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毕竟净义
2014/9/4   热度:834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毕竟净义 这个单元要谈的是“毕竟净”,前面曾说“不垢不净”,为什么这里还谈“毕竟净”?所谓“毕竟”就是说从一切相对的法显现出绝对,则此“毕竟”就是绝对的意思,也就是没有多余的议论了。 那么如何去认识“毕竟净”呢?好比衣服洗干净,就是净了,穿在身上慢慢会脏;脏后再洗干净,不就显现“干净”与“肮脏”的循环现象吗?我们知道把衣服洗干净或把衣服弄脏的都是那个“我”!如果要让衣服绝对清净又该从何着手?不穿衣服总可以了吧?其实,真正的关键在于“我”;可见,如果那个“我”能毕竟净的话,连衣服也多余!如果那个“我”还有垢或净,则衣服永远也离不开垢与净。 为什么须以这种方式看问题呢?其实追究起来,“我”能绝对净吗?那就先要了解“我”的成份:“我”有色身之我和法身之我,有“业我”与“道我”,除了这些,哪里还可以发现“我”的存在?“我”是怎么发生的?清净的我与肮脏的我、烦恼的我与觉悟的我、随业而来承受业报的我与正在修行菩提的“行者”的我,一定是关系到什么,那个“我”才会显现,如果一切都不发生,“我”又藏于何处?这是要建立的第一个观念。 第二个观念是:人会执着于“有我”,比如:不小心碰撞到什么地方会喊疼,如果问哪里疼?碰到头会说头疼,碰到肩膀会说肩膀疼,但究竟哪一个才是“我”?能不能说碰到的部位就是“我”?其实,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也可以,为什么?以“是”来说,因为任何一个部位都是“我”!基于整体的我,本来就拥有各个部位,而疼痛的部位则是一个分别出来的“我”,可见以“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本来看,究竟哪个是“我”?但如果只就“眼、耳、鼻、舌、身、意”去看一个人的“我”,设若不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外在的色尘缘境,这个“我”也显现不出来,可见只有根本,若无尘缘,这个“我”是不起作用的,不起作用,当然“我”就不存在了。 再看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我”,如果“色蕴”不形成,那个“我”会不会显现?也不会!事实上,五蕴就是那个“我”?当“色蕴”形成后,“受、想、行、识”跟着作用,就是一个“我”的展现,我感受、我想、我要....最后得到一个结果,从这些道理方法上,可以发现一个法的问题:“我”,以整体而言,有六根、八识、有五蕴与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我”就是由这些组合起来的,但如果这些东西不起变化、不生作用,“我”也只不过是个物质体,必须生起变化、产生作用,才有精神的展现,那个“我”才显现出来;可见,精神作用如果没有色身为本体,那个“我”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了解了这个概念,进一步来看物质的我与精神的我,其实真正问题在于:“我”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相对的,好比:我欢喜、我讨厌,我哭、我笑,我爱、我恨,我美、我丑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对;于此可以发现凡是涉及到相对的分别,这个“我”就是不清净的,可见“我”生起分别,不管是“好”或“不好”都同样不清净。说“不好的”是不清净,这谁都能接受;但为什么说“好的”也不清净呢?就以人来说,说“好”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好比臭豆腐那么臭,那个气味很不好闻,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吃,而且说好吃呢?所以,说“好”也是不清净的,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还相当多,比如:喜欢一个人或者说夫妻的关系,这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如果要谈“清净”,其实都是不清净的。 以此而言,在修行上仍无法把握些什么;就以“五停心观”的“不净观”──白骨观来看,如果看到一个小伙子很帅或一个女人很漂亮,硬要说他(她)是肮脏的,像一堆死人骨头,那并不表示你的这个“我”就清净了,为什么?因为已违背了人的基本,而佛法并不否定人的现实观念,但为什么还要提出“不净观”、“白骨观”呢?就必须了解其中的法义。前面已谈过“但有名”,要知道它的法义,才能显现“毕竟净”;好比看到帅哥、美女,如果只站在欣赏的角度,并不产生情感作用的话,那个“我”其实是清净的,只不过还不是“毕竟清净”,也许他本身已有婚姻关系,或者他是出家师父或天主教里的神父,于他们的身份根本不适合,虽然不能说他们是“毕竟清净”的,但至少他的“我意识”是清净的。 之所以要谈“不净观”──白骨观,那是因为面对“色”相,所产生的迷惑与执着,生起染心,才用这些方法教你怎样面对所谓的“表色”,了解受迷惑的诱因,比如:面对一个帅气的男孩子或漂亮的女孩子,以世俗人而言,会迷惑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如果是一个修行办道的人,就必须要有道理、方法来帮你排除,调整于“色”的迷惑,否则就是不清净;这样做是不是就“毕竟净”了呢?其实,那还只是依于一些方法,让自己不执着、不计较,不生起染心的“净”而已。甚么才是真正的“毕竟净”?就像刚刚举“穿衣服”为例,所有的关键就在那个“我”,其实涉及美色当前的也是那个“我”;涉及任何一种执着、计较,生起染心的事与物,也是那个“我”,所以才说:如果“我净”什么都净;如果“我不净”,什么也不净!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我”才是“毕竟净”呢?是不是死了就净了?死,依这一生来说的确尽了,因为你的“我”再也不会产生计较、执着,不会起染心了;但如果那个“我”还有业的话,业就是“不净”的根源,一定要业完全清净了,这个“我”才会完全清净,所谓“毕竟净”,可以把握一个关键性的道理──“业净则我净”。 业若不净,则只是暂时于“垢与净”上的分别、选择而已。所以,谈“净”,千万不要以为否定了就是清净,事实上是否定不了的。比如:谈身、口、意三者的造作行为,外在的身体、言语行为可以做到不动,内在的意念行为动不动呢?由此可见,那个“我”还是不清净,因为身、口的发动源于内在的意念,真正的“我净”不是完全不动了,而是根本没有业的作用了,当然就不会有造作的行为。很多人以为不动就是打坐、入定,以为不动则“我”就清净,但你能永远“不出定”吗?不可能!因为入定只是暂时性的不去造作而已,并不表示就是“净”,必须达到绝对清净的境界,才叫“毕竟净”,否则还只是在“净与垢”上的分别选择而已。 从以上的理论可以发现一个问题:“毕竟净”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境界?业清净了,如果还有“道”,那也不是毕竟清净!唯有“业”完全清净了,“道”也不需要了,才是真正的“毕竟净”,也就是“究竟空”。但“究竟空”是“空”什么呢?不是空体、空用、空相,还要空境,也就是“体、用、相、境”都要像虚空一样,才是涅槃境界;所以“究竟空”就是涅槃现象,是在“毕竟净”完成之后,所展现的一种境界,也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如果还有“有余”的话,仍然是在“净与垢”上起分别与选择,如何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或像莲藕住污泥而不染?但这还只是执着于“净”;如果就“垢”是业,“净”是道,而是需要依赖“道”的维护才不受污染,直到“业”清净了,“道”也不需要了,才能入达寂灭的世界,那才是涅槃。其实,这只是谈境界的问题,一般在修养上有所谓“有余”涅槃之说,已为到达了“究竟空”的修养,他忘了人还活着,是不是死了就是“涅槃”呢?也不是,一定得出离了三界六道,“我”已没有计较、执着,已不再受生死轮回了,才能说入达涅槃、寂静的世界,或者是佛菩萨的境界。 知道了“毕竟净”的道理与方法,也知道了它的下手处,但到达了“毕竟净”又怎么样?也就是入了“涅槃境界”又怎么样?或者说“成佛了”又怎么样?很多人一遇到别人这么问到这些,就哑口无言,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不是“怎么样”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进到那个境界,能不能成佛成菩萨;如果不能,告诉你怎么样也没有用。举例来说:大学毕业进研究所,再读硕士班、博士班,一般人为什么不会问:“拿到博士学位后又怎么样?”因为大家都了解,如果一个人拿到博士学位,拥有了专业的知识经验就可以怎么样,为什么反而会问“入涅槃境界”、“成佛了”怎么样? 可见,一般对“涅槃”及“成佛的结果”很陌生,才会经不起别人的问,也的确,因为他本身还没有进入涅槃、也没有成佛,当然不懂,即使曾经听说,在现实中似乎也从未看到典范,而博士却处处可见,至少,得到博士学位可以从事教授工作,可以教化人,受人重视与尊敬;而对于涅槃与佛是那么的陌生,即使知道一些名相,略懂一些法义,却因为还未进入涅槃境界,未到达佛菩萨境界,所以不堪别人这么问;话说回来,如果有人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又怎么样呢”?我们会说出一番道理,比如: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像娑婆世界一样受苦,在那里修行办道很方便,至少不必为衣食忙碌。也不会有无明烦恼,因为那是一个极乐的环境。其实,你又没有去过极乐世界怎么会知道这么多?还不是透过经典上的记录而得知,而“涅槃”难道就没有记录吗?“佛果”没有记录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分别?因为佛法一向讲求“圆融无碍”。其实“毕竟净”也一样!“毕竟”的“净”是一个圆净,圆满的净,是究竟的。 可见,对于佛法的道理、方法及修行可能得到的结果无法把握,源于没有真正的去熟悉它,真能熟悉才可以达到“圆融无碍”,否则处处是障碍!比如人家随便问你一句,你就不知道怎么办?不谈别的,不是很多人拿××分身发光的事当笑话吗?最近桃园县有一位县长候选人,他从不参加电视会谈,却把挂西装衣服的架子摆在椅子上,再挂上一件衣服,说是他的分身,正在活动的是主尊,这成了一种讽刺。可是有很多人会以“人不在,精神在”的方式去认识本尊和分身,其实,所谓发光的照片都已证实了真相,很多人却仍然相信,还说是亲眼所见,如果说句略带讽刺的话,出家人每逢初六、十六、二十六要剃发,如果用刀片把头发刮得干干净净,吃完饭后,脸上的油不洗,那也是发光,还真的发光呢!但在黑暗的地方还是看不见,一定要有光亮的地方才能显现;所以,为什么佛陀说:“众生是可怜悯的”?因为众生是在迷惑中过日子,还迷惑得很欢喜,比如去KTV、卡拉OK,又唱、又吃、又喝,置身于声、色的迷惑里,一旦把口袋的钱花完了,走出门后,一阵冷风吹来,想一想:究竟得到了什么?!但仍有人自认为有满足感。 在电视上看到一则讯息:有谓餐厅的饭、菜不贵,但酒的价格却非常昂贵,其实,为什么酒很贵呢?因为一瓶洋酒,如果只喝一杯则花费有限,而如果一群人去吃喝那就不一样了,一瓶不够,二瓶、三瓶接着喝,结帐时当然花费贵得不得了!尤其如果是十来个坐成一桌,一瓶洋酒不够,每个人一杯最后结算起来,如果是亲兄弟明算帐,大家平分那倒好,如果是别人作东,人的“我”就会在那作祟:“反正不是我出钱”!就猛喝;所以,谈“毕竟净”必须从“我”去究竟清净,那才是“毕竟净”,如果只在事物道理上“净”了,只是概念而已,事实上并不能达到“毕竟”的境界。
----------------------------------------------------------------------------------------------------------------- 更多白云禅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希望自己相貌美好,你的心善,你的心好,相貌自然就美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你的心地清净,不胡思乱想,自然就健康长寿,一定是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