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思想研究:人生智慧坛经藏(胡志炎)


2014/9/4    热度:316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人生智慧坛经藏(胡志炎)

 2002年末,洪韶光先生在宣讲健康生活方式时,建议大家去看三座山,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浙江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次年,我第一次捧起了《坛经》。

  三年后,我在阅读《养生学新编》一书时,见其中的“佛教与心理健康”一节有这样一段文字:“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佛学是一门杰出的心理学……”这引起了我重新学习《坛经》的欲望。

  这些年,受佛经的影响,自己的内心平静多了,遇事也坦然多了。

  几年前的一个冬日,下午我经过冯家河畔,走在绿荫小道上,突然小女孩的一声惊叫:“有人在河里啦!”我知道事情不妙,立刻靠近岸边。只见一位女子呆立在河里,河面上仅露出个头,散乱的头发漂在冰冷的水面上。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湿润了。怎么办?我耳边想起了惠能大师的声音:“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善体只向心觅,何牢向外求玄。”脑子里快速闪过一些念头后,决定先用话语将落水女子稳住,以阻止她向河中走去。很快,我身后来了不少人,大家一起真心相劝。随后,有一位青年男子,落水者的家人跳入水中……经过众人的一番努力,终于把这位寻短见女子救上岸来。

  事过之后,我回想了一下,认为自己决定先用劝说这个办法,还是对头的。因为当时水面以抹过落水者的脖子,她离死近在咫尺,如果自己冒然下水或者大声呼救,都有可能迫使这个女子移动身位、走向死亡!

  时下,各地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养生热潮。养生书籍、养生讲座、养生广告、养生食品乃至养生神医比比皆是。在这股热潮中,中老年人走在了前头。对于养生之道,我自己也在学习、思考和摸索中。

  《坛经》中讲:“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们。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存,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黄帝内经?素问》之灵兰秘典论篇中,歧伯对黄帝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内经》与《坛经》,一部是医学经典,一部是佛学经典。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对世人都明明白白地讲到了心理状态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养生的核心在于养心,心好才是真的好!

  《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的说法记录,也是中国僧人著作中唯一被称为“经”的一部重要典籍。惠能从目不识丁的樵夫到万众景仰的禅宗祖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惠能的高明过人之处究竟在哪,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惠能的“即心即佛”的佛性论,承认众生自心是佛,从而缩短了众生与佛之间的距离,致使佛性与人性合二为一,为以后的佛教改革提供恶灵理论依据。

  其次是惠能提倡“自性自度”的自力论,将人们成佛的动力从天国拉回到自身,肯定了众生识心见佛的能动作用,把人自身的价值与力量重新召回到面前。

  再有一点就是,惠能说哪一种经都没有被经所转,而是以我转经。他认为:“一切经书,因人说有”,解脱只能靠自己觉悟,而不能光靠诵读经典。

  通观《坛经》全文,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五祖弘忍培养接班人这一部分。当时,弘忍的弟子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教授师神秀接受衣钵是顺理成章的事,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入寺才八个多月、在马棚劈柴喂马的“獦獠”,凭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竟成了禅宗的第六代掌门人!

  我以前很少读书,现在读书也不多。如今我六十多岁了,孔老夫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我向往的心灵境地,而惠能禅师的临终偈言将伴随着我安然度完人生: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存好心、做好事、修善行,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人称赞。 我们尽心尽力,不求果报,果报不可思议;不求功德,功德无量无边。 我们行善不必要别人称赞,我们要希望别人称赞,就已经不善了。为什么?存心不善,心地污染不清净。 我们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积阴德。我们做好事,不让人知道,这个福德愈积愈厚,将来果报就殊胜。如果你做好事,到处去宣扬,到处让人知道,你的善就报掉了。 我们造的罪业,希望大家都知道,这人批评我几句,那人指责几句,我们的罪业就报掉了。所以善,要积阴德,不要让人知道,我们的德就厚;恶,希望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恶就报掉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