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与观世音信仰
2014/9/3   热度:372
在众多的佛菩萨中,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则是世人最为熟悉,也是仰仗最多的佛菩萨。其中,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观世音菩萨解救现世苦难,尤为世人所仰仗,以为解脱生死、求福免灾之易行法门。在中国,人或有不知释迦牟尼者,然无有不知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者,不仅四众信徒开口便称“南无阿弥陀佛”,祈福便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在一般民众中亦早已成为日常口头的赞叹语、祈使语。对于弥陀信仰,在有关净土宗或净土信仰的研究著述中已有大量的论述,本文则想专就中国的观世音菩萨信仰作一简要的探讨。 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据现存汉译佛典,最早出现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佛经是后汉支曜译的《成具光明定意经》,经中罗列诸来听佛说法的菩萨中最后一位名叫“观音”。其后大概是在《心经》中出现的观世音菩萨称号(1)。然信众对观世音菩萨有较多的了解和广泛的信仰,则是在《法华经》译出之后(2)。尤其是在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译出后不久,其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有以《观音经》名单本别行。此后,各种以“观音”为名的经典纷纷现世,观音信仰也由此益盛。而此种情况很可能与昙摩罗谶法师劝河西王沮渠蒙逊诵念观世音,声称观世音菩萨与此土有缘的传说有关。对此,天台智者大师曾记述说: “夫观音经部党甚多,或《请观世音》、《观音授记》、《观音三昧》、《观 音忏悔》、《大悲雄猛观世音》等不同。今所传者,即是一千五百三十言《法华》之一品。而别传者,乃是昙摩罗谶法师,亦号伊波勒菩萨,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逊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告法师。师云:观世音与此土有缘。乃令诵念,患苦即除。因是别传一品,流通部外也。”(3) 智者大师这里提到的几部观音经,有些是疑伪经,如《观音三昧经》、《大悲雄猛观世音经》等。其实,在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后不久,由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出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中也已有善财童子参拜观世音菩萨,观世音为说大慈悲法的记述;之后由刘宋畺良耶舍译出的《佛说观无量寿经》中,观世音则以阿弥陀佛的右侍菩萨身份出现;在北凉昙无谶译出的《悲华经》中,又有佛为观世音授记之记载;在北魏菩提留支译出的《深密解脱经》中,亦有观世音菩萨请世尊说十地差别,而佛为广说大乘波罗蜜了义法门。此外,东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译出的有关观世音菩萨的重要经典还有:《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一卷,简称《请观音经》,东晋难提译)、《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授记经》(一卷,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一卷,齐法献与法意共译)、《十一面观世音经》(一卷,后周耶舍崛多等译)等。 隋唐以后,随着密教的兴起,汉译佛经中以观世音菩萨为名的经多得不胜枚数,特别是挂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称号的经咒尤为繁多。由于这类观世音经实在太多,请恕本文不在此一一列举介绍了,不过这里倒是想对两部没有标著观世音菩萨名称的经,然却又对了解观世音菩萨有重要意义的佛经,作一简单的提示。一部是唐般剌密帝译的《楞严经》。此经多有疑其为伪者(4),然其中卷六观世音菩萨历述由闻思修入三摩地以及三十二应、十四种无畏,乃至因此圆通法门而获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等等,很可以与《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对照发明。再一部是宋天息灾译的《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此经题中虽没有标出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然全经四卷都是讲观世音菩萨于各处救度众生的事迹,以及在密教中最为著名的六字大明王陀罗尼功德,可以说是所有佛经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观世音经。 观世音信仰的现世性格 如上所述,中国观世音信仰的兴起是在《法华经》译出以后。《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通过佛世尊之口说: “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 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具体来说,观世音菩萨于以下诸方面闻声(称名观世音菩萨)即能解救众生之苦。如: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於 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断断坏,而得解 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 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齎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於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怨贼当得解脱。” “若有众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敬爱。” 经中提到的这些事例,都说明观世音菩萨能帮助世人解除其现世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或灾祸,实现其现世生活中的种种愿望。不仅如此,经中还说观世音菩萨在此娑婆世界中随机方便,应现种种身相,“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从而使众生感到观世音菩萨时刻都在自己身旁,无比亲近。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观世音菩萨把他这种解救众生的悲愿和实践,自称为“大悲行解脱门”。经中观世音菩萨对善财童子说: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或以声音,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繋缚怖,离杀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暗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5) 我们从流传至今之晋宋南北朝时期的观世音信仰应验故事(6)看,可以说都与《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所描述的观世音菩萨发愿救护众生的苦难或愿望相一致。在这些应验故事中,最神奇者莫过于观世音菩萨为著名译师求那跋陀罗换头通华语一事。事载《高僧传》卷三求那跋陀罗传: “譙王欲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语义皆通,备领宋言,于是就讲。”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则观世音菩萨信仰应验故事,是关于释慧达(刘萨诃)的故事。此事在《法苑珠林》卷一○三(《四部丛刊》本)所引《冥祥记》中有详细记述,大意谓:刘萨诃原不闻佛法,尚气武,好畋猎。年三十一时暴病而亡,七日后复生,详言在冥中见地狱种种报应,又遇观世音菩萨为之说法,劝其勤诚忏悔,礼佛诵经,并令其复活后出家为沙门。于是刘萨诃遂出家事佛。这是一则比较典型的宣扬佛教关于地狱、报应,和受佛菩萨点化后能够改恶从善,礼佛奉经的应验故事,因此流传极广。梁《高僧传》和唐《高僧传》都采录了这则故事,其后更增演为《刘萨诃和尚因缘记》(7)。敦煌石窟的晚唐五代时期塑像、壁画中,有不少是以刘萨诃故事为题材的。 一般地讲,大乘佛教中佛菩萨的他力信仰是以彻底解脱生死,往生佛国净土为根本,如弥陀信仰、弥勒信仰都是如此。因此,世人并不期望佛解救其现世中的“暂时”苦难,佛菩萨也不许诺解除其现世中的苦难。而世人为了得以往生佛国,甚至甘愿忍受现世苦难的磨练,以期最终获得永超生死轮回之苦,常住佛国净土之乐。然而,我们从以上所引经说和大量应验故事中看到的观音信仰,却不是这样的。尽管观世音菩萨也讲过,他将根据众生的愿望,把他们接引到他们向往往生的佛土(8);也有如上引《华严经》中说的,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现世的苦难,只是为了通过这种方便,而“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然而,解救现世生活中的苦难乃是最切实的恩惠,一般世人之所以如此热诚地信仰观世音,主要因为他是一位近在身旁、随时回应的现世生活中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死后往生净土的阿弥陀佛信仰,生前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信仰,构成了大乘佛教他力易行道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充分地把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悲愿精神,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我想这也是大乘佛教在一般民众中最具吸引力之处。 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 如上所述,观世音信仰一般都注重于他的大悲愿,希望从他那里得到强大的救助和庇护,而对于他的修证三昧和教化法门则注意得甚少。其实,在不少佛经中都提到了观世音菩萨的修证、教化法门,以下择其要点做一介绍。 首先,我们从《心经》看,观世音是一位深通般若波罗蜜法的菩萨。《心经》开首即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其中心思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9)这些完全是般若中观学实相论的基本立论,正因为此,世人把《心经》视为般若学最精要的经典。其实,以观音为般若法门的证得者和宣扬者,不仅是《心经》一部经。在《观音授记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对观世音和得大势两位菩萨的授记,说他们证得了“如幻三昧”。而“如幻三昧”的具体内容,据该经的介绍是: “谓一切法从缘而起,虚假而有。一切诸法,因缘而生,若无因缘,无有生法。随一切法从因缘生,而无所生。如是通达无生法者,得入菩萨真实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怜悯度脱一切众生。善能深解如是义已,则知一切诸法如幻,但以忆想语言造化法耳。然此忆想语言造化诸法,究竟悉空。善能通达诸法空已,是名逮得如幻三昧。得三昧已,以善巧方便,能化其身, 随众形类所成善根,而为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种诸法从缘而起,虚假而有,生无所生,究竟悉空的“如幻三昧”,也正是般若三昧。不仅如此,此经通过观音得此“如幻三昧”,还为他的随类化身,发大慈悲心,找出了修证上的根据。以后属密教的一些观世音经也很注意这一“如幻三昧”(10)。 观世音菩萨,无疑也是密教的重要信仰对象之一,这从现存大量以观世音菩萨为经名的事实即可得到证明。在密教中,观世音增加了许多新的称号,如千手千眼观世音、圣观世音、十一面观世音、如意轮观世音、马头观音等,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密教陀罗尼神咒方面的内容。这种情况在疑伪经《楞严经》中有较为综合的反映。《楞严经》卷六讲到观世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得“圆通法门”。经文前面部分讲三十二应化身和十四施无畏,与《法华经》等大致相同,末后讲到观世音菩萨由获“圆通”“无上道”,而又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时,其中的第一“妙德”即是:“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以下列举现一首、三首、乃至千首、万首和二臂、四臂,二目、四目,乃至千臂、万臂,千目、万目等等。 《楞严经》中还没有举出具体的咒,可是在别的观音经中则提出了许多神咒。诸如《请观音经》(11)中的“消伏毒害咒”;《不空羂索咒心经》(12)中的“不空羂索心咒”;《十一面神咒经》(13)中的“十一面心咒”;《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14)中的“大悲神咒” 等,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六字大明王神咒”。关于此六字神咒,在不同的经中又不同的指称和解释。这里只想举出《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对“六字大明咒”的论述,以见其大概。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共四卷,在第三卷末尾,借世尊之口道出了“六字大明咒”,经说: “善男子,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有六字大明陀罗尼,难得值遇。若有人能称念其名,当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沦。” 而当问及此“六字大明咒”从何处来时,世尊即告知说: “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时解脱。” 接着,第四卷几乎全部是描述“六字大明咒”的种种神奇功德,而归纳起来就是: “若得彼(六字大明咒)者,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相应,即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解脱门,见涅槃地,贪瞋永灭,法藏圆满,破坏五趣轮回,净诸地狱,断除烦恼,救度旁生,圆满法味,一切智智,演说无尽。” 这里最大限度地描述了陀罗尼咒语的神奇而广大的功德,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观世音菩萨在大乘显密两教中,都是最亲近信众的一位菩萨。他发大悲愿救护众生的种种苦难,帮助世人实现种种美好的愿望,反过来,世人也把种种美好的想象赋予了他。经中说,观世音早已成就佛果(15),但为了救度众生,他化身菩萨,游诸国土。又说,他将在阿弥陀佛之后成佛(16)。如此种种,都说明观世音菩萨在三界众生的心目中是永生的。这在大乘佛经信仰中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 (1)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精舍中止,晨早整服,呼语阿难,汝请诸明士、除恶众及无著履迹等来,今当有上问异要。于是阿难受敕,应时遍宣如来教于四辈人。……诸来明士在会坐者,率皆妙行清心口净,……有明士名无秽王,次复名光景尊,……次复名观音。如是众名,各各别异。”(《成具光明定意经》)据传《心经》最早有三国时吴支谦的译本,则亦早于《法华经》的译出,然此译本亡佚已久。不过鸠摩罗什也译有《心经》,起首即称“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其译出时间与《妙法莲华经》不会相去很远。 (2) 考现存史料,在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之后,社会上即流传出许多关于观世音信仰的应验故事。如史载东晋简文、孝武帝时人谢敷,编集有《观世音应验记》一书,该书今虽已不存,然在南北朝人的志怪小说中多有引述。《正法华经》中观世音译为“光世音”。又,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四所录经目中,当时也有单本别行的《光世音经》。 (3) 智顗说,灌顶记:《观音玄义》卷下。 (4) 关于《楞严经》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因与本文主题无关,不拟在此多说。吕澂先生撰有《楞严百伪》一文,载《中国哲学》第二辑? , 可供参考。 (5) 按,此处所引为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卷六十八之文。《六十华严》卷五十二,《四十华严》卷十六中所载内容与此完全相同,文字则稍有不同。 (6) 这些观世音信仰应验故事,分散在晋宋南北朝时期的各种志怪小说和僧传等著作中,流传至今的大约还有六十余则。如清弘赞编的《观音慈林集》中,即收有东晋南北朝时期僧俗信众观音信仰应验故事六十一则,可资参考。 (7) 见王重民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主编《敦煌遗书最新目录》:P.2680和P.3570。 (8) 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唐伽梵达摩译)中观世音说:“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9) 此据玄奘译本。《心经》译本甚多,然无论是大本还是小本,以及其中名数译文多有不同,而经文主体部分的基本思想则都是相同的。 (10) 如《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一卷,不空译)中说:“金刚手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臂,双膝著地,顶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足,白观自在菩萨言:圣者住大悲解脱如幻三昧,能除一切有情苦恼,与世出世利益安乐。” (11) 《请观音经》的全名是《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东晋难提译。 (12) 此经译本很多,这里引的是唐菩提流志译本。 (13) 此经译本很多,这里引的是唐玄奘译本。 (14) 唐伽梵达摩译。 (15) 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就说:“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 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 (16) 如《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佛为授记说:“观世音菩萨次阿弥陀后当成正觉,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广说无尽方便之解脱法门。除进一步开示出种种依仗自力(自悟、自证)的法门外,更建立起种种仰仗他力(佛、菩萨)的法门。大乘佛教描绘出一幅幅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创造出无数个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应化佛和菩萨。这些应化佛和菩萨都有一个共同的大悲愿,即不度尽众生,誓不证菩提,不成佛道,成为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具体体现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这个世上最幸福的一定不是家财万贯的人,而是那些心思最简单的人。 他们不会跟自己较劲,跟自己过不去,而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拥抱生活,热爱生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