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
2014/9/4   热度:180
安乐集白话译注:《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四大门 ●《安乐集》卷下 第四大门 第四大门三番料简,主要在引证中国高僧所行的净土法门作为示范,并说明诸经多明念佛三昧,行此念佛三昧必获种种利益。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四大门中,分三部份来讲。 第一、依中国[1]三藏法师[2],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 第一、古印度佛国的三藏法师,及我国的诸大德们,全都很透彻了解佛教,他们在详尽审视佛陀圣教後,都很赞叹并归向净土,所以现在就以他们作为榜样,而劝大家也归依净土。 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 第二、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余的诸大乘经,不管是凡夫或圣人的修行入道,都说念佛三昧是入门之要。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者所获得的功德利益之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 第一、依据古印度及我国大德的修行来作为榜样。 余五翳[3]面墙,岂宁自辄[4]?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5]。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6]。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我因眼目不明而少见识,岂敢自作主张呢?但以我到处游历及披览经籍之经验,经过比较勘验,而能很恭敬的继承诸位老师的教诲,他们是哪几位呢?有天竺国的大乘法师菩提流支三藏。其次是呵斥和逃避名闻利养的大德,慧宠法师。还有平常讲论佛法时,就能感得已证圣果的僧人前来听讲的大德道场法师。又有和光同尘而独自栖息,享誉魏、齐两朝的大德昙鸾法师。再是禅定观照工夫超群的大德,大海禅师。以及聪明有智慧又守戒律的大德,齐朝上统法上法师。这六位大德,全都精通真俗二谛,二谛是佛法的纲领,而他们的志愿与修行都超越同伦,是古今稀有的修行人。他们全都透彻了达大乘的宗旨,详尽审视大乘教法,而也都赞叹归向净土,认为净土是无上的要门。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否? 问:既然他们都赞叹归向净土,称为是无上要门,不知这些大德法师,临终时是否都有灵验的感应? 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7],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答:都有事实根据的灵验事实。如昙鸾法师生前,经常修净土法门。而往往有一些世俗的人,来呵斥法师说:“十方的佛国土全都是净土,法师为什么只单一注重西方净土,这岂不是有偏见吗?”法师回答说:“我既然是凡夫,智慧自是浅薄短少的。尚未证入果位,信念力量必须要均等。犹如放置草粮引牛来吃,心念必须经常看放置草粮的槽中。心念怎可放纵,而完全没有归向呢?”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虽然反对的人众说纷纭,而法师却坚定修净土法门不动摇。因此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只要和法师有一面之缘的,如果尚未正信佛法的,就劝他们生起信心。如果已经有了正信,就都劝他们往生净土。故当法师临命终时,佛寺附近的出家僧众及在家人,都见到院子里有幡盖及天花的映照,都闻到了奇异的香味,还听到美妙的音乐声来迎接法师的往生。 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 其余的各位大德,在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的征兆。如具体地讲他们的往生情况,则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8];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二、说明西土和此土诸经典,多以阐明念佛三昧为宗旨。分八部份来讲,前面二部份说明一相三昧,后面六部份,从各种因缘的不同,来说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华首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9]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一、在佛说《华首经》时,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三昧有二种,一种是一相三昧,另一种是众相三昧。一相三昧就是,有菩萨听说有个世界,其中有佛正在说法。于是菩萨就想像此佛,好象佛就现在眼前,想像此佛或坐在道场中,或正在说法转*轮,四周有大众围绕。心中就这样去想,就能够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摄住,心一点也不散乱,专心思念这一尊佛,不停的想像此情景。这样从如来的形相推及世界之实相,进而进一步理解此实相就是无相。如果菩萨经常如此观照,如此修行,心不离开此境界,这时候佛像就会现在眼前,而为菩萨说法。此时菩萨就会深深的生起恭敬之心,听受佛陀所说之法,不管所说的法是深奥的或是浅显的,都会非常尊重。菩萨这时住在三昧之中,听闻佛说诸法之相都是可以破坏的,听闻之后受持此法。菩萨从三昧出来之后,就能够为出家及在家的男女四众,演说此法。”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这就叫做菩萨入一相三昧之门。”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10]者。 第二、依《文殊般若经》中所说,可以明白一行三昧的修持。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陀说:“世尊,什么叫做一行三昧呢?” 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佛陀回答说:“所讲的一行三昧,就是信奉佛法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应当在空闲的地方,舍去各种扰乱心意的念头,面对佛所在的方向,端身正坐,也不去想佛的相貌,只是专心系念在一尊佛上,专心称念这尊佛的名号,使忆念不间断。在这样的念佛之中,就能见到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诸佛。为什么呢?因为念一尊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和念无量诸佛的功德是一样的,这就叫做菩萨修行一行三昧。”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 第三、依《涅槃经》上佛陀所说:“如果有人只要能够专心一意,经常修念佛三昧,那么十方诸佛也能经常见到此人,就像在眼前出现一样。”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11]。” 所以《涅槃经》中,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如果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常能专心致志念佛,不管他在山林里,或是在聚落中,不管是白天或是黑夜,不管是坐着或是躺着,诸佛世尊经常都会见到此人,如同出现在眼前一样,诸佛世尊常与此人同住而受施。”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 第四、在《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他的大乘经中都说到,行者所修的任何功德,只要能够发愿回向,一定能够往生。然而念佛这项修行,是最主要的道路,为什么呢?从佛经中可以看出来,有开始及终结两种利益。如果想要开始修行善法的话,念佛就能把六度都包括了。如果想要灭除恶业,消除灾殃的话,念佛就能对治所有的障碍。所以经上说:“念佛的众生,一直不舍念佛之心,寿命终结时一定能往生。”这就是开始念佛的益处。 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 说到念佛的终结益,据《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所说:“阿弥陀佛住在世间的时间很久,虽然有兆载永劫,但也有灭度之时。当佛般涅槃时,就只有观世音及大势至菩萨,住持安乐国土,接引十方的众生。阿弥陀佛灭度后,虽然安乐净土也和佛住世时相同,但该国的众生也有见不到佛的,只有以前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的人,还能经常见到阿弥陀佛没有灭度现在眼前。”这就是终结时的利益。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修其他各种法门的人,只要把他所修的功德回向往生净土,虽然也都能往生,不过在阿弥陀佛灭度之后,他们有人能看得见佛,也有人看不到佛。所以在此奉劝后人要仔细思量,以便大众都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 第五、据《般舟三昧经》所说:“当时有跋陀和菩萨,在这个国土中,听说有阿弥陀佛,于是就经常系念佛,由于他的一心念佛,就见到了阿弥陀佛。他见到阿弥陀佛就请问:‘要修什么法门,才能往生到西方净土?’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这时阿弥陀佛就告诉跋陀和菩萨说:‘想要生到我的国土,就要经常念我的名字,不要休息,这样就能生到我的国土来。要念佛身具足三十二相,身上发出的光明彻照十方,相貌端正无比。’”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六、据《大智度论》所讲,有三种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一、佛是无上的法王,菩萨是法王的臣子。所尊所重的只有佛世尊,所以应当经常念佛。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第二、有很多菩萨说:“我们从旷劫以来,得以蒙受世尊生长养育我们的法身、智慧身及大慈悲身。禅定、智慧及无量的行愿,都是由于佛陀而得以成就的。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所以发愿经常亲近佛。这好比大臣蒙受帝王的恩宠,故经常想念他的主人。”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12],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第三、也有菩萨这样说:“我在修因的时候,因为遇到不信佛法的恶友,由于诽谤般若,而堕到恶道中,经过无量劫。虽然也修过其他的法门,但都出不了生死。后来我遇到一位善知识,他教我修念佛三昧。我照着修就去掉了障碍,并获得了解脱。因有这么大的功德利益,所以我发愿常不离佛。” 第七、依《华严经》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 第七、据《华严经》所说:“宁愿在无量劫中,受到所有的痛苦,也不愿意离开如来,以致见不到具有自在力的佛。” 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经上又说:“修念佛三昧一定能见到佛,命终之后一定会生到佛的面前。故见到将临终者就要劝他念佛,并展开佛像使他瞻仰、礼敬。” 又善财童子求善知识[13],诣功德云比丘所,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14]也?” 又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时,拜访到功德云比丘时说:“大师,菩萨道应怎么样修,而归向普贤菩萨的行愿呢?” 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谓念佛三昧门。何者?于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能令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者,于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一切佛刹,无能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 此时比丘告诉善财说:“我在世尊的智慧海之中,只知道一个叫做念佛三昧的法门。什么叫念佛三昧呢?就是在这个三昧中,皆能见到所有的佛及其眷属,还有他们庄严清净的佛土,这个法门能使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法门,能够在微细的境界中,见到一切佛的自在境界,从而得如实而不颠倒的智慧。念佛三昧法门,能够生起一切的佛国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破坏它,能够见到十方的诸佛,而获得三世不颠倒的智慧。” 时功德云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无边。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余妙境界,出过数量,我所未知也。” 当时功德云比丘又告诉善财说:“佛法深广,犹如一望无有边际的大海,我只是得到这个念佛三昧法门。其他的微妙境界,多得数也数不完,我还不得而知啊。” 第八、依《海龙王经》:时海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当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龙王:“若欲生彼国者,当行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常念诸佛;二者供养如来;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诸功德;五者回愿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具斯八法,常不离佛也。” 第八、在《海龙王经》中,海龙王问佛说:“世尊,弟子想要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应当怎样修行,才能生到这个净土去?”佛陀告诉海龙王说:“如果想要生到该国,就要修行八种方法。是哪八种法呢?就是:一、经常要念诸佛。二、要供养如来。三、要赞叹世尊。四、要塑造佛像,修行诸功德。五、要回向发愿往生。六、内心不要胆怯懦弱。七、要一心精进。八、要追求佛陀的无上真正智慧。”接着佛陀又告诉海龙王说:“所有的众生,只要具足了这八法,便能经常与佛在一起。” 问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离佛否? 问:如果不具备这八法,是否能生到佛国,而不离开佛呢? 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说《宝云经》时,亦明十行具足,得生净土,常不离佛。时有除盖障菩萨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否?”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缺,余之九行,悉名清净,勿致疑也。” 答:肯定可以往生不必怀疑。怎么知道呢?因为佛在说《宝云经》时,就说到具足十行,便能够往生净土,也能经常不离开佛。当时有除盖障菩萨问佛说:“如果不具备十行,能不能够往生呢?”佛回答说:“能够往生,只要在这十行之中,完满无缺失地具足了一行的功德,而其余的九行,也都可以叫做清净了,所以不用怀疑。”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中说:“菩萨修行四种法,就能经常不离开佛而在佛前。修哪四种行呢?一、自己修行善法,也劝导众生修,都作往生净土见如来之心念;二、劝自己,也劝别人,要好乐听闻正法;三、劝自己,也劝别人,要发菩提心;四、一心不变,修行念佛三昧。具备了这四行,不管生到何处,都一定会常现在佛前,而不离诸佛。” 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略举六门,余者不述。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 经上又说:“佛说菩萨修行的方法,有如三十二种器皿。怎么说呢?例如布施是获得大财富的器皿,忍辱是获得端正的器皿,持戒是获得圣身的器皿,五逆不孝是获得刀山剑树镬汤的器皿,发菩提心是成佛的器皿,经常能念佛求往生净土是得见佛陀的器皿。”约略举出六门,其余的就不多说了。佛陀在教典中既然已经这样说了,发愿往生的行者,为什么不经常念佛呢? 又依《月灯三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 据《月灯三昧经》中说:“念佛的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还有念佛的德行,就能够使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会乱动,心地不会迷惑,而能够和正法相合,能够闻佛说法而获得如大海般的智慧。有智慧的人住在念佛三昧中,收摄心念行走在经行的地方,就能够见到千亿的如来,也会值遇无量的恒河沙数诸佛。” ○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其五番: 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三昧的种种利益,分五部份回答。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余三昧也? 第一问:经常修念佛三昧,是不是就不修其他的三昧呢?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谓全不行余三昧也。 答:今说经常念佛,并没有说就不修其它的三昧了。因为修念佛三昧的时间多,所以说常念佛,并没有说完全不修其他的三昧。 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阶降以否? 第二问:如劝人常修念佛三昧,那与其它的三昧相比较,有没有高低优劣的不同呢?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15]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瞋、痴。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答:念佛三昧的殊胜之相,是不可思议的,怎么知道呢?如大乘经中说:其余的三昧并非不是三昧,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三昧只能除去贪心,而不能除去嗔心和痴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嗔心,不能除去痴心和贪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痴心,不能除去贪心和痴心。有的三昧只能除去现在的障碍,而不能除去过去及未来的所有障碍。然而如果能够经常修念佛三昧的话,不管是过去、现在及未来,所有的障碍全都能除去。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否? 第三问:念佛三昧既然能够除去所有的障碍,获得很大的功德利益,不知道是否也能使修行的人,得到延年益寿的利益吗?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16]。’” 答:一定可以得到的,为什么呢?例如《惟无三昧经》中说,有两兄弟,哥哥相信因果,弟弟不信,却很懂看相的方法。有一天,弟弟在镜子中,见到自己的脸上,已经现出了死亡之相,最多不过七天就要死了。于是有位有智慧的人,就教他去请问佛陀。佛陀告诉他说:“七天之内会死没有错,如果你能够一心念佛,并加持戒的话,或许可以度过这个灾难。”弟弟立刻就照着佛陀所教的方法,一心一意念佛。到了第六天,有两个鬼来捉他,而鬼听到他念佛的声音,却没有办法靠近他。于是鬼就回去报告阎罗王,阎罗王就把弟弟的生死符拿来看,见到上面已经加注说:“由于此人有持戒及念佛的功德,将生到第三夜摩天上去。” 又《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燃灯,悬缯幡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满百年,死得生天。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 又如《譬喻经》中说:“有一位长者,不相信造善有福,造恶有罪之说。五十岁时,忽然夜里梦见罗刹鬼,拿着索命符来对他说,十天之内要来取他的性命。这个人醒过来之后,非常害怕。天亮后他就去找相命师占梦,占梦师替他卜了一个卦,卦上说:‘十天之内,就会有罗刹鬼要来伤害。’长者更加害怕,就去求佛救命,佛告诉他说:‘如果你想躲避此灾害的话,从今以后,你要专心诚意的念佛持,还要烧香、点灯,悬挂幡旗,归依佛法僧三宝,就可以免除死亡。’这个人听后就依照佛所说的方法,专心念佛,信向三宝。后来罗刹鬼到了他家门口,见到他修功德,不能害他,只好走开。此人由于修了这些功德,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还生到天上。又有一位长者名叫执持,因退了守戒之心,结果现生受到恶鬼的责罚痛打。” 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否? 第四问:念佛三昧虽然能够对治一切障碍,及招来现世的果报,但是否能感应到出世间的无上菩提呢? 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17]》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18]、地满功德利已,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余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19],通行通伴故。 答:当然可以,为什么呢?如《华严经·十地品》中说:“从初地开始,一直到第十地,在每一地之中,都说进入此地的加行道。到该地功德行圆时,便升入上一地,直到圆满。最后经中做一个总结说:登地以上的诸菩萨,虽然修其他的法门,但都不离开念佛、念法、念僧,并以各种精妙乐具供养三宝。”由此经文可以证知,诸菩萨即使证到上面所讲的果位,仍然经常修念佛、念法、念僧的法门,才能够成就无量的行愿,才能够圆满功德大海,何况是二乘人及凡夫,要求生净土,怎能不学念佛呢?因为念佛三昧的功德,具备了一切的四摄、六度,是和诸法一起直通涅槃的。 第五、问曰:初地已上菩萨,与佛同证真如之理,名生佛家[20]。自能作佛,济运众生。何须更学念佛三昧,愿见佛也? 第五问:证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同样证到真如之理体,就像生到了诸佛的家了,自己已经能够做佛,济度众生了,为什么还要学念佛三昧,发愿见佛呢? 答曰:论其真如,广大无边,与虚空等,其量难知。譬如一大暗室,若燃一灯、二灯,其明虽遍,犹为暗也。渐至多灯,虽名大明,岂及日光?菩萨所证智,虽地地相望,自有阶降,岂得比佛,如日明也? 答:佛法真如的理体,是广大而没有边际的,和虚空一样,难以知道它的限量。譬如有一个黑暗的房间,如果只点了一两盏灯,虽然满屋子都照明了,可是仍然显得很暗。即使灯数渐渐增多,可以说是大放光明了,然而,又怎能比得上太阳的光线呢?菩萨所证得的智慧,虽然每一地都各有高低,但又怎么能比得上如太阳光的佛呢? -------------------------------------------------------------------------------- [1] 中国,古时中国并非指现在中国这个国家和区域,而是“中心之国”的意思,也就是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繁荣,佛法兴盛的地区。因此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古印度的中心地带。 [2] 三藏法师,指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人。 [3] 五翳,指能障蔽日月之五者,即烟、云、尘、雾及阿修罗之手。 [4] 自辄,有自专,独断之意。 [5] 流支三藏,指北魏时,来自北印度的译经法师菩提流支。他除了译出许多佛教经论之外,曾向昙鸾法师传授《观无量寿经》,阐述西方净土信仰的道理,并引导昙鸾法师归向净土信仰。他还译出《无量寿经论》即《往生论》,此论后来成了中国佛教净土宗依据的主要论著。 [6] 齐朝上统,即指北齐时著名僧人法上。因他曾任北齐的最高僧官,因此称齐朝上统。 [7] 地位,即阶位。佛法的修行,有一定的阶段,每一阶段修习的内容以及所获功德果位都不一样。 [8] 一相三昧,三昧即禅定。以息心静虑,观一佛之相而进入禅定之境界,即称之为一相三昧。 [9] 四众,比丘和比丘尼,为出家两众;优婆塞和优婆夷(男、女居士),为在家两众,合称四众。是佛教最基本的信众,故有时亦作四众弟子。 [10] 一行三昧,即一相三昧。因行此三昧时,以心定於一行,故名。《三藏法数》四说:“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 [11] 受施,指受与施。受为领纳,施为给予。但这里并不是简单的接受与布施,这里我们要注意:受与施二法,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善自观察。我们平时要多去念诵,多去观察,多去随顺念佛思维——念佛的报德思维、念佛的愿力思维、神通力思维,一定不要以自己的知见去思维。 [12] 因地,与果地相对,指获得—定果位之前的修行阶段。 [13] 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见《华严经·入法界品》,是说善财童子发心修佛道,在文殊师利菩萨指点下,先后参访五十三位圣贤,最后得成正果的故事。 [14] 普贤行,即指普贤行愿。据《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说,普贤菩萨修行时,曾发下十个大愿,因其广大,故又称为愿海,并常常被作为一切菩萨行的代表。 [15] 摩诃衍,是摩诃衍那的简称,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位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 渐法需三大阿僧祗劫,顿法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妄即真,歇即菩提。摩诃衍经,明诸大乘法经典之通名也。《华严》《法华》等是也。《智度论》三曰:‘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中说。’ [16] 第三炎天,炎天又译作夜摩天,为欲界六天的第三重。 [17] 《华严经·十地品》,是《华严经》中重要的一品,主要讲述菩萨在修习佛道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个阶位,并详细阐述了这十个阶位的修习内容和所得的功德果位。 [18] 加行道,道即佛道,指能通向涅槃境界的途征。加行即加力而行之意。加行道又称方便道,是为断除烦恼而加功用行的修行之道。即见道之前的暖、顶、忍、世等四善根之位。 [19] 四摄六度,四摄和六度的合称,是大乘佛教用以概括大乘佛教徒应当修习的一切法门。四摄是菩萨应行的四种能摄受众生,使众生归向佛道的事。六度是应修的六种能到达涅槃境界的通道。 [20] 生佛家,佛家即指净土,净土是佛的住处,因此称为佛家。入地的菩萨,将来必证佛果,因此等於已入佛家中,所以称之为生佛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道源老法师讲过样的故事:在民国初年,他那个时候出家当小和尚。他们家乡有一个乞丐,而乞丐的儿子以后经商发财了,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很有地位。老子在外头要饭,所以亲戚朋友都骂他:“你不孝,你发这么大的财,你怎么可以叫你的爸爸在外头讨饭?”受社会大众的责备,他当然心里很难过,所以他就派了很多人到外面去找。也是一番苦心,终于把他的父亲找回来了。父亲找回来之后,他派了一些人伺候照顾,在家里好好供养。那里知道,他父亲在家里住了大概只有一个月的样子,看到人家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偷跑了。他跑出去,又去要饭去了。人家就问他:“你儿子发大财,在家里接受供养,你为什么还要作要饭的?”他说:“你不懂,那个生活太苦了!处处有人伺候照顾,我过不习惯。我要饭,天天游山玩水,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只要肚子吃饱了,晚上随便找个破庙休息一下,天天游山玩水,我过的生活多自在!”乞丐菩萨!你才知道人生意义在哪里?他过那个生活,他觉得有意义,他快乐、他自在、他幸福。心里面无忧无愁,无牵无挂,不生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利害得失,跟大自然合而为一,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