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天
2014/9/4   热度:368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有许多人在修道过程中,说修道修道,什么叫做「道」?有没有这个问题呢?过去有一位宰相,研究经典也听经闻法,但是始终对这个「道」字不明白。在那个时代,得知一位开悟证果的圣僧,他抱着很虔诚的心,很欢喜的心,抱着求道的心,欢欢喜喜移动他的脚步来到圣僧面前,顶礼三拜以后发问了,他说:请问圣僧,什么叫做「道」?开悟圣僧立刻回答他,如何回答呢?他说: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这就是所讲的「道」。所以说了半天「道」,研究了一辈子,他的心里还有迷惑,问圣僧什么叫做道?圣僧三言两语就回答完毕了。有人终其一生讲道,还在让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无法一针见血让人悟这个「道」。 他告诉宰相:「如果你要直接契会道,平常心就是道。」好一句庄严的「平常心」。诸位,现时下有很多很多政客,都会讲一句「平常心」,这三个字「平常心」相当有学问,很有学识的,值得去研究,这个平常心不是妄想心,不是取舍之心,不是一般泛泛之辈的平常心,不是凡夫心的平常心,诸位,平常心就是道。开悟圣僧接下来回答,平常心是什么意思?他说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无断常叫做道。诸位这样你悟到了吗?所以平常心不是你以为的人人都有的是非,人人都有的善恶,人人平常容易闹情绪的心,以这种心来看待,这样叫做凡夫心没解脱,不是叫做平常心。这「平常」啊!第一无造作。什么叫做无造作?就是你平常心是对的,你没有造下了以后轮回生死之因,叫做无造作,叫做平常心。 人家说抗拒诱惑难,世间的欲望,世间所有的名利,世间所有的五欲六尘之境,你能不能抗拒?控制得了吗?你定力够吗?要做得到才叫做「平常心」,做不到不叫做平常心。做不到你的心永远在造作因果造作业力,造作构成因果轮回生死之因,这那里叫做「平常心」呢?「常」就是常住、不变的意思,但是你常闹情绪,常造下恶的因果,那里叫做常住,叫做「常」呢?不叫做平常心。「平」就是已将心摆平了,没有贪瞋痴、没有生死轮回、没有见思惑、尘沙惑、没有无明惑了,才算是摆平了。你摆平了吗?既然还没摆平,那来的称呼「平常心」呢?心没有摆平,没有常住那里堪称为「平常心」呢?所以平常心,第一叫做「无造作」没有作下业力因果带来生死之因,如此叫做心摆平,常住之心。 「无是非」但是你心里一堆是非,人家批评你的时候,你的心热烘烘的随境界而转了,无法超越是非啊!那能叫做平常心呢?既然你的心堆起来叠起来,比须弥山更多的是非,那里来的摆平?那里能叫做常住呢?所以平常心不简单喔!要超越是非,要无是非,要无造作,不造下生死轮回因果之因。 再来,「无取舍」就是你的心没被境界转走,这样叫做平常心啊!不然人家赞美你两句,哦,内心非常甜蜜,心动了。人家毁谤你几句,耿耿于怀,忘不了人家骂你的境界,被境界转走了。那能堪称平常心呢?你的心有取有舍、不高兴、无法称心如意、未达成你心愿,你起懊恼想要把它排解掉,有舍的心。别人向你称赞,赞叹全都累积起来,放在你的心里,有取啊!有取有舍那能叫做平常心呢?这样简单吗?不简单。 「无断常」我们往往以为,人死后连佛性都没有了,有断。或者我死后,人永远是做人这样又不对了,如此是常。我们的佛性是随业力因果起起伏伏,由因果来决定你,由业力来决定你。不是说我人死后,永远做人,人死永远做人叫做「常」。可是佛法不是这样告诉你的,非断非常,如果你能认同此点,这样叫做平常心。如果心怀两见也就是「断见和常见」,这种人并没有悟道,没见性那能称呼为「平常心」呢? 再来,「非凡圣」,在究竟清净的本性当下,非凡非圣,你开悟证果以后圣人之境,你不会住在那里,他知道圣人之境界也是假名的名词而已,非圣非凡。既然在究竟清净的本性,那里还称呼它叫做凡呢?已转凡入圣了,那里还有一个「凡」之名称呢?这样并不是本性的本位,非凡非圣,凡夫和圣人的假名而已。究竟清净的本性既然一尘不染,万法不立的状况下,那里有凡圣之名称呢?那里堪称为平常心呢? 所以好一句庄严的平常心,如本就将它解释十几分钟了。你看,平常心是否一般政客或是一般凡间人说:「嗯!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是真正解脱的话哦!能做得到才叫做平常心啊!做不到还在是非当中打滚,还造作一切生死轮回业因,还有取、有舍、有断、有常、有圣、有凡这不能堪称为平常心。开悟圣僧也说,如果真能做到如此,才是所谓「平常心就是道」。现在再将圣僧回答宰相的语录,再念一次: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 有人说如本法师你讲得非常清楚了,是否可以将平常心透过其他的角度解释一下,让我们知道平常心就是道,道就是平常心?在禅宗而言,站在「见性成佛」的法门来讲,「道」简单讲就是见到了他的清净本性,清净的本性也就是见到他的如来藏性,见到一真法界,见到他的妙觉,见到他的菩提自性的时候。但是菩提自性是如何一个模样呢?状况境界如何呢?开悟圣僧云: 「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 这就是所说的平常心的境界,其实站在开悟证果的圣者而言,平常心当下就是明心见性了,见到他清净光明的本体的时候,也就是见到了他的佛性。你成佛以后,佛的状况如何呢?他告诉你,佛佛佛佛没什么模样,如果佛性还有一个模样的话,有色有形相的话,可见你看到他的「相」,并没有看到他清净的「性」。所以我们说「破相显性」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看到他外表的相。 所以【金刚经】说三十二相不是代表佛性,不可在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果三十二相是如来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具足三十二相,既然三十二相不是如来,那么佛性是如何呢?实在是没有模样,不可用颜色来代表来见它,不可用声尘来见它、会它,它实在没有模样。那么没有模样要如何会呢?如何见呢?这要透过你多生累劫修行强而有力的慧根和善根来会它了。他告诉你,佛佛佛佛什么叫做佛呢?实在没有模样,不可画一个东西代表佛,用什么形象来代表呢?「说似一物即不中」佛是没有模样的。「一颗圆光含万象」既然佛性没模样看不见、摸不到、抓不到,并非代表无啊!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一心,你契会到了吗?「一颗圆光含万象」啊!我的自性能讲经说法,我的自性能生慈悲喜舍,能布施,能持戒,能忍辱,能精进,能禅定,能产生无量的智慧,一颗圆光含万象!万象就是所谓宇宙万法不离自性喔!你契会它。他又告诉你「无体之体是真体」,说佛性为无,叫做断,说它常住不变是常,如果是常而不变的话,为何能普度众生?在现象界起无量妙用呢?说常,说断,全都不对。但是已悟之人就会知道什么叫做佛性,未悟的人说常不对,说无常也不对。相对的,若悟的人说常、无常统统对。 佛性不可说常或无常,方便说,说常住。但是如果说是常住不变的话,那他如何来讲经说法呢?你若执着为无常的话,为何它无常但多生累劫维持到现在不变呢?所以常或无常你必须彻底悟入,悟它「不偏无常不偏常」在中道当中去体见你的自性。所以「无体之体是真体」啊!说它无,但强而有力的善根的人他意会得到,你不可说它无。你也不能说它有,有的话,为何尽我这一辈子抓不到,看不到,摸不到呢?如果看不见,摸不到那是谁在讲话?讲话的人是谁?你现在在听,没有一个光明的本体谁能听呢?所以有善根的人,他渐渐就悟入了,叫做「无体之体是真体」。 「无相之相是实相」,「实相」是我们光明的本性,它无相,但是无相为何能生一切万法,起无量的妙用?所以说「无相之相是实相」试着由此契悟。「非色非空非不空」,「非色」你的佛性不能说它是红的,青的,白的,灰的,粉红,蓝色,它不是用颜色来代表。你不能空又断灭,若是断灭,为何多生累劫轮回到现在,它还常住不变呢?你不能认为它空就认定为没有。「非不空」说有说无、说有说空都是两头话,如何在「有」的当中,见到「非有」,在「非有」当中见到「有」,这才是我们的本色,才是修道要努力之处。再者「不动不静不来往」,你说它动,其实它不动,你说它静,它也不静啊!在动静当中会见本性,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果佛性偏离动,你见到这端而已,如果光看到它静,就只是静的一面而已。但是你没有看到它静没有看到它动,又不对了,这是功夫所在啊!这就是扫除我们处处不可执着,看到动就执动,看到静就执静,动静当中自在来往,你契会到了吗?「无异无同无有无」说它差异吗?不对。说它相同吗?不过明明还在凡夫,凡夫你不能说他同,说他差别。但是佛也是由凡夫来成的,不能说它异,这样难不难?说难实在难,不过会悟的人并不难。所以修道要远离有无这两面化,来契会你的本性。 「难取难舍难指望」,你取你的本性,取不得。要把它舍掉,也舍不了。「难指望」,「佛性」难以说是什么东西,设定什么东西。在这么难的当中,修道就是这么一回事,会到你的平常心,也就是如来藏性叫做「难取难舍难指望」,如果难取难舍难指望是真的,但仍有许多人开悟证果明心见性啊!所以不可不用一些心,一些功夫来契会你的本性。他再说「内外圆明到处通」,有一天,你彻底明心见性了,随时随刻你的作用都是佛性之用,你到处都见到,任何一小时、一分、一秒钟都是自性之妙用「内外圆明到处通」。因为你没有排除心里的妄想意识,达到究竟空寂时,你用妄想意识为人处事,举止动作都是凡夫的境界。达到内外圆明的时候,你举手投足,乃至说话吃饭,都是清净自性之妙用。以上所言也是平常心的角度,若达到这样何曾不是达到解脱?何曾不叫做涅槃?何曾不是佛心?这个平常心由这位开悟圣僧所言一句一句很好念,你能体会这些语录,那么你和开悟圣僧的心境没什么两样,你和十方诸佛开悟证果的心境完全同一鼻孔出气。 开悟圣僧云:「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 这就是我们的本体,也就是平常心真正的深深的意境。若达到此,何曾佛不是你,你不是佛呢? 修道你真的要用功,你的功用要用在日常生活里面,知道你的任何一个起心动念,活着这一刻一秒灵灵觉觉,清清醒醒,明明白白这才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不可生活在过去的心态,甚至生活在未来的幻象里面,这是生死的根本妄想心。你活着现在的这一秒这一剎那之间的灵灵觉觉,这才是可贵的。所以凡夫众生都生活在是非里面,永远生活在让人称赞,赞美的生活里面。这都不是任何一位修道人,应该扮演的角色,断尽凡圣的情执以外,还不可让任何境界之风,将你扭转左右,要活在自己的人格里,什么人格?光明的本性里,清净解脱里,涅槃的自性里,不生不灭的自性里才是认同你的尊严,否则我们无尊严可称,全都没有人格了。应如何达到有人格呢? 「妄想无性,念念相续,利根众生一念回光返照,当下即见本体,既见本体,圣凡情尽,灵光独耀,八风不动,诤论都息,一切功德,法尔具足。」 好一句「法尔具足」,我们活着就有尊严了,如果这么有尊严,与诸佛出世有什么差别呢?所以一句话告诉你,你要活得有尊严,第一、要了解妄想无自性。如果妄想有自性的话,多生累劫以来你的妄想如今又何在呢?妄想是剎那生灭、剎那生灭,没有一个念头,没有一个思想,能够永远存在你脑海中,思想知识念头都是生生灭灭,念念不住啊!真正会修道的人,上根利器的人,他一念回光返照当下见到他的本体了。既然见到他清净本体的时候,说是凡夫,说他是圣人,全都是多余的话了。他光明的本体是灵光独耀,任何一个五欲六尘之境碰到你的清净自性,它都粉碎了,灵光独耀啊!「八风吹不动」,一切的诤论全部停下来,你自性功德完全百分之百具足了,如此才知道「灵光独耀,八风吹不动」的境界,到那个时候,还有什么人来左右你呢?那时真正有能力来自主的时候了,是人天的导师。说到八风吹不动,让我联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清净的本性,他说是「灵光独耀」什么意思?就是你的本性遇到五欲六尘之境没有被其所转,不但不被所转,又能转一切境,这才是真正的功夫。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上根和下根有什么差别?下根是说,你每天生活在不生不灭的自性里面,经过运筹之后变成有生灭,不能见到无生灭,总是看到生灭之法,这是下根之人。上根之人虽然生活在生生灭灭状况下的假相,但是他了解这些假相生生灭灭不离清净自性的妙用,他悟这妙用是来自于本体。所以他看生灭当下就不生不灭,一念回光返照当下见到他的本体,当他见到本体的时候,圣凡的情执已尽,在此情况下当然灵光独耀,八风吹不动啊!一切的诤论都停下来时,自性的六度波罗密、三藏十二部教典所有的境界,都在他的自性里,百分之百具足了。到此时,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到此时远离一切诤论,风平浪静了,清净光明的自性已经展露在你面前了,全都不可说了,如本要为你燃鞭炮向你恭喜的时候了。 说到这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灵光独耀,八风吹不动。」什么叫做「八风」呢?就是说修道过程中也好,世间人在世间为人处事也好,有八种考验。八种考验无法动摇你将你摇动,你能转境,八种境界之风吹动不了你,叫做「八风不动」。是那八种风呢?苦、乐、称、讥、利、衰、毁、誉名之为「八风」。有人说「八风吹不动」风难道有八种吗?东北风、西南风、南风?这样说误会了,此八风是指境界之风。第一是苦。有人一辈子吃尽一切苦,他没有志气,没有愿力,被这境界考得东倒西歪,抵挡不住贫穷,穷得没有志气,受苦就动摇他的心志,这样就叫做倒了。虽然吃苦没有风仍然倒下了,被考验倒了,就像被风吹倒一样,此八风第一的苦,受苦不被其改变叫做「受苦不动」,嗯,他自在解脱。再来,苦的相反就是快乐,你受快乐没有被考倒,叫做八风的第二风,你成功了,有人称赞他一下,哇!他的尾巴一直摇了,你称赞两句,高兴一辈子受乐,已经动摇了不能堪称为不动。一个人娇生惯养,享受一辈子,他不能自主控制不住,在顺境中被考倒了。他受别人称许、赞叹的状况叫做「称」,他能转境叫做「不动」。人家讥笑他,毁谤他,他倒了的话叫做八风已倒,碰到利害关系不会被转,不动。嗯,你成功了。「衰」就是失败,衰微,但是他有志气,脚跟站得稳又能转此境界,内心如如不动,这样他就成功了。 再来,他受到毁谤受到不如意的境界,叫做「毁」仍然如如不动,他不会被转那么「毁」成功了。在社会上有头有脸,仍然能转境不会贪恋其中,不动,那么「誉」就成功了。总之,这八风完全是境界之风,你转得过来,即为八风不动。就是所说的「苦、乐、称、讥、利、衰、毁、誉」你能转这些境界当下向你恭喜了。所以说八风吹不动的人要有修行之人,如果没有修行的人,别说是称赞你、赞美你,你生活在顺境当中一直沉迷下去的话,无法自主在顺境中也是被境界转走了。所以在逆境中和顺境中的比较,在逆境中你会注意,这样比较好修,较好忍。顺境当中有时不知不觉就沉迷下去,反而不好忍不容易修。所以忍顺境和忍逆境,逆境比较好忍,顺境不好忍,因为逆境的你会提神醒脑会注意,所以比较好忍。人家骂你、咒你、你是修持的人会注意,如此比较忍得住。顺境不一样,顺境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的,人家称赞你,赞美你,随喜乃至生活非常富裕,哇,你的佛性污染了,不知不觉堕落下去你也不知道。人家说温室里的花朵,往往不堪外面的风来吹袭,一吹之下就枯萎雕零了。室外的野玫瑰,风吹日晒它仍然挺挺而立,它已经习惯于风吹日晒,有?性较有愿力,较坚强较有意志力较能免疫。为什么它较有毅力,较能免疫呢?因为平常的考验,它培养强而有力的耐性,所以经得起外面的风吹。而温室里的花朵,娇生惯养,境界一考验之下要死要活,闹情绪了,太过于顺境所以不好修不好忍,道理在此。 所以修道过程中,多少让境界考一考,也不是坏事,反而能够培养你的一股愿力出来。你看外面藤或树木,风一吹东倒西歪,但是它不倒就是不倒,就像不倒翁,培养它的?性,比较?不会脆脆的,风一吹就断了,它较有?性。没有经过考验的人,突然社会上八风稍微吹过来,他就哇哇叫怨天尤人,怪他的公婆,怪他的上司,怪他的部属,没有不被怪罪的地方。都不承认自己的过失,也不检讨自己,一切箭头都对外,这就是所谓的「烦恼即菩提」,我们在烦恼大海里,这种人生存才是真正的功夫。在风平浪静,娇生惯养的环境里面,这种人虽然很养尊处优,住得富丽堂皇,但这种人的境界很脆弱,除非他是多生累劫有修行的人,能培养他的?性和愿力,不然的话,十有九人就惨兮兮,东倒西歪了。什么叫「八风吹不动」呢?对他摸一下、碰一下,讲他两句,就要死要活了。所以在大风大浪的人容易成就菩提,容易成就他的愿力,成就他的?性,成就他的免疫力,道理在此。 佛祖在经典上说「不入烦恼大海,不能成就一切智智。」换一句话说,一切智智就是佛的境界,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都是在五浊恶世、娑婆世界、烦烦恼恼当中,在八风中摇摇晃晃成长构成菩提的。所以要修到八风吹不动,真的需要一些功夫啊!在此处说一个公案,作一个结论。宋朝时,佛印禅师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不是别人正是当代名声很大的苏东坡先生,苏东坡先生的文学素养可说是一级棒的,他学佛非常深入,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而苏东坡也有一位很好的朋友,佛印禅师。佛印禅师和苏东坡的关系,一僧一俗来往非常密切,亦友亦师。 有一天苏东坡先生心血来潮想到:「我研究经典,也听师父讲经说法。」有一天坐禅坐到一个阶段后,心想:「我修到这个阶段真正境界不错了。」他很希望自己的心境让佛印禅师了解,看他悟的境界有没有深入,有,有深入,但是不说出来,又怕佛印禅师不知道,所以在书房写了几句话,要让佛印禅师印证我苏东坡的心境是否有悟进去?他写好以后就让书僮送到佛印禅师手中。佛印禅师就将它打开来看,喔,真的有体悟,不错。看苏东坡怎么写: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好一句「端坐紫金莲」。「稽首天中天」是说我顶礼,礼拜,天中天就是佛的境界,我向佛陀顶礼,尊重佛祖。他写这首诗以前,苏东坡先生有尊敬佛祖,幸好没有贡高我慢。「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也是描写佛的意思,表示我的心境也靠近这样了「毫光照大千」。所说的苦乐称讥利衰毁誉这八风,已经无法将我苏东坡先生吹动了,我能转此八风,不被八风左右了,我有这样的境界,如同坐在金色的莲花上一样,自己如此告白,让佛印禅师知道。佛印禅师不打草惊蛇,在字条上写了两个字,让书僮又拿回去给苏东坡先生。书僮坐船回来,将字条拿给苏东坡先生,苏东坡打开锦囊来看,在未打开之前,心想,我写了这么漂亮的诗句,佛印禅师一定很赏识我一定会称赞我,赞美我。正在高兴当中打开来一看,两个字:「放屁」,说他放屁就对了。苏东坡先生气得怒发冲冠,气得暴跳如雷,我写「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是何等庄严解脱的话,竟然给我写了两个字「放屁」。气得立刻坐船要找佛印禅师理论一番。当苏东坡来到佛印禅师的方丈室时,又看到五个字:「一屁打过江」。苏东坡先生惭愧得很,一句话都不敢说。你说你有多解脱,八风吹不动,我写两个字「放屁」,你就受不了了,一屁打过江啊!划船要过来理论,他看到「一屁打过江」羞愧得无地自容,向佛印顶礼三拜。苏东坡先生说,这一次又输了,输得惨兮兮的,说什么「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诸位清楚了吗?所以苏东坡先生是一位很可爱的人,他会耍脾气,但也是容易屈服的人,所谓能屈能伸啊!他的境界也是不简单喔。也多少有些来历,文学的素养很高,修道的道行也不错,能够写这些诗来,若没有相当悟境的人,一般泛泛之辈焉能写出这么解脱的话呢?所以理论归理论,事实归事实,境界还未到,做不到归做不到,但是他的理论正确。所以我们台湾所有人民百姓千万不要再高喊「八风吹不动」喔!到时我写两字「放屁」把你一屁打过江。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定”是真正的福报,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不被境界转;在境界中如如不动,这个人有福;如果心随着外面境界转,这个相当苦。现在有很多人非常之迷信,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去问神,去问那个算命的,去问风水先生,这是心被境转。你的心被境界转,你就有命运、有风水。如果你“定”修成功了,命运风水没有了,因为命运风水随你转。风水不好的,你到那个地方一坐,风水就变好了,它是随你心来转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