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小扎----谭 毅(2)


2014/9/3    热度:279   

《坛经》小扎----谭 毅(2)
  为什么禅宗如此强调日常生活呢?也许他们认为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修行,一方面可能陷入净妄,著空(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另一方面,那也是在进行某种区分,而这种区分本身就是不必要的。
  铃木大拙:“禅打开了对于外界实在的新的接触途径。石缝中绽开的一朵小花被理解时,全宇宙和它内外的一切也被理解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思想史上众多神秘主义者都有一种观念,认为我们看到的每一事物都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全息”),包含了整个世界的构成。如印度的曼荼罗。众多哲学家也有观念认为世界虽为幻象,但它们的下面有实体。还有强调显现本身的人,如歌德,提到原现象,他在《箴言与沉思》中说:“在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本身即是指南”。还有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绝对的一,那是世界生成的源头,而这个一并不是统一,而是差异,是裂缝。他也认为事物和这个整体“一”是有连接,有相关性的。他说 “一即一切”。但铃木在这里希望强调的是世界发生,人经验到一样事物的时候,世界就向人开启了,世界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发生的。这是他的用意。如人看到一朵花开放,虽然花的每一次开放都是有限的开放,但这种开放的经验就开启了世界本身,而不是说整个世界就在这朵花里面。
  《坛经》中一处绝好的比喻:“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曰,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六祖坛经》:忏悔品第六)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铃木大拙对禅的理解和《坛经》自身的意思有一定距离,是一种宋代以后(五灯会元,高僧传)的人们对禅的理解或者是一种日本化了的理解。但他解释得很生动,他把日本的生机论渗透进了佛教的绝对空灵。这一点需要注意。
  西方——海德格尔:
  和禅宗很像,对世界整体的洞察和直观。但他背后有西方哲学的背景,也就是形而上学的背景,他能够说出从最初的非概念思维如何变成概念思维的(形而上学是如何产生的)。海德格尔也认为原初的东西,比后来的东西更丰富,有不确定性,有生成的可能性。他和禅宗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只是说海德格尔更有解释力一些。
  世界的发生指世界的每一瞬间的发生。这种发生指经验的发生,人怎么经验到这个世界的?事物是怎么进入人的经验的?每瞬间人所经验到的东西就构成一个世界。从无区分到有区分,那个敞开的、发生的场所,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使物理空间得以可能的空间。如花的开放“撑开”的空间,还有人到一个地方所“照亮”的空间(比如人走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就被他照亮了。如果他离开,一切又都回到原来的状态。)
  禅宗认为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幻象,强调“无”才是真实的。而海德格尔更强调从无到有的转换。当然他们都认为“无”是本源,是源始的真理。但海德格尔认为人所经验到的世界也是真的或展开了的,因为它是从源始的真理或“无”中发生出来的。所谓的“假”不是说不存在,而是指人们被遮蔽而看不到本源。比如艺术作品虽然是区分了的世界中的事物,但它见证了世界的发生,开启出一个世界,因此它显示了真理。还有本真的政治,这些都是海德格尔所认同的。但技术就不同,它虽然也带出了一些东西,但它让人忘掉了本源,产生了“遮蔽”。它让人看到的仅仅是这个世界内的现存的东西,不知道世界是发生出来的。
  不能说世界之下的无。“无”不是在世界之下的。形而上学有上下之分,它有基础、底座,但经验是凭空而出的,如花的开放。空间的打开正如花的开放。人的决断得以可能是由于现行空间的打开为前提。而不是决断开启了空间。海德格尔后期的这种说法太玄了。但仍然有道理。
  和禅宗相比,海德格尔德强调空间的有限性,他也从未提过世界一体的说法。他不强调无区分,他强调“转换”,强调那个“圈”是怎么出来的。禅宗的敞开圆圈是没有边界或界线的,是无限的。一般来讲,无论是关心有限的敞开、无限的敞开还是关心圈外的黑暗,都是神秘主义。而禅宗否认自己是神秘主义。
  禅宗的最高精神可以被人经验到,而且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验。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禅宗不够精细,容易造成混乱(如众多“当头棒喝”等等故事,其意义实际上完全靠解释)。海德格尔在这方面更沉稳一些。第二,从禅宗的经验中很难进一步推出更多的东西。
  西方形而上学:
  不要将禅宗简单理解为西方形而上学的对应物。古希腊巴门尼德也强调存在是一,而我们的意见所看到的东西是现象或幻象。本真的世界是整体,而且是无区分的整体。也提到现象和本质。本质是普遍的,是同一的。但禅宗从没说过世界背后有一个本质。禅宗的“空”不是本质和实体,而是敞开域;它所说的“色”也不是形而上学中的现象,而是敞开域被妄念遮蔽所产生的因缘汇聚之物。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定要学佛。佛是怎么教导我们?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完全是以平等心,完全是以慈悲心,一定没有差别。对于一切人,都要慈悲,都要容忍,要能够包容,要能够“和颜爱语”,这非常非常重要。化解内心对人事物的对立与冲突,我们的身心就会协调、安康。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有涵养;越是有道德的人,越能够包容。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人不是圣贤,免不了有过失。对于人的过失要能够包容,不要憎恨,不要嫉妒,这非常非常重要!人与人过去生中是有怨来的,“包容”可以把“怨恨”化解掉。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我们要学会“以责备别人的心责备自己,以包容自己的心包容别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