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2014/9/4    热度:271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一、佛学与学佛的根本意趣

  1. 表象上的歧异

  一般人初接触到佛学,一看大正藏、卍续藏、高丽藏‥‥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再看看内容,什么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禅、净、律、密。名相繁琐如过江之鲫,宗门森严如众岳之巅,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若是我们投注此一辈子的生命钻研进去,恐怕也只能汲出大海中的一瓢水,所知所得,真是微乎其微,佛学太难了吧!

  然而我们再看看学佛,在世尊正法时代,有很多外道,他们原来是根本不信佛,不学佛的。可是往往经佛陀三言两语的指点,立刻开悟,甚至当时证得小乘的极果———阿罗汉道。也有像愚路尊者,那种三个月背诵不出一个偈子的大笨蛋,在佛陀的教化下,也能很快开悟证果。又如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原也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而已,不知佛、不闻法,可是照样成为光大佛庭的一代龙象。

  2. 譬喻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不免纳闷,佛学和学佛间似乎有些歧异,不懂佛学的修行者也能开悟证果的,而一生穷研佛学的论师未必能明心见性。佛学与学佛这到底是什么回事?这两者之间,又是何等关系?以下我先举几个譬喻,然后再作说明:

  浊水喻

  假使一杯水脏了,杯内涵容了太多的细菌、淤泥、杂质,而我们期待这杯水能很快地变成究竟的清净纯洁,我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将杯中的污水完全倒出来,然后再注入清净的新水。

  朽宅喻

  又如一间房子已非常腐朽了,屋顶上雨漏不止,地板间泥泞不堪,而我们也是期待将它改建成一栋更坚固更庄严的大厦,我想最简捷稳当的办法,便是将旧宅连根拆除,然后重新打好地基,架上钢筋水泥。

  脓疮喻

  其次,又如一个人不幸害了疔疮,发脓作痛。那么想恢复健康最根本解决之道,便是将此疔疮用针划开,将那些脓血挤出后,再洗净伤口,然后敷药包扎。同理,若是有人病了,他便应该去找个医师,诊病服药,甚至开刀。

  3. 放下身心

  但为一切众生身心都是苦———生苦、病苦、老死苦;都是病———无明病、业障病、烦恼病。都是毒———贪毒、瞋毒、痴毒,这些病苦毒即如杯中的淤泥细菌,旧宅中的朽木澜土;创伤中的疔疮脓血。如我们希望解脱身心,得到涅槃寂静之乐,得到杯中满盈的清水,得到地表堂皇的殿宇,得到身体的健康与和悦。当然就是要先倒出杯中的污水,拆下旧宅中的朽木,挤出创口中的脓血。

  既然我们的身心,都是苦,都是病,都是毒,要解脱当然要放下此身心。然而要一般的众生直接放下身心,这却不容易。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一向执此身心为我,现在要他们一旦放下,有些人不信,他们认为现存的身心世界已经够美好了。有些人不敢———这个身心世界虽有种种痛苦和缺陷,可是毕竟是他们生命历程中最熟悉的伴侣,一旦将它放下,未来又不知是何等境地。这就好象:

  有些人虽可隐隐感受到自己身心有些苦痛病毒,可是讳疾忌医,他们明明知道,却又不愿直下承担,只要病痛还可忍受,他们决不愿屈就,去找医生诊断的。

  也有些人明明身心受着病毒,可是却根本不认为自己是病人,像梦中时不知自己在作梦、像喝醉的人不承认自己已醉了,像疯子以为自己比别人还正常,像蛆一般安于污浊臭秽的粪境中而自得其乐,从不矫首粪坑外的世界是多么开阔,多么缤纷,多么芬芳。

  也有些众生已经承认自己有病,而且迫切殷勤地希望很快的解脱此病苦,可是他们不信任任何一位医师,所以也就不能接受医师的诊断和治疗,结果一样,病苦依然,烦恼相续。

  也有些众生不但自知有病,更且主动地去看医生,可是他们怕吃药,良药苦口;怕开刀,生死不知。所以他们宁可吃些止痛药、镇静剂,苟延残喘,得过且过。

  4. 大小乘中的方便说法

  佛为了度化这些众生,于是为开种种方便。首先对于那些不承认自己有病的人,若是他们执着身体,于是佛说观身不净;若是他们执着心识,于是佛说观心无常;他们若是执着世间是常是乐,于是佛为说诸行无常,诸受是苦;他们若是执着世间有我、诸法是实,于是佛为说诸法无我,众缘皆空。众生贪悭,佛说布施;众生瞋恚,佛说慈悲;众生愚痴,佛说缘起。众生执着外境,佛说万法唯识;众生妄心散乱攀缘,佛说真心不生不灭。此一切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唯识及真常的教法,其始终一贯的目的,便是要众生放下病毒的身心,放下染浊的世乐,而趣向涅槃寂静的大道。

  其次对那些自知有病,但却不能信服医师的患者,于是佛为说自己在因地种种发心,累累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无一不是为了成就众生。以及现今得成佛果,智慧无边,功德圆满,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用以长养众生的信根,而期待他们慢慢成长出修行的道果。

  其次,对那些能接受医师诊断,但是怕吃药、怕开刀的患者;于是佛为说菩萨种种不可思议智慧福德,不可思议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用以激励众生的道心,坚固众生的道行。

  5. 结论

  以上种种言说,种种方便,无一不是为了安抚众生,为了开示众生,为了激励众生,放下彼染浊病毒的身心和世乐,而趣向涅槃解脱之彼岸。因此对一个善根深厚的学佛者,他能因佛陀的三言两语,即能顿时用药,顿时倒出那杯中染浊病毒的污水,顿时放下彼无明烦恼的身心,则以上种种言说方便,都是多余。

  因此在释迦时代,一个从不信佛,从不闻法的人,能顿时证得阿罗汉果,这倒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神奇,同样对于在末法时代,那些终生研经析论的佛教学者,不能见性,不得解脱自在,也是平常得很。这就好比一个不懂生理、病理、药理的患者,只要他肯接受诊断,安心用药,一样可以得到健康解脱的境地。而另一个精通医药诊断的佛教论师,却反而不知用药———放下身心执着,所以依然无明覆蔽,烦恼相续。从以上论述、学佛或参禅的不二道径便是放下此假身及妄心。

  二、放下后的世界

  1. 疑问

  放下!放下!放下后又是何等世界?心放下,是否同于草木土石般地无知无觉呢?身放下,是否同于虚空大气般地无质无能呢?放下身心与死亡、无记又有什么区别?

  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乘起信论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我们知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仍是现身说法,普度众生。而历代祖师,在明心见性后,也是以种种言说、方便、善巧,来弘法度生。故放下身心,不但不成为顽石枯木般地昏昧不灵,反而更成就其大智慧、大慈悲、大方便、大精进,何以故?

  2. 保障的双重意义

  中国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保障,「保」当然是保护。「障」呢?障碍也。既保又障,多保多障,故曰保障。一个母亲若是过份地溺爱子女,事事物物都为他设想安排,饭来张口,茶来伸手,天大的事,有父母撑着,表面看来,那子女很幸福、很安全,可是实际上他丧失了独立自主和称机应变的能力。永远地,他只能像婴儿般地蜷伏在父母脚边,而不能跨出家门一步。又如一个人,贪生怕死,什么新的人,新的事物,新的地方,他都畏惧不敢前去探个究竟。日日夜夜,像囚犯一般被幽禁于无形的监牢之中,也许他很安全,然而这个安全又有什么意义呢?

  众生无始来的无明我执亦是如此,执此假身为我,故拚命保护此色身,怕它冷、怕它热、怕它过饱、怕它捱饿、怕它跌倒、怕它受伤。像那可怜的父母拚命保护自己的儿女,把自己忙得神魂颠倒,然而儿女却也只是萎弱浑噩而已。众生执此妄心为我,拚命保护此妄心,怕它忧、怕它愁、怕受谤毁、怕受嫉妒、怕它迷失、怕它受损,于是像囚犯一般,他将自己关闭于永不见天日的地牢中。作茧自缚,良可叹也!

  老子有言:「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又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又有:「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有保必有障,有执着、贪染,则必烦恼、系缚、生死。无保才无障,放下、随缘、则自在、解脱、涅槃也。

  3. 放下得全体

  放下身心如蚕破茧而出,光明、广阔、缤纷、灿烂的世界立刻映现在眼前,智慧、神通、慈悲、方便、功德圆满。以下图示:

  第一图示中,一般人最直觉能感受到的便是此世物的存在:世物就时而言,亘延千古;就空而言,包涵万物。故范围至大而居最外层。世物之中,有我此色身:此身就时而言,长不过百岁;就空而言,高不出七尺。范围已小矣,故居次层。色身之中,有五官用以触受五尘,于是意生焉,故妄心又居更次层。真心为假身及妄心之所覆蔽,更为幽隐而不现,故居最内层。第一图示中,为一般凡夫所感受到的身心世界。

  第二图示中,世物虽五彩缤纷,然而需靠我们五官去觉知。五官本附属于色身,故以作用言,世物居最内层。假身次之,假身之五官虽能察知万物,而作用时间只是剎那的现在,积而言之,也不过百年;作用空间不出几里方圆,积而成之,平生所见,亦极有限。而妄心能一念之中,分别三世十方一切物———有形、无形、可见不可见,故其作用较色身广大多矣,故位居次外层。真心不动,包容太虚,比之妄心剎那生灭起落,又至广阔矣,故居最外层。以上第二图示是圣贤所体证到的身心世界。

  不管第一图示或第二图示,在真心和世物间总有二道重关———妄心、假身。妄心的分别有偏见与情结,假身的感受有错觉与幻觉。但为存在妄心假身这二个隔阂,故真心永远接触不到诸法实相,世物总是被扭曲被变形。真心永远发挥不出造化万物的功效。如隔靴搔痒。总之因为假身与妄心的作梗,真心不能知物,不能用物。

  所以当我们一旦放下妄心和假身,便成为第三图示,真心和实物互为交融,心物合一,能所双泯。天台曰: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华严曰:一真法界心,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即此之谓也。智慧无边,神通无限。

  总之,放下妄心即见真心,真心无烦恼;放下假身即成法身,法身无生死。了生死、断烦恼,现证真心法身,岂不是我们学佛参禅的根本旨趣。故曰学佛、参禅的不二法门,乃放下假身与妄心。

  三、如何放下

  1. 放不下

  说放下、论放下,放下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自古以来,能够说放便放,一了百了的修行者,真是微乎其微。尽管我们口口声声说放下、无我、空、不分别,然而时时处处却又是放不下、有我、执着、分别。

  以生活为例,我们都知贪、瞋、痴、慢,是造成烦恼的大毒,然而见可欲而心不动者,身居逆境而不瞋恚抱怨者,时时以缘起因果观照万事万物而不起偏见、那见者,于被称赞令誉而不起狂妄傲慢者,究有几人?能有几时?

  其次再以修定为例,修定时不管我们用的是什么法门,念佛也罢!持咒也罢!参禅或数息也罢!能于方法中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绵绵密密,稳稳当当者,竟有几时?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不是挂念着身体的酸、痛、麻、暖、凉、滑、痒等现象,便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我是非中浮沉打转。

  若说提起不容易,还犹有可说,怎么连放下也这么困难?经云:无始无明,惑业烦恼,念念相续,如转火轮。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过去我们由于无明颠倒所造作的种种妄知邪见及身心习气,正如种种丝结缠绕着我们,正如种种缰绳牵引着我们,正如种种动能驱策着我们,正如种种威势逼迫着我们,因此虽或有人发意挽狂澜于既倒,而终究能不随风披靡,不顺波逐流者,竟百不一二。

  虽然业力不可思议,然而愿力亦不可思议,定力及智慧力并皆不可思议。故放下虽不容易,然而只要我们发起深切的大愿,修习湛澄的禅定及成就无上的智慧,终究能放下彼妄心假身之染毒而清净自在。

  2. 修行———学习放下

  发愿修此放下,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为在生活中,于行住坐卧、动心起念之间,对境征心,回光返照。问我的一切身业心行,是与贪瞋痴慢疑相应?或与不净、无常、苦、空、无我、缘起、唯识、真心、涅槃相应。身有否妄作,心是否攀缘?以此日夜修习,身心慢慢调伏,此为渐教。

  其次为顿教,先习定,制妄心于一处;然后再破此妄心而成清净自在,广大圆满的真常心。

  经云:使汝流转,心目为咎,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当要,知贼所在。

  我们常听闻,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而此烦恼贼之所源,即生灭的妄心。然而要以智慧剑斩破彼杂染之妄心,谈何容易。盖此妄心可以前念为圣贤,后念为盗贼;可以上念在东方琉璃世界,下念在西方极乐净土,来去如电,疾不留影。

  俗谓心猿意马,猿不绑紧,马不系牢,要伤之已不容易了,更何况要斩彼奔逝如电之妄心。所以不修习禅定而想求开悟,则为不可能的事。修定,先将散心、乱心、昏沉心,收摄成一心,然后再破此一心为无心,虚空粉碎,大地尘埃,光音无限,清净自在。

  坛经云:禅不在坐,坐非是禅。是的,光将猿、马绑得紧紧的,系得牢牢的,并不意谓已将妄心破除了。定只能伏而不能断。然而不伏则不断,无定则无悟。故曰:坐非是禅,禅不离坐。

  目下有很多学佛者,对于禅,抱着无比的好奇和兴趣,然而他们不过在繁杂的公案和唠叨的语录中翻箱倒柜,移花接木,想由此析出禅家风味,那也不过痴人呓梦而已。经云:以生灭分别妄心,求成不生不灭的真常心性,如煮沙,欲成佳肴,纵经千劫,无有是处。

  故诚敬奉劝诸位:老实修定,切确放下。

  (禅七心得报告之二.讲于中国佛教居士会)

----------------------------------------------------------------------------------------------------------------

更多果煜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不能违背自然,违背自然就出了毛病。你看人的身体,父母生下来,这个身体各个器官的运作它是自然的,你要违反自然,你要把它改变,那你的麻烦就大了。有些人要改变容貌,她到美容院美容。有很多人美容几个月之后不敢见人,面目全非,这是违反自然最明显的例子。佛教给我们美容的方法是最好,相随心转,你的心善,相貌就善,你的心美,相貌就美,相随心转,这个方法是与自然法则相应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