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二集
2014/9/4   热度:213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二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门,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 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观经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 言「终益」者:依《观音受记经》(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 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善哉!前面讲念佛三昧,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 我们知道涉足净土法门的经典是很广的,在中国传播净土法门的教言中,《三经一论》是古来以久守护的。三经者,《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者,《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是唐人所守护,到后世有善知识增入《普贤行愿品》,近代印光大德把《首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收入念佛依止的经典中,成为《净土五经一论》。 经典是指导我们修行净土的根本依止,论是对法的直接的回施与描述,怎么来修法在五经中各有其说。《无量寿经优婆舍愿生偈》通过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来阐述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菩萨四种正修行、佛的八种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回施),让我们体验佛果的真实随顺的利益,五念门的修法、五果门的守护是法则与传承的体系。 依《观经》及余诸部。“诸部”,若经若论,包括一些中国的善知识所著、撰述的一些疏钞之类,在印度这些菩萨应世或者三藏法师应世是“造论”,在我们中国是“撰疏”,他们有一定的差别。这差别就表现在末世与佛在世之时的善知识的根性与业缘的差别。佛陀在世的凡夫僧比佛陀灭度以后的阿罗汉圣僧的心智要细,这是福德因缘故。象释迦佛应化身住世得见者其福无量,非我们的心力所及。 佛经里记载有这样的故事,有比丘尼在世尊在世的时候就住世,乃至世尊灭度一百年也住世,世尊灭度之后有阿罗汉来启教请问她释迦佛是什么样的德行,说话什么样子。“当时阿难常来看我,此阿罗汉不如。”就是说当时阿难之类的凡夫僧或者入初果的圣人,佛灭度以后的阿罗汉不及(他们的心智)。象我们在去佛甚远之时,堕入末际时代,现在人心智狂妄,自许自高,早已把佛法泯灭于自己的现下的虚妄心中,自许自傲。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过去善知识造论,象《优婆提舍愿生偈》,“优婆提舍”就是如佛之说,佛陀所论之相应法则,末世之人是无有此力的——这不是轻蔑我们,是共业所现,如此而已。许多大善知识对末世的人授了两个记:有福无慧,有慧无福。均衡具足者稀少,虔诚的福德越来越少,厚重的道德越来越少,薄于知见,浅于修持,少得为足,自以为是,这是末世之相。相者,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净土一法在这个时代有个特定。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 在许多法门中是不许这样的说法的,好比一些法则有十分严格的特定的教言。净土法门教言广大普摄、凡圣通往,这普摄的确令人震撼,这种广大慈悲究竟的回施的心智唯佛与佛亲证,我们假设稍有推测,以凡情来测度,马上堕入烦恼无记,或者疑惑、疑乱之中。 然念佛一门,将为要路。 若是仗借佛力、愿力,若是自修持,念佛皆为增上方便,皆为直接之要路。 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 佛法是无始无终,但是以审量法则,我们有善巧观察。 若欲生善起行,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向往于善法的守护,多以纵容恶习、纵容心愿为自得,为自己的强项。 则普该诸度; 何以故?从明入明故,从善入善故,是为直径、捷径。 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 象我们种种忏悔法则。念佛能忏悔一切业障,能消除一切差别障碍,若是恶障碍,若是善障碍——善法也有障碍,善法法执也是障碍。总治诸障。因为在善恶中,有情若有染著皆被阻碍;若是在善恶二缘中、二报中无畏无惧是大威德修持者,这样的人若是无有退转修持,能迅速成就菩提。末世众生心弱,虽不怕违缘,制造违缘,多在违缘中退堕。平时纵容自己的时候是不害怕的,但违缘一来多有退堕。这种退堕,唯有行者知、诸佛知。 故下《经》(观经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下经是《观经》,经典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念佛众生不舍。”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法则,是一个直接的摄化。许多人学过许多法门,阿弥陀佛愿力很奇特,很广大,有专注分,也有普摄分。 寿尽必生。」此名「始益」。 由念佛故而引发始觉。因为我们的本觉与一切成就者无有差别,究竟觉与法性也无有动摇,无有增减。始觉生起,是为大难,若无强缘,不见始觉善巧,就是你不能动用本觉功用、功德与利益。念佛就是所谓的“始觉之益”,这是很重要的。入佛法大海,若无有传承力,无有信仰力,不得契入。这念佛力就是信仰,就是被摄取不舍,就是始觉生起,始觉的显用,就是功德的畅明,就是不退转的法始于当下。虽是无始无终,刹那得见,这得见就是启用方便。我们在过去世的流转中乃至现世的迷失中,皆因本觉无有照见故,所以无有始觉利益。此名「始益」。 现在念佛人、修行人对这个始益不能抉择,往往不断反复。举个例子,自己的妄想就象一滴水,我们用很厚的塑料把它包装起来,密护得点滴不漏,然后扔到大海说:“我归入大海了,怎么还融入不了大海呢?”因为啥呢?自己的知见包装虽然是透明的,但是一直没有舍离过,一直没有舍弃过,它不能融入大海,不能迎于大海。何以故?自己的知见从没有舍离过,就是刹那间的舍离都不愿意,这种透明的包装看似归海了,“我也在南无阿弥陀佛呀”,但从来是在自己的知见上强制使用。 我们可以做个试验,你用塑料包装一个东西,用瓶子装一瓶水,扔到大海里,瓶子水还是瓶子水,不会互融。众生执著亦复如是,我们这种分别、疑虑,乃至说对佛陀的不放心,就是不愿意融入大海的强制。这种强制,虽然是无色无相的,但还是包装着,使你不能融入无尽的刹海之中,没有得到永不干枯的利益。 象我们现在虽然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实际还是在自己心智现量中疑惑、颠倒、思维、衡量,甚至强化。强化就象一个包装瓶一样,你打造得很强,透明度很高,但你还是不能与大海水互融。这是没有什么好说的。现在许多念佛人就是用念佛来强化自己,就象透明的强化的塑料一样,你再强化,它也跟大海融不到一起。虽然在大海中,随时会有被拿出大海,干枯或遗失的机遇。我们真正把自我的造作、包装、自我的强化彻底丢失,信顺弥陀的功德之刹那,这始益必然现前,被阿弥陀佛摄化的大安稳必然现前。实际说只要有一次真正的体验,就会得到不退转的利益。因为此处一发不碍再发,象滴水还海一样,这是毋庸置疑,你说再把这滴水给强执出来,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没有彻底地回归过,总是有包装,开始可能是黑暗的包装,黑色的,慢慢是透明的,越搞越精巧,但是这包装一直没有舍弃。没有舍弃,那你就不能融入,虽然说的还是“我已经投入大海”,但你一直没有舍弃自己的包装,甚至在大海里还在用大海水包装自己、强化自己,没有舍弃自我的虚假知见,我、我所的执著、造作,我、我慢、我执没有彻底舍弃,没有赞叹佛德、佛愿。他没有融入大海里,没法赞叹佛德。何以故?没有入海水之广大故,无以赞叹。虽然有赞叹,也是强化自我,那样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实际利益的。这在末世有情的修行中,始益无益,它没有利益,不过是越来越强化自己,最后还会出现违缘。 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虽是“南无阿弥陀佛”,实际心智中是“佛南无我”,心智决定是这样的,那就会造成违缘。所谓违缘者,看似投入佛法大海,实是在佛法大海之外飘荡,无有融入之机。因为啥呢?你包装得太严密了,这一念识心之我,虽然无色无相,看似投入海中,实在是无有自力抉择,没有把自己那个壳子——我执、我见、我慢——去掉。 每一位在座的菩萨们善自观察自己,是“南无阿弥陀佛”还是“佛南无我”?我们会有清晰的感知与照见的,这不需要其他人评价,任何人的评价都是无意义的事情。唯有我们自己心里抉择会明亮地观察得到。南无佛者,人的身心会调柔,会放下自我的造作与强化。自我造作总要培养一个我成佛的大目标,而不是真正放下自我的现前利益。这种大目标越大,包装就越精彩、越细腻、越透明,相似的似乎已融入大海,但是与大海总是不入。若入者隔膜自然消除,会赞叹佛德,礼敬一切诸佛,礼敬一切众生,这礼敬是真诚的。 言「终益」者:依《观音受记经》(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 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有两种寿:一个是法性之寿,一个是报德之寿,此寿是顺性故,有始无终。这有始无终并不是说象外道讲的常与无常,也不违背佛陀的法印,这是一切众生法性所根本守护故,故有自净安住故。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的评判我感觉能令众生消除疑虑,就是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的报德是有始无终的。这样我们就会得不退转的摄化,若不然人会生起疑虑,于佛法中不能抉择于未来际。 现在法性说比较普遍,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归法性之知见,清净运用,无染无著;在弥陀报德的住世中,有始无终,就是终始二益,毕竟圆满。 亦有灭度,这灭度是应化身,应众生修持而显现,这个地方一定不能迷惑。三辈九品之说实是应众生之说,你当真以为是净土法门之根本了,那就会出现问题。什么问题?以你现量审视净土,多说净土不了义,产生疑惑。净土法门若是不了义,它就不能立宗,此宗不能全利,不能广泛利益世间,因为啥?它不是了义教故,令众生产生疑虑、疑惑,多会认为念佛可能是个方便,不作究竟归依,就会产生谤法疑法之恶缘。在无量经典的教言中,念佛成佛是最直接的、不假言说的一个法则。 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所以他灭度的时间也长久。 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 这就是以报德故而见佛、不见佛(见阿弥陀佛、不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灭度之后,观音、势至次第住持正法,也就是成佛。象释迦佛灭度之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成佛是一样的,如此授记。何以故?以使众生次第成佛,无有疑碍故。要是阿弥陀佛永远不灭度,我们会有疑虑:佛永远不灭度那我们怎么能成佛呢?会有这样阻碍与疑虑,是众生分别心智之阻碍,因为我们思维的心智太强了,不思维智你是不能去涉足的。凡夫法眼净未现前之时,劳虑不能断。你讲一句话,他马上举一反三——实际这不是善巧,是所知障所带来的一种延续罢了,所谓的依附疲劳,在五停心修持中是疲劳相,世人多有疲劳、厌倦。(编注:【法眼净】(术语)分明见真谛谓之法眼净。通于大小乘言之。小乘为于初果见四真谛之理,大乘为于初地得无生法忍。增一阿含经一曰:“三万天人得法眼净。”无量寿经下曰:“得清净法眼。”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大经慧远疏曰:“见四真谛,名净法眼。”注维摩经一:“肇曰法眼道,须陀洹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同嘉祥疏曰:“云法眼净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见四谛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无生法故云法眼。”) 今天有位居士从外地给我打电话,他以前接触过我,说有时候有人来问法你是应酬相,你不是如实地、很耐心地给别人贴切地表达这个法则。我说:有疲厌的时候,心力、业相不及的时候,包括自己的烦恼生起的时候,或者说以识心延续的时候,很如意的思维都会疲劳的,不精进处多有疲劳相,这是很自然的,我说我身在凡位。自己有清晰的感知,有时候说法应略的就略了,不应略的也略了。因为啥呢?疲厌了。说法无厌,求法不倦,这种普贤大愿之行,是我们末世众生应观、应行、应守护的地方,但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呢?你可以看自己的心智,不要看其它东西。 这位菩萨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居士大概走般舟走了三年,长时间在行般舟,我很佩服这位菩萨,他不象我们大喊大叫的,他一直在默默地走。当然家庭的违缘很大,受到很多欺辱的伤害。他跟我讲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心外求,好比缘一个法师,缘一善知识,缘一个什么外缘,他的心智就存念这个东西,也得到很猛利的守护与利益,现前的恶缘很容易转换掉,但他不敢离开这个攀缘。 第二个阶段,他在行法的过程中,他体会到如法地存念自己的心智与所缘佛的果德,这种力量的相应,行持上得到安乐。第一个是在攀缘上得到安乐,一不攀缘就产生畏惧。第二个阶段在行持上令他安乐了,但外边一冲击,行持上一放弃,还会带来不安乐。 他攀缘于佛也好,自己去行持与佛相应也好,这地方都没有抉择,他唯有彻底真心休息的时候,他真正地得到了安乐。现在在逆顺二缘中,他感觉到每一时每一刻踏踏实实的珍宝与清净的守护了,就是恶缘中的守护与顺缘中的守护,得到了真正的解脱与喜悦。 他在实践的过程中,以前在行法中、相应中得到了安乐,但是不相应、冲击的时候就会得到伤害,或者不安乐、不安稳、不珍惜的机会,或者想舍弃、想逃逝。以前他还十分想出家,一直跟我谈出家的事情。我说出家不出家我感觉到不重要,主要是法则上的抉择问题。若没有抉择,你出家是无意义的;若抉择,出家在家是一样的。因为啥呢?当时他的违缘比较大的。现在他在这个地方真正踏实下来了。他说违缘中的修行跟顺缘中的修行同样殊胜,以前怕有违缘而产生畏惧,不得真正圆满的利益,现在他在这地方抉择了。我有个说法:这样的孩子有自己的法身慧命的把握性,自己可以走路了,有两条腿了,自己的修法能站立住了。 我感觉每个人修持都有一个过程,但是这个地方的确要去深入地实践,真在逆顺二境中皆得到安慰了,而不是延续自己的想法去评判世间了。他不评判了,因为啥呢?外面的顺缘违缘皆是自己正修行的喜悦,赞谤皆是喜悦了,这喜悦是从心底透露出的,是圆满的,是宁静的,而不是假设的、造作的,不是说谁赞叹我会怎么样,谁诽谤我会怎么样,或者逆缘怎么样,顺缘怎么样,不是这样的,是那种喜悦。 《般舟文集》印出来后给我们放光寺出家师父、居士们每人发一本,文集上有一些当时供养大家的这样的提示。一些菩萨真在这个地方一旦得到了安住,没有人能疑惑你了,因为你自心尚不疑惑自己,你再不假设疑惑了。若仍假设疑惑,就是我们对法尚没有真正的抉择。好比说我们用知见去审视法则的时候,你这个知见与你的事相总还有两边的东西。事相来了,你第一个概念,还在分析,那这样不是真正的如来藏性打开的机遇,那歇心、随顺还没有真正建立。这个地方希望我们在修法中的次第上自我审视。修持上我们现量各个有别。 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 我们真是长时间念佛,阿弥陀佛无有取灭之相,你亲证弥陀报土功德,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一切众生皆以阿弥陀佛愿力故而往生报土,非是我们的修持量应化故。你要是以现量求生彼国,只能应化于邪慢国,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去。 这是我们抉择法益的始终二益罢了,这倒没有高低,是抉择问题。你要抉择于随顺弥陀的报德,你就生彼报土,终始二益皆得具足;那你要说我就抉择自己的量,我看我有多大的本事,我看我有多大的功夫,你以你的现量生应化土完全是可以的,但是终益不相应故,就是与弥陀的报德不相应故。那是利益的久近问题了,希望我们诸位善知识善自思维。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 “皆生”二字,在净土中是决定说,也就是平等智的起修,也是信愿行的心智的安住,也是安心之首要。在净土法门中没有说人不能往生的,也没有说什么因缘不能往生的。何以故呢?你若心中有一个众生不能往生,你心智这种广大平满的摄化、回施都是不能成立的,那果地觉是不能随顺的,那你念佛还是以自己现量的修持所生的对待故,或你现量的推导,跟阿弥陀佛的愿望不相应的。 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 有睹不睹者,就是所谓的生报土、应化土二种土说。 使沾远益也。 这是给我们一个回施。因为在善导大师这一支净土教言中,生报土是决定说。我们大家善自思维。许多大善知识不依《无量寿经》故,不依汉地的传承说法故,皆说净土是化土。我们学完的以前的文字已经批驳这个问题,已经把这个东西剥离清楚了,引用了很多经典。诸佛净土若不是报身所聚,难道浊土是报身所聚吗?!我们前面已经学过,讲了很多,不再重复。我们大家善自思维。 今天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善知识!念念不间断就是功,心行平直就是德;自修心性就是功,自修身行就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向内见到自性,而不是藉着布施供养所能求得到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不同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