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禅师以事功圆修理悟的思想


2014/9/3    热度:302   


  ——以《万善同归集》为主的考察
  闽南佛学院 心皓
  延寿是中国五代时的佛学巨匠,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有《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大师最为人所称道的则是他观当时禅门行人的根基,融合了净土宗信仰和实践,提倡一种禅净融合的修持方法。他认为一切修行都是善行,最终都要归于净土。大师的《万善同归集》重点体现了这一万善同归,理事无碍的思想。作为一个会通禅教、禅净、禅律的集大成学者,延寿针对末世禅门执理废事的弊风恶习所提出的以事行圆成理悟的思想获得了重大影响。本文仅以《万善同归集》为主,就延寿为如何挽救当时禅门的种种流弊而以身作则,并提倡理事兼修的良苦用心做一考察。
  一、末世禅门执理废事的弊风恶习
  延寿所生活的唐末五代,佛教经过唐武宗灭佛的法难和长期战乱的摧残,经典散佚,义理衰弱,禅宗由于极力回避甚至排斥学习经论和诸宗教学,也出现严重的腐败堕落现象。禅宗的主旨是强调精神的领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发展至后来,由于素质的普遍低下和执理废事思想的泛滥,致使弊害丛生,恶习蔓延,戒乘俱失,腐败堕落。如此弊风恶习,在禅宗中蔓衍滋长,若不遏制,佛法堪忧。这些流弊,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在其所著《宗门十规论》中已作了淋漓尽致的披露。《宗门十规论》对禅门丛林的混乱提出批评,其中除了揭举当时禅子爱弄问答尖新,发狂慧而守痴禅,迷方便而违宗旨等的种种不如法表现之外,还批评当时禅人多窃位任住持而以为已得最上乘超世间法的禅风弊病;
  “盖有望风承嗣,窃位住持,便为我已得最上乘超世间法,护己之短,毁人之长;诳惑于廛蚕,咀嚼于屠贩。声张事势,矜托辩才。以讦露为慈悲,以佚滥为德行。破佛禁戒,弃僧威仪;返凌铄于二乘,倒排斥于三学。况不捡于大节,自许是其达人?然当像季之时,魔强法弱,假如来之法服,盗国王之恩威。口谈解脱之因,心弄鬼神之事。既无愧耻,宁避罪愆?今乃历叙此徒,须警来者。[i]”
  这些弊病是当时禅门寺院中极为常见的情况,连一寺住持尚且如此,其所领众之修行误导也可想而知。这些护己短、毁人长,破佛禁戒,弃僧威仪,口谈解脱因,心弄鬼神事的佛门衰象,无疑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所以法眼文益引教入禅,并就“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目足”[ii]的理事不可分的关系作了强调,希望能挽救颓败的禅门宗风。
  延寿是文益的法孙,其师德韶是一获得禅悟后力弘天台的禅教并重的高僧,受德韶影响,延寿虽以禅宗命家,属法眼血脉,但其弘扬范围之广,内容之杂,为此前前禅宗诸家之所未有。他提倡禅教合一,禅诵无碍,禅戒均重,禅净并修,为后来禅宗向佛教全体的整合,作了巨大的努力。面对当时禅门混乱不堪的情景,他也做出无情的抨击,如他在《宗镜录》中再三痛斥当时的禅徒多无智慧,缺少多闻,轻蔑诸善知识,以邪知邪解贻误后学,诽谤佛说经典,废弃助道圆修,毁二乘之菩提,灭人天之善种。他的著作中还流传下来一篇《寿禅师警策》,其中更有痛言时弊之语,可谓振聋发聩。延寿广修众行,著书立说,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挽救因缺乏基本常识和基本行持而招致的禅宗乃至整个佛教内部的腐败堕落。
  二、以事功圆修理悟的思想
  延寿具有很高的佛学修养,他既是禅门法眼宗巨匠,且对法相、华严、天台、净土等均有很深的研究,几乎集一切佛法于一身。为了寄言教化,利益众生,他著有《万善同归集》和《宗镜录》两部重要著作。据他自己述及撰《万善同归集》的目的时说,当时的情况是“多取理通,少从事习,皆称玄学,离物超尘,佛果尚鄙而不修,片善岂宗而当作?”为了挽救当时因缺乏对事行于理悟重要性的认识而招致的禅宗乃至以之为主流的整个佛教内部的腐败堕落,“希悛旧执,庶改前非”,书中详细阐明“理事相即”、众善皆归实相之旨的道理。《万善同归集》卷上首先总述“理事相即、万行由心”等义,接着设三十三条问答详加解说;卷中则先略示波罗蜜等实践行法,再以二十七条问答说明;卷下开头先叙述妙行圆修之旨趣,然后列举五十四条问答论述其义。全书以理事无阂为根本思想,强调禅净合行。
  在《万善同归集》中,他首先用了大量篇幅,对禅宗流利的许多习以为常的错误观点进行尖锐的批评。当时宗门之所以强调“悟”,轻视“修”,轻视善行,轻视佛教经典,延寿认为其原因最主要的是他们不明白“悟”与“修”的统一性,“理”与“事”的相摄性。
  延寿认为三世诸佛所说之法,都在“一心”两字。只有修心,才能成道。主张一心开理事二门,观理真事俗之中道,成菩萨悲智之双运。他强调的“一心”,是以佛心佛性为众生的本然的成佛基础,表明佛心佛性在觉悟中的重要性。特别是依照华严宗一心理事之说,明事事无碍之旨归,以理事具摄于一心中,一心中观理事,于是“一心”中,万法归一。在《万善同归集》中,他开宗明义指出:
  “夫众善所归,皆宗实相,如空包纳,似地发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众德,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寂不阂用,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是以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若欲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其道在中遂得自他兼利,而圆同体之悲,终始该罗,以成无尽之行。[iii]
  延寿强调,“理”与“事”是不一不异的,是中“幽暗难明”,理事的关系正如“性”与“修”一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修显性,以性成修,若本无性,修亦不成,修性无二,和合方备”[iv]。“性”是内在的“本觉”,但光有本觉还不行,必须“外仗善缘”,才能“助开觉智”。有内缺外,“菩提不圆”。佛法贵在行持,“行取千尺,说取一寸半寸”, 故“多虚不如少实”[v],应当行在言前,注重修行,无有不修行而得菩提者。延寿强调“以心立宗,”“一切悉由自心”,但他认为“自心”必须通过修行方能“今其莹彻”。应以善法扶助自心,以法水润泽自心,应于境界净治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智慧明利自心,以佛自在开发自心,以佛平等广大自心,以佛十力照察自心。为了阐明这种以事功圆修理悟的思想,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建立圆修十义:
  “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vi]
  此圆修十义,实际上都在明乎事行助修理悟的必要性,万行庄严,不舍一法,皆能助道。显大菩提,而菩提之果正是自心理体所本具。
  三、福德事相门的修习方法
  《万善同归集》除了阐说“理事相即”的道理外,也详细明示了菩萨福德门的波罗蜜等实践行法,强调权实双行,正助兼修。这对当时离相求心,翻成堕空的禅和子们无疑具有警策和劝修之作用。如《万善同归集》中有许多关于事相助道门的问答:
  “问:万行之源以心为本,助道门内何法为先?答:以其真实正直为先。慈悲摄化为道。以正直故,果无迂曲,行顺真如。以慈悲故,不堕小乘,功齐大觉。以此二门,自他兼利。”[vii]
  禅宗片面强调“自力”而否定他力。延寿指出:“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viii]佛教主“缘起”,说“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无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解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ix]。 “若非万善助开,自力恐成稽滞”。因此,一切修行都是必要的。制恶行善,大悲度人,积累福德,是成佛的根本条件。[x]《万善同归集》引《法华经》云:“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又引《华严经》云:“譬如一切法,众缘故生起,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均是强调善行的重要性。
  延寿所讲的“万善”,其中最重要的是持戒[xi]。他认为“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能开发菩提心”,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也“与禽兽无异”[xii] 其次“万善”包括“济急利时”,例如,植树造林、打井修厕、建造桥梁、平治抗 、开通道路、造立船筏、建造亭台等公益事业,以及施食、给浆、病缘汤药、给住处、衣服等慈善行为。此外,“万善”还包括“博爱济生”、“止杀兴哀”、“放生赎命”。根据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六道众生皆我父母”“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所以,“杀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xiii]故必须“永断杀业”,一切有情无情之物均不可伤害,应当舍身救命。延寿引《正法念经》云:“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xiv] “万善”中被称为“第一福田”的是“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xv]这些都是菩萨福德修习门的修持法。有人不竟要发出这样的疑惑:“所行众善,福德竟何所归?若云自度,还同二乘之心;若云度他,即立众生之相。”对此,延寿的回答是:“菩萨所作福德,皆为成熟众生。空有圆融,自他无滞。观世若幻,岂违实相之门;度生同空,宁亏方便之道?”[xvi]说明所修福德终归实相之理,实相亦由福德事相得以体现,理事圆融无碍。
  除了从思想意识上进行引导和启发外,大师本人日作一百零八件佛事,从行为实践上进行以身作则的指导。延寿是一个藉教悟宗的体验者,他出家 “执劳供众,都忘身宰”(《景德传灯录》),“苦行自砺,唯一食,朝供众僧,夜习禅法”(《人天宝鉴》),“一食三衣,长坐不卧,朝供堂僧,夜习禅定”(《释门正统》),说他除了做供养大众的劳务之外,就是修习坐禅。后来他又走上修持天台法华忏法的路上来,获得了很大收获,并至德韶禅师处抉择所见。建隆二年(961),受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之请,延寿入主慧日永明院[xvii]。延寿自移锡永明院后,直到入寂为止的十五年间,这一时期是他禅净双修的自行化他的重要时期,这些行持大体皆可归纳于日课百八事中。《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载:延寿:“日课一百八事,未尝暂废。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螺贝天乐之声。” 跟随延寿多年的弟子行明详细记录了延寿日常修行的事迹,编为《智觉禅师自行录》。
  《自行录》说到延寿每日每夜作一百零八件佛事,其中主要者,为受持神咒、念佛净业、礼佛、忏悔、行道、诵经等。而这些修习正是当时禅门所不屑一顾的,禅宗标榜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否定各种佛教经典言教的作用,反对听闻、诵读经典。延寿的修学历程走的是藉教悟宗的路子,同其师德韶一样,他对经教的存在和意义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万善同归集》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证:
  “问:经中只赞如说修行,深解义趣,勤求无念,默契玄根。云何劝修,广兴唱诵?答:若约上上圆根,大机淳熟,无诸遮障,顿了顿修。若妄念不生,何须助道,……故《法华经》云:‘尔时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度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以知登地菩萨,非独为他解说,尚自发愿诵持,何况初心,而不禀受?但先求信解悟入,后即如说而行,口演心思,助开正慧。若未穷宗旨,且徇文言,虽不亲明,亦熏善本。般若威力,初后冥资,于正法中,发一微心,皆是初因,终不孤弃。”
  这是说,通过读诵经典,能“口演心思,助开正慧”,并且念念熏习善本,皆为成佛之因,由此肯定了传统佛教的修行、诵经、念佛、行香礼佛等的功德,对禅和子们重视经典教理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延寿在回答“一念不生,天真顿朗,何得唱他佛号,广诵余经”的禅门普遍疑问时指出:“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法界”,并引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由此提倡的念佛思想导致了后来禅净合一。延寿大师以法眼嫡孙,对禅宗通病关注出发,为扶衰救弊,主张“禅净双修”。他对于流弊的匡正,重视以知识来勘辩邪正,并以戒律约行,同时以念佛作为行门的向上方便,融净土于禅门心法之中。
  四、永明禅师对末法僧尼的垂诫
  延寿所撰的《万善同归集》实际上是一本匡正时弊,教诫僧尼的善书,他主张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力行万行圆修之事功,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空解脱人,以一法不修为不立,诸佛称为可怜悯者。因此《万善同归集》末附有《永明寿禅师垂诫》,这是一篇针对末法僧尼不如法之行而做的苦切呵责,“以其针札宗门人,最为痛切”,故编者将它附于文后。其文浅白,兹录如下: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须信道,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YIN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不自忏自悔自修,诸佛出来也无救尔处!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饮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YIN;若见己财如粪土相似,便可偷盗。饶尔炼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
  古圣施设岂有他心,只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赚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YIN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酒断一切智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只为宿薰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劄耳,速须远离,不可见闻。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xviii]
  大师苦口婆心地告诫出家僧尼,要断绝妄缘,不可贪着世间五欲境界,并就如何是真空妙有,举了一些不如法的现象,让行人真正明了佛法解行的真正内涵除了心性上的理悟外,更要在事行上表现出清净无欲的行持,方不至于自毁正因。并要珍惜向善知识学法的因缘,以期早日得见佛性,号召禅者回到修诸善行的实处。
  从这篇警策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延寿是非常重视戒律的;而且他把修戒与修心连系在一起,因为心的“轻躁动转,难捉难调……乃是一切诸恶根本”,所以他强调指出,“一切众生所造过患,莫越身心;若欲对治,唯戒以慧。若修身戒,则戒急而妙行成。若修心慧,则乘急而真性显。故得乘戒兼急、理行俱圆、正助相资、方入宗镜。”[xix] 所以戒律事相必须与其根源一心连系起来,方不失其旨。
  僧尼是佛法住世的根本力量,延寿对僧尼的苦切教诫也可以看出他对出家僧尼教育的重视。据杨笑天教授《永明延寿与僧伽教育》一文的考察,延寿对禅宗的教授方法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对僧众们实行初级、中级、高级的三级阶梯式教育,把诸宗教学作为制度引入禅宗。他让寺僧们在蒙堂接受戒定慧三学的启蒙教育;在三宗室接受比较深入复杂的诸宗教学的教育;在演法堂通过对三宗教学的反复探讨和辩论来领悟禅宗一心圆融无碍的宗旨。[xx]这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禅门的不重经教、行律松弛的流弊,为佛法的久住世间做出了巨大努力。
  综观永明大师佛教理论与修持体系,主要从禅宗通病关注出发,为扶衰救弊,主张“禅净双修”。从万善总归净土的宗旨看,延寿大师的《万善同归集》可谓是一部专门的净土著作。他提倡“理悟”、“圆修”的他的禅净融合思想,对宋以后的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等诸宗影响深远。他的以事功圆修理悟的理念对当前佛教僧团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i] 《宗门十规论》,《卍续藏》第110册。
  [ii] 同上。
  [iii] 《万善同归集》卷一。大正藏48册,页958上。因本文引此书次数较多,以下凡出自本书者,不再特别注明页码。
  [iv] 《万善同归集》卷五。
  [v] 同上。
  [vi]大正48册,页992上。
  [vii] 《万善同归集》卷二。
  [viii] 《万善同归集》卷一。
  [ix] 同上。
  [x]《万善同归集》卷二 。
  [xi]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37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xii] 《万善同归集》卷一。
  [xiii] 《万善同归集》卷四。
  [xiv] 《万善同归集》卷四。
  [xv] 《万善同归集》卷四。
  [xvi] 同上。
  [xvii]转引自杨笑天《永明延寿与僧伽教育》,《法音》2001年第7期。
  [xviii] 《万善同归集》卷六。
  [xix] 《万善同归集》卷四。
  [xx] 《万善同归集》卷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物要至诚恭敬,这就是“礼敬诸佛”。为什么要修礼敬?破“我慢”。傲慢是大烦恼,好胜好强,要超过别人,这种想法很不好。傲慢的人,因为有我见,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别人不如他,他不知道一切法是平等的,他在平等里面起了贡高我慢,平等心失掉了。如果不是平等心,决定不能见性!悟了的人,对于任何人,一定是平等心、恭敬心,而贡高我慢的人,自己贡高,轻慢别人,造作重大的恶业,一定不会开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