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止观熏修


2014/9/3    热度:430   

学佛要有成就,就离不开止观的熏修。唯有通过止观的熏修,才能达到定慧一如之境。古人学佛修习止观,大都是遁世远引,栖止于溪边林下,身离外缘,一意专修;而现代人学佛,已较难具备这种条件,特别是在家居士,深入社会的各行各业,责任在身,难以象古人一样“榔傈横担不见人,直入千峰万峰去”。并且,中国佛法向来以大乘自居,自当不应远离世间,一意专寂林下。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是学佛人修学菩萨道的道场,在倡导人间佛教的今天,深入世间,净化社会,利乐群生,自化化他,自然是学佛人,特别是在家修学菩萨行之人应尽的责任。因此,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熏修止观,成就定慧,便变得格外重要。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些经验之谈。
  一、止定的现证
  止,就是把我们向外驰逸散乱的心,系在一个境缘上无所动摇。止有大止和小止,本文所说的止,是直契心源的大止,不是一般系心于心外境缘的小止。修止,一般而言,我们不能排除打坐这一方式,然而在家居士,在生活中事务繁忙,打坐的时间并不太多,并且,学佛人修止,不能象一般外道人修禅定一样,只求进入定境,而是要用止的定力去充实慧证的力度,直至契入清净心地。因此,学佛人修止,除利用一些闲余时间打坐外,更重要的是将止贯穿到生活中,在六尘的境界中培养定力,淡薄染心,使我们哪怕在烦恼充满的生活中都能获得止的正受,获得身心的轻安和快乐。
  一般来说,在生活中修止,要经过如下两个过程:
  1培养澹然静处、与世无求的淡泊心态。
  在家人修学佛法,行菩萨道,身虽不出世,心却必须出世。没有超然世外、与世无争的心理,而想在六尘中修成定境,是绝对不可能的。八风不能动,富贵不能移,如古人所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出世心与厌世心不同,厌世心是一种急欲离弃红尘烦恼,遗世远遁的心态,这种心态很难铸造大乘的精神人格;而出世心则是身处世间而不染世间的心态,它可以培养学佛人既不厌离世间、能以方便利益大众,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世法所转的超常人格和品德,有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身在世间而心不被世间所系是学佛人,特别是欲求证道者必要的人格修养。外道中道根纯厚者尚且能心离五欲之乐,心离名闻利养,又何况我等欲亲证自性的佛子!唯其心出世间,才能做到虽历一切世事而心中不留痕迹,随缘处境,身心泰然,不为境夺。
  2单提正知之念,观照当下的一切运作及诸境缘,乃至随缘历境,能恒处于现 量境中。
  所谓单提正智之念,观照当下,也就是在自己行为处事的一切运作中及一切顺逆境缘现前时,都能正知而住,即行时知行,坐时知坐,痛时知痛,苦时知苦,乐时知乐,烦恼时知烦恼,乃至想时知想,言时知言。一切身受心念及外缘境界现前,都能做到了了常知,虽常处其中而内心不随其流转。如此纯熟,形成习惯,再将正知的一念觉照舍去,以无念心体观照身心及外境,随缘历境,不取分别,住于当下的现量境中,此即是止定的现观。由此保任不失,任运成片,动静一如,身心获得无量轻安觉受,便是成就止定的现证。另外,成就止定,也可以由打坐之禅定开 始,于禅定中运用方便证入无念心境,得止定现观,再将此境扩大至社会生活中,并且保任不失,久而久之,亦能做到坐上坐下,打成一片,于身心境缘,如镜中显像,动时静时,都唯一是历历孤明。衡量止定现证是否成就的标准,便是能否做到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对境历缘,都能住于当下无分别的现量境中,顺逆境界不能夺其心,并由此得到身心轻安愉悦的定境觉受。
  然而,有些修行人把这一步止定的现量证境,当作是开悟证道,实在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恰如《楞严经》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成就止定的现 证,虽能使人身心暂时获得一片清凉轻安,但毕竟是靠不住的,因为这只是一种定境,清净心体虽已呈露,但许多宇宙身心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长劫以来所形成的各种戏论知见在现量境中虽未浮起而生现执,但只是暂时被压伏在八识田中而已,还有堕外道的可能,定力一失,能所便生,还成流转。《楞严经》行阴和识阴区域的外道,都是在这里出现偏差的(还见有如幻外境,则在行阴;不见外境,则堕识阴)。所以,宗喀巴大师曾言:“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诸分别,复离沉没,具足明显,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应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 习毗钵舍那,若不尔者,其三摩地与外道共。”
  一般来说,止定现证成就以后,便会产生三条歧路:
  1如果得止定现证,复有慧观现证的成就,二相和合,便得成就止观不二、定慧一如之境,证无生忍,得入烦恼戏论寂灭解脱。这里又会产生两条途径:一条是从此离世远遁,或仅求随缘消业,厌生死烦恼,求深禅定,于空取证,如此便落二乘之地,慧愿皆小,不能毕竟圆妙菩提道。另一条是成就深慧,了达生死涅盘如同幻化,不住空有,起大悲心,由空入假,入世利生,广行佛事,此则为菩萨行于大乘,能毕竟圆妙菩提道。2虽已得止定现证,但没能离于我见,或于此定境起稀有心,生有证有得想,起于我慢;或复于身贪求寿命;或于此止定境中,起诸类知见以为胜解(如于所见之如幻外境起知见,或依能见之自体起知见等),则堕外道。
  3如果止定现证成就,虽习佛法而佛理未明,于佛说的诸法空性和无分别智上,执为断灭空或豁达空,坏灭一切诸法差别相,则成附佛法外道。乃至依此胜解,复起放任之执,从此放逸身心,随意贪受身心及五欲,以为是任运无碍,坏诸法差别,则必成邪魔种,坏诸佛菩提道。
  由以上三条歧路可见,要成就佛法解脱,除需修得止定的现证外,更需完成观慧的现证,也就是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
  二、观慧的现证
  观,就是对万法的实质进行思维观察,以正慧抉择分辨,从而达到通达诸法实相的目的。许多人错误地理解佛法的无分别智之实义,以为学佛无分别便是什么也不思不想,无思无虑。其实,佛法的修证正需要以思维分辨为基础,如经论中常说要于诸法相周遍寻伺,极思择最极思择,唯如此才能最终成就诸佛一切智智。
  修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成就毕竟空慧
  成就毕竟空慧,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纵向的无常观,细微分析我人身心、顺逆 境界、人事聚散、苦乐诸受等都是无常生灭。身则常流不净,终成腐肉朽骨;心则如风如影,念念迁灭,无可把捉;其余人事聚散、苦乐诸受乃至一切世间诸法,都会毕竟变坏,虽有还无,不可依,不可据。因此,实非我非我所,以非我、我所故空不可得,由此成就空慧。二是横向的因缘观,细密分析我人身心乃至一切世间法,无不是由因缘和合而起。身由四大和合,毕竟无主;心由根、尘、识和合,毕竟无主;乃至一切世间法也是如此,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诸缘相聚则生,诸缘消失则灭。无作者,亦无受者,其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体性可以永恒常住.所以,身心外境,体性自空,了不可得,由此而成就空慧。这两条途径可单由一条起修,也可合二条总修,即:分析我人身心及世间万法,皆由缘起,缘起故无常,无常故空,空故不可得,毕竟无我我所,无作者受者,如此亦成就空慧。空慧成就时,再反观此空解,是因为观待分析身心万法而成,也是因缘生灭法,因此此空亦舍,扫除空见,便得毕竟空慧现观,其观日久,心行与之恒固相应,一切外道知见不能动摇,便得无漏正智现证,随其止定现证的成就,则可随顺入于寂灭解脱,证无生忍。
  2成就中道正慧
  修者既知身心万法因缘和合,毕竟空不可得,便知我们历缘对境时所有一切身心顺逆境界及世间万法,虽呈有相,实际却是虚幻不实。比如两眼疲极时,于虚空中幻见金星花相,眼复常态后,花相消失。而这些花相实非虚空所生,也非眼所生;非向虚空中灭,也非入眼中灭。虚空中本无花相,只因眼疲幻见其相,生无来处,灭无去处,其中毕竟清净。一切身心及世间万法,也是如此虚幻不实,只因一念不觉,执妄成业,随业而显,其中毕竟清净,非有非无,非生非灭,非断非常,非来非去,我人众生,观念知见,国土器世间,莫不如此。此理一透,有我无我,有 法无法,始终、起灭、动静、空有、垢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盘等种种两边的知见取舍,一时涣然冰释,了无痕迹可寻,如此正遣两边,便得成就中道慧现观,随其止定现证的成就,修者的心理行为亦能与观慧相应,一切戏论知见息灭无余,内心清净犹如虚空,一切烦恼尘境不能动摇,到此境界,便得观慧现证成就,得空(涅盘)有(生死)无碍解脱。
  三、总说止观
  成就止定现证,是为了淡薄烦恼尘垢,充实慧证的力度,同时,也是契入心地、直证万有本源的必要手段。而成就观慧现证,则为止息一切戏论知见,清净八识田中的见障种子,从根本上证断烦恼。作为止观的熏修,可以有三条途径:或先止 后观,或先观后止,或止观圆修。无论哪一条途径,都能达到即止即观、止观不二、定慧一如的目的,或证生空,入一切戏论烦恼寂灭解脱,或得随顺中道正慧清净解脱。然而,这一证境,依禅宗门下的明心见性观之,并非就此大事了毕,而更有向上的一路事在。毕竟如何是向上一路?曰:欲尽暗暗凄迷夜,且待雄鸡啼日轮。
  以上,只是笔者在生活中熏修止观的经验之谈。然则,止观现证成就以后,则已证入清净法身,成就自利,有了不舍悲愿、圆满利他之道的基础。因此,正好可以如幻之心,如梦之行,依于大悲,不舍众生及诸善行,不离世间,进趣圆满纯利他的事业,以严饰菩提觉证。其实,即使到了诸佛的果位,仍是悲欲无减的。众生界无尽,诸佛及诸大菩萨依大悲力摄度众生的欲心也会无尽,穷众善以为愿行,铸万德以自庄严。所以,诸佛十八不共法中云:“欲无减,精进不减。”诸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学修菩萨行者而不励力而行,深入世间,以善法安置法界众生,以万德庄严自性法身!诚如沩山禅师言:“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虽如是,毕竟无一事一法可得。
  最后,笔者以一首诗结束此文。诗曰:
  痴痴数载磨古镜,释心只个旧时人。 方寸含吞三千界,万相参差任纵横。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就是认错、改错的过程。能让你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人,这叫善知识。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