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八集
2014/9/4   热度:172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八集 明良根据录音整理文字 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论》广施问答。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昨天我们把道绰禅师《安乐集》的“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这段文字的开头部分作了提示。他作了七番比喻,来启发我们对自力、佛力的区分。 无量劫以来凭自力沉沦生死,造诸恶业,染着于依正二报的情计,旷劫以来的缠缚不可言说,为什么“少时念阿弥陀佛”,在此生中遇到念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依佛愿力就能出离生死呢?就能出离无量劫以来所造恶业呢?这种横断之力,究竟是实是虚呢?这个地方提出了一个设问。 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 这实际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跟“别时意”是相联系的,《摄论》讲别时意是这样讲的,说如有人闻说阿弥陀佛名号、多宝如来名号即得不退转,即得往生,这是别时意。这样一听很有道理,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之功”,一听,也很有道理。那么阿弥陀佛十念称念,一生造恶,乃至多劫、多生的恶业能够横断,这个地方怎么能令人信服呢? 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 来显示这种力量。 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就是诸佛有无量方便善巧,非众生思议而成就,这个是依法而说。就是佛得自在力故,依佛果地威德能令众生以重为轻、以远为近,自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力,能令众生顿出生死苦海。 原文: 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喻以显。 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 第二、譬如癖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三、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仕,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 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虚空也! 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 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也!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七番比喻第一为:“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这个例子就很清晰能令我们感知到无量劫以来的业缘,以现前弥陀的智德之火能迅速的使其焚烧,乃至说以弥陀的无碍光明能迅速地照破我们的黑暗。 第二比喻“譬如癖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这非是自力,乃至瑞物之说(第三喻),乃至说劣夫之说(第四喻),“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这每个例子或比喻都能令我们感知到这个特定的所谓佛力的加持。 我们看第五个例子,“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这个比喻特别简单,很粗的绳索,几十人上百人不能拽断,但是一个孩子拿把剑来砍它,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比喻比较直观。“童子挥剑”,很多有大力气的人要把它拽断是不容易的,但来个小孩子剑一挥,绳子就会自然分开。这是一个比喻。我们无始以来这种缠缚的业——业的枷锁、锁链只能自己解,他人都解不开,都无力处理这些问题,但以弥陀智德之剑很容易使它产生横断的力量。 “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鸩鸟:一种有毒的鸟。“犀角触泥,死者还活”。这个现象我们不太清楚。因为有毒的鸟入水,鱼蚌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这我们看不到,这可能是世间的一个现象,(但)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很难看到这样的因缘,我们很难观察到这个地方。他举这个例子,可能世间有这样的事情。 “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死而复生之说。毒鸟入水,在内地有这样的事情,我是知道一点,他们把鸽子粪投到湖里、池塘里,鱼就会死掉浮上来了,人就可以把它打捞起来,放在清水里,它又会复活,但它的确是死掉了,这没有什么。我们这儿没有犀牛,中国不产,非洲有。“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大家的直感不太好,可以做一个例子吧。 “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 有这么个典故,这个典故比较生涩,我们不是很清楚这个典故的来源。 “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也?” 这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历史故事。这类典故对我们一般的老百姓,感性就差了,前面的比喻都很清凉,自力与他力。这个地方不妨作一个例子吧。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 我们这个人跳起来,可以跳多高,是自力;要是有个东西把你抓起来,就是他力。这是很清晰的东西。 现在国内有一部分人在批判“他力教言”,说“不假修持即得成就”是魔说。佛说八万四千法,有种种说,有修法,有无修法,古来已久就是这么传播的。但有的人比较武断一些,武断来自于什么呢?——自法为尊,自法高尚,自法尊贵。争论得还是比较厉害。一说佛力,顿起嗔恨,说那不行——不行也有他力!好比我们乘船渡河就是他力,你自己游泳过去就是自力,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比喻。就像我们不能飞行,也没有神通力,但你可以乘着飞机的力到很远的他方,载负力就是他力。这个事情并不复杂,要是人不善于辩思,就容易被人的言语所欺辱。以前在这个地方争论得可厉害啦,本来不需要这样,根本不需要争议。 像人在那儿站桩,没有凳子,就支撑不了多久;有个板凳、坐垫,就很安稳,用坐垫来支撑我们,没有什么。这自力、他力就很简单,处处可见自力、他力。 好比说我们身上很寒冷,喝下一碗酥油茶就很热很热的,身体还冒汗,这就是酥油茶给你带来的温暖,对不对?有的时候很热,电风扇一吹,有凉风一吹就不那么热了。这触目皆是的。 我们寒冷了,穿上衣服身子就温暖了,那不就是衣服给你带来的力量吗?我们看不到外面的路了,我们打个手电,那灯光使你看得到路了。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处处都有。 一个人有病,休克了,打些葡萄糖或盐水就恢复了,这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有个小孩走不动了,来个大人一背就走了,几十里几百里外都可以去,如果坐在飞机上、坐在船上,跑的更远了,这都是自力、他力的差别,十分多。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 这我们都能看得到的。好比说我们人在沉睡的时候,“咣——”,钟声一响,“啪啪——”,板一打,“咚咚——”,鼓一敲,这不是他力呼唤你了吗?这没有什么啊!好比我们定个闹钟,到时“叮叮当当——”就响起了,叫你起床啦,这有什么呢?有些人就不需要这个,自己想想几点要起来,到几点就起床了,这不需要他力,就是自觉之力呗,这样的例子太多。 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 好比说你把现在的境界给一个唐朝的人说,说灯不需要油的,一拉就亮了,可能会被皇帝杀你脑袋的,对不对呀?你说不需要走路,来个大铁块就把你载负到几千里、几万里外,你会不会被杀脑袋呀?你说想看其他人简单得很,一点(电视电脑)按钮,人就出来给你说话,会不会被杀脑袋?你不能说自己不知就没有这样的利益与因缘了,我们随便拿一个现在的东西到唐朝,唐朝的人就会认为你是妖魔鬼怪!一定会出问题的。 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来解答这个事情,说我们无量劫以来造业为重,念佛为轻,你不能往生彼国,不能断除生死轮回,除三界系业。这七个例子反复地比喻,有些例子比较直感一些,有些就间接一些,但都能体察得到。 原文: 问曰:《大乘经》(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校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业道,什么业重,什么业就先牵制你,那么临终十念这个说法不就不成立了吗?经上的教言不就不成立了吗?何以取信?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挍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 这段是引用昙鸾法师的解释文字。“在心、在缘、在决定”是昙鸾法师对法则的抉择——对净土法门的抉择,就像现在的人讲“信、愿、行”是一样的,就像善导大师讲“安心、起行、作业”是一样的。他讲“在心、在缘、在决定”,这是一个很特定的法则性的说法。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讲)“在心、在缘、在决定”。 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这文字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时节的久近是没有意义的。“在心”表现在什么地方,“在缘”表现在什么地方,“在决定”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段文字十分的有名,就是能消除众生对净土法门的疑惑,决定能消除我们的疑惑。我们看他具体的文字指导。 原文: 一、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 无量劫以来的恶业依止的是虚妄颠倒,其不实故,所以说是虚妄。 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 实相者,无始以来自性不增不减之实相功德,法性周边摄化之功德。所以“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下面的例子比喻得十分贴切。 何者?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 这太容易感知得到了。一个房间千年、万年黑暗,一灯就照亮了。这个直感都能感知得到。无量劫以来的愚痴业蒙蔽了我们的心,但一旦揭开,就全部彻底解决了。 岂可得言:闇在室千岁而不去也? 这个例子十分贴切,过去说“一智能破万年愚”,你万年的弯路,有智慧正确的指导,就能给你校正过来,就在这一念间给你决定!要是没有这个抉择,这个人可能是永不复出轮回。 是故《遗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 这是引用佛经上的话,前面是引用一个比喻,“一实一虚” 之说,一个是善知识的发明,再一个是“千年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下面是引用经典上世尊决定的教言, 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这是能感知得到的,能观察得到。许多人就在这个地方不能抉择——所谓当下、现下这一念。说我过去造了许多罪业、过失,破罐破摔也好,迷失自心也好,修行功德不能现前也好,就在当下这个心智的抉择中,不能生起利益,这是十分可悲的。那我们看到祖师的教言,一个比喻,一个佛力的抉择,我们在心上就能把握于现下,抉择于现下,成就于现下,出离于现下。能不能这样呢?(你若)能那样,那你修法的主动权你是决定的,你再不会被万年、万载、无量劫以来的这种所谓愚痴颠倒业所迷惑了。你(若)以为它们实有,那就会迷惑自己,永无出离之机。 这个抉择的心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修法中,许多人就被自己无始以来或者即生以来所能记忆的罪恶所埋没、所牵制,不能在现前的心智上产生抉择,就是回心一念之说。《无量寿经》佛这样说,“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一念回心之刹那,万劫以来一切罪恶一时消融,绝无障碍,这就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所在,是真实不虚的!旷劫以来虽有颠倒染着,但法性了无蒙蔽与毁坏,但是回心一念,即得法性清净运用。关键是这个抉择之力,我们往往自己不能生信,所以阿弥陀佛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破我们无量劫以来的黑暗,就是业力缠缚。怎么不能破除呢?我们虽然有无量无边的黑暗业,阿弥陀佛的大光明名号能除我们无量劫以来的黑暗,有什么不可呢?就是这一念抉择心的问题。 “在心、在缘、在决定”是十分著名的净土法门修持的一个抉择性口诀或者说法则。在这三个“在心、在缘、在决定”处理得干净的情况下,净土一法可行,利益迅速能现前。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家戒律,“不杀生”摆在第一;出家戒律,“不YIN欲”摆在第一,为什么?出家要了生死,要出三界,YIN欲不断,三界不能出。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YIN欲是六道轮回的根,你根没有拔除,你怎么能离开六道?佛还在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爱”是男女的情爱。我们为什么生生世世在六道搞轮回?第一个因素就是“YIN欲”。《楞严经》上讲,“YIN欲不断,轮回就不能出去”,轮回苦,太苦了!YIN欲是超越轮回的障碍,不断就不能超越,换句话说,不断也得断,非断不可!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