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三集


2014/9/4    热度:145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三集

  录音记录:明忻

  因为安居很快就圆满了,今天已经初四了,《安乐集》还有一点文字,我们得加快点速度。昨天我们念诵到130页的第一段第四行: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搆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量,无有能量者。」

  因为称名的善功德把诸佛的誓愿力融合在名号中,令接触到的有情,就象我们遇到热水一样就会有温暖,遇到太阳一样有温暖有光明,就像热量、饮食一样,就会使我们在食用过程中得到温暖、营养。我们念佛亦复如是,若不是这样,念佛所谓的功德不可称量者就无有彰显之机。实际每一个事情都在彰显着佛陀的愿望、佛陀的功德,也彰显着自性的功德,主要是我们不能清晰地了知,所以通过特定的佛陀的誓愿,象电灯本来是可以发光的,所以通上电它就能发光,那么这个开关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称念佛陀的名号亦复如是,能把我们本来放光的力通过念佛表现出来。

  《大品经》(摩诃般若经卷二一、智度论卷八四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花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并有文证,不可具引也。

  《大品经》(摩诃般若经卷二一、智度论卷八四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所谓念佛者,非是念我们无始以来的善恶业,但是通过无始以来的善恶业来透视它的本质,即法性、自性、佛性、藏性,可以彰显它无尽的福德与因缘。

  若人散花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散花念佛,散心念佛,形式供养,能使我们未来际的生命延续与表达中,或者以佛愿为自愿,以自身建立顺性之愿,悲智心悲悯世间,饶益有情,令一切众生得见自性本具功德,这就是其福无量,其福不尽。

  故知念佛利大,

  “大”非是对待之大,一般佛教讲的大者,就是究竟义、普及义,也就是所说的决定一个无对待的真实功德。

  不可思议也。《十往生经》、诸大乘经等,并有文证,不可具引也。

  这段文字不断地引用经典来启发我们决定的信心,决定来运用念佛的法则。念佛的法则在教言中的确是千经万论各有宣说,历代传承各有法系,我感觉到尊重法系比较方便一些,就会使人比较有条理性一些。

  今天有菩萨举个例子,举了什么例子呢?说一些传教人员——当然说的不是佛教——利用信徒的信赖,建立自己所谓的的上帝意识,制约人心,运用上不得自在力、方便力,令许多信徒在宗教上受到了伤害。

  这个时代,我们学佛的人尤为要尊重法则与传承,若不然,在这世间、这个比较混乱的时代,就出现很多不相应的潮流思想。现在越来越多的不安稳,就是对传承与法则的守护的随顺心越来越少。这个世界象大火一样,在焚烧着人心,有些是用烦恼的假名焚烧着人心,有些是用宗教在焚烧着人心,有人用种种说法,顺性、清凉与安乐这种增上缘在这时代越来越匮乏。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把心平和下来,尤其安居的这几天时间,要使我们的安居有个圆满地平和地延续,大家要爱乐三宝,爱乐这个寺院,爱乐信施,爱乐自己的法则,我们是一个佛教徒,心智不要热恼,这样散心念佛也好,什么也好,做事情比较容易有个清净缘起。

  我们看下面的文字。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校劝往生者。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卷一七)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

  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

  答曰:若论修定因,该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第三、据此彼净秽二境,亦名漏无漏者:若论此处境界,唯有三途、丘坑、山涧、沙卤、棘刺、水旱、暴风、恶触、雷电、霹雳、虎狼、毒兽、恶贼、恶子、荒乱、破散、三灾、败坏。语论正报:三毒、八倒、忧悲、嫉妒、多病、短命、饥渴、寒热,常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秽恶,不可具说,故名有漏,深可厌也。

  往生彼国胜者,据《大经》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国者,莫不皆获种种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国者: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在前,入则梵王从后;一切圣众与我亲朋,阿弥陀佛为我大师。宝树宝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游神濯足。形则身同金色,寿则命与佛齐。学则众门并进,止则二谛虚融。十方济运,则乘大神通;晏安暂时,则坐三空门。游则入八正之路,至则到大涅槃。一切众生,但至彼国者,皆证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善哉!

  他还是来校量这个事情,来比较,使我们有一个对比性的认识。我们要是笼统地把这个对比去掉,对凡夫有情来说,就会失去现生的利益。因为一切众生皆在增上的利益中得以信心增上的修持。若抉择于总相智,(编注:【三智】(一)指大智度论卷八十四释三慧品所说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佛学大词典)随顺于世间次第,亦得法则爱乐;若是在总相智生起决心,证以断灭实际是为阿罗汉,会断灭慈悲,就是无以慈悲摄护。诸菩萨在差别中显现种种身份、种种业缘,但为悲益众生。

  我们看文字吧: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校劝往生者。

  因为禅观与往生是两个法则,它是一种对比说。胜义谛泯灭一切,胜义谛是无说的,在因果俗谛中是有对待的,若是我们用俗谛来说,但知胜义谛,那么不要说报德差别。这样净土法门可能是实相念佛的一类,是有此教言的。

  在道宣律师的文字中最主要是摄下劣众生,象善导大师讲的,最主要是对浊恶有情,就是知见迷倒或者浊染心重这样的有情来回施的教育,就是容易在得失分别上执著的有情,使我们有一个放下执著的机遇。因为人已择取了,对比也就停止了,法义也就现前了。若是我们没有思维对比过,笼统地不去对比,到时间对比一来,还会生烦恼的,会失心乱意。所以他就不断地来运用对比,消融我们的对待分别,使我们回到阿弥陀佛无量光佛刹,住无量清净法义。

  我们来看文字:

  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

  我们可以来对比,八苦也好,三途也好,三界火宅也好,是这个世界的状态。因为无量有情种种虚妄的妄想执著,在此杂染世界一直表现在我们的现缘之中,其实也无本质,若了知其实无的本质则可以在这个浊染的世间得清凉住。若未真正的抉择,尚有疑惑,此世界亦是困惑之地,就是在这个地方有见思二惑的困惑,还不能出离于此,虽然得稍许一相轻安,在究竟依正二报上尚未抉择。所以还是劝大家舍浊取净。净者,顺性之功德国土,就是极乐国土,歇心究竟无著之国土,就是阿弥陀佛建立的报德国土,直显法性真实,透过弥陀报德亦能显现一切众生法性毕竟安乐,但报德的受用是可以安稳十方一切有情,这安稳就是受用的增上利益,因为在佛法中不染著于受用,亦不能断灭于受用。断灭受用,众生、有情会迷失于修法之机。所以,“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能令有情永离身心恼。

  要是我们不在法的喜悦上观察对比,就会有比较草率的空洞的言说,一旦到现缘业报中,就会困惑。这个地方可能是我们在行法中才能会去真正去思维观察,言说中是无力观察的。所以古来以久的善知识,呵斥但有言说无有实行的情况还是偏重一些。就我个人现缘,我认为行、解并举是为方便。偏于行,可能就会使行壅塞;偏于解,就会使人狂躁不安;有解有行,是为安乐。过去人讲福慧等修、定慧等修就能使我们着得上力。

  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

  “味染”,若著染上,就是出世法则中也会使你败坏,何以故?修法稍得一些善巧,好比有比丘作不净观、无常观、无我观,乃至爱乐寂灭,乃至得种种禅定,若贪图禅定法味,亦能使你堕入世俗之中。这个地方是激励,唯恐有这样的染著。现在人习禅观得禅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我们的身心躁动的因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没有心智的宁静与法则的条理的机会。

  现在随便一个出家师父或者一个居士,参学的机会比古代人多得是不可及的。因为我们知道古代人是车马为乘或者步行为履,现在人飞来飞去,火车什么的交通工具极为便利,传法的善知识来往走动也是频繁,所遇到的经典教言也是十分充足。象以前我们要修一个法门,我遇到我师父的时候,我看书师父是绝对控制的,“你这个状态下不应该看什么书”,都不许你看,以前我为这还生过烦恼,我受戒也是不太好的缘起——不让我看,我就受戒去了。有很多书不能看,真不让你看,绝对制止的,(自己)就有一门挤出去的感觉,就给你掐在这个地方,你必须得认认真真去学学功夫。但回头想一想,对师父还是比较感激的。当然有全方位展开性的施教,现在大家面对这个因缘,为什么劝大家思维、观察、抉择,就是现在法门说法极为方便,我们怎么接触都是方便的。

  以前我遇到净土法门的善知识跟我这么说:当年印光法师为什么不许灵岩寺升座、讲经之类的事情,请一些闭过关、修过这样法则的人作班首上的提示,很少有提示,多半是用功。这样的说法以前我也接触过,也实践过,由于教理不明,或者净土法门法则上的体系不明,使人修法多有弯路,的确是很困难。

  有人偏于教理的阐述,没有实践的机会,多迷失自心的真诚。真诚,就是时时处处的爱乐,时时处处的尊重,多在所谓高尚处尊重,在下劣处无有真实。下劣,就是颠倒处,或者人的愚痴处不生尊重。那要是真正心智平等,一切时处皆是真实的爱乐与抉择,若以猛利心、清净心,皆是慈悲观照,不为自求,利益世间。

  在行法过程中,人的悲心容易激励出来,在法性的守护与爱乐中容易生起真诚。我们在讲法性的时候,往往对法性反而不爱护,把法性说成一个大刀片一样的东西,反而没有尊重,没有细腻的东西,让人感到很粗糙,或者说就是一个利、快的东西,没有那种感激,没有那种厚重的东西。

  我接触到许多学习佛教的居士,刚刚接触佛教的居士看到我们一些言行不一如的作为,退失对佛法的信心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初发心要靠一些言语、行为的增上引导的。

  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对佛法的需求与渴望、对宗教的需求与渴望都是十分强烈。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认真、真实、厚重地来面对这个易得的佛法的利益。佛法的利益是很易得的,因为是我们本性嘛,是很直接、很贴切的。但我们一旦听到这样的教言与利益的时候,应该尊重它、厚重它。就象弘忍法师对六祖大师的交代一样:大法难起(《六祖坛经》原文:佛法难起),誓当尊重。

  我以前接触过一个藏传佛教传播大圆满的,大家在下面谈话,他说:我不知道汉地人会这么不尊重法,我说为什么有这感觉?他说在藏地他们求大圆满的灌顶的时候,是多么难多么难,历经了多么艰辛的加行修持乃至供养、虔诚的忏悔过程,真正对法生起了尊重以后,上师对他们施教很多都是要经过十年八年以后,才去给他们有大圆满的要诀的传播。但在汉地,随便都可听到大圆满的教言的传播,甚至一些超越了大圆满的说法,好比自性坦露说。他问我这个,我说在汉地,由来以久都是这样的,我们也都在谈这个事情。他说“这是不是有点失心呢?”我说:“为什么这样谈呢?”这菩萨跟我说:“在藏传佛教,在次第上没有进趣这种恭敬与爱乐感恩心的时候,是不敢这么说的,说了会疯掉的。”我还是很受震动的。以前在言说说教上,我现在感觉到是有偏颇,偏颇并不是说故意给大家搞点什么,就是矫枉过正的东西。以前我跟他们举了个例子,好比编一个框子,拿一个荆条,要把它弄弯,弄弯的时候要用过力,它才能达到那个状态,就会矫枉过正,就是在讲法的过程中就会偏颇于一个说法,为了引起大家注意观察的这个机遇,我感觉到汉传佛教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实际许多善知识都讲到了,我给南传佛教一些善知识在交流的时候都有说。

  在泰国、缅甸有这样的道场,主持法师们都是这样对我们汉传佛教出家人、讲法人、修行人说的,“你们有本事就把四禅八定、摩诃止观修证出来,我们正面来谈一谈,你没有四禅八定,你没有摩诃止观的成就,你不要跟我谈。因为嘴谁都会说,你把法义拿出来。所谓法义,就是我们显种种方便。当时我是在广州听他们这样说的,我这人以前好挑战的人,后来感觉到是这些菩萨们鼓励我们深入实践佛法的激励语,的确是激励语。

  我听到藏传佛教对我们汉地教言的一些呵斥,我感觉到都是鼓励性的,就是激励我们自尊心与感恩心,于佛法的守护与厚重心,而不是盲目地去轻贱它,多容易喜悦、爱乐。

  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

  好比我们真正在修定因缘上,色界、无色界的法则会现前的。我们知道善法的修持不出欲界的,若有诸禅定善巧,乃至非想、非非想的修持定德的现前,可以升到无色界的天,寿命比较长久,我们知道忉利天一日是我们的百年。

  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卷一七)云:

  《智度论》,我们都知道是龙树菩萨著的,为什么说是引用《智度论》呢?所有教言必有出处,所有法则必有缘起,若以性德缘起,过去说真如缘起,若生灭缘起,但能施教于有情。这个缘起是以龙树菩萨的教言说。

  「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

  为什么这样评判呢?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行持,若行持了你可能会体会到这一个法则的,在言说上往往是无力的,天人所不喜。《未曾有经》中说野干讲法,野干掉到一个井里,给天人讲法。他为什么?他讲的是胜义谛,他虽然没有受用,他过去能听闻到这样的胜义教言,来宣化的时候,天人来听闻、来启教。

  我们现在的人讲法,你说我们不如野干吗?野干是对法生起了极大的敬重爱乐的守护,他就爱乐这个法则。我们对佛法是不是真正爱乐与尊重呢?这是十分重要的。讲法、学法若没有实践,实在是象野干讲法一样,很容易带来其它因缘,对自身的因缘有些时候可能是自我鼓励吧。

  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

  过去人抉择讲法有两种,一是传承抉择,再一个是亲证作为抉择。传承抉择,是不可以疑毁的,没有疑毁,象一个东西手传、手传,象二传手一样,一个一个在传递,它是没有变异的,你可以去依传承实践;再一个是亲证传承,若是诸佛本尊现前亲证传承来证实,诸佛现前说法授记,或者有传承善知识现威德,就是根本成就者现威德,来授记、施教、灌顶或者表达一个法则,这样是不可以疑毁的。这是两种清净法则的缘起、修法的缘起,要不然修行是无以成就的。

  现在在这个世间法义传播方便。我以前遇到一个居士,在家讲法,讲到最后,他说:“我不讲了。”我说:“怎么不讲了?我还是鼓励你讲呢。不行了可以参访一些讲经法师,去向他们求教学习点东西。但你要学习,求教还是很重要”。有时候,讲,也是种修行,但是不要拿大家作试验就行,要有爱护尊重大家的心,就是大家共修,共同熏习,来共同学习的增上因缘,就是学习中讲法,这是完全可以。大家平时交流世俗也是可以交流的,况且学习佛法、交流佛法怎么不能交流呢?主要是尊重大家,要如实地告诉大家我们在什么样一个状态。这样比较尊重,也容易成就,这是讲法修习的一种状态。

  虽然有多闻,持戒禅定,若未得无漏,未有亲证无漏的佛法的法义,实际还是外道共性。我们都知道,有佛法与处道通用的法则,无漏是诸佛世尊所施教的佛教与外道最基本的法则与利益。

  若欲向西修习,

  求生于西方。

  事境光净,定观易成,

  因为佛陀的愿力故,报德的差别与回施。好比我们是个贫瘠的人,有个富有的人来帮你说:我帮你完成你未来的事业,这是完全可以的。我们在修德未圆、果境未成之前,一切诸佛菩萨都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增上缘。你说:“我就自性圆满,我不需要你帮忙了。”这可能佛陀世尊出世的时候,他方诸佛菩萨来赞助这个因缘的。我们多读读大乘经典就会有这样的观察。象世尊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讲法、证道之时,他方菩萨也都会应缘而来,助赞法义,令其眷属功德圆满,以威德实施世间,令外道折服。这是个因缘问题。

  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

  “永定”是没有退转的。因为我们自力修持若进若退。自力修持是,若依如来无上教诲真正的清净随顺是没有退转的。我们顺忍与信忍二法的修持或者亲证,要是有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在凡位就可以得到信忍、顺忍二种善巧。那若靠修持,我不知道需要多久,在经典上有对比的,所以过去有“其功德日劫相倍”之说。

  时间又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就是修心修身修行为。修心,断惑证真,断意识流,见不生不灭法身,是智慧,是见地。修身,转四大五行,破身见身障,破五蕴,是功夫,是定力,急不来,非一步一步脚印不可。修行为即修一切心口意善,修六度万行,磨习气,积福德资粮。修心修身修行为,就是法报化三身。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