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安乐行义记卷上


2014/9/3    热度:807   

  法华经安乐行义记卷上
  《法华经》之大旨,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通途而论,经中一品、一偈、一句,乃至一字,无不为此四者。若就全经一往而言,亦不无分别。《法华三昧经》云:“当知过去现在诸佛,皆从是《散身譬喻品》得道知谛。”天台大师《文句》释《药王品》云:“今明《方便品》开三显一,圆因已竟,《安乐行品》明乘乘之法,《寿量品》明乘果已竟,此下明乘乘之人。”窃以为《方便品》者即兼法喻因缘三周说法而言,即所谓《散身譬喻品》。此开佛知见,教一故也。《安乐行》者,示佛知见,行一故也。《寿量品》者,悟佛知见,人一故也。《观音普门品》者,人佛知见,理一故也。此谓《法华经》中四要品。初者天台大师《文句》解释綦详,后者天台大师有别行《疏记》。其中二者,未有详解。而南岳大师教训弟子,以《法华》为宗,而尤专致意于《安乐行》,故有《安乐行义》一卷行于世。宋有严师有《注》一卷,久佚矣。窃于校读天台大师《玄义》、《文句》之暇,纂集其文,以训斯篇。倘其迂谬,尚希当世诸大德正焉。
  《法华经》今存者凡有五译:第一译名《正法华经》,凡十卷,西晋竺法护译。第二译名《萨昙芬陀利经》,凡一卷,失译师名,即经中之《宝塔品》、《提婆达多品》而已。第三译名《妙法莲华经》,凡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第四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凡六卷,隋阇那崛多共达摩笈多译。第五译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即取秦译《普门品》益以隋译重颂而别行者也。今举世流通者为秦译,凡二十八品。其第十四品名《安乐行品》,文殊请问末世持经方法,佛以身口意誓愿四安乐行答之,兼说轮王髻珠喻。
  陈南岳思大禅师说
  大师讳意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年十五,出家修道,诵《法华经》及诸大乘,精进苦行。从年二十至二十八,恒在河南,习学大乘。时北齐慧文禅师因《中论》以立观,师往归依,从受正法。坐夏竟受岁,慨无所获,惭愧自伤,放身倚壁,背未至间,豁然大悟,法华三昧便自通彻。光大二年,人居南岳,凡十年。大建九年示寂,春秋六十有四。为台宗三祖,以传之智者大师。著有《大乘止观法门》二卷,《无诤行门》二卷,《随白意三昧》一卷,《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今行于世。尚有《四十二字门》二卷,《三智观门》一卷,《次第禅要》一卷,《释论玄》—‘卷,则均佚矣。
  此卷大文,总判为三:初略说,次摄颂,后广说。今初。《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
  此五句者,略说《法华经》玄义也。智者大师以五重玄义解释经题:一、法喻为经名,二、实相为经体,三、一乘因果为经宗,四、断疑生信为经用,五、无上醍醐为经教相,盖本于此。夫《法华经》者,具足应云《妙法莲华经》。而略言《法华》者,为显法门清净,因果微妙,当体之名,非譬喻也。所谓“法”者,众生法、佛法、心法也。如来知见,蕴在众生百界千如,无不即空、即假、即中,是妙众生《法华》也。如此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此妙佛《法华》也。《净名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又如《华严》“破心微尘出大干经卷”,是妙心《法华》也。圣人准《法华》之理性,作世莲之名言。是故钝根之人,还依世间莲华而悟依正因果之理。是故智者约迹为训,以法喻释名也。“大乘”者,即是诸法实相,此明经体也。何以故?《大宝积经·大乘十法会》云:“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名为大乘。”又此经云:“若有众生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五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智者大师总释《法华》,故以实相为经体。南岳此文意专在行,故以大乘训经体。其揆一也。“顿觉”者,明经宗也。此经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发八十近寿之迹,明长远实果之本。师弟本迹,一乘因果,皆由顿觉而得显也。“无师自悟”者,明经用也。此经纯显佛之微妙智慧,开示众生唯一如来知见。而百界千如无非不可思议,平等平等,皆摄人如来积见中。而如来知见亦具在众生心念中,是故言“无师自悟”也。《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乃至“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即此义也。“疾成佛道”者,明经教相也。此经唯论设教大网,不遑委细琐目。大事因缘,究竟终讫,近会圆因,远申本妙,故云“疾成佛道”也。“一切世间难信法门”者,别释妙也。此经舍诸方便,直显满理,绝言绝思,灭待灭绝,如是不可思议,故言难信。
  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
  此九句者,略说《安乐行》玄义也。初言“欲求大乘”乃至“疾成佛道”,即是言欲修行《法华》法门者。何以故?“超过一切诸菩萨”,即是“顿觉”义,亦“无师自悟”义故。“须持戒”者,身无过失故安;“忍辱”者,心无动乱故乐;身安心乐则能“精进”故行。又复言“持戒”者,谓忍辱以为衣,是摄律仪戒;慈悲以为室,是摄众生戒;法空以为座,是摄善法戒。如是三戒,初即法身安,次即解脱乐,后即般若行也。言“忍辱”者”,住忍辱地故安,而不卒暴故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言“精进”者,不为六道生死、二乘涅架所动故安,体教人理、理无所受故乐。不行凡夫行,不行贤圣行,以无所行而行中道故行。言“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者,谓以止行、观行、慈悲行,导身、口、意三业及誓愿也。
  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合掌礼拜,如敬世尊。
  自此以下讫是名智者所亲近处,又总解释上略说《安乐行义》也。凡有四节,今初四句,即是释上持戒句。“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者,一切众生即大涅架,不可复灭,即是体法身行也。“合掌礼拜”者,无缘大慈,离诸谄曲,即是体解脱行也。“如敬世尊”者,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即是体般若行也。体法身行故,三业柔和,违从俱寂,即是摄律仪戒;体解脱行故,慈悲誓愿,广度一切,即是摄众生戒;体般若行故,一实相慧,五分别光,即是摄善法戒也。
  亦观一切众生,皆如大菩萨善知识想。
  此二句释上“忍辱”句。言“大菩萨”者,深行菩萨也。云何深行?谓行与不行而无有二。众行休息,故名忍辱。无量功德从中道生,故名地。是故名住忍辱地安也。“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乃至涅架,事无不辨,即是心不卒暴乐也。“观一切众生,皆如大菩萨善知识想”者,生法二空,悉见中道。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从初发心至金刚顶,皆圆伏五住,皆不违实相,皆不起二边心,皆休息众行,是名观诸法宝相也。
  勇猛精进求佛道者,如药王菩萨,难行苦行,于过去日月净明德佛法中,名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闻《法华经》,精进求佛,于一生中得佛神通。亦如过去妙庄严王,舍国王位,以付其弟,王及群臣、夫人、太子内外眷属,于云雷音王佛法中出家,诵《法华经》,专求佛道。过八万四千岁,一生具足诸佛神通,受记作佛。尔时人民寿命大长,八万九千岁,与今阎浮提八十年四百日等,于三天下八十四年等。今时人寿命短促,恶世劫浊,苦逼恼多,是故于此求道易得。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者,如《常不轻菩萨品》中说。
  此一节释上“精进”句也。初自“如药王”等乃至“得佛神通”者,见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即是不动法门也。如是行者,唯愿大法,大得弘宣,大愿众生,获大饶益,竭其神力,尽其寿命,殷殷虔虔,志犹未已,庶令展转宗传,明明无巳,此谓安也。次自“亦如过去妙庄严王”乃至“求道易得”者,见经中《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即不受法门也。妙庄严王之二子及王夫人,以法华三昧、离恶趣三昧、佛集三昧善化其王。法华三昧者,以不受诸法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离恶趣三昧者,有受则有苦,悉是恶趣,今皆离之;佛集三昧者,无受无行而行中道,即是秘密之藏,佛集其中,唯佛行处。此三不受者,即是乐也。末自“观一切众生”乃至“《常不轻菩萨品》中说”者,见经中《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即无行法门也。一切众生悉皆有佛性,举手低头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是故无行。敬此境故,宣此语故,名无行而行。经云:“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是则妙因妙果大涅架道,此谓行也。
  勤修禅定者,如《安乐行品》初说。何以故?一切众生具足法身藏,与佛一无异。如《佛藏经》中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湛然清净。众生但以乱心惑障,六情暗浊,法身不现,如锐尘垢,面像不现。是故行人勤修禅定,净惑障垢,法身显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 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六道凡夫,是被业缠缚住。“业”是什么?善恶业。善业里面生贪爱,被贪爱所缠缚;恶业里面生嗔恚,被嗔恚所缠缚。换句话说,见色闻声,你生烦恼,喜怒哀乐、七情五欲,都是烦恼。我们被业所系缚,不得自在,所以佛祖教给我们放下万缘,使我们在生活里面,无论处顺境或者是处逆境,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所谓身心清净,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也不去打妄想。为什么?这些都不是真实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