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释欧阳渐居士质疑天台学之问题(四)


2014/9/3    热度:341   

略释欧阳渐居士质疑天台学之问题(四)
  明了
  释疑六:天台宗化法四敦(藏敦、通敦、别教、圆教)系对佛教教理之整合、分类对众生之学习、证果是有帮助的。
  ㈠欧阳居士在《唯识抉择谈》中言及:天台四教、贤首五教,皆以事义判别,教味无殊,以义言则可,以敦言则不可。其理由是二教所趣归,三乘无别,故谓三兽渡河,河流是一也。其原文:
  “此大事因缘亦即是佛唯一不二之敦”。佛虽三时说法,
  分乘为三,然教唯是一,即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
  灭度之也。“诸有不知,说顿、说渐、说半、说满”。如
  天台有四教之判,贤首亦有五敦之称。寻其依据,天台则
  《无量义经》,贤首则《璎珞本业经》,皆以事义判别,
  敦味无殊:故说四说五,以义言则可,以教言则不可。教
  所趣归,三乘无别,故谓三兽渡河,河是一也。诸有味此义
  者,;且识圆音非一妙,闻者识上故局一偏”,瀛渤潢污
  率视其量。“然子贡因论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礼:
  执诗执礼,世典且难,况于佛说?(《现代佛学大系》5l
  ,页299)。
  ㈡天台宗判教相当精致,有五时八敦。五时者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八教分化仪四敦(教化方式)与化法四教(软化内容)。化仪四敦者,顿、渐、不定、秘密:化法四敦者,藏、迩、别、圆。欧阳居士言及:教所趣归,三乘无别,故谓三兽渡河,河流是一也。岂识圆音无非一妙,闻者识上故局一偏。此意是天台化仪四教之不定教,非化法四教。不定敦内容依其学生吕激居士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中说:佛说的法尽管是一样,但听讲的人“同闻异解”,假如同闻异解而各不相知,就叫秘密(教),互相知道,就叫做不定(教)。对天台宗相当有研究的牟宗三先生在《天台宗之判敦》中说:化仪之“不定敦”者,由前四时(五时判之前四时)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定,故言“不定敦”。然无论秘密或不定,其义理内容是在化法四教之藏、通、别、圆。
  曰若要达成欧阳居士所说“三兽渡河河流是一也之三乘无别,也必需有软化内容——化法四教之建立。化法四教之其思想之渊源,智者大师在《四敦义》卷一中云:
  今影傍大乘经论,立四教名义者,如《大涅盘经》明四不
  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四种之说,以此化前缘,即是
  四教意。又《涅盘经》云:四种转四谛法轮,即是四教意
  。又《法华经》明三草二木,禀泽不同,譬方便说,即三
  教也。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譬说最实事,即圆教也。《
  中论》破诸异执既讫,复说因缘四句,通佛四说,即是四
  敦之意,如此等四说法,随机化物,即四教义,四说即是
  四敦之异名也。(《大正藏》46,页723c)。
  以可见化法四教是依据《大涅盘经》、《法华经》及《中论》三部经论所说的,非智者杜撰,亦非欧阳居士所说是依《无量义经》。至于其内容是否完备,以欧阳居士学生吕激先生《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中说:佛说法的位次有“通”(通三乘)、“别”(大别于小)、“圆”(圆满)。另一个是《璎珞本业经》,此经也讲三观,联系空假中的互相开系来分,就是“由假入空观”,“由空入假观”,“中道第一义”(观)。天台是讲“观”的,认为教与观有密切联系,所以可由三观中看出敦的不同,这就是从内容上来判教了。“由假入空观”有两种方法,一是析色入空,这指小乘的说诸色法由极微构成,因而可分析色成空。二者大乘说的“当体成空”。这样,就有四种敦:“藏”(指小乘,因为《智论》批评小乘只懂三藏),“通”、“别”、“圆”。由“化法四教”加上“化仪四教”再与五时结合起来,总称为“五时八敦判释”。事实上,重点只在“化法四教”,所以也称之为“天台四教”,用四教配合诸经,“藏敦”是小乘的阿含(经律论),“通教”是三乘相通的,如《般若》等(因为其中讲到小乘有共有不共)。“别教”指《维摩》,特别显示了大乘的优越·,“圆教”是指《华严》、《涅盘》和《法华》。这三种经仍有区别。《华严》讲十地有其特殊的看法,所以是圆敦而兼别教,(涅盘)也是圆教,但其中也讲到以前的通、别、半、满等,但是追说追泯,并非提倡它们,而是循佛法之脉络,肯定天台本宗所崇奉的《法华》才是纯圆。
  ㈣依据《大涅盘经》对众生说法有必要建立四敦,谛观《天台四敦仪》云:
  说大涅盘者有二义:㈩为未熟者更说四敦,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盘,故名捃拾敦:(2)为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天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略)此经具说四教与前方等部具说四敦为同为异?答:名同义异,方等中四,圆则初后俱知常:别则初不知,后方知:藏通则初后俱不知。涅盘中四,初后俱知。
  化仪四敦及化法四敦内容来度众,依欧阳居士之“义”与“敦:目,两者皆可以,不可偏废。
  释疑七:龙树菩萨主张空无自性,无著菩萨主张依他起性,智者大师主张中道实相。
  ㈠欧阳居士在《唯识抉择谈》之(抉择三性谈依他v一文中说:
  依义净寄归传之说,“空宗以二谛为宗,故谈真绝对:相
  宗以三性为宗,故因缘幻有,因缘幻有,依他起也b”本
  宗安立三性,理兼空有:而以因缘有之依他起为染净枢纽
  ,包括全体大用于无余,故今所谈独在于是。“他之言缘
  ,显非自性。缘之为种:法尔新生起有漏种,法尔新生起
  无漏种,都为其缘。”法待缘生,即无自性,即显毕竟空
  义。此与空宗本属吻合,观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
  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即天台三观所本)一颂可知。但
  龙树,虽知有赖耶,而不谈其持种受薰,于因缘生法之实
  际略焉不详。至于清辩变本加厉,并赖耶亦遮拨之,缘起
  道理遂不能澈底了解。以视本宗立义,无即说无,有亦说
  有,称量而谈于我无与者,其相去诚远矣。(《现代佛学
  大系v,51,页313—.314)。
  现代有一点佛学观念的人都知道龙树菩萨宗空,无著菩萨是宗有,智者大师是宗中的。三人思想思惟过程与修法是不同,结果是否一样,各宗各说各话。
  ㈡龙树菩萨的性空论我们都称之“中观圣。此系针对“初期大乘”的直显真义,对学者容易流入歧途,龙树菩萨才起来造论,说缘起无自性故空:以原始佛法的“中道、缘起”,贯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所以中观是三乘不二的正观,有贯通“原始佛法”与“初期大乘”的特长。
  ㈢无著菩萨的唯识论我们都称之“瑜伽行系”。他依(解深密经》等造论:认为“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义说。缘起是依他起相,是自相自有的;如《成唯识论》卷八云: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大正藏》31,页46c)。此依他起性有染、净二分,染分依他,乃指依虚妄分别之缘而生起的有漏染法:净分依他,则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法。其中,净分依他别义而言,亦赅摄于圆成实性,故《成唯识论》卷八云: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大正藏》3l,页46d)。
  中观与瑜伽行二系,都分别如实与方便,多少纠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后来学者为了龙树说缘起无自性,无著说缘起自相有,彼此间引起无边的论诤,忘失了佛法无诤的精神。
  ㈣天台宗智者大师以空、假、中三谛立说,而以实相为中道。认为一切诸法是超越空、假而绝对,其本体非为言说思虑的对象,此称中谛。又,此中谛是化法四敦中的别、圆二教所说。谓空、假二边之外有中道—理是别敦所说,称之为但中;即空、假二边而立中道是圆敦所谈,称之为不但中。若以中道为原理则为三谛中的中谛,以之为观法则三观中的中观,又因其中有但中、不但中之别,而有隔历三谛和圆融三观,或次第和不次第之别。智者大师(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云:别三谛者,开彼俗为两谛,对真为中,中理而已。(中略)圆三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圆融,一三三一。((大正藏》33,页705a)。
  (五)就中观系立场龙树菩萨法嗣之清辩,遮拨赖耶,是忠于空宗。而天台宗之空、假、中三谛圆融,不能如欧阳居士所说,“无即说无,有亦说有”这样简单之观法。印度之空、有之诤末决,在中土由智者大师整合,融会,是佛教及思想界一大进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肯吃亏的人,别人用妄心对我,我也用妄心对他,别人堕三途地狱,我也跟着去,这不吃亏?不吃亏的人搞六道轮回,堕三途地狱;吃亏的人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作菩萨。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