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三集
2014/9/4   热度:242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三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下半卷文字谈到传承,谈到念佛三昧、一相、一行三昧,所修万行回向莫不皆往,念佛法门的种种法益,乃至说在应化的利益上,若是能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常见阿弥陀佛无有灭相。 若是顺应弥陀的报德力,于始觉处起用,尽于未来无衰无变,发起广大清净佛法妙用。佛法若是没有用,也就无利、无益于世间。佛法能令众生多得清净法益,消除众生心智的疑惑,乃至种种生活中、业缘中、方便中的困惑,能令我们得到毕竟法性的坦露与安住,不断地转相教化,转相回施,转相利益。诸佛的广大教言使佛法生生不息,广利于世间过、现、未来有情。广利有情是佛法住世的唯一目的,也就是成就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威神与善巧。这种成就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具足安住,但迷失故。彰显法性的真实有种种方法,若依众生渐次修持而增上,若依诸佛果德回施而起妙用,各有修法差异。在诸佛如来教言中,法法互应,法法互佐,互彰互显,广利有情。因为实无一法可对待故,实无一法可取可灭故,但为利益众生,种种召示后代有情,利益后代有情,顺应众生,若畅佛本怀,以种种法度,饶益现世。 我们看下一段文字: 第五、依《般舟经》(卷上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善哉!现在寺院有几位菩萨依《般舟经》实践跋陀和菩萨乃至迦叶尊者所成就的这个法则,这是佛示现成佛七年之后,于跋陀和菩萨所宣化的修法,这是一个特定的法则。 因为佛是法王,他于法自在,若横说竖说,广说略说,凡说圣说,种种说皆使众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依外力,三力相加,而令众生得见本尊问法而亲证于法性无来去,在问法中而得到佛法利益的抉择,这是一个特定的修法。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者,实际就是十方诸佛现前问法之教。行持的宗旨就在佛力、愿力、神通力、三昧力(编注:《佛说般舟三昧经》欲見何方佛即得見。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的加持下,能令我们得见佛陀世尊而问法。见即问,这是修法很重要的一环,是这个法则特定的经教的依止。我们作为一个佛子来说,修法要依法本上修,依教而行,这样必然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切莫以自己的情计去推度佛法,那就会出现虚妄的偏差,这偏差是自己现量所成,非是诸佛不动功德乃至圆满功德回施照见,会让我们生起疑惑,不起妙用,于法不能真正地(抉择)。 这(个法则)也是觉醒法性的一种善巧。“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是般舟行法一种特殊的存念持念的法则。净土修法是以四法(编注:佛说四法度众生)中的妙色身相与其佛名号二法而得利益。象我们学三藏十二部广说的教言,这是以法度众生;再者以佛相好,以大光明相,即妙相庄严;再一个以神通力来广摄世间,现大神变令众生在种种神变善巧中得以摄化;再一个以名号功德;这是四类教化。此四类教化总集于佛之所说,佛说八万四千法,不离于此四类教化。就象我们谈及的四类三昧总摄一切三昧是一样的。这四类教化是佛在《大集经》中说:诸佛世尊,但说四法,普利于世间。若说三藏十二部;若说佛相好;若说诸佛名号;若以神通广大摄化力来施教。(编注:《大集月藏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般舟行法)这是以佛身相光明力和名号功德力令众生除现世之疑惑,令众生得以自性具足的得见,妙用的得见,万法的得见,庄严的得见,乃至说种种善巧的得见。这个“见”实在是在行持的参照过程中而生起的运用的利益、修行的利益,也就是住世的利益、传达的利益。这利益是自他二种受用。在佛教言中,有受用身。佛法要是没有受用,那么众生学佛是无意义的,一切有情失去依托,一切菩萨无以施教,那我们就会落于泛空或者断灭空中,令众生无以爱乐。“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这三昧中就有种种的受用善巧。诸大善知识在修行中以种种三昧正受力而亲证不可思议的功德,无染无著,广利世间。要是我们耽于泛空,于净土不相应。 无染清净心,但谈法性之本质,周遍之安住;乐清净心,令众生咸有所归、所依;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令众生得以清净地受用,这受用必然是无染无著。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彼国虽有种种庄严神通自在,但众生无有染著,无有爱染故。广大神通善巧者不贪图身计,不贪图自他差别,但以妙用无穷,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乃至诸佛海会之中,示佛法如佛,宣化世间。在《往生论》中,二十九种功德都有宣化——(佛土十七种庄严、)佛的八种受用、菩萨的四种正修行,皆有其说。这是净土法门修行的特定的内容与法则。 第五、依《般舟经》(卷上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 见佛在净土修法中是最为重要的,这法是不共的。在四法中,以佛相好度化众生是一个特定的法门,特定一类的教言。在密乘教言中,若是不见本尊,修法是不能成就的,本尊就是修法成就相。在四根本中,本尊是成就相,若不然无以成就。后面有法性之回归,无来无去之安住,以佛法性印契自心,才有妙用——要没有用,佛法又有何利住世呢?在这个地方,启用的是得见阿弥陀佛。 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 不光是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就是龙树菩萨这样的他方古佛再来,八宗所尊崇的祖师也是依这样的经教来行持的。我们有时间可以看一看龙树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偈赞,他有这样的偈赞:为什么要往生彼国?怎么见佛、问法? 未登地菩萨——信位菩萨都能于善巧定中得见十方诸佛,问其法义,而受种种陀罗尼教言,得以自在力,乃至说住位、行位、回向位。若是入欢喜地的菩萨,可以于十方刹土中各现佛妙身而度化众生,诸佛启教法义亦是自在力。(编注:菩萨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十地菩萨所证,就其本体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就其层次来说,十地各各不同。) 我们修行中若是不能得见本尊教言,无以抉择究竟法义安乐。这是佛法中修行现利所表达,非是染著故。何以故?阿弥陀佛如实妙相得见,是佛愿力加被故,如《观经》说,我们有时间可以读一读《观经》。因为乘佛三力外加故,才能得见阿弥陀佛,若不如是不能见佛。此佛,一切众生恶缘是不能幻化成就的。何以故?你会依法启问故。因为修法的缘起在依法启问,依法受教,依法,依戒而问,依教而问,依经而问,依佛法的法印而问。若不如是,非此法之修持。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 此国是诸佛如来所会处,不光是我们凡夫有情应往、应去,乃是一切不退转菩萨应往应去。此去实无来去,但心净,但抉择于种种庄严威德而去。去者,实在是无动无转。所以生彼国即是无生意,愿生即是无生,无生守护故,无造作故。此是无对待法则中产生的方便摄化,泯除众生分别对待。若说生与不生,若是依我们的分别心,实际皆是对待取舍。此生即是无生,即是无生土。 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当念”是《般舟经》所摄,《般舟经》有这种提示,我们行法的时候会这样的(当念)。因为这一切功德皆是阿弥陀佛报德、愿力、神通力的摄化,坦露我们自身的天性、本性,唯有这种力量能使我们天性彻底彰显无遗。所以佛名者以明自性自心故。往生者,妙胜受用故,住佛宫殿,住佛国土,住佛愿力,住佛神通,以此因缘得法满足,法随顺,成就安住,是为往生利益得见,即现下往生功德。这功德是具足妙相,具足种种善巧的,这功德唯有真正实践佛法者知,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与教言。这种修行法则,历代的善知识们在这地方亲证此义方得歇心,要不然我们遇到阴境就会错乱。 实践这法则的菩萨们,这一段文字十分清晰。因为净土法门的经典数数都是这样举例,令我们得见彼国庄严。实际果地教言中莫不令众生住佛愿力,住佛心智,住佛国土,住佛宫殿——这宫殿就是佛的果德受用,令众生随顺安乐,具足安乐,福慧的安乐,这福慧就是具足。若不如是(众生)于受用处多生疑虑。 象《往生论》讲,随顺法满足故,随顺法而得智慧、慈悲、方便,这种法满足令我们随顺无上菩提心,畅显自性安乐,即自性具足。阿弥陀佛所有彼国的庄严,皆是自性庄严故,所以无对无待。亲证以后,再回看世间,一切无来无往,无增无减,如此佛之法印,清净自心,而得以清净守护的抉择,所以证悟于、抉择于法义中,一切疑虑自然就会消除,若不然我们会产生修法之疑虑。这个地方是有受用抉择的。 象在这些修法中,我们要依经教可以评判自身现前的利益。法性虽是平满,受用各个有异。法身流转于五道是名众生,众生者,就是流转于五道。流转于五道,若了知者是佛受用,不了知者众生迷失轮回。了知之处,若不亲证,但是随顺佛教言说,随顺佛亲证之说;随顺说中,若能善于观察,是为依法依教修持。那你相应不相应、抉择不抉择是证与不证之说。 我们看下边的文字: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善哉!龙树菩萨是净土法门的根本的传播与守护者,在《大智度论》中偏赞于净土的修法,提议大家有时间看一看,因为在我们汉地一些法师说教中,说《大智度论》象大辞典一样,也象百科全书一样,它解释了很多名词、法则,包括三昧的解释。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 不管是菩萨、凡夫有情,乃至罪恶有情、蜎飞蠕动之类,法性与佛决定无异。取用之时,若不缘于佛,何以成就?念佛就是缘佛报德而使我们不离凡夫身即用大觉善巧,传佛法于世间。这还是缘于佛的。若不缘于佛,若缘于自性,可以不谈“佛”字。在印度有本际外道是泯灭佛恩的,泯灭传法之恩,泯灭恩德,世间人相互无有尊重,但是冷漠与断灭。在我们中国现在许多法师讲的基本上都是本际外道知见,即但说法性,不说佛恩。因为佛所证的三身、四智,有三德——断德、智德与恩德。若是我们但讲断德、智德,不讲恩德,这使佛法无利于住世,即不能利益于世间。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处处宣化此殊胜教言,如伊字三点(编注:【伊字三点】《 佛学大词典 》悉昙字凕(i,伊)字系由三点组成,此三点既非纵列,亦非横列,乃呈三角形状,故以譬喻物之不一不异、非前非后。据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所载,摩醯首罗面上之三目,其状如伊字之三点。同书并将伊字三点譬喻为涅槃之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因此三德具有相即不离之关系,由此三德而成涅槃实义,譬如伊字系由三点组成。 关于伊字之书体有多种。灌顶于大般涅槃经疏卷六,认为伊字有新旧之分,并以旧伊字譬喻别教教理之无法圆融,而以新伊字譬喻圆教之圆融相即之理。此种新伊(圆伊)又称真伊。此外,摩诃止观卷三上等,则以伊字三点配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实性、实智、方便(三菩提),或正因、了因、缘因(三佛性),或佛、法、僧(三宝),或苦、烦恼、业(三道)等诸种三法,并以新伊字来说明其彼此之关系。[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悉昙字记、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大乘入道次第章、悉昙藏卷五]),不可偏废。若偏废,令众生生邪见慢,这邪见慢一个是断灭见,再一个是不知恩、不知德、不知恭敬。这是很可怕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上有的人就是在佛法中编造一些法义,然后标立自我。为什么呢?就是没有恭敬修、恩德的修持与守护。诸佛如来皆是知恩者、报恩者、守护恩者,视一切众生若一子,视一切众生若父母,视一切众生若自己,佛亲证恩德守护。这不可偏废,若有偏废,我们就会说断灭见,说无有来由见——所谓的孤起见,这样大家就会相互产生骄慢与冷漠,而不知恩德。 我们看过米勒日巴的故事,上师说:“你去修行去吧”, 米勒日巴要离开上师去山洞闭关的时候他上师就会掉泪,他佛母也哭鼻子,他自己走路也一直唱着歌掉着泪,乃至他上师离开他洞口时也在掉着泪,在情感中无有舍离。何以故?象这些成就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呢?因为佛法没有离开这个最古老的智慧,就是情感。所以恭敬修在佛法中,恩德在佛法中是最重要的,是住世分。 所尊所重,唯佛世尊; 这是报德说,若没有报德说,大家不会生恭敬心,偏于慢慢,就是自许:“我跟佛一样,佛有什么了不起啊”,可以从佛身上跨过去,跟佛平起平坐。在他心里实际比佛还高呢。说无对待已经产生对待了。为什么对待呢?没有尊重是对待,若真正尊重我们就有佛法的尊重受用,实是无对待了。这是伊字三点之教,在佛法中是很有名的教言说。在南传佛教中,尚有这样的三窟说,就是解脱窟、涅槃窟、智慧窟,窟就是囚禁的意旨。 现在我们汉地泛空的说法比较多。泛空就是大家相互轻慢与不尊重。这尊重是感恩戴德的,这感恩不是嘴上说,而是从心底生起了平等与尊重、爱乐与守护,真从心底里会生起这样的得见的喜悦,而不是诋毁与轻慢。 以前有一个国内很有名的传播气功的大师来我们这个地方,他有白毫相,眉毛上长有毫相,有神通,他说要出家,我说大师你出不了家。他说:“为什么呢?”我说:“起码你现在想到佛教中来捞摸点东西,你不是来出家的。”他说:“是啊,我想学点东西再回去。”我说:“你这样不要出家,你好好地还是传你的法吧。”因为他这种心念是很强烈的,就是想到佛法中得到一点所谓高明的东西,然后到世间去膨胀自我。那就不是“法臣”。 过去此类无有恭敬修心智的人,佛法真正守护者不会把教言传于这样的非人的,会致害这样的人,会恶性地膨胀于世间,生起慢慢,在七种慢中每个都会发明出来的,最后一直到自己的福德因缘丧尽,因为啥呢?因为不知恩故。(编注:【七种慢】 [出楞严经并毗婆沙论] 谓诸众生无明妄惑。障覆于心。而生执取。恃己凌他。贡高自大。于佛法中自谓满足。所计不同。故有七种也。一慢,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二过慢,过慢者。谓于同类相似法中。执己为胜。或复他人胜于己处。执为相似。言我与他同也。三慢过慢,慢过慢者。于胜争胜也。谓他本胜于己。而执己为胜。言我定能胜于他也。四我慢,我慢者。恃己凌他也。谓倚恃己之所能。欺凌于他也。五增上慢,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谓未得上圣之法。自谓已得。未证上圣之理。自谓已证也。六卑劣慢者。以劣自夸也。谓己但有下劣少分之能。反自矜夸。以彼多分之能。不及于我也。七邪慢,邪慢者。谓实无德。妄为有德。执着邪见。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也。) 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 他不象有的人说:“哦,我是菩萨了,我跟佛……。”菩萨在法性分中是亲证功德的,入欢喜地菩萨对法性的守护是彻底无疑的。何以故呢?已彻底断除见、思二惑故,就在法性的随顺上,彻底断除了,虽有微细习气,这时候会守护念佛、念法、念僧之增上。我们读读《华严经》有此说。 “唯佛世尊”是以报德差别故。自性虽是一如,报德必有差别。法性一如,先知为贵,应尊应重。尊重是感恩戴德之说,我们对佛法的感恩、感激、守护,对三宝的感激、守护,对有情的感激、守护,相互的感激、守护。 我看到晋美彭措大善知识在讲法中的确是掉泪的,他在讲到被杀的牛的时候。我感到那一年我见到两位圣者:一个南传圣者,一个藏传圣者。我看到他讲法的形象的时候,的确是自己也在掉泪。为什么呢?痛哭世间众生迷失平等自性而生骄慢,在讲到五戒杀害的时候,痛哭流涕。那真是一个平等心智的守护者、法性爱乐者、感恩戴德者。 当时我看到南传佛教祜巴温忠在讲法对法座洒净的时候,我真掉泪了。那是一个片子,很短一个故事。他在升讲座之前,先洒水念祝福词,然后拿扇子坐在旁边,对着一个空座子,他就当是佛陀世尊在那儿坐一样,给世尊扇扇子,这样扇了大概四十分钟,每一扇都很认真。当时我是很感动,他这种虔诚的感恩戴德的心,虽然世尊没有现相,但是犹如世尊亲坐亲临,我受极大的震撼。 因为以前我在其它地方也升过座讲过法,在升座的时候,对法座生起尊重心,我是十分敬畏这个法座的。在他们迎请的过程中,很多居士哭鼻子掉泪,从法师寮到法座整个过程中,我每一步都很沉重的,每一步都不敢轻慢,不敢生丝毫的轻慢心,每一个念头不敢生不恭敬心,因为对大众尊重,不敢生不尊重心。当时搭祖衣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身体要陷到地下一样,为什么那样感觉呢?一个是感觉自己身在凡位代世尊宣化之因缘难得难遇,再一个是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我慢、邪慢、过慢、慢慢的恶习,一路忏悔,在唱戒定真香和众生偈的时候,生起了极大的忏悔心。 看到祜巴温忠扇扇子的时候,我很惭愧,当时脸就红了,我感到自己没有他那种对世尊的细腻的、供养的、感恩戴德的心智,真是没有那样子,没有能那样爱乐,每一个言词,每一个动作,我看他洒的过程中,我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是一个空座子啊,他跪在那地方,眼睛都不眨地看着那个地方,拿把扇子那样扇。这只是一个故事片,但我受到极大震撼。再看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我们自身的浮躁、不如实、不感恩、不尊重的东西,感觉到很震撼。所谓的震撼,就是没有感激心,没有这种感恩心。 虽法性一如,报德必有别啊,我们若不知感恩,何以功德相加呢?从释迦佛拈花一笑,迦叶尊者一直到二十八祖,迭相传播,传到我们中土初祖一直到六祖,都是迭相传承,都是恩德浩浩,真是遍布于生命中,都是感恩戴德地在传播着佛陀的心印,传播着佛的恩德、智德与断德。 因为念佛法门要是没有这种感恩心,是很难得到利益的,即佛力相加。佛的宫殿不许你住,何以故呢?你骄慢故;佛的愿力,不会使你摄,何以故?你自生骄慢故;佛的圆满修法的功德力,你不愿意安住,因为你有偏见,有自许故。 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 法性一如,法身显现清净,在遇周遍,一事一处莫不是感恩,莫不是圆满守护,清净守护,莫不是如实对待,法身得以长养。 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 我们看到《般舟文集》上讲:般若为母,般舟为父。为什么呢?增长我们的功德故,滋养、生养我们的种性法身故。佛法非是空泛与断灭,佛法有实质的威德、具体的内涵,这内涵就是利益世间,可用可知,可以现前。我们一定要善自观察。 为报恩故,常愿近佛。 佛实无可近不可近。善导大师在他的行履中,每一次到佛堂中,都是念佛竭力,声竭力衰了才休息。为什么这样做?他难道对法性没有认识吗?难道对佛的最基本道理没有感知吗?不是,他甚深禅定善巧都是很自如的,为什么这样示现呢?令佛法住世故,令众生生信除疑故,令众生皆有回归故。报佛恩啊,常敬于佛。 以前我遇到一些法师,讲佛的时候不拜佛,为什么不拜佛呢?他说:佛不取于相,不取于音声。——是,佛不取于相,不取于音声。但你执著于不取于相、不取于音声中,你已经取于相、已经取于音声了,你取于无音声之音声、取于无相之相,此为堕相。那你取善相之相,尚有人世间增上报德;若取于断灭与顽空,此人为何物呢?趣向于何处呢?我们是佛教徒,要善自思维、观察与修正。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楞严经》里面,佛给我们说出来,“贪”是水灾的业因。我们遭到空前的洪水灾难,洪水淹没了整个大地,这个水患业因是什么?贪心。过去生生世世起心动念,贪欲的念头累积到今天,变成大洪水。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