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的净土信仰及其在中国净土思想史上的地位
2014/9/3   热度:239
山东烟台师范大学政治系-王公伟
内容提要:永明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探讨了永明延寿净土信仰的缘由,认为永明的净土信仰是理所必然,势所必至。其次,依据永明延寿著述,考察了其净土信仰的具体内容。最后,从中国净土宗和净土思想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对永明延寿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了评述。
关键词:永明延寿 净土 四料简 禅净双修 唯心净土
永明延寿大师,五代时著名僧人。大师俗姓王,浙江钱塘人。[1]自幼对佛教有缘,年三十随龙册寺翠岩法师出家为僧。后到天台山天柱峰参访法眼宗的嫡传德韶,有所觉悟。宋建隆元年受到吴越忠懿王钱俶的邀请,复兴灵隐寺,第二年驻永明寺直至灭度。大师一生著述甚多,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以及《神栖安养赋》等六十余部。大师以一心为宗,倡万善奉行,最后归心净土,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的六祖。
一、永明延寿净土信仰的缘由
净土宗在善导大师的弘传下,“称名念佛”、“往生净土”的主张深入僧俗,一时蔚为大观。但是,净土宗的这一主张却遭到了禅宗的极力反对,一时间两宗势同水火。[2]后永明延寿大师出世,其以法眼宗第三代嫡嗣的身份,力主净土。永明延寿大师倾心净土,是禅宗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净土宗发展过程众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禅净融合时代的来临。
关于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信仰的原因,历史的记载颇具戏剧性。据《乐帮文类》载:“因思夙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二愿毕生广利群品。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阄,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冥心自期曰:‘傥於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须七返拈著为证。’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并得诵经万善生净土阄。由此一意,专修净业。”[3]这种说法与在此之前的《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的记载完全不符,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乐帮文类》的记载是不可靠的。[4]事实上,永明延寿归心净土的具体经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何要信仰净土,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首先,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信仰顺应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永明之前,中国佛教史上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灭佛事件,那就是唐武宗的会昌灭佛。会昌灭佛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是毁灭性的。灭佛之后,佛教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一些重要的经典没有了,一些著名的高僧灭度了,佛教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变化了。
会昌灭佛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关于佛教义理的讨论就是一个重点,这种局面到隋唐发展到顶峰,涌现了很多的义学大师。高峰之后,当然就会衰落。会昌灭佛只是一个导火索,没有会昌灭佛,义学之路也会走到尽头。所以,会昌之后只有标榜修行的禅宗与净土宗还能够维持佛教的局面,其余佛教宗派则一概一蹶不振。与这一发展趋势相联系,佛教也呈现出从精英佛教向民众佛教的转变。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净土宗的称名念佛。永明延寿大师看到这一转变,并且紧紧的抓住了这一转变,所以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信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其次,永明的净土信仰也是出于救治禅宗弊病的需要。会昌灭佛之后,禅宗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其本身所具有的矛盾也逐渐显露。惠能之后,禅宗各标宗旨,很快分裂成伪仰宗、临济宗、法眼宗、云门宗和曹洞宗等门派。各宗内部又分成很多更小的门派。禅宗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与其“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旨密切相关。每个僧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内在感悟确立宗旨,谁也没有权力评价别人感悟的是非得失。由于个人感悟不一,势必造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并不是人们所需要的。人们需要的是可以验证的、统一的宗教经验。很明显,禅宗无法提供这些。因此,禅宗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危机。对此,在延寿之前的宗密已经看到了,“诸宗门下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伪户牖,各自开张。以经纶伪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孥,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其诤后人,增烦恼病,何利益之有哉。”[5]这种局面到永明时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更厉害了,“……或著本智而非权慧,或迷正宗而执化门,或滞理溺无为之坑,或执事投虚幻之网,或绝边泯迹违双照之门,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或定慧偏习而燋烂道芽,或行愿孤兴而沈埋佛道,或作无作行修有为菩提,或著无著心学相似般若。……”[6]如此等等,永明列举了一百二十种之多。所有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就是从自身出发,将自己的感悟作为绝对真理。既然人人的感悟都是绝对真理,那也就不存在真理了。佛教的客观性哪里去了,没有了客观性的佛教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这充分表明禅宗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误区,纠正这个误区只能是向一个客观的标准靠拢。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标准就是净土宗的称名念佛、往生净土。这一点,永明延寿看到了,因此,永明延寿大师才以法眼宗嫡嗣的身份力倡净土。
二、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思想内容
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信仰是为了对治禅宗的弊病而非否定禅宗的参禅,因此,其净土信仰表现为典型的禅净双修。
首先,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宗的立场主张唯心净土。“唯心净土”的思想本来是禅宗反驳净土宗弥陀净土的一贯武器,但在永明延寿大师这里,“唯心净土”反而成了其论证禅净不二的良方。在《万善同归集》中,永明自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7]意思是既然净土以心为准,那为什么还要承认西方的极乐净土呢?对此,永明的回答是:“ 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著境只堕所缘境中。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又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乃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忍力易成速行菩萨道。”[8]这就是说,诸佛乃至一切外在的世界,无非是人的一心显现。因此,要达到唯心净土,就需要明了自己的心,也就是使自性清净心逐步开显,净土也就逐渐显现。只不过由于众生的根机低劣,需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得到阿弥陀佛的帮助。关于这一点,永明在其《宗镜录》中也有说明:“天台《净名疏》云,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者,观心性本净,犹如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国也,观觉悟此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行,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9]这是永明引用天台宗的观点,进一步说明其“唯心净土”的含义。总之,永明关于“唯心净土”的观点并没有突破以往禅宗、天台、华严等义学传统。
其次,永明延寿大师也承认弥陀净土。如果永明只是单纯的主张唯心净土,那他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净土宗的六祖。永明之所以成为六祖,当然在于他对弥陀净土的推崇。
净土宗的弥陀净土的重要特征是称名念佛,这也是禅宗极力反对的。因此当时有人问:“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顿朗。何得唱他佛号,广诵馀经?”[10]对此,永明的回答是:“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法界。经云,一一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且如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拔难,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11]接着永明广引经论,证明称颂佛名的诸种功德。
与其他主张“唯心净土”的大师不同,永明延寿大师并不否定弥陀净土的实在性。“问:‘即心是佛,何须外求?若认他尘,自法即隐。’答:‘诸佛法门,亦不一向,皆有自力他力自相共相。十玄门之该摄,六相义之融通,随缘似分。约性常合,从心现境,境即是心。摄所归能,他即是自。……夫因缘之道,进修之门,皆众缘所成,无一独立。若自力充备,即不假缘。若自力未堪,须凭他势。譬如世间之人在官难中,若自无力得脱,须假有力之人救拔。又如牵拽重物,自力不任,须假众它之力,方能移动。但可内量实德。终不以自妨人。’”[12]永明认为,是否外求要看自己的本领,如果自己有足够的本领,当然不必外求,如果自己内力不济,就需要外求。永明延寿大师认为佛教的发展已经进入末法时期,众生根机都很低劣,如果没有外力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救助,终生是不能得救的。“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当知自行难圆,他力易就。如劣士附轮王之势,飞游四天。凡质假仙药之功,升腾三岛。实为易行之道,疾得相应。慈旨叮咛,须铭肌骨。”[13]
另外,净土宗的“十念往生”也广受非议,永明延寿大师却表示认同。“十念往生”是《观无量寿经》中所提出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辈九品中的下品下生,经中言:“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14]五逆十恶可以说佛教中的罪大恶极,连这种人只要临终念佛就能够往生,确实让人很难理解。因此,这种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永明延寿大师则不同流俗,赞成十念往生。他解释说:“问:‘一生习恶积累因深,如何临终十念顿遣。’答:‘那先经云:国王问那先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终时念佛,死後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言。如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因船故不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不入泥犁中。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便入泥犁中。又智论问云,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作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勇健故,胜百岁行力。’”[15]
最后,对于人们提出的往生净土难以证明的疑问,永明回答说:“ 若提宗考本,尚不说有佛有土,岂言达之不达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缘,匪动丝毫,常冥真体。若约事论,故非一等,九品往生上下俱达,或游化国见佛应身,或生报土睹佛真体,或一夕而便登上地,或经劫而方证小乘,或利根钝根,或定意散意,或悟迟速根机不同,或华开早晚时限有异。今古具载凡圣俱生,行相昭然明证目验。”[16]在永明看来,如果从本体的理角度看,根本无所谓有佛无佛、净土秽土,也无所谓往生不往生。但是,我们从现象的事角度看,确实存在着三辈九品的不同。
由上可见,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信仰非常坚定,绝非权宜之计。这一点,在大师的《神栖安养赋》中表露无疑,“弥陀宝刹,安养嘉名。处报土而极乐,于十方而最清。二八观门,修定意而冥住;四十大愿,运散心而化生。而乃毕生受持,一生归命。仙人乘云而听法,空界作呗而赞咏。紫金台上,身登而本愿非虚,白玉毫中,神化而一生自庆。……地域消沉,湛尔而怖心全息;天华飞引,俄然而化佛迎之。慧眼明心,香炉堕手,应谶而莲花不萎,得记而宝林飞久。奇哉,佛力难思,古今未有。”[17]
三、永明延寿大师在中国净土思想史上的地位
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宗法眼宗第三代嫡嗣的身份弘扬净土,对于改变禅宗对于净土念佛的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净土宗对于永明延寿大师很推崇,以至于他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的六祖。
实际上,要研讨永明延寿大师在中国净土思想史上的地位,永明“四料简”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所谓四料简,传说是永明延寿大师为了弘扬净土而提出来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在这里,永明将禅宗的参禅和净土宗的念佛进行比较,提出四种可能的情形。第一,既参禅又念佛的行人,是最高明的,今世能够作人师,将来能够成为佛祖。第二种,只修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事参禅的行人,将来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并最终开悟。第三种,单纯参禅而不念佛的行人,大多会误入歧途,前景不妙。第四种,既不参禅也不念佛的行人,永明认为只有一种下地狱、接受各种煎熬的前途。从这四种情形看,永明的倾向性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推崇净土念佛法门、贬抑禅宗的参禅法门。如果四料简确为永明所,那么对于永明延寿大师的净土宗地位则不会有人反对。但恰恰在这一点,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没有足够确凿的证据表明四料简是永明所为。于是,就有了否定永明四料简的说法,其中著名佛教学者顾伟康的观点很具代表性。顾伟康在其《禅净合一流源》中对永明四料简做了详细的考证,认为其并非永明所作,而是后人的伪托。其基本的论点是:第一,在现有的署名为永明的著述中没有“四料简”的内容;第二,“四料简”的扬净贬禅的思想倾向与永明的思想不符;第三,类似四料简的内容直至元末明初才出现。[18]顾采取的是内证和外证结合的方式来否定四料简为永明所作。应该承认,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但还远远不能达到彻底否定的程度。这是因为,第一,现有著述没有四料简并不能代表永明没有作过四料简。第二,即使在永明著作中没有与四料简相同的字句,也不能表明四料简非永明的思想。[19]至于四料简的思想与永明思想不一致,倒是值得注意。从“四料简”看,确实存在着贬抑禅宗的倾向。我们从《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中可以看到,永明主张万善同归,理论上他不应该这样贬斥禅宗的参禅。这该如何解释呢?事实上,永明在四料简中所说的“禅”并不是泛指,应该是特指,特指那些以卖弄机锋为能事、不事实际修行的禅僧。这一点,在《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中所列举的僧界弊病中可以得到证明,如“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须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现。学法之辈徒执事迷理,何修孜孜理法,合则双美,离之而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20]。换句话说,四料简不是简单的否定参禅、肯定净土,而是对当时僧界现状的一种描述。也许在永明的眼里,很多僧人的参禅只是徒有虚名,相反念佛确实实实在在的功夫,所以他才得出四料简中的结论。当然,即使四料简并非永明所说,也不会妨碍永明在净土思想史上的地位。
永明延寿大师被后人称为净土宗的六祖,因此,他的贡献首先体现在净土宗上。
第一,永明延寿大师开创了中国净土宗禅净双修的局面。净土宗作为一个宗派,是在唐代由善导大师创立的。由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简单易行,对于信众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发展很快,并最终与其他的佛教宗派形成冲突,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禅宗,前文所引惠能的话就是明证。武宗灭佛,佛教受到的打击很大,佛教的义学可以说一蹶不振。只有禅宗和净土这种以修行为主导的佛教宗派才幸存下来,同时二者的冲突就更激烈了。但永明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种局面。永明以禅宗法眼宗嫡嗣的身份,不遗余力的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使禅宗、净土相互攻击的现状得到了根本改观。从永明之后,禅宗对于净土宗念佛的主导性倾向是认同而非否定,弘扬净土者也代有其人。如在宋代,天衣义怀撰《劝修净土说》,兼修净土;在元代,著名禅僧中峰明本作《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劝修净土;天如惟则作《净土或问》一卷,倡导禅净双修;楚石梵琦作《西斋净土诗》三卷,弘扬净土法门。同时,净土宗也改变了攻击禅宗的态度,开始容纳参禅的禅宗人士。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云栖祩宏,祩宏以净土祖师的身份,主张参究念佛,和会参禅与念佛。可以说,是永明开创了禅净双修的道路,也开创了中国净土宗发展的新历程。
第二,永明延寿大师纠正了净土宗过于注重他力的倾向,使自力他力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净土宗的走向。禅宗与净土,是五代之后中国佛教的代表。禅宗的特点在于自力修行,净土宗的特征在于他力拯救。禅宗按照自力的模式走下去,必然是各行其是、败相丛生。净土宗按照他力的方向延续,必然导致单纯信仰的出现,导致佛教理性的丧失。事实上,这种征兆已经出现。永明延寿大师出世,将净土宗的念佛理念纳入到禅宗的修行体系中,等于在自力的基础上纳入了他力的因素,这就纠正了禅宗散漫不一、行将解构的危机;以禅宗的参禅纳入到净土宗的念佛修行体系,等于在他力的基础上纳入自力,改变了净土宗偏重信仰的一面。应该说,中国的净土宗之所以能够保持目前的局面,而没有发展到日本的本愿法门的地步,与永明延寿大师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其次,从中国净土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永明延寿大师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净土宗以末法思想作为其修行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一方面为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另一方面,它也完全堵塞了其他宗派的修行法门。因此,它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反弹,在当时,几乎所有佛教宗派都反对净土宗,净土宗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永明延寿大师以“一心为宗”,主张万善同归,认为任何一种善行都有利于佛教的修行,取消了念佛的排他性一面,同时吸取其方便易行的一面。这样,就会净土思想的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是因为,尽管其他佛教宗派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满,但往生净土却是每一个修行者的理想所在。因此,一旦永明延寿大师以禅净双修解除了念佛的排他性枷锁,其他佛教宗派对于净土的接受就不再有障碍。永明之后,华严、天台、等宗派,对于净土纷纷跟进,净土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宗派的共同追求,净土宗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寓宗。
[1] 也有的说是其为丹阳人,后来才迁居余杭。(参见《乐帮文类》<延寿传>,《大正藏》47卷195页上。)
[2] 《坛经》中记载:“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道俗,常念阿弥大(陀)佛,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望为破疑。’大师言:‘……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使君,东方但净心无罪,西方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这段话,实际上成为后来禅宗人士反对净土的经典。当然,我们不能机械理解惠能关于净土念佛的言论。惠能对于念佛的不认同完全可能是对一些不事修行的禅宗人士的告诫,对于真正的念佛为修行手段的净土宗人士可能并不包括在内。事情的真实状况我们无法了解,但后人对它的理解则很明确,那就是禅宗反对净土宗的念佛,认为念佛于修行无补。这一点是当时禅宗和净宗人士的共识,以后的种种纷争都与此有密切关系。
[3] 《大正藏》47卷,第195页中。
[4] 参见杨笑天:《永明延寿净土信仰之确立》,《佛学研究》第七期,1998年版;顾伟康:《禅净合一流略》,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11月版。
[5] 《大正藏》卷48《禅源诸诠集都序叙》,第398页中。
[6] 《大正藏》卷48《宗镜录》卷46,第689页上。
[7] 《大正藏》卷48,第966页下。
[8] 《大正藏》卷48,第966页下。
[9] 《大正藏》卷48《宗镜录》卷21,第533页上。
[10] 《大正藏》卷48,第962页中。
[11] 《大正藏》卷48,第962页中。
[12] 《大正藏》卷48,第962页上。
[13] 《大正藏》卷48,第968页下。
[14] 《大正藏》卷12,第346页上。
[15] 《大正藏》卷48,第967页中。
[16] 《大正藏》卷48,第968页下。
[17] 《大正藏》卷47,第214页下、215页上。
[18] 顾伟康认为天如惟则《净土或问》中的“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然则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岂不验与此哉!”应该是四料简的元型,并进一步认为,四料简极有可能是惟则所为。
[19] 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多的是,如“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被很多人认为是汉代的董仲舒的原话,实际上却是《汉书》中概括董仲舒思想的话。
[20] 《万善同归集》卷上,《大正藏》48卷,第963页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实实在在讲,我们这一生要想断妄想不容易,所以佛告诉我们一个回归自性的妙诀,就是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多了解一分,你会多放下一分。修行秘诀,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四个字,“看破放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