 能不能体会到,因人而异,所以,结论也不一样。就如同这些日志的标题,一个沙弥的学习间隙记录下的文字而已,可能文字没有大的错误,但并不是真有证悟的体会,闲暇时看一看可以,但不能当真,最多起一个让初学佛者顺藤摸瓜的作用,学佛不是小事,搞的不好就跑偏了,最为安全和妥当的是读经论,以经论为依据,或者去找真正高僧大德或律师请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虽然很难,可是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 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开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觉悟,不知道是迷惑。 就以日常生活来说,有一点小小的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都没有留意这些现象,哪里知道,这些现象就是造业! 这其中的道理,不读佛经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义趣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自在?还不是分别执着。你要没有分别执着,你哪里会有这种心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