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十三天
2014/9/4   热度:344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十三天 各位听众,各位菩萨大家好: 佛法我们时时说、常常讲,说尽一切佛法,但是否明白释迦牟尼佛来人间的宗旨呢?这必须向各位说清楚,他来人间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这群迷妄于五欲六尘之境的众生,各各能见性成佛,决定不停留在人天的果报,也不可让你堕入三恶道,他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成就佛道。做声闻、缘觉、阿罗汉这不是佛陀的本意,是过程而已。所以要引用一位开悟圣僧说明释迦牟尼佛来人间的动机: 「诸佛出世大因缘,开示众生佛知见; 方便施机有二三,会实悟入不二门。」 过去、现在、未来佛陀不来人间便罢,若来人间,包括十方所有诸佛来人间的因缘,是要做什么呢?是要开示如来知见,开示佛陀的解脱法,使所有众生入佛陀知见,将佛陀知见入到众生的知见中,让众生远离错误的思想,让众生有佛陀的知见,然后修行成佛,这是佛陀的本意。因为众生,说难听点,愚痴、无明、烦恼丛生,不明开悟证果成佛的理论。所以,有劳佛陀来人间度化无量有情,叫做开示众生佛的知见,道理在此。 佛陀度众生根本上就是要让众生成佛,这是佛陀的本意。但是有一些人,无法承受这些大法,所以释迦牟尼佛才说二乘法、三乘法,因而有这些法的诞生。大家要了解,二乘法、三乘法、五乘法、人天法也好,这都是过度时期。就像你要登上十楼,若搭电梯上去要经过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这些是一定要经过的,你最后的目标不可以停顿在二楼三楼四楼的地方,过度时期可以,你若停顿在五楼六楼,并未到达目标,尚未到十楼。所以佛陀说二乘三乘五乘人天乘都是好事,但全都是过度时期,最后不要忘了要「会实悟入不二门」,也就是进入中道不二的佛道,成就佛道是佛陀的本意,来人间度众生的动机,叫做「会实悟入不二门」。 所以修道不难看出这世间,就连我们台湾宝岛,目前有很多修道人,不论在家或出家,有二乘的观念,停顿在自度自利的阶段,要他出来度众生,都借口言他还没开悟证果。甚至有人开悟证果了,鼓励他出来弘法布教,总是跨不出第一步,这和多生累劫修小乘有密切的关系,被习性控制住、绑住了,动不动只顾自度自利,叫他度众生却抱着随缘的态度,不肯做菩萨「不请之友」。所以二乘和三乘的道理,是佛陀针对这些人而说,因为他们的根器就是属这一类的,小乘根机急着了生脱死,看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着了生脱死出离六道。因此,佛陀才对这些人讲二乘三乘的道理,等修到开悟证果了,佛陀才慢慢用善巧方便之法点醒他:「以前教你证阿罗汉是暂时的过度时期,现在你已经了生脱死,没有生死轮回之苦了,你应该要怜悯众生,报答佛恩,好好弘法布教度化无量有情。」就是从这里来的,即为「会实悟入不二门」。我们将此开悟圣僧的法语再念一遍: 「诸佛出世大因缘,开示众生佛知见; 方便施机有二三,会实悟入不二门。」 所以我们修道要记得十方三世所有的诸佛,他不来人间就无话可说,若来人间一定是讲无上大法,也就是见性之法、是一乘法,也就是佛道,都是教你成佛的。所有的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这全都是过度时期,因缘成熟时佛会教他回小向大,也就是回小乘向大乘,回二三乘向一乘的佛道。这个问题我们要引经据典,不能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没有根据是不行的。我常说一句话,现在是抓纰漏、搅局的时代,众生会质疑你,所以讲经说法要引经据典道理在此。引用【法华经】佛陀这么说: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明文说的很清楚,他说十方所有佛的世界中,唯独有一乘法,一乘法是佛性成佛之法,没有二乘法也没有三乘法,除非小乘根机佛陀才方便说有二乘三乘。就如刚才所言,那个世界的众生,各各急着了生脱死,比较没有度众生的心情,自度自利的心胜过度他利他的心,所以大慈悲心就较显露不出来。你要叫他度众生他也不肯,在此状况之下,释迦牟尼佛乃至所有诸佛,才方便说出二乘和三乘,也就是教你先了生脱死,以后有机会,再来度众生,成佛开悟证果以后再来度众生,所以佛陀也是无可奈何的,众生都是这种根器啊! 所以根器有三根,上根、中根、下根,中下阶段根器的人当然智慧、愿力、慈悲种种就比较有限、比较薄弱。你叫他度众生他哪里做得到?总是歪理十八条,条条有理,他不度众生变成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你告诉他也没有用,他听不进去。佛陀认为既然你的根器是这样,那就先修到开悟证果、出离三界,以后再说了。所以先让你证成阿罗汉以后,再慢慢点醒你,让你能体谅佛陀来人间的本意,等你体谅了以后,自然可以回小向大了。他才说二乘三乘法是佛陀方便的教法。「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用一切微妙的法音引导你,渐渐进入佛陀的智慧中,最后让你成就佛道。再念一遍: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说到这里就让如本联想到一个问题,我们教内不可否认,有顿教和渐教的问题,没有渐教,就没有顿教,顿教由渐教修练渐渐成熟,才演变有顿教的存在。天下没有天才,天才之所以天才,此人多生累劫有熏习、学习过,因此这一世稍微学一下就会了,所以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凡事有其前因后果。不是这个妈妈很会生,那个妈妈比较不会生,孩子的差别就那么大,不是这样。若两个孩子多生累劫有同样学一项东西,这两个智慧,IQ、EQ会差不多,不然的话,一个学比较多,一个没有学,当然是一个印象较深,一个就没有印象啊。没有印象的人,他的成绩就比较差,有印象的人总是学得比较快,那就产生顿和渐,是这种道理。 从来不曾开过车的人,你叫他开车?简直要他的老命他会吓死,因为车子发动以后,方向盘若掌控不好,随时会发生车祸或跌落水沟甚至摔落断崖。一个曾经开过车的人,虽然换新车,只要稍微讲一下他就懂了,学过和没学过,差别在此。所以世间人说天才,不知道他为何会变成天才,天才由来如何?不知前因后果却一味的说他是天才,不用学就会没有这种事。有时会牵涉到过去无量劫,因为无量世以前与今天有息息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因果关系他没弄清楚,就一口咬定说是天才,这样不对。天下没有天才,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多生累劫以来曾学习过,所以这一世只要稍微看一下、学一下、思考一下就会了,是这样的意思,诸位了解了吗? 顿教和渐教也是这个道理,「顿」是一讲就豁然开悟,这是顿教之人。「顿」就是不用经过用功修道、用很大的力量、用很深的思考、用很多功夫马上在短暂之内,克期就可以开悟证果叫做「顿」。「渐」就是渐学,渐渐学习到最后才能够豁然顿悟。所以没有「渐」就没有「顿」,凡事由浅入深、由近而远,这有道理啊!光儒家好了,不用讲佛家那么高深的道理。他说「行远必自迩」,走远路要从「迩」处,迩是指最近的地方,目标在前面你必须跨出第一步,然后第二、第三步,接二连三的跨出去,远的距离才会到。「行远必自迩」你不可能一步登天,一步要跨过三十公里远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远是由近的距离起步,远方的目标才会到达,这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你想登上十楼,非从第一层楼开始不可,坐电梯也好走楼梯也好,一定要经过第一层楼、第二层楼、第三层楼,不然高高在上的高处,你是到不了的呀!「登高必自卑」,「卑」就是低处,由这里慢慢爬起。 修道也是同样的道理,修道是点滴的工夫;一点一滴累积的功夫,就以念大悲咒为例,念大悲咒念久了,就是你的了,念久就熟练,念久了不用背自然背起来,但是你念一、二次背得起来吗?难矣!因为大悲咒,梵文的音,一句一句既生涩又不好念,岂是一、二次就能背得起来呢?除非你是过来人,诸佛菩萨示现的或多生累劫曾经修过,所以稍微学习就会了,不然一般初发心者,大悲咒要念好几次才背得起来,所以修道是点滴的功夫。什么叫「点滴」?比如说,你感冒去打针,打500cc的点滴,一瓶八分满一滴一滴的滴下来,乍看之下,哦!这要滴到什么时候才滴得完啊!一瓶那么大瓶,但是你老人家放心吧!禁不住它一滴一滴的滴,滴久了,这大瓶的500cc就有滴完的时候,「点滴」的工夫。 我们修福修慧也是点滴的工夫,一桶水看起来不满,不过禁不住一天一滴,一个月三十滴,一年三百六十五滴,如是一年二年三年十年,这桶水难道不会满吗?会啊!「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不错,水滴滴石能将石穿孔。台北野柳海水一直侵蚀,石头本来是四方形,被海水侵蚀到后来变成葫芦形,一个人头。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慢慢累积起来的。我们不要灰心、不要烦恼。就像如本当初讲经的时候,说得结结巴巴的,说得不顺畅,字句咬不清楚,段落不分明,现在就不一样了,讲得一字一句清楚,咬字清晰,说话段落分明,说得本土化、乡土味,在本土化、乡土味中法喜充满,有趣又有佛法的内容。有些人讲经有趣 没有佛法的内容。要说得台上台下打成一片,不是一步登天就办得到的,有谁看到我私底下和背后的努力认真?众生只看到果没有看到因。 修道也一样是点滴的工夫,你的福报慢慢的修、有耐性的修、有毅力的修、有恒心的修,最后成功者也非你莫属啊!你的慈悲心不够不要紧,去关怀病苦之人,人之苦如同自己之苦,别人的烦恼如同自己的烦恼,来学习这个法门。需要帮忙的人我们去帮忙,你的慈悲心会生出来,仁心、爱心就生出来,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最后不用驱使、勉强自己,看到需要帮忙的人,你自然会生起爱心去帮忙人。所以凡事都是学习来的,因此修行是点滴的功夫,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你不曾听说:「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一间寺或一座塔,绝对是无尽的细沙与水泥搅拌后,一层一层堆砌而成,一间寺的庄严需要累积多少的沙才成就一间寺?「众志成城」大台南市也好,大台北市、大台中市,乃至大高雄市全国十六县市,不光是一位市长、县长就可以成立的,也不是一个乡镇的乡镇长就可以成立的。「众志成城」是多少民意代表、多少学者专家、多少人提供意见共同成就了大都会。「众志成城」是多少人的观念、智慧、财力等全部的累积。以台南市为例,要经过多少任的市长、民意代表(市议员)和里长,汇集众人的智慧,才能成就今天的大台南市。同样的理由,今天台南市的成就是累积了政治、经济、文化、慈善,是名众志成城。 修道也一样,你有这么大的智慧,我相信不是这一世一下子就能够成就的,也因为多生累劫,多听多闻多学习,再加上这一世的努力,因此成就了你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所以我们佛门有一句话说:「没有自然的释迦,天生的弥陀。」释迦之所以释迦,弥陀之所以弥陀,都是多生累劫修来的,不可能莫名其妙就成就了释迦佛陀、阿弥陀佛。所以说「没有自然的释迦,天生的弥陀」道理在此。佛经记载他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此今天他成就了,今天他成佛了,最后的胜利者也是非他莫属! 所以说修行是点滴的工夫,是累积所成就的代价。今天我们顿教和渐教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圣僧要向他顶礼、膜拜,那凡夫僧要拜吗?一样要拜,没有凡夫僧哪里有圣僧呢?圣僧是他多生累劫修来的,包含今生的努力渐渐顿断烦恼、无明、习气,成就了他庄严的自性,成就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无尽的慈悲喜舍,就是他多生累劫修来的。所以看到圣僧要顶礼,礼拜是理所当然,被礼拜的人他也不会增一点点,他也不会比较胖。但是因为在礼拜当中,使你多生累劫善根成熟,消除你的我慢贡高的心,这有道理哦。 在二十年前,那时我看到一位在家菩萨很虔诚,非常深入三藏十二部教典,时常阅览经藏,他自以为道理懂很多,看到初出家的小和尚就比较不看重,他都看重那种大牌的,有知名度的,看重那些比较有修行的,看重比较年长的大法师,看不上初出家的。昔日,我出来讲经的时候,年纪大概廿多岁,他一看到我,心想:哇!年轻人那么善于讲经。他心服口服,但还有一点不服就是我年纪太轻,这是他的大失误。之后向我顶礼时,把我拉到旁边说:「少年师父啊!(师父就师父,又加上一句少年耶)我想向你礼拜一下好不好?到旁边比较没人看到的地方。」当时我是啼笑皆非,哪有这种菩萨呢?他说:「我都是礼拜比较年长的法师,但少年的我没有礼拜过,你让我礼拜一下,因为你很会讲经,说法引经据典说得很好,你是少年法师也是我的偶像,让我拜一下好吗?」好啊!可以啊!没拜也不要紧。他说:「喔,不结个缘不可,多生累劫被溜走以后就拜不到了,非拜不可。」我说好,赶快拜,他就拜了下去。他在拜之前还看了四周有没有人看他,没有人看到赶忙拜下去,又很快起身庆幸没人看到。 拜这一拜提心吊胆,紧张得不知死了多少细胞。行礼作拜,我们没有增一点点,他也没有损失,但是因为他所拜的法师都是年长一点的,这种观念不一定正确,你不曾听说一句话:「三岁孩童可悟道,八十老翁行不来。」会悟道的人,在少年时就悟道了,不会悟道的人活到七老八十了,说难听一点,棺材入一半了他还不能开悟证果,还无法觉悟,「三岁孩童可悟道,八十老翁行不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告诉这位居士:「我希望你每样都好,样样都很圆满,只是有个观念要调整一下。」他问:「调整什么?」圣僧是由烦恼僧、凡夫僧成就的,没有凡夫僧、烦恼僧,圣僧如何得呢?佛陀也是由凡夫修行成佛的啊!所以我们看到凡夫僧,也同样要顶礼。 有一次,唐太宗问玄奘大师:「看见圣僧要顶礼,凡夫僧要顶礼吗?」玄奘大师回答他:「凡夫僧是成就圣僧必然的经过,圣僧是由凡夫僧的净化而得,没有凡夫僧那有圣僧呢?就好比龙子长大,我们看不见,它会兴风驾雨;泥鳅虽小,也跟龙一样的象征,所以要尊敬它三分。沙弥虽小可度人,王子虽小亦可杀人,小沙弥虽然还未开悟证果,但是不让他长大、不让他开悟证果便罢,开悟证果可度无量人天啊!」所以玄奘大师回答了唐太宗这个道理,圣僧是由凡夫僧而得,没有凡夫僧哪里有圣僧呢?因为你的我慢贡高分别心,一定要挑选顶礼圣僧的话,如果你没有慧眼,不知道这到底是圣僧还是凡夫僧,因此,错过顶礼结缘、消业障的机会。 所以佛陀在【大般若经】说「尊重初发心之人,如同一切智人。」尊重初发心的人如同一切智人,尊重初发心者,要将他当作佛菩萨一样。何况你又没有慧眼、佛眼、法眼,不知道他的来历,如果是佛菩萨示现,结果失去了你可亲近的机会,因为你分别心,使你丧失亲近过来人诸佛菩萨,是一大损失啊!非常遗憾。我们修道也同这个道理,要尊重初发心的人当作一切智人,开悟证果的圣人就是了。如此一来你有机会顶礼圣僧,二来能消除我慢心及分别心。最后将圣僧这些话再念一遍: 「诸佛出世大因缘,开示众生佛知见, 方便施机有二三,会实悟入不二门。」 我们修道过程中,外在山河大地有生灭,我们四大五蕴的身体也有生灭,但是我们清净光明的佛性并无生灭。你看到生灭的一切万法,到最后回归到自性,悟到不生不灭的自性,原来佛性没有生灭。有一位禅师在树下禅坐,突然顿悟说出了四句法语: 「云月自明暗,山川无古今, 念到亡言处,休论佛与心。」 「云月自明暗」有时看到乌云密布,有时天空很清楚明朗或是彩色的,有明有暗。「山川无古今」二十年前,玉山是玉山,一百年前玉山是玉山,一千年前玉山是玉山,没什么变化,就算有也是些微的变化而已。「山川无古今」没有过去现在,比较不会变,代表云、月有生灭,有明暗,当然这与太阳照射有关产生明暗。代表在我们清净的佛性以外,外在的山河大地,乃至我们的四大身体,都是生生灭灭的意思。但我们的佛性没有生灭,「山川无古今」你一百年前看到的玉山同样是玉山,一百年后玉山也是玉山,山川就是佛性,不会说十年前玉山是玉山,十年后玉山就变成阿里山了,这叫做有变化。或是已经毁灭了,当然是会毁灭的,但是他的意思是佛性不会改变,纵然用原子弹将你的身体炸成碎片,你的身体虽然变成炮灰,血肉模糊了,那是肉体的死亡而已,你清净光明的佛性并无死亡。你安心放心,不会因为你碎成糊,连佛性也消失,是不会的,绝对不会消失,你老人家不必烦恼。自古以来我们不知死了多少次?既然轮回了多生累劫,就有多生的身躯肉体必须死亡,但是佛性却没有死,佛性不变。 所以,今天我们要悟就要悟这不会死亡的佛性,这位开悟圣僧看云月,看山河大地悟出他的本性,他说:「云月自明暗,山川无古今」。「念到亡言处,休论佛与心」好庄严的一句话。他说在这里参禅悟性等到有一天,啪!真的悟到本性了。「亡言处」佛性无法说,佛性若能说就不叫佛性,但是透过言说、言教、启示去悟明你的佛性,既然悟了以后,一切言语都是多余的。「念到亡言处,休论佛与心」真正见性之人,论佛、论心、论众生、论心意识都是多余的,佛是不能说的啊!如本曾说:「因言显道,道显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一位已成道的圣僧,有人问他:「佛性是如何啊?」他说:「嗯,把我的嘴挂在墙上,无法告诉你。」有人问释迦佛陀:「开悟涅槃意境如何?」他默然不答,一言不发坐在那里。其不知道佛性无法言说,惟有去意会而已,意会之中,才是功夫所在,叫做「念到亡言处,休论佛与心」这点非常重要哦! 总之,我们在修道过程中,佛性不因时间、空间而有所阻碍,不会被左右,十年前的佛性,和十年后你现在的佛性没有变化。但是你遇到多少人事物的变化,遇到身体、两手、两脚,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多少变化?你的佛性总是佛性,不动啊!所以我们的佛性不会被时间左右,多生累劫你曾经身陷三恶道,三恶道的你和现在做人的你,佛性没有两样,虽然身体有差别,变成畜牲道的有披毛戴角,但是它也有佛性。你家里若有养狗,你教它坐下它就坐下,甚至你用手势比划,一个比划它就坐下去,比两下就趴下,你的手向上比,它就知道要起来,为什么?因为缺乏训练,不然不止如此,它虽然不会讲话但能意会你的意思。你的言谈手势都是一种语言,发布命令它会照你的意思去做,虽然不会讲话,但不因为不会讲话就代表它没有佛性。所以,它虽然当狗,只是因为果报而身不由己,有一天果报还尽远离狗身,有机会来做人时,也和你一样啊!所以对待一切动物,不要轻视、不要看它不够份量,等果报还尽了有机会学佛修道,说不定早先你成佛也不一定啊! 所以【大般若经】说「尊重初发心之人,如同一切智人。」是有潜在的道理。所以佛陀才说六道众生皆有佛性,包含了地狱、饿鬼、畜牲众生全都能够成佛,佛性是平等的,不分富贵贫贱、男女老幼全都有佛性,按照佛陀的方法去修道,你我人人都有成佛的时候,六道众生是如此。缩小范围,针对人道来说也是一样。我们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的臭皮囊,这个五蕴之体有生灭,佛性没有生灭,多生累劫死多少次了,你的佛性不死就是不死,肉体腐烂了,你的佛性去找一个有缘的地方,随业投胎转世如此而已,「佛性」并没有死。那怕是原子弹把你炸得粉碎,你肉体烂掉、血肉模糊了,你的佛性也没有消散,只是投胎转世如此而已。凡夫众生因为「佛性」看不到,只看到炸得粉碎的躯体死得那么难看,就认为连佛性都没有了,这是断灭论啊!这么说是不对的。所以开悟圣僧第二句才说「云月自明暗,山川无古今」意味着哪怕外在山河大地有生灭,你的佛性并无生灭,重点在此。 我们佛教的伟大在哪里?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有佛性,只要修行人人都能成佛的宗教。因此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证果,他说:大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无明覆盖,若无妄想、无明覆盖,无师智、自然智、清净光明的佛性即能显露,也就是成佛了。这段话说出了人人有佛性,人人有成佛的机会,释迦牟尼佛不会自私,他说出世间的真相,说成佛不是我佛陀申请的专利品,佛是人人可以成的,只是你的门路要正确,修行的方法要得当。修行方法若无法得当或修错法门,甚至错认了所谓的明师、善知识,结果是徒然浪费光阴,修佛不成反而走火入魔,修到披毛戴角去了,有没有?有啊!所以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在【华严经】佛陀说:「要多发愿,生生世世亲近善知识,亲近三宝。」这样我们才不会亲近错误,盲修瞎练,堕入三恶道而六道轮回,发愿亲近善知识很重要。 我们佛教不比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那种叫做创造论、一神论,你念上帝耶和华的名号祈祷阿门,最后希望往生天堂这是好事,我们不否认。圣经我们有在研究,你往生到伊甸园上帝耶和华的天堂,你只能做他的仆人、子民、百姓而已,你不能当上帝,你若有意图要当上帝会触怒上帝,上帝会将你赶出伊甸园天堂,会历史重演遭遇到与亚当和夏娃一样的命运。往生到天堂最多做上帝的仆民,永远有阶级观念,只有主奴关系,他是主人,你是奴仆,你就是他的百姓而已。你若有心想当上帝,上帝知道会不高兴,会将你打出伊甸园,让你离开天堂,和亚当夏娃当初不听话偷吃禁果一样。所以上帝永远高高在上,你不可能当上帝,只有主奴关系,有阶级性的,佛法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全国人民百姓,今天很庆幸、很有福报听到佛法,确实多生累劫有福报,佛法说什么?「人人有佛性」按照佛法去修行,人人有成佛的机会,叫做平等的宗教,佛不是申请的专利品,是你我大家修行人人可以成佛的。开悟证果人人做得到,成佛以后果位无高低,没有说阿弥陀佛比释迦牟尼佛还高,释迦牟尼佛比阿弥陀佛还高,没有这种事,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所以成佛以后,佛陀的智慧全都平等,成佛后佛陀的大慈悲心全都平等,他的大愿力全部平等没有高低,名之为佛。 所以【维摩诘经】说:「法无有比,法无有二。」这佛若有高低,法不平等还有二样,那么这不是佛法,有可能这个佛有问题,或两个都有问题,不然法者,法法平等、佛佛道同。你我全国人民百姓,大家学佛修道,有一天开悟证果明心见性,福慧圆满的时候,你我大家都成佛,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我们的见解都平等,你的大慈悲心与我不相上下,你的大智慧与我不分上下,你有大愿力,你我平分秋色,你的慈悲喜舍和我平等平等啊!这样才会痛快,才合乎人人的诉求,才是我们学佛最后的目标和宗旨。那么你要选择哪一种宗教呢?我相信现在是民主时代、开放的时代,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只要是善知识,只要是有智慧的,只要你是认真要了解真理的人,稍微点一下就觉醒了。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念佛人,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愿望是往生西方净土。要想往生西方净土,一定要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是。我们听从祖师大德的教诲,世出世间法都放下,专一念佛,求生净土的心才不会被破坏。如果有人说,念佛虽然不错,“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再加上禅宗的方法就更好,你可不能听他的话。“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句话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大师讲的。大师看到人家参禅不能成就,劝他参禅再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是帮助他。佛在《大集经》里面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要相信佛的话,要相信祖师大德的话。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