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与解脱—脱离苦境的秘诀(二)


2014/9/3    热度:274   

轮回与解脱—脱离苦境的秘诀(二)
  花山胜友著 美国佛教弘法中心译
  二、佛教的根本教义
  1、“因缘生起”的思想
  印度教是一种不同立场
  上面谈到自古至今,印度教徒对于业、轮回和解脱等思想。佛教也不得不继承这些思想了。原因是,上述的思想,普遍渗透到全印度,而且完全定著在社会各个阶层,佛教主张因果,也简直不得不承认它那套明确的理论。
  虽然,佛教摄受那套思想,殊不知佛教也否定上述那套“我”(灵魂)的存在,一面主张“无我”的新立场,一面表示人生是苦的存在——以“四苦八苦”为代表,所以,佛教的教义开展,显然不同于印度教了。
  佛教不认为梵天是宇宙的创始者,反而用“因缘生起”(缘起)来说明世界的形成,这一点跟印度教完全不同。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因缘生起”的内涵·
  “无始无终”的主张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相应部经》
  印度教跟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一样,都主张天地是一位绝对者创造的,而佛教一开始就不承认什么绝对者,或创造主等神明的存在。因此,佛教的观点是,世间的存在与一切现象,都以“因缘所生”来解释。在佛教里,根本不提天地创造的说法,由上述的经文可知佛法主张“无始无终一。
  在一因缘”一词里,所谓“因一者,像指直接原因。所谓“缘”者,系指间接原因,或助因。不论任何存在与现象,均由这些因与缘形成的,没有一件事不是来自冈与缘的和合,才能产生。这样一来,在追溯因缘的过去时,始知永远找不到所谓“第一原因一的东西,那只好变成“无始”了。同样地,关于未来也可以这样说,不论变成什么形状,至少仅有眼前的存在,将来什么也看不出来,也就是“无终”的情况。
  不可思议的“因缘”
  不管因缘思想是多么合理的思想,若仅凭人类有限的智慧,也终究无法了解它的整体,或来龙去脉,基于这个意思,佛教才采用“不可思议的因缘”,或“奇妙因缘”等说法。
  “因”指直接原因,还比较容易明C,反而是间接原因的“缘:逗侗内涵很难找寻,只好用“不可思议”的筒写,即“不可思议”一语了。
  例如播下一粒谷子,萌芽后不久,就可以等待收获,这颗谷种在地面萌芽,这项直接原因是少不了的要素。同时,如果缺欠其他要素——阳光、水、和肥料等间接原因的话,绝对不可能有收获。事实上,不仅只靠阳光、水和肥料,也还有其他间接原因的“缘”:那些无疑是很复杂的要素。
  倘若把这个论点套在一个人的存在上面,显然,每个人能够出生为眼前的情状,系依靠过去存在的无数直接,与间接原因,这是可想而知的。
  所谓“我:厄个人,直接生成的原冈是仰赖父母亲的结合,才能出生人间,这是不能否定的事实。然而,也不能忽视影响他出生的无数间接原因。
  父母亲双方都有自己的父母,意思是,“我”的存在,也是来自当初父母亲的双方,即相当于自己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结合,他们四位祖父母的出生,又可以追溯八位曾祖父母的结合……如果追溯到十代以前,就有一千零廿四个人,倘若追溯到三十代以前,恐怕要突破十亿人的数量了。
  倘若在这群祖宗里,只要有一对违背实际的结合,那么,现在也许就不可能生下“我”了。关于这些过去往事,实在是“我:垣个存在无能为力,根本不能改变的,那是有关既定条件的“缘份”。
  但在这些“既定条件”里,“我”出生做人以后,一辈子要做什么呢?当然,“我”可以充份发挥“意志”。这一点跟命运论不同。
  因果超越个人的意志
  那么,人生在世,是否任何事情都能依照本人的自由意志呢?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原因是,人在有生之年的一切行为,也会受到“因缘”两字的影响。
  不妨列举一件浅显的例子看。假定某君拚命读书,目的想考取某所著名大学。他用功的程度,简直难以形容(如果一天平均只睡四个时辰,他可以考取;倘若睡眠超过五个时辰,就会名落孙山)。他纵然用功到这种程度,那么,他能不能考取呢?光靠这项直接原因是不能如愿的。
  二十多年前,全国大学生罢课的风潮闹得很大,害得东京大学不得不在次年停止招生考试了·。
  不管他的头脑多么杰出,平时多么努力,如果没有入学考试,在这种条件下也根本不可能进入该校了。况且,纵使本人能凭自己的努力,得到很好的分数,也照样不能凭自己单方面的条件来决定,至少还要参考其他考生们的成绩。因为录取标准属于相对情状,不论自己的成绩多好,如果遇到大家的平均成绩很高,也可能不录取,相反的可能性也要考虑。总之,光凭本人的自由意志是无补于事。
  这只是现世的一件例子,至于其他一切现象与存在,也非单凭本人的自由意志能够决定。
  这种论点正是三世因果的立场,眼前的生存不仅追溯个人上辈子的情形,也会影响下辈子的生存。因为这个观点,始终要依据个人的业来解说,它会构成轮回的原因。
  2三世两重的因果
  《十二因缘》的致义
  若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来思考所谓三世(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的存在,它会变成以下的图式。
  因为历经三世,原因与结果会变成两重的情状,这种关系叫做二二世两重的因果”。再者,若将它用具体的十二种连系来说明时,就等于“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的教义。
  十二项连系是这样:
  (1)意味迷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无
  明”。
  (2)离开无明,引起第三项的“识”
  动,即是“行”。
  (3)“识”意味在娘胎里寄寓的瞬息。
  (4)在娘胎里,显现身体与心的发育
  阶段,叫做“名色”。
  (5)具备“眼、耳、鼻、舌、身、意
  ”等六种感觉器官,彷佛出娘胎
  的阶段,叫做二八人”。
  (6)出生后二、三年,还不能明确地
  识别苦乐,意指自己触及外界的
  物体,叫做“触”。
  (7)经过六、七年,一面识别各种苦
  乐,一面感受的阶段,叫做“受
  (8)到了十四、五岁,呈现形形色色
  的欲望,刻意要避苦求乐,叫做
  一爱”。
  (9)自我对欲望的追求,似乎起了执
  著,叫做“取”。
  (10)生活上承受上述的“爱”与“取
  ”,叫做“有”。
  (11)其结果再以某种形式生下来,叫
  做“生”。
  (12)生下来不久会老化,最后,不得
  不死亡,叫做“老死”。
  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系
  在上述十二项里,第一(无明)与第二(行)项,属于过去世的原因,从第三到第七项(识、名色、六入、触、受),属于现在世的结果。从第八到第十项(爱、取、有)属于现在世所造的原因。第十一(生)与第十二(老死),属于未来世要承受的结果。这项关系可以图式于下:
  由此看来,人类现在的出生,还是来自过去的原因,而且,现在世里,有生之年也制造自己投生未来世的原因,再度以结果方式出生未来世,接著会老死,这样永远反复下去。
  这就是佛教所说轮回的外观,那么,人类如何才能切断这个轮回的轮子呢?
  3、“四苦入苦”的世界
  佛教思想的起点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在受苦,这些苦可以“四苦八苦”为代表,纵使看得见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仍然嫌弃人生的存在,不想再轮回下去。表面上,虽然分成许多宗派,也冠以佛教之名,其实,最终目的只有一种。那就是,希望开悟成佛,成佛才是惟一的目标。
  为了免于“生”与“老、死”,并进一步追求其中的原因,企图找出根本原因,只要切断它的根,那么,自然不会从原因生出什么现象了。于是,释尊建立“十二因缘三冱项体系,惟一的理由,不外教示世人怎样切断轮回的巨轮。
  表面上看,四苦里的“病”苦,没有被包括在“十二因缘”里,其实,生病才是死的最大原因,只要一想到此,不难理解病也当然在其中了。
  就整个来说,四苦的意义,就是指人类的“出生”,谁也不例外,都会在每一瞬间“老”下去,不久会“生病”,最后“死去”。虽然,有人年轻轻就突然意外死亡,有人一辈子不生病,就成了老者,但有一天却一病不起,呜呼哀哉,诸如此例,也不算少数,其实,只要生在人间,最后非死不可,光是这项事实,谁也不必争论。
  根本的生死观
  幸亏我们人类对于自己的死,仅限于知识上的理解,而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正因为这样,大家才会平静地生活下去。倘若能够预知自己的死期,恐怕谁都会紧张起来。
  古人希望死后仍有生命存在,其实,这也不是无稽之谈,因为人类自古以来,都期望永远活下去。
  也许有些读者会怀疑,倘若谁都希望长生的话,那么,世上为什么有人要自杀呢?
  自杀的原因很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忍无可忍人间的痛苦,为了逃避痛苦才去自绝,另一类是对来世的憧憬。
  表面上看,他们很类似佛教对于世间所谓苦恼的理解,其实,两者的差别极大。换句话说,至少双方都认为只要到下辈子,大概就不会苦恼了!甚至认为那时会充满著快乐。因此,他们才希望投胎转世,殊不知他们在心理上也认同轮回会持续下去。
  相反地,佛教所谓觉悟,决不是朝向投胎转世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再也不要返回轮回的世界里来。
  不管怎样,对于一般芸芸众生来说,死亡都是恐怖的对象,所以,接近死亡的原因——老与病——也同样令人烦恼。这样一来,引起老、病与死的根本原因,才是所谓“生”的现象;故将它归纳为四苦。
  爱别离苦
  佛教所谓人生有八苦,后面四苦是:
  第五苦叫做“爱别离苦”,必须离开自己心爱的人。
  第六苦叫做“怨僧会苦”,必须遇到自己嫌恶的人。
  第七苦叫做“求不得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至于第八苦,叫做“五蕴(五阴)炽盛苦”,人类的存在由五种要素组成,而它本身即是一种苦恼。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肉体的呈现,后面四种属于心的活动,结果发现身心组成的人类,才是真正苦恼的存在。
  先从“爱别离苦”开始说明。
  因为人生总有一天要死,纵使不死,一辈子里也会失去许多自己心爱的对象。倘若是一种短暂的别离,以后也许还能见面,不料,死亡的别离,等于永远失去自己所爱的对象,这是最痛苦不过的事。
  先会失去祖父母和父母亲,之后,配偶、兄弟姊妹、友人、师长、近邻和亲属等,一群敬爱的人也会纷纷弃世,再也见不到面,这就是人生了。纵使再幸运的人,能够活到相当年岁,在他有生之年,也必会参加好几回亲人的告别仪式,倘若没有这种体验,就先行离去的话,自己的死也会令许多人伤心欲绝。总之;爱别离苦是人间极悲惨的事。
  “怨僧会苦”与“求不得苦”
  第六项的“怨僧会苦”,也许更会引起大家的共鸣。
  有些人也许有过这种体验,就是从幼稚园开始,在漫长的教育过程里,难免碰到很讨厌的老师,但也非上他的课不可,或遇到可恶的同学,但也非跟他坐在一块儿不可,在工作场所里,若遇见讨厌的上司或同事,那么,每天工作显得多么无聊?如果遇到可恶的人来担任导师,每天要跟他碰面,也是不胜烦恼。同样地,站在老师的立场也一样,纵使被派到顽皮班,不想教授他们,但若被学校指定去,那么,以老师的身份来说,也只有尽全责了。
  在一个大家族里,万一有僧恶的人在内,朝夕相处,也若不堪言。只要是过来人,应该理解其中的滋味。
  第七项的“求不得苦”,也是很切实际。原冈是,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再多也不能满足。
  就以年龄来说,年轻时即使不希望长生,到了相当年岁,就想要更年轻,更长命,这是人之常情。冈为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得不到的东西也想要得到。
  同样地,对于金钱、地位、财产和名望也如此,多多益善,凡夫都是这样的心态。甚至连亲鸾上人也透露心声说:“沈没在爱欲的大海上,迷惑于名利的大山里。”
  自寻苦恼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上述三种苦恼,则不难发现苦恼的原冈,全是白己找的。总之,冈为有爱情,才有别离的苦恼,冈为有怨僧,才会有碰面的苦恼,冈为有所期求,才有难得之苦。倘若缺少爱的对象,即使要离开一大群人,也会无关痛痒,什么苦恼也谈不上。如果缺少怨僧的对象,纵使相见或同居,也无所谓苦恼。期求的情况何尝不然呢?只要内心无所祈求,那么,既不想得到手,也无悲叹可言。
  巾此看来,前半的四苦和后半的三苦,共计七苦的原冈,根本上,就是由身心的存在所致使,才有第八项苦——“五蕴炽盛苦”的出现。
  苦恼是人生在世的实况,只要对它真正明白,照理说,再也无意投胎转世了。可惜,世人千方百计重视世俗的各项欢娱,才一直向往苦恼的轮回世界,念念不忘“再度出生做人”,或想“眼前虽然苦恼,也许下辈子会好些”。
  接著,谈谈如何从错误认识中、找寻解脱的方法。
  屯转迷开悟
  怎样脱离“无明”呢?
  所谓“有生必有死,造物总会消灭”,正是佛教主张的“诸行无常”,只要注意它的实况,我们应该会涌起一种愿望:“超过这种无常的世界,一定有一个永远平安的世界。倘若有那种世界,不论如何要去那里才对。”
  诚如上述,佛教的目的在“成佛”。但是,成佛的内容,应该指如何到达那种真实宁静的状态?
  佛教主张“诸行无常,是生减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只要我们注意到人世的无常,应该要抛弃自己对无常的执著才对。这正是摆脱“无明”——“十二因缘”的第一项——的方法。
  只要能够除去“无明”,当然,就不会出现下面的活动——“行”。所以,我们今后要逐一切断连锁起来的环节,最后,才不必迎向第十二项的“老死”了。
  怎样迈向“正觉”之道呢,
  反过来看,倘若大家不迎向那个讨厌的现象——“老死”,也只好否定前面的“生”。这样一来,以前所谓生存的一有”也会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等于切断每一项前面的连锁。结论是,只要连最前面的“无明”也消失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轮回的苦恼了。到达这种状态时,才能脱离轮回的转动,这叫做“解脱一。
  若照这样下去,凡得以“解脱一的人,也就是能正确地认识人间的真貌,这种人叫做“正觉者”。换句话说,他们叫做“真正觉醒的人”,也是梵文所谓的“佛”。凡是能够到达那种境界,就叫做“成佛”。
  那么,成佛以后的境界又是如何呢?这个问题将放在第六章叙述。之后,诸位也许会怀疑——为什么大家都会如此嫌弃轮回世界呢?难道人间世界真是这样无聊吗?回答这个题日以前,不妨进一步详述轮回世界的内容。(待续)
  摘自《菩提树》1993年2月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待人接物、一切工作都不要着相,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里面清清净净,这就是菩萨事业。而不是叫我们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们样样都做,样样清净,样样不执着。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当中没有界限的。迷了,一切法就叫世间法,为什么?堕在世间了。这个世间就是十法界,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世”,有一切界限,这是“界”。如果真的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一切法统统叫出世间法,没有一法是世间法。由此可知,世出世间也就是在我们一念迷悟而已。迷了,出世间就变成世间;悟了,世间就变成出世间。悟了,出世间没有了,世间法也没有了。世间、出世间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大家要好好去想这些道理,然后念经才有趣味,念了会开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