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文集:《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


2014/9/4    热度:1076   

 天台宗文集:《法华经》的基本架构(释心皓)

   内容提要:《法华经》的科判有两种分类:其一是通例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其二是体现法华开权显实之主旨的二门六段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宗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别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明会三归一之旨;后十四品为本门,明开迹显本之意。《法华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其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二十八品中,唐代湛然选出《方便品》、《安乐品》、《寿量品》、《普门品》等法华四要品,以代表教、行、体、用四者。其意在于,依一乘之教法而修一心三观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证得本觉之佛身,并由此佛身之本体而示现种种应化。

  关键词:本迹二门会三归一开迹显本法华四要品

  作者简介:释心皓,闽南佛学院讲师。

  《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华经》二十八品共八万余字,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思想也无法深刻领会。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此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第二,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而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通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有鉴于此,笔者从《法华经》会三归一、开迹显本的要旨出发,对本经的基本架构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显明重点,使读诵此经者对《法华经》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说这部经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怀,达到学有所获、修有所证的目的。

  一、本迹二门六段的分科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见的经典科判分法,它适用于大部分经典。天台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科判做了两种分类,其一便是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经中,《法华经》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为正宗分;此后十七品《分别功德品》后半至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较平常,不能完全体现出天台本宗所依经典《法华经》开权显实的重要特色。

  最能体现法华圆教一代终极教说的科判是智者大师二门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师从一代圆教开显的主旨出发,将《法华经》二十八品大至为本、迹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此二门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总共六分。这一独特的科判分法被称为法华二门六段分科法。

  《法华经》前十四品名为迹门,是阐明释迦最初成道以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迹”是佛陀垂迹化用,佛陀应化人间必然有教化众生之大用,即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如来说三乘是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后都要归入一乘,这是法华迹门的宗旨。

  《法华经》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是说明世尊久远劫前已成佛果,为了度化众生,故示现灭度,这是为了去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的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的本地本佛。如《寿量品》所说,佛的法身本无生灭,报身寿命无量,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灭,而为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令众生去除对佛身的偏执,这是本门的主旨。

  从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法华的内容。迹门三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为迹门的序分,讲述法华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的正说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师品》至《安乐行品》,是迹门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开显又分作略、广两部分:

  (一)略说开三显一:从《方便品》第二开头“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至同品中“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别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这里世尊讲述的主要是十如实相的甚深奥义,并且由于世尊数数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引发四众弟子的疑问,而以当机众舍利弗代众三次请法。

  (二)广明开三显一: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以下共七品半是广明开三显一。广明开三显一的内容阐述佛陀分别为上根、中根、下根三类声闻弟子作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说法,故称法华三周说法。三根声闻分别在三周说法中得到法益,并蒙佛授记,所以又称三周授记。三周说法分作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周是法说周,佛为上根人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之理,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明佛昔日所说,皆是方便;今日所显,方是真实。但是昔日权巧又不离今日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所以举手低头,皆得作佛。然而这一开三乘方便、显一乘真实之法只有上根舍利弗一人领解,并蒙佛授记,名号为“华光如来”。开三显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说到,舍利弗领解授记事宜则于第三《譬喻品》中前半部分谈及,其文止于“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第二周是譬说周,佛为中根人在第一法说周中不能领解一乘真实的妙理,又在第三《譬喻品》中说了三车、一车的譬喻。譬喻中,长者初许羊、鹿、牛三车(以其乘载量之小大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施权。后来等赐一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是显实,通过出离火宅后的开权显实,令他们了悟一乘之理。这时有摩诃迦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领解其说,并陈述了穷子喻来表达他们对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发群机,令与会者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来。然后佛为说第五《药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并在第六《授记品》中为四大声闻分别授记。这是第二譬说周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共有三品半。

  第三周是宿世因缘周,佛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说法的下根声闻,在第七《化城喻品》中说声闻弟子宿世为大通智胜佛种下的一乘机种,释迦如来在因地为十六沙弥之时就曾为他们说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远之机缘而得悟。此时有富楼那、陈如等千二百声闻领解,并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得到佛的授记;又有阿难、罗礪罗等领解得益,于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中蒙佛授记,乃至后来的《劝持品》中对波比丘尼、六千有学无学比丘尼等授记皆是闻开三显一得法益者。但就第三周的内容而言,仍是指《化城喻品》以下的三品。

  三周说法分反复正说(佛说)、领解(表明弟子之领解)、述成(佛对弟子之领解认可)、授记(佛对弟子成佛作预言)四阶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三根,可谓周备完足。

  从第十五《从地踊出品》到经末第二十八《普贤劝发品》,是本门法华的内容,本门三分如下:

  (一)序分: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开头至同品“汝等自当因是得闻”是本门的序分,这是以四大菩萨为首的无量千万亿地涌菩萨的久度因缘作为如来开近显远的发起。

  (二)正宗分:从同品“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十九行偈“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是本门的正宗分。其中第十六《如来寿量品》为正开师门的近迹、显佛地的远本。

  (三)流通分:从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弥勒说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是本门的流通分。此分共有十一品,又可分为劝持流通和付嘱流通。

  1、劝持流通:从弥勒说偈以下及第十八《随喜功德品》、第十九《法师功德品》、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三品主要是劝末世众生受持此经,并将所得功德利益予以分别阐述。

  2、付嘱流通:从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八品,是世尊付嘱菩萨当于末世流通法华。其中,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和第二十二《嘱累品》,系佛以神力而嘱累菩萨流通妙法。此下六品属于化他流通,《药王品》以苦行流通一乘妙法;《妙音》、《观音》二品以三昧力流通一乘妙法;《陀罗尼品》以总持力流通一乘妙法;《妙庄严王品》以誓愿力流通一乘妙法;《普贤劝发品》以普贤神力流通一乘妙法。

  就整部法华来看,迹门十四品的当机众以声闻为主,本门十四品的当机众则以菩萨为主。前者所得法益在于信解领悟了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的一乘妙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蒙佛授记,于无上菩提永无退转。后者所得法益主要表现在大愿大行方面,诸大菩萨在末世五浊中不惮蔽恶,依如来衣室座三轨来弘通妙法,以此圆满无上菩提。

  二、本经二十八品次第由来

  《法华经》的通行本是罗什大师的译本,共七卷二十八品。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序品为迹门的序分,世尊在第一《序品》中现法华六瑞,而起众疑。弥勒菩萨代众请疑问,向文殊问缘由。文殊菩萨根据过去听法经验,知佛当说大法。他告诉弥勒菩萨,法华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说此经前必定示现的教化法式。二人的对答,引起在会声闻弟子的兴趣,故此品成为佛在正宗分中说《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发起因缘。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为迹门的正宗分,说明“开权显实”之理。该分再分为略开、广开,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实相”为略开,其后为广开。广开文即是上文提到的三周说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说十如实相,后半部分是属迹门广开“法说周”的正说段。这是显示佛陀和过去诸佛同道,皆是先以三乘施设权巧方便,然后会归于一乘,强调权实不二为旨趣。

  佛在《方便品》说法周的正说之后,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诸法实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一乘,蒙佛授记。于是舍利弗欢喜踊跃,并请佛为其他弟子授记。佛说三车火宅喻,展开了第三《譬喻品》中譬说周的正说段。根据三车火宅喻,而开三车三乘之权,赐大白牛车而显一乘之实。

  《譬喻品》中,上根人舍利弗闻佛说譬喻即信受了解,但他陈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目犍连等四大声闻闻佛说三车火宅喻,欢喜踊跃,即以长者穷子譬喻,领解佛意。由信解而述穷子喻,文辞特长,故专立第四《信解品》。四大声闻由自陈穷子喻,引发群机,令与会者同得领解法说譬说之旨,是本品述说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穷子之喻,故佛亦说药草喻述成印可,然后方为授记,故有第五《药草喻品》和第六《授记品》。

  以上二周说法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声闻,下根声闻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过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缘令他们自识宿因而得度。下根声闻领解佛乘后的授记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记品》和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阐述。至此三周说法圆满,迹门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共五品是迹门流通分。

  上来八品三周说法,三根得记,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师位,必明法师行,故次于授记后而有第十《法师品》,以示成佛之路径。

  既闻三周说法,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于《法师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净心实相于覆障中显现,这是多宝塔涌现的因缘,也是第十一《见宝塔品》的由来。多宝塔喻如《法华经》所说净心实相,利根人见宝塔即见一心实相。第十一《见宝塔品》有承前启后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证明释迦世尊所说法华会三归一,皆是真实。启后,本品中本师一佛身摄十方分身诸佛,就佛身而言,为后文开迹显本之前方便,为本门《寿量品》埋下伏笔。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与前品《见宝塔品》似乎没有太大关联,然而同属于迹门的流通分。本品阐述提婆达多为释迦成佛之增上缘,人们眼中的恶人也得到授记成佛;又本品阐述龙女成佛,此皆证明法华一佛乘之殊胜,自行化他,同成佛道,与前品宗旨本无二致。

  佛于前《见宝塔品》末,劝募发愿弘扬此经之人。又于《提婆达多品》以古今事例,赞叹此经功德殊胜以劝受持,故有诸菩萨声闻等,秉承佛的遗命,来受持此经并弘扬此经,这是第十三《劝持品》的由来。本品中,佛为姨母及罗礪罗母耶输陀罗授记,这是因为佛为前正宗分的三根授记中未及尼众。《法师品》广记也未说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众之记,如此始称平等圆满。

  第十四《安乐行品》是迹门流通分的最后一品,有承前开后之意。因上来三周说法,三根授记,已令声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经自行化他,劝募弘通妙法的五种法师,此为开前。前品既得圣众受命持弘,今品为初心的菩萨开示佛灭后恶世中的五种法师应当住于行处亲近处,而修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然后可得万行一心、三身一体的佛果,这是开后寿量品。

  从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到经末共十四品是本门,说开近显远之大义。

  《安乐行品》示四安乐行,一一皆是要求从吾人清净心地上着力,观空不着空,涉有不滞有。第十五《从地涌出品》所举从地涌出住空的菩萨们即是成就四行之人。从地故不着空,住空故不着有,不着二边,即是中道。《从地涌出品》前半所说,即是以这些无量千万亿地涌菩萨的久度因缘作为如来开近显远的发起。因下方涌出诸菩萨具有三十二相,久习菩萨所行,其数无量,引起此土菩萨的怀疑,故在后半品中弥勒代表大众请疑,由此佛讲述了如来无尽的寿量,而有了第十六《如来寿量品》。

  《如来寿量品》中,世尊以良医留药喻显示佛乃化灭而大非真灭,伽耶始成的新佛不过垂迹而已,实际上世尊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开迹显本之重点,经中于此始开八相成道垂迹之化身,而显久远实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后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共三品半,是本师赞美人法,以劝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嘱累弘通。自第二十三《药王品》以下五品,是举诸大菩萨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圆行、助行、正见行等不思议力用,以劝弘通。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前半品属于本门的正宗分,是阐述诸大菩萨闻佛寿命长远如是,当下获证许多殊胜法益。后半品校量胜劣及后时信解持经利益,属于本门流通分的赞美人法,分别说明闻法菩萨所得功德证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并以行五度功德与之比较优劣。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特为佛灭后,但有一念随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获功德也功超无学,令一切见闻法华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灭后信持此经有五品(为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随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广为校量。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广举五事(受持读诵解说书写),随其一事行成,当得六根清净功德,这是举果以劝修因。又,前品正明随喜福德,是听闻法华,随喜他人行持法华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华所得福德。由随喜而自行,由易而难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说,前品《随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随喜“因”功德,本品《法师功德品》劝说流通初随喜“果”功德。

  《法师功德品》所说的行持法华可得六根清净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中得到证明。常不轻菩萨,依《法华经》修不轻普敬之行,住弘经三轨,而得六根清净,证成非妄,这是劝勉见闻者,亦当如菩萨所行。

  自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后半品文,及《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常不轻菩萨品》三品半文,是说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以下八品为是释尊付嘱,劝请流通。

  佛以不思议口轮说本迹二门已竟,再以不思议身轮现无比神通之力用,付嘱流通本迹二门之教,这是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的由来。如来为嘱累妙法而现神力,以神力再三嘱咐菩萨,令其护持流通此经,这是第二十二《嘱累品》的由来。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属于化他流通。

  《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讲述药王菩萨的因地,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以燃身苦行来流通一乘妙法。药王燃身功德虽大,佛恐初心菩萨执苦行为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萨品》中说妙音菩萨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迹。又,前品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两世都生在佛的净土,恐闻者净秽之见难忘,心存爱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萨,莫轻娑婆,生下劣想。令众生去除情见,了知法界一相。佛为未发心的众生能受持法华,故说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为护已发心受持法华的佛弟子,免除障难,故说第二十六《陀罗尼品》。然而为示摧伏魔怨,可赖咒力;具足正见,须假善知识,故有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而以普贤菩萨神通誓愿不思议的普贤愿行,劝发弘通法华,作为本经的结束。普贤菩萨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来此娑婆世界,听佛陀说法,请问释尊灭后,如何奉持《法华经》。佛说成就诸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众生之心四法,当得此经。普贤菩萨发愿,当乘六牙白象王现身供养守护受持《法华经》者。

  由上观之,全经的次第脉络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经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现的是法华三乘方便,一乘真实的主旨,以及如来开近显远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处处贯穿着戒定慧三学、空假中三观、衣室座三轨等自行化他的妙法,这需要读经者用心留意体会。更重要的是,本经以文殊答问居全经之始,强调开发智慧才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以普贤劝发作全经之终,说明唯有大行方能成万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萨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三、体现教行体用的法华四要品

  依据唐代湛然大师的说法,《法华经》中最能体现经义思想的是四要品即:迹门中的第二《方便品》和第十四《安乐行品》;本门中的第十六《如来寿量品》和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湛然大师《法华经文句记》卷一对此四要品选文作了说明:“《方便品》、《安乐品》、《寿量品》、《普门品》,并是本迹之根源,斯经之枢楗。”这四要品集中体现了《法华经》开三显一、开近显远的宗旨和自行化他的智行方便。如果没有时间研究法华全部的经文,不妨选取这四要品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

  法华四要品体现了佛法的教、行、体、用四法。《方便品》开显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之教法,是教;《安乐行品》示法华行者所修之一心三观行法,是行;《寿量品》显久远本觉之佛身,是体;《普门品》示诸佛自在之应化,是用。

  (一)《方便品》

  第二《方便品》是开显一乘教法的代表性品目,本品题名为方便,有多种解释。据《法华文句》方便有法用义、门义和秘妙义等。就本品之意,是以秘妙义解释方便,智者大师以“秘”释“方”,以“妙”释“便”。佛所证的一乘妙法,昔日秘而不宣,反而说种种因缘譬喻,谓之秘;今日开权显实,明佛性本具,如衣里明珠,非从外得,谓之妙。

  释迦牟尼佛最初说三藏教时,为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说二乘所证为最胜法。但是小乘人得少为足,以为证得四果阿罗汉就是究竟而不求进步,所谓止于“化城”。这是昔日由于二乘根性暗钝,无法信受诸佛所体证的一乘实相之理。所以佛陀先以方便力,巧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差别相,而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日法华会上,众生根机成熟,堪受大法,故佛直畅诸佛出世本怀,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佛昔日所说,皆是方便,今日所显,方是真实。然昔日权巧,不离今日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

  在《方便品》中,佛陀继示现法华六瑞以后,即对着舍利弗等声闻众盛赞诸佛的权实二智深广难知,并且强调“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二乘人的智慧是无法理解的,因此,打算止止不需复说,由此引起四众惊疑。由舍利弗代众三请,佛陀三止,显示佛法的尊贵之后,佛陀才答应说法。世尊接下来至品末一段说法开示的全部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说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的妙法。经文中表述,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教法,非随自意语,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宜而说的。佛陀出世的本怀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因为众生的根性大小不等,佛为适应此等不同根性的众生,故说三乘、五乘等种种差别法,目的皆是为引导众生入佛知见。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目的,皆为一事,所有教理行果,悉皆唯一无二。然而处在五浊恶世,诸佛为度一切有善根有缘的众生,不得不隐实施权,运用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一乘之法微妙广大,不但三乘最终归于一乘,乃至种微少善根者最终皆得成佛,这些是《方便品》长行的内容。

  《方便品》的重颂共有121首,重颂与长行文之次第比较,微有后先详略之不同。颂文重颂了五千退席、过现未三世诸佛的施权显实,以及诸佛为令众生开示悟入的出世本意等内容。在颂三世诸佛权实时说到,无论建寺起塔、造像、香华供养、歌颂佛德、合掌低头等,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这是就三因佛性的原理来说的。众生本具正因佛性,藉建寺起塔等众善显缘因佛性;约从佛闻法,如说修行来助显了因佛性;三因若显,即成三德妙果。这是《法华经》所阐释的一乘妙理,故无论直接或辗转得闻《法华经》,皆必定成佛无疑。

  因此,《法华经?方便品》非常集中地阐明了法华作为一乘教法的殊胜。此品宗旨,开除了以前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方便之教,即法华以前(五时中的前四时)所说的大、小、渐、顿等权教,悉皆归入真实之一乘佛法,令三乘大众会入真实之相。《方便品》之后的三车喻、穷子喻、化城喻等各种譬喻和象征均是补充说明这一妙旨,引导三乘会入一乘教法。

  (二)《安乐行品》

  第十四《安乐行品》是《法华经》中最为详细阐明行持的一品,本品示法华行者所修的四种安乐行及一心三观行法。关于“安乐行”之语义,《法华经安乐行义》认为:于一切法中,心不动故名安;无受阴者故名乐;自利利他故名行。《法华文句》卷八出三释详解:1、依事释,身无危险(安)、心无忧恼(乐)、依之而能进趣(行),故称安乐行;2、附文释,附于《劝持品》之三轨时,着如来之衣故法身安,入如来之室故解脱心乐,坐如来之座故导般若行;附于《安乐行品》之文时,住于忍辱地故身安,无暴卒故心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进;3、法门释。不缘生死涅等二边,安住不动称为安;不受三昧广大之用及五受,故为乐;无所受、无所行,而行中道称为行。

  《安乐行品》包括长行和重颂两部分内容。佛告文殊,欲说《法华经》,应安住四法。持此四安乐之行,则可在浊恶末世中,远离怖畏,身心安乐。每一种安乐行讲毕,即以重颂形式重说其内容。最后说髻珠喻,叹本经是“诸经最上”。明已堪得此会归一乘之无上功德者,获佛说是经之赐,正与有大功者被赐髻内明珠之上赏无异。

  因第十三《劝持品》中药王、大乐说菩萨,及已闻说《法华经》的声闻众等,于佛前发大誓愿,于他方国土广弘此经,本品即由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一切初心菩萨,启问如来行何方法才能顺利在佛灭后的恶世末法弘扬此经。世尊开示佛灭后恶世末法中弘扬《法华经》的五种法师应当住于行处、亲近处,而修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这四种安乐行分别是:

  1、身安乐行:指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菩萨亲近处是指菩萨身应当远离的十种恶缘之处:(1)豪势;(2)神人邪法;(3)凶险嬉戏;(4)旃陀罗;(5)二乘众;(6)欲想;(7)五种不男之人;(8)危害之处;(9)讥嫌之事;(10)蓄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身既远离此十事,则得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此名身安乐行。菩萨行处是指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对外境动扰心亦不惊;于法无所执,行有空二观及中道实相观。

  2、口安乐行:包括离恶、集善两部分内容。离恶行是指法师宣说《法华》时,口应远离七种过恶:(1)说人过;(2)说经典过;(3)说人好恶长短;(4)轻慢诸余法师;(5)赞小乘;(6)毁小乘;(7)怨嫌小乘。集善行是指他人有所难问,菩萨善巧方便,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渐渐增益,令得一切种智。

  3、意安乐行:包括离恶、集善两部分内容。离恶行是指法师应远离之意恶行有六:(1)嫉妒心;(2)谄心;(3)诳心;(4)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5)恼乱他人;(6)戏论诸法。意集善行是指菩萨意业应住三想中: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以无骄慢心对十方诸大菩萨深心恭敬礼拜,以平等心为一切众生说法。

  4、誓愿安乐行:发菩萨行之誓愿,对于众生的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一乘妙法,菩萨誓愿于得无上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令得住是法中。对此安乐行,佛以髻珠喻赞叹佛昔权今实的深妙之法,令众生信此难解之法而得无上一乘妙法宝珠。如转轮圣王于战争胜利后,赠予众臣金银、琉璃、象马车乘,但唯有自己头顶上的明珠不作赏物。此中,如来为轮王、二乘权教为髻、一乘实理为珠,珠在髻在,犹如实理隐于权。此喻如来在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赏赐功臣。

  行是因,安乐是果;修四行之因,则得安乐之果。第四安乐行的重颂后面部分专门提到,修习四安乐行所得殊胜的果相。这一果相有平时利益与梦境成就两种:现世可得自体无恶,天人爱敬,外恶不侵,聪慧无畏等诸功德;于梦中见胜妙之事,如见佛授记,见身寂静,八相成道等诸胜事,这些梦境表果成之相。

  总体来看,《安乐行品》是教示初发心菩萨要修习戒定慧使三业清净,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法空座,来弘通妙法。此品是将能证诸佛法身的因行总摄为四安乐行,四安乐行即是一乘之行,由此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一乘之佛果,并以此作为末世佛弟子自行化他的轨范。

  (三)《如来寿量品》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明不可思议的佛果功德。如来之名,通于法、报、化三身。就佛之寿量而言,依法、报、化三身而有异。此中,法身乃无色无形之极理,无始无终,无法论寿量长短。报身通例系指酬报因位之万行的果上万德圆备佛身,有始无终,无寿量。应身指出现于迦耶城的释迦佛,乃应机而化现者,有始有终。佛的法报化三身同体,皆以真如净心为体性。本品诠如来寿量,显示三身即一身,万行即一心,佛身即佛心;心无始终,故如来三身之寿量亦无限量。

  《寿量品》由长行和偈颂两部分组成,本品初,如来先三番教诫大众“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弥勒菩萨则代表大众四请,表明他们的信受。三诫四请是表妙法尊重及佛将要说大法的慎重态度,世尊为大众开示如来本迹之身,告诉大众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并以“五百尘点劫”举释尊成佛以来久远之劫量,伽耶始成的新佛不过垂迹而已。世尊从无量劫来,由体起用,久垂谈应化,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癨国导利众生,并处处开示由本垂迹之方便门。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现言当入涅,令生渴仰而种解脱善根;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如来所作种种善巧方便,目的皆令众生见闻生信而得度脱。

  如来明见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之理,已证真实不虚的净心法身,故能应众生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而方便示现种种身事,说种种法。这些只是应化身的方便,实际上世尊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本品以良医留药喻显示佛乃化灭而非真灭,说明如来方便灭度教化众生的苦心。

  本品重颂有二十五颂半,主要是重颂世尊开迹显本、开近显远的事实,并列举众生根熟的因缘。颂文以世尊常在灵山说法来证明佛陀的法报身是不可思议,无有限量。佛非生示生,非灭示灭的目的在于令众生成就解脱善根。众生根熟有七缘:1、修供养行;2、生恋慕渴仰心;3、信受不谤,修随顺行;4、质直无有骄慢;5、具柔软慈悲心,堪修大乘;6、一心欲见佛,专念希求佛功德;7、不惜性命,为法忘躯。这七缘是感佛见佛之因。佛身佛土,本来常住不灭,但以众生根机福慧有别,故无缘不见,有缘得见。

  本品对佛身的开迹显本的妙义,除了开除以释尊为伽耶近成垂迹示现之权佛之情执,以显示久远实成之本地本佛的用意外,还有令众生去除对佛有生灭的执著及三身偏执之意,以使众生了知三身一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若能证得中道实相,同样可以成就万德圆具的三身如来,而与诸佛同体不二。

  (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显示诸佛自在应化之用,诸佛菩萨为了方便度生,常常从本垂迹,示现种种度生妙用。观世音菩萨从本垂迹,一心万行,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平等利济一切众生。

  本品所称观世音,以大悲之智观照一切,闻一切众生烦恼苦痛之音即施救度而得名。约《法华经》以释观音,则利他是悲,自利是智;故观世音名号有自利利他之德,智悲双运之功。“普”,是说观音的众德普具;“门”,是说受观世音菩萨慈悲救济的众生有种种不同的类门。因此普门是说众生的机类虽有千差万别,而观世音菩萨则能普应群机,无不示现。若联系法华一乘之意,则谓《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智者大师谓普门圆通,义则无量,略举则有十类,而立十普门之说。又本品具人法、慈悲、福慧、真应、药珠、冥显、权实、本迹、缘了、智断十种因缘,故经题总括称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由长行和偈颂两部分组成。长行由无尽意菩萨请问佛陀有关观音菩萨功德应身的两个问题构成:第一个问题是无尽意菩萨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菩萨所以名为观世音者,以此菩萨能观见世间一切众生苦恼求救之音声,施以救济,令悉解脱。佛陀又分别解释观音菩萨解救众生苦难的种种功德:1、救七难,称观音菩萨名得脱火、水、风三灾和四杂灾(脱刑罚灾、脱非人灾、脱检系灾、脱冤贼灾);2、解三毒,称名可解YIN欲、恚和愚痴三毒之苦;3、应二求,称名满足求子求女之愿。观音菩萨有如上诸功德,故佛陀劝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强调称名观世音功德与称名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正等无异。

  第二个问题是无尽意菩萨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身份游此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的方便之力如何?佛告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三应化身,分圣身、天身、人身、非人身、金刚神身数类(《楞严经》中称其为三十二应身,少一执金刚神身),在十方一切国土随类示现,度脱众生,此即菩萨普门示现。观世音菩萨具大威神,能施众生以无所畏,令得解脱,故观世音之别号,亦名施无畏者。

  佛陀回答了无尽意菩萨的这两个问题,宣说显示了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威神之后,无尽意菩萨发心以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初不肯受,为怜愍众生既受璎珞,复作二分供养于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显以一切所修福德回向于佛,而不滞著于所住之境。

  本品颂文非孤起颂,乃重颂前长行之文。此品重颂在罗什译之初没有偈颂,至隋那崛多时始作增补。颂文大意说众生得闻和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念彼观音力,“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众难解脱而获安稳,并叹菩萨具五观、四音之德,劝众生忆念归敬。

  《普门品》中的主角人物观世音菩萨是智慧、平等、无我、无畏的总结合,他在娑婆世界随类现身,现菩萨道饶益众生,寻声救拔九法界众生一切苦难。这种悲智愿行具足的菩萨精神与随类现身的度生行为,是欲使见闻者效法修习,令众生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合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同入观世音菩萨空有无碍、理事圆融的圆通法门。

  观世音菩萨所现之身,虽有佛、菩萨、四众弟子、童男童女、天龙八部等各种身份的不同,对机所说也有偏、圆、权、实顿渐之不同,其目的无非皆为妙法。众生虽沦落生死,被烦惑障覆,但自性具足妙法,由菩萨慈悲开导得以显现。《普门品》赞叹菩萨具五观、四音之德,劝众生一心归敬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如遭遇三灾七难,迫无能逃,至心求救,则为观世音菩萨以弘誓、慈力所加被护持。这既是菩萨从本垂迹、现身救度之大用,又是菩萨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弘通法华一乘大法的妙用。

  上述法华四要品,代表了教、行、体、用四者,其次第可以理解为:依一乘之教法而修一心三观之行法,依此行法而证得本觉之佛身,并由此佛身之本体而示现种种应化。而从四要品的行证次第来讲,《方便品》相当于发心;《安乐行品》相当于修行;《寿量品》相当于菩提;《普门品》相当于涅。这四品从发心、修行,由菩提的觉悟,终至涅的证得,是法华修证成佛的重要路线,也是体现法华思想教义的最佳选文。

  《法华经》的整个中心主旨在于揭示开显的一佛乘思想,前半部法华迹门是以声闻为当机,后半部法华本门是以菩萨为当机,这是本经非常明显的一个分界。然而经中的声闻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授记成佛;菩萨皆于佛前发大誓愿,于末世弘通法华,故无论声闻菩萨皆已入一佛乘。他们的大愿大行实际上也是从法华的流通分得到体现的,是体现法华一佛乘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法华经》的流通分不能单纯地看作一般体例信受奉行的流通分。全经二十八品中,体现《法华经》一佛乘思想教义的必读选文则是法华四要品。四要品是法华的脉络,庞大法华体系的精髓。当然,如果硬要从四要品中再选出本门与迹门的精华品目,那就非《方便品》和《寿量品》莫属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轮回,上面是天道,下面是人道,还有畜生、饿鬼、地狱,叫六道,我们迷惑颠倒在六道里头轮回。天、人、阿修罗,这叫三善道;饿鬼、地狱、畜生,叫三恶道。三善道的众生有福报,三恶道的众生没有福报,比起三善道更苦。六道里头生到人道的机会,当然是有,不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三途就是饿鬼、地狱、畜生,三途一堕,堕落下去,五千劫你才有机会出来。三恶道里头最可怕的是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堕下去之后,要八万大劫才有机会出来,你说多可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