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天


2014/9/4    热度:527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现在我们开始演讲「见性成佛」,这两天开始演讲见性法门到现在,反应非常热烈,可见在这个时代,听经闻法要见性成佛的大有人在,因为见性是转凡入圣的关键所在。见性是每一个人成就圣人必然要经过的洗礼。我引用一位开悟证果圣僧,他按照佛陀的开示修行把它节要,说了四句他开悟证果的理论。他说:

  「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

  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好庄严的四句偈,意思是修道者要如何修呢?他告诉你「对境无心了凡尘」就没有错了。对境界不能生心,对境界不能住相,对境界一切尘埃,全部不使其沾粘在你心里。「对境无心」这才有办法了断你凡夫的尘埃,尘埃没有净化,如何成佛作祖呢?他才说「对境无心了凡尘」,但是并非对一切人事物不清楚、不明白。不是,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状况之下,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对境界清楚,但是不会将境界耿耿于怀罣碍在心里,不会留恋境界,如船过水无痕。无心时法身慧命当下复活了。法身之所以复活是对境无心,否则,外面的尘埃占有你的心,染污你的心,你的法身如何复活呢?所以要「对境无心」,这是修行不可否认的事实。

  你外出绕一绕,结果把那些尘劳、尘埃都带回家里来,于是一直发牢骚,对境界耿耿于怀,不能忘境,就积一堆病,病在你心里没有净化、没有解脱,这样你当然会得到大头病,什么大头病?执着的病。执着就生病就痛苦,不能自性解脱。所以禅师将他开悟的经过写成偈颂,三言两语就交代得很清楚了。「对境无心」才有可能「了凡尘」,之所以可以了凡尘就是对一切顺境、逆境,好与坏的境界清楚,但不住于心,也惟有心内无境无尘无相无心,才有办法真正达到解脱。

  有一位即将开悟证果的出家师父,下山来买一些日用品,无意中走到一条花街柳巷,刚好有一个妓女对一位员外说了一句话,她说:「你今天来找我,你并无心。」这是世俗人的对话,不过这句话划过虚空传到禅师的耳边,变成不是世间话了。她说:「你今天来找我,是无心的。」当然世间人可以解释为:「你来这里没真心对待我,来这里是无情无义的。」世间人会这样解释。但是这位妓女说出来以后,这句话划过虚空传到禅师耳边,禅师不是如此悟的。他把它悟为「对境无心了凡尘」,我之所以生死轮回就是心中积了一切相,积了一堆心,贪、瞋、痴等无明烦恼,嫉妒心积一大牛车比玉山还高,这些心把我害得很凄惨,令我生生世世堕入轮回中不止不休,我今日要顿断心中的一切尘境,要了凡尘。这位禅师听到妓女说「你无心来找我」,当下就见性了。

  所以开悟证果要有机缘,因缘成熟,在参到快开悟证果的边缘,临门一踢,当下见到真如本性,法身慧命当下复活。这个公案「对境无心了凡尘」是转凡入圣开悟证果必然要经过的关键。但是无心并不代表究竟,你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对境无心」只是消化你心中的一切相、一切尘埃而已。你的真如本性要起妙用,叫做「无心犹非真修行」无心是对于善恶不要思惟,贪瞋痴不要现前,不起恶毒心,不批评是非,说话要随喜,不生瞋恨、嫉妒、吃醋等心,无心是指这些心不要生起,暂时将你的见思惑伏住,不会随便动善恶的念头,把它伏住而已,最后要顿断三毒,把无明净化,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他又说「无住生心修六度」这是真功夫。什么叫做「无住」?就是不住贪瞋痴,烦恼杂草完全不住在你的心里。那要生出什么心?行持六度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要行持,你证得空,得解脱;你证得空,得大智慧,但是你有智慧,你的慈悲心若没有圆满,也是一样成不了佛。「无住生心修六度」要布施广结善缘,为成佛铺路,要持戒、忍辱、精进,要学禅定,最后般若智慧开时,顿断无明烦恼转凡入圣。所以「无住」就是「真空」,「生心」就是「妙有」,要净化贪瞋痴,使其不能在我们的心里停驻,要真空,起慈悲喜舍的妙有,度化穹宇无尽的众生。所以告诉你要「无住生心」生什么心?六度万行的心。如果你如此行持,「方为如来接棒人」,你才是真正继承了十方诸佛的衣钵,方堪称为「接棒人」。

  你若没有「无住生心修六度」的话,你虽然出三界却沉空守寂。证空却住空,证涅槃住涅槃,你只是声闻、缘觉、阿罗汉之类,你不能代表佛教的全部,虽然你是佛的弟子,但只是自了汉、自度自利而已,无法达成佛陀出世度众生的本怀,为以偏概全局部性的而已。你应如何呢?「无住生心修六度」这才是菩萨道真正的精神,不但自度又度人,自利且利人,作为众生「不请之友」,如此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才是佛真正出世的本怀!才堪称如来接棒人。不如此如何继承佛的衣钵呢?你想荷担如来的家业,续佛慧命,不要把佛法断送在你的手中。所以二乘人度众生随缘而已,没办法像菩萨那样大公无私作为不请之友,能无尽度化众生离苦得乐,修六度、行持六度,道理在此。这内容真庄严,三藏十二部教典不论怎么讲,都没有离开这四句偈的内容。再念一次:

  「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

  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我们修道听了很多经,学了很多法,但是却无从入门,学太多却不知要如何修,这是大多数人常碰到的问题,今天我教大家行持这四句偈,你修行就有个入门处。「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听起来真是大快人心,听起来会起欢喜心,有个入门、入道之处,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开悟圣僧「无住生心修六度」大同小异。「无住生心」,「无住」是什么意思?就是放下一切万缘,完全净化心里所有尘埃,一切三毒净化,无明三惑全部顿断,无所住,就可见到本体,见到如来藏,见到一真法界,见到大圆镜智,见到法身、见到佛性的时候,就叫做「真空」。应无所住,即见到本体。

  再者,「而生其心」生什么心?见到真空不是代表就没事了,见到真空如果没有「生其心」,变成断灭,就成了二乘人,这不是佛陀的本意,要「而生其心」,生慈悲喜舍的心,叫做真空妙有。见到真如本性即转凡入圣,但是不要忘了要「倒驾慈航」发起大慈悲心、大喜大舍的心,无尽的度化众生,这才是完整的佛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涵意就是这样。也就是所谓「无住生心修六度万行,方为如来接棒人。」

  我们不能离开五欲六尘,在五欲六尘中净化解脱了凡尘,达到心中无相、无住、无尘、无境,心空境寂,这时候我们的法身当下显露,你日夜的诉求,追求的对象「明心见性」在此时开花结果了。无念、无住、无相、无尘,那是什么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既然心里无念、无住、无相、无尘,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的本地风光,就是你诉求要见的佛性,向你老人家恭喜。要达这种境界,你要下很大的功夫,所以人人最后的诉求就是见到我们清净光明的理体,我们的佛性,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的如来藏性。无念、无住、无相、无境,心地万法不立,一尘不染,光明的本性非常自在解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来无去,不一不异,自性解脱。

  诸位,这个道理说来容易明白,但你要真正去做,达到无住不容易,要达无相、无住,在生活中多布施、多做功德、多做善事,藉境验心,看你的境界达到什么程度,做不做得到?程度如何?偶而验一下心。所以六度万行第一度为「布施度」,我常鼓励别人多布施、多喜舍、多做功德、铺路造桥,帮忙需要帮忙的人,教化一切人民百姓,这是对的。有一次,自觉只教别人布施,何妨自己也来布施看看。

  二十年前我刚出家,都教人要多喜舍多做功德,但只教别人布施,自己不布施也不行。若有机会自己也布施看看。当时我一个人住在山上潜心自修,研究三藏十二部教典,藉以充实自己。初出家经费不够,那时有人来看我时布施一元二元、一角二角,我省吃俭用把它存起来,存了好多年才存到五万元做为生活费。那时有一位同参道友要建寺,心想机会来了,我也来布施看看,就将这五万元布施给我的同参道友建佛寺。糟了,布施完以后,我的心连续五、六天很不舍。原本想藉布施来对治悭贪的心,达到布施波罗蜜。布施五万元却没有解脱,想起来很惭愧。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虚空中就浮现五万元的钞票,到厕所时拿卫生纸,卫生纸变成五万元,吃饭时在我的钵里浮现五万元,走路的时候五万元在半空中闪闪烁烁,相当不自在,如何谈解脱呢?我这才想通,布施要真枪实弹。别人布施十万元、二十万元、几百万元都不会心痛,自己才布施五万元而已,就相当不自在,差一点后悔。我这才知道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相,充满了尘埃,五万元占有我的心,将光明本性覆盖住了,使我相当不自在。

  那五、六天心里很难过,每每想起那五万元,卫生纸变成五万元,碗里面浮现五万元,睡觉的时候虚空中浮现五万元,简直无法入眠,这才知道自己布施功夫不够。虽有在修行,但是布施五万元后就心痛五、六天,后来心想我都教信徒喜舍,如果信徒人人像我这样,那不就糟了吗?叫人布施,自己却后悔布施。后来用般若智慧来疏通,想想:布施五万元建寺,寺里让人共修,可以修行、参禅、悟道,可以让人听经闻法,可以令人离苦得乐、转凡入圣,令人开悟证果,来听见性成佛的法门,让众生和我们一样,人人共证菩提成就佛道,何乐而不为呢?用般若智慧疏通自己的烦恼,将心里的尘埃,完全置之于度外,拋之于汪洋大海,一剎那间,喔!内心转为清凉,欢喜心一直现前,一切相、一切念、一切尘埃,同一时间尘埃落地,自性自在。前后多久?第八天才释怀。你想想看,布施是好事情,但是却带来烦恼和懊悔,真是没功夫。第八天才恢复正常,不然连走路都失神,差点撞上墙壁,这才知道布施不简单呢!

  你看,这样如何谈解脱?如何谈修行呢?实在心生惭愧啊!惭愧是很斯文的话,真的会生羞耻心。所以我们修道要真枪实弹,不要纸上谈兵,布施不是用嘴巴说,要付诸行动,慈悲也不是口号,要付诸行动。所以我们刚开始无法多布施一点,布施太多会痛苦,那就布施少一点,布施到不会心痛时,然后再慢慢增加,最后将财施喜舍完,不会心痛的话,这个人就算入道了,这才是有功夫。

  布施是如此,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亦复如是。应该如何?「无住生心而修六度万行」这样才真正是如来接棒人,问何原因?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法也是生生灭灭,既然一切法是如幻如化,不可得,不可住,得也得不住,住也住不得。因为诸法是无我空性、缘生缘灭。所以我们修道就是如此,修行就是修此幻化佛事、水月道场,在空幻的佛事当中去得去住。

  的确,例如如本法师在此讲经,已将近三十分钟,这也是水月道场,幻化佛事。如幻如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说它是假,如果是假的话,有那么多人听闻佛法后,冷暖自知智慧开启,明白道理,所以不可说它是假的。你也不可以说它是真的,若是真的,那么刚才讲了三十分钟,请问这三十分钟如幻如化,如今又何在呢?不存在了。它如幻如化不可得、是假相,但是在假相当中,在言谈当中,真理在宣流变化中启发你多少善根,成熟你多少慈悲喜舍,让你见性成佛啊!所以佛陀说得对:

  「转大幻化*轮,做幻化的佛事,在幻化的佛事,幻化的*轮中,令众生明心见性,开悟证果。」

  如此说来,讲经说法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弘法布教度化无量众生,成就他无量辩才,无量的福报,成就他无量的大智慧,无量的大慈大悲,为自己铺路,广结无量法缘。所以佛陀讲经说法时来支持他、赞助他、庄严道场的、共襄盛举的有几万人几亿人,无量无边啊!所以有一句话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有道理。佛陀讲经的时候,听众是人山人海好几亿人,天上的天神、陆海空所有的孤魂野鬼、天龙八部、诸佛菩萨全都驾临听佛陀讲经说法。人民百姓也都扶老携幼在道场内听佛陀讲经说法,这是佛陀多生累劫和所有的人广结善缘所致,因此佛陀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道理在此。

  若不结善缘,人缘、人脉就狭隘,做起事来障碍一堆。人面广阔的人,面面俱到的人,做事情能得心应手,扭转乾坤无所障碍,这是多生累劫与人结善缘,广结法缘所致。所以佛陀主张我们要多讲经说法,对自己而言能增长大慈悲、大智慧,别人听闻我们讲经说法,也能悟明见性成佛的道理,对方得大法益可开悟证果,可见「转大幻化*轮,做幻化的佛事。」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非常重要,如本法师发了一个愿:「生生世世不来人间便罢,若来人间要无尽讲经说法,度化无量有情,让每一个人和我们一样,步向无上佛道,最后成就佛道。」开悟圣僧的四句偈再念一遍:

  「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

  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这四句偈不但庄严,且让人知道修行的门路。接下来要说佛法谈修行,要在生活中去体悟、去正觉,佛法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没有佛法。过去无量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若脱离这种观念而说佛法的话,皆为魔说。事实上,十方三世所有诸佛,之所以讲经说法,无非是为了启示我们,佛法要在生活中去觉悟。所以有一位开悟证果的圣僧,他在生活当中悟明佛法见性以后,说出四句偈,我们来看他悟的理论:

  「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

  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这四句偈非常庄严。他说「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这位禅师有一天在搬柴、砍柴时心中反问:是谁在砍柴?谁在搬柴?谁在运水?谁在扛水?之后他就悟入了「非别物」。原来没有佛性,谁有办法搬柴、砍柴呢?没有佛性,谁有能力搬水、运水呢?「非别物」不是别人,是佛性支持住,你才能够搬水、运水、砍柴、搬柴,所以说非别物,这就是暗中启示我们,无佛性在搬柴运水,你只是行尸走肉、一具尸体而已。一具尸体没有精神支持,有能力去搬柴运水吗?百分之百没办法。也因为没办法,所以唯有佛性在作用,你才能搬柴运水呀!所以在担柴运水当中回光返照、明心见性。他又说不但搬柴运水是佛性的作用,乃至穿衣吃饭亦是他,谁在穿衣服?谁有能力穿衣服?之所以有能力穿衣服,就是佛性有分别、有知觉、有作用,因此才会穿衣服。没有佛性,躺在那里如同行尸走肉,如同活死人躺在那边不会动啊!怎么还能吃饭呢?参这个公案。

  他说「穿衣吃饭亦是他」也是这佛性就对了。所以搬柴也好、运水也好、吃饭也好、穿衣也好,都是佛性在支使,在来来去去运筹。有人说:搬水我也会、运柴我也会、吃饭我也会、穿衣我也会啊!但是因为你没有见性,有染污,你本身既然没有见性又染污,当然就无法开悟证果,祖师也是如此告诉你,离开搬柴运水,离开吃饭、穿衣、行住坐卧等,没有办法见性,无法契会佛法,也没有佛法。意思是将佛法落实在生活当中去体会、去觉悟而已,这就是中道法、实相法、不二法门。所以他后面又加一句「来来去去不着相」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诉求。像前面所说「对境无心了凡尘」与这「来来去去不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名词不一样,但是方向、归属和目标都一样。「来来去去不着相」、「对境无心了凡尘」搬柴运水、吃饭穿衣、行住坐卧,当下了凡尘,不着一切相,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你做得到这样的话「法王出世更无差」,十方三世诸佛,来人间也只是如此,差别是他做得到。

  「对境无心了凡尘」诸佛示现人间,在顺境逆境当中,他不会着相,能自性解脱,他在操作电脑的时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心里解脱。在日常生活中所做一点一滴的工作不会着相,了凡尘。要净化一切相,你不把它净化却耿耿于怀挥之不去,那种阴影永远笼罩在你心里,你永远要做三界的苦命儿,在六道中团团转,道理在此。如果你做到了凡尘、来来去去不着相,你和十方诸佛来人间没有两样,你就是佛,佛就是你,你和佛没有差别,道理在此。

  所以今天讲这些偈颂,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太庄严了,全都是要令你见性的话,全都是让你入门、入道的话,让你开悟的话。所以看完后,真想把这些字吞下去。再念一遍:

  「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

  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总之,如果你在行住坐卧、来来去去当中,你一会儿去南部,一会儿去北部,一会儿去台北、桃园、新竹、苗栗乃至到宜兰、台东、花莲,到丰原、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南投、金门、马祖、澎湖,全部跑一遍若你没有着相,对境无心了凡尘,那就恭喜你了,你那解脱的意境、自在的意境,是光明无束缚的意境,你老人家就是圣人。相反的,来来去去着了一大堆的相在心里,耿耿于怀,你没有自性解脱,你与凡夫没有两样。

  以前有一个人很有布施心,应该夸奖和赞美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他住相住得太严重,太执着了。他有一次告诉我:「师父啊!我看到一个人非常贫穷很可怜,我布施一具棺材:::。」他「棺材」还没说完我便接下去说:「这具棺材是你布施的,你已经讲十次了呀!」他一时间很不好意思,他常常挂在嘴上,可见就是耿耿于怀,心中有相、有住、有念,挥之不去,这具棺材的相在心里,永远拿不掉,变成有病,常常挂在嘴上讲也有病啊!那一具棺材在心里压很久了,他却无法将它净化。布施是好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恭喜、赞叹、嘉许。但是常常说,棺材把他的心压住,压了十几年,压得牢牢的,已向我说第十次了自己都不能自觉,我说:菩萨呀!你已说第十次了。所以一件事常常说是一种病。

  还有一位菩萨到台北木栅动物园参观以后说:「这台湾猕猴很漂亮,屁股红红的,很会吵架打架,很会争吵。」心里一堆猴相,见人就讲,讲了很多次,说去木栅看那些猴子。诸位,心中有相,有境,有尘,要如何论修道呢?所以「来来去去不着相」这是解脱的话,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说,说一次二次人家知道就好了,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说久了以后,就是没有解脱,法还在心中,境在心中,你就无法自性解脱。更严重的是晚上还会做梦,那都是住相的后遗症。以前有一位菩萨布施以后结果后悔,要把钱拿回去,我也是还给他。欠三宝是不好的,这种布施没有解脱,布施后想想后悔了,我们要还钱给他,不还他不行,否则到处毁谤就糟了,所以他收据拿来以后把钱还给他。布施也是一种修行,布施如果没有解脱,后悔了把钱要回去,真的有这种人。所以,你不要说布施人人做得到,时常布施有喜舍心的人不会觉得心痛,他知道人家需要帮忙,我们就来喜舍,帮助对方渡过难关,他正在落魄,正感凄凉的时候,我们要去帮忙他支持他,我们并不希望他一定要回馈或报恩,都不用,他要不要回馈是他的事,和我无关。多帮忙人家是好事情,广结善缘呀!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多生累劫的未来和人家多结法缘总是好事呀!世间人说为自己铺路,你不会赔本,佛门叫做「福不唐捐」。

  总之,我们在修道的过程中,心里有相,就是没有解脱,心里若罣碍就没有解脱,心里如果还念念执着某一件事情,就是没有解脱,还有生死,这是凡夫的心境。圣人他事情发生后冷暖自知,事过就净化掉了,随用随净化这样才叫做解脱。如果用了说了做了仍然一堆相住在心里,挥之不去,无法驱除净化掉,这当然要做个「衰尾道人」(台语)了。

  号称修道,却不能净化他心里的法尘,这也是一种修道的病,所以来来去去都着了一堆相,这样和凡夫没什么两样。真正有功夫的人,他遇到逆境到来,就逆来观破;顺来,他能接受,在顺、逆境当中以智慧观照,他有办法疏通,四两拨千斤,全都不会障碍他的自性,他的心不会罣碍,自性解脱,有智慧就有这种好处。所以说智慧胜过金银财宝,你看有钱人自杀的很多,有钱人痛苦不快乐的也很多,有钱人也有生死轮回呀!见性有智慧的人,有钱快乐,无钱也快乐,自性解脱啊!在来来去去当中没有执着,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

  有一位律航法师,是一位中将退伍,做过防空司令,出家之后很用功,参禅、悟道乃至念佛,到后来自性解脱,在临命终时穿上海青,将随他出家的徒众集合在大殿说:「你们看,我律航老来能出家,我四周没有眷属在这里哭哭啼啼,不会影响到我,这是何等自在啊!我的身体没有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我现在一入禅定,就要坐化了,我平常有见性念佛,今天才有这种功夫。」话一说完就坐下来,大家围绕在他旁边助念「阿弥陀佛」的圣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大众念佛的声浪中,渐渐西逝了。「来来去去不着相」一生南征北讨,抗日剿匪,一切阴影在念佛的声浪中,一一净化,最后就坐化了,承蒙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来来去去不着相」「对境无心了凡尘」对律航这位圣僧而言,是最好不过的写照了。

  所以修行就是修这个窍门而已。「净」,就净这个窍门而已,因此按照祖师的法语去用功修行,你我大家若不开悟证果,难矣!换句话说,大家依教奉行,听开悟圣僧这些开悟见性成佛的法门,你我大家要步上菩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难事,就在眼前啊!结束之前,如本再念一遍,以后这带子流传几百年以后,那时候的人说中华民国台湾宝岛有一位如本法师,说「见性成佛」这个法门,我就变成他们的偶像了,好,来看圣僧法语:

  「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

  来来去去不着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

更多如本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自古以来,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不如意?受业力的支配。什么叫业力?妄想。我们成天想东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的结果就叫做业。这个世间人受业力的支配,想做一桩好事不容易,所谓“好事多磨”,折磨很多!这些折磨从哪里来的?无始劫以来,我们造作的恶业所感。我们希望事事如意,我有没有给别人如意?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我有没有关怀别人?希望人家关怀我,这是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我要关怀别人。我只关怀几个喜欢的人,不喜欢的,我不关怀了!喜欢跟不喜欢的,大概对比是十比一,那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