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2014/9/4    热度:348   

净界法师: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这个觉的意思,我们再作一个说明。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你想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完全是活在直觉当中的,就是心随妄转。

  你今天遇到什么人事、你突然间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带着你去做什么事,你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你心随妄转,由妄想来作主。我们学佛以后,开始明白道理,这个佛法道理的观照有三层:

  第一个是因果的道理。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当中,他的果报体是有差别的:你看这个人他看起来很有福报、财富很多,但是他多 病;这个人身体很健康,但是贫穷: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果报是各式各样。这个差别,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以佛法来说是有它的因缘──诸法因缘生。

  什么是因缘呢?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所以我们讲: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

  这个因果道理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隔世的招感,不是今生的。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造作的业所创造的;那你得到这个果报,你又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你来生的果报。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创造来生的你,这个就是佛法说的三世因果。那这个三世因果,就构成一个无量生命的水流,也就是说,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所以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的真相,第一个就是看到因果的道理,这因果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要避免造恶,因为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而且你喜欢有安乐、希望有安乐的资具出现,你就应该修善。所以对因果道理的了解,强迫我们去反省自己、去断恶修善,而这断恶修善的动力,来自于对真理的理解,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是觉悟因果。

  第二个是觉悟空性。

  如果我们的了解只是在因果的有相分别,我们会感到心是非常躁动不安的,因为你都是在善恶的对立、得失当中打转;所以我们了解因果以后,开始修习我空观,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生灭的,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所谓的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比如说: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你前生有蚂蚁的色身外表、有蚂蚁的心态;由于这个业力的熏习,你今生变成一个人的色身、人的心态 :这二个果报体,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完全改变了,因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是很卑贱的,整天就是工作;你今生做人的时候,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生命的流动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透过无常、无我智慧的观察,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整个生灭变化当中 ,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没有。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我空真理的时候,我们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就慢慢趋向于涅槃的境界。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层真理,就是空性的真理。

  因果的道理是有相的,空性的道理是无相的,在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偏一边的,所以我们第三个要了解的是真如的道理──中道的实相。

  我们开始了解到,其实整个法界的缘起,是我们一念心所创造的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内心的本性是空性 的,但是它一动就是十法界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整个生命,在我们内心当中,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到整个生命的流动,每一个点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你就同时观照到有相的因果跟无相的空性,这样子我们就开始趋向于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菩萨道。

  这个就是在整个佛法当中,我们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这个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外道也做慈善事业、佛弟子也做慈善事业,外道做慈善事业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们在信心当中,还多一层智慧,这个就是觉。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六根在六尘里面统统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一切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真正的供养是放下,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放下妄想、放下执着、放下忧虑、放下牵挂、放下烦恼,这样修供养,才叫真正供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