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十一讲 证相六妙门的功德妙能


2014/9/4    热度:167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十一讲 证相六妙门的功德妙能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果证,说不具足。今当更分别六妙门证相。

  修因中具有果相,果德中含有因行。解行相应叫做证。所以说证相乃是为了给行人印证心地起见,如能符合其中某种证相,就能了知自己的位次,不会产生滥称圣位的过失。

  六门有四种:一者次第证;二者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顿证。

  六妙门摄一切机,融一切行,所以在证相上也有四种的不同。

  云何次第证?如上第一历别对诸禅门,及次第相生六妙门中,已略说次第证相,细寻自知,今不别说。

  历别是次第相对应的禅门,相生是依次证入的法门,二者都是次第的。

  第二互证,此约第三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

  妙门中论证相。所以者何?此四种妙门修行方便,无定次第,故证亦复回互不定。如行者当数息时,发十六触等诸暗证,隐没无记有垢等法,此禅即是数息证相之体。而今不定,或有行者於数息中,见身毛孔虚疏,彻见三十六物,当知於数息中证於随门。

  这第二种证相属於互证,也就是修一法时出现其余法门的证相。从第三妙门至第六妙门的四种法,没有固定的次第,都有互证的可能性。

  文中行数息时开发十六触的善根,应该是所证的本相,但是如果见三十六物,就已经属於随门的证相了,所以说是不定的证相。

  复有行者於数息中,证空静定,以觉身心寂然,无所缘念。入此定时,虽复浅深有殊,而皆空寂之相,当知於数息中证止门禅定也。

  凡是证入空寂之定,不管浅深,都属於止门的禅定相。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内外死尸不净,腱胀烂坏,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隐,当知於数息中证观门禅也。这是定心中出现有相的观境,所以属於观门的禅定证相。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发空无相智慧,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

  等,巧慧方便,思觉心起,破折诸法,反本还源,当知於数息中证还门禅也。

  一切照於谛理的智慧,都是为了破执著而归真源,所以属於还门的禅定证相。

  复次,行者或于数息之时,身心寂然,不得诸法,妄垢不生,分别不起,心想寂然,明识法相,无所依倚,当知于数息中证净门禅也。修法到了寂灭一切惑、明照一切法、清净无碍时,就是证入净门的禅道之相。此则略说於数息中,互发六门禅相,前后不定,未必悉如今说,余随、止、观、还、净,一一互证诸禅相,亦如是。

  修禅法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证相,全靠有经验的过来人指导,所以不能死执文字相而昧于当下具体的情况,应当不断积累经验,善巧化转,方能愈入愈深。

  所以有此互证诸禅者,意有二种:一者修诸禅时互修故,发亦随互,意如前四种修六妙门相。二者宿世业缘善根发,是故互发不定,义如坐禅内方便验善恶根性中广说。

  推究互证的原因,无非二种,一是所修法的法缘影响;二是过去世曾修过的禅定业的业缘。一属新熏,一属旧习的开发,所以形成了不定。《渐次止观》中有大量篇幅阐释此意。

  第三云何名证旋转六妙门相?此的依第七旋转修故发。所谓证相者,即有二种:一者证旋转解;二者证旋转行。

  第三种证相是旋转证,是通过善巧的旋转性的修习,达到心慧开发的悟解与实际相应的行持的二种证相。云何名为证旋转解发相?行者於数息中,巧慧旋转修习故。尔时,或证深禅定,或证浅定,於此等定中,豁然心慧开发,旋转觉识,解真无碍,不由心念,任运旋转觉知法门。

  这是解释旋转解的开发的现象。举数息为例,运用善巧的智慧旋转地修习,证得或深或浅的禅定,依定而观,豁然之间心地智慧迸射而出,再以此慧旋转于觉了的识心之中,悟解真性了无疑虑与障碍,它是自然而显,故所以不须藉助心念的思惟作用,即能够任运地旋转觉识的法门。

  旋转有二种,一者总相旋转解,二者别相。总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总想,二者解俗总相。别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别相,二者解俗别相。于一总相法中,旋转解一切法,别相亦尔。

  总相是对整体把握与悟解,别相是差别入微的透徹。解真即对真谛的悟入,解俗即对俗语谛的明了。真谛有实理与异解的不同,俗谛有实存与变化的差异,所以通过对总别二相的旋转觉了识知而悟解一切性相诸法。

  云何名为证旋转行相?行者如所解,心不违言,心口相应,法门现前,心行坚固,任运增长,不由念力,诸善功德自生,诸恶自息。

  修行者如能依据自心所证入的悟解,使心念不违背自己的言说,心与口达成相应一致,使法门时时现前,心的行持坚固不退,这样如果任意增长,而不依赖心念的策发之力,那么,一切善净功德自然生长,一切诸染之过自得息灭。这是依悟力自然修行的最好进道办法。

  总相别相,皆如上说。但有相应之异,入诸法门境界显现之殊故。今则略出证旋转行。如一数门,具二种证旋转故,余随、止、观、还、净亦如是。略说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广对诸法门也。

  依悟解之力自然行道,也有总相与别相的不同,因此有时行於真谛,有时行於俗谛;有时与总相相应,有时与别相相应;而所人的法门有显现与不显现的差别,这是因其力气不充足的缘故。仅举数门,其余五门也是同样的含义。因此,在功行地中,应当自细谛观思惟,掌握其中的真意而广摄所对应的法门。

  禅旋转六妙门者,即是得旋陀罗尼门也。是名无碍辩才巧慧方便,遮诸恶令不得起,持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门,必定不久入菩萨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由旋转修因的解行,而证得旋陀罗尼门的果用。这果用包括无碍辩才的随机妙谈,与巧慧方便的实际妙用。所以能遮一切恶法不令生起,持一切功德不令漏失。任运地行证这一总持门,必然地在不久之後入於菩萨深位,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第四云何名为圆证六妙门?行者因第八观心、第九圆观,二种六妙门为方便,是观成时,即便发圆证也。

  圆证是最究竟的圆满成就,通过观心与圆观两种方法下手做工夫的人,修到现行圆成时,就能显发圆证的功德妙能。

  证有二种:一者解证,无碍巧慧,不由心念,自然圆证,识法界故名解证;二者会证,妙慧朗然开发,明照法界,通达无碍也。

  圆证分为两种:圆识法界的事理是解证,即大开圆解的彻悟之境,此时具有无碍的善巧智慧,并且自然显现,不用分别的心念去缘虑。圆明遍照法界的性相是会证,大智通达,一切事理均无障碍,这是微妙的智慧,从本源上开发後的自然妙用。

  证相有二种:一者相似证相,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相;二者真实证相,如《华严经》申明初发心圆满功德智慧相也。

  所证的相有浅深两种,未破无明的证相的极致是圆十信位的六根清净相,属於“相似即佛”的证相。已破无明,分证三德秘藏的初心已经同佛一样化显无碍,所以属於真实证相。

  云阿名相似圆证为六妙门?如《法华经》说眼根清净中,能一时数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数量,故名数门。一切色法随顺於眼根,眼不违色法,共相随顺,故名随门。如是见时,眼根识寂然不动,故名止门。不以二相见诸佛国,通达无碍,善巧分别,照了法性,故名观门。还於眼根境界中,通达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境界,悉明了无碍,不一不异相故,故名还门。复次,见己眼根境界,还於十方凡圣眼界中现,故亦名为还门。虽了了通达见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别,知本性常净,无可染法,不住不著,不起法爱,名为净门。

  此则略说于眼根清净中,证相似六妙门相,余五根亦如是,广说如《法华经》明也。

  相似证六妙门是从现象到功能再到智体来表述的。

  第一、是眼根所数的十方世界凡圣色心的一切现象的广大无边之量。

  第二、一切万物都是随顺眼根,根色之间没有对立矛盾,是共相顺而一致显现。

  第三、正用眼根见万象时,识性寂然不动,是即用而止不动而显的止门证相。

  第四、虽然在寂然心中宛见诸佛国土,但却无有二相可得,唯一体之所现,不立差别的执取,所以能通达一切万法而不被物累,并且能善巧分别,照了诸法的本性,这是圆观观门的体现。

  第五、六根互用,还归无二;自他互显,通达无碍。这是明了照智还本之际,融消了根与根之间的隔碍,所以达成不一不异的境地。这是还门的回互机用。

  第六、专指智体在事用上的清净的功德。即不起了知、无染、不住不著、离法爱等。但仍有这些名目在,仍未证入性地而圆三身,所以这里的净门仅是相似的智其余的五根也同样具有如上的意义,可参阅《法华经》。

  云何名真实圆证六妙门?有二种:一者别对;二通对。别对者,十住为数门,十行为随门,十回向为止门,十地为观门,等觉为还门,妙觉为净门。_别对是以六妙门的不同妙能相对住、行、向、地、等、妙的六级证境,这是随门立位的方便。

  二通对者,有三种证,一者初证,二者中证,三者究竟证。通对是通一切证相过程的三个根本层次,其中初证最为重要。

  初证者,有菩萨入阿字门,亦名初发心住,得真无生法忍慧。尔时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数无量法门,故名数门。

  “阿”字是华严字母的每一个字音,代表无——真空寂灭的无生之性。所以菩萨证入阿字门也叫做初发心住,住入三德秘藏的不思议境界,得证真实的无生法忍的大智慧。这时能够在一念——非真非妄的性海妙能的圆心之中,数尽微尘世界中的四圣法界的一切心行与无量法门,这是广大圆明妙心所显发的功能。因特指从“无”显现数的功德,故为数门的初证。

  能於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故名随门。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乘及一切三昧,虚妄及习俱止息故,名为止门。能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具足种种观智慧,故名观门。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神通转变调伏条生,反本还源,故名还门。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说事,而心无染著,不为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净佛国土,令众生入三乘净道,故名净门。

  随门的证相是事业的随顺,止门的证相是三昧的成就与妄习的息灭。观门的证相是觉了法相与具足观智。还门的证相是通达诸法与神变调伏。净门的证相是在无染著中庄严国土、令众生入三乘道。五种妙门都在一念心中的显现妙用。

  初心菩萨入是法门,如经所说,亦名为佛也!已得般若正慧,开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明见佛性,住大涅槃,入法华三昧,不思议一实境界也。广说如《华严经》中所明,是为初住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初心菩萨证入了这个法门,也正如《华严经》所说的,也可以称作佛了!因为已经得到般若的正智慧,打开了如来秘藏,显现了真实法身,具足了首楞严的三昧,明澈地见到了佛性,常住在大涅槃中,入於法华三昧的不可思议的一体实相的境界。所以圆满地分证了佛果上的妙德。

  关於初证的具体境相,《华严经·十住品》中有全面的论述。 这是初住所证不可思议六妙门的真实圆德。

  中证者,余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地,皆名中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中证就是除初证与究竟证的两头以外的中间品位,是性德不断分证开发的四十个过程。

  云何名究竟圆证六妙门。後心菩萨入「荼」字门,得一念相应慧,妙觉现前,穷照法界,於六种法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也。

  「荼」字是华严四十二个字母的最後一个,有圆满究竟之意。所以等觉位的後心菩萨证入「荼」字门,获得一念相应智慧,顿断生相无明,於是妙觉现前,穷尽地照了法界,对於六种微妙法门,究竟地通达无碍,功德妙用普备圆具而无所缺少与损减。这就是究竟圆满的六妙门啊!

  分别数随、止、观、还、净诸法门证相,意不异前,但有圆极之殊。故《璎珞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法华经》言: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此约修行教道,作如是说。

  其余五种妙门证相之意相同,但愈是深人就愈加圆妙至极,所以在行位上也有差别。因此,佛在《璎珞经》中说:「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与十地的十圣位,仍有无明未尽,实报未空,所以在无生法忍中而行於道妙,只有佛能够穷尽法性之源。《法华经》讲到诸法实相时,佛也说:「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地穷尽诸法相。

  经中的真意是指向圆人行於圆道时所用的言教与行证,才作这样的比较之说。

  以理而为论,法界圆通,诸佛、菩萨所证法门,始终不二。故《大品经》言:「初阿後茶,其意无别。」《涅槃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华严经》云:「从初地悉具一切诸地功德。」《法华经》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上是从教道来说明行人的证人的差异,逭里是依据理性的本性来立论,所以法界本来圆通,诸佛、菩萨所证的法门,也就始终不二。明白了这一层意旨,处处归真,时时无著,不落在所证的浅深品位上,自然有超然无碍的妙用现前。否则如果修行人被次第品位所束缚,就易形成比较心理,而成黏著的过失,难以返照本性,开启圆明道用。

  所引四部经典全都旨归不二。修观的人如能在最初的因地里,圆解了不二的妙义,那么,他在整个修学与悟证的进程中,就不被一切差别相所影响,而能直入究竟之果,成就圆满大道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每一个人,绝对不是只有这一生,人有过去,既然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相信三世因果,都相信六道轮回,这个是事实。我们观察这个世间,以及自己这一生当中,甚至于生生世世在六道、在十法界是一回什么事?说穿了,“因缘果报”四个字!这是事实真相,就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恶报,就这么一件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真理,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即使我们物质生活很艰难、很困苦,也不怨天,不尤人。我们要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的命运,首先第一个条件,“不怨天,不尤人”,这是改造命运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如果你有“怨天尤人”这个念头,你的命运就改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