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
2014/9/4   热度:1610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七集 内容提示 下卷解义分中十重义 十、利行满足 五功德门入出功德入门出门 自利利他,速得成就 核求其本释弥陀为增上缘 原文: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释言。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二者度无所度义。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示度众生,如似游戏。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遍”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若身若心,无不遍也。“道”者,无碍道也。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讲解: 《往生论注》的学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昨天我们把《往生论注》的十重义最后一重义“利行满足者”文字作了一个读诵,作了一点点提示。今天我们接着这个文字继续来学习。因为学习净土法门要有一个机制,这个机制我们在此就是以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以昙鸾法师的这个“注”来作为梳理我们对净土法门的认识,对这个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这个法则,来纯熟它,对我们作一个修法的指导。昨天我们把第十重义“利行满足者”的文字读诵了,重复一下,还是从这开始吧。 利行满足 五功德门 利行满足者: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 此五种,示现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净土是近相。谓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净土已,便入如来大会众数。 他这个次第来引导我们。 入众数已,当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当至修行所居屋宇。修行成就已,当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萨自娱乐地。是故出门,称园林游戏地门。 入、出功德 〖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门,何者是。 昨天我们把这一段文字作了一个解释。今天我们慢慢顺着看看,接着昨天的因缘吧。 第一门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昨天提示到因果同时,即心即是。那么这种教言机制,也就是所谓一切了义教的实践,一切无修证、无修修的法则中修持的关键所在。这里无所可修,真实究竟圆满的缘起。所谓“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它是没有前后次序的,一念契入,一念即是,全体承当,法界缘起之相。这样的即因即果的修法实在是无修修的机制,就是无所得失,一时安住,清净缘起。要是能识得这个地方啊,一般我们修法就有一个进趣的方便,缘起是十分清净,十分地容易掌握、透视出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礼拜佛愿生佛国,是初功德相。 那么礼佛愿生彼国,这就是一个功德相。那我们为什么这样称呢?礼佛愿生彼国,这就是福德的成熟。那要是我们转换一个说法,假设我们来礼敬世俗,染着于世俗,纵容业习,沉沦于世间,那就是一个沉沦相、苦难相。这是可以对比、可观的。这个地方礼佛愿生彼国即是初功德相。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真实的利益。礼敬阿弥陀佛,愿生彼国这是一个功德相,这实在是一个福德因缘的机制。那么在世俗中,若是我们往往不懂因果,有人受苦报,知苦报之来源;受乐报,知乐报之来源;愿往生彼国,成就无上菩提,一定要知道它的来源。礼佛愿生彼国也就是一个源,这个源就可以使初功德相建立。 第二门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这是一个很确定的说法,以赞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这个“随顺名义”是十分重要的。随顺名义,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来随顺阿弥陀佛光明智相名义,在随顺处,得入大会众数。那么随顺这无碍的光明得入清净海众之会,这是相应法则、相应的功德与利益,是十分简单的,随顺得入,随顺成就,随顺安住,随顺可以观察体验。因为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我们大家已经渐次地有一个体会。随顺是十分重要的,随顺令我们远离了造作与无始以来业习的蒙蔽,使我们随顺着这个大光而契入光明无碍,心智一如。这样就是滴水还海之说,咸同一味,与佛智光一味一味。这样的安住就是在随顺这个刹那而安立的一个法则,是无假修持的,但是随顺得入。 因为净土一法的教言机制十分地简单,我们在随顺中是十分容易观察、体验、感知得到的,容易深入。要是用自己无始以来所熏习的知见、业习是极为难以趣入的,很难趣入,往往各个不相融。因为你所学的所有知见往往就是加上了自己染习的择取,或者自己的好恶,它会蒙蔽这个广大无碍、本来清净无造作的本心。那么仗借、仰仗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功德光明名号,我们得以契入自己本源清净心智,远离造作对待,一时能得见自性之安住,就是所谓的清净平等的安住。所以能“入大会众数。此名入第二门”。 依如来名义赞叹,是第二功德相。 第三门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因为作愿门是明晓心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随顺修持的方法。在我们汉传佛教中,象禅宗、教下或者种种密乘的修持中,都有一个相应的法则:证悟、三密相应、开圆解。那净土一法:一心作愿,以明晓自心作为与发愿所缘。这个有明心处,也有开圆解处,也有相应处。实际就在这个随顺中而得。一心依佛愿来观察自愿,佛愿、自愿了无差别之时,有相应处、有所悟处、也有圆解之处,无挂无碍。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不断去实践、观察、运用它。 “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为修寂静止故,一心愿生彼国,是第三功德相。 这个功德是有实质的内容与机制的,令我们得到法则的安乐与智慧慈悲的安住。一个法则要是给修行人带不来利益,或者说带不来深刻的进趣的利益,往往就会被人摒弃。净土一法亦复如是,它的实践方法十分地简明。 第四门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所谓身在娑婆,心已是极乐中人。何以故?因为阿弥陀佛平等、广大、无碍回施令众生心智一时契入,非假身相。此身相虽在娑婆,可以用种种法味之乐来体察世间,体察无对待的法则。这个就是不择于身,不择于相,不择于国土。但依弥陀国土殊胜清净安住于种种自在力。这样的修持与观察是所谓的智慧门。入第四门。 “种种法味乐”者,毗婆舍那中,有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 观察极乐世界的二十九种清净庄严,你会体会到种种不可思议的、难以思维的法味。我们要是依自己的想像,建立自己的妄想的国度,也就是自己的业报相,是很没有味道的,因为它随时在散坏变异。阿弥陀佛国土的这种国土清净味,若是我们真是把阿弥陀佛二十九种庄严作为自己心智庄严的守护,就会受到种种清净法味。 “摄受众生大乘味”,往往我们的修行自力的局限,会舍大乘心,就是悲智二心,无有方便的建立,所以就是令佛法不能如实住持世间,广利有情。那么这个大乘味最主要地表现在普利有情,同生安乐国,令一切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使佛法不虚住持,令无量徘徊有情、迷失有情一时得见自心光明安住。那么这个不虚作住持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我们在汉地修法,大乘佛教表现得十分充分的。 毕竟住持不虚作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有如是等无量庄严佛道味,故言“种种”。是第四功德相。 第五门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昨天我们读到这个地方,“以本愿力回向故”。 我们回顾前面的五念门中,它落实到这个第五念门,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理的修持呢?要是我们缠缚到自我、我、我所,我们很难用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来观察世间。因为我们在前三种违菩提门中,为自身所求、为自身欲乐,舍离悲悯众生的心,那么这样就不会有大慈悲门的修持,即所谓第五门的修持。 因为前四门满足功德,令众生得以安住,才能有这种出离功德的心智。这个心智是什么呢?就是以大慈悲观察世间。因为已是闲人,所谓闲人者,于自己生死已无所挂碍,因不造作故,无生死可寄托,那么于轮回处一时摒弃。这时再看轮回沉沦世间,观察这种沉沦执着有情,一时悲心生起,就会设立种种方便令此类有情往生诸佛国土,令其生有佛国土,得以成就无上菩提。何以故?佛力住持故,佛来摄化故,令众生远离迷失之心智。 要是没有前四门的铺衬,或者说前四门法的自我满足,第五门的修持实在是有善根成熟之机制,也就是此人早已在我、我所上有破除善巧,或者说悲心重、偏重之类有情,这样第五门之修持容易成就。净土法门教化中的修持有直接用大悲门来观察世间,不舍苦恼众生,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从第五门下手的修持。那么前四门亦不离佛的愿力,但它是从自利这个角度来审观,是以体验、观察、礼赞来体观自己与阿弥陀佛殊胜愿力的相应法则,或者光明相应的法则,或者说殊胜庄严这种相应法则的这种自受用。第五门是彻底摒弃一切对待受用,普利十方有情,同得大利,这样一个回向机制,又称回向门。 此五门的修持与前五念门的修持是有一个距离的:前五念门的修持是在念力上深入观察实践,在自利中有次第的一个修持;后五门,门门都是得以圆入圆见圆行的,就是因果同时法则。这样我们比较容易体会到一个横断生死流的这个“横断”的机制,横断的这个修持的一个法则所建立处。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是横超横断的。 历代人都讲这个法门是了义之了义,横断生死之教言,一生必成无上菩提之殊胜功德教义。虽然这样说,人多不信。一些大善知识有所证悟、有所成就以后对此深信不疑,广传世间,普利有情,令得遇者一生成佛。这是一个无畏说,也是一个真实说。那我们在这个法的实践中能不能深入抉择呢?这是个人的福德机制问题了,在此处鼓励大家能深入此教言。 是名出第五门。 “示应化身”者,如《法华经》普门示现之类也。“游戏”有二义:一者自在义。菩萨度众生,譬如狮子搏鹿,所为不难,如似游戏。 有人看到这个狮子,在非洲现在还有狮子,在我们这个地方看不到狮子了。“狮子搏鹿”,它们像游戏一样,对方可能就是它的饮食吧,那么它要放它就让它跑,跑了再把它抓起来,再把它放掉。诸菩萨得自在力故,于一切烦恼有情中得以游戏自在,无所畏惧,就如狮子搏鹿。 “狮子搏鹿”这个言词是世尊在经典中经常例举的,所以“所为不难,如似游戏”。这些大善巧者于一切法无染无著,度化众生,饶益有情,皆得游戏自在。佛法中许多修行方法犹如游戏修行方法。但这些苦难执着有情,善根不成熟者多执着于实有法则,所以沉沦世间,其修行机制就比较苦一些,而谈不上游戏,只能是进趣于善根成熟,而无游戏机制。这个机制不成立或者说因缘不成立,福德因缘不成立,于法不清晰不明了,多有染著与沉重,何干游戏?尚在负重之中,不得游戏。 此处说菩萨得自在义,有这种狮子搏鹿之善巧,于一切烦恼、业习现前都是增长其善根功德之机制。我们假设真正在习法处得安乐,在无所修证处真正地了达自性,那遇到所有的困难、业习乃至于事相、逆顺二缘皆如狮子搏鹿,亦会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和修法机制,无所畏惧。我们看到许多修行人在所谓的遇到事情、逆缘之时,就会畏惧、逃逝,甚至产生苦难不能自制的心。假设我们在菩萨这种修法的对比观察中,我们会看到这种安乐。这种安乐能令有情迅速得到出离生死苦海的加持,就是说菩萨的这种教化因缘。 二者度无所度义。 一切有情若于佛法欲得真实利益,知此无法可得,无自性可得,那么度无所度是佛正教言! 因为人的迷执,所以多生骄慢,以为有差别,染着于差别,执着于差别,乃至于沉沦于差别之中,多受其苦,此苦就来自于执着,皆因妄想执着而产生种种苦难、难缘。 度无所度者,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 皆以虚妄执着,执着于无常之法、无我之法,而沉沦于虚妄之中,所以说“度无所度”。我们在度无所度中执着之时就会产生苦。我们在世间观察,人再搞人我是非之时,他就要执着一个“强有”,把它搞成事实,若不搞成事实,他就感觉没法处理一样。那么这个“度无所度”实际就是直接从无所度处来审观其无自性,令众生一时回归到这种所谓的无我法则中,得以解脱,出离缠缚。 举个例子,好比说我们在这个地方坐,坐心烦了,腿痛了,要是一直把这个心念放在这个腿痛上,他就坐立不安,摇头摆脑的。那要是不这样,就在这个地方入观,“腿何以会疼呢?”,能入得观,就念这个腿疼就会找到这个度无所度中,疼无所疼处。因为这个疼是一时的机制,赶到这个地方上了,不舒服、不安乐。他要是追寻着它,就是被它牵制的情况下,腿会愈来愈疼,一直让你非得改变这个机制不可。那我们在烦恼中,都是这样子的,以某一个烦恼为事实了,就会被它牵制,它就会牵制你,一直逼迫你,成为你非得来逃避它、或者说改变它这样一个妄想。所以妄妄相增,不能出离。 假如我们有一个不管什么样的因缘现前之时,知见也好,业力也好,烦恼也好,逆顺二缘也好,现前之时,要了达它无自性的本质,那就是在修法,那就是在成就,那就在度无所度众生,那就真正地在游戏神通。这个游戏自在力就由此而生,非是由它。那你要是生起这个知见的抉择,你就没有畏惧,你就不会产生畏惧;你要是不抉择,往往就会产生许多的畏惧。这个畏惧是什么呢?就是迷茫与徘徊——可能有吧?或者有吧?假设有吧?就会沉沦在这个地方,所以众生多受沉沦之苦。有时候我们会陷到一个很狭隘的知见与业流中,很狭隘很狭隘地就把我们逼迫在一个很苦难的机制中,很狭隘很苦难的一个机制!那我们再看菩萨作为,我们就有一个对比。所谓“菩萨观众生,毕竟无所有”,那我们怎么来观呢?这实际是给我们一个方式,一个方法。我们观下面这些来如何度众生呢?它会有方法。 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虽然面对无量无边的事情、杂缘,乃至自他心念机制,实在无一法可得,抉择无生忍,毕竟安住不动地,得不动智。可以出离一切世间生老病死、虚妄业缘,一时度尽。佛法的确能度无量众生,的确无众生可度。因为一切业缘现前之时,我们了达无自性,可令其一切业缘得以度脱。实则呢,一切业缘无自性故,所以实无所度。所以游戏自在,如狮子搏鹿,无染无著故,游戏在种种妙用之中,而不被事相所逼迫沉沦。一切事相变成菩萨的修法之财富、国土庄严之机制了。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个,我们所遇到的事情、业缘都是沉重的、浑浊的,都是缠缚的,能令我们众生堕落的机制了。所以这里有一个观察,你就会得殊胜方便。 我们看菩萨所行的法则。虽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示度众生,如似游戏。 这个地方是不是不尊重呀?实际诸佛如来、菩萨是在游戏地,游化世间,垂迹世间,了无一相可得。一切烦恼执着有情,妄有我迹,妄有自己的这种所谓的执着于名闻利养,沉沦于世间。你看世间有情因为名闻利养,皆是因为有我、我的执着而表现出来的。那这些菩萨诸佛呢,了无痕迹,游戏神通,度无量众生,于无量因缘庄严国土。 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 就是不动心智中,以等受之光普照世间,无动无摇,随机感应,无有造作,何以故?随众生机故而度众生,非是造作度众生故。众生机制一旦成熟,诸佛如来,诸大菩萨种种善巧应机度化。机者,为众生之力,众生造作之力,诸佛以无自性法则光明照耀令其还得度脱,省力精彩。那么诸佛如来在法的修证中,是不造作的,不费力的,不假自己的这种虚妄设置的,所以诸佛愿望皆以清净愿力而建立,众生皆以造作而执着,执着于得失。 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因为在法身常住三昧中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何以故?佛以如日月之身,行于毕竟之空,照耀世间,千江有水千江月现,月本身不假方便,不假分心,不假造作。众生各有应化之得、应化之缘。诸佛随机感应,无有造作之苦,无有造作之对待。 要是有时间,我们读读《大般涅槃经》,在这地方,世尊数数示现神通力,分身教化之时,有比丘有善知识问世尊:“世尊知否?世尊分身否?世尊以通力否?”就是世尊怎么会有这样度化众生的善巧呢?世尊说:“世尊犹如明月映空,实无用知与不知。”我们往往用自己的知见去造作利益有情,就会生骄慢心;认为有众生可度,就会生邪见心;以为无众生可度,就会生断灭心。 所有的知见都是我们对待心中生出来的对待虚妄执着。一旦这种虚妄执着消融,你的光明心智自然就会现前,会照耀世间,令世间有情得以佛法的安乐、佛法的安乐住。这实在是我们每一个在座的善知识应观察、应实践、应体验的一个清净法则。 “皆以本愿力起。”此处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个“本愿”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本愿力呢?“皆以本愿力起”,因为我们学净土法门皆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来作为自己的愿力。就是以十方诸佛所成就的大愿作为自身所启用之愿。这个“起”本愿力就是以阿弥陀佛的愿作为自己的愿,以佛愿作为己愿,来起所谓的大功德相,无染无著故,无对无待故,但普利有情故,消除一切执着烦恼故。虽是无作无起,以愿力起,以愿力得归。这个是十分要紧的。 你看现在的人累啊,学知识、学佛、修法感到累,感到苦,感到难,甚至生烦恼,甚至沉淀很多问题、矛盾。从什么地方来呢?皆不是以佛陀的清净愿力而起的,是以自己的劳作、自己的知见、自己的执着建立对待法则,那就要用力,用力一久就会沉淀出来所谓的得失执着。得者就会欢喜,失者就会痛苦;与自己的妄想不相应是为失,与自己的妄想相应了是为得;得者自以为是,生骄慢;不得者就减损自己,以为衰恼,就会生苦恼。这样的心的延续就会延续众生世间、烦恼世间,来延续众生业流。要是我们凡有作为皆以佛的愿力,以法性之力,以无染著无自性之力来起、来作,如狮子搏鹿。也就是说无作无起的这种形式的法则,来回观我们现前所作的善业或者说现前的业缘,与有情交往,那你会如阿修罗琴一样得自在力,但听美妙音,无需造作。(编注:【修罗琴】《佛学大词典》解释:阿修罗之琴。欲听之则无弹者而随意自出声,此乃阿修罗之福德使然。大智度论卷十七以之比喻法身之菩萨,心无所分别而自然应众生之机,得于种种说法教化。[法华玄义卷六上]) 在这个法则上,往往凡夫有情就像我们堕在凡夫知见中,对待习惯已经建立。你说无对待法则往往生起疑虑,这种疑虑就是我们的执着,这种疑虑就是我们的迷茫、无明业相,你不会得自在。心上负重,不得解脱。与人解脱之时,亦生骄慢,认为我帮别人了,我帮寺院了,我帮佛教了,我做这个那个了。做得越多这样的沉沦的机会反而越多,不得自在妙用故,负重故。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修行者、实践者,你要是不能从你心地中真正地去除诸缠缚的染着,那么你还是一个自我的负重者。 那么前四门的修持就甚为的重要了,前四门的智慧观、作愿观,乃至赞叹观、礼拜信顺的观察,在这个信顺,随顺作愿观察的过程中生起智慧,消除对待心智,亦得智慧的这种自利的满足。要是没有这种自利的满足,我们欲饶益有情多是造业,帮助寺院多是自慢,妄生虚妄的骄慢,就会沉沦于世间。所以前四门的修持,那就是真正地生起智慧观、慈悲观、妙观、平等观。那你这样随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得见自己的心智,所以作一切作为无染无著,我们就会真正地作为一个回向门的修持者、具足慈悲的修持者。 至教化地是第五门,第五功德相。当然愿我们每一个修行人,实践净土法门的人,在这五个次第修持中,各个得以安立,以真实起来,远离执着之苦恼,远离虚妄染着对待负重。众生就是负重啊。像记载的这些证得阿罗汉的圣者们,他们在证得阿罗汉的刹那间,断除烦恼故,业习根断故,所以不为后有,顿生喜悦,会说那四句偈子:“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为后有。”他们生起大的喜悦。我们现在看一般人的作为,稍做一点事就沉重、烦恼,要不然就会计较,越做事情计较越大,不计较就是骄慢,说以名利,说以事相,在权力上表达自我,这都是染着之心、沉重之心、负背之心,最后必然被业流所牵制,实在是背离了佛法,背离了佛法的最基本的教育,我们就背离了。 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学佛者,在这个学佛的思维正见中,一定不敢放松!说实话这么多年来,在佛教中看到窥视佛教,就是伺机在佛教中捞点便宜,然后到世俗中争名夺利的人十分可怜。就在佛教中想捞一点技巧,什么善巧,到世间去搞些名堂,这样的人很苦很苦。就是贼住于佛法中而不得佛法的正见利益,就是不能得到解脱,无所挂碍的悲智二法,反而沉沦于世俗,就是猛烈地沉沦了。所以很多这样的正见不安立者在佛教中用功十年八年后,到社会上堕落得就更厉害了。 为什么?就是最初的菩提心知见、正知见没有建立,菩提心没有生起,那就苦不堪言,走一个大的弯路。这样的人在现前的佛教界中是最普遍最普遍的。就是这样的机制,就是想到佛法中来索取一些知见,索取一些方法,然后去完成自己的那个虚妄的执着,完成自己的执着,而不是说顺应世间苦难有情的需求,顺应佛法住世传播的需求,广利人天的需求,来做自己应作的佛子本分事,就是解众生之苦,解自身执着之苦,悲智双修,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实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一个正法末际之相。末者就是不知法则,但以法获取虚假名利,而不于法则自身实践。 诸位善知识,这真是我们应该十分注意、十分在意的一个心理动态。你要是不在意,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荡涤进去了,落一个虚假的造作。造作了一点善巧与别人说,自身不能深入法则实践,多堕入虚妄的名利之中,沉沦于无际的生死海中。何以故?你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正见,没有真正地审视菩提心。现在这样的学佛者是十分十分地多,不能说哪个人是。 我们自己要善自在这个地方不断地看看自己的正见与菩提心是不是真正有?自己所有的发心是不是与三法印、实相印相应?所运用的法则是不是真正慈悲的、利他的?是不是令佛法住世?是不是烦恼业习逐渐薄少?自大逐渐减少了?逐渐调柔了?要不是这个,那就是背道而驰的修法。一定从心灵深处细细地审观,不要泛泛地学一些谈资之语,徒增口舌,多造口业,堕于未来世受拔舌之苦。 我感觉到这是每一个人学法的一个眼目性的知见。在这个地方,真是我们的眼目,要是看不到这个问题,学习来学习去,把这个心念给别人说的多,自己实践的少,甚至实践的机制都没有,泛谈者多,实践者少。这就是所谓的正法末际之相。 我在这个问题上听到反馈的机制是最多最多的。但你要是没有正知见,无力实践;要是单说正知见,自己不实践就堕入邪见,欺骗于世间有情,骗取名利,必然堕落。 这个在现在我们汉传佛教中,断层带来的恶性效果,就是急于功利之人遍布于佛教之中,十分可怖,这种现象。何以故?就是正知见的施教机制太少了,因为我们中国汉地这个断层是很大的一个裂层。我们开始学佛急于功利似乎是常态,就是一个正常的状态,但就佛教的教言机制来说一定不如是。这个机制已经成熟了,许多人就是在这个学习中,一代一代相传,传什么?急于功利,在功利上用功,而不在自己的修持解脱、智慧慈悲上去真实用功。令一大批人假着佛教的名义沉沦于名闻利养之中,来世受恶性果报,现世难缘种种。 这个地方我感觉我们每一个善知识应该注意,一定要注意,要不注意,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结果。因为在相似的心智中,你会诋毁圣教的,受到果报的时候就会诋毁圣教,你认为自己在修行了,结果所有的用心都是为了自己的业,为了自己的造作,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为了强化自我而建立的这种法则。现在在寺庙里,这样的有情是十分多十分多。不了解自己的发心,象依附在一棵大树下面的一个寄生虫一样,不得真正的利益,十分可怜可悲,那这样就会腐蚀佛法的根本。 这个地方为什么讲这么重呢?因为的确是,也可能是我们自身的业报,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业缘。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自己的每一个举心动念是否与法相应?与三法印相应?与实相印相应?与利他相应?与除自己烦恼相应?不是强化自我这个相应。强化自我有时候会建立相似的利益,就是感觉有点相似的利益,但其毒害也广,毒害也深。它会建立自己的势力,侵夺佛法利益世间的机制。这十分地普遍、十分地普遍。我们要不把这个机制转过来,我们真是枉在迦叶尊者的脚下了,枉在这个圣山福地学法了,我们可能真是有点冤枉自己了。这实在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 入门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 自利者,烦恼业习进趣薄少,迅速走出自我善恶造作,随顺佛的光明智相,消除对待心智染着,真正地赞佛功德,以佛愿为己愿,安住于真实心中。因为佛愿是真实心中所生起心智之相,我们所谓的愿都是虚妄之相,不相应故。我们在一心作愿观察愿生彼国之愿之时,能得见自心真实之心,那么我们就会生起所谓的第四门,智慧与正见。真正在这个世间作为利益世间之人,无染着、不掠夺、不争夺这个世间这样一个机制,这样一个善巧者。要不然,我们心智中这种自我执着的毒、自私的毒害,我、我所的强化的这种毒素还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地延续。 现在这样的因缘在佛教中十分地普遍,不知道怎么来肃清这个东西。就是自利正见没有建立,到寺院里就来强化自我,抓住机会完成自我,而不是到寺院来熏习自己,放下自己的执着,放下自己的烦恼,洗涤自己的心智。到寺院就来强化自己,强化,就是不断地从佛法中拿一点东西拿一点东西,慢慢就会积出来一个所谓的以望东山再起的一个虚妄的业缘,来危害佛教,危害自身,这个时代不能不这样讲了。所以菩萨入四门自利成就,应知。知什么呢? “成就”者,谓自利满足也。 自利的满足的确是烦恼业习薄少,的确悲心生起,的确我们无始以来的执着会破碎,这样你就有学佛法的正机了。 “应知”者,谓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自利利他这个法则是菩萨行地。自利并不是强化自我,这个概念一定要从自己心灵深处来透视这个法则。我刚刚回来的时间,有几个沙弥给我讲:“我们要受沙弥戒。”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受沙弥戒呢?”答:“我们被人看不起。”我感觉这个机制……我到另外一个寺院的时间,有几个出家人也是急着要受戒去,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受戒?就是被人看不起,这不行,怎么样怎么样的。居士也是交流一类的事情,强化自我的东西也是偏多,强化自我、标立自我的东西非自利分,这决定是自我减损的东西。 但在这个世间,我们心灵深处那个自私的东西随时在培养,在凡夫有情之类中,自私的培养是很恰当地,很正常的。你要不是学佛的佛教徒,你培养你自私的心理是正常;我们来学佛了,还培养自己心灵上的自私与强化自我,实在是不正常了。说实话,接触到很多出家师父,包括我周边的,这种自私,心灵深处的自我培养,刚出家的,刚学佛的,或者说自以为自己学佛很久的,这种东西都隐藏很深的,培养自我,强化自我。那么这个身,你表面上是学佛的,心智深处成熟的还是自我的东西,一旦成熟了自我,人还会强化自己的业相的果报,膨胀自我。所以这个无我的修持,我们看到这三种障菩提心,都是为强化自我的。 当我们在平时中,在你的修持中,在你失去什么的时候,是不是会心痛呢?是不是会畏惧呢?利他之时减损了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安乐呢?一定要审视自己。不审视自己,实在是你千辛万苦还在造业,用尽心计千端,总是苦报现前。这样就真是,说一点不好听的话,我看到很多菩萨还在这个地方孜孜不倦地努力,就是在这个违菩提心中孜孜不倦地努力。 像这个净土教言中,天亲菩萨在他这个三种违菩提心中的教言机制中是十分强调的。我们怎么来走出自我?怎么来菩萨如实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持成就柔软心?菩萨善巧回向,怎么来回向?怎么来走出自己业与业力的缠缚?怎么来走出这个?怎么来调柔自己的身心?怎么来利益世间?若不如是,学来学去,最多改换一个包装,下面继续沉沦,因为这个法则是很细微的。你可以审观自心,莫观其他,观其他就容易以他过失为自庄严了。我们能不能如实审观自心呢,这个地方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真正是真心学佛,还是造作学佛这个机制上来了。所以这个自利实在是走出自我,运用正见,实践生命的一个法则。 出门 〖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 “成就”者,谓以回向因,证教化地果。若因若果,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像我们在所有的修行机制中,若不是以利益世间作根本守护,利益有情令佛法住世为根本守护,那你于回向门是不相应的。所以回向因正。我们在因的这个因缘中是依佛的果地教化。依佛的果地教化来表达自己的因、缘起,这实在是一个不假思维的修持,你思维是难以趣入的,所以无有一事不能利他。 佛陀世尊、诸佛菩萨已证得不动法性身、清净法性身、平等法性身,所以广利有情,在逆顺二缘中普利世间,这是决定无疑的。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心念、作为,是不是在每一个心念作为中都是利他的呢?这个利他就是令其得究竟安乐,成就无上菩提,是不是这样的心智呢?那我们每一个学佛者不得不思维。 但在这个地方极容易草率地过去,这个地方是最草率的地方。因为什么呢?往往与我们的妄想、烦恼、业习不相干,喜欢打妄想的人在这个地方是最不相干了。好比自私,想膨胀自我,心中膨胀自我的种子深深种下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凡夫有情,这个地方是最不相干的,他不在意这个地方,你真正在意这个地方,你就会知道昙鸾法师这个地方是多么地慈悲,究竟地回施给我们一个最殊胜的法则,就是一生成佛的法则,而不是我们继续制造沉沦的法则。你心里只要有染着,你知道你那一念虚妄的心在闪烁的时候,你就会在制造着你未来的生死业,你放心!这就是你在铺衬着未来的生死,你在打造着你未来的轮回世间。那么这个回向是十分重要的。 “应知”者,谓应知由利他故,则能自利。 这个自利是破除我、我所,破除我执我化的自我强化的这种沉沦的后效果,所以以利他故而得自利,就是自我解脱。 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他为什么反复这样讲呢?就是令我们走出自我、自我的强化,也就是远离违菩提门,建立真正的利他这个大悲大愿大智的菩提心,运用真正的无上菩提心来在一切时处利他,以利他而走出这种所谓的沉沦机制。昙鸾法师前面提出非是利他不能自利,在这个地方又提出来这个,为什么呢?就担心我们沉沦在这个强化自我,行违菩提门的这个法则。 那么现在在我们汉地这个教言机制中,尤其是念佛这个机制中,你可以观一观,基本上念佛就是为了“我”往生,“我”的功夫怎么样,我遇到很多年青出家师父,比较猛利,包括很多年青的居士,一来到这里就是“我要闭关,你给我准备房子,我要念佛,我要怎么样怎么样。” 我经常走动遇到一些出家师父跟我这么说,“法师能不能在你那里盖间房子,我要闭关,能不能给我找个地方,我要闭关。”我说为什么?“我要证三昧,我要了生死。”就是这个一发心,一落脚,一举念,一动手,一抬足就是个“我”,就是培养我,强化我。所有的功德就是这样子。那你后面的机制是什么呢?丝毫的正见与菩提心分都没有,就是违菩提心的修持。 在这个地方是比比皆是,不是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就是说所处都是这样的因缘,这就是不正见的建立。起码我在这个地方接待了不下百十个这样的出家在家的菩萨了,说“我马上要闭关,你给我准备吧。”我说你为什么?“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有的说我要读三年经,然后弘法利生,有人说我要怎么样怎么样,我们不是不满足他,我说你正念都没有立起来,你修行下去就会出来一个“大人物”罢了,但你利他的机制是没有的,你只能把你自己那种妄想在这个世间上染污这个世间。 来到这里想作大法师的有好几个了,我说你作不了大法师,你要是作了大法师,你还不用回家了。因为啥呢?要是培养这样一个大法师,佛教要受灾难了,很多有情就会受你的污染,受你这种虚妄的执着的污染。这么多人在干什么呢?来作你这个大法师的陪衬,而不是令众生离苦得乐,不是令众生进趣菩提,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法师的欲望罢了。这样行不行呢?寺院要是发现这样的人要及早地让他还俗,及早地让他把心歇下来,及早地让他学佛。要不然十年八年培养出来,还是令众生苦、令自己苦,这样的机制。 昙鸾法师在此处不断地强化,当然,佛教的机制整个就是这样的,为了破除我、我所的执着,使我们得到解脱,成就无上的清净解脱的智悲的修法,破除我们所谓的刚强难化。但在这个地方引起人们的重视的机会很少,的确是这么多年来,在这块引起重视的机制很少很少。 见到一个一个法师走出去了,给人讲法,一个一个地还俗了,一个一个法师走出去了,一个一个又还俗了。为什么看到这一点呢?一个一个居士会讲了,能说会道了,但是自己的烦恼比以前还要多,个性比以前要大,自私比以前要更厉害。以前可能还可以为常住,瓶子倒了还可以扶个油瓶子,现在油瓶子都不会扶了。为什么呢?成了,成什么了?成自大了,会说了,能说会道了,有地位了,骄慢心生起来了,这样的培养,寺庙真是不是道场了,就像世俗上的人一样,现在世俗上很多这样的培养机制。培养培养出来一个能说会道、能挣钱的人。在佛教这样培养,那实在是令人惭愧了,那实在是不相应了。这个地方希望大家真实引起重视。不是说我一再说这个事情,要不重视,我们看看周边这些事情。 休息十分钟,大家放放松,自己也审观审观。 自利利他速得菩提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不是功利心呢?不是,你在随顺的时候,这个大利益是远离了一切对待的功利,得究竟的安乐。究竟的安乐就是自他二利。 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因为随顺佛愿,不是佛名,即入佛位。《梵网经》上讲:“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我们随顺佛愿者,是什么位呢?且不管他。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统而译之,名为“无上正遍道”。“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 我们称为无上菩提心。净土修法不依无上菩提心,一生难以成就无上道。实际无上菩提心也就是愿意成佛心、度众生心、往生心、随顺佛愿的心,都是无上菩提心。你要是不能这样随顺,他不相应。 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称为正智。法性无相,故圣智无知也。 要是我们远离造作对待,你就入无相圣智,就是无造无作无知法性中。像我们在初发心学佛的机制中,无知对众生是最大的一个威胁,无相是众生最容易迷失的一个感知。我们在这个无知与无相中,怎么来建立佛法的法益呢?随顺最方便。随顺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是十分重要,最方便。 “遍”有二种:一者圣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 圣心,就是他所证之修德遍摄一切法,我们称如来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就是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满法界。顺应法性故,证法性身,遍满法界,无不周遍。诸佛如来度化众生是周遍性的,随机感应,莫不周遍。你不相信,你可以做试验,我发一个心,愿佛时刻摄化我,我常念于此,佛决定摄化你,令你的机制建立,比你欺骗造作、苦不堪言的造作,利益大得不可思议。所以在阿弥陀佛的教言中,祈祷与随顺,在这种无知无相的随顺修法中,很容易得到逾越自己无始以来假设的位置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善巧。 在我们汉地看不到祈祷,只看到自我的骄慢。你看不到一个很虔诚的作祈祷的人,很难看到,除非是被逼无奈了。到印度看看,我们去印度这一路,我最感叹的就是这个,锡克教徒、印度教徒、穆斯林的教徒,很多都在那个地方祈祷,赤足跪在那个地方祈祷,朝一个方向。很多的祈祷者,到处都是祈祷者。让我们看来是不屑一顾的,但他们受到很大的清净心智的训练、无我的训练、安乐的训练。 你看到我们中国人学佛、学教,一个一个自大的脸上贴着更多强硬的东西,脸面上连个松弛的地方都没有,以前是铁板脸,现在成了钢板脸了。你看看心里都害怕,就是不交流罢,一交流就害怕,我真是害怕。你给他谈一点佛法的东西,他拿住了,好了,脸上马上变成了硬钢板了,很吓人的。所以有时候不敢谈法,不敢说教,不敢说善巧。你所谓的佛法的善巧,要是给他,他马上就“嗯?哦,我早就知道了。你看这小子给我说了,我早就知道了。”这个心就出来了。” 这样的所谓的“知”与“相”二法就在我们心中产生了浊染的刚强与强化。所以此处讲无知与无相。你看我们所有的修法是无知吗?是无相吗?是调柔吗?你所有要学到的东西是要干什么呢?是膨胀自己?还真是令佛法住世呢?还真是为了利益世间有情呢?要是膨胀自己的有情,你学得再好,你后面的沉沦不过是更加沉重罢了。那怎么办呢?所以这个地方善知识给我们来提示,提示这样的教言,令我们破于“相”,破于“知”,破的就是你那个染着的知。 我以前在这个寺院里,我不太愿意说话,做事的时候不管,就说话,看到个什么。大家对这个相,我的相的执着,他的相的执着,都有很特定的状态。那么我们所谓的正遍知的心、法性的感知与随顺是没有机会的。这个地方对自己应该严格一些。 若身若心,无不遍也。“道”者,无碍道也。 你要是有染着,谁也动不得你,碰不得你,那也会有障碍的。 经言:“十方无碍人,一道出生死。” “十方无碍人。”我们在得失中、凡圣中、人我中、逆顺中一切无碍。无碍非是造作出来的,无碍非是骄狂出来的,是清净的、宁静的、平等的。这样就一道出生死,那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 “生死即是涅槃”,在昙鸾法师这个地方说出来,那我们这个不造作的心就是涅槃心。所谓的不造作就是即烦恼当下了解自性即是出离,没有强化,也没有减损,强化减损亦是不可得,也没有善也没有恶。所谓善生起、恶生起一时得见自性。所以常行诸善,无染无著,远离诸恶,无害无恼,人得以所谓的无相无住。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心地、自己的三业,一定要重视、尊重。它是无自性的尊重,一定要尊重,这个尊重跟强化真是没有太大的关系。 所谓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我们在不二心智中所学到的佛法,那真是得到了智慧、平等、清净、安乐住,无碍无住了。所以佛教是不二教义,当然也不是“一”的教义。说一说二实在是没办法,这个地方说不二法门令众生无碍,远离造作与对待。因为我们汉地人的分别执着心是千百年来培养出来的。我们从一上幼儿园就说这是好孩子那是坏孩子,一直到大学,这是好学生,那是坏学生,就会这样教育。所以我们所有受的教育就是对待教育。所谓的接触佛法要是不把对待心智消除掉,那我们很难在这个“生死即是涅槃”中真正地得到调柔的安乐住。所以“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 核求其本释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这个《论》言是指天亲菩萨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所说。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以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这个“本”,它这个地方表达了一个本,我们不要把这个“本”丢了。“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你现在所修的法是以你的得失心为增上缘呢?还是以利他为增上缘呢?还是以阿弥陀佛誓愿力为增上缘呢?就是你所缘的是什么呢?你要不明白你所缘的东西你就会缘“我”呗,你就会缘自己的业、业习。你缘这个就是强化自我。 强化自我,晃动于得失之中,那就开始生烦恼。所谓的学佛要真学佛,莫到佛法中来学一些不相应的法则,所以要真学佛,真学佛就是如实知自心。知自心,当然我们个个要知自心,不是我们看别人的业为自心,那是没有用的。我们要缘阿弥陀佛的,若缘别人的烦恼业习,那不能增上缘,那肯定是堕落缘。 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 这个昙鸾法师说的是很清晰的。“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就是说是有分别的,这个分别是怎么区分呢。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 就成就无染无著、无知无相的这些成就者来说,那是利他的。佛菩萨决定是利他,没有自利之说。何以故?无我故,无自性故。他只有利他来引发佛法住世的愿望,别无它作,这是很清晰的。 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 所以我们缘佛就是他利,阿弥陀佛在利我们,令我们走出自我,走出轮回,所以说是他利。 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这个地方谈的是佛力,谈佛力一直有个禁区,我不敢谈。尤其前一段在国内这个净土之争,就是佛力、自力,自力、他力之争,打得血头血脑的,我不愿意争,所以我也不愿意谈这个事情。那么“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这个地方谈的是佛力,非他力,就是觉悟之力。这样我感觉也不分自他,干脆就这样谈。所以在我这个讲净土这个机制中,我从来不敢谈他力,最多谈佛力,佛是觉悟者,觉悟者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觉悟。所以“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当知此意也。” 皆缘弥陀本愿力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这个地方谈到佛力了,实际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根呀。 在这本书上他们圈了点、点了圈的这一段文字。但你现在看我们现在学净土的人,哪有说我依佛愿力的呢?都是想我多拿些东西来装璜装璜自己。依佛愿力的没有,来强化自我,强化自我以后,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自我狂妄,碰不得、说不得、触不得,形成一个自大的机制了,这样的学佛就苦不堪言。 那我们要是缘佛的愿力为增上缘,我们会感恩戴德,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在得失上不计较,越来越调柔,你就会作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作为一个无染无著的佛教徒,作一个不再强化自己的、不再负重的佛教徒。要不然,你能说会道也好,你自己刚强难化也好,你自己有势力也好,你自己有很多方法也好,结果心地还是很苦很累、很沉重。那这跟佛法还是背道而驰的,就是不得解脱呀。 我们谈起这一点,也是希望大家能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利益,而不是像世俗一样学些技巧。像练个什么拳击,练个什么腿子一样的,多是技巧上的东西,那是无常相,所有的造作都会散坏的,所有的记忆也会散坏的,唯有法性常住,清净的如来藏含纳着、庄严着这个世间。所以这个如来藏教育是揭开众生本来具足的法性,而不是让我们培养强化自我。现在在佛教中背道而驰的强化自我修持的偏多一些。 净土教言果地觉因地心就是开如来藏,“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是阿弥陀佛出世的愿望。我们缘阿弥陀佛的愿力就会得到如来藏的回施,横断生死的机制的成熟,有这样力的给予,你才会生感激的。要不然你会说,我这么辛苦地学习,这么辛苦地修行,我这么辛苦地在做什么,你根本不会感激佛,也不会感激三宝,你感觉到三宝到时候会亏欠你的。为什么呢?你付出很多,得到的很少,你会生怨言。 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地方,皆是缘阿弥陀佛愿力故,那你会得到喜悦、轻安,内发悲的轻安、智的轻安、寂灭的轻安。这时候再学任何东西,一目了然,其为何建立;再运用任何东西,方便自在,无染无著故,所以远离沉重。要不然,你搜刮些东西,象我们往自己这个业缘要迅速地搜集一些东西,搜集来搜集后就很沉重了。你要守护呀,搜集过来,你要不断地去重复它呀,那就会很累,你不得轻安,你不得内发三种轻安自在力,不管是寂静轻安、寂灭轻安或者说大悲轻安,这是如来三业呀,你没有这三个业,所有的修持是背道而驰的,这个我们要审观。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就是虚假的设置了。“凡是生彼净土,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故。”所以善导大师亲承昙鸾法师的教言,他在他的净土著作中,抉择的著作中,《观经四贴疏》楷定古今,就把这句话放在最前面了。就是一切众生往生,皆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增上缘。其他的行持虽是日夜六时疾走疾行,不能成就往生正因。何以故?此杂毒之善,不是正定之聚!非正定之业!就是我们日夜六时疾走疾行,但你修的是杂毒之善,其中有善有恶。那么这样杂毒相交,这样的善法不能成就往生正因,不是“正觉华化生”,不是正觉之智所成立,不能往生正定之聚之国,不能成就这样的正因,这是抉择说。末世有情不知,枉自修练自己的皮囊,你就是把头磕破,不与正知见相应,不与无上菩提心相应,你就是把自己油熬干,你也只是一个木乃伊罢了,你得不到这样真正的法益。所以怎么来一生成办无上菩提?你要是不顺应佛愿佛力,你怎么来一生成就呢?纵是多劫勤苦,多是枉自造作,虚妄设计,沉沦无边呀! 所以以前在学戒的时候,听他们讲说,如此佛法中贼,盗于佛法少分,多受沉沦之苦。所以过去学佛修法机制,要求很严。先看看有没有外道心智的人来,是不是为了守护三宝,实践佛法,爱护道场,不是这样的人就摒除。因为什么呢?就怕盗佛法的机制去欺骗世人,作佛法中的贼。现在讲净土教言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你来贼也好,你偷走了你就成佛道了。阿弥陀佛的教言是普利一切众生的,不怕你偷,偷了也行,偷也行,正行也行。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普渡一切有情,无有一个舍离。所以说这个地方反而不怕了。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就是从源头取三个愿。 第十八愿 愿言:“设我得佛, 我们读这个话的时候,要不作阿弥陀佛想,作你自己想怎么想呢?“设我得佛”,我感觉阿弥陀佛的慈悲就在他的誓愿中的每一个言词中都能表现出来,令读者得以趣入无上大利、无上法则、无上的善巧。设我得佛,干脆说我法藏得佛,这样说多好呢。他不这样说,不是。“设我得佛”,这个“我”是谁呢?有缘有情莫要错失佛力,莫要错失佛愿。 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个愿望真是很感人呀!十念得生。我想起了一个故事。米勒日巴的一个故事,米勒日巴要取灭了,他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说:“哎呀,以前的黑业我也做完了,现在忏悔忏悔,白业我也做尽了,黑业白业都不作了,就取灭了,要回到自己的光刹土去了。”他的弟子就说,“哎呀,那你给我们留下点什么呢?”他说:“那样吧,你吃我吃过的东西,用我用过的东西,念我的名字,我当时就现前来度脱你。”哎呀,弟子一听,这太好了。他吃过的东西太多了,用他用的东西。他吃的东西虽多,就是那个荨麻;用的东西,我能得到一点也好呀;念他的名字,念他的心咒,这太简单了,一片欢喜。这时候天魔不愿意了,很多天、天魔都不愿意了,说这不行,这他们太占便宜了,要遮他们。就说:“尊者,你不遮,我们遮。”尊者一想,他们要遮了,这些有情没有度脱的方便了,因为他一遮就善根散坏了。那样吧,他说“不要遮不要遮,念四十九遍就行了,念我的心咒、念我的名号四十九遍,我来度脱。”他这样行不行呢?他们想想,这还差不多。就开许了。开许什么呢?就是念四十九遍他的名字,他来现前来加持你。 很多佛菩萨取灭时都发这样的愿来摄化有情。像莲花生大士也发这样的愿,但是也有护法者,护法者说这样不行,这样太便宜他们了。太便宜谁了呢?就是太便宜闻这样法的人了,这样他们一闻就成就了,这还了得。天魔不许,护法不许。这样就坏世间一样。 那阿弥陀佛这个愿,很好!你读一读呗。那你要说阿弥陀佛的愿不是真实愿,那他不叫佛,对吗?我们读这样的愿,应该生什么想呢?自用心想、如实想、得力想、真正攀此缘想。你这个十念是什么样的呢?念念相应呀,念念得见,念念真实。这是誓愿力加持,不是你想出来的,你要想出来了,那就不是佛的誓愿力所成就了。所以皆以佛力使众生迅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是令我们满足,依佛愿令我们满足。 举个例子就简单一些。好比说,这个佛像,南传佛教给我们拉来七尊佛像,我们也没有去化缘这个铜,也没有找人去铸造这个像,也没有做这个模子。别人给送来了,拉来了,往那儿一放就可以礼敬了。那这是谁的力量呢?这是很多人的力量聚集成熟的,我们用就对了。佛陀的愿力亦复如是。好比你开台车子,坐一台车子下山了,我要到哪个地方,人家就拉过去了。这里面有多少力量呢?你说我到哪个地方就可以了,因为什么?这个车子载负你罢了。阿弥陀佛的愿力亦复如是,“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所以你持阿弥陀佛威德功德名号、具足不可思议名号、自性必然放光之名号、一时照了无假修持之名号,那你一定会得到满足的。这是令你满足。你说我不相信,那就是拒绝。有台车子停在你身边,你说我不相信车子一个小时能开120公里,那它不拉你,对不起。不信不得载负。信为功德母,能生诸善巧,能取诸宝藏。你不信,等于你先拒绝了。 我们在阿弥陀佛殊胜愿力中,我们有多少实践呢?就是你有多少祈祷与随顺呢?所以这个法门是随顺修持而得满足啊!随顺而得真正知见,而不是根据自己那个知见、感知来审视它,是用自己随顺的究竟分,随顺有多少,随顺有多少的彻底不彻底来表达随顺满足不满足,随顺满足了,你彻底随顺就彻底满足,一部分随顺一部分满足,少分随顺少分利益,不随顺你自己修去吧,你自己作去,那就是这个话题了。彻底随顺就究竟给予,彻彰自性,无疑无虑。这个教言一再讲:随顺法满足。那你说我不随顺,我要看看观察观察,那你就慢慢地观察。 因为乃至了义经典,法界缘起经典,如来藏性经典,一切了义教的经典来对照阿弥陀佛的誓愿,决定相应,这是无疑的。我也大概有好几年,不断地去审视审视。我说这一句名号有这么大的方便吗?不相信,一直拿经典查呀查,查来查去,就是顺性说、真实说、不假说、抉择说、诸佛所亲证之如实说,决定无疑。查来查去,没有啥怀疑的了。 这一段文字是有份量的。但是在一般人读……因为啥呢?跟他没关系。所以说一读就过去了,这句话算什么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 这个地方有两种法则出来了:信者,顺;乐者,游戏受用之说。 “欲生我国。” 所以信顺二法在这里成立了。这一愿望最主要的表达是信顺满足。所以彻底信顺,究竟解脱;那你部分信顺,部分解脱;刹那信顺,刹那解脱;若不信顺,你慢慢修持,就是这样的机制。你就在这个地方好好观察就对了。这一愿望彻底表达了净土法门信顺修持的机制。 我在国内走动,就大声疾呼这一点。你要不信顺修行净土法门,不信顺佛愿力来修行净土法门,大难!就疾呼这一点,虽然挨了很多人相应不相应的赞谤。但是我感觉到我在宣化佛陀的心愿,历代祖师的教言,我这是没有畏惧的。他们不管怎么赞,怎么谤,从来没有管过这个事情,为什么呢?它的确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特别修行机制。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要参学,我们从北方,好比说从东北要来参学过来,到云南,机制很多:步行是一个机制,坐火车也是个机制,也可能用半坐车半步行也可以来参学,坐飞机也可以来参学。那么坐飞机可能两三个小时就结束了,要是走路也可能十年八年的问题,要是半坐车半走路也可能三五年就到了,有的人也可能不到。但是这个参学机制中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你择取的什么方法,你择取的什么工具。 法者,法如筏喻,就是个载负工具罢了,它没有好坏,只是你怎么择取了。所以“信乐”二法实在是一个择取了。我择取飞机,你不能说好坏,也不能说高低,它只是快罢了,疾速罢了;我这两条腿你也不能说它好坏,我只是真诚罢了,但是千山万水,一定要一步一步地迈过来。飞机也可以带你迈过来,你自己也可以迈过来,这决定都是如实的。但你要是真正地信乐,那一定会真正地给你带来利益。 这个地方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给我们带来的信乐,随顺满足,所以“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句话的评判呀,世界大战都打起来过,我告诉你,在净土法门天天打仗,就是这一句话,经常打仗,从古到今,打到现在,还没有打完呢。我从来不跟他们打,谁要是打,我就把脑袋垫到木头礅子上,你快砍,一刀砍断就对了。脑袋给你了,供养了。打不完的仗,从隋朝,《摄大乘论》一传到中国开始打,一直打到现在,就没有打明白过。因为什么?他不是随顺佛愿,他是随顺“他”的妄想与“他”的妄想。两拨妄想就打,因为佛愿在打,打来打去也得往生,但是最后打得精疲力竭,双亡双败了,阿弥陀佛来了。他不得不念佛了,业力成熟了,对不对呀?从古到今,就是打这个事情。所有的论点就在这个愿上打仗,从古到今就打。我读了这个愿,我是不敢打,因为什么?我是个佛教徒。佛怎么说我就怎么实践怎么观察就对了。我要打了,就是我跟佛打。 所以后面有个“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你不要认为五逆谤法的是他人呀,菩萨!你看看你的心,你给自己带个帽子就对了。五逆是什么呀?佛怎么说你就不信,是不是五逆呢?佛怎么教你不信,是不是谤法呢?我不懂,我一点都不懂。我们可以自己审观自己的心就对了。 在这一教法中,实在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佛力被有情分割、遮蔽、推测,什么量就有什么量的推测,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想法的推测,结果佛的力被他们瓜分了,被他们砸碎了,被他们分别取舍了。你要是真正地随顺佛力,象一架飞机说一小时可以飞几千公里,这一伙人不相信,他来拆个机膀子,他来拆个腿,他来拆个发动机,结果把这个飞机拆坏了,各说其长短呀,飞机不能起飞了。人家一架飞机“呜……”飞跑了,你就拆去吧。因为什么?各有所知,所以从凡一直到圣,一直到菩萨,都有所知,不是究竟知,不知佛力。枉自揣度佛力的时间,我们把佛法就给遮了,究竟的利益给遮了。 为什么有佛果、菩萨果呢?为什么有凡圣果呢?人不相信这个。人相信什么呢?相信自己的思想。所以这个地方讲佛力,一再讲佛力、佛愿。这个地方实在是我不敢轻易带过去的地方。这么多年来,我可以拿头颅、拿生命来守护的一个机制。谁要说拿你的脑袋,我可以信这个地方,现在可以把我的脑袋拿去,找个墩就对了,找个地方把它卸下来了就对了,你要是能生信,决定我给你;你要真正在这个地方生信,那你就是觉悟者;你不生信,你还不觉悟,你还在执着自己的知见,执着自己的妄想。 这个地方令人觉悟大利之回施,令人觉悟威德之回施,令人放下知见究竟之回施,令人生起无畏无对待的回施,是不二法门的回施,唯有佛与佛敢说此话,唯有法性亲证者敢说此语。“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威德回施、不二回施、法性清净抉择回施、诸佛亲证果德无遮无盖的回施。 若有信乐者,必然得到满足,必然得到安心,回得家来,安住法益之中。再审观世间,了无染着,于一切世间得失业习之中,人自然消融业习,消融得失对待知见,安住于最殊胜圆满法益之中,赞佛功德,普利十方有情。 这一段文字实在是……前面昙鸾法师作了大量的铺衬才敢说出来。你看,前面作了多少铺衬呀?皆是缘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佛力,一切往生净土皆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后面就说,要不然四十八愿是徒设呀。不断地这样写,后面才来把这个愿望拿出来,让我们来正确审观。你是随顺者、信顺者、意乐者,还是强执自己的知见者,强执自己的思维那个量者,还是自己要造作一个什么的这样一个人,像一个大光明镜一样,直接照了觉知你。你自己照了觉知你,你有任何的心理上的思维状态,你自己可以马上照见到它,怎么照见?你自己看。因为这是个大光明镜,一切咸能往生的镜,没有一点斑痕的镜,透视了法界的镜。所以这里面有法界体性智、有平等智、有妙观察智,的确是有大圆满镜智,有种种智慧照耀你。如果你说你不愿意照镜子,那你可能是妖精。因为什么?这是照妖镜呀,所有的心智在这里都会表现出来,你可以看看。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览无余呀,大光普照。实际前面乃至十念都是假设,“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真说,是抉择说。这就像释迦牟尼佛说这句话:“善哉,善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实际上是一样的说,无二无别的说,这是没有差别的。但我们满眼看到的是大地众生皆有烦恼相……你看看,都是烦恼,颠倒啊。有些菩萨干脆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佛跟众生之间就不一样呀,差距太大了。一个是大光明眼目心智,一个是黑暗丑陋充塞了杂缘的心智,就不一样呀。 我们要真正作为一个学佛人,像太阳一样,突然亮起来了,照照自己的心,看看自己的心,有没有阴影呀。所以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实在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金刚顶眼呀,就是他的一个眼目。一切往生者皆仗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是净土法门修持的唯一的依止。大光真应该照耀我们的心,一灯能破千年暗,我们无始以来的妄想种种就像千年暗一样,天天培养这个暗,但我们在阿弥陀佛的誓愿光明中,一念之中,消除无疑。但你不愿意消除,那黑暗还会跟着你,蒙蔽着你。 这一段文字希望诸位善知识不要轻易带过,真是不希望大家轻易带过,轻易带过了,就太可惜了。这么多年来,我接触净土法门的修行者是很多的,现在放下净土法门的人真是太多太多了,真正深入实践的,依佛愿力实践的人,你没法离开的。 我也想多次逃跑,不念佛了,也不愿意听他们骂了,逃不掉。大光普照,你何处逃啊!搞来搞去还是念佛了,搞来搞去还是念佛了,没有办法。因为什么?阿弥陀佛摄取不舍之愿已经深入到你整个生命机制中了,你上哪儿逃?纵你千逃万逃,终逃不出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何以故?就是你究竟的抉择心智故!你怎么逃都逃不掉,无从逃逝。所以在阿弥陀佛这里,我是服气了,就是屈服了,真正是没法再逃了。有时候也受委屈,想把佛陀的慈悲愿望回施给大家,结果遭到了委屈了,不再讲了,不再说了。但是一到因缘上,还是情不自禁地赞美弥陀的殊胜的不可思议的回施之力。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正觉。”经常看到听到阿弥陀佛这个誓愿,为什么?就是阿弥陀佛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令一切众生一生趣入无上菩提,无一疏漏,得遇者,必得成就。 这是震撼着我的,一直震撼着我,是没办法掩饰住这种感激与赞美,掩饰不了这种赞叹,所以入佛大会众数,你不得不赞美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的光明智相,光明功德誓愿之力,你不能不赞。就是你不赞你没有这个机会了。就像我们在黑暗中突然看到太阳光了,你不赞,它也在放着无尽的光明。你不断地接触它的时间,你情不自禁地会说:“光明一定能破除黑暗,无碍光明能破除一切黑暗!”这样的情不自禁地赞美之心,而不是故意要赞阿弥陀佛,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情不自禁地作这样的愿:“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正觉。”你会这样作愿的。你也会作这样的愿:“若人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何以故?这就是无碍光,这就是无边光,这就是智慧光,这就是解脱光,这就是诸佛出世唯一的正因,欲令众生入此大光,清净道业之中。这是一切诸佛出世的正因,是无任何遮盖的。你会发这样的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何以故?心智如是故!阿弥陀佛的本愿与一切众生法性之愿了无差别呀!若识得法性,你何以不发此愿呢?勤于满足这个愿呢?这个地方没有强,也没有弱,但是光明遍照。所以是为无碍光、焰王光、不思议光、超日月光,光光度众生,本无众生可得啊。那不正是阿弥陀佛的殊胜愿力所成就吗?就是亲证众生法性真实,令众生一时得归啊!听闻众生,必得度脱! 这实在是十分感人,十分震撼人的一个殊胜的闻解脱教言。所以若有众生遇到念佛一法,其人德智与观音等、与势至等、与文殊等。世尊经常在经典上这样讲:此人念佛,当生如来家,是人中芬陀利华,是世间之光明相,会照耀着世间。 净土一法的殊胜、难得难闻的机制就在这一点啊,菩萨们,我们真应该深思熟虑。过去的善知识说:这一法则的听闻,在我们汉地就贱卖了。大家没有感激想,真是可怜呀。真应该生感激想、难遇想、难得想,真是宁舍生命,也要守护的想。过去世尊经常在经典上讲:“纵是大千充满大火,亦当过此闻此法、求此法、行此法。”看看我们的心智中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动呢?没有这样的感动可能还需要一段因缘。 但这个的的确确是一直感动着我,这么多年,真是一直在感动着我。因为以前,我感觉谁要是能念佛,我就真是趴在地上给他磕头。当时昌宏师见过,他是知道的。你要说你念佛,我就是趴在地上磕头,真是有这样的心理,感激是抑制不住,不是故意的。不是说我故意,你念佛我趴在地上给你磕头,不是,没有那样的想法,是感动的,遇到念佛人就是感动,感觉到这太稀有难得了。 现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怎么叫稀有难得呢?不是!要闻到阿弥陀佛的愿力,依愿力故念佛,难得!太难得了!实在是愿力听闻之难得!愿力名号摧使十方众生一时放下差别业力,汇入无尽光明,无尽光佛刹,一时得解脱。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就,我们顺应这个愿力,能泯灭一切差别对待,安住清净平等一味法中,得以究竟解脱。这就是修持之法呀!这就是无修修之法呀!这就是供佛赞佛之法呀!“赞佛甚深功德海,广利十方无畏惧。” 你要是能随顺,那你是不可思议的人。不随顺,可能我们业习的云彩要遮住我们本来光明心智,甚至把你蒙昧在这种乌云之下。所以这个随顺十分重要。以前念到“随顺”二字,我头晕过,感觉到太易得了,菩萨们!太易得了!随顺愿望也太易得了!太易得了!这个愿望是不是易得呢?你真正随顺了才知道易得;不随顺的时候,太难得了!太难了!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地有情,“随顺”二字对我们太遥远了,太遥远太遥远。就是随顺的心愿太遥远了,自己造作的东西太习惯了。 所以诸位善知识,假设是我们真正地随顺这个心智生起来了,你真正念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了,你在这随顺中,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不假修持的本源功德。我们就像六祖大师一样,说出那么多“何期自性”,你决定会说出来的!因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正是从何期自性、何期自性中照耀出来的,是决定无疑的自性的照耀!你在随顺的时候,你一定会见到、体验到、感知到这种自性。像六祖大师一样说“出何期自性具足万法,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庄严,何期自性本来解脱!何期自性……”无量的法则,你都会说出来!何以故?在随顺中得见得用! 关键这个随顺信顺二法呀!这是菩萨次第中的修持才得到的善巧,这正是阿弥陀佛回施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就有这样的愿望:“他方有情闻我名号,得菩萨法忍,得二种忍”,就是钝根者得二种忍——信忍与顺忍。这个的修持要经过多劫的修持,一大阿僧劫的修持得信顺二种法则。阿弥陀佛就直接给我们这种力的加持,来推动我们不退转的法则的守护与信顺。我们读读四十八愿就知道了。 很多人认为阿弥陀佛,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道报德之力,不知道报德之差别。拿个砖头照你头上一砸就是个血窟窿,这就是力量呀。阿弥陀佛的愿力是实实在在是有力的呀!是可见可用的!但是我们把它当作虚无的了,把它当作乌有的了,把它当成一种说教了,而不是体验这种实实在在的力。那你真是闻佛名,不知佛力。鸟都会念阿弥陀佛,我们的心真正念过阿弥陀佛吗?念过这种无碍的法性吗?感激过吗?这个力你体验过吗?不知道大家体验过没有。 所以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实在是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出世之正因宣化,欲使一切众生了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动本位,即得解脱!即生死!即涅槃!这样的殊胜究竟的教言,我们也可能会如聋如盲,但是在弥陀的摄护下,我感觉到有机制呀!就是有成就的机制。因为他不断地摄化你,所谓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摄念佛众生,慈悲不舍,直至令其成佛,无有退转。如《阿弥陀经》的授记、《无量寿经》的授记,是真实不虚的。 说若有人闻阿弥陀佛殊胜功德名号者,于无上菩提毕竟得不退转。不管是你赞信谤疑,这是不管你的,不管你是赞、是信、是谤、是疑。因为回头说来,谤疑者多呀,赞信者少。所以要是我们把谤疑者开除掉,哎呀,太痛苦了。那阿弥陀佛这个无碍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又开始产生障碍了。 以前我们在这个地方有过讨论,也有过争论,这个话题。今天我们也不讨论了。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明天接着学习。 南无阿弥陀佛! 录音记录:慧炬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禅家常讲“一丝不挂”,就是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就自在了。有一丝毫的牵挂,你这个心就定不下来;有一丝毫东西放在心里面,心就不能够安。有一物就有牵挂,有牵挂就不自在。要能舍、要能放下。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报!有福报的人是一身轻松,身心没有牵挂,这种人有福。世间人迷惑颠倒,起心动念都是贪嗔痴慢。凡是恶道,都是迷惑颠倒才去的,哪一个人清清楚楚的会到恶道去?都是这些牵挂误了自家的大事,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不能够脱离的原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