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加: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2


2014/9/3    热度:482   

尕藏加: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2
  B、“大手印”法
  “大手印”法是噶举派的主要秘密教法,也是一种无上密法。值得注意的是,“大手印”并非密教身、语、意三密中的身密,即以手结印契的“手印”。实际上,“ 大手印”是一种大象征、大相应,象征禅定中个体意识同宇宙本体相应而融合为一,得见圆明自性的一种光明纯洁的境界。
  “大手印”,梵文为嘛哈母渣(Mahamudra),汉文可译作“大象征”“大印”等,印者,是表记和象征之意;大者,为无所不包、至高无上之意。“大印 ”实指心灵妙明之境,指玄奥的精神照耀。藏文译名中,在“大印”两字中间又加入“手”字,“手”字指佛的手,表示佛之如所有尽所有,二无分别,及空、乐、智慧,为尊重佛典之意。
  进一步讲,大手印为修持密法取得最高成就、证悟和智慧的象征。从修持入定的角度来看,大手印就是在甚深入定的境界中呈现出的光明性体,如自性、实相、菩提、法身、真如、真空体性、宇宙本体等都是表达这种意思的不同名称。换句话说,大手印是个体意识(小我)与宇宙意识(大我)融合为一的象征,或者一弹指间得到证悟的象征。
  大手印内容丰富、种类很多,诸如恒河大手印、大手印瑜伽法、大手印技法、大手印禅修法、大手印心法、开顶大手印等。其中最为著名者有两种:即恒河大手印和大手印瑜伽法。但是恒河大手印属于顿法,是极其高深的一种法门,即上师具有无上的加持力,观弟子机缘成熟,实行心的刺激感应,一弹指间,让弟子刹那悟道。所谓心的刺激感应,并无一定方法,有成就的上师对于自己弟子的定力基础以及心理状态,十分了解,因此唯有上师能给予自己的弟子以心的刺激。这样,修习恒河大手印就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上上根器的弟子才能学;其二是有大成就的上师才能教。所以,修持恒河大手印的人很少。而大手印瑜伽法属于渐法,因其循序渐进的修持法,深受广大藏密爱好者的喜欢且成为普及面很广的一种功法,而且是噶举派的基础性密法。
  《土观宗派源流》记载:“噶举派先德关于大手印道立为四种瑜伽之说:一、专注内心,名为专注;二、由悟内心离诸戏论,名为离戏论;三、由悟心境一味,名为一味;四、由离有相而修,名为无修。这四瑜伽,桑昌法主郭仓巴承认:初是胜解行地,二是见道,三是由二地至七地,四是后三清净地体性。”可见,大手印瑜伽法是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理想法门,此法还分为专一、离戏、一味、无修四种层次,可谓大手印四瑜伽。此即:一、专一瑜伽,收摄音念专注于一,或专注呼吸修宝瓶气功(瓶气),或专注某一小物体,或专注佛像,旨在令心专一而渐达寂定;二、离戏瑜伽,修专一瑜伽达心寂念定后,反观内心,从而得入空寂定境,即“明心见性”;三、一味瑜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前所得定心不乱,观所见一切如梦如幻,渐达动静不二、心境不二的境界;四、无修瑜伽,到动静不二地步,则不须观想、摄心,不起任何摄心之念即为禅修,谓之“无修之修”。由此得知,大手印四瑜伽法,层次分明,修行者可循序以进,拾阶而上,实为普通人可修的一种绝妙功法。下面对大手印四瑜伽法的修炼方法作分别介绍:
  1、水乳交融,无二无别水乳交融,无二无别,即专一瑜伽法,为大手印四瑜伽之一。专一瑜伽法分为专注于物体和不专注于物体两种修炼法。
  专注于物体瑜伽又分为专注于无气息物体瑜伽和专注于有气息物体瑜伽两种修法。
  专注于无气息物体瑜伽,这一修炼法又有专注小球或小木块法和观想佛像、字像、明点法两项。
  专注小球或小木块法:
  修炼者面前放置一小球或小木块,专注视之。不准忘却此物,也不可认明此物,但须集中视线专注视之。
  在定睛注视此物的同时,观想金刚上师坐于自己的头顶上与佛无异,并至诚恭敬地念诵:
  愿得上师加持,至高无上的“大手印”获得成就。
  然后观想金刚上师缩身由自己顶门而入,自己的心融入上师的真如之心,如水乳交融,成为一体,无二无别,尽量持久。
  这种修炼方法,能使修炼者心神凝聚,增长知觉的敏锐。在修炼中遇到各种困难,如昏沉,应集中精神凝视或在旷野的幽静中习定;如生性呆滞,也可用这种方法,集中心力训练;如心不安静或散乱者,应隐居深密静处,减低专注,放松身心。
  观想佛像、字像、明点法:
  修炼者前面放置一绘画或塑铸之佛像,专注于此。或观佛身之殊胜庄严,色如磨亮之黄金,光轮环在头顶上,三重法衣披在身上,历历如在目前。此为观想佛像法。 ( http://www.tecn.cn )
  修炼者观一月轮在自己前方,大如指甲,白色光明,上有藏文“吽”字,笔划细如毛发。“吽”字通常象征心之本性。此为观想字像法。
  接着观想明点法。一般修炼到一定程度的人,在火化的灰烬中,往往发现有舍利子,圆如珠,这就是种子。藏密认为,这是圣力成菩提心自肉体显现的明证,或者是法身在报身、应身上的反映。这里以明点代表佛心,专一心念,观想明点形状如卵,大小如豆,光芒照耀,看来奇异,而智力集中于此。以这种物质观想,就像有明净的佛光加披。
  专注于有气息物体瑜伽,这一修炼法又有金刚数息法和宝瓶气法二法。
  金刚数息法又称金刚诵,是藏密气功的基础功法,也是修气脉初学之方法。此法行气调息,在后期密宗里又叫“风瑜伽”。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记载:“诸息调和者,就三脉门一日夜有二万一千六百次息”。《西藏的瑜伽与秘密教义》也认为:“西藏的上师和印度的上师,同样认为每昼夜二十四小时共呼吸二万一干六百次(一呼一吸为一次),即每小时九百次,每分钟十五次”。这和生理学上每分钟平均呼吸16至18次的说法相近。
  修习金刚数息法,以跏趺坐,当身心安静后,集中心神进行呼吸,排除其他一切杂念。用细微可自闻之念诵声,数其出入息,自1、2、3至开始数至21,600数,此数正好是一昼夜呼吸的数目。”
  数息就是专心数呼吸次数,一呼二吸为一息,每一呼一吸为一次。初学者每天以四座为限,第一座仅数呼吸21次;第二座可增至60至40次;第三座数较前略增;第四座随力多数,以后渐次增加,并非第一次就修21,60O之数。西藏地处高原,一昼夜人的呼吸次数,当接近此数。像内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一昼夜人的呼吸次数为21,600。在这一修炼中,如感疲倦,可暂停休息。但数息须—一明晰,即数毕全数不乱,如有错误,须从头再数。这就是所谓的金刚数息法。
  以上数息观完成之后,紧接下一步随息观等修习法。
  随息观是观想空气中的灵息,就是说观想呼吸之气出于何处,又入于何处。吸气时,观想气自鼻端前0.4至2米处、自鼻口入,经喉、心、脐而至密(即下丹田),并普及四肢及身体各部。如感觉吸入的气仅到身体中的一部分,并未遍及全身,须当即纠正。呼气时,观想呼出的气由脐至鼻,距鼻前0.4至2米处。如此心随呼吸,出入自然,即可明了呼吸的远近长短之性相,并知道吸时纳入之气,净洁晶明,呼时吐出之气则混浊不净。这就是所谓的随息观。
  止息即观想呼吸之气在身内住于何处。入则由鼻至脐而住,出则由脐至鼻而出。观住者是否气由脐遍及全身,如果仅住于脐,仍为粗观;必须观气遍住于全身,而且在住气时间内完成,这样才称得上细观。由此熟习,即能心与气合而住。这就是所谓的止息观。
  观息即观气自顶及通,遍及全身,有益无损,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而冷暖适中。
  人体由五大组成,骨肉是地大,液体是水大,体温是火大,气体是风大,灵息是空大。气息也有地、水、火、风、空五种,功夫到家,可见五气之色及其远近。地气黄色,水气白色,火气红色,风气绿色,空气蓝色。地气距鼻端最近,约22.5厘米,水气较远,火气再远之,风气又再远之,空气最远,但也不过30厘米左右。如果一呼一吸中具足五大五色,并各不混乱,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减。以普通人年龄推之,二三十岁者出少入多,五六十岁者出多入少。这就是所谓的观息观。
  还息即观想呼吸之气渐次变为藏文唵、阿、吽真言三字,于是变业气为智气。
  三字观法是,呼气外出变为“唵”字,白色,代表佛身;吸气内进变为“吽”字,蓝色,代表佛意;气住则变为“阿”字,红色,代表佛语。观三字,必观藏文,直立空中,大小不拘,笔划细而明亮。这样转出、入、住气变成三字,可以通解遍身脉结之气,使其渐次尽入中脉。这就是所谓的还息观。
  净息即内外呼吸渐次至于停灭。由于以上修持,支脉解而中脉开,业气尽而智气现,自性清净将从此显。这就是所谓的修净之方便法门。
  宝瓶气,又称瓶风、风瑜伽等。其修习先吐气三口,清除体内浊气,徐徐自鼻吸入新鲜空气,气封于密(即下丹田)处,住气越久越好,然后喷出。
  宝瓶气修法之目的,在于修心使离息而独立,使心息不依,纵有想念起落,也不为息所影响。本修法换气息停灭,则心缘境为气所引起之妄念,也随之而尽绝。心之造像,纯因心激荡而起,气停则心之激荡亦平,想念自止。
  不专注于物体瑜伽又分为切断想念法、放任想念法和心不动想念法三种。
  切断想念法又称切念法。此修法是,一念方生,刹那间齐根切断,如空中闪电。人在禅定中,因心受激动感应,想念继续生长,即使一念抑制,继起之念,纷至沓来;应以警觉心继续抑制。于是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齐根切断,继续禅定。
  放任想念法又称纵念法。此修法是,修持者漠不关心,不管不理,即非随他去,也不阻止。正如牧童放牛羊于原野,任其散漫行动,而修持者继续禅定。因此,想念也不再发生,心就到达安止境。对此噶举派大师有言:“心不整治则自明,水不扰动则自清。”
  瑜伽大师米拉日巴也曾讲道:“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则‘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明满’;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此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也就是说,心若束缚之,反欲奔驰于十方;若放任之,反而得安止不动。
  对于心不动念法,瑜伽大师米拉日巴曾讲道:“心住本来不变之境,正知开朗,此境相续,有如静流,圆智可证,咄尔行者,必毋造像,亦毋调伏,永持寂静。”其意思是,心不动念法能使心保持在绝对安止之境中。此法又有四种具体修法:
  第一法,修炼者最初入定,易紧张,使用刹那切断念头法,但想念纷至沓来,切不胜切,当疲劳时,转变方式,用放任想念法。如太放纵,修炼者又会失之怠惰。因此,禅定必须均匀,犹如捻婆罗门线,细而均匀,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张弛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
  第二法,使心与想念隔离,如斩绳二段,以不屈不挠的决心,维持不分心的警觉。这种方法叫作“斩绳二段法”,此法使心隔离所有心智作用。
  第三法,儿童观画法。此法犹如儿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觉,看寺中壁画,随念显现,不予分别,不予取舍。
  因练习身心不认知状态,感觉身浮在空中,发生幻觉或出现幽灵,既不因悦而取,也不因不悦而舍。这种既不抓紧也不阻止视觉的方法,叫作儿童观画法。
  第四法,象体无觉法。以大象比喻心,象皮特别厚,虽然遇到荆棘之刺,但不怕被刺,毫无所觉,坦然自在,这样心也就不为所动了。
  当心安止,认知发生时,防止意识及被防止的想念,被引来相对,即一个想念防止另一个想念发生。当想念起时,既不阻止,也不为所动,这种状态称象体无觉法。此时心的状态如同海洋平静无波,所以又称为最后安止境。
  当修炼者正确明白了动与不动不可分的奥妙时,就叫作“妙观察智”,知一切为一元。
  2、通过宇宙意识
  通达宇宙意识,即离戏瑜伽法,为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离戏瑜伽是分析动与不动的本性,并通达宇宙意识,此法又分为分析动与不动、通达无上菩提和无生瑜伽禅定三部分。
  分析动与不动,就是分析心之动与不动,首先在不认识的安止状态下,出现妙观察智,然后再观察:当心不动时,不动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心如何保持不动,又如何从不动变动?当动时,是否保持不动时的安静?在保持不动状态时,是否有动?动与不动有何差别?动(或念)的真实本性是什么?动如何变成不动?这样设问,玄妙莫测,并可唤醒超越之智。
  通过设问修炼者始知“动 ’即非异于“不动”,“不动”也不异于“动”。当如此观察对“动”与“不动”的真实本性,仍然没有悟透,应观察妙观察智是否有异于“动’与“不动”。经过这样明白的智力分析,修炼者就会发现观察者(心)与被观察者(想念)是不可分别或分离的。因不可分离的真实本性,不能认知,这种境界被称为“心行处灭”或 “言语道断”。
  通达无上菩提,即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或扰乱的感情发生,既不放弃,又不控制;应允许它们自起自落,自生自灭,不去引导或促其成型,修炼者仅认识即可。如此长期保持,念因未被放弃,其实相(或自性空相)会自然呈现。
  修炼者仅认识想念,无取无舍,就可了解到能舍弃的心与被舍弃的想念两者不可分离,心即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技巧,叫作“练习崇高道的精髓”或“禅定之反面法”。这种修返观之法,即用真心,不偏不倚,无我无私的立足点,观察一切有情众生还未获得自心真相和解脱自在,于是就产生无限同情的大悲心。这就叫作通达无上菩提法。
  无生瑜伽禅定,此法又分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三时之禅定、心与物之分析禅定和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三部分。
  现在、过去和将来三时禅定,首先从三个时间的观点分析,过去的念现在已经灭了,而未来的念,到现在还没有发生,现在的念瞬间即失,变成过去。未来的念,立即会变成现在,或过去。这种生而即灭唯是幻空,在禅定中始觉一切幻象如同时间一般,幻而不实。一切幻象本身不存在,都是由心示现。这种修炼法是为了认知生死及时间的不实存。
  心与物之分析禅定,从物质与非物质的观点,对有情之心加以分析,说明心是物质或是非物质。
  如果心是物质,修炼者在进入禅定之后,能观其为实在的。但从妙观察智的观点来看,心不能称为任何实物,不能归入物的一类。再用妙观察智进一步分析,心又不能列入非物一类,也不能证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也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边,所以被称为“中道”。
  所谓“中道”者,既不是“ 是”,也不是“非”,佛教经典上说:“一切是”是一个极端,“一切不是”又是另一个极端,都是边见,离于二边,即是中道。空非一无所有,“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有情之心,为一切真理之源泉。一般人为无明束缚、为幻象所惑、自心不明。有情之心,即为八识。八识也为真如示现之幻象。因八识含有一切种子,而菩提(即真如)也含有一切,故能相应,有情可证得无上菩提。
  这种信念的建立,非来自演绎法、归纳法,而源于上师的慈教。这是各人自有的宝藏,只是能注意或不注意而已。因此,这种教导,被称为大真理。正如倡云:“上师所教深入心,启示各人自开悟,悟自身中各怀有,垂手即得无价宝。”
  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从单一与多数的观点,对有情之心加以分析:心是一个还是数个?如果是一个,为什么能示现种种幻象?如果是数个,又为何所有的心都必须与真空体性不可分离。
  如此观察,修炼者就能明白,心不可数,既非单一,也不是多数。单一是一边,多数是另一边,不住两边,这就叫作不住于完全寂静的大手印境。修炼者在禅定中,除妙观察智外,无所发现。因此,大手印,即实相,又称为真空体性。
  因禅定结果,一切误认为实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犹如魔术师所表演的幻术。这就是离戏瑜伽。
  总之,离戏瑜伽的主旨,是以妙观察智为基础、通过内省分析,以不偏于空有以见实相的中道观想,达到明心见性,通达无上菩提为目的。
  3、化心物为一元,不可分离
  化心物为一元,不可分离,即一味瑜伽法。因为一味瑜伽化心物为一元,为一整体,不可分离。认为物者,是一切幻象。以睡与梦为喻,认知一切幻象为心所示现。如梦中所见一切,都不离于心。同样,修炼者醒时所感一切幻象,无异于无明生死长眠中的梦境。如果离开示现幻象的心,一切幻象并不实际的存在。所以,任何念起或幻想产生,我心放松而不依随,从而要了解到一切外在幻象与修炼者的心及其内在幻象不可分离,并化成一整体。正如米拉日巴所说:“昨夜梦中所梦见,种种不外汝一心,梦即瑜伽士之师,汝诸弟子当了知”。
  以水与冰为喻,以知本体与幻象为一元。认为:所有幻象,本身虽然不实际存在。然为本体所示现。又本体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现任何事物。因此,幻象与本体原为一元,同一本性,可以水与冰为喻,表明幻象就是本体。
  修炼者在进行修炼时还认知三个双重:极乐与空;净光与空;智慧与空。三者合为一元,则是了解所有体验为一整体,不可分离。具体讲,极乐与空、净光与空、智慧与空,三者各为两相,实则各合为一元。空者,本体的阴影和幻象的本源。极乐者,正觉启迪之乐。净光者,内在的光明。智慧者,为般若,即无上菩提。正如佛经上所说:“若人全了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无其他法、所持诵者一如,所观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惟此一如。
  以水与波为喻,化一切为一元。认为:波由水兴,同样,一切现象均由心所示现,而心之本性为真空。正如“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师”。这个真理,为一切真理的总真理,即总摄一切之一。修行者如了解了这一真理,就能认识一切有情之心的真空体性。换句话说,由于自我的特性,真理为无明所遮盖。修炼的目的,就在于除去无明、恢复自性光明。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用言语很难表达清楚,主要靠修炼者的信念、决心,以及功夫去体验。如果修炼者不能深入禅定,犹如瞎子摸大象,那将难以掌握全貌。
  4、进入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
  进入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即无修瑜伽,别称为无禅瑜伽,为大手印四瑜伽法之一,也是四瑜伽中最高的瑜伽境地。
  无修瑜伽,是修炼四瑜伽法的高级阶段修炼者如能进入这一阶段的修炼,那么所修之念及其功法都能运用自如,也就是说进入大解脱、大智慧的无碍自由境界。这一境界以俱生无染的无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为法身。当已降服的无明,能一时清除,说明功德圆满,瑜伽修炼也可停止。至此再也没有什么道可修,修炼者大功告成,已证得了俱生大手印,也已到达无余涅槃之境界。所谓“涅槃”,也可译为“圆寂”。圆是指圆满一切智德,寂是指寂灭一切惑业,又有不生不灭的意思。正如佛经光明心所说:“禅定,本为证取顿觉境界的方法。证入之后,禅定不复需要,犹如行人乘筏渡河,即达彼岸,则筏无用矣!”上述涅槃境界,就如同已经到达的彼岸世界。
  三、萨迦派及其“道果”法
  A、萨迦派简说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该宗派最初是由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创立。贡却杰布自称是吐蕃时期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他从小随父亲释迦慧学习宁玛派教法。长大后赴后藏拉堆地方的木古垅寺,亲近卓弥?释迦益西(993—1075年)译师,修习新密法,卓弥给贡却杰布特别传授了“道果”法这一新密法。之后,贡却杰布在后藏仲曲河谷边买了一块土地,于公元 1076年创建了一座寺院,因为建筑寺院的地方是一块白色的土地,该寺便起名为萨迦寺,“萨迦”一词藏语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地。后来萨迦寺作为基地,形成了一个宗派,此派也就命名为“萨迦派”。另外,萨迦寺的墙上刷红、白、蓝三种颜色,不少学者以此为由在自己的著作或文章中,将萨迦派俗称为“花教”,这种称呼极其不妥。
  十三世纪,萨迦派受到元朝中央的册封和支持,在西藏第一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从此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萨迦派的势力也因此而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元末明初,萨迦派的法王权势被噶举派夺取,其实力逐渐衰落。
  萨迦派从贡却杰布开始就决定其法位以家族相传的形式继任,政教两权都集中在一个家族手中。在了解萨迦派的传承时,首先要掌握萨迦五祖的事迹,因为萨迦五祖是五位为萨迦派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声誉。目前不少寺院供有萨迦五祖的塑像和唐卡。
  萨迦派的第一祖是贡噶宁布(1092-1158年),他是贡却杰布的儿子,幼年时代随父学法,后来广拜印、藏名师,遍学佛教显密二宗及“道果法”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贡噶宁布主持萨迦寺达四十八年之久,成为一名精通教法的教主。可以说,萨迦派是经过贡噶宁布的努力才真正发展起来的。贡噶宁布不仅使萨迦教义的体系趋于完整,而且将萨迦派的势力向外扩大。因此,后人将贡噶宁布尊称为“萨钦”,即萨迦派的第一大师。“贡噶宁布自公元1111年接任住持后,长达四十七年,广收门徒,传习‘ 亲口宝敕’及‘道果法’,使萨迦派的鲜明旗帜显露光芒,从而得‘萨钦’——‘萨迦大德’的称号。”(注:《现代西藏佛教》第265页,郑金德著.台湾佛光出版社1991年版)。可见,贡噶宁布的地位及影响超过其父贡却杰布。
  第二祖称索南孜摩(1142—1182年)。贡噶宁布有四子,大儿子贡噶拔赴印度深造,二十二岁时不幸在异国他乡染病去世;二儿子就是索南孜摩,他继任父业,承担萨迦寺住持职位,便成为第二祖。索南孜摩博通显密;尤以注重密宗和严守戒律而誉满当时;他还娴熟五明学,即声明学和内明学,为推动藏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祖叫扎巴坚赞(1147——1216年),是贡噶宁布的第三个儿子,由于索南孜摩英年早逝,他继承了哥哥的宗教事业,并为萨迦派的不断发展尽了自己的职责。
  第四祖叫贡噶坚赞(118 —1251年),是贡噶宁布最小的儿子贝钦奥布的长子。他从小跟随叔叔扎巴坚赞出家学习佛法,二十三岁时在喀且班钦?释迦师利处受比丘戒,并从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藏族等诸多学者处学得精湛的佛教义理,对佛法具有深刻的认识,而且终其一生未曾破戒,特别是精通五明学,著述颇丰。曾在一次大型学术辩论中,击败六位印度学者,从此名声远播印、藏地区。因此,贡噶坚赞拥有学者及寺院戒律生活的种种优点和美德,不仅赢得各界人士的爱戴,而且被尊称为“萨迦班智达 ”,意思是萨迦派的大学者。
  因此,萨迦班智达在当时被元朝统治阶级看中,便成为西藏与元朝中央之间建立统一关系的人物,为祖国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1246年萨迦班智达应元室阔端皇子之邀到达凉州,与阔端共同商定西藏归顺元朝中央的条件,并奠定了元朝对西藏地方进行行政管理的基础。正如“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起,西藏就已经归顺了蒙古,代表蒙古接受归顺的是蒙古大汗贵由汗的胞弟阔端,代表西藏各地方势力和蒙古洽谈归顺事宜的是萨迦派教主萨班”。(注:《西藏佛教史略》第124页)。最后萨班由于年迈没能返回故里,于1251年在凉州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第五祖是著名的八思巴(1235—1280年),本名叫洛哲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侄子,也是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记》记载:“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成为萨迦派的教主和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人物。对于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较大作用。例如,“一二六O年忽必烈当了蒙古大汗,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一二六四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同一年在中央政权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一二六五年八思巴回萨迦寺去,一二六八年他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一种‘蒙古新字’,八思巴蒙古文。完成后回北京进献,忽必烈一面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字,用以译写一切文字,一面加封八思巴为帝师,DB法王。以后DB法王成为元、明两代对西藏佛教领袖人物的最高封号。”(注:《西藏佛教史略》第125页)。可见,八思巴在元朝中央中担任高级职位,而且可以指挥整个藏族地区,因而萨迦派在八思巴时期得到蓬勃发展。但八思巴于1276年返回萨迦寺,1280年在该寺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六岁。
  通过以上对萨迦五祖的介绍,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萨迦派的历史进程。当然,萨迦五祖之后,仍有许多高僧大德为萨迦派的不断发展或继续存在发挥过巨大作用。可以说,萨迦派因人才辈出,在教义教规方面具有深厚的基础。因此,目前在藏族地区还有不少萨迦派寺院及其众多信徒。其中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的萨迦寺,以其藏书之多,佛经之丰富,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
  B、“道果法”
  “道果”法是萨迦派的主要功法,此法虽起源于印度,但在印度随着佛教的灭亡而早已消灭。因此,“道果”法唯独由萨迦派所继承并得到发扬光大。时至今日,“ 道果”法仍然被萨迦派奉为根本大法,完整地保留着。目前,“道果”法不仅是萨迦派的主要密法,而且是藏传密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道果”,“道”指经过修行,而“果”意为达到悟道,简言之,“道果”即是“有果之道”之义。此法主要靠口传,不注重文字记载,所以“道果”法享有“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说法。因此“《道果》传承是从卓弥大师(洋见本书第三章四节)依次宏传出来的,据说有十八种不同教敕和风规,然主要领得口旨者唯萨迦派大德。”(注:详见《士观宗派源流》)卓弥大师是在西藏传播或发扬“道果”法的第一位藏族密宗大师。
  “道果”法的修炼,有显宗和密宗之分,一般以先修显宗而后修密宗为修习次第。
  修炼显宗“道果”法又分三个步骤,如经书中所说:“首应破非福,中则破我执,后破一切见,知此为智人。”对此作进一步阐释,首先要知晓人类生死根本的俱生无明,从而断除无明根本而融归法界。此为“首应破非福”的大致意思。
  如能生起定信,则如圣天所说:“一空性如何,一切空性也复如是。”如此则一切法自然解脱归于无实,生起顿悟一切法的奥义。这就是“中则破我执”的大概意思。由于修了见的最初阶段,所以在其第二阶段也能顿然生起此悟,若前已生起寂止,但尚未生起止观双运,也能在此时摄持见的奥义,即不起执实之上,掌握寂止之心,能在自己相续之中,生起止观双运之见。
  藏文佛经上说:“业及烦恼二者,乃由执实之妄想所生,此执实妄想也由戏论或执相所生。因此需先断戏论和执相,故说‘后断一切见’”。如此修习定能引生由缘起道理通达诸法无实之正见。因为,此空性境,不管是有是无,随一皆不可得。念心中生起彼外所现境,此则名为暖位现相三摩地。又再进修,则前说心之明相愈为增大,而生起信心和觉验的明相也比前意增大,此名为顶位增相三摩地。较前再加励力修习,则净治能障自中光明之所取迷现的现行,其本心的明相请澄分与乐况较前殊胜生起,此名为忍位无境分别三摩地。内能取心之迷现虽未遣除,然外所取境之迷现则已遣除了,此时于外境相,纵少许实有耽着也不生起,此则名为境得相三摩地。
  如上再继续努力修习,则自心光明,其明相愈来愈为增大,生起如同亲心一般的觉验,此则名为世第一法位无间三摩地。那时俱生无明虽未清净,然由俱生无明所起的能所二取述现的现行,则大半清净,出现光明,则可全无所难而无间地生起见道初地智慧,又再进修,能所二取的分别所依,即惧生无明随眠种子虽未清净,而它的现行则已清净,此双离能所之心,本性光明,赤裸裸的、清清楚楚的生起,犹如现见,如是明相与智慧也并得生起,明、增、得三位的迷现的现行,都归于沉没,其能对治的明、增、得三位的明相也次第显现是为加行道三位,其后俱生无明现行的粗分也都归于沉没,现大光明,是为世第一法位。如是观修最末,若清净一分俱生无明和其种子等,则自心愈能明见一分光明,此名为初地(是一种修行阶段,即菩萨十地中的第一地)吸道位。此后于十地位中各断一分能障自心光明之无明,其明相也逐步趋大,至十一地证成佛果时,则名为全无所障的现见二种清净之心的自性光明。
  以上为萨迦派显宗“道果”法的修习过程,显宗“道果”法比较简便易行,主要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和长时间的禅定达到其最终目的。完成显宗“道果”法的全部修习过程之后,就有了修炼密宗“道果”法的基础。
  萨迦派的密宗“道果”法也十分注重修炼,萨迦派的密宗“道果”法也同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和噶举派的“大手印”法一样,是一种很高深的功法。此法也十分注重修炼次第,修习者在未进入正修“道果”法之前,都必须先修习“四加行法”。四加行法是藏密修炼各种密法的先行预备法,被公认为藏密功法的基础法,相当于一切密法的基石。下面对四加行作一一介绍:
  1、如何迎请金刚上师及佛、法、僧之法
  此法在藏密中称“四皈依法”,为四加行法之一。所谓“四皈依”,就是指皈依金刚上师及佛、法、僧三宝。修习四皈依法就是为了坚固修行者对金刚上师及佛、法、僧三宝的信心。
  四皈依法,要求修炼者先观想自己择好的金刚上师的容貌,紧接着观想金刚上师两眉中间迸现出“唵”字的白光,射入修炼者的两眉中间;次观想金刚上师的喉际迸现出“阿”字的红光,射入修炼者的喉际;后观想金刚上师的心际迸现出“吽”字的蓝光,射入修炼者的心际。
  之后,修炼者双手合掌念诵四皈依真言:
  南摩格日贝,        
  南摩布达雅,        
  南摩达磨雅,        
  南摩桑迦雅。
  以上四句真言,是依次表示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咒语。
  念诵咒语三遍后,即观想金刚上师以及虚空中示现佛、法、僧三宝诸尊,互相融合,化为五色的大光明,灌入学者的顶窍,注满全身。由此会感觉到一切恶障不净化为黑色之气,从毛孔中—一排出,自己变得光明透彻,身心轻安,充满福慧。
  接着又要念诵四皈依真言一百零八遍或更多。
  最后发菩提心,即表示有着修炼密法必成的信念和功法圆满后一定回施有情众生的决心。 
  2、清净庄严的大供养法
  此法在藏传密宗中称“供养曼达”,为四加行法之一。藏密认为,修炼者必须通过供养金刚上师,以及佛、法、增三宝等,来表示自己的虔诚和敬意。但这种供养功法与一般的供养截然不同,它是靠意念将供品化为甘露,殊胜无比,正是清净庄严的妙供,因此称之为广大供养。供养之物有花、香、灯、茶、果等,但其重点在于手印、真言和观想。
  修炼者先结手印,手印的结法是:两手无名指相背立,两手中指平伸相叉,两手小指平伸相叉(均右在外)。次以两手食指钩两中指(右食指钩左中指,左食指钩右中指)。以两手大拇指按两手小指之端(右大拇指按左小指,左小拇指按右小指)。
  坐势为跏趺坐,念供养咒:嗡洒瓦达塔嘉塔依大磨,格日拉那曼扎拉钦,尼巴依达秘。
  观想自己手中有七珍八宝,充满了须弥山及东南西北四天。再观想这一切珍宝,全奉献给诸佛菩萨。
  然后,把手印向上提,在两眉中间印一下,即可散印。
  例如,我们要供养一朵花,先把这朵花印在脑海中,然后把这朵花想成一排花,想成宇宙上下方皆充满了这朵花。
  观想诸佛菩萨,每尊皆手握你奉献的一朵花,并充满宇宙太空。
  然后,心中默念供养咒,再将手触眉中间散印。
  以上就是通过观想由一变多,—一化现的重重无尽的供养法。
  3、克己、苦身、柔体之大礼拜法
  大礼拜法,也即俗称的“叩长头”,也是藏密功法中的一种动功,它以礼拜的方式,反复性地做五体投地的全身运动,所以,大礼拜法又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事实上大礼拜法也是一种表示修炼者的虔诚和虚心,防止贡高我慢的功法。所以,大礼拜法被认为是一种克己、苦身、柔体的法门。
  修行大礼拜法,先观想金刚上师及诸佛在面前,自己双手合十先置头顶,以表示成就无上觉悟的意思。其双手合十又表示合十地五道(注:五道,又称五趣。六道中排除阿修罗,便成为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种存在的境域)为一的意思。观想金刚上师诸佛额际放“唵”字白光,射入修炼者额际。再将手印置喉际,观想金刚上师及诸佛喉际放“阿”字红光,射入修炼者喉际。再将手印置心际,观想金刚上师及诸佛心际放“吽”字蓝光,射入修炼者心际。然后俯身散印,即分开两手,以手着地,双手平伸、向前推出,表示推开六道(注:六道,中五道加阿修罗为六道),直趋菩提境界,全身卧于拜垫之上,五体均以着地为准,又再合掌于顶,然后起身立正(注:五体,指人的四肢加头为五体)。如此循环,多多益善。另外,还可以半卧式,即双膝点地,双手掌贴地,然后额头触地即可起身立正。
  藏密要求作此礼拜时,随礼拜念诵咒语,咒语有礼佛咒、莲师赞、回向文等。
  礼佛咒为:
  唵,南摩曼祖师利耶,南摩苏师利耶,南摩乌达嘛师利耶梭哈。
  莲师赞为:
  三世请佛法界性,无量寿智我莲师。
  身语意业求加持,永离生死证性真。
  回向文为:
  上师三宝加持力,愿我疾成无上觉。
  度尽六道诸有情,皆共成就大菩提。
  在合掌做手印时,显宗密宗也有不同,显宗通常情况下一般以两手十指尖各相拄,手掌内空如塔形,这种合掌式手印称为普通合掌。而密宗的合掌式则称为特殊合掌,其具体作法有三种:
  1)两手十指尖各相拄,掌心内空。两大拇指上节弯曲,如佛龛形,两手拇指指尖,压于无名指下节,这是顶礼佛部请尊手印,因此称为菩提合掌。
  2)两手虚心合掌,两手大指和小指各相并。其余三指微开,如八叶莲花形,这是顶礼莲花部诸尊的手印,因此称为莲花合掌。
  3)两手相并,十指交叉,有指压左指,掌心内空,如五金刚杵交叉的形状。这是顶礼金刚部诸尊的手印,因此称为金刚合掌。
  礼拜时的观想也有许多种类,下面列举几种,可供选择:
  1)观想右手五指从大拇指数起,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即五波罗蜜,与左手的智慧波罗蜜相合,是为六度,依此直趋十地五道。观想右手方便与左手智慧,合而为一,即自身可从这方便与智慧之门中,成就色、法二身。
  2)观想左手是智慧,右手是方便,两手伏地时,用力前推,即以智慧的利剑,将八万四千烦恼,统统斩断后,用方便之舟船,将一切众生,渡到彼岸。
  3)观想有害于我的是四魔,即天魔、阴魔、欲魔、死魔,我今伏地用力一推,即将四魔驱逐,不再为害。
  4)观想本人化身万千,同时向虚空中的无数佛菩萨顶礼。
  以上四种观想法,可以选择其中较适合于自己的一二种,依照观想。此外还有密法上的观想,即右手为起分,左手为正分,两手相合,成就度脱之道。又有右手主脉五气息,与左手支脉五气息,二者相合,两脉气息,聚于心间,成就双入之道。这些观想的含义较深,最好向自己的金刚上师求援口诀。
  礼拜有着克服怠慢的作用,这种三门(注:三门,远离菩提障的三种门,即智慧门、慈悲门和方便门)全磕五体投地,加上多种存想有利于气功的修炼。现在许多人因缺少运动,往往有胃病、失眠等诸多慢性疾病,若依此法修行,则全身血脉畅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功能锻炼,比其他运动效果更好。这种一礼一赞,能使人心境特别平静,迅速进入虚静状态。藏密认为,人的两手掌、两膝间贯通全身督脉,每天礼拜时两手掌和两膝盖用力着地,使督脉松动,这样会使全身血脉流通。对于所有由气、胆、痰所引起的三方面的疾病有极好的防治作用,并且没有中风的疾患,一般人在临终时,都有全身抽筋的痛苦,如果平时修炼过这种磕十万遍大头的礼拜功夫,临终时就不会有风动抽筋的痛苦,而且死后会身软如绵。所以,藏密功法中将此作为初入法门中的重要功夫来加以修炼。而这种作为大礼拜功法的磕长头的具体情形,在西藏拉萨的转经路上常有机会亲眼目睹。那些磕长头的男女信徒,腿上套上用牛皮制成的护膝,两手则套着以硬木做成的护手板,严格按着磕长头的基本原则,在一种坦然自如的神态中完成着磕长头的每一个具有节奏性的动作。这一情形在非信教者看来,简直是一种折磨人的苦行。据考察,这些磕长头的信徒大都是从外地前来圣城拉萨朝拜的人,他们有机会能在拉萨转经路上磕长头,是一种福份、一种功德无量的行为。
  4、无量光明、遍照十方之妙音真言法
  此功法在藏密中称金刚心菩萨法,或称金刚萨埵真言法。这是藏密四加行法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法,被称为密教必修之法。
  金刚心菩萨,即金刚萨捶,这位神佛(菩萨)在藏密功法中被认为是诸部密法的主尊,可谓主管者。
  修炼金刚心菩萨法,以念诵咒语为主,但念诵咒语时还要观想金刚心菩萨身放五色无量光明,遍照十方,消除自己以及众生的诸多烦恼。具体修法如下。
  首先念诵四皈依咒(三遍):
  南摩格日贝,
  南摩布达雅。
  南摩达磨难,
  南摩僧伽雅。
  其次念诵发菩提心真言(三遍):
  唵?波地支达,别炸,洒麻雅阿吽。
  然后结手印;
  右手握拳,朝内,拇指压食指;左手握拳,朝外,食指压拇指置于胸前。
  以上预备工作完备后,观想空中现出金刚萨埵身体为白色,戴五佛冠,天衣重裙,种种宝物严饰其身,以跏趺坐于莲花月轮座上,右手忿怒印持金刚杵于心际,左手忿怒印持金刚铃于左腿际。其心际周围有百字咒轮围绕,此咒轮放白色光明,飞腾空中,成一个弧度,从修练者的顶门灌入全身。因此,修炼者的全身也现出大光明,全身的恶业恶念化为黑气,从周身毛孔中排了出去,于是修炼者遍体空明,得大禅乐。
  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咒二十一遍,念诵咒语时不结手印。百字明咒为:
  唵。巴泽萨埵洒麻雅。玛努巴拉雅。巴泽萨埵迭努巴,帝查杰多美巴娃,苏多卡约美巴娃。苏播查尤美巴娃。阿努拉多美巴娃。洒瓦希弟,美抓亚叉。洒瓦噶玛苏札美,吉觉些里雅格日,吽,哈哈哈哈火!巴噶文,沙瓦达他噶达,巴扎玛美孟札,巴札巴娃。玛哈洒玛亚,萨埵啊。
  以上主咒百字明咒念诵完毕后,再念诵短咒:唵?别札萨埵吽。短咒可随意多诵。
  咒语都念诵完后观想金刚萨埵化为一点白光,从修炼者的顶门进入心际,此时,金刚萨埵菩萨的身、语、意,也就是修炼者的身、语、意,二者合一,完全融合,于是修炼者变身为金刚萨埵菩萨。这是宇宙至上意识与修炼者自己心光完全合一,是很微妙的大相应。
  之后,出定回向,也就是说,结束修炼,发愿与众生共同成就佛道。
  修炼“四加行”功法有了一定基础后,可以进入本尊大法的修炼。
  5、修炼清净琉璃光法
  萨迦派拥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不动明王、度母、药师佛等多种本尊法。下面择其中药师佛本尊法作为萨迦派的代表性本尊大法来介绍。
  根据《密宗秘法》一书,药师佛本尊法主要观想释迦药师琉璃光七佛,配以念诵药师佛心咒。其具体修炼方法是,修炼者观想在自己面前虚空中,出现药师佛,全身蓝色,胸前现一蓝色种子字“吽”,放光射入自己身中。
  继观想自己正金刚跏趺坐,头顶上则坐有蓝色的药师佛。在蓝色药师佛顶上复有两尊白色药师佛重叠而坐。
  在第三尊药师佛顶上复有两尊粉红色药师佛重叠而坐。
  在第五尊药师佛顶上复有两尊黄色药师佛重叠而坐。
  这样在修炼者顶上坐有蓝、白、白、粉红、粉红、黄、黄等药师七佛。
  观想自己分身为无数人,在七佛坛前以供品作虔诚供养。
  继而,观想顶上药师佛第七尊化入第六尊,第六尊化入第五尊,第五尊化入第四尊,第四尊化入第三尊,第三尊化入第二尊,第二尊再化入蓝色药师佛身中。
  此时,蓝色药师佛放光,自我顶上往下溶入我身中,我也随之化成蓝色,而业障疾苦也随之往下排出体外,我即成为清净的琉璃色身。
  自观顶上“唵”字放白光,喉上“阿”字放红色光,心上“吽”字放蓝色光。
  念诵如下药师佛心咒(最少一百零八遍):
  达雅塔,唵贝下泽,贝下泽,
  玛哈贝下泽,热砸萨穆噶爹,梭哈。
  最后,观想自己坐在莲花座上,座上有月轮,月轮上有蓝色药师佛,即与我无二无别,在胸前有“吽”字,放着蓝色的光,光照十方。
  萨迦派主张最庄严的成果是觉。在此之前所获得的果是对身、语、意日益扩大的控制,自我之幻的逐渐消失和始终越来越高的识境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伴随着智慧的增长过程。现观到的神佛在何种程度上纯粹是臆想的,或者相反是相当于真正的普遍之力,这是一种见的问题。对此,《土观宗派源流》记载:“密教之见,即亲证内心实相之见。”这也是萨迦派所追求的目的。至于如何修习此见,《土观宗派源流》又记载:“修习此见,则应以三要资助其坚固引生利益。三要者:成境为心,成心为幻,成幻为无自性。”萨迦派就以道位之见安立为至高而超胜之见,并要求修炼者既要获得道果位,又要守护该教派的清净教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愈淡愈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