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的价值诠释——读(论中国佛教的主要社会功能)
2014/9/3   热度:288
佛教伦理的价值诠释——读(论中国佛教的主要社会功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中国人称妻子为太太,“太太”两个字从哪来的?周朝开国这三个伟大的母亲,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亲太妊,他的夫人叫太姒,这三位名字都有个“太”。你看他们家里出的,周文王,太妊的儿子,周武王,太姒的儿子,周公也是太姒的儿子。所以称太太。太太就是圣人的母亲,她能够教出圣人出来。古时候,男子负责家庭经济,妻子负责家庭教育,中国人称妻子为太太。太太培养圣人,真的是荣宗耀祖,光大门楣。太太的称呼是至高无上,要懂得这个称呼的来源,你才知道这个称呼的尊贵。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
孙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二十世纪是人类对外界结构的认识以加速度进步的一百年,因而也是人类在物质领域成果最为丰盛的一百年。同时,这也是人类在自我组织方面出现偏差最大的一百年,因而成了人类历史上人为灾难最为深重的一百年。换言之,在人类的对外和对内认识之间、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由此,越来越多的人把探寻出路的视角转向宗教领域,以期通过另辟蹊径最大限度地缩小甚至填平鸿沟。
带著诸种疑惑,翻阅《普门学报》,偶然读得佳文。邓子美教授在〈论中国佛教的主要社会功能〉一文中,专门提及的中国佛教在“治心”之能、“敦伦之效”、“济世之穷”等诸方面的社会功效,读罢让人感触颇深。不禁深谙言外之意:佛教无愧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由于印度和中国两大国家佛教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其著作之宏富,内涵之丰厚,哲学之深邃,实为世界各宗教之冠。
佛教在世界本质理论、思惟方式、伦理思想等方面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尤其是佛教的伦理思想堪称“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在当代社会中影响最大或影响最直接的部分”。佛教的伦理价值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资源,愈来愈受到现时代人们的普遍重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应该忽视对佛教中合理因素的摄取,尤其是对佛教伦理价值的合理开发。佛教虽然是外来宗教,但历经两千多年的中土发展,在中国已影响深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佛教的伦理价值,不仅具有文化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佛教的当代意义以及佛教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部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佛教伦理的价值展现
客观地说,佛教的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在其主要经典中已经形成。其精辟深邃的伦理纲常惠及大千世界、万事万物。
在“人伦一方面,佛教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众生的解脱,即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佛教的思想重心是人界(人的世界)的提升。佛教视人类为最可塑性、最可转变性的,即最易于提升,也最易于沈沦的,所以佛教伦理的使命就在于提升人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②。从佛教的伦理准则、规范,即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觉觉他中可以得知,佛教伦理旨趣的依据是人生论: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础是果报论:佛教伦理自觉的根源是心性论。佛教思想与佛教生活的融和,推动了佛教信徒的思想、言论、行为的道德化、超俗化乃至神圣化。
在“物伦”方面,佛教的伦理价值主要展现在其生态自然要义中。佛教的自然观主张:无情行性,珍爱自然,重视自然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存在的必备条件。英阅历史学家汤因比发挥了佛教的“无情有性”说,指出:“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机物也都有尊严性。”③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生命伦理学”在西方日益受到重视,其理论基础就是将生命关怀的范围从人扩展到一切动物,对一切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此外,佛教还将“不杀生”的戒律付诸生态实践,以业报论为理论基础,发扬食素、放生的美德。在精神本质上,佛教为生态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二、佛教伦理的当代价值
随著佛教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等地的传播,其伦理思想也逐渐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挥著深远的影响。佛教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㈠反对利己享乐,推崇禁欲崇节俭
在欧洲文艺复兴后,西方社会重视个人利益,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维护个人尊严,追求个人聿福。但在这种强调或追求的过程中,不免出现局部走极端的情况。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应当说为这种极端倾向的发展提供厂很大的空问。受之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问内,东方国家中流行著利己主义或享乐主义的思想和行为,这与佛教伦理中的种种戒律或戒规也是完全对立的。佛教伦理讲克己、利他,促使人们自律,特别强调抑制自己的贪欲,反对损人利己,反对奢华。对于现代社会中那些沉溺于自我中心的人来说,佛教的数义对其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约束力,因为佛教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些人在极端化地追求自身利益或享乐时,时常会顾忌到佛教教义中所说的个人行为所招致的结果。这种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部分人的利己仁义和享乐主义倾向能起到—定的抑制作用。
㈡提倡扶危济困,维护社会安定
佛教的慈悲利他观念主张关爱弱者,助人于危难之中。近现代的不少僧侣或居士,严格要求自已,在这方面做出丫很好的表率,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中国近代著名的圆瑛法师在一九一七年左右就曾创办了“宁波佛教孤儿院”,收容无依无靠的孤儿。在二O年代初,他还组织成立了佛教赈灾会,救济因华北五省大旱而陷入苦难的灾民。许多佛教人七都能较好地借监历史上佛教思想家或流派所提出的涅盘与世间关系的观念。认识到个人的解脱(涅槃)是离不开世间的,而且应该把个人的解脱与众生的解脱联系起来,不仅要“自利”,而且要“利他”。不再一味追求那种离群素居式的远离尘世的修持方式,而是强调以佛教的慈悲精神为怀,积极投身于有益于民众的各种慈善活动巾。努力利乐有情,造福社会。把作各种这类善事看成修成正果,趋向涅盘的重要途径。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有相当多的人能依照佛教敦义积极从事许多利国利民的;首事”。
㈢重视人格提升,追求至善境界
眼下,在相当一些国家中,传统意识形态的原有模式被打破。部分传统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意义被重新评估,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有不少人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人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而佛教伦理思想则对这些人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佛教伦理发挥著激励人们去追求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佛教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和向上的精神思惟。佛教所追求的终极归宿或最高境界或圆满目标,便是人的彻底的、完全的自由,佛教所谓的解脱,就是从各种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随心所欲的自由。基于此,佛教境界被部分人奉为人生理想,佛教伦理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从另一角度看,民众中有人按佛教的行为规范去行事,有时确实能起到某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社会作用。
三、佛教伦理的价值延伸
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吸收古代精神文明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成分。佛教伦理价值也应不断拓展、延伸,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㈠在提倡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精神时,佛教伦理值得借监
随著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尽情享受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丰硕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精神家园陷入空前尴尬的境地。也就是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在当代出现了脱节和不均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当然是政府或社会教育部门主要的应对之策。但也应当辅之以其他的手段。如佛教伦理就能起到一些止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这一方面说明佛教的伦理思想确有其独到之处,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应当吸收借监一些佛教伦理思想中的有益成分。
㈡在提倡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时,佛教伦理值得借监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部存在人的个人欲望或需要与社会秩序或他人利益相冲突的情况。要想社会的正常秩序不被破坏,人们要受二正的社会法纪管束,也要受二正的伦理观念制约。在当代,尽管人们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遵纪守法的观念普遍加强,但扰乱民众安宁、破坏社会秩序的现象依然存在。因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在这方面,佛教伦理也具有二正的借监意义。从佛教的克己观念出发,人们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而这样仿在客观上对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起了积极的作用。
㈢在反对特权思想、腐败现象时,佛教伦理值得借监
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法律上都确立了公民的平等地位。人们有分工或职务的不同,但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人人都平等地享有作为人的尊严,在这方面没有等级的划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在财产、职业、职务、种族等方面具有的差异,出现了一特权”阶层,存在著歧视现象。这些负面因素是阻碍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障凝,也常常是产生社会腐败的重要原因。消除这些良序社会中不应有的弊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佛教伦理在这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佛教在产生时就主张众生平等,当然,这种平等只能是相对的,但佛教倡导的这种观念,从社会作用来看,是大有裨益的。
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种历史形态的佛教,我们在挖掘其伦理价值时,不应局限于某一宗某一派的数理,而应把握其精神,闽释其主要特质。佛教的人本精神、现实主义精神、责任精神、智慧精神、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自由精神,也都突显出在现代社会中仍须倚重的伦理价值。但同时要洞察,对这些伦理价值的借助不可能是直接的,还须把其从宗教形态巾剥离出来,改造整理。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原则,佛法也要变革。在适宜时代潮流和社会趋势上,不断开显其新的价值。让佛教伦理思想充分彰显发挥,裨益于社会,这不仅是一种对优秀文化遗产的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对社会文明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