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成唯识宝生论略注(1)


2014/9/3    热度:414   

成唯识宝生论略注
  周叔迦
  护法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菩萨戒优婆塞周演济略注
  卷第一
  △于此论文,总有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序分中,敬赞如来,凡有三偈,文复为三。初赞恩德,次赞断德,后赞智德,各有一偈也。
  有情恒为众苦逼,炽然猛火烧内心。
  善士意乐起慈悲,譬如自身皆自受。
  敬礼善慧诸佛种,于众烦恼皆除灭。
  与无依者作归依,能令极烯心安隐。
  微笑降伏大魔军,明智觉了除众欲。
  于此大乘能善住,深识爱源唯自心。
  △窥基大师曰:由此于中文总有二,初正辨本宗破计释难,后结己所造叹深推佛。
  就初分中大文有二,初立论宗,大乘三界唯识无境;后即于此义有设难言下,释外所征,广破异执。就立宗中文有其四:初立论宗诸法唯识,二显由经说以经为证,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四明唯识义举喻以显。今初。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释初分中有二:初标,后释。今初。
  谓依大乘成立三界但唯是识。
  △后释中有二:初释大乘,二释唯识。初中复二:初正释,二引证。今初。
  此复何意辄名大乘?本契弘心,坚持禁戒,遍诸生品,拔济有情普令出离,获得难胜无罪之行,极妙吉祥,是诸善逝去而随去无边大路,并所获果圆满尊极,余不能知,由此义故,名为大乘。
  初句征也,本契弘心者,境大也;坚持禁戒者,行大也;遍诸生品等者,智大也;获得等者,精进大也;极妙吉祥等者,方便善巧大也;并所获果等者,证得大及果大也。见《杂集论》。由此义故等者,结也。
  △二引证。
  如经所说,言大乘者,谓是菩提萨埵所行之路及佛胜果。
  菩提菩萨所行之路,谓前五种大性;佛胜果,即后二种大性。
  △二释唯识中有五:初明观法,二明观益,三明境无,四明利害,五明真妄。今初。
  为得此故,修唯识观,是无过失方便正路。为此类故显彼方便,于诸经中种种行相而广宣说,如地水火风并所持物,晶类难悉,方处无边,由此审知自心相现,遂于诸处舍其外相,远离欣戚。
  △二明观益中有二:初离凡小益,二成大事益。
  复观有海喧静无差,弃彼小途绝大乘望,及于诸有耽著之类,观若险崖,深生怖畏,正趣中道。
  弃彼小途绝大乘望,谓弃彼绝大乘望之小途,即离小乘道;弃彼诸有耽著之类,即是离凡夫道。
  △二成大事益有三:一正明,二反显,三重申。今初。
  若知但是自心所作,无边资粮易为积集,不待多时,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逝行处,犹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愿求当能圆满随意而转。
  △二反显复二:初纵许有境,但修唯识能多利益;二不知唯心,菩提极果永不得成。今初。
  纵如所许有其外事,然由内心意乐殷重弘誓力故,能到无边六度之岸。
  △二不知唯心,菩提极果永不得成。
  若异此者,所舍之物尽持行施,及所遗生,何能总遍。令其欢喜惬顺求心?此即便成无边际境,所为施事无有竟期。
  所舍之物尽持行施,谓外财施也;及所遗生,谓身命布施,即内财施也。
  △三重申。
  又复所有广为利益有情戒等,于诸无障有情之类,随彼乐欲悉能称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逮便收集正觉资粮。
  △三明境无有二:初正明,二例显。今初。
  由斯但自心,复何须外境?若许外事,复与正理义有相违。故知境无,斯成胜妙。
  △二例显。
  如仗自心妄生分别,作色等解,起身见等,无实不待外诸有情而作所缘,因生离染,然于施等各随其事而能获果,实不假借识外境事。
  如仗自心乃至起身见等者,凡夫分别虚妄也;无实乃至因生离染者,小乘所缘无实也。由此例显大乘修行亦实不藉外境。
  △四明利害有二:初正明,二释妨。初中有四:一凡夫执境之害,二小乘执境之害,三大乘执境之害,四大乘唯识之利。今初。
  若其识外有别境者,遂便依彼起诸烦恼,既被执取随转而住。
  遂便依彼起诸烦恼者,明执也,既被执取随转而住者,显过也。
  △二小乘执境之害。
  见此过已,心舍离生,深怀厌弃,不烯大觉。既舍有情界,如何欲弘益?由非摄取诸有生类,小心自度,大行难成。
  见此过者,见彼凡夫起诸烦恼等过也。见此过已乃至不烯大觉者,明执也;既舍有情界乃至大行难成者,显过也。
  △三大乘执境之害。
  然诸觉情依斯而转,方能长养菩提资粮,谓于客尘有为之事厌背心故,证无为法;由无为法体不生长故,希余小寂,偏证一边,无上觉山遂便沦退。
  然诸觉情乃至证无为法者,明执也;由无为法乃至遂便沦退者,显过也。觉情者即是菩提萨埵。以不知一切有为法,唯自心现故,厌背有为,希证无为,是故偏证一边,谓但著于空,不能空有双运,正趣中道。
  △四大乘唯识之利。
  若无外境,爱厌俱亡,正觉之处,斯成易得。
  △二释妨有二:初责,二释。今初。
  岂非大悲常存于念,菩提萨埵极果方成,唯识之言,便为违害!然而大悲要托他身为缘性故,既除外境,但缘白识,此则便成怜自身故。利他为意,大行方竖,唯顾己身,实乖弘度。
  岂非大悲乃至便为违害者,标宗以责也。然而大悲乃至实乖弘度者,述因相难也。
  △二释有四:初缘自识相起大悲心,二共许无我而兴悲念,三情执虚妄,四定无外境。今初。
  虽陈雅责,因斯无过,借外相续为增上缘,于自识中现有情相,缘此为境起大悲心,于有情处而作弘益。此无相违,决定如是,应起信心。
  △二共许无我而兴悲念。
  假令于彼色声等处一一推求,彼无其我,设使和集,我亦不成。然而本性不可舍故,既同所许无我为宗,当于何处欲兴悲念?
  △三情执虚妄。
  于世共许当情妄执,为所缘相以为有情,亦不应言情所执事即是外境。
  四定无外境。
  由此应知,假令不乐,理必许然。但于自识,现有情相,依仗斯事,色相生焉。是故定知无其外境。
  △五明真妄,初明妄,二明真。今初。
  若离于识,必不可得,是颠倒故。何谓颠倒?本无外境,见为实物。非妄执故,终能获得无上之处。
  △二明真。
  可为应理唯识之见,是真实故。为彼方便,深成称理。
  △自下大文立论宗中第二显由经说。
  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释此分中有二:初标,后释。今初。
  如何得知斯为实见,三界唯心是诠说故。
  △释中有四:一述教理二门,二释引经所以,三解阿笈摩名,四辨三界道理。初中复三:初标列二门,二具明互用,三明理必依教。今初。
  凡有诤事欲求决定,须借二门:一顺阿笈摩,二符正理。
  △二具明互用。
  谓欲为彼信证圣人无倒宣说,所有傅教,引阿笈摩;若为此余不信之者,应申正理,或可为彼二人俱陈两事。如所信事令安住故,陈其正理;又为显其所论正理有依仗处,说阿笈摩。
  △三明理必依教。
  由其正理不依传教,未见真者,所有言说,无非谬故,名强思构。是故应知阿笈摩者,便成正理所托之处。
  △二释引经所以有三:初总释,二据义释,三据文释。今初。
  或于自部有力用故,为此先陈阿笈摩教。
  △二据义释。
  尔来据义依大乘说,即第七声。目其所为,谓欲证得彼大乘理,说唯识观,是真实故。此不虚性,以阿笈摩善成立故。
  据义释者,谓训依作为。言大乘者,乃指大乘之理,即是为彼大乘理故,说唯识也。尔来据义乃至是真实故者,明以大乘理为自部也。此不虚性以阿笈摩善成立故者,明引经力用也。第七声者,即八啭声中第七声也。
  △三据文释。
  又若唯据言说大乘,犹如于义假名乘者;依第七声所说声也。谓即依托大乘言教聚集之处,真实句义而成立之,但唯是识。为欲明其所立宗义,于大乘教而引一隅,显所立宗不于自教有相违背。
  据文释者,谓训依作于。言大乘者乃指大乘教言,即是据大乘教立唯识宗也。又若唯据言说乃至但唯是识者,明以大乘教为自部也。为欲明其所立乃至有相违背者,明引经力用也。
  △三解阿笈摩名,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此复何故名阿笈摩,辄自引证说斯言耶?
  △后答有二:初明根本义,后明假借义。今初。
  谓从能说如理教者,假彼相续为增上缘,此教方生,于其听者识之差别,体有功能现前而住,或是亲闻,或复传说,于所诠事当情相状次第而生,犹如笔画,章句形段晒然明现,从他来故,名阿笈摩。
  △二后明假借义。
  若复有时自生忆念,随顺本相识方生者,从彼生故得阿笈摩名。犹如自说名为佛语,德者义相为智因故,名智资粮。
  △四辨三界道理有二:初关责,后诠释。今初。
  岂非一切但唯有识,此违所许故,及自语相违,
  △后诠释。
  理固不然。非由于色有别异故,依识差别而为建立。如五色界所有差别,如五色界实无其色,但依于识分为四种,立空处等,余界亦然,设复说三,于识何妨。犹若有情虽无差别,然而安立欲色界殊,据其所系色差别故,色虽无异,别立无过。
  非由于色乃至于识何妨者,举无色四处五色唯识喻,释违所许难也。犹若有情乃至别立无过者,举欲色界有情无异喻,释白语相违难也。自语相违者,既言一切,不得复言唯也。
  △自下大文立论宗中第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于中有二:初释伏难,解识字;后释唯言。今初。
  心意识了言之差别。
  △释此分中有二:初释自教相违难,后释四名重叠难。初复有二。先征难,后释妨。今初。
  岂不诠教,言唯有心!今此立宗言唯有识,说违本教,谅在凭虚。
  △后释妨。
  义有所归,诚无斯过,由其先许心意识了是名差别。
  △后释四名重叠难。
  由同体事,名不俱陈,故以异名而宣其义。即此唯了之言,非众共许,欲今解义,取共知声,更陈余号。复更显与经不相违,重说意识二声。况彼二义知体不别,即是其果。若欲要明不违经者,心了二声同其一义,明不违教。释妨已周,何须更说意与识耶?
  谓说心意识了四名重叠者,第一欲以异名宣义,第二欲显与经不违,非只为明不违教也。况彼二义知体不别者,谓以共许意识同体之声,比况心了二义相同也。
  △后简择唯言。
  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释此分中,有五。复各有二:先难,后答。初心所别体同遮难,有二,先难后答。今初。
  若说了声心异名者,心望心所是别有体,犹如于境同生之类,念昔睡等,便成是无,此则前后理相违背。
  于境同生之类,谓诸心所有法,念昔即念心所,睡即睡心所,由此二法证彼心所定别有体。今言唯心遮心所,则此等法便应是无。
  △后释。
  实无此过,有所由故。此中心言许有相应,即是了言兼摄于彼。
  △二心聚缘境取遮难有二:先难,后释。今初。
  若如是者,识外之境心意诠故,于其心处更置唯声,意有取遮以为其界。境若无者,遂成无用。
  识外之境心意诠故者,谓物不自知,由心故知,故言唯心,以显知界。若总无境,唯声何用。
  △后释。
  唯声不遮,可如来责。现遮所缘境,如何言无用?
  唯声正表无境,非为取遮心界。三遮境而许心所难,有二:先难,后释。
  若由斯解,由同生法及所缘境,俱是离心别有其体,一便遮止,一乃见留,岂得事无由绪而空谈自爱!
  △后释。
  若无别意,诚如所诘。然由于境心聚共缘,决断等事同类性故,于心所处假说心声,复为遮其非所许事,故于心处更置唯声。
  △四一处不诠二法难,有二:先难,后释。初复有二:初正立难,后立异宗。初中有四:一举牛声喻,二依俗论例,三引经说证,四借教论譬。今初。
  纵有所谈,此还非理。便成亦是不取心言,非一处显真假二事,俱能彰显有力用故。如牛等声,于心所处,置此心言,说心声时,真事便舍。如于边鄙,假说为牛,垂胡等事,理定应弃。
  △二依俗论例。
  有言本意二事俱说,亦应更作一种声用表斯义。或可摄声撮略而显,依俗论法,犹如欲声而为辩释,非唯自意能为巧释,元其绪系生决定耶。
  欲者梵云啰伽,有红色义、情爱义,彼土诗人恒用以言吟咏花草,兼寓情好。厶三引经说证。
  亦复不由有染等言,苏咀啰中有染等说,于其遮遣无有力用,于彼亦有有境言故,境亦不遮,所说唯声,便成无用。
  △四借教论譬。
  若言外境非理须遮,无阿笈摩摩咀啰声二处同故,随遮一事无决定因。
  阿笈摩者,此翻云教,又云传,谓展转傅说故,古云法归,谓万法之归趣也。摩咀啰者,亦作摩但理迦,此云本母,谓生理之母;又云行母,谓行法之母,即是论也。论属于教,虽不相离,然于遮遣力用。以二名同说,不能决定属于何者也。
  △后立异宗。
  是故须依异宗之见,心心所法体不相离,但位有别,即此唯声能遮外事,同生之法无不遮故。
  △后释。
  凡总相声所有诠名,于其自事必不差别,非为决定而并现前。由其不遮,理便总摄。为欲述晓如是道理,故说心言许有相应,若离心所,独心非有,故不应难,亦遣同遮。作是释时,唯遮外境,实有功能。述已义成,故说唯言。以理准余,但遮境事,岂非所引!
  △五识声不摄心所难,有二:初难,后释。初中有九:初识蕴不兼余蕴难,二想等非是识分难,三若立色差色非心位难,四若立位差便拨识聚难,五心位之外有色位难,六若立位差五蕴杂乱难,七识总余别亦成杂乱难,八唯识不能遮境心所难,九心所别体与心更互难。今初。
  有此中言,明知于余有除心所复是容有,如六识身名为识聚。若言此中说识蕴时,兼摄心所,理定不然,想受及思诸心所法余蕴无故。
  △二想等非是识分难。
  若言犹如于色蕴者,由如取其仳喏那分立为色蕴,想等同然,非相似故。
  仳喏那者此云识、谓若言犹如色蕴,虽非识蕴所摄,而是识之相分,想等亦然。同是识之分者,理实不然,以想等与色不相似故。
  △三若立色差色非心位难。
  若言许取由色差别,便以识声说其识蕴,非色等法是心位差,犹如于想。
  若谓建立五蕴,全由色之差别,理亦不然,以想受等是心位差,色声等法非心位差故。
  △四若立位差便拨识聚难。
  若以位差简有差时,随其色类为简别已,以色等声于识而立,此亦非理。斯乃便成拨其识聚,由彼被斯色受等声割其分故,非位差外别可得故。
  若谓建立五蕴全由心位差别,犹如受想时,若识若色总名为受想时,若识若色总名为想。既简别已,若识若色总名为色,如此便无识蕴。以既分割为色受想等,此外无所有故。
  △五心位之外有色位难。
  离仳喏那位差之外,别有色位,犹如乐等所现相状,忧悉苦恼。于斯相处,安置识声,随牛犊理。若如是者,识六识身为其识蕴,义乃相违。
  △六若立位差五蕴杂乱难。
  眼等诸识色等相现故,由其并是色聚所收,复更有余杂乱之过。若其青等相现之时,或违或顺,色行二蕴便成杂乱,如是复成于乐等位,受等相杂。
  眼等诸识乃至色聚所收是色识相杂,复更乃至杂乱,谓色行相杂,如是乃至受等相杂,谓色受相杂。
  △七识总余别亦成杂乱难。
  准斯道理,亦是破其总别之义。有说识能遍故,是总相声,犹如初相,此之别相谓是色等,彼乃是其现相位差之因性故,此亦如前受等便有杂乱之过。
  谓识为初相,故名总相。色等乃是现相位差,故名别相也。
  △八唯识不能遮境心所难。
  是故除其心所性言,犹如成立所有色聚,唯心之声,表唯识耳。此亦不能于其心所及以所缘,令疑断绝,言唯字者,有何所遮?
  △九心所别体与心更互难。
  虽言心所不离于心,此成虚言,由其相状体各别故。所言识者,唯观现境杂染等性,但是爱著,体非照察,如何能见?此即于彼体成殊别,及以更互。
  识之照察,由心所力,是故二者体定别异。
  △后释。
  上来所述道理既多,然于本宗未为的要。且息傍论,应辩正宗。心及心所设令体别,以其心字亦得相收,应知此义共成已久,若于其处诸心所法,不以自名而显说者,应知此中即是总目所有心聚,如调心等,但道其心,此谓共成,故知唯声,但遮其境。
  △自下大文立论宗中。第四明唯识义举喻以成。
  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绳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释此分中总有两重难释,初略后广。初中初略难后略释。今初。
  若无境者,如何于青及甜味等而了别之,由理不能拨现见故。
  △后略释。
  谁言拨其现见之境,但于自识境相生焉,由自识相领受之时,遂即计执所有青等如外而住,但为是其邪妄之解,犹如眩目见发绳等。
  △后广难释中,先广难,后广释。难中有二:初若无外境识何别生难,后要有本相可得言似难。今初。
  斯乃但是识之相别,现其绳相,即便妄执为有绳耶?然而在外曾无绳等自性可得,如何作境令识别生?此若无境,如何得云识似于彼相状生耶?
  令识别生者,谓于自识差别相生也。
  △后要有本相可得言似难。
  要有本相,似彼相生,可于此时得言似彼。如斯之事,世皆共许。如于阳焰,谓言似水,非无其境亦能见故。
  △后广释中有六:初有情无实唯想,二众事覆俗故有,三常倒唯识无境,四似相乃是倒情,五我倒依身见生,六述成唯识无境。今初。
  如于萨埵有觉相生,而非离于色等体外别有萨埵实事可得,亦非色等或总或别有其白性,变坏等性而简别故,于心实事亦复不能舍其本性。
  见萨埵时,非五蕴外别有萨埵,彼五蕴者亦无自性。而见者识中有萨埵相,变坏等性而简别故者,谓色以变坏为性,受以领纳为性,想以取相为性,行以造作为性,识以了别为性。五蕴本无白体,但随其性而简别耳。
  △二众事覆俗故有。
  或可萨埵是覆俗有,如斯道理,我亦同然。于色等处,谓从于识生差别性,是覆俗故,如依色处,执为车等。然而但由情所计执,于其色等覆障实性,于众缘处作自相状而安置之,如在于外,即于是处见车等故。未审覆俗是何义耶?是覆障义,顺俗情故,由彼于其车乘等处计执自性,是覆俗有,覆其实体生余执故。故彼妄情施设其相,先于斯事而执取之,虽无实相,妄生境想。
  △三常倒唯识无境。
  又如常等情所现相,何有本相而随顺之,是故虽无识外实境,识所现相,其理善成。
  常等情所现相者,谓凡夫无常计常,苦计为乐,空计为实,无我计我,四颠倒也。
  △四似相乃是倒情。
  或可此中言似相者,乃是随顺颠倒事义。如阳焰处,翻作水解,便作水想,识亦于其色等相处,生起倒情,故言现相。此不相违。有说其颠倒境,亦依实事方始生心,此亦同前悉皆征责。
  △五我倒依身见生。
  复有外律作斯异执,离色等外别有我体。此复依何而生于倒?经云依内,此亦无违。谓于俱生所起身见密而说故,故云于我正可用心当见现见。如其亲近恶友等人,即云于我故作是说。然彼凡小妄生其识,遂起颠倒为外境相。
  于我正可用心当见现者,谓依于身见正用心时,即便执取见外境相。言如其亲近乃至故作是说者,谓彼恶友不解如来密意,执我为实也。然彼凡小乃至为外境相,即是释上于我正可用心,当见现见之义也。
  △六述成唯识无境。
  或可随顺他共成事而为言说,即如世间所共许事,将为境者,即于其事唯识生起。是故由斯似境相故,缘色等识不取外境,如眩翳人见发绳等,此外境空,但唯有识,是其宗义。
  他共成事即是境也,谓若假借境声而言说者,此境即是唯识生起也。
  上来总辨初立论宗,唯识无境。
  △窥基大师云:自下第二释外所征,广破外执。于二十颂中大文有七:此下第一有十四颂,小乘外道四事难,议境无征实境执,二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下有一颂半,释小乘等以现量征境有,返破忆持执;三若如梦中虽无实境,下有半颂,释小乘外道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四若诸有情由自相续,下有半颂,复释外难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五若如梦中境虽无实下,次有半颂,复解外难梦觉心无异造,行果差失;六若唯有识无身语等下,次有二颂,又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诘他宗失;七若唯有识诸他心智下,次有一颂,又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〇就第一中文复有四:初有一颂,小乘外道四事难,境无证知非唯识;第二非皆不或下,次有五颂释四难非理,故知是唯识;第三此教非因下,次有三颂释有情法二无我教,引教难不成,故知唯有识;第四复云何知佛依如是下,次有五颂返破外人外境非实有,故知唯有识。
  △释初分中有四:初立二难责翳喻,二立四难责境无,三广征余部异执,四申翳喻成识理。今初。
  即于此义有设难言:
  即由此义而为难曰,此喻不成,于光明分妄生发想,斯由其眼根亏力故,有说有别大种生而可见,遂令情执为其发等。
  △二立四难责境无有二:初略颂,二广难,三总结。今初。
  颂曰: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
  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相续者即有情异名也。
  △自下广难,于中有二:初牒大乘义别为四难,后牒大乘义总为四难。初中亦二:初牒大乘义,后正申难。今初。
  若离识实有色等外法,色等识生,不缘色等,
  此牒大乘义云。若许离识实有分色等法。但是识生。不由缘于外色等者。
  △自下正申难有三。初总难处时定不成。二难相续不定不成。三难作用不成。今初。
  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何故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
  △释此分中有三:初立境有识缘境生,二难不由外境生识,三出宗过自宗相违。今初。
  如其所有色等诸境离识别有,即于色等定其方所,所现形量分局之处,其识于彼形量决断,方隅决定,似彼相生,斯成应理。
  △二难不由外境生识。
  若如所许不由外境,但唯内识起妄所执色相生者,于余无处,如何不随形量决定处时现识相耶?随于方处见其处定,如随处有,非一切处,境既无定,即于余处亦应可见,或不可见。然彼所立定不取其外境生识,于非有境所生之觉,曾无决定处时可得有其实事,说境空故,决定时处所现之相便成非有,然不如是,此既无定,见色等心与彼乃是不相离性,是故不应执境空无。
  言若如所许乃至或不可见者,难处定不成,言境既无定者,谓境之或有或无,于识之生起无关也。然彼所立乃至然不如是者,难现相不成。境若空者,便不应有决定时处所现之相,而实不然,故知境无,是不定过。由此证知,见色之心与色是不相离性也。
  △三出宗过白宗相违。
  既无重执有有分者,此显立宗有相违过。
  此难前牒大乘义中若许离识实有色等也,重执者谓许缘境生识,不取外境生识,故云无重执。既云识生不由外境,不许离识实有色等外法,便与一切唯识之宗相违也。
  △二难相续不定不成。
  同一时处,有多相续,何不决定随一识生?如眩翳人见发绳等,非无眩翳有此识生。
  若言其喻有成理者,身不定属理有相违,相应时处和会共观,不偏属一,咸觌斯境,此不应理,许境无故。此既境无,或复异类。言异类者,见异相时,此是根坏为其缘故。如眩翳人,亦不应有诸能观者咸皆患翳。然于时处现相应者,于诸身处不定而生,并于色等能见识生,准此应知外境无故。于所量事,在不定身,不见生故。此则同前难斥宗过。
  △三难作用不成。
  复有何因诸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等无饮等用,寻香城等无城等用,余发等物其用非无。
  又诸事用亦不应理,诸实发等现见能为磨镜等用,何不用此识之发相?虽无真实事而作用转生,此此非理,无功能故。若其识分有功能者,眩目所觌何无发用?此之同有似发相故,斯亦同前所量之境作用功能不可见故。出其宗过三喻为依三事不同于不实境,而作三喻由依根境功能差别,应知根有二种:一是色根,二非色根。即此初根由暗损故,妄见其事,故为初喻;次第二根,于彼梦中见有差别,述第二喻;由其彼境有功力故,能生倒见,引第三喻。此则是其一家异释。
  △自下广难中,第二牒大乘义。总为四难有二:初牒大乘义,后总为四难。今初。
  若实同五色等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谓牒大乘无境许识起也。八后总为四难。
  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
  △释此分中有三:初总难处时决定不成,二别难相续不定不成,三别难作用不成。今初。
  有余复言,处时决定,故缘色等心是依托,非内现事而为其境,犹如缘彼章句之心。然于心内,据最初起随现有事而执取故。又且诸觉容有定时,然而于心,如何定处。非无方处?物有方处定及不定,故此据境上所有法,于其心处而假说之,斯亦无过。此处能作现相事故,说为定处。凡由彼事心得生者,即名为境。此谓成立别有外境。
  △二别难相续不定不成。
  取共许者将以为喻,于其相应时处住者,咸共生其无异相故。缘色等心以外一事而为其因,如同学类依教者心,依增上识此得生起,随其自相作用生故。故知离识别有色等。 :
  △三别难作用不成。
  此不应有,更应成立无发等用。彼相之觉犹如梦觉,是觉性故。
  △三总结。
  上来所述众多成立相违道理,意欲障他不定之过。
  △三广征余部异执有三:初相符因难,二相违因难,三但遮遣难。初复有三:初时处有实时处决定不成,二于识所现时处决定不应成,三时处差别时处决定不应成。初中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有余复言,谓即于斯时处二种有其实义,即于此处时处决定应成非有。仁既不许有其境事,依彼差别亦不许故。
  △后释。
  何劳为他作便成过,此若非有便即相符,如贼被捉,唱疮痛言,强作前宗,诚为粗浅,不应理故。
  △二唯识所现时处决定不应成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若言于识所现相状为所许者,
  △后释。
  不应道理,虽呈雅思,不异前释。
  三时处差别时处决定不应成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或复随于时处差别所有之事,即于此处见其时处许为决定。
  △后释。
  纵于所许有实外境,然而色等永为定者,此亦非理,异时异处有时见故。设令于此常时见有,然他不许,如何于他不共许境,此之能别决定道理可遣许耶?故但于识而现其相。
  △二相违因难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复有别作相违,因难而为诘责,犹如成立境是空无,我还成立时处决定,令非有故。
  △后释。
  若其时处是共许者,便成共许而遮遣之。由其无违,方可得作相违之言。若言不是众所共许,斯乃全无,我所不爱。由斯理故,成无力难。
  △三但遮遣难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复有自许但用遮遣,于无境处,缘空之识无定时处故,彼之决定于色等处共见有故,成立外境是其实有。
  △后释。
  此亦应知离彼随成,但有遮遣,不应理故。但用此一,不能令他生其正解,斯非真实。
  △四申翳喻成识理有二:初释于光明分妄生发想难,后释有别大种生而可见难。初中有二:初牒,后释。今初。
  且如前宗所立之义,由底蜜椤之所损故,于眼睛上有其疏膜,如罗纲目,外观白色,于彼隙中明相斯显,便生妄解将为发等。即此之喻,于其所立随成理阙。
  △后释有二:初光无异相释,后因非所缘释。今初。
  今应问彼,若光明相发等形状,此不应理。此光明相有见为黄,或见为赤,然于发等见为纯黑,或见众彩如铄羯罗弓等。然其明目总能见者,于彼光边不观异相。如事见之,能作斯语,在隙光处倒为发解。此即便成,见发等心境空无性,光明支分非发相性故,及此似发等相现故。
  △后因非缘难。
  非但为因能为生者,遂令作其所缘性故。勿令缘其色等诸识,便成缘彼眼等诸根,因义同故。或可更有如斯别意,托实事因方生颠倒,余则不尔。斯言是实,此亦便依在内安布种子成就,不待外境。凡论境者,要须自相安布在心,然后方得成所缘性。其光明分起不关心,如何得作所缘之性?此亦未堪发生欢悦。
  △后释有别大种生而可见难。有二:先牒,后释。今初。
  次有计云,其患目人大种失度,睛生翳眩损其眼分,由彼损力便生异相,令于外境别大种生,依损根识便能见彼,是故定知羝蜜梨迦所有觉慧,缘实外境。
  △后释有三:初无颠倒释,二无命碍释,三非质碍释。今初。
  如斯计者有大过失,凡邪倒事所起觉心皆来设难,于乐等倒托诠为缘,而生是相作其境也。虽无外境然有妄见,此则颠倒便成非有。若言世俗不共许事,我即将此以为邪倒,还有大过。若空等见缘萨帝时是彼类故,此则不劳功力能见非倒,诸具缚者咸皆悟真。如来出世宣扬正法,此即便成空无果利。何处得有如是定判,偏令翳目独受迷邪?
  △二无命碍释。
  又复于彼情有相状,见其有情飞行住还,令诸觉者观其摇扬。此诸萨埵许大种生,何不计命?设复百千群翳同聚,遂于一处各观别形,此时如何有对碍物,而不更相共为排摈?若言此亦由其臀力,则底蜜椤多用其功,于所学门喜修幻术,能令诸法自性迁移。
  △三非质碍释。
  或应见许彼非质碍,非质碍故,如无贪等,便非色性,斯乃何殊唯识论者,又复何劳非处呈力?彼许大种于其斯乃何殊唯识论者,又复何劳非处呈力?彼许大种于其一一非青等性,但由种合因缘力故,眼等诸识缘彼相生,此本宗义,凡是聚合,非实有物,即此之识缘非实物。不劳深构,无违诤故,讵烦辛苦而为成立!
  卷第二
  △窥基大师曰:自下第二释四难非理,故知是唯识。于中有
  二:初总答不成,后别显不成。今初。
  非皆不成。
  △自下别显不成有二:初有二颂答非不成,后何缘不许下。复有三颂破外救义:初中复二:初有一颂答别难不成,后有一颂答总难不成。初又有二:初总颂,后长行。今初。
  颂曰: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后长行文中有三:初以如梦喻合解处时二难,二以如鬼喻
  解相续难,三以如鬼喻解作用续。今初。论曰:如梦。意说如梦所见,谓如梦中虽无实境,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即于是处或时见有彼村园等,非一切时,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时定非不得成。
  △释此分中有三:初牒本文,二显正意,三释妨难。今初。复言处时定如梦者,谓如诸觉,虽无其境,共许有定。若时决定,而有方处见村园等,复有定时现前可得,然非彼有。诸觉者谓诸梦觉也。
  △二显正意。
  斯言为显虽有决定时处之觉,而无境故,彼于他成因无用故。即彼因云,诸无境者,便成时处不决定故。由斯道理,既有其定,故知所言,彼之决定非显有言,欲令成彼境无非有不应道理,此即全无宗之过也。又成立时能有功能,有功能说,所立既无,能立非有,能遍无故,所遍亦无。方能与他出其宗过,犹如于称无其重故,无别有分。此既共计,说无重故,便舍别物,然非于此翻彼便成,时处定故能得成立,令境是有无随成故。犹如耳识所听闻性,不能成立声是其常,虽无不闻性,然不遮无常。他所成立外境是有,今欲显其是不定因,纵非外事,于情亦复见其时处有决定义。
  全无宗之过者,宗遍非有也。以境无故,今云境无非有,故遍无也。
  △三释妨难有四:一梦解由心惑乱,二梦中无实决定,三梦心以念为境,四梦有实事生起。初中复二:初难,后释。今初。
  有说由心惑乱,遂乃便生时处定解,然于梦中无其实境决定可得,故世共许,如何将此比余定事为作过耶?若此梦想欲同觉者,理应梦心便是错解。
  △后释。
  斯则但是判在自应而为嚼咽,实不能知他之本意,非是他不许事,于此更令置其差别,而难于他,成正理故。此已于前善为通讫,由此所有时处定心外境非有,不应致难,心带相生何不合理?
  △二梦中无实决定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又向所说,应言惑乱为定解者,许离识外无定时处,曾无非假,遂令简彼。安能别言,望所余事斯为应理?然许如斯色类咸非外境,何须非处令安能别为出其过?尔者于彼梦中实亦无其处时决定相状在心,由何得知,如有颂言:
  若眼于夜里,见日北方生,
  参差梦时处,如何有定心?
  △后释。
  此但不委前后所述,朋党旨趣,空爱巧词。由于时处不许,但言唯于此处,故不应诘处时决定,于他所许不相应故。如前已述。
  △三梦心以念为境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复有立言梦心有境,是其念故,准知处等是其决定,此即缘彼曾境起故。于其梦中多有所见,设在空中见其流水,或于宏海都大火然,此亦是其昔时曾见若水若空若炎若海,各于别处观斯事物。梦中起念,为一处解执为空河。若不尔者,应许生盲忆青等故,若不许此于其梦中是忆念者,生盲之人就忆青蓓,凡为忆念是曾受故。此辈于青不能生想,应成道理。又复梦中自观斩首,此亦是念合其余事而有功陈,如何陈说。或中有位亲见自身被他斫截,观彼前作自心解。曾受而舍,今持尚忆,此固无违。
  △后释有三:初梦唯倒想,二梦觉明白,三梦境非有。今初。
  岂不如先所经之物名为忆念,彼便梦中生其异见,非同昔时所观之物,非不定故,非唯一向曾所领事生忆念耶?即如多年曾所学业,所有书疏,后起忆念,或倒次第,或复增言,或于其文而有忘失,若尔,此之忆念便成非有,忆念之境遂是空无。非余实物别事相属,于其决定实事想心而为施设。如于马首曾不观角,然于忆时见其境事,如曾领受为自解相,于其念处生其异解,不缘外境。然于梦中见马有角如牛角者,准此应知于寤所见,遂在梦中起颠倒想,成立空河生其忆念,此亦如是。纵有非倒之见,于彼梦内相续识中,而生其执,所见之相固非识外。是故当知梦中忆念有真实境,道理不成。
  △二梦境明白。
  然复梦者,所见之事如在目前,睹江山等。然非寤时所有忆念,能得如斯分明显著。既无异相,何意不同?于其梦内被睡乱心所生忆念,于境分明见在目前。然非于梦觉寤之后,平善心中得有斯见。由如是故,而于梦中分明显现,彼此决断,犹如觉时见境明白。准彼梦心所见之物,非关忆念。先于梦中曾见有物,后时梦内忆前梦事,然斯梦忆如彼觉人,虽念其境状似障隔,处遥远时,不能显著观其色等。
  △三梦境非有。
  又如所言生盲之类,于其梦中无所睹见,虽有巧词理应不成。此亦随其自种功能至成就位,遂于心上梦观青等。然此未曾而作计会,如余流类,虽梦青等,遂令言说启发无由。又梦所见,多是今生不曾经事而现在前,是故梦心不关忆念,纵令是念缘过境故,此则成立念境空无,过去未来非现在故,犹如非有据实事故。此中意言,其能缘觉境虽非有,然而时处决定可得。故知所计以境为先,方能见者,未能于我作无利事。
  △四梦有别事生起有二:初虽,后释。今初。
  有余复言,由梦障心有力用故,于其别事暂得生起。
  △后释有五:初识体无碍现,二梦生死不实,三梦。境无对碍,四梦心多奇异,五圣教量所无。今初。
  识体清净无碍现前,犹如定者三摩地力,清净光明观无碍故。如于小室梦觌象群,及睹诸余广大之物。
  △二梦生死非实。
  又梦见自身于别界趣等在彼托生,然不能言于彼余体,非执受身为我身解,如非梦时受用之体。然非不舍此趣之身,更执余处得有斯理。复非此时有其生死,便成见有亡尸之过。又复纵许有其生死,生然于重生有其违害。后时觉寤,其旧体曾无毫厘亏损处。又于卧时,傍人不曾见身有异,然此渐顿于受生时有相违失。由此应知但唯是识,于彼熏习功能现时,即便观见种种相貌,分明在心,斯为应理。
  △三梦境无对碍。
  又复纵于平田广石藤蔓虚县,寝卧于斯梦观大境,此亦非色,无质碍故,犹如受等。又此所许于地水等是其色性,体应质碍,若不许者,失对碍性,复非无表,有不定过。由斯与彼道理同故。
  四梦心有奇异。
  此之梦心有何奇异,营大功业不假外形,而能巧利构斯壮丽?或见崇墉九仞,飞甍十丈;碧条口蘼,红华璀璨,匠人极思亦未能雕。若言于他同斯难者,彼无此过,不假外色功力起故。但由种熟仗识为缘,即于此时意识便现。
  五圣言量所无。
  又未曾见有经论说,于彼梦中生其别色,是故定知畏难巧说,于己所宗盖其穴隙,纵为方便,终亦不能令其梦中有别色起,是故理善成处时定如梦。
  △自下二以如鬼喻解相续难。
  说如鬼言,显如饿鬼;河中脓满,故名脓河;如说酥瓶,其中酥满。谓如饿鬼同业异熟,多身共集,皆见脓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见。等言显示或见粪等,及见有情执持刀杖,遮捍守护,不令得食。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多相续不定义成。
  △释此分中有三:初牒论文,二显正理,三释妨难。今初。
  身不定如鬼者,实是清河,无外异境,然诸饿鬼悉皆同见脓满而流,非唯一睹。然于此处实无片许脓血可得,何容得有溢岸而流?虽无实境,决定属一,理定不成。
  △二显正理有三:初业习成熟故相从识生,二同分别业故各别而见,三观业不异趣同见。今初。
  此即应知观色等心虽无外境,不决定性于身非身,遮却境无,即彼成立有境之因,有不定过。于无境处亦有多身共观不定,如何实无脓流之事,而诸饿鬼不别观之?由其同业,咸于此位俱见脓流,悭倍业熟同见此苦。由昔同业,各重自体,此时异熟,皆并现前。彼多有情同见斯事,实无外境为恩益故。准其道理,仁亦于斯共同造作,所有重习成熟之时,便无别相色等相分从识而生,是故定知不由外境识方得起。
  △二同分别业故各别而见有二:初述疑,后正显。今初。
  岂非许此同一趣生,然非决定彼情同业!由现见有良家贱室贫富等异,如是便成见其色等应有差别,同彼异类见成非等,故知斯类与彼不同。
  许此同一趣生者,此谓人类也;与彼不同者,彼谓鬼也。
  △后正显。
  彼亦不由外境力故生色等境。然诸饿鬼虽同一趣,见有差别,由业异相,所见亦然。彼或见有大热铁团融煮进溃,或时见有屎尿横流,非相似故。虽同人趣,薄福之人,金带现时见为铁锁,赫热难近;若见是蛇吐其毒火。是故定知,难在人趣亦非同见。若如是类无别见性,由其皆有同类之业。然由彼类有同分业生同分趣,复有别业,各别而见。此二功能随其力故,令彼诸人有同异见。
  △三观业不异,故异趣同见有二:初述疑,后正显。今初。
  彼以此义亦答余言,有说别趣,有情鬼傍生等应非一处,有不别见,由别作业异熟性故。
  △后正显。
  此虽成趣业有差别,同观之业还有不异。即诸有情白相续中,有其别异业种随故,彼任其缘各得生起。
  △三释妨难,有二:初鬼见缘实河境,后饿思见缘实脓境。初中复二:初立难,后释妨。今初。
  有余复言,诸饿鬼等同见事时非无外境,由此器界,是诸有情共增上业之所生故,要假现有河水澄流,方于此处见脓流等,由其薄福悭贪垢故,遂见如此不可爱事。若其彼类不见水者,即诸有情同增上力感得共果,理便阙失,故知此类有其实境,脓血等识要假其事此方有故。如于相续,身邪倒执执为我解,由无别事同见脓等,是故不定属一身生者,此由不能善了所缘,故有斯见。
  △后释妨有九。初不见不得作所缘,二别相则本非所缘,三非为因则非所缘,四但为因亦非所缘,五共业所感非必见,六余生见故为共业,七后时所须为共业,八我见不缘有为事,九境无由业而妄见。
  要待心心所了前境相,故说为所缘,然非饿鬼见其流水,如何不见得作所缘?
  △二别相则本非所缘。
  若以别相即于水处睹脓流者,何处得有如斯定判观其本水?然于水相曾无片许为所观察,但睹其相而为境界。有说由似相状识许此名为境,脓血之识无彼相故,方知不缘水等为境,犹如梦觉。
  △三非为因则非所缘。
  亦非为因成所缘性,有大过失,前已申述。然此外境于所缘心曾无恩益。
  △四但为因亦非所缘。
  若但为因,亦大过失,前已说故。
  △五共业所感非必见。
  又如所言,由共相业之所感故,必须见者,此亦不然。未生天眼及以远方,不能观故,生五色者亦应得见。
  △六余生见故为共业。
  若言非彼业力生者,转向余生亦应不见。
  △七后进所须为共业。
  若言后时是所须者,我亦同然,如无色界趣余生时非无益故,然于饿鬼理亦同然。
  △八我见不缘有为事。
  又复缘我所生邪见,即如次前所引道理,不缘色色等有为之事,不缘彼相故,如无为觉。
  九境无由业而妄见。
  是故定知自不晓了,必不令他能为解悟。然诸论文极分明故,如有颂云:
  纵使河流鬼不见,设有所见别为形。
  明知彼皆由故业,业障瞳人坏明睛。
  境虽非有,由业过故而令眼见,体是现有而不能见。斯即自许,故所见物便有别形。由此应知实无脓血,便有妄见。
  △后鬼见缘实脓境有二:初立难,后释妨。今初。
  有余复言,然诸饿鬼由其非爱恶业力故,遂令其眼见如是相,虽同一时余有福类所不见物,此遂谛观可厌之境,由此故知诸饿鬼心缘其实境。
  △后释妨有二:初征二计,后破二计。今初。
  今应问彼,为由眼根作斯妄见,虽无前境见非爱事;为当前境实有斯事,眼识依此生了别耶?
  △后破二计有二:初破妄见计,后破实境计。今初。
  初且非理,许不爱境无,妄心成故。若言此见由想差别,实不相违,前境空无是所许故。
  △后破实境计有二:初重征,二历破,三结成。今初。
  其第二计,如何彼境能现此形?
  二历破有二:初一处不得共居,后相人应悉同见。今初。
  若言由其恶业生者,如何一处众多同类共居耶?不许碍物,此得共余同一处故,如石与瓦许有同居。故知脓水体是别方,令同处见,是其应理,质碍性故,犹如乐等,成非碍性。若言脓等是质碍性,不应一处可见,如石。由此故知一处见者,与理相违。
  △后相人应悉同见。 .
  若言聚物多有间隙,于彼空处共相涉人,多者暎余。设令相似不可别见,犹如水乳遍皆合者,又极坚硬金刚石等,火分人中是相违故。又复定者业力,眼药所发,眼根决定能观前境之事远近粗细,不论可意及不可意,随其力用悉能见之,应有诚悦。由此不能作如是说,于彼隙中更相涉人。虽在一处,除可念水,见非爱脓,此则许有外境实事。余人所观曾无缘碍,及其睹水应见余形。鬼亦同然,俱瞻于水,如煮香油,咸皆共嗅。
  △三结成。
  若言虽彼无别因缘,但由其业不能于境水脓俱见,斯固是其暂违共许,非理爱脓。然仗自识一类同业自种熟时,随缘现前起诸相貌,斯之妙理何不信耶?又复更有诸防护者,容像可畏,慑胆摧心,拔利刀,执羂索,见便驱逐,不令得近。纵使此时遭其巨难,亦不能得强作分疏,言此生类由彼恶业为胜缘故,虽复先无,忽然而有,此即便成扶助唯识,共立真宗。由此道理,识所现相固无违害,如是应知不定属身,虽无外境在识成就。
  △自下第三以如梦喻解作用难。
  又如梦中境虽无实,而有损失精血等用,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有虚妄作用义成。
  △释此分中有三:初牒论文,二显正理,三释妨难。今初。
  如梦有损用,虽无外境,理亦得成。
  △二显正理三:初显正,二摧邪,三祛疑。今初。
  由于梦内男女两交,各以自根更互相触,虽无外境触,而有作用成,现流不净,但是识相身与合会为其动作。此既如是,于余亦然。恶毒刀兵霜雹伤害,虽无外境,但依其识有毒刀等,何理不成?
  △二摧邪有三:初立过,二斥救,三破计。今初。
  彼定不能成作用者,此亦于其相离之处,差别之触,于识分上现斯相状,便于白宗有不定过。然唯于识,精流事成。
  △二斥救有二。初救,后斥。今初。
  复有说云,忆如斯位,诸有生类,于一切时不见故。
  △后斥。
  然此所述不能成因,有不定过。觉情于事作用亦成,流泄之因于识转故。
  △三破计有二:初征,后破。今初。
  又复彼定不成作用之因,为当但据总相之识,言不能成,为识差别。
  △后破。
  此之初见即无同喻,由此所云识能为用,其增上识亦能生故。若第二计其识能为所有作用,便与不能成事之因,有不定过。
  △三祛疑有二:初问,后答。今初。
  若尔何处得有如斯定事,同无有境,或时有缘能为事用,非一切耶?
  △后答。
  功能别故。由彼诸缘功能各异,随其功能而为作用。又复与汝执外境师其理相似,境既同有,何不诸事一切时成?是故应许于别别事,各有功能作用之时,呈其异相。此即便同唯识者见。
  △三释妨难有四:初难,二救,三征,四疑。初中复二:先立难,后释难。今初。
  有余复言,理实不由触著女形能生不净,觉时亦尔,然由极重染爱现前,便致如斯流溢之相。由于梦有等无间缘,差别力故,遂便引起非理作意,以引为因,便见流泄。如于梦中无实境,能流不净,服毒瞰食触女形等,身体烦疼根充足力生男女等,于其梦中事应成有。是故定知如于梦泄,无境有用;觉之如是,虽用无境,非为应理。
  难意云,若觉若梦流不净者,但由爱染,非由于触,故不可为喻。若尔则梦服毒应身体烦疼,梦啖食应根充足力,梦触女形应生男女,而实不然,故知无境有用,非为应理。
  △后释难。
  虽无其境识用成者,若于觉时纵境非有,许是唯识作用得成。此即岂非善符唯识无境论者,有何不爱?
  △二救有二:初立救,后释救。今初。
  若言别有如斯意趣,诸有触等咸仗外事方成作用,但唯有识理不能成,如梅檀木磨作香泥用涂身体,能除热闷使得清凉,然此流泄但依识生。
  △后释救。
  此还于理未为的当,依触等境而有作用,非所许故,由非不许有外触者,而欲令他依斯触事作用起故。由此不应与他作用便成非有过也。由其成立唯有识者,但是事物所有作用差别,皆从识处生故。
  △三征有二:初立征,后释征。今初。
  于此乍可作如斯难,既无外境,如何离识能有作用而成事耶?
  △后释征。
  既有此征便申雅喻,由如梦内损害事成,此于唯识能有作用,并已如前颇具申述。
  △四疑有二:初立疑,后释疑。今初。
  若尔梦餐毒等应成身病,此亦由其唯识有用,犹如于境而有定属。
  △后释疑。
  还将后答用杜先疑。或复有时见其毒等,虽无实境而有作用。由见不被蛇之所螫,然有疑毒,能令闷绝流汗心迷,若遭蛇螫。亦于梦中,由咒天等增上力故,遂令饱食气力充强。又复闻乎为求子息事隐床人,梦见有人共为交集便得其子。如何得知于彼梦中被毒等伤是为非有,睡觉之后不睹见故。今此所论还同彼类,于现觉时将为实事,见毒药等执为非谬,真智觉时便不见故,同彼梦中体非是实。然于梦中许实色者,彼亦获斯非所爱事,毒等果用便成实有。若言无者但有毒相,毒等用无,此云毒状便成违害,许毒相等固成无益,于其识上药体无故。是故定知实无外忆,但于觉心生其作用,犹如于梦,觉亦同然。斯乃真成称契道道。
  △自下后有一颂答总难不成有二:初结前,后总答。今初。
  如是且依别别譬喻,显处定等四义得成。上来且随如所说事,将别梦喻及别鬼等,如彼所陈四种之难,各为喻讫。
  △后总答有二:初偈颂,后长行。今初。复次颂曰:
  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
  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后长行有二:初略,后广。今初。
  论曰:应知此中一地狱喻,显处定等一切皆成,如地狱言,显在地狱受逼害苦诸有情类。
  今更复以捺洛迦喻答彼诸难,其事善成。由极恶情极恶卒等,有定处时不定皆见,咸不离识而有别形,并狗鸟等所生惨害猛利之苦,随捶栲事至受罪终。可将斯喻随言难诘,凡诸释答,如上应思。
  △后广有二:初正解,后结成。今初。
  谓地狱中虽无真实,有情数摄狱卒等事,而彼有情同业异熟,增上力故,同处同时,众多相续,皆共见有狱卒狗鸟铁山等物来至其所为逼害事。
  释此分中有二:初申正,后释诤。;今初。
  复次理实无有极恶卒等,如所说事有定不定,因何得生?然亦于彼起作用心,生此之因,当时有用获得生故。即此所观,众多相异假藉功能,并由内心相续,随转业力差别而为正因,复更假于取等顺缘共相助故,随事而起见等转成,异熟等果悉皆显现。由此虽无实有狱卒,然于彼中,要藉相似自造晋业增上力故,共于此中见处定等,亦复于生作用心。
  △后释诤。
  此等即是于彼色等,非外实有,显从识生,为明此义作斯成立。然由不待离识之境是能遍故,出相违过,若触等境是色白性。即是所立。若言但是实事定执,谓立已成。由将出彼过失之言,为方便故,应知即是显己自宗成立之相。
  窥基大师云:“此对萨婆多及经部等申其正理,不对大众,正量部等申基正理。”
  △后结成。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定等四义皆成。
  △释此分中有二:初正结,后释妨。初中有三,初处时定,二相续,三作用。今初。
  于中所立随顺之因,以梦等识为其喻故,即此执言显如斯义,决定处时所有事体,当情显现诸相貌故。如于梦内遍昧其心,即梦觉后,分明之想睹色等时,实亦不缘非识之色,未必要须色等境现。
  △二相续。
  然由同业异熟所感,共受用时,于自相续不定属一而生起故,犹如饥渴诸饿鬼辈,有同恶业见脓河等;或复如于极恶之处,皆见猛卒。于此宜应两皆成立。
  △三作用。
  如现见境有其作用而显现故,如于梦中但唯识相,见与女人为交涉事,如狱卒等皆共睹其苦害之事,并可述之。
  △后释妨有二:初难,后释。今初。
  岂非要须极恶卒等成非有已,方可将为能立之事?此既不成,便成无有同喻之过。
  △后释。
  固无如是便成之失,由斯等物,亦复将为有情,犹如无说,离于执受非受事故。然此亦非是执受事,犹如瓦木,亦如蚁封,由其不是有情数故。
  释中即以无说为同喻也。
  △窥基大师云:“白下三颂破外救义,于中有三:初之一段破摩诃僧只犊子部等救义,次有一颂破萨婆多师等救义,次有一颂破经部师等救义。”初中复四:初大众正量二部救义,二大乘广破,三彼复救义,四论主复破。今初。
  何缘不许狱卒等类是实有情,
  有何意故,不许狱卒及狗鸟等是有情数?然此同见有情形势及有动摇,亦不假藉外缘力故,如余萨埵。若尔斯及便为诸因不成。
  △二大乘广破有二:初总,后别,今初。
  不应理故。
  此难非理,诸那洛迦所有动作不待外缘,彼那洛迦先罪恶业,为任持者作摇动故,如木影舞,同众生相。
  △后别有二:初破非地狱趣,后破非是余趣。初中复二:初总显乘失,二列举僻见。初中复四:初不受苦故,二有行位故,三极相怖故,四不能逼害故。今初。
  且此不应捺落迦榻,不受如彼所受苦故。
  复由彼定不是有情,于五趣中所不摄故,犹如木石。由此故知,彼定不应同恶生类。如余恶生生于此处,同受于此所有共苦,然彼不受此之苦故。彼趣有情,所有共苦不同受故,如持鬘等非那落迦。而诸恶生同受此苦,由彼共业俱生此处。若异此者生尚难得,况受害耶?虽有斯理,其狱卒等不受彼苦,不是共成。此非正说,彼生不受同害苦故。由非能害者,还如彼害生,一种熄然同受于苦。
  △二有行位故。
  互相逼害,应不可立彼捺落迦。此狱卒等。
  若已转计,道为更互共相害恼,故许彼生有时受苦。此亦非理,由其展转相害之时,此是捺落迦,此是波罗者,此之行位便为亡失。以其能害可有作用,为缘由故说为狱卒。如一即尔,余亦应然。此则两皆成狱卒性,即那洛迦体性不离遂成乖失。由此非是狱卒性故,如如三十三天。意欲显说其那洛迦,非被害者。
  △三极相怖故。
  形量力既等,应不极相怖。
  若许更互为害理齐,彼此相陵,知已有力,形量壮等,更互相欺,不应生怖。设令见彼极大形躯,忖己骁勇便生胜想,如是知己宁容有怖,岂如那洛迦见于狱卒等?何况形量气力不殊,见彼之时令兴怯念?又复俱为狱典,形量是同,身力既齐,此无强弱,理应别有形量不等,勇健惨烈见便生怖。如是计时,那落迦类正受苦时,见彼卒来便生大怖,忧火内发胸臆全烧,相续苦生,形骸战越,恶业生类受如斯恼。纵令善巧明智之徒,亦复未能总知其事。此之阶位理固相达,由于世间亦见斯事。有生恶意,怀鸩毒心,欲害于他令生怯畏。虽即在于极重可畏怖惧之处,被拘顿时,不同怯者生其怖畏。然而彼类怀坚硬心,多见有故,彼那洛迦受苦之类,多怀恐怖身若铬销。故此那洛迦,非为能害者,由如屠所系柱之兽。然此是彼生怖因故,非受彼苦。
  卷第三
  △四能逼害故。
  应自不能忍受铁地,炎热猛焰恒烧然苦,云何于彼能逼害他?
  那落伽波罗如猎鹿者,如是应知,非但不受相害之苦,然于器处共相之苦,亦复不受,此之狱卒能害彼故。若异此者,彼在热铁融沸地上,受烧然苦,不能忍时,如何此际能逼害他?于此热地身动转时,那落迦类自身支节尚不得持,岂况更能有所为作!然而但可于热铁中洋沸腾涌,身由他制无片自在,然彼狱卒勇健害他,是故定知不受彼苦,犹若厨人遥执铁铲,于热油内转彼煎鱼。
  △二列举僻见有二:初征破,后融会。初中有四:初能逼害之诤,二不受若之诤,三有行位之诤,四极相怖之诤。初中复三:初达狱卒义,二违自宗义,三非地狱义。初中复二:初举见,后显过。今初。
  或将狱卒为那落迦,以其相害无功能故,厶后显过苦。
  尔者便成违狱卒义。
  △二违白宗义有二:初举见,后显过。今初。然由那落迦类受烧害时,不能相害,厶后显过。
  若尔便成不是狱卒。言那落迦、那落迦波罗,立为宗者,有违宗过。
  △三非地狱义有二:初举见,后显过。今初。
  又复若言,受彼热铁极苦触故,诸那落迦不能害彼,如以生命置炎炭中。或可斯类,不沾此苦,如睹史天。
  △后显过。
  此显狱卒非那落迦。
  △二不受苦之诤有三:初非情无见故,二同苦悉受故,三定苦不受故。初中复二:初举僻见,后显乖失。今初。
  即于血外人别释,引经为证,极成乖失。然而暂为少慧之辈,显其僻见,略举疏条。彼便难日,于地狱处,狱卒之流不受苦者,我不许故。如经说云:“汝等苾蒭,有那落迦名六触处,若诸有情生在彼中,彼若以眼视色诸时,咸悉了见不可爱事。”
  △后显乖失。
  实彼有情有如斯事,狱卒非情何所观见?对执不许有情论者,便是共聚咀嚼虚空。
  △二同苦悉受故有二:初举僻见,后显乖失。
  彼设难云,诸那洛迦受彼苦时,有其差别,得异身故,如一无间、多无间罪。
  △后显乖失。
  此亦未能闲他意趣,如前所云,生那落迦有情之类,受苦切时,简于余趣所有苦毒。然彼狱中,所有共苦咸悉同受,然于彼处,由重业风惊飙猛烈,身遭极苦,一无间者则不受之。望彼多种无间猛苦,不同受故,便成不定。为显斯事,除彼狱卒,诸那落迦无斯差别,彼趣同苦咸悉受故。即所立宗无异宗处,转生道理何成不定?然一无间同受苦故。
  △三定苦不受故有二:初举僻见,后显乖失。今初。
  有外难云,由其狱卒不受苦者,斯非正答,有不定故。然且不应作斯定判,;见一受苦令余亦然。现见世间共睹斯事,如羊骆驼被蝎蜇时,遂便致死,鸟之一分将以为食。且据傍生有斯差异,于人趣中,亦复见有一不受苦。如患块者,医人遂便蹈热铁上,即以热脚蹋于病处,病人虽受极苦,医足曾无痛处。然而有情实无差别,此亦由其那落迦趣俱生苦法,以不见故,遂不名此为那落迦。
  △后显乖失。
  见蜇毒等能断命根,此亦但是呈其广见,巧识俗途,非关所论契理之事。若云但据趣之相似,是彼趣收,于斯宗处,即彼趣中,见有不受彼趣之苦,显他宗有不定过者,此亦未解我成立义。当趣所有决定之苦,彼不共受,是前作用能立义故。然非人畜在彼趣生;准彼法式须定受者,而不受之。所云羊等遭蝎毒时,有断命苦,或被热足所生之苦,若全不受彼趣苦故,非彼趣性可有斯愆。
  △三有行位之诤有三:初不被害计,二非定位计,三由业力计。初复有三:初异执,二转难,三重救。初中复二:初举僻见,后显乖失。今初。
  有异执云,然而狱卒由白他业,增上所生不被害故,互相苦刻,他不许也。
  △后显乖失。
  我今谓汝,而于自见乐著昏心,设在虚空,步步颠蹶。那落迦波罗非他所害故,他逼所生,所有苦痛必定不受,是其所许。然而执云,不受彼处形害苦者,与谁助力?
  △三转难有二:初举僻见,后显乖失。今初。
  此转难曰,虽复有斯更互相害,由作用别,致使位殊,犹如所缚能缚之异。
  △后显乖失。
  尔者还将自语返破己宗。由匪同时,能缚所缚更互容为系绊之事,若言彼二次第而为,此亦非理,由非受系各为被缚,及其缚彼为能缚者。然而此二纵令苦次于那落迦,亦不能立。若受惨毒极苦之时,非那落迦,若被他害,遭彼恼时是那落迦,是不应许,一相续形有生有死,成大过故,同在一时更互相害不容成故。由非一念是卒还非,能为此计。
  △三重救有二:初举僻见,后显乖失。今初。
  若救转计虽同一趣,由作用别,名号便异,一名那落迦,一号狱卒;犹如人趣,非典狱者,有被枷者。
  △后显乖失。
  此亦非理,不托彼故。由非仗托作用差别,说那落迦如被缚者,然此但由趣为因故,斯乃如何舍其狱卒?是故定知位有差别,由非趣同作斯缘绪能所缚殊,由作用别之所为故。理应随彼而作分位,诚无有违。若时许乐阶位别者,应须共许诸那落迦非狱卒也。于我所宗唯尔是要,由此与前能立之义善符顺故。若许实有那落迦性,由作用别,有时名作掌狱者故,斯之执见,所有阶位便成无失。然则许有阶级殊途,如有颂云:
  窥基《述记》云:“此偈是法救善现所说。”
  多嗔为惨业,好行罪恶事,
  见苦心欢悦,当生琰摩卒。
  由非此相那落迦有。若此伽他是实义者,如何辄尔作如是言,其狱卒等非有情数,随那落迦所见之相作如斯说,理复何违?诸近见者,由睹于他举动善别为所量故,测度彼心。然本在识种子熟时,随有如是相状差别而起。随彼所见,佛作斯说,欲令波跛恶业有情断除罪见,于那落迦极恶之处,彰显恶业所生苦报,随彼情见,于其识外说非爱事,确论实理。咸是内缘相似而现,固无违也。
  △非定位计有二:初举僻见,后显乖失。今初。
  有异执云,虽复更相俱为苦害,此等阶级不越常途,由非此时有其定位,彼害之者名那落迦,能害之人号波罗矣。是故定知,诸那落迦正被害时,无有便成狱卒之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困难、不顺、疾病、灾难等,都是我们累世业障的果报,是一种具体化的结果。我们平时家里小孩不听话、夫妻矛盾、婆媳关系不好、与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好、我们身体不好、与单位同事领导关系不好、努力工作却不得好报等等,这些都是恶业显现,对我们家庭、生活、工作产生的阻碍,也就是我们的业障。所谓业障,也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因为业力而产生的障碍,这里的业力是指我们累世所造的恶业形成的对我们现在产生影响的作用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