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法师“人间佛教”思想浅析


2014/9/3    热度:171   

真禅法师“人间佛教”思想浅析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唐大潮
  自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提出“人间佛教”以来,无论是在教内还是教外,这个思想的影响都是愈来愈大。真禅大法师就是一位“人间佛教”的提倡者,他不仅身体力行,而且也从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试就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作一点探讨。
  什么是“人间佛教”?真禅法师在《谈谈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一文中说:“‘人间佛教’,指的是重视人间利益、用佛法精神去改造社会和改善人心的佛教。”又说:“人间佛教的思想,可说是整个佛教思想的精髓。”从总体上看,真禅法师“人间佛教”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突出的:一是“自利”和“利他”,二是“广作资生福利事业”,三是“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弘扬禅法就是弘扬人间佛教”。
  关于第一个方面,真禅法师认为,所谓“自利”和“利他”,实际上就是净化自己和利益人群。这是因为,佛法与人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认为,佛法与人生,是一个大题目,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例如可以从佛法对人生的看法上去理解,诸如“佛法对我们现实世界人类的生、老、病、死怎么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看?对人类所发生的事情,如善与恶、亲与仇、战争与和平等等应该怎么看?甚至对我们人类本身是怎样形成的,佛法也有一定的看法”。也可以从佛法与世间人生的关系上去理解,诸如“佛法究竟与我们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具体地说,它对我们世界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幸福的追求等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正如《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佛法是离不开人世间的。故真禅法师说:“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佛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广度众生,利益人群。”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法主要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并不是在人生问题之外,另外再去解决什么问题”。关于人生问题,真禅法师认为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并非仅仅是一个生死的问题。对此,他阐释说:“首先,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国家,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基本教义。所谓‘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今天来讲,就是要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所谓‘利乐有情’,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利益和快乐,也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其次,佛法要求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人民群众,因而提出了‘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教义。”他在《佛法与做人》一文中说:“我们人类生存于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一个人如果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民的奉献,就难以生存。既然社会与人民奉献于你,使你有吃有穿,有住有用,那么,你就应该考虑如何去回报社会,回报人民。这就是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人的问题。”而“佛法就是教人如何回报社会,如何回报人民,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从佛法教人如何做人来说,不外乎做一个‘自利利他’的人。佛法中所说的‘自利利他’,用世间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人类社会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准则。真禅法师强调,必须不断地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佛法的“自利利他”。他强调说:“‘自利利他’,首先要‘利他’,即要把个人的力量,毫无保留地献给大众的利益。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够‘利他’即都能为他人利益而献出自己一切的时候,也就达到了每个人的‘自利’目的。”“我们出家人今后应当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即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要求每个出家人都能具足正信、勤修三学、遵守戒规、严肃道风。这样,佛法对人生、对社会,将会起更大的、更好的、更积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真禅法师看来,只有真正做到净化自己和利益人群,才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禅僧,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真禅法师认为:“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檠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人世事业。”怎样才是以“出世精神作人世事业”?这就涉及到其“人间佛教”思想的第二个内容——广作资生福利事业。”他说:“在佛教教义中,广作资生福利事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如佛陀教导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他接着阐释说:“这里所讲的‘四重恩’中,就有‘国土恩’和‘众生恩’;而所谓‘三涂苦’,即是指世间众生的一切苦难。‘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济三涂苦’,这都是资生福利事业。”又说:“《法华经》说:‘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大智度论》说:‘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这都是说,以一切衣食住等资助他人之生命者,就是佛法所说的正法,也就是成佛之道。”e他又对佛教徒都应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提出自己的解释,说:“这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把利益众生看作是自己的终身事业,把弘扬佛法看成是家常事一样。佛陀教导我们:菩萨修行,应该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于人群。在这‘六度’、‘四摄’中,都是以‘布施’为前导,可见资生福利事业在菩萨修行法门中的重要。”“佛陀还教导我们,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如来果,乃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
  真禅法师认为,发菩提心和行菩萨道,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菩提心是修学大乘禅法者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条件,行菩萨道乃是学佛的必经之路。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行菩萨道,而要行菩萨道,必须先发菩提心,而菩提心又是与慈悲心紧密相连的。他说:“发菩提心,就是要我们发大愿,尽未来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菩提心是从慈悲心中流出的。慈悲心是大乘行的出发点,离开慈悲心,就没有菩萨,就没有诸佛,就没有佛法。菩萨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以菩提心为动力,受慈悲心所驱使。所以,发菩提心,首先要有慈悲心,而慈悲心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益众生。我们行菩萨道的人,要以众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因为菩萨除了以极大的同情心利益众生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和打算。”慈悲心,具体的说即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他说:“慈,就是以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善行,利益众生,使之得到安乐和幸福。悲,就是拔除或减轻众生的一切苦恼和困难。喜,就是见到众生的离苦得乐,生欢喜心。舍,就是平等对待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这四种心,无量无边,所以叫做‘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应该具有的四种精神”。行菩萨道,首先应弄清其内涵,他说:“所谓菩萨道,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菩萨怎样存心,怎样从事,怎样待人,怎样修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菩萨应该怎样做人,我们常常说,奉行五戒十善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利益人群,这就是行菩萨道。”在真禅法师看来,这就正如《大智度论》所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修菩萨行,就是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在他看来,资生福利事业,不仅仅是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我们佛教徒救济伤残、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所以,资生福利事业,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它既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也适应了新时代的道德要求。因为,通过这一利生实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同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尚,有助于他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围,可以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关于第三个方面,真禅法师说:“佛法与世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认为禅法也是如此,它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禅学思想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涉及到哲学、文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但是,从禅僧学禅、修禅的基本内容来说,也就是“人间佛教”思想。这就是说“自利”与“利他”,即净化自己与利益人群,亦是禅学的重要内容。他认为,要做到净化自己,必须要奉行“五戒”、“十善”。但是,对于禅僧来说,对“五戒”、“十善”的理解,范围应当更宽广些,他说:“我认为,所谓五戒、十善,实际上包括了禅宗祖师们所制订的一切规戒和所树立的一切道风。它除了要求每个禅僧都严格遵守所有的戒律和各种禅门规定外,还应该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学禅、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而要做到利益人群,则必须广修“四摄”、“六度”。在他看来,“四摄”、“六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诸如历代禅宗祖师所践行的植树造林、造桥修路、保护文物以及救济贫病等慈善事业;近代高僧大德所推行的扶助伤残、救济灾荒、敬老慈幼、施舍医药等等伟业。都应该属于四摄、六度的范围之内”。“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真禅法师禅学就是人间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说:“佛法要求我们以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人间乐土,因而提出了‘农禅并重’的教义。”他阐释说:“‘农禅并重’,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禅’系指宗教学修。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我们佛教徒,在进行宗教学修的同时,要发扬古德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为社会服务的劳动。作为我们佛教徒个人,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工作,做到自食其力。作为寺庙,则要依靠生产、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做到以庙养庙。”O“这种‘农禅并重’的教义,主要是对我们佛教徒讲的,但其基本精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禅贵实践,“修禅的人,一定要把禅的精神贯彻到学习、研究、工作和待人接物的各个方面,贯彻到日常威仪和自我修持的生活之中”。
  从上所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真禅法师所述的人间佛教思想,不仅是继承了以太虚法师为倡导者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精髓,且根据时代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以深厚的佛学修养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这三个方面,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一个整体。正是有了这样的见解和认识,故真禅法师做了大量的弘扬人间佛教的实际工作,不仅撰写和主编了不少的阐释佛教理论的著作,诸如《玉佛丈室集》、《真禅禅藻集》、《上海玉佛寺丛书》、《持松法师论著选集》与《纪念文集》、《上海玉佛寺建寺一百十周年纪念特集》、《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佛像开光、迎奉藏经、方丈升座纪念特辑》、《玉佛禅寺》画册等。并且,还经常向信众们宣讲佛学。更为可贵的是,他十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以实际行动弘扬佛法,做了大量的资生福利事业,将人间佛教思想和精神落到实处。从1985年以来,真禅法师个人及代表玉佛寺向社会福利机构、慈善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和灾区捐款即达400余万元。而且,早在1988年,真禅法师就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设立了“真禅法师残疾儿童福利基金会”,捐款累计110万元。其后,在1993年,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用这笔基金创立了能容纳200名左右学生的“真禅学校”。他不仅自己亲自做,而且还带领弟子、信众一起来做。”并且,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中,一直不懈地将此做下去。
  最后要谈的一点是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所做的资生福利事业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重要概念——“和谐社会”。《决定》说,“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基本特征。要建立这样一个“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使整个社会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就是要使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总之,和谐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
  将“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真禅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加以比较,即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而且,真禅法师所做的犬量的资生福利事业以及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决定》所强调的“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真禅法师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榜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人问佛:“人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的?”佛答复是一句话:“人生酬业。”人,生到这个世间来,是为了酬偿业报,佛说的是事实真相。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