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2014/9/3    热度:225   

周叔迦:净土经典研究法
  
  绪 说
  净土法门者,念佛以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念佛之法有三:曰持名,曰观相,曰实相。近世每以持名一法,便可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遂以《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号为“净土三经”,受持是三经具足信愿行,而执持一句名号,即己足矣,不必更广求其余经论。殊不知《无量寿经》云:“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但得于边地受生,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设若不广求于诸经论,何得而了佛智等耶?况往生以发菩提心为其正因,若不读诵大乘,何从而发菩提心耶?据净土诸祖相传,初祖远公实依般舟三昧,以实相念佛为宗。二祖昙鸾,则据《十六观经》,以观相念佛为宗。三祖道绰,始教人持名之法,是以持名念佛为宗。四祖善导上承鸾、绰二祖,兼修观念两法。近人数祖而遗鸾绰二公,已是大误,而人之根器有利纯,岂可概以持名一法尽之?法门浅深,后后摄于前前,非于持名外别有观相,但于持名时更加观相耳,亦非于观相外别有实相,即观相中了实相耳。是三皆以信愿为本,所信者何?所愿者何?不得不知。信佛之无上胜智,与佛同一悲愿耳。是故就诸经中与净土法门有切要关系者,凡二十经,分为信愿、持名、观相、实相四科,历述其研究之法于下,世之同愿同行,可以观览焉。
  一 信愿门
  甲 普贤行愿品
  净土之行,信愿为先,所信不真,所愿不纯,则难期往生,往生亦只边地,是故首列信愿门。就信愿中,普愿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尤为切要。此十愿者,即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人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之最末一卷,此品于《华严经》中,名为《人法界品》,但晋、唐两译《华严》,皆无此十愿之文,盖自昔西土,录出别行,所以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竣,又译出此晶重颂,名曰《文殊师利发愿赞》,古今凡有六译,皆只有颂偈而无长行,唯般若译本具足长行与颂,兹具列于下:
  《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普贤菩萨行愿赞》一卷 唐不空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 唐般若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王经》 唐失名译
  《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一卷 唐失名译
  《般若贤行愿王经》一卷 近人汤住心译
  至于疏解凡有二种如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晶别行疏钞》五卷 唐澄观疏,宗密钞。普贤十愿,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德广。《疏钞》征释,尤为详备,最便初机。前疏中序王,广明一真法界性起、缘起二门,及约五教以论一心,诚可谓人法界之权与照观境之鸿渐也。
  《贤行愿王释义》一卷 近人汤芗铭释
  此释译自藏文,为章嘉游戏金刚造,并略取藏译天竺陈那、释迦知识二师所造释论,间附己注以补申之,甚精要也。
  乙 文殊佛刹经
  净土者何,无漏因果而已。此经说菩萨严净佛土种种行愿,及普见如来佛刹种种胜妙功德,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如一滴水,普见佛刹庄严如大海水,寿量众会不可思议,十方无量无边佛刹中,一切如来皆是文殊之所劝教成就。是故此经于净土行愿,甚为重要,惜无注解,只可勤诵读耳。古今四译,三存一缺如下: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严净佛国经》二卷 西晋白法祖译 缺
  《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 唐实叉难陀译 编人《大宝积经》第十五会
  《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 唐不空译
  丙弥勒三经
  弥勒三经者:一、《上生经》,说弥勒于释迦佛时于人间示寂上生兜率之观法也。二、小本《下生经》,此有二译。三、大本《下生经》,此有六译,三存三缺。皆说弥勒于将来增劫之时,自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佛之观法也,今具列之如下: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 宋沮渠京声译
  此《上生经》也
  《弥勒成佛经》一卷 西晋竺法护译
  《弥勒成佛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此小本《下生经》也
  《弥勒当来生经》一卷 西晋失译 缺
  《弥勒作佛时事经》一卷 东晋失译 缺
  《弥勒来时经》一卷 东晋失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弥勒下生经》一卷梁真谛译 缺
  《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 唐义净译
  至于疏解略有两宗七部:一为三论宗,即吉藏有《游意》一卷;二为慈恩宗,有解六部。如下:
  《弥勒上生经游意》一卷 隋吉藏撰
  此卷凡有十章,总论弥勒上生兜率及诸天情形,乃至将来下生成道国土人民之事。文颇艰难,间有讹错,不类嘉祥余作。且文中虽破地、摄、成、毗诸师,而独以中假为宗。中假师者,摄山别传弟子慧辨之说,与嘉祥所承兴皇之说异,是故此卷殆是嘉祥收取他作,后人误题其名耳。
  《弥勒上生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文甚简约,而引述甚富,凡以十门分别,皆极为切要。
  《观弥勒上生经疏》二卷 唐窥基撰
  此疏解刘宋沮渠京声译《上生经》,宋质宁《高僧传》中称基公游五台,感异梦,于寺中经轴放光,探之得《上生经》,因援毫撰疏,复获舍利,是故此疏亦名《上生瑞应疏》,为基公精诚之作,为时亦较后,是其晚年定论也。
  《弥勒上生经疏》一卷、《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弥勒成佛经疏》一卷唐新罗憬兴撰
  此三疏亦名《弥勒三经料简记》。《上生经疏》义致渊博,广会经论,前以五分别,广辨教缘经宗译本,故《下生》、《成佛》二疏则略明来意释名,文亦简略也。
  《弥勒上生经疏瑞应钞》二卷 金守千撰。
  此钞解窥基之疏,重在文词,鲜及理致。前附科一卷,分析甚微。
  二 持名门
  甲 阿弥陀经
  持名法门,实基于《阿弥陀经》,此经中说无量寿佛国胜妙庄严种种功德,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以一心持名为行,引六方各恒妙佛出广长舌劝信流通。数百年来丛林奉为晚课,真救世神宝、圆顿一乘也。古今四译,两存两缺。
  《阿弥陀经》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仙、无量寿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缺
  《阿弥陀经》一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缺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唐玄奘译
  至于疏解,元明清作多半肤泛,兹勘定佳者,依宗分述于下。
  天台宗
  《阿弥陀经义记》一卷 隋智颤撰
  疏注简略,不足二千余字。初虽列五重玄义,聊聊数言,宋孤山净觉皆谓是附托之作,虽不能决定,或经后人删节之耳。
  《阿弥陀经义疏记》一卷 宋智圆撰
  前自序,将依天台五重玄义申明经旨,次叙著述由来,然后以序、正、流通三分科释。文辞甚简,于三观之旨,无所发明。然圆既撰疏,又作四资钞以解疏,大约疏多释义,钞多明观。今钞既不传,故疏嫌简略也。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二卷 明大佐解,传燃钞
  前有幽溪自叙,次随略解一一钞释。义致虽宗天台,兼有禅理。
  《阿弥陀经要解》一卷 明智旭解
  前有自序,次依天台五重玄义以明纲宗,然后人文解释。立义上承天台四明,以三谛三观弘持名念佛之旨,实为《弥陀经》解中之名著。
  慈恩宗
  《阿弥陀经义述》一卷 唐慧净撰
  此述科经为三分,以为佛自发起。正宗科判亦有略中广三种,略则分二,中则为五,广则为十。文中释义依广法判,最为精严,理臻玄极。文既绮密,义更精微,包括群宗,笼罩众说之作也。
  《阿弥陀经疏》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此疏以三门分别:一述大意,二解宗致,三人文释。以发菩提心即多善根福德为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为助因,立解可谓超然。于诸家章疏中,最为简要精细,立论精致高远,所谓取乎上仅得乎中也。
  《阿弥陀经疏》一卷唐窥基撰
  此疏于序王后,以七门分别,然叙传译部类中,不列奘师重译之《称赞净土经》,而于释菩萨及六方佛下言及之。《称赞净土经》译于承徽元年耳,为基公出家之第三年,疑此疏是基公当时初参译场,助译此经,随文纂义之作也。
  《阿弥陀经通赞》三卷 唐窥基撰
  此赞于序王竟,以六门料简,与前疏全不同,盖是晚年随缘讲说之作,所以与幼年所撰疏,详略互异也。
  贤首宗
  《阿弥陀经疏钞》六卷、《事义》一卷、《问辨》一卷 明株宏撰
  此疏依贤首宗《华严》旨趣,融会事理。既自撰疏,复附钞解。先通序大意,次以十门开章释文,后结释往生咒意。判此经为顿教所摄,兼终、圆二教,据经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之文,提撕称名往生之法。
  《阿弥陀经约论》一卷 清彭际清撰
  此论略开四分:一、明经中要领,谓以一心为宗,持名为行,信愿为导,不退为程,无上菩提为究竟。二、明往生利益,谓无四苦有六乐,又五事超胜。三、别申问答,有四则以释群疑。四、说偈回向。
  《阿弥陀经略注》一卷 清续法撰
  前有自序云,随文摘录云棲疏钞,以显念佛念心净性净土之旨。
  净土宗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宋元照撰
  照于律、净二宗,皆承祖席。此疏首列自序,以教理行果四法,明经纲要。然后解文,以执持名号为经宗,而称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其他福业为少善也。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三卷 宋戒度撰
  戒度为元照弟子,此记释元照义疏。前有自序,后有石鼓法久序云,足庵撰至东方佛现通章而示寂,法久实续成之。
  《阿弥陀经义疏》一卷 周叔迦撰
  就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三种庄严发以净土体性,相用融会,事理无碍也。
  乙 无量寿经
  此经说弥陀往因,为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今成佛果,极乐国土胜妙庄严,劝人往生。汉译《平等觉经》,吴译《阿弥陀经》,皆二十四愿,文异理同。凡十二译,五存七缺,具显于下:
  《无量寿经》二卷 后汉安世高译 缺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阿弥陀经》二卷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二卷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曹魏帛延译 缺
  《无量寿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 东晋竺法力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刘宋宝云译 缺
  《新无量寿经》二卷 刘宋昙摩蜜多译 缺
  《无量寿如来会》二卷 唐菩提流支译,即《大宝积经》第五会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赵宋法贤译
  宋王日休会校汉、吴、魏、唐诸本异同,而重纂之,名曰《大阿弥陀经》。清魏源又用其法,重会诸本,名曰《无量寿经》,既非对勘梵本,但是师心,据文改易,轻师蔑法,大非所宜,不可用也。至于疏解,皆用魏译,有三家五部如下。
  三论宗
  《无量寿经义疏》二卷 隋吉藏撰
  比疏颇简略,释经通序较详,别序以下但料判训诂而已,殊鲜精要之义。
  慈恩宗
  《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隋慧远撰
  此疏以所行所成及所扬化三分科经,以四第一、三庄严赞极乐,以五益劝往生,皆极精要。
  《无量寿经宗要》一卷 唐新罗元晓撰
  明述教大意,简经宗致,举人分别三门。晓公撰作,最能和会诸经论及诸师异说,而无所违诤,立言精切,不假支离琐碎,而事理俱到。得斯一卷,可以握净宗之玄珠矣。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黄》三卷 唐新罗憬兴撰
  此疏乃继《观经疏》作,故卷初但略明来意释名而已。而《观经疏》今不传,疏文汪洋,文义是理皆极博雅。于诸名言,多外引字书世典,以明训诂,处处和会谶、谦、护三译。惜其泥于法相宗上生兜率之说,于往生旨趣未能畅达究竟也。
  贤首宗
  《无量寿经起信论》五卷 清彭际清撰
  前有自序,论凡有五:先以四种不二明教体,谓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也;二以信愿念行四门明教相;三以发菩提心明归趣;四别释经文;五以偈回向极乐。论义甚精,后有汪善跋谓漩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也。
  丙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此经说阿弥陀佛父母子侍者上首及魔等名,次说神咒,十日修行,必生彼国。凡有一译,附夜梁录失译师名,无疏解。
  丁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此经因华藏菩萨请说如幻三昧,及观世音大势至过去发心之因,并受补处成佛之记。凡有二译,而无疏解。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一卷 刘宋昙无竭译
  《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一卷 宋施护译
  戊 药师经
  此经说东方药师如来名号功德利益,有愿往生极乐世界而未定者,闻彼佛名故,临命终时,八大菩萨指示西方道路。凡有四译。
  《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 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即《大灌顶经》卷第十二也。
  《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隋达摩笈多译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唐玄奘译
  今世流通多用此本,原无真言及八菩萨名,后人据义净译本补人真言,据灌顶经补人八菩萨名。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唐义净译
  此经轨法密宗盛行,凡有七部如下:
  《药师如来观行仪轨法》一卷 唐金刚智译
  《药师如来念诵义轨》一卷 唐不空译
  《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 唐一行撰
  《药师如来仪轨》一卷 唐失名撰
  此次第大略同金刚智本前修九方便,出《大日经》,是仪胎藏界一尊供养法立此仪也。
  《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一卷 元沙哕巴译
  《药师七佛求愿功德经诵仪轨供养法》一卷 元沙哕巴译
  至于疏解凡有四部,前二为法相宗,后二为贤首宗作也。
  《药师如来本愿经疏》一卷唐慧观撰
  此释隋译,前半疏文自初至十二大愿佚失,疏中间引奘师新译,并广引新旧经论,以明义致,广述事证以启信,释如极乐国土下,以五门明净土义,甚精也。
  《药师经古迹记》一卷 唐新罗太贤撰
  太贤于新罗为瑜珈初祖。此记释玄奘译本,文极简略,但是科判经文,无多解义。记中数引迈师说即靖迈,有疏一卷,今不传矣。
  《药师经疏钞择要》三卷 清续法撰,普霜择要。
  此疏释玄奘译本,据贤首宗义以诠事事融通、圆顿无碍之旨,于《药师经》疏中则为佳作。前有科文,先通序大意,然后以十门解经。名曰疏钞,然实惟疏无钞,既是普霜择要,则原文如何难可知矣。
  《药师经疏义述》一卷 近人周叔迦撰
  先就释迦、弥陀、药师三法门显经宗旨,次释名题述传译,解本文,处处发明持名之功德。
  三 观相门
  甲 观无量寿佛经
  此经因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被子幽闭,苦恼愿往生净土,不乐复生浊恶世中,佛为说三种净业正因,及极乐世界十六观门,其末三观为九品往生观。是故此经亦名《十六观经》,凡有二译,一存一缺,如下: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宋噩良耶舍译
  《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宋昙摩密多译缺
  至于疏解有五宗十部如下。
  三论宗
  《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 隋吉藏撰
  此疏初以六门分别,然后释文,前后文意有不符顺处又似与《弥勒上生经游意》合行。然释别序中明感应义,第三观中明灭罪义,第四观中清净质处义,皆可深知三论宗旨趣,多述江南北地师说及成论、数论师义。
  天台宗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隋智颤撰
  此疏明心观为宗,实相为体,出善灭恶为用。疏中多说事相,少示观门,所以务彼初心,咸沾法意。唐宋之际,此疏流通甚广,讲说甚多,记文不一,题而观佛而疏曰观心。此其要旨,学者所不可忽也。
  《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 唐法聪撰
  记后有行满跋云“同听一宗”,则聪亦荆溪弟子。此记解智者疏,初明娑婆极乐二土依正不同,然后通明经意,别解题目,依文解释。文简而难明,辞约而事备,三千空假因果一如之旨昭然若揭,而约心性以明观法,尤为台家要辙也。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五卷、《融心解》一卷 宋知礼撰
  钞中如色心不二,及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之旨,咸润述指瑕,谓独头之色不具三千。弟子仁岳上《寿量解》、《十谏书》、《雪谤书》等,谓三千之义只是心性所具俗谛之法,未具中道之本,是乃宋时台宗四诤论之一也。《融心解》中叙九条质疑答难。
  地论宗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二卷 隋慧远撰
  此疏玄义及释序分,与远《无量寿经义疏》相同,而较略。释题中虽明真身观,立义甚精,而言今此所论是应身观之始门,粗净信见而已,故于实相观境圆融无碍之旨,无所宣述,惜哉。科判以三种净业为散善,十六观行为定善。十六观中,初七为观依报,后九为观正报,而以华座为依报,与《往生论》以华座为众生世间庄严者不合。释九品往生观前有六门总分别,为此疏最要处也。
  净土宗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 唐善导撰
  世称《观经四帖疏》,初立义以七门料简,次释序分,三释前十三观为定善,四释后三观为散善。疏文不尚玄妙,唯在真实,多约事相发挥。所以普利庸俗,要义在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也。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宋元照撰
  上卷以四科列叙总义,中下卷入文解释。谓十六观皆定散,弥陀法报应化四身一体,而净土乃同居土,理致多依天台教义也。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正观记》三卷、《扶新论》一卷 宋戒度撰
  元照撰义疏,天台宗草庵道因作《辅正解》,以非难之。弟子戒度著《扶新论》返破因说,然后又撰《正观记》解释照疏,故《正观记》中多云余委如《扶新》也。
  贤首宗
  《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二卷 清续法撰
  此疏远遵清凉,近禀云栖。前以十门悬谈经旨,别解文义,立论极精微也。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二卷 清彭际清撰
  此论直叙大意,不解经文。凡有四科:一释名题,二释序分,三释正宗,四释流通。二林学宗贤首,故于天台四明之疏钞多所驳诘也。
  乙 观药王药上菩萨经
  此经与《观经》同为噩良耶舍译,经中说二菩萨往因缘与将来佛果,及五十三佛忏悔灭罪法门,处处明净业正因与观门之关系。盖与《观经》同一旨趣,习观相者,不可不精究此经也。凡有一译一疏。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刘宋噩良耶舍译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疏》二卷 近人周叔迦撰
  三福为净业正因,此《观经》与此经之要旨,疏中反复就文切申此义。
  丙观佛三昧海经
  此经说观相事缘除罪方法,及念佛密行等法。
  《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
  丁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此经虽属密部,然智者依此立请观音忏法,虽以观音为本尊,而说经时西方三圣同临毗耶,故亦为净土要典。经中三咒治三障十念数息以安心,六字总持以证道,为六妙门法行行慧行二门之要道,而五停心观十二因缘观与观相互融之理于是可致,经惟单译如下: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一卷 东晋竺难提译
  至于疏解,亦唯天台一家。
  《请观世音经疏》一卷 隋智颉撰
  疏中以消伏三用冠摄全经,三用者:一事,二行,三理。事消伏用,约果报行人,灭事毒。行消伏用,约前三教行者,灭行毒。理消伏用,约圆教消伏法界无碍,无染而染,即理性之毒也。
  《请观世音经疏阐义钞》一卷 宋智圆撰
  天台立事行理三用,宋时四明,以为理毒即性恶,此消伏乃全修即性义。而孤山作《阐义钞》,以为性恶不可消伏。四明曾作释消伏三用及对《阐义钞》三用十九问以难之。咸润作《签疑》,以三种消伏具约圆论,以驳四明。净觉乃引疏义历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述《止疑》以扶四明之说。宋时台宗山家山外有四诤论,此疏其一也。 -
  戊 悲华经
  此经说释迦与弥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同发愿事,可喻随其本愿严净佛土之理。凡有四译,二存二缺。
  《闲居经》十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大乘大悲芬陀陀经》八卷 附三秦录
  《悲华经》十卷 北凉道龚译 缺
  《悲华经》十卷北凉昙无谶译
  四 实相门
  甲 般舟三昧经
  此经中佛为贤护菩萨说念所向方佛现前立三昧行法。般舟者,梵云佛立也。凡有七译,三存四缺,隋译最详。
  《般舟三昧经》三卷 后汉支娄迦谶译
  《般舟三昧经》二卷 后汉竺佛朔译 缺
  《般舟三昧经》一卷 后汉支娄迦谶重译 缺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一卷 后汉失译 缺
  《跋陂菩萨经》二卷后汉失译
  《般舟三昧经》二卷 西晋竺法护译 缺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五卷 隋阇那崛多译
  乙 念佛三昧经
  净居天子请佛说念佛三昧,佛说本事,不空见及弥勒各现神变,赞佛辨才功德,佛示念佛三昧功能,详说正观之法。此经有二译。
  《菩萨念佛三昧经》八卷 刘宋功德直共玄畅译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隋达摩笈多译
  比于前经,后缺二品。
  丙 文殊般若经
  念佛法门,名为一行三昧,而此经正显一行三昧之旨。此经凡三译。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梁曼陀罗仙译,编人《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二卷 梁僧伽婆罗译
  《大般若经文殊室利分》二卷 唐玄奘译 即《大般若经》第七会
  丁大乘智印经
  此经显如来无相境界,要以空有一相自他不二,尔乃可见。凡有三译,宋译最详畅。
  《慧印三昧经》一卷吴支谦译
  《如来智印经》一卷附刘宋录
  《大乘智印经》二卷 宋西夏智吉祥译
  戊 大乘方广总持经
  此经云当于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不应横生分别去取。凡有二译,隋译为佳。
  《济诸方等学经》一卷 西晋竺法护译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隋毗尼多流支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就有出离生死、超越轮回的机会。我们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难了。我们要常常反省:我们失掉人身,来生能得人身吗?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至少要拿到八、九十分,几个人敢说他来生还能得人身?得不到了!杀盗YIN妄天天干,天天妄语、两舌、贪嗔痴慢,这怎么行?用贪心学佛,用嗔恚心、嫉妒心来学佛,佛门里出功德,你出一万,我出二万,我在你之上,这样的心态,来生不但成不了佛,人身也得不到!佛法自始至终,在功夫上来讲,断烦恼、破执着;成就上来说,开智慧。世间有许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肯老实念佛,他天天打妄想,天天生烦恼,不开智慧!他把害当作好,把好当作坏,愚痴到了极处,所以佛在经上这些人是“可怜悯者”,真正可怜!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