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文集: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
2014/9/4   热度:1393
净土宗文集: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学人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本经不管是在大乘的经典,或者是在净土的经典当中,都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讲本经之前我想先作两点的说明。第一点,我们先来说明一下这个净土宗的特色。佛法把宇宙人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属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另外一个部分是内在的心灵世界。佛法的因缘观,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世界所变现的,也就是说,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一时的、暂时的因缘;而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长久的。也就是说,你现在的环境可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那么这都是暂时的因缘,只要你熬过去它就会变化。但是你内心产生的障碍,如果你不加以处理,它这种障碍会生生世世地跟随着你。你今生受到这种心灵的折磨,你来生亦复如是。所以佛法的修学重点,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它不是在处理外在的世界,它是在处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世界。 这个处理内心的世界,我们大方向从大乘的法门当中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圣道法门,另一个是净土法门。圣道法门在处理内心的世界,它主要是安住在空性,也就是说你必须透过思维无常、无我的真理,创造一个空性的真理在心中,然后把你这个躁动的心、明了的心,慢慢地安住到这个空性里面去——把心带回家,那么在空性当中化解心中的执取而离苦得乐。另外一个净土法门,它安住的点不是空性,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以佛的功德当作我们安住的处所。你心中要创造一个阿弥陀佛的功德,然后你的心进入到这个功德里面去安住。 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安住空性,一个是安住佛德。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难易的差别,一个是困难,一个是容易。如果你选择安住在空性,那么你不是今生可以成就,要多生多劫;如果我们选择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功德,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今生你决定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知道净土法门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当中,它的特点,一言以蔽之——下手易,成就高。空性的法门是违背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我们的心经常都是在有相的因缘分别;而你安住在弥陀的功德,它是一个有相行,它并没有违背我们过去的思考,所以它的下手是容易多了。但是它的成就是能够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直接成佛。所以当我们选择了净土法门,它的特点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修行特别容易,而果地的功德特别的高。这是净土宗的一个特色。 第二点我们来谈谈本经的特色。净土法门,我们前面讲过下手易、成就高,而且在整个中国佛教当中,两千年的历史,其实修学净土的人特别的多。但是我们发觉一个事实:成功的人并不是非常的多,这是一个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修净土的人有一个通病——往往并不重视教义。即使你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片段式的、粗浅的概念——你听某一个法师讲开示,把很多很多片段的开示在心中自己组合起来一个概念。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没有真实的了解,就很难产生一种真实的归依,所以我们就很难抗拒我们的妄想。所以我们在净土宗的一个失败点,就是大家忽略了如何来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我们讲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的一个正确的归命的方法,缺乏了。我们讲一切法因缘生,你缺乏一个正确的因缘,你就得不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在整个净土教义的研究,本经是非常重要的。印光大师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文简意赅,辞约理富——文字很简要,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在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当中,如果你有志于有次第地研究净土法门的功德是怎么成就的,我如何能够让我的心进入到弥陀的功德,那么本经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所花的时间最少,但是它的内容可以说相当的完整。所以我们这次选择《阿弥陀经》的宗旨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详细地、很有次第地介绍净土法门的特色、净土法门修学的方法跟它果地的功德的差异,这个是我们开这个课程的主要目的。 我们现在看讲义,这个讲义的标题是《<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这个导读,其实里面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摘录出来的。将释此经大分为四,我们解释本经有四大科:第一个解释经题,这是历代的祖师大德讲经的一个通则,先解释本经的经题,这个经题有总持一部经的要义;第二个经文大意,前面的经题是偏重在教理的研究,这个大意是讲到本经有那些修学的方法,我们把这个修学的方法先作一个纲要的说明;第三个就正式地随文解释,随着经文来解释其中的义理;第四是结示劝修,我们讲完本经,我们引用古德的两个偈颂,把这样的修学概念作一个总结。这就是我们解释本经的四个主题。 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解释经题。请大家翻开第二面,解释经题呢,本经的经题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别题,就是这部经各别的名称;第二个是通题,共通的名称。各别的名称就是佛说阿弥陀,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分成三部分来解释。 先解释佛,什么是佛呢?佛者觉也,具足三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行圆满,即此土能说之教主,释迦牟尼佛。我们一个佛弟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学佛,但是什么是佛呢?到底我们在跟佛学什么呢?就是学习内心的觉悟。当然刚开始是先求自身的觉悟,你内心的自觉的功能,把它启发起来。 从佛法的角度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接受外境的碰撞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直觉性的,我们称为妄想,这是一种情绪的直觉的反映。那么从佛法的角度,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妄想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妄想的背后培养一个觉照的力量。印光大师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那么觉照什么呢?就是对真理的觉照。我们妄想生起了,我想要去做什么事——慢一点,你开始产生觉照。 这个觉照的力量,在佛法当中有三个次第,第一个讲自觉。自觉到底是觉悟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觉悟业果的道理,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有很多差别的果报,有些人富贵,有些人贫穷,很多的差别。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于前生的业力所创造的,所以佛法的因果思想是讲三世因果。我们过去造了业,创造今生的果报;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的时候又创造了一个业力,又招感来生的果报。从因果的思维,我们在内心当中产生了两种力量:第一个是反省的力量,第二个是克制的力量。反省的力量就是说,我们遇到果报的出现,我们一般人如果没有产生觉照,往往是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为什么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们的内心可以包天包地,但是容不下心中的不平衡。为什么这样一个灾难的事情会在我生命中出现?我们习惯性会把这个痛苦、灾难,把它推给是某某人造成的,是某种事情引生的,所以才给我痛苦。这种不平衡的心态在我们心中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产生很多的痛苦。 当然学佛人,我们讲过,第一个念头是可以允许的,我们直觉性的妄想我们是控制不住的。根尘接触产生一个识,这第一个念头是可以理解的。身为一个凡夫,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要赶快启动内心的觉照——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个对业果思维的人,他会把所有的过错反求诸己。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今生的果报,是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这个果报是前生的我创造的,我没有第二句话。这个时候你透过这样的思惟,化解心中的不平衡,你会甘心地承受。所以我们对业果的思考最大的作用就是会产生反省,我们遇到事情先不要讲谁对谁错,反省自己。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第二种力量就是克制的力量,前面是讲果报,这是讲因地。我们在人世的生命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诱惑,尤其现代人的诱惑比以前更多了,我们会想做一些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当然诸位都知道从法律的层次,其实很多的事情是禁止不了的。修行人他能够产生一种克制力,主要是通过业果的思维。因为我不想来生造成痛苦,我不想来生到三恶道去,所以我必须克制我错误的想法,克制我错误的行为。因为前生的我创造了今生的我,而今生的我又创造来生的我。所以我们在思考生命不是只看到今生,我们看到了来生。我们知道我们今生所造的每一个事情,一定会影响到我来生的生命。我们怕来生招感痛苦,所以勉强自己断恶修善。 所以我们透过业果的思维产生反省的力量,产生克制的力量。这个都是透过真理的观察才能产生的力量,然后把这个妄想慢慢地调伏。这个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业果的思考,第二个思考是空性的思考。如果我们只是在有相的因缘不断地分别,我们感觉到内心躁动不安,因为这个因果的事相都是得失好坏的对立。为了让内心更加安稳,我们开始思维整个因缘变化当中,它有一个不变化的体,叫作空性,我们找到这个空性安住下来。所以第二个思考就是我空、法空的思考。那么前面的业果是有相的思考,空性是无相的思考,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从这个空性的思考来消灭我们心中有所得的分别。 第三种思考就更高了,叫中道实相的思考,它不偏有,也不偏空,走的是第三条路,中道的思想。前面的业果思考是人天的法门,空性的思考是二乘的法门,大乘的菩萨是不偏空也不着有的中道思考。所以诸位我们在研究大乘经典你发觉,大乘佛法在思考人生是双向思考。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一句话的,都是讲两句话的。它如果说犹如莲花不着水,一定会讲亦如日月不住空;它告诉你无住,它会告诉你无住当中要生心。所以你从大乘经典的学习你会发觉,它每一件事情都是双向思考,它走的是第三条路,中道的路。所以我们从大乘佛法的真理的观照,我们开始以真理来要求自己,所谓的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凡事尽心尽力当然是从因果的思考,我们要断恶修善;但是断恶修善的过程当中,对结果不要太重视,生命的重点在过程,这个是空性的思考。所以大乘佛法是把有相的智慧跟空性的智慧两个同时来看人生,把空、有同时来看人生而得到一个人生的平衡。也就是说生命的重点在过程而不在结果,你只要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不要考虑太多的结果。 所以这个觉悟的意思,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过去没有学佛之前的心态是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心跟外境接触,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心随妄转,你根本没有所谓觉照力的。这种人要是去算命是把一生算得死死的,很清楚的,心随妄转,跟着感觉走。我们从一个我想要做的事情而升华成我要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学佛,你说你怎么知道你学佛这么多年你进步了呢?你发觉我想要做的事情慢慢减少,而我应该做的事情慢慢增加,你对人生的观照力加强,你的克制力加强了,你的生命开始变化了,你的生命是往光明的地方趋向了。而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力量呢?因为你产生对生命的观察,克制你心中的妄想而产生了解脱。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也做慈善事业,其他的宗教也做慈善事业。但是其他的宗教做慈善事业的时候,他心中没有对道的观察,心中没有道,没有觉悟。而我们在做慈善事业的时候,念念之间是有道的观察,所以我们知道,你学佛成败的标准,不是说你造了多少善业,因为这个是生灭,而是说你在内心当中培养了多少的觉照功能,你是不是能够足以去克制你的妄想。你的妄想改变了,你的命运就改变了。如果你还克制不了你的妄想,那么我们就很难去跳脱这个生命的水流的力量。所以我们讲,学佛就是你一定要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觉悟的功能。 第二个觉他。等到你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以后,你要知道有很多人还在颠倒当中,还在做梦当中,他还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他还在跟着感觉走。这个时候我们有责任透过语言文字,透过善巧方便来开启他心中的光明,这个就是觉他。我们有责任来帮助众生觉悟。 第三个是觉行圆满。我们自身的觉悟,我心中的光明点亮了,我们也把众生的光明点亮了,这件事情叫作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叫作佛。当然前面所说的佛是一个总相的说明,这个地方所说的佛是其中的一个别相,就是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说本经的宣说者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佛陀,不是菩萨宣说的,也不是阿罗汉宣说的,这个是讲道能说之人。 这以下我们看这个说字: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之法,令究竟解脱,故悦也。这个说在古人跟这个喜悦的悦是相通的。所以这个说字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欢喜,第二个是宣说。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看到众生的成佛因缘成熟了,他以欢喜心来宣说这个成佛的净土法门,使令我们解脱。 当然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众生的成佛机熟。这段在祖师的开示说,什么叫众生的成佛机熟?你怎么知道你现在离开三界的机熟了?你离开痛苦的因缘成熟了?就是你心中能够培养一种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的力量,这表示你离开痛苦的因缘成熟了。当然这是要通过我们后面的学习,你要如何能够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我们再看第三点,阿弥陀。前面的佛是能说之人,这个地方是所说之人。阿弥陀是印度话直接翻过来的,本义是无量,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就是说这尊佛具足了无量的功德庄严。那么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把这个阿弥陀佛的功德归纳成两种,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讲,你研究这部经的重点就是了解什么叫作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不了解这四个字,你不能当作归依境的。 我们简单讲一下,这个无量光的意思是表示一种依报的国土,一个广大的依报的国土;无量寿表示一个正报,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所以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加起来就是一种净土的依报、正报的庄严。这句阿弥陀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接触的时候,念念之间创造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产生一个这样的力量。那么这个叫作无量光,无量寿。 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这个阿弥陀指的是西方净土的导师,因地发了四十八愿,来接引这些三界的众生,使令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往生呢?永皆不退者也。我们到经文的时候会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每一种庄严都具足两种功德:第一个是安乐的功德,第二个是清净的功德,清净的意思就是不退转。 极乐世界跟诸天最大的差别,就是诸天的快乐是安乐但是不清净,它会让你退转。你的心跟诸天的果报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快乐的感受。但这个感受会带动你心中的烦恼,贪欲的烦恼、嗔恚的烦恼,所以你在享受果报的当下也在累积罪业,结果果报结束之后就堕落了,所以这个果报是有堕落的力量,所以佛陀对诸天不赞叹,因为这个快乐的本身夹带着过失。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同于诸天的,因为它的快乐本身是有一种圣道的力量。我们今天到了八功德水去沐浴,或者是欣赏这个鸟类的庄严,我们内心跟极乐世界的庄严接触的时候,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极乐世界它的特点就是,它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它的道业是同时增上的,所以叫不退转。 我想每一个人往生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极乐世界,往生净土最大的动机是为了不退转而去的,因为极乐世界是为了圣道安立的。这个退转是什么?我们简单说明一下。我们一个初心的菩萨,在唯识学说是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资粮位的菩萨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圣道还不相应,所以我们必须要忏悔业障,积聚资粮。我们刚开示是仰仗一念的信心,我相信三宝的功德会加被我,我相信我做得到。所以依止这样的信心每天忏除业障,积聚资粮,慢慢地前进,这叫资粮位的菩萨。 唯识学上说资粮位的菩萨最大的困扰,是三界的分段生死,这一段最难过去。只要这关过去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所以这个成佛之道最难是什么?三界这一关。三界这一关为什么资粮位的菩萨很难冲过去呢?就是这个死亡的问题很严重。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刚开始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每天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眼睛打开了,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但是你开始修行有一点功力的时候,哇!死掉了;死掉的时候,你又换了一个新的生命,然后你前生的记忆完全消失掉;你必须重新开始又面对一个新的生命、新的环境,你又开始糊里糊涂的;等到你三十岁、四十岁学佛以后,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等到你身心世界、人生的经验最成熟了,佛法的修学也上路了,又死掉了;来生再来又重新开始……所以死亡使令我们的功力,凡夫戒定慧的功力,不能把它累积起来,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在流传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修了很多生了,但是因为我们面临死亡以后,我们的修行又重新从零开始。就好像烧开水,烧到有一点声音了,还没沸腾的时候你把它关掉,等到冷却再重新烧。 所以这个退转,蕅益大师讲一句话非常的透彻。蕅益大师说: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尽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意现生出樊笼。蕅益大师说我现在的功力要面对无始的业力,惑业求断,要断除惑业就好像你做那个陶瓷之器,这个坯器你要做之前用泥土把它捏成形状,然后拿去烧,但是你还没有烧的时候叫坯器。但是你还来不及烧的时候,下一场雨这个泥土花瓶的形状又恢复成泥土了,前功尽弃了。所以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尽前功。所以蕅益大师近晚年的时候,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意现生出樊笼,他必须要找到一个更好修学的环境,不能在三界再待下去了,因为这个死亡对我们产生太大的干扰。所以诸位要知道,其实你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的目的不是享受极乐世界的安乐,而是成就一种三不退,永不退转的力量,这个地方是先标出极乐世界的特色,永皆不退者也。 前面是一个别题,佛说阿弥陀,以下我们看这个通名,每一部经的共通的名称都叫作经。一切金口通名为经,此有五义:一结鬘、二显示、三绳墨、四出生、五涌泉。 这个经的意思,就是它是不能改变的,真实不变谓之经,所以用金口,这个黄金是不容易改变的,这个是经典所诠释的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不随时空而改变叫经。具足来说在《阿毗达摩杂集论》,说经有五种意思,这五种意思,天台宗智者大师把它判作教、行、理。我们简单地说明一下。教经,一部经一定有它的语言文字,所谓的教。那么这语言文字有两个特色:一个是结鬘,第二个是显示。 这个经典是佛陀宣说的,但是佛陀在宣说经典的时候是到处游化的,佛陀在这个地方讲一段,在另一个地方讲一段。等到佛陀灭度以后弟子把它结集起来,就好像花鬘本来是散落地上,我们用线把它结合起来,变成一个花圈。所以这个结鬘的意思就是说,经典的文字是弟子们在佛灭度以后加以结集而成的,就叫结鬘。 第二个显示,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呢?显示真理。道本不可说,道理只能够意会,不能言谈。但是佛陀要把他心中的道,传到我们心中,变成我们心中也要有的道,必须要开方便门,就是透过语言文字。你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这句话里面有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里面也是有道。当然这个道是文字的道,但是你那个明了的心不断地去思维这句话的时候,你就能够把文字的道转成你心中的道,所以某甲心中的道要传给某乙的时候,他的中间的过程就是靠文字。所以这个文字,这个教法,有显示真理的作用,从文字的道,跑到你的心中,转成你心中的道。所以这个结鬘跟显示是约着教法来说。 第三个绳墨是讲行,行动的行,修行的行。从修行的角度,这个经扮演什么特色呢?它是绳墨。我们过去造房子,需要先打一条线,我们知道我们房子必须盖在哪里。这个绳墨是一个标准,就是我们的行为,以佛陀所说的经典来当作什么事该作,什么事不该作的一个标准。所以经典有绳墨的意思,因为它能够匡正我们的过失。 第四个是出生,第五个是涌泉,这个地方是讲理经,教、行、理,这个是讲结果、功德。我们透过文字的思维,透过这个绳墨的修行,我们内心能够出生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所以我们透过修行以后会产生安乐跟解脱两种的功德,这是出生。 第五个是涌泉,这个涌泉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经典对我们的功德是不断地像这个泉白天涌出,晚上也涌出。所以我们对经典的学习跟看报纸是不一样的,报纸看一次就丢掉了。经典的学习要不断地听闻、不断地思维,因为你每一次的听闻思维,内心当中就像涌泉,会产生很多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你每一次的听闻都产生一种功德,所以经典的特色是无量义,它的意思是无穷的,你每一次的学习,感受、体会都会增上,这叫涌泉。 我们作一个总结:《佛说阿弥陀经》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佛陀,他以欢喜心来介绍极乐世界的因地的功德跟果地的功德。什么叫作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什么叫作极乐世界的因地功德,就是赞叹净土的因果。这是经题的介绍。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面:二、经文大意。 我们前面一科介绍的是经题,这一科就讲到本经的修学纲要。我们每一个修行人的心中是有两种力量的,一种是虚妄的力量,就是我们心中很多的欲望,妄想的力量;第二个是我们听闻佛法,如法地修学以后所创造的另外一种力量,这个是一种正念的力量。所有的修行人你都要想办法使令你正念的力量强过你妄想的力量,你的修行才算成功的。不管你今天做了多少的事业,多少的善法,当你的正念没办法克服妄想的时候,你的修行就是失败的。所以整个修行就是要以正念来调伏妄想。 从本经的角度,到底我们要怎么栽培净土的正念?我相信这个正念在每一个宗派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就从本经的角度,从净土宗的角度,到底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正念?这个就是我们要说的经文大意,这个当中有两科,第一科是总标,第二科是别示。我们先看总标的地方: 信愿持名,一经大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简单扼要地把本经修学的正念作一个说明。我们先看第一段,本经的修学是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信愿,第二个是持名,这是整部经的修学大纲。净土法门,诸位要知道,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所有本尊相应的法门的特色,就是说你的修学成功不是你有多大的功德,而你能够跟你本尊的功德感应道交,你能够使令你的心进入到本尊的功德,得到本尊的救拔。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你对本尊的功德产生信心,产生一种愿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信愿;第二个是你不断地忆念他的圣号,持名。所以在净土宗,我们整个修行的特点就是,你要想办法让你的心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样当然就是信愿跟持名。 信愿跟持名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看第二段: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蕅益大师进一步说,这个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持名是一种禅定的修学。我们先讲信愿,你今天要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要很正确地去观照极乐世界的功德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如果你念阿弥陀佛只是想要今生消灾延寿,你心中没有一个愿望,没有一个远景,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其实这个是不能构成感应道交的,因为你因缘不具足。所以念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的本身它的前面要有一个观照力,这个佛号本身要有一个观照力,这就是信愿。那么第二个就是你的专注力,你如何来调伏你眼前的妄想?一个是对未来目标的设定,一个是对当下妄想的调伏。所以对未来目标的设定叫信愿,对眼前妄想的调伏叫持名,这两个是互相配合的。 那么总而言之,你修净土要成功,你就做两件事,你的目标设定了没有?你来生的目标是不是规划好了?第二个,你眼前的妄想是不是调伏了?那么蕅益大师就把这两个关系讲得更透彻了,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那么如果说要判断你今生是不是要往生?他判断的标准就是你心中的愿望,往生的愿望是不是坚定?至于你往生以后,你的品位是上品、中品、下品,就看你念佛的功力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信愿是决定往生与否,持名决定品位的高下。 我在台湾曾经遇到一个一贯道的信徒。这一贯道的信徒,他跟我讲他平常很喜欢念佛,我说:你怎么喜欢念佛呢?他说:师父啊,我是一个生意人,整天忙着应付很多客户。晚上我静下来,我觉得我念阿弥陀佛,很快能够把我的心安定下来。以念佛来安定内心,持名,这个人已经在执持弥陀的圣号。我进一步问他说:你相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他能够救拔你到净土去,你相信吗?你是不是做好来生往生净土的准备?他跟我讲,他完全不相信,他也不想求生净土。所以他这个佛号,对他的力量,顶多是今生的趋吉避凶,如此而已,不能产生一种往生的力量,不可以。所以每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内心,他产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人的心中操作,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只是产生一种今生的安乐,给你今生的安乐,给你吃个小糖果、小蛋糕,如此而已。 这个佛号,在一个有智慧人的心中操作,它不但让你今生趋吉避凶,它临终的时候能够救拔你到净土去,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心理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因为,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中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信愿跟持名,我们从往生的角度来说,净土法门是偏重信愿,你看这个净土宗的执持名号,这个专注力的最低标准,临终十念就够了,十念的相续;但是净土宗对于你对阿弥陀佛那个归依的心,那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你很明确地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要很明确的。念兹在兹,不得暂忘,任何的时候不能忘掉你来生要去哪里。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体力有限,你要掌握跟弥陀感应的重点在哪里?因为这个佛号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这个佛号也可能变成人天福报,也可能变成往生净土,重点在于你对弥陀的归依。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当然到了经文会详细地说明。 那么慧行是前导,行行是正修,如目足双运。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产生一个强烈的观照力,这个观照力叫作信愿,是整个佛号的前导。前导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前面要往左转,往右转,我的目标在哪里很明确,我为什么要念这一句佛号,他有很强烈的目标来引导我们。那么这个念佛,行行,执持名号这种专注力是一种正修,一个眼睛,一个脚,这两个相互的合作使令我们达到最后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其实我们两种力量都需要,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 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大家作参考。在《净土圣贤录》讲到在明朝有一个叫黄言福,黄居士,这个人是一个读书人。当然,久读圣贤之书,他也就考上了功名,在地方上做一个小官。但是因为工作的忙碌,就得到了肺病。肺病后来越来越严重,就把工作辞掉,在家养病。后来有一天,他的小舅子,就是他太太的弟弟来看他。看到这个黄居士,就说姐夫啊!我看你的病是病得不轻啊!他说是啊!我这个肺病是一天比一天严重啊!这个小舅子就说,那这样子,你与其在这个地方生病,倒不如我们去,在某一个地方有念佛共修,我们去参加念佛共修。这个黄居士就说好啊,反正这个病在当时是没有药可以医的,看看佛力有没有办法医我的病。那么他就跟这个小舅子参加了念佛共修,几次专注的念佛,果然病情有好转。但是他一放松的时候,病又生起来。所以他参加念佛以后,他的病就起起伏伏的。那么就这样拖着啦,有时候念佛病就好一点,要是一放松,这个病又现前。 等到有一天,他的小舅子跟他在客厅坐,这个小舅子就突然问他说:姐夫,你有没有想到你来生要去哪里?这个时候,这个黄居士,猛然大悟。他说:我在念佛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来生的问题,我念佛的目的就是把我的病治好,我要继续活下去。所以他心中所住的是住在现在,住在眼前的色身。他念佛的宗旨是把病痛治好,如此而已;他并没有做好来生的规划,也就是说他念这句佛号并没有信愿。所以他这个时候开始修正他的想法,他的心中念佛的时候已经不是以色身为住,开始住到来生去了,以极乐世界的功德当他心中的归依处。那么这个时候他念佛的时候,因缘改变了。他从那次想法改变,把这个心住在今世的色身,改在住在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他念了七天就往生了。 那么在往生的时候,书上说,七天的专注念佛,最后异香满室,安然坐化。整个房间都有莲花的香味,这个是不容易的,而且是很安祥地坐化。那么当然,我们会想到说,这个黄居士他同样念这句佛号,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探讨:第一个阶段在念佛的时候,其实他是没有目标的,他并没有考虑到来生的问题,把今生看得非常的重要,他是把佛号当作一个治病的工具,他对娑婆世界并没有想要放下的;那么等到他心念改变了,开始知道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把心放到未来,放到极乐世界以后,那么这个时候他佛号真正的救拔力量开始启动,七天而已他的寿命就结束了,念到异香满室安然坐化。所以这句佛号,你在念的时候,你心中准备好了没有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的目标的设定。 我们的生命有过去、现在跟未来三个阶段。下等人是活在过去,你看有些人他讲话都讲过去的事情,他心中的忆念都是忆念过去的事,这种人没办法突破的,一个人一天到晚回忆过去就失掉了未来,所以一个下等人,佛法认为一个老是活在过去的人是最糟糕的;中等人活在现在,他知道过去是不能改变的,他努力地经营现在,让今生活得更好,当然是很难得,但是他对未来目标是没有远景的,中等人活在现在;上等人活在未来,我现在的生命活得不够好,但是我心中有一个目标来引导我,诸位要知道,净土宗的修学者,你的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的心要住在哪里,你知道吗?你的心是住在未来!修净土宗的人,基本上对今生是抱持一个放弃的心态,我今暂做娑婆客,只是把今生当作一个生命的过程,一个客人;不久莲池会上人,所以你如果把今生的生命咬得死死的,你心还是住在今生,其实你念佛对你来说不能产生一个救拔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执持名号是决定你品位的高下,但是你心中对往生的意愿,是决定你往生的一个关健,就是你的观照力。所以现在大纲知道了,就是一个观照,一个专注。 我们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就各别解释了,把这个信、愿、持名,这个本经所谓的三资粮,就是你在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要准备三种的资粮,那我们把这三资粮的内涵各别解释,比较详细地解释。首先我们看信。我们的心是业障深重,我们期待弥陀的救拔,你要准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弥陀的信心,这个信心在本经当中讲到三种力量的信心,第一个弥陀大愿力的信心,佛力;第二个自性功德力,你自己的心力;第三个名号功德力,法力。也就是说,你每念一句佛号的时候,你要相信,你这句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具足了三种力量,一个是佛力的加被,一个是法力的加被,第三个你这个能念的心的心力的加被。这三种力量,我们分成感应,两个部分来说,第一个是能应,这是佛陀这一部分的力量。其实我们在修学净土的时候,我们真正的归依境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而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来自于弥陀的四十八愿,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所以我们对弥陀的本愿要有一点认识。这个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有两种:一个是禅定力,一个是法身力。一个有禅定的人,他心中发了一种咒愿,这个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经典上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得到四禅的人,他是一个人类的众生,他得到四禅。这个仙人平常入了四禅就不用吃饭了,四禅有这个禅悦为食;但他离开了禅定,他要去吃水果。有一个下雨天,他从禅定出来要去取水果的时候在地上滑倒,滑倒以后这个脚就摔伤了。这个时候他就起嗔心,他就入了禅定就咒愿,他说我这个脚受伤就是龙王下雨不得时,下雨的时间不对,那么他咒愿说从今以后为了惩罚龙王,龙王在十二年当中不准下雨。那么在古时候的农业社会,十二年不下雨,这件事就很严重了。所以这个时候整个国家就非常紧张,这个国王就召集了大臣,这个时候大臣就卜卦,说今天这个旱灾是因为山中有一个修行人,他去摘水果的时候滑倒,所以他用他禅定的咒愿力,使令天上不下雨,所以我们今天要消除旱灾,必须要破坏这个修行人的禅定才有办法。这个国王就派一个YIN女,就把这个修行人的梵行破坏,禅定就失掉了,就下雨了。所以你想想看,这个有禅定的人他讲出一句话,十二年不准下雨,他的咒愿,他这个咒愿在整个国家能够影响十二年。 我们再看阿罗汉的禅定,阿罗汉的禅定叫灭尽定。阿罗汉要入灭尽定之前,他也要咒愿,他入禅定之前也要咒愿:我入了禅定以后,火不能烧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盗贼不能伤害我。所以他入了定以后,他在树下打坐,这个农夫白天过去看到这个比丘在这边坐,回来的时候看到这个比丘也在坐。经过七天以后,这个农夫说,这个比丘可能死掉了,都没人处理。过去一看,他也没有呼吸了,阿罗汉入灭尽定没有呼吸的,就把这个阿罗汉的身体放在火柴上烧,这个时候,他整个袈裟烧成了灰烬,他的身体丝毫不受影响。为什么?火不能烧。所以阿罗汉他发的咒愿力也是如此的坚定有力量。但这种都是禅定的力量,都是生灭法。 那么当一个佛陀在这个清净法身的心中,发下一种咒愿力的时候就不得了了,你看仙人的咒愿,阿罗汉的咒愿,还有佛陀的咒愿,佛陀说,他在一个清净的法身当中咒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所以这个十念必生就是说,只要你临终的时候以正确的愿力来忆念我的圣号,十念,我一定现前,把你救走。这个时候,当阿弥陀佛发了这个愿以后,这个愿就存在法界,这是一种恒常的力量,这个力量随时等待我们去感应。就好像这个电力公司已经把电准备好了,等到我们把这个插头插下去。所以我们今天要感应的法界,就是弥陀的大愿力,特别是第十八愿,从临终的角度是第十八愿。问题就是说,弥陀的大愿力我们怎么去跟他感应?怎么去启动?怎么把这个门打开来?蕅益大师说我们要具足两种力量,第一个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自性功德力,你有一种觉悟的力量,你真实地厌离娑婆,真实地欣求极乐,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产生好乐之心,忆佛,叫观照力;第二个,你心中要有这个佛号的力量,专注力。 所以我们要使令你心中觉悟的心来忆念佛陀的圣号,然后跟弥陀的大愿力感应道交,这个就是整个修行的关健点。你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要充满信心,也就是说我们要具足三种信心,第一个,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然后跟弥陀感应道交,弥陀的加持力也不可思议,三种力量。 这个信心,是所有功德的根本,我们讲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讲一个实际的公案。在法国,有一个百货公司的店员,这个店员在某一年的时候,因为法国产生经济的萧条就被公司裁员,结果失业了,没有工作做了。这个店员他失业以后整天就喝酒,非常的消极。结果他太太离开了他,他儿子也离开了他,他一无所有了,所以他对未来失望了,这个时候他就想要去自杀了。他自杀之前,他就想要跟他的好朋友道别,就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说明他准备要自杀,这是最后一次跟他通电话了。他好朋友说:那这样子,你与其要自杀,倒不如,我们这个地方有来一个算命的先生,或者我们去算算命,也可能会有转机。 这个时候这个朋友就带着这个失业的店员去看这个算命先生。这个算命先生看他的生辰八字,一跟他排以后,他说哎哟!原来你是拿破仑的转世啊!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店员说怎么可能呢?我是一个落泊的失业者。他说不对不对!我看了这么多命盘,我绝对不会看错,你是拿破仑!那么这个店员他本来对拿破仑了解不多,但是他想说哎哟!我是拿破仑的转世啊!这个时候他就有信心了。他开始到图书馆去,把整个拿破仑的事迹,他有什么样的特点,拿破仑的个性决不放弃,越挫越勇,他就把他整个功德不断地研究思维。他想:我前身是拿破仑,我应该继承这样的功能!那么自从他认为他是拿破仑了之后,他心中就想着拿破仑的身口意。他的命运也开始变化了,开始找到工作了,充满了希望。后来他做到了整个法国最大商店连锁店的总裁,他是百货公司的巨子。后来《商业周刊》去访问他的时候,他说先生啊,你真地是拿破仑的转世吗?他说啊应该不是,但是当我在挫败的时候我观想我是拿破仑,这对我帮助太大了。他这个时候的归依境是以拿破仑当归依境,他观想他自己是拿破仑。所以我们心中信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当然净土法门是以佛心为己心,就是说你心中不断地忆念弥陀的功德,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容易出现。诸位要知道,佛法的因缘观很强调你内心的心力,你的忆念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平常都在想什么事情,这很重要。你心中经常想些什么事情,这件事情来生就会出现。譬如说你两个人,你们这两个人感情太好了,你们想要来生再见面,怎么办?你必须要某甲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互相地忆念,你们来生肯定出现。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就是说你一定要把极乐世界的功德不断地忆念,不断地忆念,这个时候,你来生的时候,这个功德才会出现,不是只是念佛而已。你先建立一个忆念的信心,你要建立一个心中的归依境。就像我们画这个唐卡,你把这个唐卡,中间有一个正报的佛陀,旁边有依报的宫殿,还有很多的菩萨围绕,很多的护法围绕,然后你不断地观想,你的心进入了唐卡里面去。当然我们念佛人不一定要靠这个唐卡,但是诸位要知道,你为什么要学这部《阿弥陀经》?你必须把这个经文学过以后你心中要画出一个唐卡,要勾绘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心中,然后当作你心中的归依境,产生一种归依的信心。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三力不可思议,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弥陀的大愿力,你要相信佛陀是与你同在的,他一定有能力救拔你,这是第一个。 那么当我们有了信心以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就是要发愿。我们刚才讲过,净土宗的人是活在未来,他心中所想的是来生的功德。净土宗你看它的特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从这句话你就看得出来,它不把今生当重点。那么,我们怎么厌离娑婆,怎么欣求极乐呢?这不是嘴巴讲,你心中要有这样的认同,这个其实到愿的时候就有一点智慧的抉择。那我们怎么去观察娑婆?怎么去观察极乐? 我们看下面的这一段,厌离娑婆我们应该怎么观察?从古德的开示,要观察娑婆世界有三种障碍:第一种烦恼障,第二个业障,第三个报障。那么娑婆世界,你在娑婆世界得一个果报,你很容易产生贪嗔的烦恼,这个时候障碍你的安乐,障碍你的圣道。因为烦恼的本质是躁动的,所有的快乐都必须具足在一种安祥、安乐的角度,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有烦恼的障碍;第二个业障,有这个业报身一定夹带着罪业,这个业力也障碍我们的安乐,使令我们不自在;第三个是报障,你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有老病死的问题,这个老病死,老使令精神衰弱,病痛、死亡这个都会障碍我们的安乐。所以娑婆世界,我们简单地讲它是一场恶梦,这个感受是痛苦的;而且它是添梦,你每一次的投胎就产生一种颠倒的力量,这个十二因缘,你每走过一次,这个十二因缘流转的力量就加强一次。所以你流转得越久,你以后要出去就越困难,因为这个梦越做越糊涂,添梦。 我们每一个人为什么会来三界投胎呢?因为我们贪恋娑婆。我们前面讲过,我们对娑婆世界充满了期待,有这个愿望,你如果对娑婆世界没有愿望,你不可能来三界的。那为什么我们对娑婆世界有愿望呢?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真实了解娑婆世界,我们看到娑婆世界美好的一面,因为它有很多五欲的快乐吸引着我们。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五欲的快乐它的背后产生的过失,也就是说我们起了颠倒,我们没有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所以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所以讲厌离娑婆,你必须要说服你自己要厌离娑婆,你必须用智慧的观察,因为它这个快乐的本身夹杂了毒药,烦恼障、业障、报障。 智者大师他对于我们娑婆世界五欲的快乐,他讲一个偈颂,有助于我们观察。他说我们每一人都喜欢追求五欲,财色名食睡,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这个五欲,他说: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智者大师说,其实当我们冷静下来思维,这个五欲的快乐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你追求的过程,当你在年轻的时候,读完书,进入了这个职业,你立定志向,使令你富有、使令你追求美好眷属的时候,其实你追求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压力很大,因为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所以追求的时候是有一种逼迫之苦。等到你中年的时候,你一生的精神体力,晚年的时候,得到你心中所要的,你快乐了吗?不是,得时多怖畏。因为五欲的快乐是非常的脆弱,你必须不断地担心才能够维持它相续。所以你得到越多,你心中的害怕就越严重,所以拥有越多的人心中的忧愁、压力是越大的,因为他很清楚地知道,他所拥有的东西是非常脆弱的,你明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可能就消失掉了。所以心中感到怖畏,你也没有真正的安稳、快乐。等得有一天失掉了,失时怀忧恼,忧愁悔恨。所以我们对于五欲的快乐我们总结啊,一切无乐时。你追求的过程并不快乐,得到的时候有一点快乐,但这个快乐夹带着怖畏,你也没有真正快乐,没有真正受用,等到失掉的时候你比那些没有得到的更痛苦。 所以就是说,我们今天想要厌离一个东西,你必须要把这个表层的假象拨开来,你看到娑婆世界的真相你才能够真实厌离的。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是活在妄想当中,智者大师说,我们过去被妄想所欺骗。说是怎么样?狗啮枯骨。说一只狗,这只狗去咬一个没有血、没有肉的一个干枯的骨头,枯骨,这个骨头没有肉。但是这个狗太饥饿了,它一直咬一直咬,把舌头咬破了,它吃到自己的血,它说这个骨头太甜美了!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五欲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接触金钱的时候,接触五欲的时候,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呢?那是你的妄想创造出来的,你的妄想产生一种虚妄的快乐感受,因为五欲本身不是一种功德相,不像三宝。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厌离娑婆,我们必须要远离这个妄想的误导,你看到娑婆世界的真实相,它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它是一个充满障碍的世界。 那么,我们离开了娑婆世界,我们又不能到涅槃去,那么我们来生,云何应住呢?应该到哪里去好呢?所以我们就进一步设定来生的目标——欣求极乐。那么极乐世界之所以值得欣求是因为它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法身德,这个法身德就是针对前面的报障,他没有老病死的障碍,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无边的阿僧祗劫的寿命,一生都很健康。所以你在极乐世界的这一期的生命当中,你不用为了你的果报的色身而忧愁,它不给你老病死的障碍,法身德;第二个般若德,在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没有所谓的烦恼障,因为他经常能够见佛闻法,能过经常保持正念的观照,这个果报体有这种力量;第三个解脱德,极乐世界没有造作罪业的因缘,你所接触的都是清净的法界,所以它是没有业障。总而言之,蕅益大师对极乐世界的一个总结,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它是一个安乐的果报,它是一个清净的果报。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这个发愿很重要,你心中的愿力很重要。我们一个果报的产生,你造业是一部分,你心中的愿望又是另一个部分。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最大的护法给孤独长者,这个给孤独长者为了要护持佛陀,几乎把所有的家都卖掉了,去盖这个祗桓精舍,而且他还亲自监工。这时候,佛陀就派舍利弗尊者来陪伴给孤独长者来监督这个祗桓精舍的工程。这一天,舍利弗尊者就面带微笑,当然一个圣人是不随便微笑的。这时候,给孤独长者就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你以何因缘而微笑呢?舍利弗尊者说,你布施这个精舍,地上的精舍未成,你天上的宫殿已就。我们这个精舍还没有盖好,你上面的宫殿已经成就了。这个时候,给孤独长者说,你可不可以把天上我来生的果报现给我看呢?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就用神通力,把他未来的果报现前,结果是六欲天同时现前,因为他这个时候还没有设定目标要到哪里去,所以六欲天同时现前。也就是说,他的业力,六欲天都可以去。这个时候,给孤独长者就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六欲天都现前,我应该怎么选择呢?舍利弗尊者说兜率天有弥勒菩萨在说法,有解脱的因缘,你应该选择兜率天。这个时候给孤独长者,他发愿要求生兜率天,这个时候其它五天就统统消失掉了。所以你造的业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但是它没有方向;你心中所发的愿,才是决定这个动力的方向。 也就是说,我们念了很多的佛号,这是一种资粮力;但这个佛号是不是能够引导你到净土去,重点在于你心中所设定的目标。所以这个地方发愿是很重要,你不能够等到临终才来发愿,你一定是平常就点点滴滴把你对娑婆世界,这个贪恋的心慢慢地转过来、慢慢地转过来、慢慢地转过来。 在《大智度论》上面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这个车夫他为他的主人驾车。有一天他就问佛陀说,说我是一个车夫,我的生命是非常危险的,哪一天发生车祸,我就要死于非命。假设我今天我是很想要求生净土,那如果发生车祸,临时死亡了,那我会到哪里去呢?释迦牟尼佛说你即使发生了车祸,你也会到净土去。这个车夫说是这样子吗?佛陀说你看到前面的树吗?这棵树平常是往西边倾倒,如果你突然间把它砍断,它是往哪里去呢?他说它是往西边倾倒,它只有一个方向,往西边倒下去。佛陀说你亦复如是。你平常已经把你的目标设定得很清楚了,没有任何的怀疑,你即使随时死亡,你的生命也只有一个方向——往净土去。所以说,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前面讲过,这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跟娑婆世界的五欲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要很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你要的。如果说一个修净土的人,你平常都没有观照力,看到这个就贪求,看到那个就贪求,然后你把娑婆世界的很多东西都咬得死死的,到了临命你会突然间放下,我们实在是很难相信。一个思想的改变,一个愿望的改变是慢慢改变的。所以就是说,我们念佛人你必须把你生命的方向,从娑婆世界慢慢地调回来、调回来,调到极乐世界的方向去,而这都要靠你平常的思考。到临终的时候,你的方向已经调好了,很自然地水到渠成。所以说,发愿很重要,你心中的目标,到这个地方等于是信愿了,就是我们信心跟目标的设定。 第三个是持名。我们前面讲过,净土宗讲到安住的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是一个调伏的问题。前面安住是一种未来目标的设定,第二个就是你当下妄想的调伏。这个时候我们看这个持名,持名有两个:一个是执持名号,一个是一心不乱。在净土宗修学的所缘境就是弥陀的圣号,它的重点是一句弥陀念诵听,产生一种专注力。这个念诵听我们讲一下。你要把这个佛号相应有三个阶段,第一个念从心起,你心中有一个归依的心,念佛人最怕,你那个佛号从嘴巴生起。你在念佛的时候,心打妄想,从嘴巴生起那就不对了。这个佛号要从你的内心生起,你有一种归依的心;然后通过嘴巴的读诵创造音声;然后再听回去,你要听你自己创造的声音,你不能听别人的声音。产生专注力,然后再用三三四的韵调让它相续下去,调伏你现前的妄想。所以说,我们到这个地方,把本经的修学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观照力,你要设定来生的目标;第二个是专注力,调伏当下的妄想,这两个重点。 好,我们今天的课先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两个问题。 请师父慈悲开示,若欲禅净双修,应如何着手? 这个禅净双修,在我们中国佛教的传承当中,在宋朝之前禅、净是独立的。因为禅宗它的所观境,是观照这一念心,它的重点是在觅心了不可得,它是把这一念心的妄想消灭,然后返妄归真,找到真实的本来面目,所以它的所观境不是佛的功德,是一念心。即使他念佛,也是假借这个佛号把这个心带起来,他是观察念佛是谁?所以禅宗的所缘境是观心,净土宗的目标的归依不是心,是弥陀的功德,是一种他力。所以说,在宋朝之前,禅净是没有办法双修的,是独立的,一个偏重心力,一个偏重佛力。但是宋朝以后,因为很多禅宗的大德陆续地从禅宗转到了净土宗,当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还有近代明末的蕅益大师、莲池大师。那么从禅宗转到了净土宗,他们禅宗的观照力没有失掉,这一念观照力没有失掉;这时候他对弥陀归依的方法又把它结合起来,所以就构成了所谓的禅净双修。 也就是说,我们的修行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能念的心,一个是所念的法。那么在净土宗,基本上是偏重在佛力,所以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心力是不重视的。你看净土宗的归依,善导大师讲一句话,他说你对阿弥陀佛的归依是什么相貌?信我是业力凡夫,我决定没有能力解脱生死,我自己的心力是不够的,信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决定可以救拔我。这个时候,通身靠倒。也就是说,从善导大师的归依的标准,如果你觉得你离开了佛号,离开了佛陀的加持,你还是有本事可以解脱生死,不能构成归依。因为这个佛号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嘛,那就不能构成一心归命了!所谓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就是说,我离开了它,我就一无所有了。我自己没有能力,只有佛有能力救拔我。所以净土宗基本上在修行的时候,是偏重他力的,这个是事实,它对于这个能念的心基本上是不重视。 那么禅宗刚好相反,禅宗是它不管持什么咒,念什么佛,它是认为它内心的自性功德力是不可思议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以当禅净双修了以后,开始所谓的把这个他力,又把自己的力量又加强起来。所以蕅益大师说,禅净双修到最后就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讲本尊相应法,刚开始的时候,他的修学,本尊相应法是对立的:我是业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没关系,我通身靠倒。但是禅净双修就不是了,禅净双修的时候,我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能念所念性空寂,它是一个入不二法门,平等!我的心虽然是业障深重,那是一种外在的因缘,如果把这个生灭的因缘拨开,我的心本自清净;佛陀的心是万德庄严,那个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因缘所生法拨开来,他的心也是本自清净。所以,两个能够感应道交。所以禅净双修,如果你修得好,的确有加分的作用。我们刚开始在修归依的时候是不平等的,我是在下位的业障凡夫,佛陀是万德庄严,那我对他通身靠倒,这是两个体;但是你进入禅宗的时候,本尊跟我的功德是不二,你找到你跟佛陀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清净的本性,这个时候对你的归依的信心有加持的作用,因为我跟本尊的本性是不二,所以我有能力进入到本尊的功德,是这样子的。 不过这个地方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在清朝的时候有很多人禅净双修。但是印光大师他说,禅净双修站在净土宗的角度,你要偏重净土,你要用净土来摄受禅宗,不能用禅宗来摄受净土。因为禅宗动法门是谈到佛性的问题,那么你经常观想你跟本尊是平等的,那你怎么会归依本尊呢?你会想说,阿弥陀佛怎么不归依我呢?是不是?所以说,你这个禅宗的思想太厉害的时候,你很难归依的,所以这个禅净双修这个比例,净土宗的比例要占得多,禅宗只是在兼修。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禅净双修要以净土来摄禅,以归依为主,以禅宗的平等观为辅。 请问法师应该如何断除妄想或者减少妄想?谢谢! 我们要断除妄想要知道妄想是怎么来的。妄想,当然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的一种功能,但是真正妄想的出现是外境的刺激,根、境的和合才产生识。我举个例子,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妄想是随境生灭的,真实的心是不随境生灭的。比如说我现在举个例子,我现在要去骂一个人,这是妄想。因为当这个人消失的时候,我这个嗔心就消失了,它是境在心在,境走这个心就消失了,它是随境而生,也随境而灭。所以你看我们每次发完脾气都后悔,事过境迁都后悔。你为什么后悔?你一个人会后悔表示你的嗔心不在了,你嗔心在的时候是不会后悔的。所以我们在起妄想的时候是有一个境现前,那我们在这个境,我们跳不开这个境。所以被这个境心随境转牵着走,产生了妄想。比如说,我今天举个例子,诸位在受戒的时候,我在佛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发了三个愿,诸位说这是妄想还是真心?这是真实的,为什么?因为你受完戒以后,你当初是缘这个戒师而发愿,但是你下去的时候这个念头还在不在?还在嘛!这个叫真实的,它不随外境改变,这叫真实。 好,我们现在知道妄想是一时的因缘,某一种人,某一种事,触景生情,遇到这个环境,看到什么人,你看到你有缘的众生,你起欢喜心,这是妄想,因为这个人消失了,你欢喜心就消失了;你遇到你不高兴的你起嗔心,这个也是妄想。在佛法的角度,我们实在是不怕妄想;但是就怕你在妄想的背后没有建立一个主人——就是观照力,或者佛号,或者观照,妄想在动的时候,你后面六神无主,没有一个安住的力量。所以说,妄想生起的时候,你怎么不随妄转?你后面一定要有一个家。一个修行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第一个是妄想可以理解,可以理解,正常,我们第一个妄想没有犯错。但是妄想生起的时候,你没有观照到,第二念随顺妄想,这个就错了。所以菩萨戒的制戒,大家知道菩萨戒的制戒是第一念不结罪,它是从第二念开始结罪。所以菩萨戒虽然是心地戒,起心动念都犯戒,但是它是第二念才开始结罪,叫从缘思觉,这个妄想生起了,你都没有觉察到,第二念在继续地随顺下去,从第二念开始结罪,它第一念不结罪的。那么也就是说,你根本就没有观照嘛!你没有用道理来观照。我们对治妄想不能强压的,强压久了你会生病,所以佛法对妄想不是压抑,是用智慧来疏导,用道理来疏导,或者是观,或者是止,用佛号把这个妄想转掉,或者持大悲咒。 总之你的心中要有另外一个力量,把你的心从妄想的角度再把它拉回来。这个就是我们减少妄想的方法,就是你的心要有另外一个正念力,能够取代妄想。当然我们刚开始会失败,可能第一次做、第二次做会失败,但是你只要不放弃,你慢慢慢地就会进步。所以这个心地法门,你不要要求你刚开始遇到妄想马上就能够收回来。但是只要你不断地努力,你不断地操作,熟能生巧,久了以后,你这妄想的力量就会薄弱,回归到你心中这个法宝的力量就会加强。只要你不放弃努力,你的心念就会改变。 好,我们这堂课上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第三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面,三、随文解释。 我们昨天讲到一个观念,就是说我们在修净土法门,你的一个基本认识,你先了解净土法门的特色在哪里。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法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说它是一个他力门、果地教。在净土宗修学的每一个人,所成就的功德,全部是由佛力的加被所成就的,所以我们叫这个法门本尊相应法。我们一个念佛人,基本上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两种功德会出现:第一个,你现生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成就一个现世的安乐;第二个,你临终的时候能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成就一个来生的解脱。那么不管你是现生的安乐,或者是来世的解脱,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的加持所成就的,这个我们必须要先清楚这个观念。从一个他力的角度来说,我们就知道,其实整个净土宗的修学宗旨,你的成功失败就在感应道交,你是不是能够使令你的心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这是启动弥陀本愿的一个关键。 那么应该怎么感应道交呢?印光大师讲了八个字,他说我们的心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必须要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念佛的人对弥陀的功德不能有任何的怀疑,也不能有任何的保留,你的心对弥陀的功德必须要一心归命,通身靠倒。那么大家会讲了,什么叫作一心归命?什么叫通身靠倒呢?我们从本经的修学内容来说,你必须具足两种条件:第一个,我们讲云何因住,你必须把你的内心好好地安住,这个安住,我们昨天讲到一个观念,修净土的人你的心不能住在过去,你老是回忆过去的事情,你不可能往生的;你也不能住在现在,你把所有的精神体力都忙在现在的生活,你也不可能往生,因为现在是无常。修净土的人的心是住在未来,你必须对未来有一个往生的愿景,你很清楚你来生要去哪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死亡到来之前,做好离开娑婆世界的准备。如果我们今天还没有准备好要离开娑婆世界,其实是没办法感应道交的。所以说你必须要在你的生命在的时候,你很清楚地设定你来生的目标,把心住在未来。古人讲一个偈颂,把内心的安住描述得非常透彻,他说:我今暂做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你说我的心住在未来是个什么相貌?他的相貌就是把今生当作过客,身为一个客人我们不排除今生的因缘,但是也不要太强求执着暂时的因缘。所以说修净土宗,我们会讲到信愿具足,就是设定你一个来生的目标,所谓的安住的问题,你是不是把你的心安住好了。 第二个就是调伏的问题,我们把心设定在未来的目标,但是我们眼前很多的妄想,你必须要执持名号,用佛号来调伏你的妄想,达到一心不乱。我的目标很明确,但是我现在妄想很多,临终的时候心随妄转,你虽然有目标,你也丧失你的目标。所以你第二个要做的就是,你要想办法调伏你粗重的妄想,不管你心中有什么妄想现前,你有把握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能够把执着妄想的心转成念佛的心,能够转念念佛,你这个念头能够转得过来。修净土宗不强调你没有妄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重点是你能够念头生起的时候,佛号现前,转得过来,调伏现前的妄想。 所以我们讲净土宗其实是两个重点,一个是安住的问题,一个是调伏妄想的问题。你这两个工作做好了,你就能够感应道交了。当然,怎么样安住,怎么样调伏妄想,就是我们研究本经的主要宗旨。我们这部经,其实整个内容就是告诉你两个重点:第一个,你的心怎么安住?你的心怎么去规划你未来的目标?第二个,你如何调伏你的妄想?这个就是我们正式进入经文以后的两大重点。 我们现在看这个经文的地方,随文解释,前面的解释经题跟本经的纲要,这个说过了。我们现在正式解释经文,入文分三,这是澫益大师的科判,就是分成三科,第一个序分,喻如首,五官俱存;二、正宗分,喻如身,脏腑无缺;三、流通分,喻如足,运行无滞。经文基本上有三段,第一段是一个序分,序分我们一般的话叫作前言,这个前言的经文就象一个人的头部,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头部,眼睛、鼻子、嘴巴、眉毛、耳朵,我们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贫富贵贱,就是我们看到前言,我们大概知道这部经的纲要;正宗分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我们看到他的五脏六腑的一个相貌,看到他的身体状态,就表示这个地方,就是整个经的主要修学内涵都在正宗分;那么第三流通分,就像一个人的双脚,它能够流通后世,它能够从这个地方走到那个地方。所以流通分所扮演的角色有两个,第一个,释迦牟尼佛讲完这部经,一定要赞叹受持这部经的功德,你怎么样从你这部经的受持,得到你现世的安乐,得到你来世的解脱,这个地方佛陀会详细地赞叹;第二个会交待这部经是由谁来负责流通。古时候没有录音带,释迦牟尼佛说完法以后,这个法的传承,是由哪一个菩萨来继续把这个法流通后世,把这个光明流通后世。你看《法华经》,普贤菩萨流通;《华严经》,文殊、普贤两个同时流通。但是本经的特色,释迦牟尼佛讲完以后,没有菩萨敢出来流通净土法门,是六方诸佛出来流通,这个道理我们到经文再说明。总之我们整个经文的结构,是分成一个前言,一个正文,最后一个结劝,就是序、正、流通三部分。 我们先看第一个序分。这个序分澫祖把它分为两段,第一个是通序,第二个是别序。这个通就是说,它是通于一切经典,又叫作证信序,证明的证,信心的信,证信序。也就是说佛陀在讲经之前一定要先说明,所谓的六种成就,这个法会是在哪里说的,与会的大众有哪些人参加,等等,那么这个地方叫证信序,有六种成就。那么六种成就,澫益大师把它归纳成两种,我们看丙一的标法会时处,第二科,引大众同闻,说明说法的时间跟处所。这个地方包括了已经有五种成就。我们先看第一个经文,我们大家请合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段经文事实上虽然很短,但是它是有五种的内涵在里面,有关这一点我们看澫益大师来怎么样解释这一段,我们看附表第一,这在后面的《补充讲表》第一面,这以下的《补充讲表》都是摘录澫祖的弥陀要解。我们先看《附表一》,讲到五种成就的六种。看第一个如是,这个如是叫作信成就,信心的信,这个如呢,本来意思恒常不变叫如,真实不虚叫是。也就是说这个如是的意思就是总括了以下的全部的经文,那么这以下的经文都是恒常不变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冠作如是。那么标出如是,是表示身为一个弟子,我们对以下的经文应该以相信、随顺的心态来学习,表示信顺。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习一个世间的道理,你学这个医学科学,这个道理三年后、五年后,可能就被推翻掉了,它随这个时间变化。但是只有佛法的道理能够称为如是,你说因果的道理,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罪成就痛苦的果报,这种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所以我们学佛法跟学世间法的差别,你学世间的道理,你要不断地进步,因为道理它不断地变,你以前的观念已经落伍了。学佛法没有落伍这件事情,一劳永逸的,因为这个道理不会改变,所以说我们在研究本经的时候冠上如是,这样子就是说,以下的经文是真实不虚的,是恒常不变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佛弟子去相信、随顺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闻,这个地方是说明闻成就,听闻的闻,这个地方的我指的是阿难尊者,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在结集的时候,升座说法的是阿难,那么这个我闻表示是一种师承,表示这个法门的传承。也就是说呢,以下的经典不是说我阿难尊者有这样的智慧可以宣说,是我如是地闻,而如是地宣说,那么这个如是我闻,基本上所有的经典都是冠上如是我闻,没有一个例外的。那么大家就质疑,为什么佛陀的经典一定要冠上如是我闻呢?莲池大师提出了两点的说明。第一点遵重遗教,佛陀在临灭度的时候的交待。佛陀要灭度的时候弟子们哭得很伤心,阿难尊者也不例外,躲在寮房里面哭得很悲痛。这个时候阿那律尊者马上觉悟到,就去找他的堂弟阿难尊者说,这个时候你不能哭啊!这不是哭的时候。现在你身为一个侍者,你要赶快到佛陀的寮房去,请示四件重大的事情。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很快觉醒,把眼泪擦干,到了佛陀的前面。他说,佛陀,你老人家,我们大家都是跟你学习佛法,你现在要灭度了,我们要请教你四件事情:第一个您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你为师,你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你要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不做什么,事情很简单;但是你老人家灭度了以后,我们要以谁为师呢?佛陀说以戒为师,佛陀所制订的戒法、章法,你照这个做就对了,就乱不了了。 第二个,我的身业、口业以戒为师,那我的内心要怎么安住呢?我心以何为住?佛陀说以四念处为住,你看到任何的环境,你就观察这个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你的心就安住了,你的攀缘心就调伏了。第二个是师的问题,安住的问题。第三个,一切经首当安何字?就是说你老人家往生以后,我们把你说的东西结集,那么前面的地方要安什么字,才能够取信后人?佛陀说安立如是我闻。第四个,僧团里面很多的非法比丘,我们应该怎么处理?以前这个非法比丘,都是你老人家亲自处理的,该骂的骂,该摒出去的摒出去,佛陀说你们保持默然就好了,默然。 默然这句话我稍微解释一下,我们看佛陀的戒律,很多地方佛陀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是默然的,他有时候是直接地把答案讲出来,有时候不讲话。那么就是说,其实从佛法的角度在处理问题,佛陀的态度是两个态度,一个是解决问题,一个是化解问题。有些事情,佛陀说要把人现前、法现前,把所有人找过来,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白,把这个误会化解。OK了,人现前、法现前,这个叫解决问题。但是佛陀说有一种是复杂的问题,彼此没有共识的问题,不能解决,要化解,就是默然。这个就很高明了,默然也是一个处理问题很好的方法。你看现在我们大家接受西方的教育,做什么事主动积极啊,什么事情说清楚、讲明白,其实这个观念只能够处理一部分的问题,有些问题你讲得越清楚,情况会更糟糕。你看不管是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当我们要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白的时候,就是要分手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因为有些问题是不能处理的,大家心照不宣,起码保持一定的平衡,一定的默契,因为你没办法处理嘛。你把话挑明了,你把事情说到极点了,那只有分手了。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你看佛陀他有时候是默然,让时间来化解,因为这个东西没办法处理,高明。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对于很难处理的问题,默然。默然这句话是有很深的含义,就是保持平衡,不要动,因为你一动更糟糕。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如是我闻,这个是佛灭度的时候对阿难尊者的交待,把我的经结集以后,你最后在我的经的前面加一个如是我闻,后面的弟子就相信了,就是不是你说的,是你听来的。那么这是莲池大师说第一个理由,尊重遗教。 第二个,断除疑惑,什么叫断除疑惑呢?阿难尊者的身相长得跟佛陀几乎是一模一样,他也是三十二相,而且阿难尊者做佛陀的侍者将近二十几年。阿难尊者的记忆特别好,你看在经典上描述阿难尊者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只要听过佛陀讲一次话,永远不忘掉。所以结集的时候,阿难尊者升座,他把佛陀说的话一字不漏地宣说出来,又具足三十二相,在座的阿罗汉产生了很多疑惑,他说阿难尊者是不是成佛了呢?为什么他的身相跟佛陀一样,讲的话也一样呢?就产生了阿难尊者成佛的疑惑。那么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说,如是我闻,诶阿罗汉的疑惑全部消灭,断除疑惑。 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所有经典要安立如是我闻的两层意思,第一个尊重佛陀的遗教,第二个断除疑惑,这个是两种的成就。 我们看第三个,一时,这个一时是时间的时,叫时成就,表示机感的相应。这个机指的是众生内心的根机,感是佛陀的大悲。这个一时,当然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了,为什么不把这个时间,二〇〇六年几月几号记录下来,为什么讲一时呢?因为这个时间没办法记录。因为佛陀说法的时候参加的众生太复杂了,有天人、有畜牲、有饿鬼,每一个人的时间相是不一样的,你不知道用什么,你说是用天人的时间记,还是用人的时间记?你看天人,四天王天,他过一天,四天王一昼夜,人间五十年,有何实法可念?四天王过了一天,我们过了五十年;他过了两天,我们人都死光了。那你说诸天在那个地方听法,那么人类也听法,阿修罗也听法,每一个众生的业感不同,每一个人的时间过得是不同,那这个时间没办法安立,只好说一时。一时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个时候,就是在大家集会的那个时候叫一时。 那么这个法是谁说呢?佛,主成就,教主。大家都知道其实说法不一定是佛陀了,菩萨也可以说法,天人也可以说法,阿罗汉也说法,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说法者是智慧圆满的佛陀,所以它的可信度就提高很多,因为这个菩萨有时候智慧是有问题的,还是不圆满的。那么这个说法主是佛。 第三个是说法的处所,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金刚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就是说,佛陀的经典在描述正文之前,都要交待你这部经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阿难尊者说,我听来的,如是我闻。那么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时候说的,当初是谁说的,这都是必须要先作个交待,所以叫作证信序,先取信于后人。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简单地说是标法会时处,把说法的时间处所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看第二段,引大众同闻,这个是六种成就的第六种,所谓的众成就,大众的众,就是说哪些人来听法,就是引出同闻的大众。澫益大师把它分成三大类,佛陀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参加的大众大致上有三类,第一个是声闻众,就是出家众;第二个是菩萨众,就是在家居士;第三个是天人众,有的地方叫杂众,复杂的杂,这个杂众是最多的。首先我们看声闻众,这个声闻众有三科,第一科,明类标数,说明他的类别,也标出他的数目,先把这个出家众的类别是什么,他的数目有多少作一个说明。我们看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首先我们讲到出家众的类别。这个出家众是一个大比丘僧,这个僧当然就是剃法染衣,现出清净幢相的出家众;那么他的数目有多少呢,是一千两百五十个大众。这个地方的千二百五十人众叫作常随众。我们知道跟佛陀出家的比丘,不一定是经常跟到佛陀的身边。但这一千两百个人是怎么结构呢?是最初佛陀度化的第一个三迦叶,三迦叶本来是拜火的婆罗门,他们三个兄弟,包括他们的弟子一千人;舍利弗尊者跟他的眷属一百人;目犍连尊者跟他的弟子一百人,就千二百人;加上耶舍子等等其他的加起来五十人。那么这个都是佛最早期剃度的,佛陀刚成道以后的前面几年剃度的,这些人基本上是经常跟随在佛陀身边,佛陀到舍卫国,到乔萨罗国,到哪一个国家,他们就跟着佛陀在身边,叫常随众。那么这个地方佛陀讲《阿弥陀经》,他们也现前。 我们看第二个表位叹德,先表出他的阶位,赞叹他的功德。看经文: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那么这些千二百五十的比丘僧,都是一个什么阶位呢?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的意思很多,我们简单地讲一个就好,最能够代表阿罗汉的道理就是无生,无生的意思就是说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佛陀在经典上说,这个人大海当中已经看到了岸边,看到了岸边。他还没有到岸,但是他看到岸边,就是说他今生死亡以后他不再召感三界的生命,你看我们一般的众生是处在大海的中间,往后看是一望无际,往前看也一望无际,我们的生死不知道什么时候要了的。那么阿罗汉不同,阿罗汉他的生死是今生最后一生了。所以无生,这个是表位,表出这些比丘僧的修行的阶位。那么这些大阿罗汉有什么功德呢?简单地讲,众所知识,这个知就是听闻名称叫知,我知道某某法师,但是我没有见过他叫知;那么见面,你进一步见面,叫作识。那么这个地方什么意思呢?阿罗汉在佛陀僧团当中有两类:一类是他对度众生没有兴趣,他这一天去托钵,托完钵以后他回去就把脚洗干净,那么就入定,那么他就等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再出定,再去托钵,托完钵以后吃完饭再入定,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等待死亡的到来,进入涅槃;那么第二种阿罗汉呢,他是想要利益众生的,那么这一种就是所谓的众所知识。所以说,澫益大师说这些人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所以名称普闻,他经常在人世间宏扬教法,所以很多的大国王、很多的天人都知道他的名称。这个地方众所知识,等于赞叹这些阿罗汉的大悲利他的功德,他们做了很多利他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认识他们,表位叹德。 那么这些千二百五十人众,这以下我们列出十六个代表,列上首名,我们看经文: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当然千二百五十人俱,也不能全部列出他们名称,那么这个结集经典的人是列出了十六个,在佛陀僧团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六个弟子。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简单介绍三个弟子,这三个弟子对当时佛陀的僧团,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弟子。 第一个是长老舍利弗,这个舍利弗弟子,他在僧团当中的特色就是他的智慧辩才第一,我们也可以讲一个公案来说明他的智慧。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僧团,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通达婆罗门种种的《吠陀》的经典,而且善于演说。这个时候很多婆罗门的弟子,对他非常地仰慕。但是有一天他的弟子说,老师,你在我们婆罗门教法当中,是最为第一的智慧,但是如果你今天能够找佛陀的弟子,跟他们辩论,把他们辩倒了,那就更为殊胜了。这个时候这个师长说,没问题,我可以跟佛陀弟子里面最高明的舍利弗尊者辩论的。他弟子说,老师,我们不要这样子,舍利弗智慧很高,万一你辩输的时候,你很没有面子。你先找佛陀里面最笨的弟子周利槃陀伽去辩论,你辩赢了再慢慢升升升上去。有道理!那么这个婆罗门老师就到僧团去了,我要找周利槃陀伽辩论。周利槃陀伽他是大阿罗汉,他说我当然敢跟你辩论啊!我都敢跟你的祖先大梵天辩论,何况是你!好,就辩论了。 那么,周利槃陀伽身为大阿罗汉,他内心有我空的真理,但是他并没有广学一切的差别的因缘;所以,当这个婆罗门师长提出问题问难他的时候,他事实上,当时的经典的记载他是没有办法回答,默然。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婆罗门师长等了很久,看周利槃陀伽都没有回答。这个时候周利槃陀伽也很紧张,但是没办法,他就显神通。他这个时候不能回答就飞到虚空去,结伽趺坐,慢慢把身体放大光明。这个时候婆罗门师长,诶,起恭敬心了,这是一个圣人!但是这世界上有两种人,有一种人是说你有神通我就相信你;第二种人是说,你有神通是一回事,你要回答我的问题呀,这要紧啊!所以这个婆罗门师长虽然起了恭敬心,他一直等待周利槃陀伽的答案,但是周利槃陀伽实在是没办法回答。在这个僵持的当下,舍利弗尊者在寮房天耳遥闻,他知道有这件事。舍利弗尊者就把他内心的心识跟周利槃陀伽的心识对换,他住到周利槃陀伽的身体里面去了。当然不得了!舍利弗尊者那还得了吗?他滔滔不绝地回答那个问题。这个时候这个婆罗门师长真地是吓到了,你看释迦牟尼佛最笨的弟子都有这种智慧!所以他对佛法有信心了,就归依佛法了。后来这个婆罗门师长也证了阿罗汉果。这个舍利弗尊者在当时的僧团,他以他的智慧其实调伏很多的外道,这个就是伟大的舍利弗尊者。 我们看第二个值得我们一提的,长老目犍连。在佛陀的弟子当中,其实最有代表性的是两个,一个是舍利弗,一个是目犍连。基本上是这样,有些人学佛法比较偏重教理的,就跟舍利弗学;有些人喜欢禅定神通的,就跟目犍连学。目犍连尊者的特色是神通第一,他的神通啊,已经运用到多么巧妙呢?经典上说,他的神通随心自在。一般的阿罗汉显神通,一定要一段时间入定,然后作意,才能够把神通现出来;目犍连尊者不必,他的神通变出来,可以随时地在过程当中起种种的变化,这个是不容易的。一般人显一个神通,他就这个样子,他不能改变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目犍连尊者的神通。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商人,这个商人他想要到某一个山中去取宝,但取宝要经过一个大海,这大海非常的危险,所以这个商人很害怕,不知道这次去能不能够回来。他就到一个很灵感的神庙去祷告,他说天神啊!如果这次能够安全地把宝取回来,我发愿要供养所有的修行人。那么他发了愿以后就去了,果然安全地回来。所以他就办了一个无遮的供僧大会,这个僧包括了佛弟子,也包括了出家的外道。那么这个时候外道就知道这件事了,婆罗门弟子就开始议论了。要去供僧的前天晚上就说,他说以前佛陀没有成道之前,国王都是供养我们婆罗门;佛陀成道以后,现在整个供养都变成佛教去了。明天是我们扬眉吐气的一天,唯一的机会。我们这样子,因为佛陀有一个戒律,他明相没有现之前不能出门,我们没有这个戒律,对不对?所以我们可以提前到,我们晚上就到,到时候我们偷偷地过河。那么供僧的时候,我们就坐在前面,佛陀坐在后面,到时候结束的时候,我们代表大众回向,争回面子,多好! 那么这个时候,当他们晚上在计划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情,他心想,凡夫外道坐在首座,圆满的佛陀坐在后面,阿罗汉坐在最后面,这件事情是不庄严的事情,我要去禁止这件事情。所以目犍连尊者他就以神通力,在禅定当中,因为当时供僧的地,要经过一条大河,目犍连尊者利用禅定使令这条大河波滔汹涌,所有人都不敢坐船过去,只能在那边等着……一直等到明相现了以后,庄严的佛陀带着比丘阿罗汉慢慢地走过来,这个时候虚空当中出现一个半圆形的彩虹的桥,佛陀跟诸位阿罗汉慢慢地从桥上走过去,走完以后这个桥慢慢地消失,这个时候外道才乘船过去。结果是佛陀坐在首座,阿罗汉其次,弟子们次第坐,外道们次第坐次,那么吃完饭的时候佛陀代表大众回向,就非常庄严。这个就是我们伟大的目犍连尊者。 第三个值得一提的就是迦叶尊者,长老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他是这样,佛陀在世的时候,其实僧团的运作主要的就是两大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但是三世诸佛的常法,所有的大弟子都要先佛陀灭度,佛陀灭度之前,大弟子要先灭度,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古德讲一句话说,譬如泰山将崩,大石先坠,泰山要崩下来之前,大的石头要先掉下来,就是要先有征兆才可以。所以事实上佛陀灭度之前,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是相继地往生了。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其实迦叶尊者他本来是修苦行的,在旷野坟墓里面修行,他不在僧团。那么这个时候佛陀灭度之前,赶快叫阿罗汉把迦叶尊者找回来。因为当时的僧团两大弟子都往生了,必须有一个人来主持僧务,那当然就是迦叶尊者。那么迦叶尊者得到他的师兄弟的召唤说,佛陀要灭度,要你赶快回去主持这个僧团的事务。迦叶尊者赶快火速地赶回去,那么走到半路的时候遇到一个比丘,就是我们讲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在那边唱歌。迦叶尊者说你为什么唱歌?他说很好啊!佛陀灭度了。佛陀在世的时候,告诉我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管得很多,现在我们自在了。那么这个时候,迦叶尊者内心当中就产生警惕了:你看佛陀灭度的时候就这个样子,我必须要把戒律、经典做个结集,让大家知道有一个标准,修行的标准,否则这个是非标准就混乱了。 所以迦叶尊者回去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打板集众。因为那个时候阿罗汉,很多人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就相继入灭了。这个时候迦叶尊者说,现在请诸位阿罗汉尊者先不要急着入灭,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个时候迦叶尊者说,佛陀往生以后,这个火化的舍利子不是我们比丘该管的,这个由居士来操办就好。佛陀烧了以后舍利子要怎么分配,完全由国王大臣去处理;我们比丘僧有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做一个整理。这个时候迦叶尊者就在佛陀灭度以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完成了第一个最重要的结集,叫五百结集。召集了五百阿罗汉,那么当然阿难尊者升座,演说经典。所以我们今天在末世能够听闻经典,其实迦叶尊者功不可没,所以我们讲传承,释迦牟尼佛是佛陀,初祖就是迦叶尊者,因为他结集了经典。这个地方是先说明参加《阿弥陀经》的这些声闻众。 我们看第二个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前面是一个出家众,这个地方是在家众。在家众呢他是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这个摩诃萨叫大,当然这个地方大的意思,就是法身菩萨,所以诸位菩萨你可以叫作菩萨,你不能叫作菩萨摩诃萨,法身菩萨才有资格称为菩萨摩诃萨。那么有哪些呢?这以下提出了几个代表: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阿逸多菩萨——弥勒菩萨。那么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出现,莲池大师就作了注解说,这个地方有深意:因为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莲池大师说,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也就是说,其实释迦牟尼佛说过的经典,弥勒菩萨不一定宣说的,每一尊佛出世的时候说经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但是本经一定会宣说。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世界越安定,人心越安定的时候,正法时代的时候,禅宗一定会兴盛,天台宗一定会兴盛,唯识宗一定会兴盛,就是修习空性智慧的一定会兴盛;但是这个世界越乱,众生越颠倒的时候,他力法门,包括净土宗,包括密宗,一定要兴盛,因为到了末法时代没有人能够仗自力了。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呢,其实到了下一代的佛陀——弥勒菩萨他一定会宣说这个所谓的《阿弥陀经》。 我们再看下一个乾陀诃提菩萨,这个乾陀诃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休息的意思。这个地方的不休息是赞叹他的大悲心,他这个悲心特别重,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常精进菩萨,这个常精进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安住法性,勤修方便,这个地方约着自利的功德,他有这种精进的力量。与如是等诸大菩萨,那么讲到菩萨众,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看,不但是《阿弥陀经》,你读《法华经》也好,《金刚经》也好,在列出与会大众的时候,都是把出家众放在前面,菩萨放后面。有些人就质疑说,这菩萨功德比出家众还大呢,你看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都是等觉菩萨,那么这些声闻只是四果的阿罗汉,为什么放在前面呢?澫益大师有提出三个理由:第一个出世相故,声闻众,一个出家众他穿上了袈裟,他扮演三世诸佛的一个清净的幢相。佛陀灭度以后,法赖僧传,所以他代表的是一种幢相。就好像说你一个国旗,这个国旗是一个布,但是它虽然是一个布,它表征的是一个国家的征兆,你为了尊重这个国家,所以你也要尊重这个国旗,虽然这个国旗的本质只是个布。所以出家众,不管他有没有修行,他现出的是跟佛陀一样的相状,因为佛陀是剃发染衣。所以他是出世相故,从相状的庄严值得你尊敬,这第一个。第二个,常随从故,那么出家众住在僧团,经常跟佛陀在一起,所以他因为尊重佛陀,看着佛陀的面子,也就尊重出家众。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那么佛陀灭度以后,正法的住世是靠僧宝的宏传,他有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功能,所以也值得尊重,这三个理由。这个讲到菩萨众。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丁三、天人众。 我们这科是讲到参加《阿弥陀经》法会的大众,有三类,声闻、菩萨跟天人。这个天人众在其它的注解当中又叫作杂众,其实他是一个很复杂的大众,不是天跟人而已,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我们看经文: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除了出家的法师跟在家的菩萨以外,还有释提桓因,就是这个诸天。那么这个大众俱包括什么呢?包括了鬼神、包括了蟒蛇、包括了阿修罗、包括了畜牲等等。智者大师在讲到这一段诸天聚会的时候,他说这个大众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差别?有些人是用菩萨的身份来听法,有些人是用国王的身份来听法,有些人是用出家的身份来听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两种资粮,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我们众生的修行,从福德跟智慧这两个角度开出了四种差别。智者大师说第一个叫根利遮重,这个人的智慧善根很强,你看每一次有人讲法他就来听,而且他一听就懂。他对人生也看得很透彻,智慧很高,有解脱的因缘。但是遮重,他的烦恼也比一般人重。善根强,烦恼也重,他来听法的时候也用功,他回去的时候,遇到染污的因缘放逸的时候也比别人放逸,放逸当然就造罪了。这种根利遮重的人,他善根强,但是他福德有亏,所以在他成佛之道当中,他会以卑贱的果报来学佛,就是说他会比一般人辛苦,他为这个果报所累。为什么呢?因为他有善根,但是他的烦恼重、罪业也重,所以他是在苦恼的环境、在卑贱的环境中学佛,为什么呢?因为他福德有亏损,他的持戒、布施有亏损,这叫作根利遮重。所以你看佛陀说法的时候,你看蟒蛇都能来听法,他为什么用蟒蛇身呢?就是福德有亏损。但是他这个人有善根,你看蟒蛇也来听法,这是善根。第二个根利遮轻,善根强、烦恼又淡薄,这个是最好的了,这种人大部分都是以声闻众、菩萨众、天人众来听法,他善根深厚,而且他的烦恼淡薄,福德没有亏损。第三种人是根钝遮轻,遮轻就是没什么烦恼,这是世间上的好人,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但是他对佛法完全没有兴趣。这种人他会得到天的果报,但是不会来听法。他不会来听法的,所以他没有解脱的因缘。第四种人是最糟糕的,根钝遮重,他到三恶道,他也不想听法,永远没有出离的因缘。所以我们从智慧跟福德这个地方,一个是安乐之本,一个是解脱之门,这四种的差别就知道为什么佛陀说法,会有这么多人以不同的果报出现。这种人都是有善根的,但是因为福德的不同,所以现出不同的果报。这个地方是讲到听闻《阿弥陀经》大会的一个情况。 现在我们看第二个:别序,叫发起序。这个别序就是不同,个别了。每一部经,这部经是在什么因缘之下宣说的?你看《观无量寿佛经》,那是因为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这个时候佛陀才讲这个《观经》。那么本经是在什么因缘之下宣说呢?是在什么因缘之下来启动佛陀宣说本经呢?这叫发起,发起一部经的因缘。我们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部经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它的无问自说。所有的经典,一定是弟子的修行有障碍了,向佛陀请示,佛陀才说法,譬如因病与药,有病痛了才开药,没有说是你都好好的,佛陀主动为你说法,没有这种事情。但是本经的特色就是,事实上是没有人请说,大家集会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佛陀就主动地告诉长老舍利弗。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法门三根普被、万病总治,所以不必要去简别对象,也就不需要有人请说。这个时候佛陀告诉长老舍利弗两件事情,他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这个是就是娑婆世界,佛陀告诉舍利弗说,从我们娑婆世界的距离有十万亿佛土,那这个地方有两个事情是存在的:第一个,有一个依报的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一个国土,这个国土叫极乐;第二个,有正报的佛陀,那么这个国土是谁住在那个地方呢?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澫益大师说,是标出了整部经的纲要,其实后面的经就是在解释,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就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 那么关于这段经文,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去解读它?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看《附表第二》,补充讲表第二面,总标极乐依正二有。澫益大师他是用信、愿、行三资粮来配套这段经文,他说二有、现在,劝信序也。说极乐世界是如何使令大家起信呢?因为它有二有,这个有者存在的意思;这个二呢,指的是,有世界名曰极乐,一个依报的存在,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又是一个正报的存在,那么这两个是存在的,这表示一种空间上是有这个东西存在。其实这个现在表示一个时间相,他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是现在。那么诸位知道,当一个法有它的空间的存在,有它时间的存在,表示这个法是存在的,因为它有它的时空。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呢?古德说,它是来表明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它不是一个天方夜谭,它是一个存在于真实的法界。 你看禅宗有人说,极乐世界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内心的假想:你看你一念的迷惑,你就是在娑婆世界;你一念的觉悟,你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当然这句话有它的教理根据,但是不能够因为这样否定这个法界的存在。因为我们要知道,佛陀在说话,四个字——不增也不减。佛陀在描述一件事情,他不会增加一点点,也不减少一点点。所以当释迦牟尼佛身为一个大智慧光明的觉者,他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的时候,这个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法界。那么这个是佛陀亲口所说的,有两个东西是存在的,是存在于现在世的,那这样子呢就是起信了。第二个有世界名曰极乐,从极乐的这句话,就启动我们的发愿。身为一个有情,我们的本性是想离苦得乐,你看一只狗它都知道去找东西吃,找一个洞来住。所以我们想离苦得乐,这个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而这个极乐世界的名称刚好叫极乐,所以这个地方有一种启动我们愿望的意思。第三个,佛号阿弥陀,那么整个净土宗的修学的纲要,就是执持名号,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所以,标出了这个名号,就是说明了这个持名的妙行,使令我们当我们设定目标以后,我们知道应该如何来安住这一念心,那么这个是信愿行。 我们看最后一段,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为什么标明现在呢?这表示前面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的佛陀,它不是发生在过去的,这个曾经有一尊佛,也有一个极乐世界,但是现在消失了,不是过去;也不是说有一个菩萨,他发愿要创造一个国土,但这个国土还没有成就,当来要成就,也不是未来,而是一个存在于现在世的国土,存在于现在世的佛陀。当然这段经文在本经当中,是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历代的祖师对这段经文都有很大的开示,我们引用莲池大师作个总结。莲池大师说这段经文有两个功能:第一个,破除我们心中的疑惑,那么这段经文它讲到两个有,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两个有。这个有在佛教里面叫存在,这个存在对我们是意义重大。你看这个讲堂,盖得很漂亮、灯光也很好、空调也很好,它有很多功德,有光线的功德,有庄严的功德,有空调的功德,我们在这个地方安住下来非常地舒适。但是诸位要知道,这个讲堂所有的功德必须有一个条件:这个讲堂必须存在;如果这个讲堂消失了,它的功德就全部消失了。就是说,比如你今天亲近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很慈悲,又有智慧,他有很多功德;但这个老和尚他的功德要存在啊,要发挥作用,有一个条件——他要存在。所以这个地方,从存在的角度启发我们的信心,破除我们的疑惑,这第一点。 第二个,我们看这段经文,今现在说法,现在这两个字,前面讲到存在,现在讲到现在。现在这两个字,莲池大师说破除凡夫的懈怠。我们一般人很多人容易相信净土,但是很少说做好往生的准备,讲说不急嘛,对不对,来生再说嘛,今生先结结缘嘛。那么这种情况就会产生一种悠悠泛泛耽误时间的情况。这个今现在说法,就是说你要把握现在,因为来生是不可测的,你来生要到三恶道怎么办?到天上怎么办呢?到天上也没办法学佛。诸天太过于快乐,三恶道太过于痛苦,都没办法学佛。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存在是很特殊的因缘,你一定要得到人身,讲一句白话来说,就是说你现在还有选择的机会,你现在可以选择去或者不去;等到你死亡了,你就没有选择机会了。你死掉以后,你来生变成天人的时候你就没有选择机会了,所以你选择机会不多。如果你今生没有去,而你到天上去,或者堕了三恶道,那么几次的打滚你得到人身的时候,遇到佛法的时候,极乐世界已经消失了;那你要等到另外一个菩萨再发愿,那就要等很久了。所以说呢,刚好有这样一个因缘,这部车在走动,你不搭上去,那以后你得要靠自己走路了。今现在这句话意思就是说,你要破除凡夫的懈怠,你以为拖对你有好处啊,拖了以后对你是更糟糕。所以这段话我们有两句话值得注意的,有,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第一个有;第二个现在,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是叫作发起序,就是佛陀在没有人请示的情况之下,把这部经的大纲把它发起来,佛陀主动地告诉舍利弗,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名称。 当然这以下的正宗分就是在解释这段经文,我们看正宗分的地方。正宗分,澫益大师是用信愿行三资粮来贯穿整部的正宗分。 我们先看第一个,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我们的信心怎么建立呢?就是从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建立信心。在依正二报当中,我们先看依报的国土。依报国土的庄严,这地方有简单的解释,跟广泛的解释。先看征释,先有一个征问,看征问的地方,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在整个经文当中,佛陀在描述极乐世界的一个表达方式都是用问答的方式,就是先提出一个问,再回答,而这个问答都是佛陀自问自答。佛陀就问舍利弗说,舍利弗,我前面把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名称标出来了。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这个极乐世界的国土,是什么样的因缘才有资格安立作极乐?他就问舍利弗这个问题。这边我们讲一下,不管是佛陀也好,不管是佛陀的国土也好,只要佛陀安立这个名号,那是全是一个真实的功德,名以昭德,你看我们拜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佛陀的名号不是随便安立的,他的因地有这个功德。你看我们凡夫的名称随便安立,这个人叫长寿,可能四十岁就往生了,是不是?所以我们凡夫的名号是没有真实意思;但是身为佛陀他这个名号安立下去,那全是真实的功德。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说了,说这个国土我刚刚讲过叫极乐,那你知道什么因缘安立作极乐,你知道吗?当然舍利弗不能回答,所以佛陀只好自己回答。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当然这个土是依报,但是佛陀回答的时候,事实上是把正报跟依报都同时回答了。我们把这两段经文,一个是能受用的正报,一个是所受用的依报国土,我们把这两段经文念一下,大家请合掌: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身为一个极度安乐的国土,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一个能受用的众生,所谓的正报;第二个是所受用的国土。这以下的经文都要注意,因为你的归依境,诸位要知道,你要设定一个目标,你心中要把极乐世界的归依境画出来。而你这个画不是随便画,不是妄想,依教起观啊,这个经文里面怎么描述,你就在心中规划一个极乐世界的图出来,就象我们画唐卡一样,对不对?唐卡里面有一个佛像,旁边有菩萨、有护法,有怎么的庄严……那你这个心中也要画个唐卡,怎么画呢?就是从经文上画了。 第一个,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了解就是,它那个地方国土正报的身心,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假设我们今天发愿,我来生要做一个美国人,你设定这个目标,你把所有的资粮都往这个目标趋向。那你要想想看,你要做一个美国人,美国人的正报怎么样?美国人长得高大又庄严,美国人的病痛也比较少,身体也比较健康,不错,正报好。那么依报呢?你看美国人的环境,地方特别大,房子也特别漂亮,值得去。那现在你要设定一个极乐世界也是这样,你要先了解它的正报跟它的依报,那么极乐世界的正报的身心,它的特色: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有情众生当然离苦得乐,趋吉避凶。但是我们一般人对生命的要求,未求安乐,先求离苦。其实我们对苦的感受特别强烈,我们不是急迫要得到安乐,但是离开痛苦倒是比较急迫。诸位想到痛苦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为什么会有痛苦?我们大部分的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有色身,你要没有色身你不会痛苦的,业报身。所以说我们所有的痛苦都跟色身有关系,身是众苦之本。极乐世界它给你个保证,你在极乐世界产生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一生当中不可能给你带来痛苦,不可能!而且会带给你种种的安乐的感受,这是佛陀的说明,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有关这一点应该怎么去理解?我们看澫祖的开示,《附表第三》,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怎么理解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的身心世界是怎么样呢?我们看蕅祖的注解,在本经当中,其实佛陀在描述极乐世界的时候,是用单向思考,他只讲极乐世界的好;但是澫益大师在注解的时候他是双向思考,他是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作比较,这个是有道理的,因为你这个厌离娑婆也很重要,所以他后面的整个注解很多地方都是用娑婆跟极乐世界对比的,这段亦复如是。我们先看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得一个果报的相貌: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娑婆世界的五蕴身心世界,是有痛苦也有快乐。我们的色身是怎么来的呢?是业力创造出来的。那么我们过去生在造业的时候,我们不完全造善业,也造了恶业。我们造了善业,但有时候糊涂也造了恶业。所以这个善业恶业的和合,这两个加起来就创造了我们今生的色身,所以我们有时候痛苦,有时候快乐,为什么?因为我们以前有时候造善,有时候造恶。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苦乐参杂,这个是表面上看。但是我们如果深一层看,看到它的本质,就不是这样了。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苦,这种痛苦的感受是苦,这个是可以理解,你看短命多病,丑陋贫穷,那么这种苦的果报出现的时候,给我们一种痛苦的感受,使令我们逼迫,不能称心如意,这个苦苦大家容易理解。最难理解的是坏苦,我们看,乐是坏苦,不久住故。诸位可能有些人,富贵从布施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你可能会有很多快乐的果报。但是从佛法的角度,你这个快乐的果报也是苦。为什么?因为不久住故。我们有情众生的一个最大的希求就是安稳、安定,你看很多人他出了社会,第一件事情买房子,为什么?求安稳嘛!你看理论上的话你应该租房子,你拿那个钱的利息租房子都够了嘛!你为什么不租房子呢?因为租房子不安稳。所以有情众生他要的是一个安定稳定的生命,而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安稳的生命,因为这个快乐的果报太脆弱了,不久住故。那么这样子跟我们本性的希求大大地违背。因为你得到这个快乐,你用久了,你已经习惯了,你对它产生执着了;但是它消失的时候,你这个痛苦更严重。所以对望未来的无常来说,你现在这个果报也是一个痛苦,因为它是无常,它给你一个不安全感。就好象说你这个房子很漂亮,但是你盖在一个地震带,你说我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这个房子还在不在不知道,所以这种不安全感,你感到一种不安全感,其实这是一种痛苦。越有钱的人他心中越担心,为什么呢?他随时会失掉东西,所以这个乐是坏苦,这个大家要好好体会。 非苦非乐是行苦,这个行苦,有时候走路,剪指甲,这个叫作行苦,性迁流。这个微细,因为它的苦是流动,相对于涅槃的寂静来说,这个不寂静之苦,不过这个微细了。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总之娑婆世界是一个苦乐参杂的世界,而且究竟来说它是没有快乐的,因为你不安全感。你今生很快乐,你来生不一定快乐,所以你要担心来生的事情。但是你到净土去怎么回事呢?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那么你到了极乐世界是一劳永逸,你到极乐世界所得到的安乐,你永远不会失掉,所以它叫不退转。它不会退步,只会进步。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了解,极乐世界它不同此土的对苦之乐,相对。 我们把这个娑婆世界的苦乐说明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先圣先贤,其实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也得到一定的认识,他认为这个人世间是相对存在的,有痛苦就有快乐,有快乐就有痛苦,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痛苦,也没有一个人绝对快乐,你看它的易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看到我这个地方的光明面,我另外一个就是背面。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说你看,哇这个人表面看起来身体又健康,种种的美好,光鲜的一面,我跟你保证他背后一定有问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这是真相。所以你看古代的圣贤告诉我们,说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快乐,所以你必须在苦乐当中找到平衡点。所以中国的文化最重要是什么一句话呢?你做什么事不要做得超过,适可而止,你看老子讲一句话很有道理,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也。这个道,这个宇宙人生的道在运转的时候,它是遵循一个规则——反,什么反呢?物极必反,人生的道理不是直线的,不是一路走的,它是圆圈的,你走到圆圈的上点,下一个就下来了。所以花开则谢,月圆则缺,是这个道理。 我在佛学院做了好几年教务主任,办了僧教育,看了很多出家众。你看刚来的人,你看到他很精进的,一天拜三千拜,我很担心,因为这个人不可能拜久,因为他做得太超过了。这个人拜三千拜,我说你不可能拜久。你看一个人一天拜两百拜,这个人最好,他会拜一辈子!你看做什么事,两个人感情太好了,不会持久;留一点对彼此的空间,给对方一点隐私,反而能够长长久久。所以你知道做什么事情,你要适可而止,再好的事情也不能超过;因为你做得超过了,它就反过来了,反者道之动也。我自己做过很多次试验,我吃东西的时候,比如说这个东西我很喜欢吃,我心里面第一个念头想要吃三块,我故意吃两块,克制自己,我每次都能吃到这个东西;我想我要是吃三块,我要吃五块,我以后永远看不到它了。所以你做什么事要节制的,很重要。 这个商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君,叫纣王。有一天这个大臣为了巴结他,送他一个象牙的筷子。他非常喜欢,他每次吃饭一定要很小心地把他的象牙筷子拿出来,然后用这个筷子吃饭,他才会舒服。有一次他有一个大臣叫箕子,这个箕字,上面一个竹字旁,下面一个其他的其,叫箕子这个箕子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圣贤之书。他有一天去跟商纣王报告的时候,商纣王在吃饭,他看到商纣王用这个象牙筷子吃饭的时候,内心对这个筷子非常执着。这个时候箕子很担心,就问商纣王说,大王,你这个筷子哪里来的?他说某某人送给我的,很好啊!箕子说,你这个筷子要赶快把它丢掉!你不能用这个筷子!他说有什么关系呢?他说,你用这个筷子,你会步入亡国之灾,亡国!纣王说,你太开玩笑了吧?这是一个筷子,怎么会亡国?箕子说,大王,你现在用一个象牙的筷子;过一段时间你觉得,你这个碗跟这个筷子不配合,你就找一个象牙的碗;那么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桌子也不配合,是不是啊?你这个碗是象牙的,桌子怎么可以这么糟糕呢?你做一个象牙的桌子;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房子跟这个桌子也没办法配合,这个房子怎么办?拆掉重盖啦……到最后你就亡国了,因为凡夫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纣王没有听进去这句话,果然亡国了。箕子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国家要亡了,因为什么呢?他看了纣王那种无止境的欲望在活动,他不是看到筷子,他是看到了那个能执着的那一念心,他看到他严重的攀缘心,这个有智慧人借境观心。他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不得了,征兆出现了,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们要知道,诸位我们现在生长在一个物质非常丰富的时代,我们要趋吉避凶,你要注意,你做什么事要有节制,适可而止。 我发觉我们佛弟子很多事情,遇到的灾难,全部把所有灾难都归纳说,这是我的业障,就把这个问题推给前生就对了,因为前生的我做得不好,所以我现在这样子。其实不完全,前生的业障占百分之五十,你今生的面对,你的努力占百分之五十。你没有好好地面对嘛!你就是放纵烦恼,就把这个业障加强了。所以其实我们很多灾难,都是因为今生的放纵产生的,前生的业障是固定的,但是你面对的心态可以使令它降到最低,也可以使令它扩大——就是你用智慧来面对,还是用烦恼来面对。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娑婆世界是对苦质的,它是一种相对的,所以我们处在娑婆世界,一定要经常保持警惕,做什么事要有节制。那么这个地方是把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作一个比较。 好,我们回到经文来。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娑婆世界它是一个业力所召感的世界,所以它是二分法的,它苦乐是同时存在,那么极乐世界是弥陀的法身的本愿变现出来的,它是一真法界,它没有对立的情况。它不是说有苦就有乐,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真法界的,它是绝待的,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当然这个不是业感的世界,是法身的世界。这个地方讲到正报的庄严。 我们看下一段的依报的国土,又舍利弗,极乐国土,这个地方就讲到住处的庄严,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个地方是讲到住处的外观。这个外观,我们先讲它的树,它有七重的宝树把它围绕;这个宝树的上面有罗网,这个罗网就是树叶当中有珍珠所串的罗网;而这个宫殿就挂在罗网的中间,这个珍珠所挂的罗网,好象蜘蛛网一样,宫殿就挂在罗网的中间;地上有栏杆作一个地标。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住处的外观的庄严。第二个我们看它的材质,那么这个宫殿是什么所做呢?是四宝周匝围绕,用金、银、琉璃、玻璃四种珍宝,把它围绕串连而成的,所以叫作极乐。这段的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依报当然很多了,山河大地了,但是因为我们一般人生活的空间大部分都在自己的家,所以他先讲出这个住处的庄严,是由宝物所成的一个楼阁,而这个楼阁是在树上。其实我们到经文的时候,极乐世界我们居住的环境是有两个:一个是在树上,一个是在地上,地上的下面会说明。当然这个地方的经文都很强调安乐的果报,其实极乐世界还一个清净的果报,是在后面。 莲池大师说为什么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他在规划极乐世界,一定要把它规划成很安乐呢?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而且整个国土都是宝物所成呢?莲池大师讲出一个理由,他说身安则道隆,我们要使令道业成就,第一个你身心要安稳。你在修行的时候,身体又病痛,人事又干扰,天气又炎热,你没办法修行,所以从凡夫的角度,阿弥陀佛先提供一个正报跟依报的安乐是有需要的。那么到这个地方是一个简单的说明。 我们看丁二、广释,这以下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广泛地解释依报庄严。广释当中有两段,第一段别释所受,先个别地说明所受用的国土。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前面讲到是住处的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受生的处所,当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受生的地方,那个地方应该要描述一下,你才能够做一个观想。那么这个受生的处所有三段:第一个讲池水的庄严,有池水。那个地方有七宝所成的池,有八种的功德,我们把它简单念一次,八种功德:第一个澄清,第二个清冷,第三个甘美,第四个柔软,第五个润泽,第六个安和,第七个除饥渴,第八个长养诸根,八种功德。那么极乐世界的水都是具足这八种功德,而且数量很多充满其中,足够大家使用。而且在这个水的底部,有金色的沙,阳光照下去闪闪发光的,那么这个水的四边的阶道是四宝所成。诸位就要观想一下,因为这个是你的归依境,我们要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先看到水,这个水呢地下有黄金铺地,四边有宝物所成的阶道;第二个楼阁,八功德水的旁边,上有楼阁,这个楼阁也是一个住处。我们前面说过,极乐世界的住处有两种,一个是树上的住处,一个是地面的住处,而这个地面的住处就是在这个游泳池的旁边,这个楼阁。那么这个楼阁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七宝所成,这个讲楼阁庄严;第三个是我们要知道的重点——莲花庄严。在这个八功德水中间,有很多的莲花象转轮圣王的车轮这么大,青色的放出青光,黄色的放出黄光,白色放白光,赤色放赤光,微妙香洁。 这个莲花观当然在这个净土宗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到了极乐世界,第一个就看到莲花嘛。有关莲花我们讲一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给大家了解一下。在宋哲宗的时候,有一个王妃叫越国夫人。这个越国夫人经常带着婢女念佛共修。有一天,有一个婢女很懈怠,不来参加,借故不做功课。这个时候越国夫人就指责这个婢女。这个婢女有善根,一指责以后就善根启发,就很精进地用功,用功了三年,这个婢女在自己的寮房当中安然坐化,异香满室。不得了!念到异香满室。这个越国夫人到她的寮房一看,哎哟!安然坐化了。但是有没有往生?越国夫人也质疑。她就在这个婢女面前说,你修得很好,我知道;但是你要到极乐世界去,你晚上好歹托个梦给我。这个时候越国夫人讲完全以后,当天晚上这个婢女就来这个地方,就跟越国夫人顶礼说,夫人!承蒙您的教诲,我现在到极乐世界去了。那么越国夫人说,你到极乐世界去,你可不可以带我去看一看?虽然我读《阿弥陀经》,对极乐世界有所了解,但是看到真实情况更好。这个婢女就带着越国夫人的神识,她先经过一个半圆形的桥,那么当然就象这个地方所说的,很多的八功德水、莲花、很多的宫殿。它那个莲花,每一个莲花的地方都挂了一个人的名字,这个时候越国夫人说,有没有我的莲花?有啊!那一朵就是你的,挂着她越国夫人的名字。那么越国夫人她就问说,为什么有的莲花很大?有的莲花很小?有的莲花很茂盛?有的莲花枯萎了呢?这个婢女说,有些人发愿把目标设定了,但是他念佛懈怠,一懈怠的时候莲花就慢慢收缩,甚至枯萎;有些人甚至于目标都失掉了,莲花就消失了;有些人很精进用功,莲花就很大,光明也特别大。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佛堂用功的时候,你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那么越国夫人她知道这件事以后,她回来又修习了一年。隔年的生日,她早上起床,斋戒沐浴,在佛前点香。她这个香一点,把香放在供佛的香炉上,她站着往生了,越国夫人她这个莲花都出来了。那么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了生处妙,我们在极乐世界受生的第一个处所。莲池大师说所有的依报庄严,最重要就是莲花的观想,因为它是最初的受生。 好,我们依报的庄严先讲到这个地方。我简单地回答一个问题。 请师父慈悲开示,弟子至诚地请问师父,如何看待佛教徒喂野猫之事?我们真正基于慈悲心来喂猫,并能做到奉公守法,把场地清理干净,不会对任何人带来负面的影响。谢谢慈悲开示。 当然喂猫是一个善法,不过我们佛教徒的善法,我们知道菩萨道慈悲的背后一定要有智慧,不要说喂猫,放生也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你在做善法的时候,你必须要有观察力,所以菩萨要广学因缘法,广学因缘。你要做一个阿罗汉,你不要去管这个国家大事,什么都不要管,但菩萨一定要通达因缘。所以你在做的时候,要注意到环境的污染是对的,他等于是提醒大家这件事,你这个善法的背后最好是有慈悲的引导更圆满。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第五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己二、结示佛力。 本经的经文,蕅益大师是分成三大科,我们现在讲的第一大科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这一科的大义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从佛法的因缘观,佛陀告诉我们说,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它从过去流到了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大家就会问,这个生命的水流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来推动呢?从佛法的教育里面,我们知道这个推动生命水流的并不是上帝,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力。如果我们今天有善的业力,这个水流就流到安乐的地方去;如果是罪业,就流到痛苦的地方去。所以我们讲: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我们面对这个生命的水流,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随顺,第二个你选择改变。什么叫作选择随顺呢?就是说我们根本就不知道生命的真相,我们日常生活完全是活在自己的无明妄想,心中是一片黑暗,所以我们在生命当中,完全是跟着直觉、跟着感觉来活动,我们对于眼前的环境完全是随顺于感觉来活动。我应该遇到什么人,我就遇到什么人,我应该遇到什么事情,就是什么事情。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完全是由前世的业力决定的,这种人叫作活在过去,你今生的生命是由前生完全决定下来,这个是标准的生死凡夫,今生不能做任何改变的,只能够随顺。第二种人就是选择改变了。要改变当然,你必须要有佛法的正见,你知道所谓的业力是因缘所生的,所以它的本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说,既然我们的心能够创造业力,我们的心也能够改变业力,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这个时候它从这样的一种因缘观的理解,开始设定一个未来的目标。比如说,你可以设定你来生要做一个大国王,或者大富长者。你心中可以规划一个愿景,我希望来生呢,拥有很多的财富,很多的眷属,具足广大的权利;依止这个愿景,你开始修学五戒十善,使令你生命的水流,慢慢地流向那个愿景,人天乘的法门。你也可以规划我来生要到涅槃的地方去,到一个不生不灭的、空寂的涅槃去,你修习无常无我的智慧,趋向涅槃,二乘法门。 从本经的角度,它所设定的目标是来生成就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所以,既然你是设定这个庄严,你必须要了解,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你才能够在心中规划一个愿景。从本经的说明,我们大概知道,第一个,你要规划一个莲花。就是你刚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受生的地方就是在八功德水,在上面很多的莲花;当这个莲花开放以后,你就产生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这个果报体,它开始生起以后,你就可以飞到天上的宫殿去,或者到地上的楼阁去安住,你有所谓的住处的庄严。所以说前面的经文,广陈彼土依正妙果,就是使令一个有志于求生西方净土的人,你必须设定你心中的一个愿景,它的正报是什么相貌?依报是什么相貌?就像你画图一样,你必须要有资料来参考,我们前面讲到了三种庄严:第一个,生处庄严,你受生的处所——莲花;第二个,你果报的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第三个住处的庄严,有种种的宫殿。当我们心中已经规划这样的愿景以后,我们应该使令自己怎么修行,使令我们生命的水流趋向于这个愿景呢? 第一个,你要建立信心,你相信你做得到。第一个先建立信心,就是你这个愿景出现了,你来生的一个方向出现了,目标出现了,第一个你要先建立一个真实的信心,你相信你一定可以成就,应该怎么样建立信心呢?我们这段经文就有详细的说明,我们看经文的地方,大家请合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段经文的内涵在后面的经文有四次的重复,这是第一次的出现。我们先把这个文字作一个表面的消释,然后再讲它深层的义理,先作表面的消释。当佛陀前面介绍了三种庄严——生处庄严,住处庄严,还有果报的庄严,佛陀就告诉舍利弗说,这个极乐国土,它这种庄严是约着果地的功德来说。前面说的三种庄严,这个庄严是由功德所成就,这个功德是因地。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因地,就不能有结果。那么这个功德指的是什么呢?是三种力量所成,就是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的心把佛号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在宇宙间会产生三种强大力量的和合:一个是佛力、一个是法力,一个是心力。也就是说,你在念佛的时候,这三种力量就引导一个有情众生,慢慢慢慢地趋向你所规划的一个西方的净土,就是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三种功德之所庄严,这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 我们看《附表第四》,我们把这三种功德作比较深入的探讨。《附表第四》就是《补充讲表》第三面。我们要相信,我们所规划的净土的依正,我们是可以成就的。应该怎么建立信心呢?第一个就是相信佛力不可思议,约佛解释,我们看蕅祖的开示: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这段,我们对佛力的信心就是说,你要知道,前面所说的住处庄严,宫殿楼阁的庄严跟生处的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怎么会有这种庄严呢?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他做了两件事:第一个,他发了《四十八愿》,这个四十八这个广大的愿力,这是一种很大的力量;第二个,他用尘点劫的时间去修六波罗蜜,来填满这个愿。这种依止愿来修行的叫作称性功德,称合清净的本性所成就的功德。这简别不是我们现在,虽然也能够布施、持戒,但是因为我们活在我们的妄想当中,所以我们不能够成就功德庄严。阿弥陀佛他是从法身开始,依止清净心发起愿力来修六度,这个叫作称性功德。这种功德从阿弥陀佛的自受用来说,他成就了四种净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跟常寂光土,这个是他自受用。第二部分,他把这个净土也开放给十方的众生来同时跟他受用,普摄十方一切众生, ,使令大家往生,来共同受用他所成就的净土。 这个地方我们必须把净土的来由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在《维摩诘经》里面所讲到净土是说,一个净土的成就,必须是菩萨要先成就法身,他必须要先成就初地;在初地的清净心当中,发起一个广大的愿力。比如说,这个菩萨,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他的色身很多病痛,他深受病痛的折磨,他就想:假设我以后成就一个净土,我希望我国土的众生不能有生病的情况,无有众苦。这个菩萨看到众生的水质太差了,染污的水太差了,我发愿:以后我国土,里面所有的水都必须具足八种功德。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以规划出他未来净土的相貌,他必须先发愿。当然这个时候,因为这个净土是他自己要成就的,所以他怎么发愿都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佛国品》说:你发的愿越困难,你要成就这个净土所花的时间就要越多,因为你这个国土的成就越困难。就像你盖大殿一样,你要这个大殿盖得怎么样?要很复杂?你筹集的这个资金就要越多。所以我们们经常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当然从诸佛的法身来说,清净法身,我空法空的真理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分出第一、第二呢?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他规划的净土,他特别地用心、设想周到,我们往后面的经文读你就知道,他这个净土的确是有很多地方,一般的净土做不到的。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根据经文,规划出一个我们未来生命的愿景。你首先告诉你自己,这个地方的国土是佛陀的本愿所成就的。 我们在规划愿景的时候,诸位要知道,如果你今天是走自力法门,你靠你自己的戒定慧去成就一个净土,你不用参考《阿弥陀经》,因为你自己要成就的嘛!你要怎么样发愿都可以。但是你是去到别人的净土,你到阿弥陀佛的净土,那你就没有选择权利了。你只有依据本经来规划,因为你是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去。所以,我们要首先知道就是说,我们所规划的净土不是我们自己要成就的,是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净土,而这个净土是弥陀《四十八愿》所成就的。所以你第一个要相信,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他这个四十八愿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净土,佛力不可思议。修净土的人他如果不相信弥陀的本愿摄受力,这个人就没办法修行了;因为你所规划的愿景,你心中所规划的这些正报、依报的庄严,都是佛陀成就的,它的背后是靠《四十八愿》支持的。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你在把这个景象规划出来的时候,你要相信佛力不可思议,所以有这个愿景,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 我们再看第二个,第二个问题就是约着众生解释。大家就开始问第二个问题了:我今天是到弥陀的净土去,我画出一个西方的净土,这是弥陀成就的。那么阿弥陀佛成就的净土,怎么能够转成我自己可以受用呢?为什么呢?是什么道理呢?这当中就是有一个名号当中间的桥梁:我是业障凡夫,我的心是苦恼的,弥陀成就一个净土,我的心要到净土去,必须要靠阿弥陀佛圣号的加持。所以约着众生解释,我们看第二段: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前面是约着佛陀自己创造的净土来说明他的力量,这个地方是约着众生的受用。当然这段的开示是不容易了解的,如果你这段的开示了解,你就终于知道什么叫作阿弥陀佛四个字,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叫无量光、无量寿你就了解了,我试图解释看看。 那么当佛陀创造了这样的一个依正庄严的净土以后,他怎么样来摄受众生往生呢?他必须要创造一个桥梁,所以佛陀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圣号。他是怎么创造这个圣号呢?佛陀把他过去生的《四十八愿》的力量来当作众生的善根之因,以六波罗蜜的功德当我们福德之缘。我们常常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的善根从哪里来?我们的福德从哪里来?其实就从这句佛号来。因为阿弥陀佛他创造了净土以后,他同时把他的多生多劫的愿力跟善根加持在这个佛号上,加持,就是把他的愿力转成无量光,把他的波罗蜜的善法转成无量寿。当我们这个苦恼的、妄想的心接触这个佛号的时候,就带动了佛号的灵动,他那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力量就启动。这个时候就使令一个念佛的人,他虽然在佛堂当中,心中忆念他的佛号,但是他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呢?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你看这个人他什么事也没做,就到佛堂当中创造一个佛号,一句佛号念诵听,创造一个佛号听回去,创造一个佛号听回去……感觉上,什么事都没有做,其实他的生命产生很大的变化,他的生命的水流已经开始在改变了。因为当他在忆念佛号的时候,他已经跟弥陀的大愿产生一定的感应了。所以说,他心中所规划的愿景,哦!依报正报庄严,这个时候已经是念念地、点点滴滴地成就。而这个成就是怎么回事呢?都是已经成就的,不是现在才成就,也不是当来才成就。这个地方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就是在讲这个果地教,他力门、果地教。我刚刚讲过,菩萨成就净土有两种方式,第一个自力成就,我不要靠别人,我自己创造净土,三大阿僧祗劫,你规划,我花三大阿僧祗劫的时间,我成就我自己的依正庄严,这个时候你有选择权,你要怎么规划都可以;第二个是,我觉得生死轮回太苦恼了,我要赶快离开三界,我找一个西方净土,这个净土是弥陀成就的,我根据他的经文,我规划一个愿景,这个时候,我对他产生信心的时候是,这个国土已经成就,不是未来成就。 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弥陀创造的这个净土,怎么样转成我们众生的受用呢?我们必须要假借佛号的加被,是这个意思。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一句话说:西方净土在十万亿国土之外,很多人说我想去,但是我不想念佛,我也不想观想佛陀。印光大师说,不要说你凡夫不能去,你阿罗汉都没办法去!因为阿罗汉的神通力只有到一个国土,他是十万亿个国土。所以我们要能够成就净土,唯一的选择就是你一定要忆念佛陀的圣号,否则你不能够去跟弥陀的本愿功德产生感应的。印光大师把这个念佛讲出一句话,把念佛的意境描述得很透彻,他说念佛是什么意思?当我们心中忆念佛号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印光大师讲了八个字,他说念佛的人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个即就是色即是空的即,就是说,我现在哪有什么净土,我是业力凡夫嘛!我要是正常情况,我来世应该到人天或到三恶道去的。但是我心中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就就着我现在一个带业的众生,慢慢地投入弥陀的功德海去了,这就是念佛的意境——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所以这个佛号的力量不可思议!它能够当我们众生的心跟弥陀功德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这个桥梁没有了,就没有人过得去了。你规划的愿景再好,你根本过不去。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第二个,就是,我们众生之所以受用,是因为有佛号。 第三个道理约不二,不二的意思当然是生佛不二,众生跟佛的平等不二的法性。大家就问了:阿弥陀佛所创造的功德,虽然是假借佛号来引导我们过去。那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功德就变成我们能够受用呢?那表示,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一定要有所交集嘛!如果我跟阿弥陀佛都是一个各自的独立的自体,彼此没有交集,那么阿弥陀佛的功德是不能够让我分享的。所以当我一个众生的个体要进入到弥陀的本愿功德,这两个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点,才能够建立一个彼此的受用,所以这个地方的观念就讲到心力不可思议。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示: 此则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我们前面讲到佛力不可思议,佛陀的本愿创造了净土;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这句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也不可思议,它能够带领我们趋向净土;但诸位不要忘了,你在念佛的时候,那个能念的心其实也不可思议!为什么?因为这个能念的心,它的体性跟阿弥陀佛是平等不二的。我们一般人在看事情是看外表的相状跟作用。我们看作用的时候,你看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凡夫。我们感觉到这个法界,你说这个十法界的确是有界线,你看佛法界高高在上,我们众生法界众生低抵在下。但是当我们用缘起性空的智慧来观照这两个法界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它的真实相,就是说阿弥陀佛是佛法界,万德庄严。但是这个万德庄严是什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把这个生灭的因缘,把它拨开来,你看到阿弥陀佛的本性是如,你把我们这个烦恼的相貌,这种躁动的生灭相,这个如梦如幻的影像把它拨开来,我们看到我们生命的本质也是如,结果我们得到一个答案——一如无二如。也就是说我们把阿弥陀佛的生命把它归零,我们也把我们的生命归零,我们找到了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共同的交集,就是我们的起跑点是一样的。 所以很多人说,阿弥陀佛的功德,他创造净土你凭什么去受用?我凭的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去受用。所以我们要知道,所有的本尊相应法,你都要相信你跟本尊的功德是不二的,你跟本尊的本性是不二的。你今天要修大悲咒,你要是想要趋向本尊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想要跟他感应道交,你要分享他广大的加持力,首先你要相信观世音菩萨的心跟你的心是不二的,你有成就的可能性,本尊的心跟你的心,你入本尊的心,本尊也可以入你的心,你要先建立一个平等不二的思想,你才可以修本尊功德。如果你经常认为说,我是我,你是你,那你没办法修本尊相应。他怎么会跟你相应呢?你是你,他是他,那各走各的路了。所以说修净土的人,你一定要相信,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这个感应道交是建立在一个同体的法性的基础而安立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做一个总结:就是说我们在本经广陈彼土依正妙果的时候,你会把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慢慢地把它描绘出来,当作你未来的愿景,描绘出来以后你第一个要相信一件事——你可以成就。凭什么?凭的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你的心力不可思议,三种力量成就。 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等于是,讲完庄严以后再建立一个信心,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在整个净土当中,第一功德当然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当然信是最基础的。 在美国有一个伊朗裔的美国人,他的祖先是伊朗人。他的祖先几代到美国安居,住在纽约的贫民窟。这个人的父亲是一个酒鬼,整天喝酒,醉生梦死;他的母亲是一个赌徒,整天就去赌博,所以他生长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整天就是靠领取这个救济金来生活。当然这个年轻人生长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他国中以后就辍学了,就不再读书了,整天跟那些年轻人到处游手好闲。这个年轻人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突然间从半夜醒过来,突然间醒悟,他说,我的生命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继续地这样子过下去,那我的父母亲就是我未来的结果;第二个我选择改变,做出一些努力。然后他思维了一下,他觉得他应该做些改变。所以他二十岁从夜梦当中惊醒以后,他认为说他一定要设定目标,他不能够照这个方式生活下去了。那么应该怎么设定目标呢?他想,第一个,我没有钱,我不能做生意;第二个,我又没有学历,我没办法去工作。那怎么设定人生的目标呢?他想,不错,我身体很健康,很强壮。我要做一个演员,做一个好莱坞的一级演员。他设定这个人生的愿景。他设定了愿景以后当然是要信愿行了:你要相信你做得到;第二个,你要不断地产生愿望,不断地去产生意乐;第三个付诸行动,也是信愿行。 他设定这个目标以后,他要做一个好莱坞的第一级影星以后,人就有希望了。他就跑到好莱坞那个地方去,只要有电影他就去应征。但是经过很多导演的应征,答案只有一个,他说:你身体是很强壮,人长得也不错,但是你嘴巴歪一边,你不可能做男主角的。后来这个年轻人想:我不能做男主角,这个是我唯一的目标,我这个目标丧失了以后,那我这个人就是行尸走肉了?活着没有意义了。我绝不能放弃!我相信我做得到!嘴巴歪一边不能障碍我。没关系,我做不了,不能马上做主角,我就自己写剧本。那么他去应征演员,失败对不对?他就去应征好莱坞扫厕所的。我做演员不行,我扫厕所总可以吧?那么他就到好莱坞那地方扫厕所。一方面晚上就看很多很多的剧本,参考人家写的剧本,自己写剧本。他扫厕所的时候,很多导演到洗手间来,每一个导演多少都会到洗手间来。他就把他的剧本给导演看,我写的怎么样?很多导演觉得,不错啊!有的导演觉得不好。他在三年当中,他请教过1476次的导演,问过这么多人,他想要做剧本里面的男主角都被导演拒绝了,他说你这个嘴巴歪一边,不可能!到1477次的时候,有变化,他这个人不放弃的。 三年当中他经过1476次的失败,到1477次的时候他的贵人出现了,这个导演来上厕所。他把他的剧本给他看,说这是我写的剧本,你觉得怎么样?这个导演说:这个剧本写得很好啊!很有启发作用啊!你要卖多少钱?我给你五千美金,你卖给我。当时五千美金很大啊!这个年轻人说:我不要钱!我的目标要做这个男主角!这个导演说,你这个嘴巴歪一边,恐怕不适合。他说你给我一次机会!后来导演说:好!这样子好了!反正给你试试看吧!他就跟这个请他做男主角的导演说:我一块钱都不要,你给我做主角就好。结果他去演他的剧本,在美国第一次演的时候,果然一炮而红。这部电影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洛基-ROCKY,这个男主角就是史维茨﹒史泰龙,后来他的年薪是两千万美金以上。 当然,今天我们看到他生命的变化,假设他今天不设定一个愿景,说实在就跟他母亲一样,这个人过去就等于未来。他设定目标以后为什么会成功呢?第一个他信心具足,他相信他做得到。虽然很多人说:你嘴巴歪一边什么的,他的信心不为所动,他觉得他可以成功;第二个,他发愿要成功;第三个,他付诸行动,所以他的生命产生变化。 其实世间上很多的道理是相通的,内涵不一样而已。净土法门亦复如是,你心中规划一个净土的愿景,你先不要问别人对你的看法怎么样,你要相信你自己可以去。你相信你自己所规划的极乐世界的愿景,你一定可以成功。为什么?第一个,弥陀有四十八个愿力在那个地方加持我,特别是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要相信弥陀的第十八愿,他的本愿摄受,这是存在法界的很大的力量;第二个,你心中有佛号,这无量光无量寿,它会产生一个加持的力量;第三个,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你的清净的本性跟十方诸佛是平等不二的。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这两种力量产生的时候,就触动了佛力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修净土的时候,当然你首先要先规划出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然后你要相信你可以成就。所以这个地方讲,舍利弗,你要相信极乐国土是依止三种功德力之所庄严——心力、法力、佛力,这件事情你要先相信。这个地方等于是在建立信心的第一段,它有四段的地方要你建立信心的。 我们看第二段,合释能受所受。前面是单独约着所受用的国土来说明,这以下把能受用的众生跟所受用的国土,把它合起来说明。这个能受所受总共是有两段,我们看第一段约五根五尘明受用。前面的依正庄严,它的规划都是单一的,莲花、宫殿,果报都是单一的,这个地方是广泛地讲到五根,五根当然是能受用了,所受用的是五尘,把这个遍及到五根五尘。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正名,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段经文我们是从两方面来解释:第一段是讲到这个胜妙五尘,殊胜的胜,微妙的妙,胜妙五尘,先讲到这个所受用的五尘;第二段是讲到能受用的众生,讲到五种神通。我们先看所受用。佛陀这个时候又招呼了舍利弗,又讲出极乐国土的一个相貌,来方便我们末世众生在心中能够规划出一个愿景。这个地方他讲出三种庄严:第一个,常作天乐,这个地方古德是把它判作虚空的庄严。虚空,我们虚空很多的噪音,但极乐世界的虚空很多的天然之乐,天乐就是天然之乐,微妙天然之乐,很多悦耳的音声,这个叫虚空庄严。第二个叫作大地的庄严,前面讲虚空,这边讲大地,我们大地当然很多的垃圾或者是泥土。极乐世界的大地是怎么庄严呢?黄金为地,这大地庄严。第三个是中间的庄严,虚空跟大地中间,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不管白天晚上,经常有白色的莲花,缓缓地降下来,这是中间的庄严。这三种庄严古德是把它判成五尘的庄严,怎么说呢?常作天乐是声尘的庄严,音声,你在极乐世界所听到的音声都是悦耳的;黄金为地是色跟触,颜色,颜色当然黄金是最好的;触,极乐世界的黄金是柔软的,所以它的触感特别好,色、触;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呢?是讲到香跟味,它有香跟美好的滋味。所以这个地方是说明极乐世界的胜妙五尘,这个地方大家也可以加以规划。这个地方是讲到所受用的庄严。 这以下讲能受用的根,那么是谁来受用呢?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能够受用的众生,就是在清旦(清旦就是清晨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叫清旦),这个时候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拿着这个衣裓(衣裓是以布作成的袋子,就像我们的僧袋一样,用布作成的袋子),把这个袋子装了很多曼陀罗花,干什么呢?供养其他世界的十万亿尊佛,供养以后还来得及到极乐世界吃早餐,乃至于做种种的经行。当然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意思,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意思。说是极乐世界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它表示什么意思?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五》。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在本经当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景象。当然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了解越深透,我们的信心、我们的愿力、我们念佛的行动都会加强。那我们怎么理解这段经文呢?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地方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 蕅益大师分成三层的意思来解释,我们先看第一段: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我们从这个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我们得到一个理解,就是这个地方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可以肯定,极乐世界的众生是有神通的,有神通,他若没有神通就不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种神足通是怎么样的相貌呢?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也就是说他的果报体在极乐世界,但他的分身遍满到十方世界去,这种叫作意生身,意是第六意识的意,生是生命的生,意生身。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我们很清楚,我们是为了成佛、为了菩提道而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不是到那个地方享受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他为了提供众生方便于成就佛道,这个神足通是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在成佛的过程。你看你要上求佛道,你要下化众生,这个神足通是很重要,我们讲这个交通工具。你要亲近哪一个佛陀,你要破除这个距离的障碍,你要度化众生你也是要靠神足通。所以说,极乐世界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我们肯定极乐世界它提供一个很重要的交通工具,使令我们很快地能够去供佛,乃至于度化众生,这第一个理解。 我们看第二段。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前面是讲到正报,这个地方讲依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它第二层意思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可以知道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也有它的特色,就是极乐世界的国土,它的声音、它的每一个色尘,乃至于它的整个五尘的状态,跟十方世界是贯彻无碍的。贯彻无碍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套一句现在话来说,极乐世界的资讯是特别的发达。你可以从极乐世界宝树当中的树叶,看到十方诸佛弘扬佛法的情况。你说我现在要学《药师经》,你就知道哪一尊佛在讲《药师经》,你才能够用神通过去。你说你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怎么知道那个地方有佛呢?你一定要有资讯。所以说,我们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我们可以知道你虽然是往生在极乐世界,但是你的资讯跟十方的佛世界是相通的,所以讲极乐世界跟十方三宝是贯彻无碍的,他彼此间是可以贯穿的。你看我们在娑婆世界,其他佛世界发生什么事我们都不知道,我们错过很多增上的机会。所以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一定是先知道那个一地方有佛你才能够供养。所以从这段经文,我们得到第二个理解,极乐世界可以当下地去通达十方诸佛的相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往下讲。 第六卷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五面,《附表第五》,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在本经当中对净土的描述,讲到极乐世界的人民,能够随心自在地到十方世界供佛。当然这句话的意思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就是神足通不可思议,第二,极乐世界的资迅跟十方诸佛是相通的。根据前面的两点,澫益大师就作出了总结,我们看这样的一个总结: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那么到底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就是说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我们对来生的规划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规划继续在三界求增上生,第二个你到净土去亲近阿弥陀佛,乃至于亲近十方诸佛。那么你做出这两个不同的规划,会有两个什么不同的结果呢? 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假设你来生是求增上生,当然你又来到了娑婆世界。身为一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什么相貌呢?浊重恶障,你内心还没有成佛之前,肯定很多的烦恼业力会不断地干扰你,内忧;恶障,你跟十方诸佛有很多空间的障碍,你虽然喜欢忆念归依十方诸佛,但是你没办法去亲近他们,外患。你内心深受烦恼业力的干扰,但是又苦于找不到良好的善知识,所以跟极乐世界是不隔而隔。换句话说,你今天身为资粮位的菩萨,你很想要上求佛道,你想要亲近十方诸佛,但是在娑婆世界你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够亲近佛像。亲近佛像,不能亲近真的佛,那当然差很多了,因为佛像不能为你说法。那么假设你来生选择到极乐世界,那就不同了。极乐世界它提供每一个众生的果报体,它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甚深。你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很多人说哎呀,你们这些人真狭隘,十方诸佛有很多世界你都不去,到极乐世界。但诸位要知道,你刚开始是锁定极乐世界,但是你看结果不是。你刚开始是锁定到极乐世界;但到极乐世界以后,你到十万亿个世界,所以讲功德甚深,所以说与娑婆隔而不隔。 你今天以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能够到了极乐世界,成就这样的一个意生身,你能够供养十万亿佛,你的善根是不是能够急速地增长?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成佛之道,当然你有很多选择,但是你做出明确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判断错误,你要付出很多不需要的代价,这是事实。当然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从经典跟祖师的开示,我们也慢慢知道一个消息。当然莲池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重点在于什么,诸位知道吗?他说极乐世界的人民能够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在所有的布施当中呢,佛陀是最好的福田,田是很重要。就像说你这个种子,你洒在一个干枯的泥土,它就长不出水果出来;你这个种子洒在一个肥沃的土地,这个种子能够长出很多水果。所以你说同样布施,你供养一个畜牲,供养一个法师,供养一个阿罗汉,供养佛陀,是有差别的,为什么?田是不同的。就是说,小乘的学者跟大乘的学者,同样修学空性,但是大乘佛法有不共于小乘的地方,大乘的菩萨必须要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在唯识学《摄大乘论》说,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堕入到一个贫穷的状态,为什么?因为菩萨要利益众生,你没有福报,你讲话没有人要听的。你要是阿罗汉,听不听随便我,反正我又不想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你不需要福德资粮;但是你要在一个众生的世界,这种苦恼躁动的世界建立佛法,福德资粮非常重要。 我们讲一个公案给大家理解一下。佛灭度以后才一百年,有一个阿育王,阿育王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转轮圣王,因为他的武功,他的武力很强大,就把整个印度统一了。当然统一印度也就杀了很多众生,一定是用军事统一嘛。那么他杀了很多众生,到中晚年以后,他觉得内心很愧疚,他就学佛,学佛每天拜忏。他一想到他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杀的众生,心里就不安,弟子心不安,他就希望能够请到佛陀的舍利来供养,亲自向佛陀的舍利来忏悔,就达到最大的效果。他马上把他的大臣都找过来:你们马上去给我看看文献,印度的文献,佛陀灭度以后,这个舍利子都跑哪里去了?才经过一百年而已,应该找得到的!这个大臣找了以后,他说:报告大王,佛陀灭度以后,佛陀的舍利子大部分都到了龙宫,被龙王请下去了。那么阿育王就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整个印度都是我管的,大海也是归我管的!他就带领军队,要跟龙王请舍利子。 这个阿育王他身为一个转轮圣王,他当然是一个很尊贵的果报,到了这个大海的地方,就请这个龙王出来见他。但是这个龙王很特别,在经典上说,这个龙王是福德非常广大的龙王,他在因地的时候只是因为破戒,而堕入龙身。但是他虽然因为烦恼重破戒,他这个人非常喜欢修布施,做了很多慈善事业,所以他是一个广大福德的龙王。所以阿育王的福报是比不上他的,所以阿育王请他出来,他根本不甩他,不出来。所以阿育王很生气,生气出没有用,你不能跳到大海去啊!这个时候,阿育王就很生气地回到宫殿,非常地生气、非常地沮丧。阿育王拜了一个阿罗汉做师父,他就跟他的师父请示,阿罗汉一入定就什么事都知道了。他师父说:大王,你跟龙王请舍利子,他不给你有原因的,因为你的福德比他差,所以他不听你的招呼。阿育王说:怎么可能?我是转轮圣王,他只是一个龙王。他说:你不相信,你拿同样是一公斤的黄金,这个地方打你阿育王的形状,这个地方把它打成龙王的形状,同样一公斤,你看谁比较重?那么打出来以后,同样一公斤的黄金,龙王的形状比较重,阿育王心服口服。这个时候阿育王就跟他的师父说:师父啊!我一定要请到佛陀的舍利子!你告诉我一个急速成就福德资粮的方法,我要赶快把福报超过他。这个时候他师父说:你要成就福德有两种方法,一个布施、一个持戒。第一个,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僧团,供养大众师,僧宝有住持正法的功德;第二个你要修习十善业。 当然阿育王,没有目标的人做布施持戒都是悠悠泛泛,那现在有目标那还得了!他就努力精进地修善,努力修善、持戒。这个时候,他天平本来是倾斜很厉害,慢慢慢慢慢慢平了;他再用功的时候,他的重量已经超过龙王。他师父就说:你不要带军队去,你带一个侍者去就好了!你现在有福德力了。那么阿育王这个时候到了大海的地方,三弹指,经典上说三弹指而已。但是他这个弹指弹下去,后面是有广大的福报在加持。三弹指以后龙王就出来了,受不了了,这个福报力太大了。出来以后,龙王就现出一个年轻人样子说:大王,你有什么指示?他说:我要请一点舍利子,你可不可以分一点给我?他说可以啊!就把他的舍利子分一部分给阿育王。阿育王回去就很欢喜地礼拜、修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一个菩萨你想要心想事成,你想要到一个众生的世界,要下化众生的时候,你要具足一个广大的堪能性,除了你自己的智慧解脱以外,这个福德资粮是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你有福报你才有摄受力。那么福报当然是从供养他方十方亿诸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它不但是给你一个安乐的果报,这个果报体能够发挥出这么样大的一个造业的力量,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作一个分判,古德是把《阿弥陀经》的依正庄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安乐的功德,一个是清净的功德。那么从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限,也就是说,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到这个地方的前面,都是在描述安乐的功德,到极乐世界有莲花、宫殿,有天乐、黄金为地,有很多的花等等,到这个地方都在描述极乐世界安乐的功德;其土众生以下,诸位要知道,就讲到极乐世界清净的功德,包括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菩萨的两大清净,福德清净、智慧清净,这个地方先讲出福德资粮。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不完全只是受用安乐的果报,你还可以创造一个广大的善业,就是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是你在娑婆世界做不到的。 好,我们看庚二的结示: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我们前面说过,当我们设定极乐世界是我们来生目标的时候,我们就把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个正报的身心规划下去。这个时候你要建立信心,这样的一个果报体是可以成就的。为什么?因为你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所以你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的果报,是可以成就的。所以这段等于是建立一个信心的总结。舍利弗,极乐国土的成就是三种功德之所庄严,这是第二段的结示。 我们看下一段,己二的,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前面清净的功德是积集福德资粮,这以下的经文就正式讲到极乐世界的人民,除了在那个地方享受安乐的八功德水,在那个地方泡澡,到了宫殿以后那么还做些什么事呢?就是栽培智慧的善根。所谓的智慧善根,从这段经文就开始说明了。当然智慧的善根的成就,理论上说眼耳鼻舌身接触的色身香味触,五尘都能够说法。你看禅宗有时候听到一个声音,看到一个颜色,他也能够悟道。但是大部分来说呢,因为我们娑婆世界还是以耳根来听声音,佛陀用声音来表达真理的多,所以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的时候,偏重声音。因为娑婆世界的道理的流通是靠声音,所以单单地约着耳根声尘来说明极乐世界受用果报的时候所成就的智慧善根。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是别明。别名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是有情,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所发的声音;第二个是无情。那么有情当中先说明第一段,鸟音法利,看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第一段,这个说法是谁在说法?不是佛陀在说法,是鸟在说法。当然这段经文祖师的注解很多,但是大方向的意思就是说,因为这个鸟类在所有动物当中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它的形状最美,第二个它的音声最好听。所以如果极乐世界用鸟类来说法,是很容易让我们生起欢喜心的,所以阿弥陀佛就创造了鸟类说法,古德的大意是这样子。首先我们把极乐世界这个鸟类的形状作个说明。舍利弗,在极乐世界有很多奇妙杂色的鸟,这个奇妙指的是它的形状,特别的奇异美妙,各式各样的形状,叫奇妙;杂色指的是种类繁多,这个鸟类不是一种,有很多种的鸟类、杂色。这以下就举出了六种: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这个舍利就是鹙鹭;迦陵频伽叫作妙音;共命之鸟就是一个身体两个头,他是两个生命体,两个神识同时住在一个果报体里面,叫共命之鸟。有六种鸟,举出六种代表。这个地方等于是,有助于我们对极乐世界鸟类形状的了解。第二段是说明鸟类的音声,它是释放什么音声呢?这些鸟类在白天晚上的时候,演奏出柔和高雅的音声。那么这音声要表达什么意思呢?表达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三十七道品的法门,这个音声是表达三十七道品。第三个是说明这个音声所产生的利益,极乐世界的众生,当他在树林散步的时候,听到这个鸟类的音声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他很自然地就会对佛法僧这种功德产生一种正念的归依,很自然地在这个地方就产生。 这段经文值得我们说明的就是这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六》,讲三十七道品。佛法的意思,一切法是因缘生,不管是杂染的果报,不管是清净的果报,都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是因缘生的。那么这因缘生的思想简单地讲就是四圣谛,佛陀把生命的现象分成四种相貌,苦集灭道。这四种相貌把它归纳成两种因果:苦集是杂染的因果,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我们心中有烦恼跟业力;那么为什么能够成就涅槃呢?因为我们内心安住在正道。有杂染的因果跟清净的因果。这个三十七道品就是苦集灭道里面的道谛,这个道就是通达的意思,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十七道品接触的时候,它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通达到安乐的涅槃,这叫道。这个道有三十七个法门,叫三十七道品,我们简单地解释。 三十七道品当中,其实你真正在修行的正修就是四念处。四念处这句话要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个讲到这个念,第二个讲到处。这个念是一种能观照的智慧,处是所观照的境。那么能观照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智慧;那么你这四种智慧是照什么呢?照身、受、心、法四种处所。四念处的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会痛苦?因为我们造罪业;那么为什么造罪业呢?因为我们有烦恼;那么一个人好端端的怎么会起烦恼呢?因为我们先生起颠倒。所以一个人会生烦恼,第一个你起颠倒,你对生命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你要不颠倒你不可能起烦恼,也不可能造业。那我们对这个生命的了解,最严重的颠倒就是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观身不净。那么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是对治贪爱的烦恼;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我见的颠倒。我们先看对待贪爱。我们贪爱的所缘境很多,贪财了、贪名了,但是在佛法当中,贪所有东西最严重的是色身,因为这个金钱是身外之物,外财我们都还可以舍,这个色身的贪爱就不得了,贪爱自己的色身叫身见,贪爱别人的色身叫作YIN欲。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贪爱当中呢,对正报的色身的贪爱是最严重的。当然我们这样的欲望是不能压抑的,我们要去找出它的根源,为什么我们看到色身会起贪爱呢?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说,因为我们对色身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我们一直认为色身是清净美妙的,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必须要把色身的真相让我们了解。 那么这个色身是怎么样观察呢?我们说外相不净跟内相不净,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说我们之所以对色身产生错误的认知,因为我们被色身外面这层皮肤、这层皮产生蒙蔽。我们没有看到这色身的真相,我们看到一个人看到他的皮肤,没有看到色身的真相。那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这层皮把它剥开来,把这个肉也剥开来,这个时候我们很理智地看到,色身里面是由脓血屎尿种种不净物所产生。换句话说,当我们很理智地面对色身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色身有一个东西是干净的,看不到。所以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而且它还不只是在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它不是只是在色身,它还通过眼睛、鼻子、嘴巴、大便处、小便处这个九孔,白天晚上经常流出不净物,就象一个破旧的皮囊,装上大小便溺一样,这九个洞经常流出不净物。那么当我们不断地透过佛陀的法语这样思维的时候,我们心中对这个色身错误了知的想法慢慢改变,那么同时我们对于色身的YIN欲心也慢慢淡薄。所以佛法对治烦恼的高明,就是说它不从表面上压抑,它追根究底。你为什么生起贪欲?因为你生起颠倒嘛,你没有看到真相,所以我们看到色身的本质,其实不是清净的,我们不能被妄想所误导。所以第一个是观身不净。 第二个观受是苦。这个贪爱色身是比较粗了,受就比较微细了。什么叫受?我们解释一下。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出现的是感受,叫受。我们对这个受呢深深地爱着,你看有些人喜欢吃榴莲,他一吃榴莲就很快乐。其实你不是真地喜欢吃榴莲,你相信吗?你是喜欢什么?你在吃榴莲以后产生那个快乐的感受,你是喜欢那个感受。为什么?因为你榴莲吃多了以后,当那个感受产生痛苦的时候,你就不喜欢吃榴莲了。如果你真地喜欢吃榴莲,你应该不管怎么吃,你还是喜欢。你喜欢的是你的嘴巴跟榴莲接触的时候产生的那个你认为快乐的感受,你希望它出现,所以你就拿榴莲来当作你的一个增上缘。你看睡觉,有些人喜欢睡觉,他也不是真地想睡觉,因为他睡觉的时候他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他喜欢那个感受。但是这个感受怎么观察呢?无常、是苦。其实这个感受是变化的,你不应该把这个感受当做你生命的归依处,因为它会欺诳你,它给你一个不安全感。所以佛法的苦都是从无常观察的,这个感受变化太厉害了。当然这个色身的贪爱是很粗的,这个时候你开始回归到你对感受的观察,所有的外境的感受都是痛苦的,因为它变化无常,不值得我们留恋。 这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两个就解决我们贪爱的烦恼。这个观受是苦,诸位要体会一下。其实我们人生,你看你一生当中你辛辛苦苦地工作,为了什么?就为了幸福的感受!你为了追求那个短暂的感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追求这个感受。你牺牲你的精神、青春、体力,你最终是要追求那个感受。但那个感受出现的时候又不断地变化,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为了这个快乐的感受的出现,我们实在付出太多的代价,所以我们要认真地去面对这个感受是苦的。那么这两个就把我们对三界的贪爱慢慢地熄灭,那么我们的心开始好乐涅槃。 这个是对治贪爱,那么对治我见呢?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一个是我见,一个是法见。那么我执就是观察这一念心是无常的,我们总认为这个我是不变的,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也是一样的。其实不对,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变化,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东西。外在的法也是心所变现的,这些人事因缘,你心改变的时候,它就改变了。 那么这个四念处的观察,慢慢地我们进入到四正勤,断恶修善,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生,断恶有两种;那么修善也有两种,已生的善令增长,未生的善令生,是两种。 我们在学佛修善这个先不讲,学佛讲趋吉避凶,先求避凶,趋吉比较困难,修善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在断恶修善,先求断恶。断恶的心态有两种。第一个你现在已经出现的恶法,你的身业有过失,口业有过失,意业有过失,怎么办?要想办法慢慢减少,这个要断恶,对已生的恶要断。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你要建立一个反省的机制,你经常没有听闻佛法,你根本不可能反省的,你的心就是心随境转。所以你的恶法出现以后,你十年前有这个恶法,你今天还是有这个恶法,你就老是抱病过活。所以你要把恶法找出来,你才能够断的,自我反省。第二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这个也很重要,预防胜于治疗。有些恶法你没有生起,要怎么样保持?这个地方持戒就很重要了。一个恶法的产生,是由外境的刺激产生的。所以你的生活圈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碰触的,你就不要去碰触,就是你自己心中要给自己划一道标准,有所坚持、有所让步。在这个标准之下的我们都可以沟通,这个标准是我的底线,以上不可以。所以这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就是你的生命要有一定的标准、准则,不是说哎呀,人家送红包什么你就接受,不可以的,你自己要有一个底线。那么这个断恶修善叫四正勤,那么把这个四正勤再欲勤心观,使令它快速成长,最后成就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的增长变成五力;最后成就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是见道位;八圣道分是修道位。那么它整个修行的架构的中心就是四念处,破除三界的贪爱的烦恼跟我见的颠倒,这个是四念处。 好,我们回到讲义,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众生,他除了能够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来修习福德资粮以外,它也可以去积集智慧的资粮,就是听闻三十七道品,而且是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听闻。我们看下一段,这段是征释略显,我们看经文的地方: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段经文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征问舍利弗,如你的意思,你不要以为这个鸟是罪业所召感。前面讲到鸟类的说法,依我们一般人的了解,这个鸟类当然是畜牲道,一定是罪业所招感的才有鸟类。所以释迦牟尼佛怕我们众生产生误会,有需要作一个说明这个鸟类是怎么来的。所以他首先就跟我们讲说,你要知道这个鸟类不是罪业所感的。这以下解释了,所以者何?因为极乐世界的国土是没有三恶道的。我们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极乐世界只有两道,极乐世界就两道,你往生极乐世界,你要么是天、要么是人,只有两道。那么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怎么就有鸟类呢?这就解释了,舍利弗,其佛国土尚且没有恶道的名称,怎么可能会有恶道的真实果报呢?那么这些鸟类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依止他的愿力所变现出来的。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要知道娑婆世界的果报是业力所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不是业力所生,那是法身的变现。这个变化所作,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这段是很重要的概念。 大乘佛法的色法有两种:一个是业果色,一个是定果色。你看到这个人外表长得怎么样?这是他的业力所变现的,这第一个,业力所成就的色法;第二个是有禅定的人,在禅定当中依止他的咒愿力变现出来的,叫作定自在所生色,也叫定果色。在唯识学上说,八地之前的菩萨所变现的定果色是不能让别人受用,它没有真实受用的。他变现一个色法,他变成一个黄金,你远远看是黄金,你一抓呢它是一个虚妄相,八地之前。但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以他的禅定变现黄金,他把这个石头变成黄金,这个就是真实的黄金了,可以真实受用,八地以上。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作定果色。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晚年得子,就很高兴,这个儿子叫作乌婆夷。那么乌婆夷当然身为大富长者的独生子,就得到很多优厚的宠爱,这个小孩子长得也很可爱,慢慢长大。那么当然这种有钱的公子哥儿,他也不要工作,整天跟有钱的公子到处游玩。有一天,在这个城市的地方来了一个马戏团,表演马戏的。这个乌婆夷跟很多公子就去参观这个马戏的表演。在参观的过程当中,这个乌婆夷就喜欢这个马戏团表演其中一个小女孩,他看得非常欢喜。回去以后就跟他母亲说,我要娶这个马戏团的那个女孩做我的妻子!他母亲说:不可以啊!我们是贵族,她是一个卑贱的种姓,我们不能通婚的。乌婆夷说:不能通婚的话,我就不能活下去啦!乌婆夷他说你要不去的话,我就不吃饭了。那么经过几天不吃饭,他妈妈就没办法了,就去给他沟通了,说我们家的公子要娶你们家的女儿。那么这马戏团说不行啊!你们是贵族,我们是贱族,不可以通婚的。那么这个媒人回来报告,他母亲就说我不是跟你讲不可以吗?那乌婆夷就说:我一定要娶这个女孩,要不然的话,我从现在开始就不吃饭了!那么他妈妈疼爱子女,没办法,就一而再、再而三很诚意地派很多人跟马戏团的主人沟通。这个主人被他感动了,他说这样子了,既然你这么有诚意,那我就破例了。但是有一个条件,我们这个家族有一个规矩,要娶我们家的女孩子,一定要把我们马戏团所有的把戏学会了,通过考试了,才能够娶这个女孩子的。那么这个乌婆夷他本来是公子哥儿,不学无术的,但是他这个时候,他心中有一个目标了,他就:好!那没关系!我来跟你们学把戏没问题的!他就到马戏团去接受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把马戏团的整个技术全部学会了。学会以后,这个时候要经过考试了。因为这个乌婆夷从小很聪明,而且他很认真地学习,很多的技术都考过了。到了最后一关,最难考的,空中走索,就是这两个地方,中间有一个钢索,你拿一个竹竿从上面走过去。那么这样的一个空中走索,本来乌婆夷是很熟练的,但是他那个时候体力太衰了,精神没办法集中。所以他拿那个竹竿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已经站不住脚了,整个精神已经没办法专注了,所以眼看是非常危险了,生命是非常危险了。 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出现了。目犍连尊者就现在他眼前,说你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摔下去死掉,第二个你跟我出家,我保障你安全!这个时候乌婆夷想了,我没有什么选择,我摔下去我这个女孩子也娶不到了,当然就跟你出家了。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说:那好,我保障你安全!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用他的神通力,一咒愿,这个地下它本来是一根绳子,结果变成一片大地,乌婆夷就很快速地走过去。下面的人很欢喜,哎呀!从来没有人走那么快的!那么走过去以后,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人看到目犍连尊者,只有乌婆夷看到,这个马戏团的主人就准备把这个女孩嫁给乌婆夷。乌婆夷说我不要了!我差一点死掉,爱是苦本哪!这个时候乌婆夷就跟目犍连尊者出家,回来也成就阿罗汉果。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问了,乌婆夷在最危险的时候,它本来是钢索,怎么就变成平地呢?这个平地的色法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摸得到,能够看得到,这个色法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不是业力所感,因为业力所感的话应该每一个人都看到。这个色法叫作定果色,一个有禅定的众生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正是这样子。 我们可以知道,不但是鸟类,其实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有两层意思,值得我们说明。第一个我们引用莲池大师的说明,就是说我们怎么去了解这段经文,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莲池大师说,根据《大智度论》的说法,龙树菩萨说,佛菩萨所成就的功德有两种,一个是福德,一个是智慧。佛菩萨的智慧不能送给众生,你说我的善根我的智慧送给你,不可能!善根不能够私下地授受,不可以的。但是佛菩萨的福报可以施舍给众生,可以!我积集很大的福报,我可以跟众生共享,可以的。所以龙树菩萨说,佛菩萨的福报是可以跟众生共用的,而这个地方的意思正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他发了愿以后,经过六波罗蜜的修学,他正式把他广大的六波罗蜜的善法的福德资粮,成就依正庄严来跟众生分享。你为什么看得到鸟类呢?你为什么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你的果报体为什么具足这么大的作用呢?阿弥陀佛的六波罗蜜的善法跟我们分享的。这个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感。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认识的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分享阿弥陀佛的福报。这个地方是我们对于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的第一层理解,这个是引用莲池大师的注解。 第二个我们引用窥基大师在这段的注解。窥基大师在这段讲到,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他把极乐世界跟弥勒净土作一个比较。他说历代的祖师弘扬净土,主要有两种,一者极乐世界西方净土,二者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何者比较优?何者比较劣?窥基大师作一个说明。窥基大师提出了十种的差别来证明极乐世界是超过兜率天的,十种。我在这个地方简单地讲出一种就好。窥基大师说,极乐世界跟兜率天净土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因为兜率天净土是业力所感,你到了兜率天,你看到兜率天的色法、声音,你不可能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不可能。因为它是有漏的业力,所以你生到兜率天,你看到女众、看到黄金会生起贪爱的。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你看到以后你不会生贪爱,因为它不是业力所感,它是法身所变现的。所以,简单地讲,其实弥勒净土严格来说弥勒菩萨不能叫净土。净土不能业力所感,这个净土要完全干净,只能够佛的法身变现。所以你看古人讲,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菩萨叫庄严净土,只有佛是成就净土。那么为什么弥勒叫净土呢?他所居的兜率天其实是个秽土,只是因为有弥勒菩萨住世,在那个地方说法,所以我们称为净土。所以弥勒净土的标准的说法应该是秽土中的净土,它本来是秽土,大家都很放逸。但是好就好在哪里呢?因为有弥勒菩萨在那个地方说法,大家不敢放逸。那么极乐世界不同,极乐世界是每一个地方都是净土,你离开了阿弥陀佛,你到树林去,你听到的法音,这也是弥陀的净土,你看到了鸟类,你看到鸟类就跟看到阿弥陀佛一样,因为阿弥陀佛变现出来的。 所以身为一个净土,这个国土不能有任何的业力,不可以。所以这个地方讲皆是,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个地方窥基大师把弥勒净土,跟西方净土作了详细比较,诸位有兴趣可以去查一查。好,总而言之我们到这段经文,可以理解到极乐世界的一个相貌,它的一个生起因缘,那么我们建立一个往生的信心。 好,我们今天的课先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请问法师,只要信愿行就可以带业往生吗?那么业障在无有众苦的极乐世界里,是怎么受报呢? 这个业障的受报,我们造了罪业不是马上受报的。诸位知道我们有一个很深的意识,我们的心有两种:一个是表层意识,一个是深层意识。表层意识负责造业,深层意识负责保存你的业力,就是阿赖耶识。我们所有的业都是阿赖耶识,但是阿赖耶识要变现果报,除了它有种子以外,还要有增上缘,要有环境的刺激。说我本来是欠你的,但是我不跟你见面,我不用还你,暂时不用还,可以的,缘缺不生嘛,缘缺嘛。所以说,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虽然有业障,但是我们到极乐世界先成就圣道,很重要。你证得我空法空的时候来还这个债,那不得了!那是很轻松的。你要一只手,我就把这只手砍给你,对不对?他也不会有痛的感觉。也就是说,你不到净土去,你是用凡夫身来偿还业报,一个有执着的身来偿还业报;你到净土去,你是用初地菩萨的身来偿还业报。那你就知道这两个差别在哪里了,是不是?还是要还的,时间的问题了,是不是?所以大家想想看,当然我们说过,成佛之道是你自己的规划,生命就是抉择,在凡夫到成佛有很多选择,但是你要想清楚怎么走。你想好了以后,你必须为你所做的一切承受所有的结果,就是这样。所以你在教理上研究得越透彻,你规划出你的成佛之道,你就会规划得更正确,这是这样子的。 法师,下品往生在莲花十二劫当中这么久的时间,是否有听闻佛法?还是要等花开才能听闻佛法? 这个答案你应该知道了,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尘都在说法的,极乐世界的莲花当然会说法。你到了极乐世界,它莲花散发出的香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但是你莲花没有开的时候,你有一个问题,你不能见佛,你可以闻法,不能见佛。但是在《无量寿经》上说,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的快乐,超过阿罗汉的灭尽定的快乐。《无量寿经》讲得很妙,它用比较的,它说世间上大富长者的快乐跟转轮圣王的快乐,是国王跟乞丐一样的差别;转轮圣王的快乐跟天人的快乐,就象国王跟乞丐的差别;天人的快乐跟阿罗汉的涅槃的快乐,又象国王跟乞丐的差别;阿罗汉的涅槃快乐,跟极乐世界在莲花的快乐,又象国王跟乞丐的差别。你想想看,你在极乐世界莲花有什么关系,好过你在娑婆世界打滚,是不是?所以他十二劫也可以听法,只是不能见佛,那么当然你迟早可以见佛的。 法师慈悲,弟子有一个问题,在前面的序分,佛陀在前面,接下来是比丘、比丘尼,菩萨排在后面,有时候弟子参加某个法会的时候,看功德主站在出家众的面前,比丘尼排在他的后面,这样子如法吗? 当然我们是就一般情况,你看你听经的时候一定是声闻众在前面,因为你要尊重他这件袈裟嘛,对不对?不看僧面看佛面,看佛陀的面子。当然法会有它特殊的考量,这个我们就不谈了。可能在特殊的场合有特殊的考量。 请问师父,受五戒脾气不好犯了戒,不懂怎么办?如果不敢受五戒是否为佛弟子? 犯了戒不懂怎么办?那表示你对五戒不了解啦,你受了戒,你要知道戒法的相貌。但是如果说因为怕犯戒而不去受戒,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子不对的。你一个人设定目标,虽然你趋向目标是摇摇晃晃的,可能会跌倒;但是你有目标的时候,你会再站起来!我认为一个人不怕做错,但是非常害怕你不做,非常害怕。你看过佛陀的戒律,你会发觉到佛陀,佛陀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都好!佛法最怕你什么都不做。你说我受戒,我犯了戒,那你可以忏悔,你可以改过啊!但是你不受戒表示什么?表示你不想改变哪!这个很严重啊,是不是?你就是活在过去嘛!我过去是什么相貌,我现在还是这个相貌,我来生还是这个相貌。那么你受了戒以后,你开始有一个戒法来摄受你,虽然你刚开始做得不够好,但是你对望未来的时候,你有增上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根据我对佛法的学习,佛法不怕你做错,就怕你完全不动,非常怕!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婆罗门是外道,他根本看到佛陀就不起欢喜心的。但是这个婆罗门居士今天刚好心情很好去喝酒,喝醉了酒。喝醉了酒啊,就精神错乱,跑到佛陀的精舍面前就大呼小叫,我要出家!我要出家!这个时候比丘很生气,说这个吵!佛陀就说机会不可失啊!这个婆罗门他多生多劫都是外道,好不容易现在起颠倒要出家,赶快抓进来!抓进来就给他剃度了。剃度以后他第二天酒醒过来,哎?我怎么跑到僧团呢?就赶快回去了。那么弟子就讥嫌说,佛陀啊!你看你明明知道他是外道,你要给他剃度!他说他这样子比没有剃度还好啊!所以这个公案你体会看看,种下善根是很重要的,好过你什么都不做! 请问法师,四念处跟南传经典的《四念处经》的身受心法有何不同? 是完全一样的。不过大乘的四念处是比较广了,比较广一点。 一个修学净土的人是否可以兼修四念处? 可以,可以兼修四念处。因为你要知道,修净土是做两件事,我们在打佛三会说明。我们到正式操作的时候,你整个佛三就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打得念头死,第二个建立弥陀佛。你把你现有的妄想慢慢地消灭;第二个把佛号建立起来。有所破坏,有所建设。其实整个佛三就是在扭转你心念的差别,你本来心念是往这个方向的,把它调过来。那么打得念头死,你如果兼修四念处有帮助,有帮助;但是建立弥陀佛,跟四念处就没有关系了,那完全是你自己对《阿弥陀经》的了解,你怎么建立信心,你相信你做得到,你发愿你要做到,然后付诸念佛的行动。所以就着破妄来说,四念处有帮助,可以当助行。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也会有消失的一天? 极乐世界是因缘所生法,它是要有人发愿的因缘,然后去修行,才创造极乐世界。那么你记住一句话,一切法是,只要它有生起,它就会消失。除了我们清净本性以外,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的。所以极乐世界要消失的话,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走难行道了,别无选择了。 那么极乐世界有生灭,那些当生没有成就往生的,如果有一世成功的话,极乐世界没有了,那么他们要去哪里? 来三界啊,那还能去哪里?没有极乐世界,那你就随业流转。我们现在的选择不多,我们来生有三种选择:第一个到涅槃,到涅槃我们没办法去;第二个到娑婆;第三个到极乐世界。就三种。因为你一定有来生的嘛!如果我们没有来生,其实事情很简单:那你不要规划来生,你及时行乐就好了!但是你相信有来生的时候,你要想想看,你做好来生规划。一个人,你要把你精神体力百分之五十放在今生。我们今生有生命,不能完全放弃,可以理解。我为了赚钱让今生快乐一点,我觉得可以理解,身为有情众生,你有权力让今生快乐一点,可以的。但是你把所有精神体力投注在今生,你死亡的时候你一定失望,因为你才知道你来生都没有规划好,那怎么办哪?所以你要拨出百分之五十的时间,为来生做准备,是这样子的。很多人到了死亡的时候才来规划来生,其实都来不及了。我们有一天一定要面临死亡,迟跟早,一个有远见的人,他会做好规划的。 听说极乐世界分里面跟外面,就象弥勒净土一样? 经典有这样讲吗?应该没有吧!应该是有莲花跟非莲花的差别,不是里面外面。 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如何消罪业? 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到了极乐世界你内心有戒定慧,你自然会有消罪业的方法。 师父你好,请问万一我往生极乐世界的下品或边地,怎么办?还能够学佛吗? 你记住一句话,不管你到边地,不管你是下品,不管你是什么,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你没有离开极乐世界的法身,你记住这句话就够了。你没有离开极乐世界的法身,你完全在阿弥陀佛的掌控之下,你说你怎么办?你想想看就知道了。我们最怕就是我们生长在业力的世界,没有人能够照顾我们。你往生到极乐世界是完全活在阿弥陀佛的光芒当中,只是说比较中间跟比较旁边,比较旁边也是阿弥陀佛的光芒嘛,你怕啥,是不是? 好,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回向! 第七卷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面,辛二、化无情声。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起信。在大乘佛法的修行内涵当中,我们大方向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发愿,第二大类是修行。 发愿就是必须在修行之前设定一个修学的目标。从佛法的因缘观,就是说你今天造作一个业力,你就会有一个结果。那么假设我们不设定目标,我们到最后的结果可能不是我们要的结果。所以你只是盲目地布施、持戒、修习善法而不设定目标,当结果出现的时候,你会感到后悔。所以说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知道你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确定出来,才能够去修习资粮,去趋向这个结果。 那么净土宗的目标的设定,我们从本经的观察,就是你对来生的规划,对净土的功德庄严,你怎么来设定、怎么去规划你来生的归依境。在本经当中有两个重点,你必须要去规划的。第一个,极乐世界是一个安乐的果报。安乐的果报是约着受用来说,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经文,极乐世界你可以受用莲花的庄严,你可以在七宝池、八功德水的状态之下受生,莲花化生,免除胞胎的受胎之苦。那么这个受生以后,花开以后,到宫殿去安住,乃至于有种种的神通,那么在极乐世界,雨天曼陀罗花,黄金为地,虚空中很多的天乐。所以你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你第一点要了解的,你既然是以极乐世界的净土当归依境,你就知道第一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安乐的。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清净的。那么前面的安乐是约着受用来说,这个地方是约着造业。在极乐世界的这样一个安乐当中,你能够造作两种清净业:第一个,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第二个,你在极乐世界能够经常听闻正法,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产生智慧善根的增长。所以我们今天在规划来生净土的一个归依境的时候,你必须把安乐跟清净这两种因素都同时地规划下去,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归依境。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的注解当中,他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他说很多人把净土想象成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他忽略了净土是一个清净的功德。所以他把净土只是规划成安乐,而忽略了净土是一种清净的道业,他只是为了安乐而求生净土。他说这样子的结果,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你的归依境是安乐,那么你的归依境不是净土,而是诸天,诸天才是安乐嘛。因为你丧失了这样一种清净的力量,那么你所规划的净土,事实上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趋向归依境的时候,你刚好是趋向于天界。因为你为了安乐而求生净土,你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念佛,快乐的时候你不念佛。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往生净土是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你是为了要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而求生净土的,不完全只是为了追求安乐而求生净土。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其实占了很多篇幅在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是提醒修习净土的人在设定归依境的时候要正确,因为第一个因地的错误,你整个修行的方向就偏差了。感应道交,结果你不是跟净土感应道交,你跟诸天感应道交。 所以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介绍了极乐世界安乐果报以后,开始介绍极乐世界弘法的情况。那么在极乐世界听法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是根据有情的众生来听法,前面讲到了鸟类的说法,当然也包括了阿弥陀佛的说法,这都是一个有明了心识的佛或者众生的说法;这个地方讲到无情——一个没有明了性的物质,这个物质也能够说法。我们看它是一个什么相貌。我们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个地方我们分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说明无情的声音,第二段再说明无情声音所得到的利益。 先看无情声音的相貌。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在极乐国土,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当中,经常有很多的微风在那个地方吹过来吹过去。那么微风吹动什么呢?吹动宝树。我们说过,极乐世界我们居住的宫殿有很多的宝树,宝树的上面有很多由珍珠所串成的罗网,风一吹的时候,吹动的树叶也带动了罗网,这个时候出了很多微妙的音乐,这个音乐就好像百千种音乐同时俱作一样,一个相当丰富、相当微妙的音乐。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音乐是怎么来的?是由风引起的,风吹动了树,而创造出一种音乐的声音。那么这种音乐的声音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你很自然地就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前面的音声是鸟类的,直接说出佛法的道理: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前面的鸟类它是怎么样,它是直接说法。这个地方叫间接说法,它是创造一种音乐,它本身没有佛法。音乐当然不是佛法,它只是一个旋律,但是你的心跟这个音乐接触的时候,你就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弘扬佛法是两种情况,第一个是直接地说出佛法的相貌,第二个是用音乐来带动你的善根。这个是极乐世界弘法的一种情况,一个是有情的声音,一个是无情的声音。 有关无情的声音,我们看蕅祖的说明,看《附表第七》,《补充讲表》第六面: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有情的鸟类,无情的树木,都能够宣扬佛法。这样子的一个相貌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看澫祖的开示: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那么从这个有情无情的同时演说妙法,我们知道微风的声音跟宝树罗网的声音乃至于由此类推,其实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假法实法,其实当体就是阿弥陀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乃至于涅槃的常乐我净四德毫无差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再讲过,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不是说用我们的业力去创造一个果报,让自己受用,不是。而是我们跟弥陀感应道交以后,我们进入到阿弥陀佛的法身的意境里面去,受用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果报,然后在那个地方受用。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等于是进入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四德,乃至于他的法身的里面去了。 在这个地方,莲池大师解释说,他说世间上有三种宝物是特别珍贵的,第一个叫人宝,转轮圣王的人,转轮圣王的轮宝你能够所求如愿。他有一个轮宝,就像轮子一样,向它乞求什么,它就出现。你要一个车子,要一个房子,它就能够出现。第二个叫天宝,诸天由于过去的十善业有一种天宝,那么你能够心想事成。你不用乞求,不用开口,你心想它就出现,更殊胜。人宝,天宝,第三个是佛宝。什么是佛宝?莲池大师说:他能够宣扬佛法,开人智慧,叫佛宝。所以他说极乐世界处处是佛宝。你到了阿弥陀佛的讲堂,听阿弥陀佛说法,你接受佛宝;你到树林当中听鸟类说法,也是佛宝;你到树林当中,我听法听厌了,那么听听音乐,它也是在散发佛法,也是佛宝。所以极乐世界等于是,你到了极乐世界,等于你是整个人进入到了佛宝的领域去了。因为它每一个地方都在说法,五尘说法。 我们从这个地方,虽然经文只讲到宝树罗网,但是历代的祖师把它开显说,其实极乐世界不是音声而已,是五尘。你到八功德水去泡澡,你的身体跟水接触的时候,也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此类推,所以说,古德说,娑婆世界只能够音声说法,极乐世界是五尘说法,色声香味触都在演说妙法。当然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在这个安乐的环境当中,事实上每天都在增长智慧的善根,在加强你的观照力。从一个生命的相貌来说,我们讲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本。你要解脱,唯一的因缘就是智慧的观照。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居士,这个居士是一个大富长者,他是护持婆罗门教的,叫婴儒童,他的父亲、他的祖先辈都是护持婆罗门,所以他也是护持婆罗门。那么婴儒童他长大以后,他就跟一个女孩子准备要结婚,在结婚的时候,办了一个很盛大的喜宴,请很多婆罗门的出家师父来应供。 这个时候佛陀带着阿难尊者经过喜宴的门前,这个时候,佛陀就叫阿难尊者说:“你进去里面跟婆罗门师父说,今天婴儒童得度的因缘成熟了。”阿难尊者就秉持佛陀的教诫,就进去说:“佛陀说今天婴儒童得度的因缘成熟了。”这时婆罗门教的师父就大笑,他说佛陀真是会开玩笑,他今天要成家了,怎么会说得度的因缘成熟呢?他今天是明明要结婚了,但是这当中在大笑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的长老就说话了,他说我们今天不能够笑啊!我听说佛陀讲的话都会灵验的,我们还是小心一点好。这是我们一个大护法,万一被佛陀度走,那糟糕了。那么这个时候他说怎么办呢?他说这个婴儒童马上就要举行结婚典礼了,时间不多了,我们只要这个时间把婴儒童保护好,让结婚的时间一过,婴儒童就不可能再得度了,那么他就是做我们的护法了。那么大家怎么办呢?大家就手牵手把婴儒童围绕成七圈,把婴儒童围到中间,外面有七层的人墙,使令佛陀不能靠近婴儒童。 那么结婚典礼快要到的时候,在婆罗门的仪轨当中都要先礼拜大梵天王。这个时候婴儒童就登上礼拜的法坛,向天上礼拜大梵天,来祈福。那么拜下去以后,就看见天上大梵天就从远处慢慢地出现、慢慢地出现。到拜第三拜的时候,大梵天就从天上来到这个礼拜的法坛上,白发苍苍,满面慈祥,拿着一个手杖。这个婴儒童非常高兴,我的虔诚招感大梵天的出现。那么大梵天就问婴儒童说:“你今天要办什么喜事,这么热闹?”婴儒童就不好意思说:“我今天要结婚了,跟你礼拜,希望你赐福。”大梵天就说:“那你这个结婚你准备花多少钱?”婴儒童说:“我准备花三千金。”这个古代的金,一千金,它是铜,古代的金是用铜来代表。他说:“我花三千金。”大梵天就说:“你这个三千金是怎么分配的呢?”婴儒童说:“我一千金是用来办酒席的开销;第二个千金呢,是供养这些来参加的婆罗门师父,给他们当红包用:第三个一千金呢,是给女方当作我的聘金。就花了三千金。”大梵天王说:“你前面的两千金花得很正确,办酒席,供养出家的婆罗门师父,会得到安乐的果报。但是你这个第三个一千金,给女方一千金作聘金,你还值得你想一想,不太合理。”婴儒童说:“怎么不合理呢?”他说:“你想想看,你给她一千块聘金。你想想她头发值多少钱?她的头颅值多少钱?她的身体你把她剥开来,你看她的心、肝、脾、肺、肾值多少钱?她的指甲值多少钱?她里面的脓血屎尿加起来总共值多少钱?”这个时候婴儒童他随文这样一观以后,就观察到色身的不净,结果就生起清净的意念。在清净的意念之下,这个时候大梵天王就现出佛陀的相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他说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个时候婴儒童在当下证得了初果。证得初果以后,他的道心就坚固了,然后佛陀就拉着婴儒童的手,就从虚空中飞到僧团去出家了。后来婴儒童也证得四果阿罗汉。 这件事发生以后,有人就问佛陀说:婴儒童其实是即将要结婚的,那么为什么能在这样的情况产生这么大的改变呢?是不是佛陀的法力太殊胜了?佛陀说,其实不是。他说婴儒童前生在迦叶佛时代是一个比丘,他在当时修了两万岁的四念处,善根深厚,所以我只是用简单的佛法来触动他的善根而已。 所以我们一个人哪,我们在修行当中当然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妄想,但是重要的是你要栽培善根。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说,虽然我们业障深重,但是到极乐世界还真地不怕你烦恼重、业障重。因为到了极乐世界,你整个见闻觉知完全进入到整个佛陀的三身四德,你每天都在增长善根,每天增长智慧的光明,来消除你的罪障、增长你的智慧的观照。所以我们在了解极乐世界的时候,你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安乐的果报,极乐世界它更是一个清净的果报。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好,我们转到经文来。那么从这个地方的学习佛法,我们作一个总结。极乐世界的说法当然它的根基很多。当然如果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直接说佛法当然是可以,但是他所接触的很多都是一些凡夫,所以他必须要方便,他有时候说佛法,有时候用音乐来代替,这个就是讲到有情无情同宣妙法。我们看庚二的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它作一个信心的总结。前面的有情无情的同宣妙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我们未来可以去受用有情无情演说妙法的果报呢?是因为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当下具足了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所以念念成就这样一个未来的果报。你相信你在念佛的时候一定可以成就。这个地方又加强一次信心。那么到这个地方说明了依报的庄严。 这个地方的说法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说法,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迟早会跟众生接触说法。在菩萨戒上说:菩萨为众生说法,你要恒顺众生。很重要!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你看阿弥陀佛说法也是这样,你要听佛法,他跟你说佛法;你暂时不想听佛法,他释放音乐,但是也能够带动佛法。善巧方便,恒顺众生。所以在菩萨戒,我们跟众生说法,菩萨戒说,你不要想要去改变众生,你要去影响众生。我改变你,那你站在我的角度了,那么你去改变对方,反而把人际关系搞坏了。我去影响众生,我站在你的角度,我创造一个让你自己改变的因缘,你自己去改变。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一个人会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他自己想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没有第二种情况。从来没有一个人说,我强迫他改变,不可以!他的善根,你的儿子、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他的善根还没有到一个程度,你只能够影响他,你不可能改变他。 所以我们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身为一个菩萨,我们要创造一个让他觉悟的因缘,让他潜移默化,但是你绝对不要想要改变他,你改变他,一定创造对立。你看阿弥陀佛弘法就是这样的,他有时候说法,有时候释放音乐。有时候病人他想吃药,你就给他吃药,他可以堪受这个药的苦,他就吃;他不想吃药,你就把药放在巧克力里面,他把巧克力吃下去,药也进去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了解极乐世界,它就是一个这样的方便。 我们看第二段的正报妙。前面是讲到国土的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到佛跟菩萨的庄严。这个当中有两段,第一个征释名号,第二个别释主伴。先解释佛的名号,我们看征问: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佛? 这是个征问,本经是无问自说,所以整个经文的结构都是用问答的方式。他说,舍利弗,你的意思怎么样?极乐世界的佛是什么因缘安立作阿弥陀呢?当然阿弥陀翻成无量,那么我们对这个无量的功德的阿弥陀应该如何去理解他?因为他的名号诠释他的功德,那么什么叫无量的佛呢?这个地方佛陀问舍利弗,当然舍利弗是不能回答的。我们看佛陀他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有两段,一个约光明解释,一个约寿命。我们看光明: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前面我们介绍国土的庄严,现在开始理解佛的庄严。我们怎么理解阿弥陀呢?第一个,阿弥陀的一个功德就是光明无量,他的光明无量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他的本质是无所障碍的。你看我们的人世间有日月灯明,灯光的光明,日月的光明,但是我们的日月灯明是有障碍的,你有个墙壁,光明就照不过去了。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啊,你说我在这个地方念佛,隔一个墙壁阿弥陀佛的光明照样照进来,他是无所障碍的。任何东西不能障碍这个光明,这是本质。第二个他的量,照十方国。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照四十由旬,四十由旬他照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他在本地所发愿的时候,他照的是十方的国土,没有障碍,距离相当的远。这个地方,这个光明无量对我们到底是怎样去理解它?佛陀对众生的加持有两种:一种是说法,一个是显神通。说法当然是用音声来说法。那么显神通的时候,佛陀显神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用光明来照射他。光明最快,这个人业障深重,他起颠倒了,最快的方式用光明照射他,破除障碍。在《观经》上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怎么回事呢?他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一切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当我们心这样忆念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我们在冥冥当中已经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照射。 在《念佛感应的故事》当中,讲到一个情况。说是古时候在大陆,有一个老人家,他跟他的夫人住在一片竹子林里面。因为年轻一代都到城市去住了,老人家俩个就住在一个小茅篷,在竹子的小茅篷。前面有一条很大的溪,溪水,他们俩个夫妇就去砍竹子,把竹子剥开来,把它编织成竹篓,或者编织成畚箕来贩卖过生活。有一天这个老人家在睡觉的时候,就听到外面有两个鬼在讲话。其中一个鬼很高兴,他说:某某人哪,我准备要去投胎了。这怎么呢,他说,明天下午有一个做买卖的人,他会担着两个扁担经过这个地方休息,他也会来这边喝水,到时候我就可以把他抓到海里面去,溪里面去,他就取代我,我就可以投胎了。那么这个某乙的鬼说,那真是恭喜你了,我们相处这段时间哪,也是很有感情哪,那就祝福你啊。这个时候,老人家听到以后,有这么一回事。所以第二天他在编竹篓的时候,到黄昏的时候他就特别去看一下,这个溪的旁边是不是有人走过来。 果然到了下午,黄昏的时候,有一个中年人,胖胖的,扛了一个扁担摇摇晃晃地到一个石头地方去休息,他坐在石头上。那么坐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到溪水的地方洗手、洗脸,洗了一段时间,又喝喝那个溪水,喝完溪水,说“唉呀,阿弥陀佛!这个溪水太甘美。”喝完以后就跑到岸边休息一段时间,就扛着扁担就走了,也没发生什么事。这个时候老人家说,奇怪呀,昨天这个鬼说要把他抓到溪里去淹死的,没事。到晚上的时候睡觉,这两个鬼又见面了,说唉,你不是要投胎去了吗?他说我本来是可以投胎的了,他那个人已经走到溪边了,我也过去准备抓他了,他喝水的时候就喝水,他还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他喝一口水,唉呀,阿弥陀佛太好了!阿弥陀佛太好了!他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他的身上就放一道光明,我根本没办法靠近哪!所以我就没有办法了,错失这个机会了。所以我们今天,其实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当然我们感觉不出来,事实上你整个磁场啊都有一道光明的力量,这当然是佛的光明。 我们再讲一个公案,这也是出《自念佛感应的故事》。说在大陆的苏州有一个厨师,这个厨师修净土法门以后就发心,哪一个地方打佛七,他就去护七,负责煮饭,煮早餐、午餐。煮完菜晚上没有事,就顺便到里面去念几句佛号。念了几年以后,有一天他的大儿子生病,病得很严重,临命终的时候,看那样子是冤亲债主现前了,又是哭又是叫的,也没办法了。后来这个大儿子实在受不了了,他就把他的父亲找过来,他说:“父亲啊,我现在每天晚上做噩梦,这个时候很多冤亲债主都抓着我,我跟他沟通说,你不要抓我。他说,这样子,你要我不抓你也可以。你父亲他打佛七,他念了很多佛,他身上很多光明,你跟你父亲讲,他要答应你我们就放过你。你叫你父亲把那个光明的功德分一部分给我们。”这个时候他儿子就跟父亲说:“你可不可以把你念佛的光明分一部分给我?”他父亲说:“我根本就没念什么佛,我是去煮饭菜的,那是晚上的时候随喜去念几句,哪有什么光明?”他儿子说:“你不要讲那么多,你答应就好。”父亲说:“可以啊,我答应你。”他那天以后就不再做噩梦了,他把这个光明分一部分给他。这个就是念佛感应。 所以就是说呢,当然我们今天修净土的人,他的归依境强调来生。真正的果报是来生,但是花报呢,今生也真实消业障。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明嘛,那么你念佛的时候,你的心跟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一接触的时候,你启动了他的光明加持。 在台湾的台大电机研究所做了一个实验,一般人在磁场上测试,身体健康的人他身体上有光明,如果打坐的人光明更高。如果你心中念阿弥陀佛那光明更大,比打坐还厉害,这个地方是有外力的加持。所以,其实在净土宗的历代祖师,他不强调今生的消业障,他不强调,但事实上,你念佛的时候你身上会有光明,有光明的。这个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是我们对名号,什么叫阿弥陀佛,我们一般不了解。第一个他是无量光意,第二个无量寿,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前面的光明是偏重在今生的安乐,光明能够破除灾障;这个地方是偏重来世的解脱。我们看经文,就是说,彼佛寿命,就是他为什么有资格称为阿弥陀呢?因为阿弥陀佛这一期的寿命及其人民,这个对我们就很重要,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这个在印度,无量、无边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目,阿僧祗又更是一个大数目,三个数目加在一起的一个寿命。当然这个地方就很重要了,这个是偏重来生的果报。我们在前面讲到依报庄严的时候,我们开始规划极乐世界是安乐的果报,极乐世界是清净的果报。这样的一个相貌出现的时候,我们开始思维一个问题了:我今天积集三资粮,信、愿、行三资粮,跟这个果报慢慢地慢慢地感应,慢慢慢慢地趋向。但当我成功的时候,我成功这个果报,阿弥陀佛给我的时间是多长?这是很重要的。寿者福之基也。你说你福报很大,你身体很健康,又庄严,眷属又美好。但是你所有的福报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有寿命;你没有寿命,你所有的福报都消失掉了。所以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很努力地减少饮食,减少睡眠,我们花时间来打佛七,来听课,我们为了什么?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安乐的果报,清净的果报。但是我们希望一劳永逸,我得到以后,我不要再失掉。你看我们以前为什么丧失很多机会?因为我们以前的果报太短,我们来不及成就圣道就死亡。所以我们记取教训,我们这一世一定要一劳永逸。 从学佛的角度来说,我们从凡夫到成佛只要三大阿僧祗劫,阿弥陀佛很厚道,给你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你再怎么懈怠都够了。你三大阿僧祗劫,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那当然足够了。所以古德讲一句话说,修净土人的心态是什么心态,古德说:拼个今生,永做闲汉。这句话讲得好,我今生放弃了,我跟你拼了,我把我今生所有的安乐,全部地放弃;但是我要求一个条件,我成功以后,我不要再回来了。我上去以后,我直接成佛了,永远离开痛苦,在我的生命当中,再也找不到痛苦。所以拼个今生,永做闲汉,那是只有阿弥陀佛,因为他的寿命太长。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怎么理解这句佛号呢?他这个佛号是无量寿,这太重要了,使令我们不要再退堕到轮回的情况。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对这个佛号有点了解,第一个这个佛号是光明的,第二个这个佛号有长远的寿命。我们的心接触的时候,接触这个佛号的时候,产生一个灵动,就是第一个现生的消业障,第二个来生一个长远的寿命。这个是我们对佛号的理解。 我们看《附表第八》征释名号,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看第一段: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那么本经的修行方法简单扼要,就是要你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很明确地说出这一个方法。那么既然是这个样子,就必须要先征释名号。你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在规划一个归依境的时候,趋向归依境的时候,它那个行动是很多啊,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植众德本,才能够趋向归依境的。《无量寿经》是广修六度的。《观经》是要观想的,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本经在趋向你所归依境的时候,它采取的资粮,它二话不出,什么都没提,它也没告诉你布施、持戒什么的,什么都没提。它只告诉你做一件事情——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简单扼要。这个意思就是说,本经的特点在整个行动,你的归依境现出来以后,你整个行动其实就是念佛。 那么当然越简单的时候,你的心对这个佛号的信仰,他的归依就很重要。你说你要我对你通身靠倒,那你必须对这个佛号有所了解。所以,既然本经这么强调一心归命这句佛号,就有需要来解释这句佛号的真义,使令我们相信这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才能够老老实实地一心执持,没有任何疑惑。这段的开示是说明为什么在本经要解释佛号的理由,因为你这个地方强调念佛。当然我遇到了事情,我的心就进入佛号,有黑暗的时候害怕,我的心呢不能安住空性,空性我进不去;那没关系,我进去佛号。我临终的时候怎么办?内忧外患,我的心进入佛号。那么我们为什么我们每一次都能够,当我们进入佛号的时候,我们就相信这个是非常安稳的?因为我们对佛号有所了解。所以这个地方解释佛号是有需要的。 我们再看第二段: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其实阿弥陀佛这句的意思是无量功德的意思,那么释迦牟尼佛简单扼要以光明寿命来总持一切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那么我们今天把这个佛号,找到它的根源。其实无量光的意思是一种空间的无量,无量寿是一个时间的无量,那么在宇宙当中,满足时空无量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法界,一念的一心真如。那么阿弥陀佛他就是成佛以后,根据他的一心真如,创造了弥陀身土,使令当作我们的归依境。当我们设定目标的时候,这个目标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当我们要趋近目标,这个船、这个方便,也是由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所变现的无量光、无量寿。目标是弥陀变现的,你的过程名号也是弥陀变现的,这样才合理。所以说,弥陀的名号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的清净心。所以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正是念念地趋近阿弥陀佛的清净法身。所以古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其实我们是跟弥陀的功德念念地感应道交。因为阿弥陀佛他创造了一个目标当我们的归依境,他也创造了一个船,使令我们坐这个船慢慢地趋向归依境。 如果我们没有名号,你只有现出归依境,你不可能往生的。所以印光大师说,有些人他相信净土,他也想要到净土去,他不念佛。印光大师说,你靠布施、持戒,你不念佛,你不能往生。因为你布施、持戒的时候你的时间是有限量的,你不可能经常布施嘛。那么你在造善业的时候是间断地造善业,是一个有所得的心造善业,你怎么能够召感无量的寿命呢?你布施的时候才短暂的时间,你怎么召感一个长远的寿命?这个因果不符的。所以,你为什么有无量寿命?是因为有佛号的加被,因为他无量寿。所以说,你今天设立一个归依境以后,你今天要趋向归依境,你只能够坐一部车子,那就是念这句佛号,因为你别无选择。而这两个都是阿弥陀佛创造出来的。所以因果,若因若果都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这个地方等于是征释名号的意思。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第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面,丁二、别释主伴。 我们这一段是讲到正报的庄严,前面讲到国土的庄严,这以下讲到这个国土当中,到底是谁在那个地方住。一个国土当然依报的环境很重要,但是人也是很重要。哪些人在那边住,也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决择的目标。这以下就介绍到底那些住在那个地方的、旧有的人民是谁,在那个地方安住,那么这个地方讲到佛跟菩萨在净土安住。这个地方先讲到主的庄严,再讲伴的庄严。这个主是佛,这个伴是菩萨。我们看经文,看主的地方: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净土,是谁在那个地方安住。佛陀说是阿弥陀佛在净土已经安住了有十劫的时间。那么这段经文到底是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古德说,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彼佛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阿弥陀佛他这一期生命的笼总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那么他现在才花掉了十劫的时间,那表示说他是存在一个现在世的佛,他现在是住世的。这个国土不是一个过去的国土,是一个现在的国土,它是一个存在的国土。所以这个地方也正式地强调前面的今现在说法的意思。这个地方说出有佛的住世,而且他的寿命还很多很多,还没有用完。 第二个,伴。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当然佛陀旁边是要有眷属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观想,其实阿弥陀佛的旁边有很多很多的声闻弟子,大阿罗汉的弟子,而且还有很多诸大菩萨,这些的数目都是无量无边的,都不是算数所能够算出来的,那么这些菩萨、罗汉围绕在阿弥陀佛的身边。诸位我们去请极乐世界庄严图你就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刚开始观想的时候是依报,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雨天曼陀罗花、黄金为地,到最后你看到这个佛住在中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旁边很多的出家众,声闻弟子,也有在家的菩萨,在那个地方经行,或者听法,或者跟鸟类在那边活动等等。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想象一个心中的归依境出来,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到这个地方佛陀做出了第四个总结,这个是针对正报的总结。我们看结示的地方: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最后一次的总结。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九》:结示极乐国土功德庄严之因缘,重重结示。在本经当中,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四番的结示,其中依报有三番,正报有一番。那么这个地方佛陀重复了四次,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令深信一切庄严,他要你相信一件事,就是说极乐世界这样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我们心中现出一个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归依境的时候,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归依境呢?第一个,这个归依境是怎么来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跟他的六波罗蜜的修行所成的,也就是说,是阿弥陀佛一心真如的种智,简单地说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那么一谈到佛陀自受用的部分,那当然是一个平等的法界,我们不能接触的,那是佛自己受用,这一部分是佛自己受用。那么我们众生,比如说我们今天读《阿弥陀经》,七宝池、八功德水。你说八功德水好了,有八种功德,它很润泽,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难道我们所受用的八功德水每一个人都一样吗?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就是说,这个归依境当佛陀创造出来的时候,佛陀自受用这一部分是平等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因地的时候有差异,所以结果有差异。我们看这段: 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当这个归依境要转成我们来生要去真实受用的时候,那就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你这个净业的大小,你的信愿、持名。你一天念一千声,他念五百声,你们俩到那个地方去,到八功德水,我跟你保证,感受不一样。这个业力平等嘛,这个因果是合乎公平嘛。所以,这个归依境就牵涉到有业力的问题,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你阿赖耶识当中,你所积集的善业,你说你只是念佛,他还拜佛,也不一样,是不是?他不但拜佛,他还持戒,他还布施,这个时候整个归依境的灵动会有差异。我们这样理解这个归依境好了,总相是八功德水,这个不能变的,总相;但是这个总相有别相,有别相的,不是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的受用是完全一样的。阿弥陀佛创造的时候是一样,但是我们去跟他感应的时候,我们自已的力量是不一样,所以我们得到我们自己这一部分的极乐世界的国土,所以我们看总结: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成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那么,佛的心当然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的心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的心在趋向佛的功德的时候,就象是影子跟本质一样。本质是一个,但是它印在不同的水,一个月亮的本质,现在不同的水,它的影像是不一样的。就好像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灯光,这个灯光有大灯光、小灯光,在同样一个房子当中。各遍,这个灯光是各个不同,有大的光明,小的光明。似一,它又互含互摄,你说这个光明到底是这个灯光照的还是那个灯光照的?你分不出来,但是你互含互摄,又的确每一个光明各有自体。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大家都在受用弥陀的功德,但是因为我们因地的时候净业不同,每一个人受用还真是不一样。诸位懂吗?所以说,同样的经文,其实你去的时候以真实情况为准,是这个意思。它所标示的是一个总相,所以讲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段经文就是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的差别相作说明。因为很多人误解说,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我的力量,那我们去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那应该每一个人都一样啊。还是不一样!因为你感应的力量不一样,他所感应的是一,但是你能感应的心有所差别,所以造成了差异。 那到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到,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起信,先建立你对你未来生命归依境的一个真实信心。这个信心我们作一个说明,当你在规划一个你未来生命愿景的时候,你设定一个修行目标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建立真实信心。你相信你这个归依境是真实存在的,这很重要。很多人说,极乐世界是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已,佛陀讲这个是表法的,你心中迷惑了,你就在娑婆世界;你觉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没有其它的极乐世界可言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合乎经义的。诸位,我们再读读看前面的,我们再把前面回顾一下,你看第七面,佛陀讲经之前,这个发起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这个地方把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讲得再明白不过了。我看了很多的大乘经典,佛陀对于因缘事相的描述,很少像这段经文这么样地说清楚、讲明白,他把距离讲出来,方向讲出来,从是西方,方向讲出来;十万亿佛土,连距离都讲出来;有世界,这个有就是存在,存在一个世界叫极乐;而且也存在一个佛,而这个佛是今现在说法,还表明这个境。很少有一件事情要佛陀老人家这么讲清楚的。佛陀有时候讲话是点到为止的,但是你读这段经文就知道,这段是把极乐世界的存在讲得一点都没有模糊空间,完全没有模糊空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所以你要相信,这是一个存在于现在的一个果报,你相信它存在。 第二个,更重要,你相信你可以成就。你相信可以成就很重要,你规划的愿景你不相信你可以成就,那就完了。这个我们怎么相信呢?那当然说相信也不能凭意气用事啊,本经当中讲到三力,心力,法力,佛力。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这个观念很重要,这个理论上是三力,但实际操作不是三力。佛力是存在法界的,这个我们不用想,你不用去准备,因为这个东西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了,你真正念佛的时候是两种力量,你在念佛的时候,第一个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第二个你所念的法不可思议,靠这个。诸位你知道你建立信心,是建立在心力还是建立在法力,你知道吗?你刚开始的时候是建立法力。阿弥陀佛,诶,我建立这个归依境,我怎么能够去呢?因为你有佛号,所以你能够去。因为有这句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你可以去。刚开始先偏重法力。其实在建立信心的时候,建立对名号的信心是必要条件。就是说,你这个归依境,又在十万亿佛土外,又这么庄严,你为什么能够去呀?因为我心中有这个佛号,我凭我这句佛号就可以去,就凭这句就够了,无量光,无量寿就够了。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偏重法力。你对名号的信心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那么这个心力呢,可有可无。你如果有般若的智慧观照,我这一念心跟佛是平等不二的,建立一个我能念的心其实也不可思议,也不错。但是如果你对你的心没有信心,我这个人是妄想,业障深重,也可以去。所以,你建立对佛号的信心是最重要的;那么你能够对你自己的心有信心,那更好,有加分的作用。但是你如果对你自己的明了的心没有信心,也无所谓。我是业障深重,没关系,我通身靠倒可以吧?所以我们在建立信心的时候,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偏重他力的,它是偏重他力的,这是事实,跟禅宗不一样。你可以对你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但是你不能对佛号没有信心!你对佛号没有信心就完了。你对你自己没有信心,我是业障深重,我哪去得了呢?没关系,你还是照去,那你如果说对佛号有信心、对自己又有信心,那最好,千年的冰山雪莲最好,禅净双修嘛。所以说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这个信心的建立,最重要是建立对名号功德的信心。所以我这个归依境怎么去呢?我就凭我这句佛号,临终十念,必生!法力不可思议就够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信心,就是你心中规划一个归依境以后,你相信你可以去。在大乘经典上说,信心就象一个人的双手一样。领到一个宝物,你没有双手,你怎么取宝?你没有信心啊,那么你到这个宝物当中,你是空手而回。这个地方展览很多的珍宝,你进去看一看,东看看、西看看,你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带走。你看很多人念佛,他临终的时候没有往生,他心中也有一个归依境,但是他为什么跟这个归依境没有产生一个灵动的感应呢?因为他不相信这个佛号可以救拔他。这个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你要启动它的力量,你必须有双手,你才可以把那个门打开来。所以每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中产生的加持力是不同,因为你的信心有强弱的不同。所以当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相信这个佛号一定可以带你到净土去,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不能有任何的怀疑。而这样的一个心理建设必须在你临终之前,就做好这样一个坚定的心理准备。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建立归依境以后,第一个你要准备的资粮力,你对佛号建立真实的信心,你相信它可以把你带到你心中所归依的净土的功德。这个是我们这段经文介绍这么多的一个大意,建立真实信心。 看第二段,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那么我建立了信心,接下来做什么事呢?要发愿。你要发愿你一定要去,发愿。那么怎么发愿呢?我们看经文的说明,你就知道怎么发愿了。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揭示无上因缘,从一种清净的因缘当中来启发我们的愿力,第二个特劝净土殊胜,从净土的殊胜来启发愿力。这两个,只要其中有一个能够说服你去就够了。这两段经文。我们先看第一段经文,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那么,这个地方佛陀要我们发愿,你一定要去啊!这个地方提出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它是一个无上因缘。这个无上因缘我们分两段,第一段讲到新生的不退众,刚刚往生的新生。说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是什么相貌呢?皆是阿鞞跋致,这个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我们的生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停止的,你昨天跟今天一定不一样,你今天跟明天也一定不一样。有为法是流动的。那么你不是退步,当然意思就是,这个不退转的意思,就是你是进步的,因为你不可能停留原点嘛!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皆是,没有一个例外的。这个地方包括了五逆十恶带业往生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这第一个,叫新生的不退众。第二个,所谓的补处位高众。那么你在极乐世界待一段时间,又是什么相貌呢?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前面讲到是刚往生的众生,你就能够成就不退转;那么你在极乐世界待久了,受用那个果报了以后,你就能够成就一生补处的菩萨,而这个菩萨是很多的,不可以用我们一般的算数能够了解的,如果你一定要表达的话呢,勉强可以用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来说明。 那么关于这个不退转,到底是一个什么相貌,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当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设立一个归依境以后,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去。那么第二个呢,你要发愿你一定要去。那么是什么因缘能够让我们去呢?主要就是不退转。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退转。那么我们把这个退转作一个说明,看澫祖的第一段开示: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那么阿鞞跋致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不退转的功德。那么不退转由浅入深有三种的差别,第一个是一个圣位的不退。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修行当中成就了初果,在整个成佛之道,初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为他正式流入圣人的我空的法性之流,他永远不再堕入凡夫的烦恼地。一个证得初果的人,他有个特点,他有一种道共戒,我们叫作律仪戒。我们一般持戒是靠愿力,我有愿望,我要增上,所以我不能够去犯戒;初果的圣人,他不需要靠愿望,他就打妄想都能够持戒。在律上说,一个初果的圣人他没有到净土去,他也没有成就阿罗汉,他还有生死。他的来生假设因为业力的牵引,他投生到一个杀羊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杀羊的,他的祖父也杀羊,所以他只好是要听从父亲的指示。他长大以后,父亲说,这只羊你把它杀了,把刀子拿给他,他很自然地就不杀羊。他这个时候还没有遇到佛法,还没有触动善根,他对这个恶法很自然地防非止恶。你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出来,但是他就是不做,甚至于你把他杀死他都不会杀羊,因为他的戒体有一个道,有它的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有五分法身的加持。所以初果圣人只要听到佛法,他马上善根就发得很快,他即使没有遇到佛法,他也不会造罪,因为他的生命是往前的,他不会往后。所以这个地方,如果你选择圣道门的时候,第一个阶位初果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断见惑。 第二个行不退,这个更困难了。这个行就是菩萨的妙行,不再退转,恒度生,不堕二乘地。前面只是约着断恶,你不会生起恶法,这个困难度还不是很高;这个地方是你一定会修善,在任何情况你一定会修善。这个行不退的困难度,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就知道了。舍利弗尊者,在经典上说,其实舍利弗尊者他以前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那么他为什么后来退入声闻众呢,证阿罗汉果呢?这是有原因的。他本来是修行人,他来到人世间,发愿要广度众生,这个时候遇到一个婆罗门,对舍利弗尊者说:“我的母亲生了一场重病,一定要用修行人的眼睛来和药才能够治这个病。”舍利弗说:“没关系,我现在就修六度,第一度布施嘛,我把我的色身布施给你,成就我布施的心情。”婆罗门说:“那真感激你啊。”那么这个舍利弗尊者就用刀子把他的右眼挖出来送给他:“我布施你眼球,你成就我的布施波罗蜜。”婆罗门拿到眼睛以后说:“唉呀,尊者,我的母亲要左眼,你怎么挖右眼呢?”他说:“你不早说,好吧,既然是布施就布施到底。”把左眼也挖下来了,拿给这个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拿到眼睛闻一闻,他说:“你这个修行人持戒不清净,这个眼球这么臭。”往地上一甩就走了。舍利弗尊者的打击太大了,罢罢罢,众生难度,就回到深山,退大取小。所以你看《法华经》,佛陀讲三周说法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舍利弗尊者第一个得度。所以你看很多阿罗汉,佛陀说《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很多阿罗汉在第一周说法是无动于衷的,但是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马上觉悟到,触动他的善根,为什么?他以前曾经修菩萨道,修了六十小劫,退大取小,所以他的善根在。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行不退的困难度更高了,你要在历经生命危险的时候,还能够坚持你的六波罗蜜的菩萨妙行。这个是要到七住,要断思惑,一个有烦恼的人是没办法做到的。 第三个念不退,更高了。这个念呢,中道的正念,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你的心跟外境接触,你每一个念头都能够即空即假即中,不偏空不着有,这个更难。 有三种不退,那么这三种不退,它的成就的因缘,我们看下一段说明: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当然这个不退转,在我们成佛之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那假设你选择在娑婆世界,仰仗你的资历求增上生的话,那你要成就位不退,必须断见惑;行不退,断思惑;念不退,要破无明,证法身,才能够使令你跟中道的实相相应。这个是说明了你在娑婆世界成就三不退,那是要各凭本事啊,次第分明的成就。你断到什么时候,这个功德才出现;你断到什么时候,第二个功德才出现。它是次第分明,各凭本事的。那么,假设你今天选择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到净土去,那又不同了。我们看它是什么相貌: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那么,假设你来生的归依境是一个西方净土,而且你是怎么去的?你还是在生平造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才忏悔的、而提起的十念的佛号往生的,这个是往生的一个最低最低的标准。那么这个带罪业往生的人,他是居在下下品,皆得三不退。因为你在那个法力的摄受,你很自然地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因为你等于是进入到弥陀的法身当中去了。所以说,澫益大师他做出他个人的心得,他说: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至此? 我们很难对净土的人民判教,没办法判教的。你说这个人往生净土了,你用天台宗、唯识宗你给我判判教:你说他是凡夫,他的表现,圆证三不退;你说他是圣人,他烦恼没有断。诸位学过唯识天台,请你判个教,他是什么教?没办法判断的。所以说,十方佛土,没有这个名相,没有这个阶位,没有这个法门。那怎么会有呢?就是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三力所成。只有感应道交的他力门、本尊门,自力法门是做不到的。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在极乐世界三不退的殊胜,你是完全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而产生一个正念的力量。 我们回到经文。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极乐国土的不退主要是因为佛法的熏习,因为到极乐世界,虽然你没有烦恼断,但是它不能够去触动烦恼的因缘。在那个地方五尘的说法,你很自然地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你的身口意的表现就等同于三不退的菩萨,等同。这样子的一个因缘,的确是对我们有很大的摄受力。这是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再看第二个理由: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面是法的力量,这个地方是人的力量。说为什么往生呢?这个地方佛陀讲出第二个理由。他说,舍利弗你要知道,众生闻者,只要是一个生死凡夫,你听到了净土法门,你应该心中要发起一个愿望,什么愿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不要在娑婆世界混下去了。为什么呢?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什么理由佛陀劝我们呢?因为你经常能够和这些法身大菩萨聚会在一起,跟善知识聚会在一起。 那么这段经文我们看《附表第十一》: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什么叫作俱会一处呢?就是凡夫跟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这在娑婆世界是做不到的。娑婆世界的法界是竖的,是直式的。他是一个圣人,你根本不可能跟他相处,他就离开了。你的师父已经成就圣道了,你再也见不到他了。因为娑婆世界,不可能凡夫和圣人居住在一起,不可能。因为娑婆世界的四土是直式的,极乐世界的四土是横式的,他彼此是可以相见闻的,这个国土的设计是横式的,所以叫凡圣同居,我们要这样理解。 那么这个地方就用比较的方式,澫益大师在解释《弥陀经》很喜欢用比较的方式。看娑婆世界: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力,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寻常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的情况,我们跟圣人同居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实圣,这个实就是真实的情况,他的修行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今生本来出生的时候是凡夫,他出家修行,他今生才成就初果,今生才成就的,所以他的相貌是真实的相貌。那么他成就圣人了,假设他成就阿罗汉了,但是他还有有漏业力了,也就是说这个轮盘在转动,你把电线拨掉了,它还有剩余的势力。所以我们跟真实的圣人接触,就是他这个时候死亡还没有到来,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你就见不到他了,就是他最后的那个生命,可以暂时见到。第二个,权圣大慈悲愿力。权就是示现,他大权示现。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圣人了,他示现成一个卖鱼的女众,等等。那么他以愿力来到世间,当然这就不是每一个人见得到的了,那么这种情况可以跟圣人暂时相见。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接触,等到这个真实的圣人他已经是生命结束了,就入了涅槃。观世音菩萨的示现,文殊菩萨、普贤的示现,他一时的因缘结束了,那么这个时候升沉硕异,各走各的,这叫暂同,非究竟同。这个暂同是什么意思?是暂时地相处。我们看《普门品》,我现在身体很痛苦,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现前,你也跟圣人在一起嘛,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暂了,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的感应,顶多消消业障,如此而已。很少说你看到观世音菩萨又证得初果,很少。为什么呢?时间不够。成就圣人你必须有长时间的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的相处太短暂了,顶多只是承蒙圣人的消业障。 那么我们再看极乐世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为友,如壎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因为大家都是以信愿持名的三资粮的力量而跟弥陀感应道交,大家在净土相聚,同样受用弥陀的功德。所以说,上自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每一个人都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大家为师为友,如壎如篪。壎跟篪是两种乐器,它们俩个有一个就有另外一个,相互配合。所以大家跟圣人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修行人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你生病,生病没什么可怕,重点是你找到一个好医生,他知道你的病是怎么回事,他可以治好你的病。但是这个地方善知识找不到,你修行就困难。 我们讲一个公案给大家体会一下,佛灭度一百年以后,有一个优婆吉多尊者,他是善巧度化众生的代表。很多人拜他做师父,很多人得度了。这其中有一个大富长者子,一个很有钱的公子哥儿,他是感情遇到了挫折,一时地想不开,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就拜优婆吉多尊者做师父,就跟大众修行四念处。但是他修行的时候,因为他这个人身见很重,喜欢漂亮,所以对色身的执着很重。所以他修四念处一直不能入道,为什么?有障碍的因缘。 当然我们今天遇不到善知识,障碍就是障碍了,一辈子就这样障下去了。但是有善知识的时候,他可以为他破障。所以他的心跟四念处的法中间有一道墙壁,他心跟法就是不能相应,这个时候他感到很困扰,就想要还俗回去。就到了尊者的茅篷,跟尊者告假。尊者听完以后点点头说:“要告假我接受,但是你看这天都快黑了,你走回去也来不及了,这样子好了,我隔壁有一个空屋子,你先住一个晚上。”这个年轻人说:“也不急着在今天嘛,要还俗明天才走嘛。”就住下来了。 住到半夜的时候有事情出现了。这个年轻人在睡觉的时候,睡到一半,诶,有一只小鬼扛着一个老人家的尸体进来了,往地上一甩就准备吃这个老人家的尸体。要吃的时候,这个时候外面又进来一个大鬼,跟小鬼说:“你慢点吃,这个尸体我先看到的,你怎么能吃呢?”小鬼说:“你这个鬼怎么不讲理?这个尸体明明是我扛进来的,怎么说是你的呢?”两个就吵起来了,这个大鬼小鬼吵的时候,小鬼说:“那这样子了,我们不要吵了。旁边有一个比丘在那睡觉,你看到没有?我们去问问他看这个是谁先看到的,请他讲讲公道话。”大鬼小鬼就过去了,说:“这个尸体你看到是谁先扛进来的?”这比丘当然面临决择了,我要讲真话,这大鬼肯定把我吃掉;我要讲假话,违背我的戒体,我还没有还俗。罢,宁舍生命护持戒体,为了来生的安乐,牺牲今生的安乐。说:“这个尸体我明明看到是小鬼拿进来的。”这个时候大鬼非常生气,恼羞成怒,过去用手就把他右边的胳膊拿下来,吃掉了,小鬼就把这个老人家的尸体拨起来再装上去;这个大鬼又把他的左边胳膊拿下来,小鬼又把它装上去,如是辗转,他的身体被他们俩个给吃掉了,换成了一个老人家的身相。 这个时候他想,我怎么变成那样,那我是在呢还是不在呢?现在的我跟昨天的我有没有一样呢?看起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了,我昨天是很年轻的啊。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了,赶快找他的师父去,说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尊者都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就告诉他说:色是生灭变异,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是生灭变异,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讲三遍,他证得初果。证得初果就好办了,后面就证得阿含果了。所以你看昨天晚上那个大鬼小鬼,是尊者的神通现出的把戏,为他破障。所以你要依止一个善知识才幸福啊,你有障碍他一看就知道,他一看到就知道你这个人的善根、障碍,他告诉你说,你很简单,你先拜三个月的八十八佛,然后你念一千声的佛号,再念二十一遍的往生咒就够了,他药开得不多,刚刚好就证得初果。 那我们自己遇不到善知识就自己在那try(试验),这边拾起一个,那边拾起一个,这个药跟病一直不相应。所以,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我们成佛之道不可忽略。一个有病的人去亲近一个非常高明的医生是非常重要的,他帮你破障。所以《华严经》上说,善知识有方便力,他有方便力。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往生的第二个理由。所以我们看总结: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澫益大师,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大事,这个大事不是我们一般的事情,是成佛的大事。在我们的成佛之道当中,你要知道,三界的同居土是最难跳脱出去的,因为它障碍最多。诸位要知道,在整个三大阿僧祗劫,最难的就是三界的生死,这一关你过得去,后面一帆风顺,那成佛是迟早的问题,因为这个地方进进退退太厉害了。所以说阿弥陀佛知道我们众生有这个问题,所以极乐世界的四土是横距的,你这样子才能够了解到,三力不可思议。 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的大义就是说,当我们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去的时候,你第二个要建立一个愿望,你一定要去。发愿,每天要发愿。让你的生命不断地往这个方向趋进,提醒你自己,这是你唯一的目标。 有一个华裔的美国人,他到美国读硕士,但他是华人,拿到美国籍。他读完硕士以后,他到美国一个很大的企业公司应征高级主管,这个时候总经理亲自面谈,当初有五十几个人去参加面试。考试的结果,这个华人被录取了。他非常惊讶,因为那么多高手。上班第一天他就跟总经理说:“为什么你录取我?”那个总经理是个老外,他说:“你们在考试的时候,其实你们有好几个人成绩很接近,我很难下决定,可为什么到最后你会被录取呢?因为在口试的时候,很多的这些面谈者都告诉我,他很想要成功,只有你告诉我你一定要成功。所以我录取你了。”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应当发愿,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对你所归依的境是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那表示你不太可能往生,不太可能往生。你一定要把它提升到我一定要往生。因为你临终的时候是何等境界?内忧外患。所以印光大师说,临终的时候,你那个生死的业力一定会现前,它会产生一种力量,你要把这个力量转念念佛,这个时候你的愿力跟信心不能有任何的思考,不能有任何思考。你稍微一念的思考,一念差迟,全体残了。所以我们在临终之前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净土法门它不要求你修习善法,但是它要求你对弥陀功德的归依,那是要求的标准相当高,你光是看“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八个字你就知道了。它不容许你有丝毫的思考,那几乎是你训练成变成一个直觉。这个地方当然你可以因为法的力量不退转,或者因为善知识的力量而求往生,都可以。 这个地方是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说明我们对于归依境你要准备的第二个资粮,你要发愿,一定要往生。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请师父慈悲开示,请问我们能以做法会的功德来超度已堕入三恶道的眷属吗?让他们往生净土。 以做法会的功德把已经堕入三恶道的眷属超度往生净土。诸位你是要听真话还是要听你喜欢听的话?我讲真话好了,我相信诸位都已经是老修行。这个超度是不能改变总报的,可以改变别报,他这个人在三恶道,他不能够因为你超度而跳脱三恶道的,但他在三恶道当中会比一般人过得好一点。他没饭吃了,他这个时候有饭吃了。一个总报的产生一定要心念转变。总报那是不得了,尤其是往生净土,那更不可能。往生净土,诸位学到这个地方,是跟弥陀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不能取代的,说我替你感应然后让你先去,不可能的嘛!这个东西是各人吃各人饱的,你怎么能够我帮你超度到净土去?所以往生净土是怎么样?你不能等待死亡,临命终的时候要开示啊!什么叫临命终?这个人还没有死亡,神识清楚,赶快启动他对弥陀的归依。所以我跟诸位讲,感应道交你不能替你父亲感应道交,不可能。但是超度有没有效果?有效果。他在饿鬼道没饭吃,你超度以后,他有饭吃,他活得好一点。但是总报的改变是不容易的,总报改变非常困难。你从三恶道要转成人身是很难,除非他很有善根。你跟他说法,他的心,心若灭时罪亦亡,他的忏悔力量启动;如果他的心都没有改变,你的超度是增加他的福报。所以龙树菩萨说,福报可以相送,智慧的善根不能相送。所以说超度对亡者一定有帮助,但是不能求生净土,不可以。 做法会的功德真能够让已经往生的眷属品位增上吗? 可以!如果他已经往生了,你为他做法会,他会品位增上,可以,那是可以的。福德可以增上。总而言之,福德可以相互回向,善根不能相互回向,不可以。善根不能取代的,只有你自己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善根任何人都不能送来送去,不能当礼物送,福德资粮可以。你抓住这个原则,你就知道。 忆佛念佛也能够让我们得到现世的安乐对吗?要消灾延寿不一定要念药师佛? 是的,没错。我们前面有讲过,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光明摄受。不过,因为我看看历代祖师,我研究净土的想法是这样的:历代祖师好像不强调现生的消灾,事实上是有,他不强调。他希望你把所有的心力放到来生,他怕你分心。但事实上这句佛号,诸位你去看看念佛感应的现生消灾多的是。你想想看你念观世音菩萨能够消灾,观世音菩萨是一个菩萨,你念阿弥陀佛不能消灾,这合理吗?阿弥陀佛站中间,观世音菩萨站旁边,他可以消灾,阿弥陀佛不能消灾,你光是这样想就知道了嘛。 我们看看下一个问题。 师父慈悲,您说根据因缘所生法,极乐净土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假设那一天到来,而我们又恰好在那个地方, 修行到一半,那岂不是半天吊?应该怎么办? 这个是这样的,古德说极乐世界会消失,这些人都成就才消失的,他不可能不负责任的。是这样子的。你看天界,成住坏空,初禅要坏的时候,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四禅没事。那么,火烧初禅的时候没有伤到人,天帝升起七个太阳,自然起火,这个时候初禅是没有人的,全部到其它世界去了。所以极乐世界要消失的时候,极乐世界是没人的,人都走掉了,愿力都走掉了,那也没有人想去的。那么在经典上说,其实《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全部消失掉了,净土法门的传承全部断了,那些修行的人也开始都走掉了,这极乐世界才会消失掉。所以极乐世界去是要把握机会。我记得我看一个古德的开示,他讲一个譬喻,他说这极乐世界的因缘就好像一个人在悬崖当中,悬壁,他在悬壁当中他被困在悬崖里面的一个山洞,他往上没办法爬,往下是万丈深渊,他困在山洞,好不容易有一条绳子刚好是这样绕过来,你要抓住这个绳子你就跑出去了,但是这个绳子绕过的时间不是很长,你没有抓到它,它就回去,这个绳子就再也不回来了,就是这样子。所以极乐世界消失的时候,当净土法门的传承断失了以后,那大家只好走难行道,一步一步慢慢走了,你没有选择,要等待诸位在座哪一个人再发四十八愿,创造一个极乐世界出来。 以《观无量寿经》的图片来作为极乐世界的愿景是否恰当? 可以的。愿景是有差异的,你用哪一部经,只要你有经典根据都可以,但是你不能打妄想自己画出这个愿景,不可以!我说过你是到弥陀的净土,所以你一定要根据经文,依教起观。你根据《观经》也可以,根据《无量寿经》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自己想像,这不可以。你自己想像,到最后你一定到天界去了,所以一定要有经文根据。 您说有情众生最终的归宿有三条路:第一个,沉溺过去,流转生死;第二个,往生极乐世界;第三个,进入涅槃。请问师父,进入涅槃之后,是否还有机会成佛?进入涅槃跟佛的涅槃有何差别? 当然小乘的涅槃跟大乘涅槃共同点都是无生。但是大乘的涅槃他有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佛在涅槃当中他能够现出身土,有正报的身,有依报的土,来摄受众生。阿罗汉进入涅槃以后,他不跟众生接触,他只有自受用,没有他受用,他不能跟众生分享,差别在这个地方。 修净土的人是否应该一切放下,执着这阿弥陀佛? 是的,阿弥陀佛应该执着,这个法执是对的。 根据参禅同修的见解,学佛应该一切放下,包括佛号也要放下。 修净土的你把佛号放下,你就完了,你就完了。诸位要知道,很多人说我念佛念得很好,我很寂静,我要为了追求更寂静,我是不是要把佛号放下?这句话有几分道理,为了追求更寂静,把佛号放下。但是,这当中有问题。就是说所有的修行,就问你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是追求寂静还是追求往生?从禅定的角度,念佛的确比呼吸更难成就禅定,这是事实。重点不是说,就是说,你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知道。如果你今天的生命是追求禅定,那你不要念佛,其实有很多方法修禅定,比念佛更快。你要知道你念佛的目的不是要追求禅定,是要求往生的,求往生的。所以,你往生为什么往生呢?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加持。你把佛号丢掉,你怎么去呢?所以念佛的人你什么都可以放下,你把佛号放下你就完了。因为你没有他力的摄受,那十万亿佛土你怎么去呢?你光凭禅定你去不了的。所以这个地方要知道,什么叫作归依境?你看南传佛教修禅定,他数呼吸,他数呼吸不是把呼吸当归依境,他是把呼吸当作成就禅定的一个过渡时期,他成就禅定以后,他把呼吸舍掉的。你已扮演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他是把呼吸舍掉的。你念佛的时候从头到尾你把佛号舍掉,你就不是修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请问师父,除了阿弥陀佛圣号以外,念诵六字大明咒跟观世音菩萨圣号,是否能够往生?品位有无差别? 这个我下一堂课会说明,我们前面讲到依正庄严,下一堂课就开始讲行,执持名号。你念观世音菩萨跟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差别?下一堂课我们再说。 师父谈到往生需要有愿力,为何在一些净土往生实录当中,宠物在佛号的熏陶之下也能够往生? 的确是有了,鹦鹉都能往生,这种众生都是很特殊的。这种众生应该都是,以澫益大师、历代祖师的开示,像临终的十念,五逆十恶,这个人造五逆十恶,他到临终才开始忏悔。你看唐朝的张善和,他一生杀牛,临终的时候所有的牛现前要咬他,他看情况不对,叫他的太太去寺庙请出家人,这个时候出家人用跑的跑过来,跟他讲几句净土的法门,这个时候他双手一合掌,念了十句佛号,就马上说“佛来也”。他前面几分钟才刚刚说牛在咬他而已,现在佛来了。你看这个命运转变这么快?古德说,这种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这种人前生不晓得打了几次佛七了。打几次佛七,他那个善根没有失掉,他那个钱都存在银行,等到他今生的时候,他是一时的糊涂,造了五逆十恶,但他后面的善根是不能忽略的。就是说,他的广大善根只是被一层薄薄的妄想遮住了,造了罪业,所以当他开示的时候,启动善根的时候,马上感应。所以我们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当然这意思就是说,这种人是特例的,特例的。你说这个人他今生没有学什么佛,马上往生了,那么这个三资粮怎么呢?这个三资粮他前生都准备差不多了,他今生刚好再一点点就够了,是这样子。我们看到今生,但是我希望我们学佛要看到他来生,要把它加上去才公平。 我们再看看,有些问题重复的我们就不回答。 若在莲花当中十二个小劫,虽不见佛,但应能够听闻教理,如理思惟,并放心地努力进修,这样是否能够缩短十二劫受报的时间? 当然是可以了,一切法因缘生,就是说你要用功,当然时间会缩短。那么他这个十二劫只是一个大方向,你努力的话时间是可以缩短的。 念阿弥陀佛能够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但弟子看过也听过念观世音菩萨或六字大明咒也能够有如此功德,往生净土,这里有何差别? 这个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这个《阿弥陀经》它的定位,莲池大师也好,澫益大师也好,都把它判作《华严经》这一部,所以它是小《华严经》。当然《华严经》的特点是自力的,它介绍整个菩萨道的时候的功德是完全自力的,自己要用你的生生世世的六波罗蜜点点滴滴成就的。而我们在去极乐世界,你规划的愿景依正庄严,是信愿持名、他力成就的,差在这个地方。但是它在一个地方跟《华严经》很像,所以有人就觉得说,这部经好像依正庄严讲得很多,因为它是《华严经》的内涵。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回向! 第九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面。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我们一个修学净土的行者,跟一般的学佛人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对生命的价值观是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学佛者,他去参加消灾的法会,做慈善事业,他的生命的重点在今生的趋吉辟凶。也可以说,一般的学佛的人是活在现在,他把今生的安乐看作是今生最重要的目标。净土宗的看法不是这样子的。修净土的人,他的人生观是活在未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然净土人对今生的安乐并不排斥,但是不是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曾经对净土宗的心态作出描述,说净土宗是怎么来看人生的呢?说是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句话道尽了所有净土宗人的心态。那么净土宗他对今生是当作过客,暂时的一个客人,当然过客不是想要久留的了,一个过渡时期,所以他对今生是随缘的态度,那么他把重点放在回家,就是净土。也就是说,如果今生的安乐跟来生的净土没有冲突,那么我们也会追求今生的安乐;但是,当今生的安乐跟来生的净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择,放弃今生的安乐,追求来生的安乐。这是每一个净土宗人的心声,所以净土宗的人生观是活在未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看看历代祖师的开示,很多的差别,但是你把它作一个会归,求生净土比追求今生的安乐是更重要的。这样子讲的话,既然我们把生命会归到未来,那应该在心中对未来有一个愿景,有一个归依境,就是我们讲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包括依报的庄严、正报的庄严。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你刚开始,当你没有念佛之前,你在心中就应该画出一个你来生的愿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这念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的归依境在哪里,这是非常重要的,到临命终的时候画,画不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在生前,把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画出来。 那么当我们心中有了归依境以后,我们该怎么办呢?当然每一部经有它的方法,净土五经各有各的方法,但是从本经的传承,它要我们积集三种资粮,而趋向于你的归依境。第一个,你要建立信心。你相信这样的一个归依境,你一定可以成就,你先相信这件事情。那么这个信心的建立,我认为在历代祖师当中,善导大师讲得最透彻。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他对净土的信心讲出了两句话,他说,第一个你要相信你是业力凡夫,你决定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决定可以救拨你。所以当这个归依境你画出来的时候,你相信你没有办法去,你去不了,这个归依境不是我该去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你相信佛号一定可以带你去。所以我们讲到这个经文的时候,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讲到三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我们上课讲到这三力,诸位知道最重要是什么,你知道吗?法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你现前所忆念的法,这个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它可以带你到净土去。所以修净土的人,当你规划一个愿景的时候,你对佛号是什么态度?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我们平常也是躁动不安,遇到了恶因缘也是非常恐惧,这个都可以理解,但是当你的心中佛号现前的时候,你的心进入佛号的时候,你要马上安定下来,你要马上知道,Everything is ok。如果你的心进入佛号,你还是躁动不安,表示你信心不够,你不相信它可以救拨你,那你这样子的信心临终的时候就很危险。我们心中没有佛号的时候,我躁动不安,可以理解,因为我心中没有佛号嘛。但是这个佛号已经在心中出现了,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名号出现,而且你的心也进去了,你还躁动不安,那表示你对佛号的信心太薄弱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是我们第一个你要积集的资粮,建立真实的信心。当然,不断的听闻,你对佛号的了解。你说我要有信心,你对它有了解,你对它都不了解,你不可能对它有信心。你要透过很多经论的了解,这句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意思?你要了解它,这是第一个,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明白道理才能够断疑生信。 第二个就是发愿。前面是告诉我们你一定可以往生,第二个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一定要往生,就是发愿。那么在发愿当中呢,我们看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要我们发的愿,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第二个,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把净土的愿景规划出来了,我们看到极乐世界有正报庄严,依报庄严,那是一个相状。但是当我们发愿的时候,我们要观察它的作用。说这个相状,我们经常看到净土的依正庄严,有佛菩萨的住世,旁边很多的宫殿,很多的莲花池,很多的鸟类说法等等,有正报依报,那么你要发愿的时候,你要观想它有什么作用。第一个,它是一个法力所摄受的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我们前面讲过,极乐国土,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句话古德把它开展出来,他说极乐世界不只鸟类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极乐世界所有的五尘——色声香味触,都是阿弥陀佛变现的。所以你到了极乐世界,等于进入到了阿弥陀佛的法身,所以你跟任何一个五尘的接触,都会让你念佛、念法、念僧,成就不退转的功德,所以它是一个充满法宝的国土。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你要依止这样而生起好乐。菩萨好乐佛法,所以我为了法的缘故,为了不退转的缘故,求生净土,这是第一个,依法。 第二个,依人。为什么求生净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要亲近善知识、亲近法身大士。有佛的住世,有菩萨的住世。当然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是整个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因素了。所以在释迦牟尼佛讲完的时候,他提醒我们两件事情,你的归依境当中对我们成佛之道,他释放两个重点:第一个,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法力不可思议;第二个,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跟生的力量,人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发愿,那么我一定要往生,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那么其实在整个净土当中,从临命终随念往生的角度,这个发愿在三资粮当中,信、愿、行,扮演一个最重要的角色,它比持名还重要。你临终的时候佛号不一定要持得多,但是你往生的愿力要非常的坚定。净土宗对持名的要求不高,临终十念,但是你每一念,每一句佛号,它的那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望,净土宗对愿望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不能有任何的障碍,不可以!这就是我们要着眼的地方。 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力量在主导我们,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你的愿力,你的希望。我们在座的诸位能够在这个地方相聚,表示我们前生有五戒的善业,所以才有做人,这是总相;但是同样做人,你看有些人他身体很健康、但他贫穷,有些人很富有、多病,这跟你的希望是有关系,在整个果报当中,你心中的愿望,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你过去生很多愿望会影响到你今生的差别。就是我们心中很多的希望,会带动很多的力量。我们之前讲过法国的一个店员,他从一个完全失败的失业者,因为他生起希望,他相信他是拿破仑,他也希望成为拿破仑,结果他的生命改变了。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你看我们读《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不断地发愿: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是何等的境界啊!很多学佛人都不知道这个方法,很多人说,你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错误的!你要去想,你才做得到。《华严经》的意境你做得到吗,但是你不断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面对十方三世诸佛,我的身体遍满很多身体,向一切佛礼拜,你根本做不到。但是你不断地这样想呢,你的生命往这个功德在趋向、在趋向、在趋向。我们不要去忽略我们心中所有的希望,其实你很多的希望对你会产生一定的灵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在生命当中、在三界打滚太久了,我们一念的明了心中,其实对未来有很多的希望,所以你在发愿的时候,你要知道一个事实:当你心中建立一个往生净土的愿望时候,你要知道你的心中不是一个人住在这个地方,你已经有很多的老朋友住在这个地方,其实我们旧的心中就有很多的希望。你必须要说服自己,本来我们的希望都是跟三界挂钩的嘛,我来生怎么怎么,你现在修净土了,你必须要把这些希望全部慢慢慢慢地导归到净土的希望,你就成功了。 所以很多人只是欣求极乐,忽略了厌离娑婆,因为你在三界当中,你心中有很多的愿望,跟这个愿望打结,已经是挂钩得太深了,你只是发愿往生净土,而这个地方的愿望又有一种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两个力量拨河。这个是熟境界,这个是生境界,结果,娑婆世界的力量大。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很容易忽略了厌离娑婆,只是重点在于欣求极乐,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个发愿的时候,当我们规划一个愿景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告诉自己,这是我唯一的目标。然后在你这样不断的观想当中,把我们过去一些三界的愿望,慢慢慢慢地导归来、慢慢导归来。就好像一个树,我们以前是往东边的,现在慢慢慢慢通过我们的听闻思惟,把所有的愿望导向西方,这就是所谓的发愿。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昨天都讲过了。信愿都是属于智慧的观照产生的。你为什么会建立信心?你为什么会产生一个新的希望?你就是因为透过对教理的学习而产生一个新的思考,那么修正你的生命的方向。所以这个地方,澫益大师把信愿判作慧行,一种智慧的抉择。我们现在开始所介绍的就是行行了,就是信、愿、行,产生行动,当我们的生命的方向确定了以后,我们开始才产生行动。我们看第三段,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那么这是我们要准备的第三个资粮,就是实际的一个修学的行动。那么这当中有两段,我们看第一段正示无上因果,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么这段经文我们分两段来说明。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别释。先作一个笼总的介绍。那么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当我们在前面的学习我们规划一个愿景,一个净土的依正庄严的愿景,我们也相信们可以去,我们也发愿我一定要去。那这个时候,这样一个前进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你必须要具足多善根、多福德。你这个资粮的意思,因为这个国土不是少善根少福德能够庄严的,先作出总标。那么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个多善根。古德解释:善根就是信愿,福德就是持名。你必须有很坚定的信念,然后很坚定地持名,这叫多善根多福德。那么这个地方把净土的因跟果,多善根多福德为因,得生彼国是果,先把这个无上的净土因果先作总标,这以下各别解释。 我们看无上因,什么叫作多善根多福德那么佛陀他告诉舍利弗说:假设这个世间上,或者你今生的果报是个男人,或者你今生的业力变现是一个女人,都没关系。男人女人不是重点,重点是你那个明了的心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闻说阿弥陀佛。这个闻说,当然听闻是智慧,闻思修的闻,那么闻说阿弥陀佛,澫益大师说,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对净土法门的一个信愿具足,叫作闻说阿弥陀佛。你听闻以后,你深信你可以往生,你发愿你一定要往生。如果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你没有任何的感觉,这样子有听跟没听是一样的,不能叫作闻说阿弥陀佛。这句话我们是有听进去了,这个法已经有渗入到你心中去了,才叫作闻说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在净土宗的第一个重点,信愿具足。第二个,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当我们具足了前面两种资粮以后,我们再做什么事呢?就是你要好好地忆念这个圣号,或者保持一天,或者两天,乃至于七天,达到一心而不乱。莲池大师说:这个一心是止,不乱是观。一心是把佛号建立起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心中没有佛号,刚开始,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在一念的心中,把这个莲花种下去。那么不乱呢,这个佛号一定会受到妄想的干扰,这个时候你不为妄想所乱,那这个是一种观照力,是一种观。所以这一心不乱就是一个念佛的止跟观。你先建立佛号,然后这个佛号又能够产生调伏妄想的力量,这叫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往生最重要的标准。这个一心不乱我们待会儿再说明。这个地方就是把你的归依境的往生的正因说出来了,闻说阿弥陀佛,信愿具足,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个是所谓的信愿行三资粮,这个叫作无上因。 那么这样的因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结果:其人临命终时,净土宗他的生命的期待就是这一天到来。你说你平常那么多心血干什么?所以净土宗是活在临终的时候。一般人死亡到来的时候是很害怕,净土宗对临命终是期待的,因为他平常种那么多水果,今天要收获了。所以说你看净土宗的结果,你看本经,其人临命终时,他开始要收获了。那么他平常花很多时间,发愿、信心、持名,到临命终的时候,终于这个结果要出现了。什么叫结果呢?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个是净土宗的真正的果报。虽然你念佛的时候平常消业障,这个只是开花而已,不是真的结果。很多人念佛的时候,业障消除,很高兴,其实这个不是真正的结果。是其人临命终时,你的三资粮跟弥陀的大悲愿力产生了一种接触,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乘他的本愿,他必须来酬偿他过去所发的愿,这个时候带着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海会众菩萨,现在临命终人前面。这是一般修学人所没有的。一般人我们不是修净土的人,临终的时候都要单独地面对生死。但是在临终的时候是阿弥陀佛跟诸大圣众陪着我们来面对生死。这个时候,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澫益大师说,这时候,这个念佛的人在弥陀的光明的摄受之下,本愿的摄受之下,他心中非常安稳,不颠倒,这个时候随着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极乐国土,成就三不退。这一句话是说明了修学净土宗的结果,它在临命终的时候才现前。那么这是一个简单的消文。 有关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们作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二》,这个地方有关持名有三条附表,我们先看第一个,看附表第十二,往生的正因。就是我们前面讲到信愿,它是一个观照力,那么这个持名是一个行动。这个地方我们先分成两段。第一段是无上因,什么叫无上因,看第一段: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先解释善根福德。这个善根就是菩提,菩提的意思就是智慧。菩提就是觉,那么这是通往涅槃的正道了。也就是说,所谓的善根就是一种对净土、对娑婆世界一种正确的观察,而产生一种正确的信心跟愿望,所以它是一种智慧,它是往生的亲因。那么其它的助道,布施、持戒、禅定等等,这个是福德资粮,这是往生的助缘。所以先把善根福德这两句话的基本定义先说出来,这以下我们作出比较。那么这个善根是智慧、福德是一种善业。那么我们看: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 佛法对生命的观察,简单地讲就是一切法因缘生,它是由因缘才能够成就果报。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规划出一个往生的愿景,极乐世界这样的依正庄严,它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是空间无量的,你看我们娑婆世界的空间有量,你再怎么跑,你跑到美国,跑到欧洲,你怎么绕都是在地球打转,空间是受限制的。那么极乐国土它是能够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的活动范围特别广大的,所以说古德说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空间很大,这是第一个,空间无量。第二个,时间无量,它提供你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是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就要想了,这么一个广大的时空无尽的寿命,应该用什么样的资粮才能够成就呢?假设我们今天选择用二乘的善根来成就,当然二乘人主要是观无常无我,观察空观。那么你因地的时候观空,虽然空观也是空间无量、时间无量,你一个人观一切法空的时候,空间相不可得、时间相不可得。没错,跟净土有一点略似,但是空观是无相行,它不能出现依报正报的庄严,它不能有这样的作用。所以你观一切法空,不能庄严净土。因为空是无相的,你的净土是有相的,这两个不互相随顺的。所以我们今天是修二乘的空观,是不能成就净土的,只能当助行。第二个,人天有漏的福业,那我修福报,布施、持戒,这是有相行。那么有相行虽然是跟净土的依正庄严是有相的相随顺,但是人天的福业是有限量的。他这个有相的意业是有限量的,因为我们修善业的时候是有执着,有所得。你看你布施的时候,你布施给某甲,你就不能想到某乙,你布施给某乙,就不能布施给某丙,我们没办法平等地去缘一切所缘境来布施,也不可能缘一切所缘境来持戒,我们凡夫的善业是受了我们情绪的引导,不像圣人在修习善业的时候,其心平等,无有差别,他是缘法界来修善的。所以人天人在修善业的时候,是有限量的,时间有限量,空间也有限量。你今天布施,你明天不可能经常布施。所以有限量的善业自然不能去召感时空无际的国土,虽然它是有相形,但是它是时空有限的。所以二乘的空观,人天的善法,都没办法成就你心中所要的净土,虽然你很想要往生,但是这两个因缘是不能成就的。 那这应该怎么办呢?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多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要成就一个这么样的国土,你只有一个选择,信愿、执持名号。信愿我们前面讲过了,观照力,然后你的心不断地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因为阿弥陀佛的圣号,它创造的时候,它就具足两种灵动的力量,第一个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第二个无量寿。因为无量光,所以它召感了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因为无量寿,所以它成就了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所以诸位要知道,你往生净土,是仰仗这个佛号的力量。你如果把佛号丢掉了,你从现在开始不睡觉了,整天修善法,都没办法去。因为这个国土的功德太大了,它是时空无尽的,所以我们能够庄严净土唯一的选择就是依止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所以这个地方,一一声,在每一句佛号当中呢,你的生命创造了多善根,因为你信愿具足;也创造了多福德,因为这个佛号你跟它接触的时候,它每一个佛号会散发出无量光、无量寿的力量,所以才能够使令我们达到一心不乱求生净土。这段是说明了一个往生的正因。 澫益大师说,《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经》。但是澫益大师他说,它跟《华严经》都是在讲一个菩萨如何庄严净土,怎么去规划来生的未来的正报依报庄严,但是澫益大师说,本经跟《华严经》的差别在于,《华严经》是依止自力来庄严它的国土,依止自己的菩提心、六波罗蜜,那么点点滴滴地去创造未来的愿景;那么本经在创造愿景的时候,是依止佛陀的圣号,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这个过程是不同的,一个仰仗自力,一个仰仗他力。 我们讲一个往生的公案跟大家作一个参考。在《净土圣贤录》,在唐朝,有一个马子寅居士,姓马,这个马居士在唐朝是做一个尉官,上尉的军官。这个时候在地方有安禄山的叛乱,唐朝安史之乱,所以中央政府就调集了地方的粮草来帮助中央政府来平这个乱。这个时候这个马居士,他在晋县作一个上尉军官,这个时候就奉上级的指示,他带了很多的军官,用船带了五辆的粮草,要运往北京,走海运,在中间过程当中遇到台风,整个船就翻覆了,粮草也就掉到大海去了,还好这个人都被救起来了。但是这件事情,朝廷认为延误军机,耽误了我们军事作战,粮草没有运到,所以全部抓起来,按照当时的法律全部要判处死刑。那么在这个时候,因为时局的变化,因为当初在判刑的那个法官,刚好被调到其它地方去,又派了一个新的法官来。这个新法官新任,就把这个案子忘掉了,忘了审判,所以这个马居士就在军中关了五年。这个马居士我刚刚忘了提,他平常是有念阿弥陀佛,被关到监狱里面,他就整天念阿弥陀佛。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念了五年,他心中不断地生起归依的心,无量光、无量寿,这个业障就改变了。五年后,这个叛乱也平定了,这个法官就重新审理,发觉这个船的翻覆不是人为因素,是天灾所成,所以被押的军官全部释放。释放以后这个马居士就觉得人生无常,他就没回到他家里,就直接去出家了,到寺庙出家了。到一个小寺庙出家,他出了家以后专心念佛,念了三年,跟他隔壁寮房的同修说,我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了,你帮我助念一下,他就在寮房的床铺上打坐,念到最后讲了一句话,佛来接引我了,合掌端坐往生。 那么这个《净土圣贤录》的公案,我在思维,这个马居士他以前也是念佛的,但是他还是遇到灾难。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你看他到了监狱以后念佛的力量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念了五年,把他的死罪的业障消除了,乃至于再念了三年,阿弥陀佛现前了。也就是说,同样一句佛号,你在过去顺境的时候,你的信愿不具足,那产生的加持力跟你遇到逆境以后,你真实地归依,真实地放下,那个力量是不一样的。你看马居士到了监狱以后的念佛的力量,那真的是,每一句佛号都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每一句话全部启发起来。所以我们讲信愿执持名号,这个信愿是很重要的,因为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你要把这两个力量启动起来,你的信心、你的愿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说,同样一句佛号出现在不同人的心中,它产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你的心理的准备不同,这个佛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地方,你这个佛号前面的这个引导者,信愿是很重要的。这个地方就道尽了整个我们要趋向归依境的三资粮,信愿执持名号。其它的都没办法,你修二乘的空观、人天的福报,都去不了,这个叫作无上因。 我们看无上果: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这个地方讲无上果。所以念佛人他平常信愿持名,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感应道交了。那么众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是能应,这两条线就交集在一起了。众生法界跟佛法界,两个法界就正式地接触,所以叫文成印坏。这个文成印坏就是说,古时候这个印不是铅,也不是铁质,是蜡做的印。这个印里面刻了文字,打在泥土上,这个印坏掉了,同时这个泥土上的文字也显出来了。就比喻说,当我们感应道交的时候,我们前一刹那的色身败坏了,下一刹那我们的神识同时在莲花化生。所以这个叫作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阿弥陀佛的法身是不来,但是他的应化身来,接走了;我们临命终的人,法身也是不动,但是我们的一念神识到了净土去了,这个是叫感应道交。 那么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这个执持名号这句话。当然昨天有个问题提到说,我念阿弥陀佛来庄严净土,跟念观世音菩萨、跟念六字大明咒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我对净土的信心是不变的,我对净土的愿望也不变,但是我想要念六字大明咒,跟念观世音菩萨,来庄严我未来的愿景,那么跟你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差别?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有需要说明一下。 每一个咒语,它产生的灵动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有咒语?为什么会有名号?只要你有得到禅定以上,你有三昧力,你就有资格创造一个咒语,赋予这个咒语一个力量。你看印度很多的蜜蜂咒、毒蛇咒。在印度很多的禅定人,他发慈悲心,看到很多人被毒蛇所咬,他入禅定以后,他就念一个咒。念这个咒,谁要是持这个咒,毒蛇不能咬他,他咒是发这个愿,只要这个人的禅定不失,这个咒你持下去,你都不要穿什么鞋子,你就打赤脚,蛇都不敢咬你。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咒的力量在加持他。当然这个对佛法来说是小伎俩,对不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你一持的时候,四十八种力量来加持你,四十八愿。也就是说,每一个佛菩萨他在给这个咒语的时候,他因地所发的愿是不一样的。你念药师咒,你跟药师佛感应道交,你启动了药师佛的十二愿;你念观世音菩萨,你启动了观世音菩萨因地所有的愿。所以,我们要讲深刻一点,一切法因缘生,有无量的差别因缘,这个法界有太多力量等着你去感应。你念观世音菩萨,你的心是跟观世音菩萨的灵动感应;你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感应,是这样子的。我们先讲缘起法。 好,那我现在假设我念观世音菩萨,我跟观世音菩萨感应,我要把这个力量转到净土,可不可以?可以。印光大师说叫至心回向,因为你念观世音菩萨,跟弥陀的本愿不相应,所以你要经过一段的transform,这样子就要扣一点所得税了,这是印光大师说的。印光大师说,你不念佛,念观世音菩萨是可以求生净土,但是你要至心回向。但是印光大师后面说,至心回向不容易做到,我们在回向的时候都会打妄想,所以就会打一点折扣,但是可以,可以的。但是你念一百句观世音菩萨,跟他念一百句阿弥陀佛,从今生的消业障是完全一样的,消业障完全一样;但是从临终的时候,去感应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不一样的。他念一百句他全部都是感应,你念一百句,可能有一部分会流失掉。但是从消业障的角度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当然这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心中都还没有一个归依境,那最好,你现在是一张白纸,那你就好好地念阿弥陀佛。如果我现在观世音菩萨已经念了二十年了,我跟观世音菩萨情深义重,你要我改念阿弥陀佛没办法,这个太残忍了。印光大师说,没关系了,你就念观世音菩萨,但是你念完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念十句到一百句的佛号放在后面回向。你念六字大明咒也可以,因为你念六字大明咒,也是观世音菩萨本尊嘛,跟他感应,然后你把这个资粮力,最后再念几句佛号,再把它转过去,再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后面一定要再加几句佛号,可以的。因为你改不过来那就不要改。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临终来跟你助念的人是念阿弥陀佛,因为很少人看到临终助念念观世音菩萨,因为要与本尊相应。你要跟某甲感应,你念某乙的名号,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是不是?因为这个是他力的法门。所以说,你念观世音菩萨没关系,但是你一定要最后加一句阿弥陀佛,而且你要有心理准备,临终的时候人家是为你念阿弥陀佛,你要接受。所以说你自己的心理准备一定要做好。但是,你念阿弥陀佛的话,你都不要回向,印光大师说,这是直接与佛本愿相应故,所以你念阿弥陀佛你就不用再回向了,直接跟本尊的功德相应,因为他这个四十八愿本身,就是跟阿弥陀佛同一条线。所以这个地方有关执持名号,它产生的灵动,它是直接地去跟四十八愿接触,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第十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补充讲表》第12面,《附表第十三》: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我们前面讲到无上的因果。什么叫无上因呢?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无上因;无上的果,就是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而往生。前面我们是偏重在一个观念的理论的说明,这个地方就讲到实际的修学的操作,怎么样能够执持名号,怎么样达到一心,怎么样达到不乱?如果诸位有参加佛三的人,这个讲义要注意听,这以下是实际的方法。我们看讲义: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那么这个执持名号当然是你最初的下手,一心不乱是你的目标。净土宗是一个他力法门,也就是说今天你能够往生,并不是你的力量,而是弥陀的本愿摄受,而弥陀的本愿你要跟它感应,你必须靠这个佛号,它是我们众生的心跟佛的本愿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就这个佛号。所以你事实上在修行的时候,你不是在观想弥陀的本尊功德,而是观想佛号,因为这个佛号就代表本尊的功德。所以在修净土当中,你实际操作的时候,你真正心中的一个归依境是万德洪名。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样来执持这个名号呢?印光大师说,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佛号你怎么能够跟它感应呢?你必须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念,念从心起。你要看看你这个佛号是从哪里生起的,你从什么地方来?很多人佛号是从嘴巴生起的,这就不对了,这个佛号要从你的心生起。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佛号从嘴巴出来是不对的。你要从你归依的心,创造一个要念佛的念头,叫念从心起,这个时候还没有佛号的声音,但是你一定要整个佛号的起源,要从内心生起,这才对。第一个探讨它的根源。第二,它的过程,诵,声从口出。你要打佛七,你完全都不出声,嘴巴都不动,你没办法打佛七的。你是在打妄想,不是打佛七。你一定要创造一个声音,因为整个净土宗它是听,说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就是那个声音嘛。你念阿弥陀佛,那个曲折,阿—弥—陀—佛,那个高低的曲折,创造那个声相,这个声相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名以召德,以名号的声音总持本尊的功德,本尊的功德本来是可以是以所有的相貌出现,本尊的功德是无障碍的,它要用声音出现也可以,用形状出现也可以,但是它这个地方的重点在声音。本尊的功德是声音,你自己不创造声音,你怎么去缘本尊的功德呢?所以第二个,诵,最低的标准嘴巴要动,金刚持,念佛的最低标准。因为你不念声音,它变成法尘,第六意识所缘,就不是耳根所缘,那跟净土法门就不相应了。净土法门的归依境是声音,不是法尘。因为你不创造声音,变成第六意识的法尘,那是你心中在想的,那就不对了。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听,你创造声音以后,这个声音跑哪里去,你要把它听回来。当这个佛号的操作,你具足了三个条件,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我们说,你跟你当下的这句佛号已经是感应道交了,你建立一个一句佛号的功德。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打佛七的时候,当然你创造一个声音,他也创造一个声音,两百多个都有声音,那你说谁的声音是你的所缘境呢?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当然我们不要排斥其他的声音,把旁边的声音当助缘,但是,你要记住,你只能够听你的声音,你创造的声音,不管你的声音是大声、小声。你听别人的声音,这个就是心随境转。别人的声音对你来说是个外境,你创造的声音是你的归依境,这是不同。所以你听别人的声音,越听你就心越散乱。所以你只能够听你自己创造的声音,创造一个点状的相应,点状,point。那么,我们把这个点状再把它扩大,要达到一心不乱,十句成片三三四。本来我们念佛是没头没尾的,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印光大师说这样念不好,很难摄心,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有一个节奏,先把十句佛号,找出十句佛号,我们的心一定要有节奏有韵调,这个样子才能够摄心。你这样的佛号,每一句佛号都很平淡,你很难把心安住在这个佛号上。所以印光大师说,你把这个佛号拿出十句出来,要创造一个循环,三三四,三三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你必须把佛号在心中创造一个韵调出来。当然,你刚开始创造这个韵调的时候,你还不熟悉,可能要费一点精神。但是当这个三三四的韵调熟练以后,它自然会带动你的心,妄想就插不进来了。你不创造韵调的话,你这个佛号念不久的,因为太单调了。所以说,如果你要让佛号相续,你必须要创造一个韵调,那么印光大师说,三三四。就是说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先创造一个点状的力量,然后靠这个韵调把这个点状的力量,在心中慢慢地让它持续久一点、持续久一点。 这样子讲的话,如果是打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念佛?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叫五点计数法。我们打坐的时候,你不能掐珠的。你掐珠的话容易生病,印光大师说,久者成病,那怎么办呢?我在打坐,特别在止静的时候,你可以观想地上有五个点,一二三四五,从外到内五个点,那么每一个点就念十句佛号,刚好三三四。第一点念完了,到第二点,第二点念完到第三点,到第四,到第五就构成一片佛号,是五十句佛号。那么以一片佛号为五十句,我们叫未成一心,先求成片。这个一片五十句佛号怎么念呢?我们看下面有四点的说明: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这个打佛七很多人容易上火,你看一念佛的时候头就痛,要不然就是耳朵痛,那就是你这个气往上浮了,心浮气躁。那么心为什么浮呢?你心的所缘境太高了,念佛的人心的所缘境一定要在腰部以下,所以你最好是把这个五点放在地上,最好,放在地轮是最好,让你的火气下降,那么水气上升。这个四大的调合啊,身体健康的人,他的嘴巴是很多的甜美的口水,他的火气要回到本源,回到丹田。就是水在上,火在下,这叫练丹嘛。那么一般人当然火是比较轻,如果你刚好颠倒了,火气在上,水气在下,嘴巴都没有水,那么是火气在上,那就完蛋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念佛的时候,你要把心静下来,把心安住在地上。特别是在你拜佛的时候。忏公师父说,拜佛之道,下实上虚,跟打太极拳是一样的。你脚掌微微用力,腰部以上要全部放松。你在经行也是这样,经行的时候,上半身放松,脚掌微微用力,把火气往下带。所以你看身体健康的人,他的双手双脚是热的,他头部不能热。你看拜佛也是这样,你看那个初学者拜佛,满头大汗哪,你这是不会拜佛,你这样拜佛,能够拜多久呢,你的气一直在上嘛。拜佛的人越拜越轻飘,他是下半身流汗,上半身腰部以上不能流汗,不要说头部,衣服都不能湿的,高手!你这样子拜,越拜越轻松。你的佛号,诸位要知道,身安道隆,你不调身,你心很难调好。我们凡夫的身心是绑在一起的,你说我的色身满头大汗,你心中一心不乱,谁相信呢?是不是啊?有人一心不乱是这样子相貌吗,对不对?所以色身一定要健康,至少四大调合、顺畅,你的心容易寂静,这很正常,因为你调身、调心、调息嘛。所以你这个调身之道,我们再过几天打佛三,它整个过程就是太极拳,缓慢、专注,然后气往下降,下半身用力,上半身要完全放松。所以打完以后,你不但是佛号念得很清楚,身体也容易健康,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把所缘境放在地上,使令内心下沉下来。 第二个,所缘形象清楚分明。你不管是拜佛,不管是经行,不管是打坐,我们的身体的动作改变了,因为调身,你不能老是坐、也不能老是站,但是你心中的所缘都没有变,都是一句佛号。这你心中的归依境,你唯一的归依境,你要告诉你自己,你在修行的时候,你离开了佛号你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你整个身业礼拜,口业称叹,意业观想,都是以佛号为所缘境。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句话太重要了,这句话是弘一大师讲的,弘一大师说,念佛人,最容易贪多,是个大病。其实你临命终的时候是十念佛号往生,但是你平常的时候佛号念得乱七八糟,含糊笼统,你临终的时候也是含糊笼统。所以你一定是要求专注,每一句佛号很专注。 第四,先依计数,再求圆融。好,我们刚开始啊,你这个止静,你要念三片或者五片。我们一般在我们佛学院,念这个五遍是一二三四五点,你要念到第三点打妄想,你不知道念到哪里的时候,这一遍就重念、重算了,从头开始算。所以你刚开始要有一定的目标,你念三片、五片,慢慢地增加、慢慢地增加。 总之念佛法门的重点只有一句话,重质不重量,重点在那个念力,而不是在数目。这个一心不乱,我们解释一下。一心容易,不乱难。我们在打佛七的时候,你说,两件事,打得念头死,建立弥陀佛。刚开始先建立弥陀佛,先把佛号建起来。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把佛号建立起来,在心中慢慢地运作,建立一个佛号的力量。但是我们心中,原有住在心中有很多妄想。很多人念佛他不调伏烦恼,这是错误的。邪正不两立,你不调伏它,妄想就调伏你了。所以憨山大师把念佛法门的人,他划出一个最低标准,他说念佛人往生有把握的最低标准,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现行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有的烦恼是在种子位,在睡眠状态,你有烦恼,不表现出来,那你不要管它,种子位的不要管。就是我今天看到某一个人事起烦恼,这个时候,把你的法宝现出来,一二三四,数到三四,看看你的佛号能不能调伏它。你的佛号没办法调伏它,那就麻烦了,这件事就麻烦了。就是说你的心中佛号不是最大的力量,有比它更大的力量,那临命终就靠不住了。我们不要求断烦恼,但是念佛一定要调伏烦恼,折服现行烦恼。你不要断,要断不容易。就是说你心中可以有烦恼,但是你必须有调伏它的力量。临终的时候你很多妄想现前,但是你佛号现前的时候,这些力量都被你压住了,佛号是最大的力量,就可以了。不能说没有烦恼,一定有烦恼,但是你佛号是最大的力量,强者先牵。如果你心中的佛号它不是最大的力量,有其它的烦恼比它大,那这件事情就比较麻烦。在憨山大师的《念佛法要》说,很多念佛人犯一个毛病,他念佛的时候很专注,从佛堂出来的时候打妄想的时候也很专注。那到临终的时候,佛只听念,妄想只听长,它这两个从来是相安无事的,你念你的佛,我打我的妄想,到临终的时候两个同时现前。妄想是熟境界,无始劫来熏习所成,佛号是今生所成,叫生境界,结果妄想把佛号吃掉了,失败了。你好不容易创立的归依境,你相信可以往生,你也发愿一定要往生,但临终的时候心随妄转,被妄想牵走了,在趋向于所归境的时候,中间被贼抓走了。你对贼太包容,你太纵容他了。所以,虽然是带业往生,但是憨山大师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底线,以折服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你要折服它。所以这个不乱,你建立一个一心的佛号,你这个佛号要不为烦恼所乱,换句话说你能够调伏烦恼。所以这个不乱是很重要的,不为烦恼所乱,所以你在用功的时候,你不要管说你念多少,重点是你能够调伏烦恼,你就有把握了。 在春秋时代,有春秋五霸,当然第一个齐桓公。齐桓公,相管仲,九会诸候,一匡天下。他重用了管仲,整个国势大盛。但是齐桓公在整个生命当中,他也有很大的挫败。他最大的挫败就是跟鲁国的的那一战,叫曹刿之战,一鼓作气。鲁国当初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齐国是大国,后来两个军事发生冲突了,齐桓公派出了鲍叔牙,领着十万大军去征讨鲁国,鲁国的军队大概只有两三万,差了三四倍。但是这个时候曹刿这个人非常聪明,他深知用兵之道,他知道打仗不是打人多的,打的是气势,人多没有用的,所以在齐国打战鼓的时候,他的人要冲锋出去先打战鼓。齐国打战鼓的时候,鲁国说,他们气势正旺,退,不要跟他打,我们不是他的对手,我们两三万,他十几万,怎么打得过他?退!那么这个打仗是双方面的,我要跟你打,你不跟我打,两个碗才敲得响,一个碗怎么敲得响呢?他打一打就没有意思了。那么这次齐国在敲第二次战鼓的时候,曹刿说,再退!不要跟他打,齐国一鼓作气,再而衰,这次它的气势更衰了,还不跟他打。到第三次的时候,齐国在打第三次战鼓的时候,曹刿说可以打了,我们起第一次战鼓。这个时候,鲁国气势正旺,然后齐国这个时候已经是第三阵了。结果鲁国以两三万的军队,把十几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成功了以后,这个鲁国很高兴,鲁国君王很高兴:“哎呀,你是怎么用兵的?”他说很简单:“夫战,勇气也!”战争打的不是人数,打的是那个气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的气势正衰,我们是第一次,我们气势正旺,我们用气势旺去克他,就这个道理。 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诸位要知道念佛念的是什么?念的是气势!真的是这样的,那个专注力很重要。你念佛的时候,那个佛号很有威严,很有气势,妄想都不敢动,这个就成功了。你念佛的时候,念得很多,佛号念得乱七八糟,妄想一大堆,那个根本没有用的,那个骗自己的。然后你说,今天念了三万,写下去,其实那个是没办法调伏烦恼的。所以说其实佛号念得好不好,只有一个人知道,你自己知道,其他的没有人知道,当然阿弥陀佛也知道。所以说我们要知道,你的目标不是数目。我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净土宗末了大家很重视数目,其实我们看经典是一心不乱呢,它是约内心的状态安立这个功德的,我们看经典上很少有说数目不数目。你看《阿弥陀经》是佛说,他说,执持名号,到什么呢?一心不乱。佛陀给你的标准是你的佛号不能为烦恼所乱,这是标准。就是说你要知道它的标准在哪里,一心不乱是讲得比较笼统了,讲得白话就是折服现行烦恼。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二段。 我们再看第三个,《附表第十五》。那么不为烦恼所乱,当然不能完全只是靠止的力量,要有一点观的力量。我们用这个禅净双修,理观跟事修给大家作参考,有另外一个方便法门。这个《附表第十五》有三个念佛方法:第一个,唯念他佛,专注佛境,净土法门。这是标准的净土法门,我们刚开始念佛的时候是归依佛,所以我们心中所缘的境是佛号。但是第二个是,唯念他佛,返观自心,圣道法门。禅宗就是这样,禅宗日常生活的时候,遇到人事的因缘,他是返观这一念妄想心,觅心了不可得。那么到了末流的时候,禅净双修,特别是宋朝以后,永明延寿大师提倡,那么莲池大师、澫益大师在明末的时候,再把它发扬光大,就造成了所谓的自他兼念,念他佛也兼念自佛,所谓的自他不二的法门叫禅净双修。我们刚开始念佛的人偏重在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把整个心通身靠倒。但是等到禅净双修的时候,他在念佛的时候,偶尔也回光返照,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也不可思议,跟三世诸佛是平等的。所以说从这样的一种自他兼念当中,我们知道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达妄本空;理一心,不为无明所乱,知真本有。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先成就事一心,达妄本空。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讲过,我们的心,我们这个建立佛号,它不是在一个清净的状态念佛,这个心已经被搞得很复杂的状态之下,才把佛号念起来。所以我们这个佛号势必要去对治你原有的妄想,势必!那么对治妄想,如果我们没有理观,就象印光大师说的,我念佛妄想起来,那怎么办呢?不能念要他念,不能断要他断!两个人就是对治,这个事相的对治,入道多辛苦。但是在澫益大师,他提出一个理观,就是说你观想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所以观想它不真实的,换句话说,其实你不要对治妄想,那不要对治妄想怎么办呢?印光大师就把它发挥出来说,其实重点在于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调伏烦恼,不是把妄想消灭掉,是不随它转。你观察它是生灭相,不随它转,这样子叫调伏烦恼。那么这个就是有理观的成份在里面。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把禅净双修,就是说你一方面观察所念的佛不可思议,但是你也观察你能念的心本自清净,妄想是生灭的,不随妄转,那么这样子也容易帮助你调伏烦恼。 好,我们回到讲义。这段我们等于是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整个过程跟它的重点作了说明。我们看丙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个重劝就是第二次的劝勉我们发愿。前面有一段是在丙二的特劝净土殊胜当中,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听闻了净土法门,应该要发愿,愿生彼国,这是第一次的劝勉我们发愿。这个地方是佛陀在本经当中,又再一次地劝我们发愿求生净土。那么佛陀是什么理由劝我们呢?佛陀说,舍利弗,我之所以劝你去往生,我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我见是利,是我真正看到了净土功德的不可思议的利益,我才劝你往生的。那么到底佛陀看到了什么利益呢?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十四》。在这段经文当中,佛陀是第二次地劝我们往生,他的理由是我见是利。澫益大师说,其实佛陀是看到了两种利益,才劝我们往生的。第一种利益是往生以后,所成就的功德而言;第二是临终的时候所成就的功德。 我们先看往生以后:我见者,佛眼所见,究竟明了也。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这个我,这个不是普通的人,是佛陀的智慧眼,所以这个见不是眼睛所见,是佛陀的智慧眼所见。当然我们前面说过,佛陀看到事情是不增不减,佛陀对事情的描述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所以佛陀看到修习净土的人,他能够在今生,横出三界的五浊果报而成就四种净土,乃至于成就不退位,乃至于成就等觉菩萨,就是在今生当中就成就等觉菩萨,这个对来生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来生来说。 不过本段澫祖的注解,他没有把重点放在来生,他放在临终。就是说,修净土的人,临终到底跟其他的人有什么特殊的功德? 我们看看,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我们平常身体健康的时候,心情愉快的时候,到了佛堂把冷气打开来,很好修行,要拜佛也可以,要持咒也可以,要修止观也可以。但是到了临终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内忧外患,色身的结构要败坏,外面的眷属哭成一团,你自己一生当中花了很多的心血,创造了这些资具,财富眷属,你现在要完全丧失掉了。那么这个时候,临命终的人他要面临三种关卡。第一个是明利心,明白的明,利益的利,明利心,这个时候他的头脑非常清楚,所以有些人在临终的时候会回光返照,就是进入到明利心。本来一个病痛很久的人,他的心是昏昧的,他突然间非常清楚,这个时候这个人快要死亡了,他的明利心现前了,这个时候他会在最短的时间,看到他今生从小到大所做的一切事情,善业,恶业。有的都已经忘掉了,临终的时候就象放电影一样全部现前,百感交集。如果是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时候是最重要的时候,明利心,这个时候你没有提起佛号就完了,就完了。明利心,如果你丧失了机会,第二个叫昏昧心,这个人就进入昏昧状态了。神识还在,但是已经有一点不清楚了,就象蜡烛,它突然间变得很亮的时候,又慢慢慢慢开始熄灭,这个时候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即将要死亡,心慢慢昏睡,就象一个人睡眠,慢慢昏睡、慢慢昏睡,叫昏昧心。第三个叫闷绝,整个人第六意识全部消失了,他对外境已经没有任何接触了,这个时候念佛也没用了,他的第六意识跟六根跟外境的接触,完全丧失了,只有第八识在,闷绝。所以说我们讲临命终,就在明利心的时候,善恶业力的现前,这个时候唯识学叫做乱心位,散乱的乱。这个心是你一生当中最散乱的时候,因为你即将要失掉现在的生命,你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所以这个时候极度散乱。那么在这个时候,无论顽修狂慧,懡攞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这个时候不要说是平常顽修,只有修习没有教理,或者狂慧,只有教理没有行门,这种人就是懡攞,懡攞就是模模糊糊的,平常就是糊糊涂涂过日子,临终当然是糊糊涂涂。即使你是悟门深远,平常你有很深的观照、有很高深的持戒的修行,在临终的时候,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一点烦恼业力未除,难免随强偏坠。所以念佛的修行人,临终的时候,只要你心中没有外力的帮助,你要完全靠你的心力来面对业力,那只要一点业力没有消,这个业力就会对你产生牵引的力量,强者先牵,看你是贪财、贪色、贪什么,最强的力量先牵引你到那个地方投胎,那个是我们自力修行的问题,你要单独地去面对业力。 我们再看第二段,那么这种情况,永明延寿大师把这个自力法门,讲一个偈颂,他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说一个人他修习自力,有禅,但是他没有仰仗外力的帮助,换句话说,他临终的时候要完全地单独来面对业力,这样子十个人有九个人做不了主,为什么呢?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什么叫阴境呢?就是你在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阶段,叫作明利心。明利心,你刚开始会看到很多的今生的善业恶业的情况,接着你会看到一个中阴身的所缘境现前。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我解释一下,如果你这个人的业,应该到寒冰地狱去,你发觉你全身发热,然后你看到一个寒冷的地方,你自己就产生爱取,就扑过去投胎。如果你是要到火烧地狱去,你在临终的时候你全身冰冷,业力的关系,你看到一个火烧,就自己爱取,就出去了。所以我们临命终是自己想去的,我们临命终没有人推我们去,但是他是什么?业力的召感。所以说中阴身现前的时候,瞥尔,一刹那的时间,爱取就随它去了,随业力而去了,这真是值得我们感到害怕。因为你这一次去,就不知道要吃多少苦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没有一个依靠,我们只有任凭业力的宰割,那怎么办呢?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念佛的人,你平常看不出他有什么特色,但临终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因为阿弥陀佛,我们前面讲过,临命终的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弥陀他既然许下这个愿,你临终念我的名号,你临终我一定要现前,他必须要去兑现。所以念佛人平常信愿专持名号,他心中有佛,到临终的时候,佛慈悲愿,定不唐捐,佛陀既然敢在法界发下四十八愿,他就绝对不会食言。所以临终的人,弥陀圣众,现前慰导,这个对我们太重要了,对生死凡夫太重要了。阿弥陀佛平常的时候不一定要来,我身体健康的时候,我心情愉快的时候,我可以照顾自己。但临终的时候来,这就对我们雪中送炭,故得无倒自在往生。 我是一九八七年读佛学院的,我亲近过五个老和尚。那么这当中值得我一提的就是,我的老师当中一个是参禅的老和尚,一个是念佛的老和尚,这两个老和尚都是得了癌症,一个是大肠癌,一个是胃癌,他们俩往生的时间刚好差一年,这个参禅的法师先往生,然后念佛人再往生。这两个老和尚往生我们都在眼前,我们这一届的学生都在眼前。这个参禅的老和尚,他平常坐功不错,他一坐的话四个小时,而且他那个参禅,诸位要知道,祖师禅不是禅定,他是智慧,般若波罗蜜,他这个参禅,禅是观照力,很强。平常看他很自在的,但是他临终的时候,因为你临终的时候叫作什么?叫作腊月三十算总帐,不是算今生哦!过去的帐一起算。所以他这个参禅,他本来是跟我们学生说,他要坐他的禅椅往生,他本来坐着的,当然他叫我们不要念佛,参禅的人怎么能够念佛呢?那么这个时候他坐在这个禅椅的时候,他坐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身体受不了,我们就给他放下了,放下来,看他的脸色有一点点病痛,有一点点的忧戚之感,往生了。当然相貌还算不错,但是病痛的折磨多少感到有一点忧戚的感觉。 那么这个下一年度是念佛的人也同时往生,这念佛人他也是得到癌症,癌症病痛也是翻来翻去的,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当然念佛人不同啊,临终大家就围过来念佛。我们在旁边看,这个念佛的老和尚刚开始的脸色也是有一点忧郁,好象又有一点挂碍放不下的感觉。但是,当我们的佛号去触动他心中佛号的时候,把他心中的佛号也带动起来的时候,把他平常修的那个归依的心也带动起来的时候,他的相貌就开始改变了,我们感觉出他的心跟佛号已经开始相应,这句佛号已经有念进去了。他的相貌慢慢变得很祥和,甚至于变成红润,不可思议啊!临终人本来是苍白,变成红润。然后他这个时候手动一动,他的侍者就知道,诶,我师父要吉祥卧!赶快把他搬一搬,搬成吉祥卧的样子,再念一段时间以后就安然往生了。 所以我们这一届的同学看到,一个是完全凭自力的,一个是他力的,差很多。你看,你念佛的时候,《净土十疑论》说,念佛的人跟两种力量感应,第一个弥陀的光明力,第二个弥陀的本愿摄受力,本愿功德力,一个是光明力,一个是本愿力,四十八愿在加持你。你没有念佛的人,你是单独地面对你的业力,差很多。 所以说,我见是利,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知道身为一个生死凡夫,在生命要转变的临命终,这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因为他要单独地面对业力,十人九蹉路。假设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有佛号的陪伴,这个时候弥陀圣众现前慰导,安慰开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那么我们看总结的地方,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这些弟子们,尤其是生死凡夫,修行很用功,但临终的时候,要面对这个业力的时候,难免有颠倒错乱之苦。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应该要往生,因为临终的时候,有佛陀的陪伴是很重要的,佛陀的加持是很重要的。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讲一个人的修行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你的能力,你自己的戒定慧;第二个是你能够善用势力,你能够善用其他人的力量也很重要。我们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这个故事大家很清楚,项羽的能力很强,项羽他是楚国的贵族,他是大将军的后代,项羽他自己讲“力拨山兮气盖世”,项羽这个人力能扛鼎,他能够把鼎扛起来,能力的话是远远超过刘邦。刘邦这个人讲难听一点,市井无赖。你看项羽跟刘邦打仗,刘邦没有一次打胜的,都被项羽追着打,好不容易就是,每一次都是韩信派兵来救他。所以若论能力,项羽比刘邦厉害。那刘邦为什么成功呢?楚汉相争,成功是刘邦。刘邦成功以后,他举办一个国宴,把那些功臣都请过来,他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成功吗?每一个人都讲出个理由,他说你们都没有讲到真正的理由。刘邦说:若论筹谋计划,洞察先机,我不如张良。打仗要先筹谋计划,洞察先机,张良是高明;若论领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这个作战计划订出来,谁去执行呢,韩信用兵,韩信很会打仗,我这点比不上他,我承认;若论治理国家、安定人民,我不如萧何。我这个城池打下来了,谁来把这个国家治好、安定人民,萧何很厉害。那么我为什么成功呢?我能够善用这三个人,所以我成功了。 我们宇宙间有很多的力量存在。在成佛之道当中,你今天要突破三界的生死,你只是靠你的力量,你不能够善用宇宙间这四十八种力量,你的失败率很高的,所以我们修行者要善用势力,不能只凭仗能力。阿弥陀佛已经把四十八愿发在这个法界当中,你就是怎么样把佛的力量转变成你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人只强调自己的力量,我要培养很大的力量,我要福德资粮、智慧资粮,没有错。但是你如果靠你的力量,你到临终的时候是不够的。你怎么来收集这些已经成就的佛的力量,把它收归为你所有,这一点也很重要。 所以说,我们看经文,我见是利,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看到的,修念佛的人他能够善用佛陀的势力,他能够把佛陀成就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在临终的时候冲过生死这一关,这一点太重要了。所以念佛的人是善用势力,参禅的人只有能力没有势力,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师父,阿弥陀佛!为何五戒当中没有制订赌戒?赌博的赌。 当然这个要问佛陀才知道了,因为佛陀制戒,不是我制戒的。不过我们这样子思维啦,佛陀每一个法门有他相应的果报。这个五戒的果报是什么?做人。你赌博不影响你做人,赌博不影响你来生做人,但是你造了杀业影响你做人,你喝酒影响你来生做人。就是说这个五戒的真实果报是人身,因为这个得人身他要求不是那么高,只做个人而已嘛!我们知道佛陀在思考事情是不增不减的,他制订得刚好。就是说你要的结果是人,那五戒就可以了。你要到天上,到天上去就不能赌博了。你想想看,天他是身业的不杀、不盗、不YIN,口业的不两舌、绮语、恶口、妄语,他意业要不贪嗔痴呢?你为什么要赌博,你知道吗?你就是要贪嘛!你说我无贪,你不贪你会赌博我不相信,你赌博你就是希望成功嘛,你才赌博的嘛,那就是贪嘛,不该你的你想要看看天上是不是能够掉一个东西下来嘛,这是贪嘛。所以你赌博不能生天,这是障碍十善业,但是赌博不防碍你做人,不防碍,是这样子的。 同为净土五经,请问《无量寿经》跟《佛说阿弥陀经》有何差别?它们在修行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合起来修? 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要是以古德的分判,是大本、小本的差别。当然你看大本跟小本,你就知道它们怎么样?有相通之点。同一本,但是大小,这个量的确是不同。诸位你要读《无量寿经》,你会发觉这是一个广大的菩萨道,不容易。它这个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它的资粮的确是积集得比本经多了。所以我们应该说,《无量寿经》是一个高水平的净土修行者。你不是一天到晚在佛堂待着,那是要走出佛堂面对大众,发菩提心,为公为众的。你看本经,信心、发愿、持名,其它都不谈。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你要买一个高级的住宅区,这个住宅区最低的是三十万,就是这一间最边的最低的三十万,最贵的有两千万,但是都是同一个住宅区。《阿弥陀经》是往生的一个最低标准,就是你这个标准是最低的,第一个要你信心,第二个发愿,第三个持名,它也没有叫你做其它的善法,就是至少好歹你念念佛,是不是?那你《无量寿经》不是念佛而已,你看看《无量寿经》,那是要广修善法的,庄严净土的,万善庄严净土。那进去不是住在三十万的边界,而是住在两千万的高宅区呐。但是都可以求生净土,因为是佛陀说的嘛。所以说就是说,《阿弥陀经》是修学净土的一个最低的一个底线,你连这个都做不到那就不要谈,《阿弥陀经》是底线。你看《阿弥陀经》,所有的修行它其它只字不谈,就是要你执持名号,也没有叫你去修其它的善法。一心不乱,但是它告诉你要调伏烦恼,是事实。不乱,这句话就调伏烦恼,你烦恼不能太重,要淡泊。所以说《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是小本。也就是说《无量寿经》是摄受比较高水平的;《阿弥陀经》是三根普被,可高可低,反正让你知道你的底线,就是说,它把往生净土的底线划出一条线出来。这个是底线,三资粮是底线:你缺乏信心,你去不了;你没有愿望,你也去不了;你临终的时候没有佛号,你也去不了,这是个底线哪。那么《无量寿经》是在这个底线当中,又增加很多丰富的东西,是这样子的。所以是大小的不同,但是同一本,你去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同样一个社区,但是你住的是比较高级。因果随着你,因地的时候花的时间多,当然去的时候品味高嘛,这正常。 如何能够知道死者已经得到超度?不再受苦,尤其是自杀身亡? 我们很难知道。我想这样子了,你也不要知道。你知道这干什么呢?他有没有超度,修行人都是只问因地的了,你看,只有生死凡夫很重视结果,修行人就是反正我就不断地给你回向。我们一般的凡夫,你看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一般人很重视结果怎么怎么样,菩萨看结果吗?他不看的,看结果干什么?你有因一定有结果嘛!你就好好地在因地上修行就对了。因为结果你也不知道,你去问人家神通,你问了半天你自己心乱糟糟的。他没有超度,你可能要别人超度了,是不是?你根本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你问谁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就好。你该做的,做你该做的事,凡是尽心尽力,结果不要太重视,成败交给业力,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要重视过程,不要重视结果。在菩萨戒当中,一个人太重视结果,这个菩萨道走不下去,走不下去。只有重视过程,做你该做的事,所有的成败得失,风吹草动,不要把它当一回事,就是勇敢地走过去,这个菩萨道才能够持久。一个人太重视结果,没办法行菩萨道,很多就退大取小。 还未归依的居士如在佛像前吃饭菜,不是素的,会如法吗? 在佛像前吃饭菜,我们不要坐在佛的正前面,佛的前面都不能坐的,诸位要知道,不管你有没有归依哟!这个损福报,就是不要说吃饭了,你连佛的前面都不能坐的。 如果是不如法,应该怎么劝导? 你劝他要吃饭去旁边一点,不要在佛的正中央吃饭。我们在佛堂,比如说佛像在这个地方,你的佛堂,你拜佛可以在中间,你打坐不能在中间打坐,要在旁边打坐,不能在佛前安坐,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中间是让你拜的,你要坐到旁边坐,可以,不能在佛前安坐。 念佛不必回向,请问是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八字吗? 当然念佛不必回向,就是说,你到最后再总回向,因为他每一句佛号都跟佛的本愿相应,不用经过转换,是这个意思。 念佛人还可以参加八关斋戒吗? 很好,八关斋戒很好,助缘。因为你这句佛号生起的时候,你要调伏烦恼,持戒能够帮助你不乱,不为烦恼所乱。所以我们要知道,本经讲信愿持名,这个是底线,其他的是越多越好,这是底线。 请慈悲开示,所谓一门深入,是指阿弥陀佛圣号,或其它法门都不需要听闻? 我不认为这样子的,有些法门还是要听,象般若法门也很重要。不为烦恼所乱,你知道烦恼的虚妄性,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是说量力而为,但是佛号是根本。你对治烦恼,你听得越多,你的方法会用得越多,用得越巧妙。这个方便法门对你来说,你的工具越多,你要调伏烦恼就越好。但是你要知道佛号是根本,佛号是根本。 念阿弥陀佛心咒跟念阿弥陀佛圣号,是否一样能够感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你说这个阿弥陀佛心咒就是往生咒啊,往生咒很好,我也很喜欢念往生咒。往生咒有五句佛号,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句,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迦兰帝,阿弥利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是五句佛号构成,一句对佛号的归依。我觉得如果你在止静的时候,你佛号还念得不好,可以念往生咒。它是五句佛号构成,它第一句话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那么这个咒语它的韵调容易摄心,而它本身这个往生咒的本尊功德,就是阿弥陀佛,这两个是同一条线的。可以,我觉得是可以。念往生咒的效果跟念佛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临命终的时候是念佛。 请法师慈悲开示,如果是念藏音的阿弥陀佛的心咒能感应吗? 其实什么音调是不重要的。其实你念什么声音,阿弥陀佛都听得懂,简单讲就是这样了,他都听得懂。藏人念阿弥陀佛他也听得懂。所以佛菩萨的功德他能够一为无量,他这个月亮能够现在不同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都可以,无所谓的。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个地方,下堂课我们就把《阿弥陀经》上完。回向! 第十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甲三、流通分。 当我们皈依了三宝,做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人生,才是最为正确的?在《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我们简单地来说,就是说你外在的世界是你自己内心的世界变现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外在的世界是不同的,有些人他很富贵,但身体不好;有些人很庄严,但是贫穷。我们的外在世界是各式各样的,每一个人不同的,那么为什么会有外在的世界呢?它不是上帝创造的,是你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它变现出来。如果我们今天从整体的生命来观察,就是你前生打了很多的妄想,有善念跟恶念,所以你今生得到一个安乐跟痛苦的果报,那么我们面对今生的果报的时候,又打很多的妄想,又创造了来生的各种的果报。简单地讲,生命的相续是怎么回事?就是你前生的妄想创造了今生你的果报,你今生的妄想又创造了来生你的果报。所以《楞严经》讲,生命为什么会相续?为什么一个人死亡以后,他又会得一个果报呢?他为什么不停止呢?因为你的妄想没有停止,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妄想的相续。 所以在整个佛法当中,怎么样处理妄想是一个最重要的、中心的价值。虽然佛法很多地方是等同外道,也强调布施,也强调种种的法会,但是这个都不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这个只是一个方便法。当我们进入到佛教核心的时候,它的重点就是: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你怎么把你的内心安住下来,怎么样消灭你的妄想,解决你生命的问题,这个是整个佛教的核心价值,你开始进入到整个佛法的中心思想。那么怎么安住我们内心呢?在大乘佛法有两个主要的方法:第一个,你安住空性。你要经过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在心中透过你的思维创造一个空性的真理,然后使令你的妄想慢慢地、慢慢地趋向这个空性。这个时候,你的妄想在空性当中就慢慢、慢慢地消灭了,你的生命也得到改变。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很多来生的三恶道果报,在安住空性的时候慢慢慢慢地消失掉了,因为你的妄想改变了。因为整个果报是由妄想支持的,当这个根源消失的时候,它的结果就慢慢消失掉了。第一个选择:安住空性。第二个选择:安住佛号。前面的空性是无相行,那么安住佛号是有相行,你能够安住在无量光、无量寿的圣号,你的心进入到这个光寿无量的圣号当中,你的妄想也在佛力的加被之下得到了改变,你未来的生命也得到转变。 所以我们纵观整个大乘佛法,智者大师说:整个大乘佛法的修行,无非是两种,一个是无相行——安住空性;一个是有相行——安住佛号。一个自力法门,一个他力法门。那么这两个法门其实在早期的中国佛教是各自独立的,禅宗他绝对不念佛的,那么净土法门也不修空性的。但是你看中国在到宋朝的时候有变化,就是在宋朝的时候,很多禅宗的大德:永明延寿大师、明朝的澫益大师、莲池大师都是参禅开悟以后才开始念佛,所以他把禅宗的空性的思想带到了净土法门,所以到了明末以后提倡的禅净双修,把过去各自独立的法门把它揉合在一起。那么禅净双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澫益大师讲一个偈颂让我们来体会,他说念佛的人意境: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当你进入到理性的空性的时候,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在清净本然当中,把佛号提起来,又具足庄严,也不障碍庄严;那么虽然你心中忆念佛陀的功德,但是你的心中又是跟空性相应的,真空妙有。所以一一理性它可是同时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又建立在空性的基础之上。 所以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念佛的一个最高的意境,本经的念佛的最高目标——一心不乱,这个是禅净双修最好的写照。什么叫一心?执持名号,建立一个坚定的佛号出来,一心。第二个,不为烦恼所乱。这个就要假借空性,因为你这个佛号,一定有很多的烦恼妄想会干扰你,你必须提起空性的观照,观照这些妄想都是虚妄不实的,最后是妄想就不能来干扰佛号,就达到不乱的状态。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怎么处理你的妄想?诸位要知道,你临命终你一定会面对你无始的妄想一定会现前,那些盗贼来抢夺你佛号的功德,所以你不要以为你念佛只是念佛,你要注意就是说,你的佛号有很多的敌人要来破坏佛号。你过去很多的欲望,很多不好的想法,这些对佛号都是排斥的,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这个佛号现前的时候,这些无量无边的妄想围绕着佛号,你怎么办?诸位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绝对不是硬硬地跟它对峙,你不是它的对手,它是在你的心中已经缠绵了好几生的时间了,它是一个熟的境界,你的佛号是生疏的境界,所以这个时候你没有般若法门,你就吃大亏了。所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不随妄转就好了,因为它是虚妄的,你不随妄转,它自动消失掉,这个是调伏妄想最高明的地方,只有在佛教才能够讲到不随妄转。所以我们讲到一心不乱,就是以佛号建立一心,以空性成就不乱,这个是我们本经前面讲到的,整个念佛当中最高的意境,禅净双修。所以古德永明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老虎已经很厉害了,上面又长两只角,那就不得了了。你心中有佛号的力量已经是很强大的一个佛力的加被,你在佛力当中又建立一个我空法空的观照智慧,把旁边的妄想慢慢地消灭,那这个是非常殊胜的,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所谓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一个方法。 好,我们看讲义的流通分。前面的修行,其实到这个地方,已经是全部把本经的理论跟方法都讲过了,这以下呢,流通。那么流通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普劝,劝修。劝修什么呢?劝修信愿行三资粮。先看信。那么这一段等于是,前面我们是偏重在修行的方法,这以下偏重:你这样子修行会有什么样的功德?赞叹三资粮的个别的功德。那么这个地方先讲信心的功德,这当中有两段,我们先看第一个:略引标题,这地方有东西南北下上,我们先看东方,请合掌: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毘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段经文,我们可以从两段来理解:第一个是六方诸佛的赞叹本经的功德;第二个是说明本经的经题,本经的经题到底是什么。我们先看第一段:舍利弗,正如我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给诸位赞叹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我想我们今天一个佛弟子,如果你修净土法门你的归依境是阿弥陀佛圣号,你应该要正确地了解这句佛号到底它的功德是什么?你归依本尊,这个本尊有什么特色你完全不了解,其实你这个佛号念得好是很难。阿弥陀佛身为一个佛菩萨,我想他的功德我们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是共于其他的佛菩萨的功德,跟其他的佛菩萨是相共的,就是我们讲他的光明的功德。每一个菩萨的神通都是以光明来摄受,就是使令我们现生消灾、成就福报、得到现世的安乐,这一点跟其他佛菩萨是相共的,你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功德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的本尊有一个功德是其他佛菩萨所没有的,就是他的所谓的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来世的安乐,这一点是其他佛菩萨所没有的,你找遍整个大藏经,你忆念他的圣号,他能够来到你的世界,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带到他的世界,这是不可能的。其他的佛世界你要去,你自己要去的,没有一个本尊的愿能够来到世界接你过去,没有。所以我们今天在归依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你念这句佛号,因为无量光成就今生的安乐,因为无量寿成就来生的往生,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地方很清楚地赞叹,这个圣号的今生来生的功德。 但是在这个时候,当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在六方的地方同时有诸佛现前。我们看东方现前什么?在东方有阿閦毘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那么这么多的像恒河的细沙的诸佛,那么这个佛他们都有自己安住的国土,每一个佛都有一个教化的国土。他们在自己的国土当中出广长舌相,那么这个广长舌相是一种功德相,说一个人他三生不妄语,他的舌头吐出来可以顶到他的鼻头,所以你这个舌头越大,你这个人讲话越真实,越可靠。那么这个佛陀当然是无量劫不打妄语,所以佛陀的舌头伸出来是遍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莲池大师说,为什么佛陀要把他的舌头,他平常是舌头卷在嘴巴里面,为什么要吐出来呢?因为净土法门实在太难相信,为了取信于众生,佛陀就把他的广长舌现出来,来证明佛陀是不打妄语的,先取信于众生,然后再说真相。所以这个时候六方诸佛就告诉娑婆世界众生说:你们一定要相信前面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的阿弥陀佛的功德都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这部经到底叫什么呢?叫《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是本经的经题,真正的经题是这个,但是因为罗什大师知道我们中国人畏繁乐简,所以他把印度的经转成中文的时候,就转成《佛说阿弥陀经》,简单扼要。 在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的,这个六方诸佛的现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加以说明。当然今天身为一个弟子,我们应该对佛陀是有信心的,应该是要这样,但是古德说:因为本经的整个结构非常特别,它从刚开始的序分没有人发问,无问自说,乃至于整个过程,在座的诸位完全没有人讲话,都是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又舍利弗。可以说是整个释迦牟尼佛从头讲到尾,当然弟子们难免对佛陀就会打一些问号,所以这个时候假设很多诸佛都出来证明,就有更多的取信的空间。你看在很多的经典也是有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其他诸佛来到这个地方来证明,也是有,但是这种情况都是难信的法门。你看《法华经》就是,《法华经》有一个《见宝塔品》,《法华经》讲到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安立的三乘的差别法门,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修四谛法门成就阿罗汉,修十二因缘成就辟支佛,你修六度成就菩萨,把这个法门的差别相划出个界限。但是等到佛陀晚年的时候,就说其实这个界限是不决定的,它中间有相通的,只要你内心发菩提心,你修所有法门都是成佛。所以在三乘当中又安立了一佛乘,只要你发心是菩提心,所有的法门是趋向佛道的。那这个时候阿罗汉的法执很重,很难相信,那么这个时候《见宝塔品》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说完会三归一以后,这个时候,过去有一尊佛叫作多宝佛,这个多宝佛事实上已经灭度了,但他灭度的时候跟他弟子说:“我灭度的时候你不要把我的身体烧掉,我要保存全身舍利,你们只要帮我盖一个用宝物做成的宝塔就够了。”那么弟子说:“佛陀你灭度了,你还做什么事呢?”他说我要做一件事情:“十方世界有人讲《法华经》,我要到他的世界为那个说法的佛陀证明他说的是没错。”所以佛陀说法的时候,他有时候是相互证明的,那么在这个地方就劳动了六方诸佛现身,告诉娑婆世界说:舍利弗、目犍连、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汝等众生,你们在座的诸位,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前面这部经的所有阿弥陀佛的功德,包括现世的安乐、包括来生的解脱,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这个地方的劝信就是有启信的意思。当然这个地方的六个经文都是重复的,这个是东方代表,其他是完全一样。 这段经文,我们读《阿弥陀经》这个地方重复,有时我们觉得好象很单调,但诸位要知道,我们以下的佛号,我们只要至诚地去忆念,以归依的心,来生得度的因缘都是跟这个佛结善缘。所以我们现在请合掌,我念一遍,诸位心中只要保持归依心就可以了,请合掌: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当释迦牟尼佛把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功德一一地为我们弟子介绍以后,这个时候与会的大众,当然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产生质疑。这个时候六方诸佛就在当下的虚空现身,现身以后把他的舌头现出来,先证明:弟子们,你要知道佛陀是不妄语的;然后再告诉我们,你一定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前面的经文都是真实不虚的。那么这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当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们前面说过,是六方诸佛来劝信,来劝勉我们相信;第二个,从六方诸佛的现身劝信,莲池大师认为说,其实这个地方也有深一层意思,就是说,六方诸佛为什么出来证明,那表示阿弥陀佛法门,是六方诸佛共同弘扬的法门,一个法门会让六方诸佛共同弘传,是不容易的,那这个法门一定是三根普被,上自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所以莲池大师说,《楞严经》在选二十五圆通的时候,选上了耳根圆通,但是,莲池大师说,耳根圆通只是契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其实耳根的法门到其他世界是不太流行的,他说念佛法门契六方诸佛世界的根机。 我们这样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今天买一台汽车,你买的是新加坡本土的最大的工厂,也不错了,但是有一个汽车是什么?是跨国的全世界有名的工厂,那是国际性的工厂,那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它是怎么样呢?它不但是在娑婆世界流通,它是整个诸佛普遍流通的一个法门,那么这样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这个地方从六方诸佛的证明,也可以理解到其实六方诸佛都在弘扬这个法门,这个是说明劝信的第一段。 再看第二段,征释经题。前面我们把经题讲出来了,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但是并没有解释,这以下释迦牟尼佛就亲自解释经题的含义,我们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个地方有一段问答,先看征问。佛陀问舍利弗说,你的意思怎么样?为什么本经安立作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本经有这样的一个名号呢?那么这个时候当然舍利弗没办法回答了。佛陀说:舍利弗,假设有一个男人或者是一个女人,他(她)能够闻是经受持者,这个意思就是,他(她)能够受持阿弥陀佛的圣号。闻是经受持者,受持阿弥陀佛圣号;或者是闻诸佛名者,或者你能够受持前面的六方诸佛任何一尊佛的圣号,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你就能够得到这些诸佛的护念,得到他光明的加持,跟本愿的加持,那么你就能够在整个生命当中,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无上菩提就会产生一个金刚不坏的善根,你的善根就能够在生命当中得到一种增上的力量,得到佛力的加被。所以这个就是本经所说的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意思。 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地方就是说赞叹信心的功德。就是说我现在并没有发愿求生净土,我并没有。我并没有,但是我对阿弥陀佛圣号有信心了,我相信它是大功德的法界,我不断地念阿弥陀佛,但是我没有发愿,这样子你也功不唐捐。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你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结下一个比较深的缘,跟一般人来说,你就能够得到他更多的加持,而能够得到一些增上的力量。佛陀的内心是安住在涅槃的功德,那么大乘的涅槃有两种功德,一种是自受用,一种寂静的状态;第二个是他受用,就是在涅槃当中他释放出他的本愿的加持。但是这个佛陀涅槃的本愿的加持,对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因缘的浅深不同。你对他的忆念不同,你对他的信心不同,他对你的加持也就有所不同,它不是平等的。佛陀本身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众生的心对佛的忆念有浅深,所以加持有浅深,关于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加持,在《华严经》讲出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消息,它说: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是怎么回事?说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平等的,它没有选择说在哪里显现,月亮的心情是无分别的;但是你要让月亮显现,你得把水准备好,你准备的是一个大脸盆,这个月亮就特别大,你准备一个小杯子,月亮就这么小。你不能够说,月亮不公平,不能讲这样,是我们准备的资粮有差别。这意思就是说,其实不要说六方诸佛,十方诸佛在涅槃当中,他都释放出他的光明摄受,本愿摄受,但是为什么哪一个人跟某一尊佛特别能够感应,哪一个人跟他不感应呢?其实都是众生的你对他的忆念的浅深所产生的差别,是这个道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他有一个大臣,在晚年生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很特别,因为他过去的善业,这个儿子一出生的时候,在地上也同时出现了一只金黄色的象。这个小孩子慢慢长大,这个象也慢慢长大。那个象它不但本身是金黄色,它的排泄物都是黄金,所以他这个家里面的黄金越来越多,所以就把这个小孩子安立作“象护”,就是他一出生的时候有象保护,那么这个小孩子有时候就骑着象到处游玩。当然在古时候这个种族是很明确的,贵族是不能跟贱族往来的,所以他这个王公大臣是跟王公大臣互相往来。那么这个时候象护他从小就跟那些王公大臣乃至于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这个时候还是个太子,在一起玩。有一天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大家就说,诶,我们应该把家里面的宝物讲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下。某甲说我有什么宝物,某乙说他有什么宝物……,到象护的时候说我们家有一个重要的宝物,就是那个金黄色的象,排出来的都是黄金。那么这个时候阿阇世王就生起了贪爱之心,他心中就默默地许恶愿:等到我做国王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这个象夺过来。 后来因为频婆娑罗王的寿命很长,阿阇世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他做国王做那么久,就把他父亲关起来,把他饿死,所以阿阇世王等于是杀父,犯了逆罪。那么阿阇世王杀了父亲以后做了国王,他就想到他过去在小时候所发的誓愿,他这个时候就发邀请函,请象护带着这个大象来王宫应供,来参加他的国王就职典礼。这个时候象护的父亲说,你不要参加,这阿阇世王坏得很,他连父亲都敢杀。象护说没关系,我们以前小时候是好朋友,怕啥?那么这个象护就带着这个大象去应供,吃完饭以后,阿阇世王就说,你一个人回去就好了,这个象就留下来了。象护没办法了,就一个人回去。但是这个象是业力所感,是不能夺取的,所以当象护回到家以后,这个象就很自动地从王宫的地上消失,又从他的家里面出现。那么这件事就很严重了,有杀身之祸,所以他父亲说,你生命危险,你激怒了阿阇世王,他要恼羞成怒。在那个时候他唯一的选择只有一条路,出家。在古时候发生杀罪的时候,出家是可以免罪的,所以这个时候象护就出家了,那这个大象也跟他出家了。 出家以后当然就带着象到处托钵。那么后来象护证得阿罗汉果以后,这个时候因为僧团有一只象,这个象还金黄色的,就很特别了,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信徒来到僧团,坐游览车,不是来请法师说法,是来看象的,就造成这个僧团很不安定,整天有很多游览车来来往往的。这个时候比丘就跟佛陀说,这个象护出家就出家,带一个象在那个地方,很多信徒来看象,害得我们都不能打坐。佛陀就跟象护说:“你现在你不需要这个象了,你证得阿罗汉果了。”象护说:“我也不喜欢呐,但是它跟着我了。”他说你跟他讲:“仁者汝去,仁者汝去,仁者汝去,念三遍。”果然这个象就消失掉了。 那么这个时候比丘就问佛陀说:“这个象护是什么样因缘召感这个象,又什么因缘能够有出家,又这么快证得阿罗汉果呢?”释迦牟尼佛说:“过去有一个商人,他做了买卖成功以后,得到一些黄金,他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一个寺庙,这个时候他就到寺庙大殿去拜佛,那么中间当然是大雄宝殿,是迦叶佛,但是在边殿的地方是当来下生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千佛每一尊佛来到人世间,都是先到兜率天等待,那么最后乘着六牙白象而降。所以他到大雄宝殿拜完迦叶佛的时候,也顺便到边殿去拜释迦牟尼佛跟他的象。他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身体,那个黄金有点剥落了,大象也剥落了,他就把他所赚的钱拿一部分出来,把释迦牟尼佛的像跟这个大象把它安金,安完以后欢喜地回去。所以他一出生就有一个金黄的象在那边侍侯,乃至于他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就跟佛陀相遇,能够得度。 所以我们在未来生命当中,有些人很容易跟佛陀同时出世,有些人会错过机会,你看我一出世的时候,佛陀刚刚好往生,为什么呢?就是没有结缘。我问诸位一个问题:你拿钱去供养慈善事业,跟拿钱供养三宝,有什么共同点跟差别点,诸位知道吗?从成就福报来说是一样的,福报,你供养慈善机构、供养三宝是一样地成就福报。但是你供养三宝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你跟三宝结缘,你来生会得到三宝的加持。从一个佛法的因缘观,佛法不怕你烦恼重,也不怕你业障重,但是佛法很怕一件事情:你没有跟三宝结缘,这问题很严重。因为你每一次的出生刚好都是三宝不住世,你遇不到佛、遇不到法、遇不到僧,你刚好都是在一尊佛跟另外一尊佛过渡的一个黑暗时期,那你就没有得度的因缘啊!所以,你在成佛之道当中,你跟三宝结缘是非常重要的。而跟三宝结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忆念他的圣号。所有的法门当中莫过于忆念诸佛菩萨的圣号更加方便更加直接。所以这个地方,本经在修行的时候强调执持名号,那么他的目的就是,因为你念他的圣号,你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法华经》也是讲到,《法华经》讲《方便品》,方便是成佛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缘,它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句话实在令人非常感动。说你为什么会成佛呢?成佛要有因缘。你刚开始的因缘是什么?你刚开始跟三宝的第一个灵动是什么?就是说,若人散乱心,你本来是不想去寺庙的,但是刚好经过,也不是刻意的,经过寺庙以后,想说进来了,就走走看看吧。看到佛像,你内心非常散乱躁动,就合掌一下,那么称一念南无佛。哦,你的生命有变化了,你来生又遇到佛法,来生又遇到佛法,然后再来生就去归依了,归依了一段时间以后,再过来就受五戒了,受过五戒以后就受菩萨戒,甚至于出家,后来慢慢慢慢就往生净土去了,就成佛了。那么你现在从结果当中看因,就说你这个结果当初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你刚开始跟阿弥陀佛结第一个缘啊!所以我们不要去忽略你称念圣号的一个效果。我们退一步讲,当然这句话不要当作你修行的标准,但是退一步想,你参加很多佛七、很多佛三,万一你没有往生,你觉得这个会前功尽弃吗?不会的。你过去跟佛结的缘,这个善根是不会退掉的。当然你能够让善根在临终现前那最好,但是你所称念的每一句佛号,你跟佛陀所结的缘,那个是不退转的。所谓不退转就是说,它不可破坏。你到三恶道去,出来,这个善根还在,三恶道的果报不能破坏你的善根。你来生再来的时候,你念佛会比一般人更早进入状况。你看这个人一天到晚在那边玩,怎么一下子就进入状况了?他前生有念,他前生刚好没有去啊!所以他今生比别人强。所以你今生比别人强,你前生是差一点去,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忆念佛陀圣号,其实你每一句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我跟你保证,绝对没有所谓的空过这件事情,每一句佛号都没有,就算你今生没有往生都不空过,都不空过。他这个佛号是一直累积、一直累积的。你看你布施,你去布施一个慈善机构,那么生天,生完天,这个善业就消失掉了,生灭法。你念佛的时候那个善根是不断在的,直到你成佛为止。所以这个地方劝信,就是说,当我们依止信心来忆念圣号的时候,你的善根成就不退转,坚固、不可破坏的力量。这个是讲到信心的功德,当然这个地方还没有保证往生,真正往生到发愿的地方。 我们看第二段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前面是说我们对佛号只是具足两种资粮,持名跟信心,但是我那个时候并没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求生净土,那么这个时候成就一个不退转的善根。但是当我们在信心之外,又加上发愿,那又不同了,那这个佛号力量又更大了。他说:假设有一个人,他已经发愿,你来听《阿弥陀经》之前你就决定要求生净土了,你这次来听,只是加强那个愿望,你已经发愿了;或者你现在正式发愿,你听了以后现在正式发愿;或者当发愿,你考虑以后要发愿,即将要发愿。那么发愿什么呢?你觉得在三界流转,实在是太多的障碍、太多的退转的因缘,你决定要来生到净土去了,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你的不退转,不是在娑婆世界,是往生到极乐世界去,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假设已发愿,已生;今发愿,今生;当发愿,当生。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也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建立了信心以后你不能得少为足的,进一步要发愿,因为你要发愿才能够生于国土。 那么关于这个发愿的相貌,我们看《附表第十六》,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十六》:结劝发愿往生。 这个地方有一个问跟答,他说: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就是说我现在发愿,但是我的寿命还在啊,我的业力还没有释放完,我一定要把今生的业力释放完了以后,我临终才去嘛,所以应该说现在发愿是当来受生嘛,怎么会说是现在发愿就现在受生呢?他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好,休息十分钟。 第十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补充讲表》第16面,《附表第十六》:发愿往生。 那么这一段是赞叹发愿的功德,就是说当我们心中在忆念佛号的时候,同时又有一个愿望,要求生净土,那么这样子就能够构成一个往生的力量。当然往生的力量前面从过去现在未来分判,就是你过去发愿过去往生,现在发愿现在往生,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提出说,你现在发愿应该是来生往生呢?怎么说是现在发愿现在可以往生呢?我现在还是个人啊,我怎么能够往生呢?提出这个问,你现在发愿现在怎么就能够往生呢?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回答: 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那么这个地方要从两层来解释,第一个,就约着一期生命安立今。今发愿,所以我今生往生,所以这个今的范围很大,我现在持名,临终往生,那这样是合理了。现在持名,我今生临终的时候往生,约着一期生命安立今,这个今就很大。那么我们一般的果报都是叫作异熟,就是你造业跟得果报是要有一段时间的,你说你今生布施,但是你富贵是来生才出现的嘛,但是澫益大师的意思是下一段,约着当下。 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音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那么前面的因果观是渐教唯识的法门,这个叫作异熟果。异者,差异,就是时间上是有差异的。你现在布施持戒,你可能还是很贫穷,是的,正常。因为你的业要保存在阿赖耶识,经过一段成熟的时间才表现出来,所以你今生还是很贫穷,但是你来生就会有变化。我们一般对因果的理解叫异熟果,造业跟得果报是有时间的差异。但是在圆顿的止观,特别是天台宗,他强调因果叫作因果同时,你造因的时候结果就出现,就出现了。我们看他怎么说,说这个今发愿的今是约着当下。也就是说一念相应,当我们内心当中对极乐世界的功德产生了真实的发愿,这个时候你产生一个受生的力量,受生的力量;乃至于你念念地发愿,你这个受生的力量慢慢地增长、慢慢地增长。所以我们简单讲,因果是不离当下这一念心,就好像秤子的两头,你一个下去,一个就高起来。当你发愿的时候,那么这个往生的力量就当下出现。 这个因果同时的观念在很多的经典都提到。你看《法华经》经常有这种观念,《法华经》佛陀开权显实以后,使令阿罗汉回小向大,阿罗汉在观察空性的时候,他心中的愿望是要趋向偏空涅槃。阿罗汉对生命是失望的,我们看《阿含经》里面,他很少规划来生的果报,很少。他心中所想到的就是空、无相、无愿,他认为只要是生命就是痛苦,他认为生命没有快乐的生命,所以我们认为他是偏激的思想,太过悲观了。凡夫太乐观,凡夫认为只要生命都是快乐的。大乘佛法是说生命有快乐、有痛苦,所以大乘佛法叫转,这个是大乘佛法高明的地方,转识成智。小乘佛法是讲断,反正我什么都不要了,好的不要,坏的也不要。那么当佛陀用比较不二的法门来启导这些阿罗汉,说你们不要那么偏激了,当初我教你们离开三界,是因为你们有烦恼,那么这个生命本身是不决定的,你们应该再创造一个新的净土,再创造一个新的生命来摄受众生。那么这个时候很多阿罗汉回小向大,他的方向发愿改变。那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当舍利弗、目犍连尊者在佛前重新发愿的时候,佛陀做了一件事情:为他们授记,说舍利弗,你什么时候会成佛?你的佛号是什么?你的眷属会长得怎么样?你的国土会怎么样?讲得很清楚。诸位要知道,佛陀讲话是不增也不减,他看到什么,他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那我们会问,那么阿罗汉之前在观一切法空而对生命完全绝望的时候,佛陀为什么不为他授记呢?那表示那个力量没有出现。但是当阿罗汉在当下的时候,心中重新发愿的时候,佛陀就看到了,他的心中有一股力量的影像出现,虽然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它已经生起了,是不是?你说你今天造了一个布施的业,我们也可以说你因果同时,你造业的时候,你那个安乐的果报也出现了,只是暂时保留在你的心中。 澫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讲一个公案。他说在明末的时候,有一个农夫,这个农夫他的田地跟隔壁一个大富长者的田地是相接的,这个大富长者看这个农夫的田地很肥沃,就利用晚上的时候,把他的地界标偷移了,就占用他一大块的土地。这个农夫一起来,说:“哎,这个界标怎么跑到这个地方呢?”就跟大富长者理论。大富长者财大气粗,他就不承认,农夫一状就告到官府去了。官府受了这个大富长者的贿赂,就判这个农夫是败诉。当然这个农夫心中很恨,就发了邪愿,他说:“你今生这样子欺负我,我不甘心,我来生发愿要做一只蛇报仇。”那么他这个人一发愿以后,他的生命就变化,就开始生病,他本来身体很健康,农夫一天到晚运动嘛。那么他发愿以后身体就生病了,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请医生来看也看不好。要临终的时候,把他的儿子叫过来说:“我要死了,你帮我弄一个棺材,但是那棺材不要封死,要留一个小洞。”儿子说:“棺材都是密封,怎么要小洞呢?”说:“我来生要变一条蛇,你不弄一个小洞,我怎么出来?”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儿子说:“哦,父亲发这个愿,不太好啊。”他就告诉作棺材的,作棺材的就把这个话讲出来。后来大富长者就知道了。当然古时候比较善良,他想说其实是我不对,那么就起惭愧心,就来跟他道歉,办了酒席跟他吃,说:“我对不起,是我一时的贪念,我把这块地还给你,你不要计较。”当然人家道歉他心中的怨就消失了,就改变了,心若灭时罪亦亡,所以他一改变的时候就喝酒啊,喝酒就吐,就吐出一条蛇出来。诸位你可以告诉我,这条蛇是怎么来的吗?心力不可思议,心生则种种法生,那么为什么这条蛇中间的时候,还没有完全长成就死掉呢?我们前面讲,心生则种种法生,现在是怎么样?心灭则种种法灭。 所以你今天修习大乘佛法,通达大乘佛法,你对你心中的发愿会非常慎重,你不敢随便发愿,他对你的生命会产生灵动的一种力量。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当我们发愿求生净土的时候,其实你极乐世界的莲花已经开始在酝酿成熟了。虽然这个莲花来接你的时候,是临终的时候才来,但是你不能否认,你每一次佛堂的念佛、发愿,点点滴滴已经在增长这个莲花的力量,只是它在临终的时候才出现而已。也就是说这个莲花的长成是平常,但是到临终的时候才出现,所以这个也叫因果同时。那么这个叫作今发愿则今生的意思,就是当下已经成就了,但是临终才出现。 好,我们回到讲义。那么这段经文等于是讲到发愿的功德。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澫益大师在这一段的地方有作出说明说: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劝我们发愿的第三次。前面有两次,这是第三次。那么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发愿是很重要。你看,佛陀讲话是不会超过三次的,三次的时候是佛陀讲话的极限。我们一般修净土的人很强调念佛,但是好像对发愿很忽略,所以这个是错误的。这个发愿的力量很大的。 在台湾有一个居士是台大毕业的,他说,他为什么考上台大?因为他以前在考试的时候,他在读高中的时候,他读高一的时候开始,他早上起床的时候脸洗好,他第一件事发愿,我一定要考上台大,发了三年的愿。他早上发愿考上台大的时候,他整个生命的灵动就往这个方向走。所以诸位你以后早上起床,脸洗完了之后,不要马上去吃饭,先发愿,我一定要往生!不要忽略这个力量,不要忽略。你点点滴滴那个力量,就是在修正你的生命。我们过去很习惯会发愿,再来娑婆世界享受荣华富贵,把今生的善业全部投资到五浊恶世,这个是错误的投资。你要有可能把这方向改变一下,我所有的善业庄严净土,往这个方向走,那么这个生命的方向调整,唯一的方法就要发愿。所以诸位我们知道,佛号是一种资粮。佛号没有方向的,诸位知道,佛号有可能会变成来生你变成大国王,也可能会让你长得更庄严,也可能到净土去。所以佛号它是一种善业,可以召感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佛号产生的力量到底有多大,跟你的愿望是有关系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赞叹发愿的功德,这个地方是绝对不能忽略的。你的发愿我跟大家讲,你不是只有在念完佛的时候,一天发愿一次,一天发愿一次是肯定不够的,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在这个修行的地方,大乘佛法有一个叫转逆缘成菩提道。大乘佛法在修行很强调“转”,就是一切法不决定,它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在修圣道法门的时候,逆缘是刺激,因为圣道法门你要得到禅定,一定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我跟诸位讲,净土宗,你逆境越多越好,对你是越好。因为那个逆境的刺激,你刚好是正使我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净土宗很怕什么,知道吗?身体很健康、子孙很乖、福报很大,这个非常怕,非常怕。你的修行要比别人加倍,否则你更困难,也就是说你这个环境会让你产生颠倒,常见。净土宗,福报越大,越难修行。因为你会产生迷惑,你以为永远是这样,你不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因缘,所以你会被眼前的因缘产生迷惑和陷进去,而忽略了发愿。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要提醒自己,你来生的目标在哪里,要不断地提醒自己。 好,那么这个是讲到发愿。我们看第三段。前面是赞叹信的功德、愿的功德,这以下讲到行,行动。这个行动当然,净土宗的行动,在本经就是执持名号,强调持名的功德。这个当中两段,我们先看第一段,诸佛转赞,看经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我们把这段经文消释一下。那么这个时候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如我释迦牟尼佛,我在这个地方,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诸佛能够去弘扬净土法门,这的确是不可思议.那么当我在称赞诸佛的时候,六方诸佛也对他们自己的弟子们赞叹释迦牟尼佛有很多殊胜的功德。那么身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到底有什么殊胜的甚难稀有的功德呢?这以下讲出两种的特点:第一个在自利方面,他能够在这个娑婆国土,五浊恶世,这个浊的意思就是污浊的意思,这个污浊怎么体会呢?莲池大师说,你拿一个干净的杯子,你丢上泥土,再把它搅拌一下,这个杯子的水就变成污浊了,而且变成障碍,流动力没有那么顺畅,叫污浊。 那这个五浊包括了第一个劫浊,这个是个总相了,众浊交错,三灾具足,这个时候人寿从八万岁一直降到两万岁的时候,人开始有三种灾难,第一个,刀兵劫,开始有战争;第二个,有疾病;第三个,有饥饿,好,这叫劫浊。那么见浊,人跟人之间,开始有很多的邪知邪见。烦恼浊,众生的贪嗔的烦恼开始躁动不安。众生浊是讲果报卑劣,这个果报,身体健康差了,所以现在医院很多,就是病痛很多。第五个命浊,这个讲寿命短暂,有很多死亡的因素出现。那么在这么多障碍当中,娑婆世界选择了难行道来成就无上菩提,这件事情是甚难稀有,因为障碍太多了。第二个从利他的角度,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他能够在这五浊恶世弘扬佛法,这件事情也不可思议。诸位看《法华经》,在法华会上,佛陀开权显实使令阿罗汉发菩提心以后,到了流通分的时候,有一品叫作《从地涌出品》,从地涌出大菩萨。那么这个时候佛陀问阿罗汉说,你们跟目犍连尊者,你们都发菩提心了,我灭度以后,你们谁愿意在娑婆世界弘扬《法华经》呢?目犍连尊者就出来说,佛陀,我们愿意到他方世界弘扬《法华经》,不敢在娑婆世界。那么为什么呢?智者大师说,因为娑婆世界个性非常刚强,很难教育,而且一代一代,这个五浊恶世,一代比一代严重。所以诸位你如果今生不往生,你要有心理准备,它是一代比一代严重。你看你儿子不顺眼,你父亲看你也很不顺眼,就是说我们整个世界是往堕落的方向在转。很多人说,明天会更好,其实我都不相信。从佛法的角度,这句话不合乎佛法的道理。你现在是个减劫嘛,佛陀只在减劫出世,佛陀不在增劫,因为增劫是怎么样?增劫是现代人比古人好,他是后后超胜前前。所以说你生长在增劫,你不看古人的东西,因为古人比较笨。但是减劫不一样噢,古人比较聪明,他是一代不如一代,他是减劫,他是一代一代差了。所以你来生的环境、你遇到的人心,来生肯定更恶劣。所以这个地方呢,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 看第二段,教主结叹: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前面是六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走难行道,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那么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对六方诸佛的赞叹,他表示同意,他赞叹的是对的。他说,我当初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没有净土法门好选择,我只好走难行道。那么这件事情在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五浊恶世,面对苦恼众生来积功累德,这件事情的确是是为甚难,我表示同意。那么六方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完全没有谦卑地接受,这当中有深意,看澫益大师的注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会完全同意呢?看下一段,看最后的附表。当然,身为释迦牟尼佛,他不会说炫耀自己的能力,他是要告诉我们所有的弟子一件真实的相状,他说,若不深知其甚难,将谓更有别法,可出五浊,熢火孛宅里,戏论纷然。假设你一个净土的人,你心理上没有一个心理准备说,在秽土修行了生脱死是困难的,你以为还有其它法门可以出五浊。那么这样子在这个熢火孛,就是火烧炽盛的房子的山宅当中,每一个人等于谈玄说妙,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因为没有人能够离开三界。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只有你在因地的时候,你深信了生死的困难,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你才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在经文当中,一再强调稀为甚难的一个主要理由。 我们对佛号的归依,就是在这个困难的地方建立起来。我觉得一个人,当然学佛很多选择了,你今天学佛只是成就人天福报,那是不难,但是你要了生死就很困难。你看,有些人学佛以后,他个性变得很奇怪,都不跟他讲话,也不跟他往来,这正常的。他心理上在对治烦恼,没那么容易啊。如果说你在家的时候,你以前没有学佛,很快乐,你学佛以后还是很快乐,不正常,你根本没有在学佛,你这叫修习福报,因为你根本没有在对治嘛!所以真正在对治烦恼的时候,这个是困难的。所以你一定要深信困难以后,你对佛号才产生强烈的归依。我们之前讲过,善导大师对归依的标准是什么?第一个,你相信你自己没有能力能够出离三界;第二个,你相信阿弥陀佛可以救拨你往生净土。如果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心中还存有一个观念,我没有佛号我还是办得到,那么佛号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这样子不是叫一心归命,不是。 所以在这个地方讲难的意思就是说,你真实能够想要了生脱死,而你知道所有的方法都不可能,唯一的方法,这个时候你对佛号才能够死尽一切的偷心,好好地念这句佛号,这个是释迦牟尼佛说困难的主要因素。 好我们回到讲义,第十六面。这个地方等于劝行,因为我们凡夫有一个毛病,就是说,得来太容易的地方就会不珍惜。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又得到阿弥陀佛传承的住世,那么有时候我们就会对这句佛号,就会比较不珍惜。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在经文最后的时候告诉我们,其实这句佛号是非常重要的,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你好好利用的话,那么无始劫的生死的痛苦,会因为这句佛号而解脱。劝行是这个意思。我们看最后的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那么,佛陀讲完这部经,把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内涵交待以后,很多的天人、很多的声闻、菩萨都欢喜地作礼而去。我想你听完这部经以后,你对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意思,应该有更深层的了解。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那么总结,结示劝修,我们分成两段:第一段,先把前面的修学法要作一个结示。那么净土宗它是一个本尊相应法门,所以你一定是刚开始设立一个本尊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圣号,那么把这个圣号放在心中,当作你一个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今天要离开五浊恶世,这是唯一的选择,这个叫作生起不共的归依,没有第二条路了。那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以后,你就有资格可以修行了。那么在修行当中我们分两段,第一个,静中修,对这个佛号都摄六根,一句弥陀念诵听,产生专注力,那么把这个点状的力量再净念相继,十句成片三三四,产生一句佛号的一个力量出来,这个叫作一心。那么什么叫不乱呢?就是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妄想生起的时候,你能够转念念佛而调伏妄想,使令妄想消灭,佛号独存为止。 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这个地方前面都说过了,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有两种力量,第一个叫随业往生,业力的因素不可忽略。所以临终的时候,你绝对不能睡着,你临终的时候,这个人已经昏迷状态,就完了,就完了,因为你不能随念的。所以一个修净土的人,他的特点,临终一定头脑要很清楚,心里要很清楚。所以临终的时候不能够打吗啡、打昏睡剂,都不可以的。临终的时候你的心只要一睡着,那你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随业力来引导你,不可能感应道交了。净土宗是随念往生,当业力还没有现前之前,你心中要有一个正念力,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信愿持名,那个念力要出现。而这个念力是怎么来的呢?是你平常栽培的。 我们前面讲到念佛有两种功德,第一,你要先成就一心,再成就不乱。我们的心本来是很多妄想,那你在妄想当中建立佛号,刚开始的时候,诸位要知道,你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不要在烦恼当中念佛,很多人平常不念佛,遇到烦恼再念佛,那根本不可能。你刚开始建立佛号是怎么建立的,诸位知道吗?你到一个没有吵闹的地方,把冷气打开来,身体健康,心情非常愉快,没有人刺激你,这个时候心平气和,这个是念佛的时候。先把这个佛号的军队建立起来,建立一心,然后再把这个一心的力量,慢慢慢慢加强以后,历缘对境的时候,才用这个佛号来调伏烦恼。有些人念佛不静中修,就历缘对境,这个花那么脆弱,你就拿到台风上去考验了,一下这个花就打倒了,你永远不是妄想的对手。你是一定要找一个没有敌人的地方,去把军队训练好了,单兵操练好了,再跟敌人作战。你怎么一个农夫找过来,就跟敌人作战呢?那不是无谓的牺牲吗?所以念佛人一定刚开始要有定课的,你一定是在心平气和的时候,静中修,把这个佛号在心中慢慢慢慢地建立,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建立一个力量,一心的力量,等到烦恼来的时候再慢慢地对治它,这个就是说静中跟动中都很重要。 好我们看甲二的举颂劝修。这以下我们举出两个偈颂,第一个是有关信愿,就是一种观照,我们修净土的人,应该怎么样来正确地观察生命。第二个是讲持名。先看信愿,我们看偈颂: 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我们修净土的人应该怎么样来正确地看待人生才是比较完整?我们习惯性看人生,佛法是把它分成三段,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样才正确,你完全看现在是不对的。那么怎么看待过去呢?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我们过去,委,这个委就是丢弃,我们因为死亡丢弃很多尸体,这个尸体就像须弥山。我们因为生死别离所流的泪啊,像四大海这么多。换句话说,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已经经历了无量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带来很多的老病死的折磨。换句话说,我们, 过去因为每一次生命的一种错误的引导而付出了痛苦的代价。这个是回顾过去已经受了很多冤枉的痛苦,当然过去是不能改变的,只有未来可以改变,但是过去可以给我们得到一个警惕。 我们看看现在,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这句话很重要,特别是福报越大的人这句话越重要。你要修无常观,你无量过去,你过去很辛苦,点点滴滴啊,做义工,做慈善事业,这些善业今生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这个相貌只是你今生才出现,来生不一定会出现。那只是昙花一现,你不要当真啊!所以你怎么观察呢?你观察它是生灭变化的,这个是你不能控制的,你根本抓不到的,所以说你对眼前的这个安乐的果报,你千万不要起颠倒,那只是一个做一场美梦,如此而已,对现在的观察是无常。 好,那么对未来怎么观察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假设我不了脱生死,我过去有两种选择,第一个,做人天,如果善业起现行,你到人天;假设是恶业起现行,到三恶道,总是不能够离开三界的轮回。这个生死是没有一个了头的。所以你看看过去,就像我们一个人到大海的正中央,往过去是一望无际,往未来望,可怕,这个大海还是一望无际。你不解决没有人可以帮你解决的。所以这个怎么办呢?当我们从现在跳脱出来,看到现在未来,我们开始下定决心,不向此身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你一定要告诉你自己一个观念,今生是最有可能成就的,你今生放弃了,你以后的机会更糟糕。所以讲今生得到人身,又遇到净土法门传承的住世,又没有太大的灾难,刀兵劫,没有发生战争,这个时候可以说是整个因缘成熟,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时候把握机会。你现在还有选择的权力,等到你投胎以后你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了,你这个权利就丧失掉了。 我们看下一个偈颂: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当我们发愿要求生净土,应该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我们完成这个愿望呢?就是佛号!这个佛号从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角度,它是最殊胜的,因为它直接地契入弥陀的本愿的功德。所以说它是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的含义,只要临终的时候你能够达成十念的正念,就往生成就佛道。事实上不要把世间的富贵、眷属看得太重要,这都是暂时的因缘。从这个偈颂,我们意思就是说,我们面对生死的问题,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面对,第二个选择逃避。我感觉很多人对生死问题是逃避的,反正一天过一天,我今生先修一点善业,先把来生安顿好再说,来生以后干什么先不管。诸位要知道,从这个减劫的实际情况来看,你越晚处理生死的问题,你越难处理,越难处理。你来生会比今生困难,再来生又比来生更困难。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要作个警惕,你今生真地要做出正确的决择。 这个经文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师父您好,念南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话从功德来说是完全一样的。南无是归依,它的本质还是阿弥陀佛。但是我的建议是这样,如果你是一个初学者,我建议你先念六字的,初学者。因为这个南无有归依的时候,会加强你的专注。所以我们一般进入佛堂的时候,你看我们刚开始拜佛的时候是念六字,那慢慢慢慢心静的时候转四字。所以一般来说,刚开始的时候先念六字的,那么念到心比较静才转四字的。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临终的时候,只念四字。因为临终的人心力已经很薄弱了,你念六字他负担太大,所以临终助念只能够四字。但平常用功的时候先六字再四字,是有不同的。 临终十念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是阿弥陀佛,佛才会来接引,否则是菩萨来接引? 佛来接引,菩萨来接引,不是念几字,那是看你的资粮力。不过,我们讲十念,有一个是平时的十念,就是宋朝尊式大师的晨朝十念,那个晨朝十念是念六字的,你早上是念十口气的,他念六字,但临终的时候十念是四字的,临终是四字的。 前几天,您提到说愿力强可以盖过业力,那这业力在往生净土后是消除呢?还是还要受报? 这业力,我们讲果报有两种,一个是总报,一个是别报。我们不要说往生,这忏悔道理也是一样。你说你造了一个罪业,你造了杀业,假设你造了杀业,你忏悔,请问你的业有消吗?我们这样子讲,你造了杀业,你杀了一个畜牲,杀一条狗,你造了一个杀业,你有两种果报,诸位你知道吗?第一个,总报,三途果报;第二个,你跟他有别报,他看到你会很生气,以后看到你会很生气。那么,你忏悔是忏什么呢?忏除总报,别报不能忏除的。你看佛陀的时候,都还有一些婆罗门要害他,这是别报,因为别报不是你单方面可以处理的,你跟他的互动。所以你往生净土也是这个道理,你往生净土以后,你所有三恶道的果报全部消失了,但是你来到人世间的时候别报是在的。当然你是法身菩萨,所以你那个无住的力量很强,受报跟没有受报是一样的。所以,往生净土是消除了总报,消除了总报。 回向可否回向十法界一切众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可以的,可以的。我想回向文很多了,你看莲池大师的发愿文,还有这个发愿文。但是我告诉大家,你往生净土的人,你回向,两个原则:第一个,往向回向,第二个,回来。你不管用哪一个文发愿,或者你自己编一个发愿文都可以,但是你的内容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愿生西方净土中,你想要去;第二个,你还要再回来,如果你忽略了回来这个回向,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你到净土你一定会后悔,因为你只有上求,没有下化。所以一般的回向,真正你看所有的回向文,刚开始去的时候成就无生法忍,然后一定回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因为一个法身菩萨积集资粮是在众生世界,菩提属于众生,所以这个你在回向的时候,你因地的时候就不要有差错,一定要有两个方向的,往、返就对了。里面怎么写都不重要,你就是有两种意思就够了。 重复的地方我们就不回答,所以要过滤一下。 我们在浴室或厕所的时候可以念佛吗? 可以。印光大师说不要出声就好,你在不干净的地方可以,但是心中默念,干净的地方才出声。 我们都是日常持名号,我们还需要常诵《阿弥陀经》吗? 这个《阿弥陀经》是要诵的。因为你这个观照力,我刚刚讲过,佛号没有观照力,这个佛号念久了以后,你不知道这个佛号要去哪里。我们的佛号是在哪一个地方念,你知道吗?在我们的内心中念。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力量,我们的佛号不是放在一个干净的地方,诸位知道吗?我们的心中本来就很多力量,就好像说你这个人本来就有病,你不定期吃药,你不定期吃药,这个病就发作了。你《阿弥陀经》长时间不诵,你就忘了净土的存在了,就活在现在娑婆世界这种境界了。所以我觉得你,《阿弥陀经》即使不是每天诵,你起码一个礼拜诵一次,起码!提醒自己你的归依境在哪里。所以这个《阿弥陀经》是一定要诵的。 一个已经发愿往生的人却死于心脏爆发,他有可能往生净土吗? 一个人如果是临时发生车祸,这个往生净土的困难度会比较高,因为他必须要随业往生。那么表示这个人如果说临终的时候,不需要助念,不需要开导往生,那就是这个人已经净业成就了,他这个树已经是往这个地方走了。那这个困难度高,困难度很高。他临终不管什么情况都往生的,那就是祖师讲的净业成就,他心中的愿望已经完全被他完全统一了。我们一般人都是要靠助念往生的了。我们的心一般都是不决定啊,不决定。可能对娑婆世界也贪恋,对极乐世界也好乐,临终的时候善知识出现,给你开导,唉,把正念加强起来,往生了,所以我们一般都是随念往生。但是你临终的时候是死于非命,这个往生的困难度就高很多了,就高很多了,那就是随业往生了,就不是随念。 请问众生因为业果的召感而有不同的惩罚,这个戒律是冥冥中就有的吗?还是释迦牟尼佛订的?如果是释尊订的,他老人家一向慈悲为怀,为什么不订一个宽松一点的戒律,好让娑婆世界能够少吃一点苦头? 你可能把因果跟戒律搞错了。因果是世间上宇宙间的一个存在的轨则,这个轨则不是谁去创作的,不是佛陀发明的。你造了善业,你自然召感安乐的果报;你造了罪业,你自然召感痛苦的果报,这叫因果,这就不是谁定的。那么释迦牟尼佛看到因果以后,他害怕我们堕三恶道,所以安排了一个戒律,这个戒律是佛制定的。这个戒律是干什么的?趋吉辟凶用的。你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地方有水沟,你根本不知道,佛陀把这个水沟划一条墙壁,你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地方,不要走过去。你说佛陀制订戒律对不对?是对的嘛!他给你划一条线嘛!我们的身口意的行为一定要有一个准则嘛,就是说你这个活动,画一个圈圈,哪个地方可以坐的,你这个地方可以活动,你出去外面就有毒蛇咬你,你要小心,他画个圈圈嘛。其实这个戒律是保护我们嘛!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戒律就是说一个保护伞,你离开这个戒律,你就有危险,是这个意思。 我们超度的对象如果已经做人,那么会因为我们的超度而生活得更美满? 有帮助,还是有帮助,但是总报没办法改变。 请问师父如果一个人生前的时候,发大愿往生净土,只不过是临终的时候一时差错去不了,那么在超度的时候可以帮他往生西方吗? 这个人本身求生净土,但是一时错乱。总而言之,你如果讲超度,因为他往生了,你一定要在他面前。他要求生净土,他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他的心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如果你超度,他完全不知道,他不可能求生净土,这个只是叫善业的输送而已。就是说,你一定要开导让他心念转变,跟弥陀感应才有可能。 临终的时候假设你登记了器官的捐赠,在这种情况之下器官被切割的时候,如何保持一心不乱? 这个就不容易了,不容易的。净土宗好像并不是很强调临终的捐赠器官。你诸位看看印光大师的临终三要,你就知道。第一个,遇到临终的第一个,善巧开导,安慰、开示。这个临终的人,我跟你保证,一个人临终的时候,都是心有千千结。内心当中妄想,死亡将到来,前面的生命没有出现。开导、安慰。第二个,换班念佛。第三个是什么?切戒搬动、哭泣。不能搬动呐!你在切割器官的时候,是被切来切去,那不是搬动而已嘞!除非你内心当中起大布施心,全部舍掉,发施舍心。我们不是说捐赠器官不对,这是一个布施法门,我把东西施舍给别人,问题是你做的时机对不对,这是个问题了。就是这个,法要契机。你在临终的时候,你多生多劫的修行就看临终的时候,你有需要在这个时候切割身体吗?有没有这个需要?你就是要考虑看看,还是你到净土以后,再回来再做,就是你自己考虑清楚。 请法师慈悲,受了五戒以后,有尽力在持守,但是因为嗔心跟贪心时常生起,为何还会因为变动烦躁不安,为何控制不住狂乱的心? 你如果说是控制不了狂乱的心,应该你持五戒之前就有狂乱的心了。狂乱的心是这样了,我想一个人内心会狂乱,一定是你的生活圈太复杂了。当然我们讲内因,前生的烦恼重,但是烦恼没有外境的刺激也不会生起的。所以,如果说你今生求生净土,我建议你,做什么事情见好就收。你今生如果要活得叱咤风云,要很多很多荣华的意境,其实对往生是障碍的。生活越单纯越好。所以说你这个狂乱的心,当然,外境是一个因素,你要减少你的外缘。当然有很多对治的方法,但是你,最重要我们昨天讲过,不随妄转。妄想很多,你尽量不随它而转,久了以后它慢慢淡泊下来。 请问修习净土法门,而上《菩提道次第广论》,依止上师,是否有冲突? 《广论》在台湾也是很流行。当然《广论》的道次第很好,但是就是说,这个《广论》的方法当然都可以用了,因为你厌离娑婆,它对出离心都有帮助。但是你这个发愿要注意,你依止的上师他教你发的愿要注意,修净土的人他不是求增上身的,他先到净土去的。这是一个发愿的问题,我是觉得法门没有冲突,可以帮助的。 请问师父,有道教人往生的时候,是烧房子烧汽车给亡者,那么这些亡者能够得到吗? 他不一定得到的。你今天要烧给亡者,除非你确定他在鬼道;他在天道你烧它没有用,畜牲道也没有用,只有鬼道有用,那你就知道他到鬼道去了,这第一点。第二点,在古德的开示当中,你烧给他,有大力的鬼会来抢,所以不保证得到,不一定。我看你是持往生咒比较好。不一定可以得到。 人往生以后,家属购买大量的阿弥陀佛往生纸来烧给对方,请问对往生者有帮助吗? 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要烧东西的。其实这个都是,我不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佛法都是用心中去念的,烧东西这是什么意思?所有的善法都是要有明了的心来带动,才叫业。什么叫业?心为业主。你看树上掉一个苹果下来,打到一个人,这是什么业?诸位知道吗,是善业,还是恶业,还是无记业?无记业啊?它不是业!它根本就不是业。树没有心识嘛!你今天用录音机放佛号,录音机会往生吗?它不会嘛,它没有明了的心识嘛。所以我们讲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号要产生力量,必须在一个有明了心的状态之下,有一个有心的东西去忆持它,这个佛号的无量光、无量寿才会启动。你拿一张纸把它烧了,你心中烧的时候打妄想,没有用的。你宁可持往生咒,专心持往生咒回向给他,比较实际,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所有的业忽略了心的力量,这个业就不算是业了。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造业造业,你不要以为你身体可以造业,身体是个工具,是你的心在造业。 修净土的早晚课应该怎么安排? 早上我觉得,早上的心比较静,所以你看我们,我们一天当中,早上的心是最清净,早上多拜佛、念佛。心越寂静,你的法门越简单。你到了晚上,一天当中,上班啊、人事啊,你的心已经累积很多的妄想,到晚上可以用诵经的。因为妄想太多,你只是用简单的法门摄不住,所以晚上可以诵《阿弥陀经》。早上多拜佛、静坐,你看我们早课都是拜佛、持咒,早上;诵经都是在晚上,因为你晚上的时候心比较散乱。 好,差不多了,那么其它都是重复的。我们这次的课程《阿弥陀经》,就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阿弥陀佛的像,这世间人画的都不一样,你喜欢哪一尊佛像,你就专想这尊,将来临命终时,来接引你的阿弥陀佛,就跟你想的是一样的,绝对不会错;刹那之间你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阿弥陀佛像就不是这尊像了。为什么?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示现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