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集


2014/9/4    热度:326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集

 

  原文: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三语而三不受。又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

  讲解(6月17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注》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净土教言,我们通过昙鸾法师不断的提示,渐渐的我们就会在念佛的受用机制中有一个亲切的感受。昨天把上首功德成就这段文字我们作了一个提示,今天接着学习下面的文字。

  7、庄严主功德成就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三语而三不受。又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主功德,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杂缘炽盛,生活在一个杂缘炽盛的世间。这个主所守护的法则、清晰的心智,往往就会有很多混乱的困扰、不相应的困扰,所以主次不分,宾主不分,那么就会产生所谓的种种对待、不相应的机制,令众生烦恼业习炽盛,苦难轮回迷茫炽盛,也就是这个所谓的堪忍界由这些炽盛造就出来,映现出来。那么这个为了折服我们所谓的杂乱的心智,令它有所皈依,来提示有情,来敬仰佛陀世尊。

  主功德。一般我们说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很快就会念诵过去。但是心智的依从与法则的守护是不是依止三宝呢?依止佛法僧呢?这个主能不能令我们的心智清晰明了呢?每个现前的善知识就会审观自己所行。

  我们来以他的文字来趣入这个法则。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

  他举例子,实际还是释迦牟尼佛的例子,昙鸾法师举这例子就是我们能感知得到,能观察得到。

  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

  我们知道“十四难答”是无始以来留下的十四悬案,这悬案是印度哲学、外道搞哲学、搞外道知见所留下来的悬案,就是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它就是十四个对待法则中,就象我们中国人以前考虑比较多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实际这类问题实是愚者所设置、虚妄对待所设置、有无断灭二种边见所设置,这二种边见的设置永远是一种矛盾的设置,就是矛盾,它自身制造一个矛盾,无需解答,因为这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那么十四难,佛是止答的,是不回答这问题的。有比丘因为不尊重故,说你不回答这些问题,我就不跟你学,我就找其他人学去。

  今天我遇到她们女众提问题,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了,就是哪个佛先成佛?跟这十四题是类似的,一般这都是因为边见所立。

  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三语而三不受。

  这个十四难问,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要是走不出十四难问,就是是非百句中,那你是接触不了佛法的真正的教言与正见的。现在许多出家的师父、居士还都在这个是非百句中徘徊,十四难缘中缠缚自己。所以我们说法无自性的这个正见、空无相无我无常的这个正见若不能清晰地抉择,就永远在这个知见的困惑中不能走出,那当然会制造新的轮回难缘、轮回的业、业处。

  居迦离谤舍利弗。居迦离是一个善相者,他很善于观察人的,象我们中国的看相的一样,在家就很善相,善于观相,就知道这个人能活多久,有多大的寿命,有什么样的果报,有什么样的疾病,他基本能看得出这个人形象说话声音能做什么事情了。这个故事讲不讲呢?提一下吧。大概舍利弗与目犍连有一次托钵行化的时间,走到一个旷野之中,旷野中有砖窑,印度人在两三千年前就用砖用得十分普遍的,就这红砖,印度人用红砖量那么大,他们所挖掘现在象舍卫国什么的很多圣地都是红砖,就我们现在用的红砖,不过打了一个什么符号的什么的红砖。有一个砖窑,他们就去休息,舍利弗与目犍连就次第去休息了。居迦离他因为他善观,他经常会受到舍利弗的“呵”,因为比丘不应与人看相,经常有人去问他,说你给我看看相吧,给我看看什么的,他经常去给人去答这些东西,舍利弗就“呵”,他记恨在心,他总想伺机找舍利弗的毛病,说我找到你的毛病再说你,再来给你一个好看什么的。

  第二天早晨起来,舍利弗跟目犍连出来了,从这个窑里出来,居迦离就看他们的相貌,说,好!可找到什么了,然后又看到舍利弗跟目犍连他们走了以后,从这个窑里又走出一个女人。他就给世尊说:我亲眼所见,舍利弗、目犍连如何如何不净……。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因为它这个窑是一个套窑,象我们以前内地也有那样的窑。好比一圈都是窑,很多一个一个的地方可以这样烧,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就是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但他们出来的地方是一个。他就给世尊告这个状,说他们行不净,与女人做不净行啊什么的,来诽谤这个舍利弗。世尊说:止。居迦离说我亲眼所见,他用相术,他用他眼见的东西,他就认为他们有这个机制,有这个因缘。世尊就止他,说舍利弗是净欲者,梵行已立者,汝不可谤此。世尊三次止都止不住他,最后他还是说这个话,说这话就最后身体溃烂,堕入地狱。所谓“三语不受”就这么个故事,当然故事内容很细,细节很多。

  以前我听过、看这个故事的时间,就是律藏有这个故事,受很大的震动。它就是涉足一些故事情节,这举的这个例子。

  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

  当时释迦牟尼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九十六种外道,许多外道,有的外道是真心来随释迦牟尼佛学佛,也有外道依附于衣食,也有伺释迦佛短者,就是伺求看看他有什么短处,我来制造障缘。所以世尊要求出家人要是外道出家,必须四月观察,年满二十当予授比丘戒,不满二十的不许授比丘戒。要是外道年满二十,不可急于授戒,当四月所观察,看此人是否发心正确,是否于佛法爱乐,是否真正是欲入佛法中。这个外道依附,伺求佛短,那么就会此身堕入地狱受无量苦恼逼迫。所以说过去出家寺庙,都要求有一个观察期,这么个说法来源。

  又如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

  好比说饥灾——饥馑啊,给世尊制造很多留难,这个留难,饥馑可能是最大的留难了,就是令这一带,世尊到的地方,就叫这一带人没有收成,让僧团没有衣食可得,这是最大的难缘了。世尊的福德在法界中最为尊贵,为什么天魔能来给他作诸留难?这实在是世尊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言的圆满机制的一个负面鼓励,负面的一个反衬。正因为违缘中,世尊常以种种现缘令众生知因知果,知出因果法,就是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转化机制,要不然他就没有一个真正圆满的教言,有在逆缘中的教言,所以释迦佛的教言在这个娑婆世界人类群体中基本上实践的是逆缘施教。

  何以故?他所行的善法,超出三界,三界众生只能诋毁与疑虑,所以多是逆缘。因为象我们这个三界有情,在善法荡涤已尽之时,诸佛如来是无以施教的。所以释迦牟尼佛以五百大愿在此娑婆世界,在种种留难之中度化众生,这正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极其珍贵稀有、难得难闻的一个圣因。

  象我们现在闻到释迦佛的遗教,就是释迦佛遗福、遗威德于我等,释迦佛未有取灭。象世尊在取灭的(时候)善说经教,善知戒法,留种种经典、真言、形象与末世福薄有情,令其得遇而得度脱。象我们福薄啊,所以不能亲见世尊。那你说我现在我不认为是福薄,我念阿弥陀佛,我要见彼佛,我要亲见彼佛闻法,亲见彼佛闻法是善根成熟之类有情。象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善根成熟的有情还是数数见佛的,要不然我们数见恶缘。所以现在大家在殿堂中,见佛遗像也是见佛,但若是见应化佛、报身佛、法身佛,得以闻法,得以受教,得以授记,那是最重要的。见佛闻法是我等学佛的愿望。

  昨天提示说,希望大家看看罗什大师答远公大师的一段文字,要是有时间真是下去看一看。那段文字对我们现世中见佛闻法的教言,对般舟行法的次第有一个彻底透视的很完善的提示,让你修法有所遵从。

  有如是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

  世尊取灭实在也不是要取灭,是众生业使世尊不得已示现无常相,令习法者深信苦空无常无我。像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时,八十岁取灭,因为许多比丘厌倦故,要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佛,不示不取灭,象我们这一类的机制,也很容易厌倦,就是多有比丘厌倦。厌倦故,世尊观此时节因缘,就给阿难说:“阿难,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住世一劫二劫三劫不为难事。”就是住世是不难的。这时候,阿难就不启教了,阿难也不劝留了,就是不劝请佛住世。何以故?阿难心中充满了法的记忆,就是世尊说了八万四千法,他都在回忆这些法,因为他是多闻第一。他时时就存念于世尊所说法则,就是世尊跟他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脑子充满了八万四千法的种种记忆、种种回忆,所以八万四千法魔,魔恼此人,令其心智闭塞,不闻世尊之语,阿难就闻不到世尊的说话了。世尊如是三说,阿难不闻,就是阿难没有回答,所以世尊才说:“阿难,世尊当三月后取灭。”阿难这个法执给我们带来了我们现在学佛的机会。

  因为我们这个经典的聚集是阿难所在法藏宣化,那也是他多闻记忆而传播下来的,这是我们的福德。再一个也是我们不能见世尊的一个障缘,不能见世尊色相、受教于应化之教的一个障缘,所以法执会带来障难,但法执也可以令法传播于世间。那要没有这个法的记忆,我们今天不能接触到诸佛如来,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我们是不能接触的。

  所以这个厌倦,天人大众恭敬无倦。你看我们在一起,一般开始来学佛的大家都很恭敬的,呆一段久了,就疲厌了,很容易疲厌。这个疲厌来自于什么呢?染着心!对待心!开始还很恭敬,哎呀,说听说这个道场怎么样,这个法怎么样,这个善知识怎么样。呆久了,感觉到道场也不怎么样,法也不怎么样,善知识也不怎么样。因为什么呢?逐渐沉湎于染着、疲厌、疲倦。那么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样子,那我们怎么能走出这种时代的困惑呢?就是要爱法乐法,常实践于法,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自己的这种见闻觉知的蒙蔽,真正能亲见如来。

  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愿望是令彼世间超出三界,所以彼国无有女人与八部鬼神。女人与八部鬼神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种杂居世界所现,极乐世界种种有情皆是圆满身相,非是男女欲界有情对待心智所表达。我们这个欲界有情会陷于男女相,三恶道中,尤其地狱道中表现最充分的就是女相。那么在佛陀的净土中,是具足身、圆满身。那有的人说染着于这个男女身,这是欲界有情所特定的根性相吸而产生的男女相,就是欲染而造成的这种特定的欲界相。若是我们出欲界,此法不立,这个法则不相立的。那我们到极乐世界看一看,那个宝身是什么身?那你要有男女说,那就不相应。

  憨山大士在五台山境界中见到文殊师利菩萨的时间,就生起了畏惧。他看到文殊菩萨上身裸露,他认为是女性,他就把脸避过去。这时候文殊菩萨就融入虚空,憨山大士一看是宝色身相,光明赤色,犹如满月,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人心智愉快安乐,远离一切烦恼心智。文殊菩萨就把他抓住习教,就习教于此。

  那么我们一般在这个欲界心智中,男女心智分别是十分重的,这个分别就是欲心的种子,不是圆满心智的种子。要是人多生多劫习禅法,要是在色界天有情,经常在禅法中,一生一生地延续生命,那他对这也有没什么感觉,对男女他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是这样的一个说法。

  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来提示我们阿弥陀佛发这样殊胜愿望,说一切他方菩萨、他方有情往生彼国,那么对阿弥陀佛的这种赞美、守护、受教,无疲无厌,恭敬瞻仰,爱乐眷恋的这种心智。象我们以前提出来说,尤其是菩萨戒讲,说若有善知识,迎来送去,日食三两金,日夜六时常于礼拜,三时求法,心无懈怠,若不如是,犯什么过失……为什么这样来教导菩萨们?就是说这样我们才能习上这种菩萨心智,主动地爱法乐法,鼓励善知识住世,传播佛法。那我们现在看人的厌倦心理是十分容易生起的,所以阿弥陀佛来提示鼓励这样的世间有情,往生彼国,以得到真正的所谓常亲近于佛,不舍离于佛的心愿。

  今天上午我们下了课以后,他们下面的居士提了十几条问题,其中就有这样的问题,说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那我为什么还会轮回呢?实际这是不欲见佛,一种潜在的排斥佛的意识,这问题实际要是严格地说是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佛推到佛边,没有见佛之愿。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我怎么还在轮回?实际就是这种心智中,实是一种厌倦与排斥的心理,无意识的排斥。你要是常维系于佛,常存念于佛,感恩佛陀,你要见佛,你根本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们在念念之中,要念佛、忆佛、观佛,真是把佛陀的教言、心智、愿望象自己的身心世界,象自己的呼吸,象自己的空间一样的这样来观察。你这个心念是不会生起来的。好比说我们说当下修、当下念,有人说什么叫当下啊?当下妄想生起来,我才不想断呢,他不想断,想多打几个妄想呢。我们的妄想千改头、万换面,总是让你疲厌佛法,就是疲厌当下这个抉择生起的机会,去延续妄想,制造种种业相。所以我们学佛的业习是十分容易蒙蔽我们那个本来光明的心,让你去染着这种颠倒知见,蒙蔽你的清净法则。

  这段文字还是让我们有见佛之愿、念佛之守护。可能这一段(时间)大家念三万声佛号,大家大部分在实践,不实践你欠帐,你不实践我也不会要求你,但你会欠帐的,欠了法债,你要欠帐的。那么实践的人,我感觉一个不要耽误常住的正常功课……自己慢慢在下面用用功,把你那个闲杂的时间、说杂话的时间、打妄想的时间,用出来念念佛,这个我感觉是我一个真心的供养,也是一个愿望罢了。那么你要耽误功课,功课也不作了,觉也不睡了,到上课了把所有的时间都这样做了,可能会错解我这个发心了,我感觉你要是真正把你平时昏沉的时间、打妄想的时间、散乱的时间、说闲话搞是非的时间,拿出来念佛了,的确变得十分有意义。

  就象我们来绕佛、瞻仰佛、不舍离佛、对佛不生厌倦,这样我们的生命变得就比较有意义。因为你不要小看我们九个小时八个小时的功课,大家还有一大部分时间在闲散着,闲置着。九个小时——好比这个地方功课九个小时,二十四个小时里九个小时是占多少时间?那还有十五个小时还在外面飘忽着,对不对?这十五个小时你都干什么?那这十五个小时我们在干什么?我感觉真念佛还是很宽松的,的确还是很宽松的。

  你要知道,你要见缝插针,三万声佛号简直太好插针了,时间真象海绵中的水一样一挤就出来了,你不挤永远没有时间。三万声,你到时间了你念久了,抽空念个五六万声都能念出来。但是我们要是不知道抽时间,把这时间浪费在说闲话、打妄想、生烦恼、造业、昏沉、昏睡,那真是可惜了,是这么个因缘。所以鼓励大家还不要耽误正常的功课、正常的学习就好。要是耽误浪费这个,反而就不相应了。下面他们也提出来说,有人因为念佛,干脆把什么都废了,这可能是不要有这样的错觉,那么我们慢慢调整。

  还读下面的文字。

  8、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

  这四句偈子可能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提示。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无量寿经》有四句话:“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

  那天亲菩萨用“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来解释它,那么不妨我们用这四句经来解释这四句偈子,可能也是一个不虚作住持的方便。

  这在康僧恺所译的版本中,就是《无量寿经》这个版本中,有这样四句偈子,说“其佛本愿力”,这个是“观佛本愿力”。“其佛”那一定是阿弥陀佛了,因为是释迦牟尼佛所宣化的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他这个“遇无空过者”,彼句是“闻名欲往生”,“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他有一个很突出的文字的提示。我们不能依文解义,但我们能不能依文入观呢?能不能依文知心呢?能不能依文正知呢?能不能依文导行呢?这可能是很重要的了。

  过去人说离经一字,即为魔说,过去人说依文解字,三世佛冤。那我们不要依文解字。那“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我们随文入观,依教奉行,完全还是可以的。依教奉行,依教来导引自己的行为与心智,就是依教知心,依教知用,这个不是所谓的依文解字,妄生曲解。那这样我们也可以实践一个法则。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闻名欲往生”这个教言实在是,我们在《往生论注》的学习中,前面有十七种国土庄严的引导让我们来观察彼国庄严,欲生起往生彼国的愿望,因为庄严心智故,具足圆满故,无亏无欠故,真实清净平等故,具足一切方便善巧故,我们愿意往生,说心智愿意清净地回归在这样一个庄严真实的法性国土中、弥陀报德的显现中,我们愿意,有这种意愿。

  那么这四句话,“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以佛愿力故,闻名即得往生之愿、往生之心,这就是以佛愿力而产生的事实,而不是你观佛国土不观佛国土了,以佛愿力而得这种愿往生之愿。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他后面这句话,“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那他后面两句什么呢?“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这四句偈子像翻版一样,互解互作。要是把这四句话能真正地纯熟了解,对净土法门真是有一个正面了解了,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要是有人临命终时,这四句话能用得上的,尤其是经典上的这四句话,若是有情临命终时,与人作清净提示,能令众生免除沉沦,往生阿弥陀佛清净国土。这可以破除一切牢狱之难、轮回地狱之难、轮回三途之难、轮回六道之难、堕入声闻缘觉之难、天人放逸之难、诸苦无依之难,可以说这四句话是金刚句,能抉择人的心智的。你听一听“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这四句话要是人能抉择的,一切沉沦众生你皆可予他方便,那当然包括你自身的业力心智。

  这四句话古来已久,净土法门善知识就广泛运用,运用在抉择法则的心智上、抉择度脱有情的方便上、抉择现缘心智的这种抉择处,是特别有力,纯正有力。因为我们都知道有口诀化的教言,在藏传佛法有口耳教言,就是所谓的口诀性的,我们汉地有没有呢?象《圆觉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那么上面世尊说,此大陀罗尼教,所谓大陀罗尼就是口诀,即是口诀。

  那么我们要以此来依教奉行,即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不假思维,不假理解,怎么说你怎么做就行了。象四种随顺觉性,从众生随顺觉性到菩萨随顺觉性、入地菩萨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但抉择如来随顺觉性,人就进趣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是恒河沙劫以来所积福德成熟之相。

  所以闻此法不惊不怖,善根成熟。这就是口诀——威德口诀,令人心智抉择。随顺,一时得以出离生死苦海。所以象什么“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很多都是口诀性的教言,那么这个四句话也可以作为口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能不能做为念佛的口诀呢?我们可以作为观佛的善巧,的确还是个下手的方便。

  因为这是在二十九种观里的四句偈子,来让我们观察不虚作住持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愿望,阿弥陀佛的住持功德力是不虚设的,愿望不虚设,愿力不虚设。彼国的这种教言设置不虚设的。

  所以《无量寿经》这四句偈子,希望念佛有情、善知识能纯熟地记下来,若是有亲人、同参道友、异缘,乃至人天饿鬼畜生种种生命机制,生命散坏之时,无依无托之时,心智迷失之时,都可以以这四句偈来作一个清净抉择回施,令迷失有情得心,令无依有情得以依止,令无抉择有情得以抉择,咸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土。

  何以故?这是真正具足抉择力的四句话。因为念佛有比较复杂的方法,要学教理什么的,有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依止这样口诀的句子,不断地来随文入观,随着随着就随顺到佛的愿力中去了,就能真正亲切的感知到这个法则,感知中消融了自己无始以来的见闻觉知的强制和分别知见,能得到佛力的圆满加持。

  现在有点象九月份了,今年这个气候真是有点反常,十分反常,往年这时候我们穿棉袍子了,都穿棉袍子了,现在你看谁穿棉袍子?以前象棉夹克、棉袍,现在怎么都不见了呢?也没人穿了。以前最少有大披风、小披风、棉袍子、棉夹克,人家一来说你们象过冬天一样,现在一看,我看大家都穿这么薄,今年这真是特别不相应。这时候一下雨就是冬,这个是大家的福报还是大家的业缘呢?我们这大概前四、五年都是棉袍子,这时候基本都穿着棉袍子,很少不穿棉袍子。所有的出家人都在穿棉袍子,常住、居士都披着大披风,捂着脑袋。现在穿棉袍子,大家都扛不住了。这个气候在变化,生命在变化,整个大环境都在变化,我们以前来的时间,对面的苍山,真是苍山啊,上面真是很白很白,到第七年就不白了,一下雪就化完了,现在就不行了,我来的第一年第二年,我经常去跑这个地方,跑木香坪,我们安居的时候,木香坪后面都是雪。你现在你上哪儿去找雪去?木香坪后面哪儿有雪了?它在山背后,太阳照不到嘛,现在没了。就是我们安居的时候,安了居以后我们跑木香坪能抓到雪,现在这气候变得太快了,现在苍山都没有雪了,不要说木香坪了。为什么?以前鸡足山这个地方,我们这草溪瀑布常年有水,我们来的时候,(瀑布)断一个月,现在断半年,你说这变化大不大?变暖、缺水。

  好,我们还来学习文字。

  正好这四句话作一个提示,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日常生活中的方便,我们平时会遇到人临命终时,也就是所谓的寿尽之时这样的困惑,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怎么给人来助念,怎么来助念呢?有人说我读《中阴救度》,从第一天读到第四十九天……给人读《中阴救度》,有人这样说那样说的。但依佛愿力来念佛呢,的确是甚为方便!要抉择念佛一句就够了,抉择念佛!

  我们讲过龙裤国师的故事,大家可能对抉择念佛就没有什么了,很多人听过龙裤国师的故事吧?很多人都听过的。

  这故事本来也不复杂,说一个出家师父到山林里去修道,他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教义教理,他就是念佛。他这个衣食都是自然,反正别人送给他就吃,后来别人看到他的衣服就比较破,就给他一匹布放在那里,希望他能做衣服……谁来他也不理,给他吃就吃,不给他吃就坐,就那样子。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了,有人几年前给他一匹布,等过几年去看看那一匹布还没有动还在那摆着,衣服很懒散,就没有什么的。后来他就感觉自己的道业有所依止,安稳了,就听人说皇帝请很多大和尚、高僧去给他的母亲超度。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给他母亲超度。他说:哎呀,我也到京城看看去吧。怎么看?他看看有大和尚,他给人家挑挑子,给大和尚挑挑子,随人家大和尚去。大和尚就这经书那经书,这法器那法器,这祖衣那祖衣,大箱小包的,他说行,我给你扛箱子吧。给人家杠箱子打个包去北京,去帮着皇帝去给他母亲超度去了,去了很多人。皇帝有个鬼点子,他想高僧不高,我不知道你什么叫高僧,对不对?有的人名声很大也是高僧;个子很大也是高僧;吃的很胖也是高僧;管了很多寺庙也是高僧;徒弟很多也是高僧,都来了。说这么多高僧,我要真功夫的高僧。他就把那《金刚经》往门槛底下一埋,你高不高,你真本事跟我说话,对不对?个子高不高我不管,谁胖我也不管,名声大小我也不管。

  但很多高僧一步就迈过去了,什么《金刚经》不《金刚经》的,什么经不经的,就从那门槛上迈过去了,到这菩萨,他就不进去。就有人留意这个事情了,皇帝已经交待了,说看看谁怎么样怎么样,说有什么奇特的,说有一个人他不进来。那人就问他:“你怎么不进去?”他说“下有金刚”。“那你怎么过来?”他就翻个跟头过来的,他不敢踩经,那些大和尚都敢踩着经就过去了。哎呀,这一看真是高僧,因为啥?头上顶着《金刚经》,怎么不是高僧?对不对?那真有本事啊。

  也就一句话就把她(皇帝的母亲)超生了!我告诉你,废话再多你也超不了生的,念一句真言能相应,一句话就够了。说了四句偈子就把皇帝的母亲给度了,使她投生了。(人问:是不是《往生论》这四句话?)跟这四句差不多,但他说的比较自由的话。(编注:樵云上法堂念经超度,只听宣读三声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念一偈:“我本不来,是汝故爱。连根拔起,超升天界。”说毕,复以幡三招,称南无阿弥陀佛者三。谓上言:“已超拔矣”。)因为什么?他的心智是相通的,他说法性之语,本无来去,一念外缘生…….那样的话,很普通的话,解决了,解决问题了。因为啥?他能解决当时的心智就行了,要是我们用这四句话,要是皇帝请你的时候,你也可以说这四句话,保证没问题。请不请你,我不知道,这是个问题了,但我们这四句话真起作用的。实际说,度脱有情要说真实语。

  我们有的人不知道,他要做很多很复杂的手续。我有个亲人去世了,我们家人就很疑惑这个事,因为我这个姨母从小把我养大了,我姨母去世了,八十几岁,我姨父他们一年去世的,九十几岁……他们去世了,家人就给我打电话说:不行了,你出家了(她)不行了你也得回来看看,对不对?最少财产你要来帮着处理处理,对不对?我说我不去了,家里就打电话,最后周边的人就说你回去看一看吧。就去了,到我姨母的牌位前,他们也写了一个牌位,我就给她念这四句话,我不是这样念的。我说:“阿弥陀佛有甚深功德愿力,汝闻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即往生彼国,无有退转。”我就完了,第二天就烧去了,他们在那哭什么的,那我也不管,就结束了。我安排完了要走,他们就说你姨母去世了,你怎么要给她做一做法事,我说做完了。没有见啊?他们都说没有见,我说反正我做完了。他们说你怎么做的?好多年他们还问我这个事情,我说我真是做完了。因为啥?在我心智中荡然无存于轮回,荡然无存于轮回之中的阿弥陀佛光明彻照一切有情,与我有缘有情,在我心智荡然之中,他们是没有轮回业的,没有这个机制了,机制已经断灭,在弥陀的光明庄严摄化下,一切皆能成就的。

  所以我没有畏惧说了,他们说你这样是不是对不起你姨母?我家人说你怎么也得给她诵卷经,我说我诵了一万卷经了,都是真经,他们说没有看见,我说诵了一万卷了,那我们对阿弥陀佛这个誓愿、功德力、真实力,那你是真正地随顺?还是方便地随顺?还是抉择地随顺?全看唯心所现之守护了。那有人说我家人去世了我就替他念多少多少经,好啊!有人说我替他念几声佛号,行啊!但一般人认为多多益善,多多是不是益善呢?多多益善。那你说你怎么不为你姨母多多益善?我念的一下子把法界都充满了,太多太多了,我念了那一句阿弥陀佛,太多了。

  因为什么?以佛愿力称念故,佛愿力充塞法界故,摄化法界一切有情故,真实不虚故。所以以佛愿力称念佛功德名号,令我有缘往生彼国,无疑无虑。那我就那样称念,所以我感觉我这一念是最多最多的了,最充分的了,没有疑虑。那我们用这四句偈子来度脱自己有缘、有缘的已亡者,那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安慰与福德增上缘,这是决定不虚的。你莫畏惧!你要畏惧了,他来找你了说你帮我念几句吧,你慌慌张张地给他念,念的累得要命,你心里还不相信,说能不能往生?那你就把他路给拦住了,他本来是一片金光大道,你这一动念前面就障碍一道黑墙,把路堵住了。

  所以我们要为亲人做抉择,“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你要斩钉截铁,要无疑无虑,要随顺佛力,不要随顺想法。若随顺想法,难言难言,难说难说,真是不好说。那为什么要极力推荐这四句话呢?因为这四句话,无始以来对我的加持鼓励,我感觉到解决了我一个问题,我的确是解决了我一个问题。因为我以前对亲人这一块,对往生这一块产生过极大的亏欠心、疑虑心。也就是我们家的亲人——最直接的亲人去世了,自己都没有按照佛教的仪规来做,生起了很大的懊恼与羞辱的一种感觉,心里很痛苦。念了佛以后把这个问题感觉解决掉了,所以特别感谢佛恩。

  以前有个法师他家人去世了,他赶紧跑回家念佛。我说你为什么跑回家念佛?为什么?他说不跑回家怎么帮着念?我说阿弥陀佛是照十方国还是照你家?不要笑,一般的我们认为阿弥陀佛还是自己带来带去,他不知道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因为心智障碍、分别障碍、距离障碍、意识业相障碍,不敢照十方国,也不敢随顺无所障碍,所以处处有碍。什么呢?心智业缘维系之碍,非是实有碍。所以碍在众生边,非是佛光有碍。那我们真正地作为一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守护者,你一定不要有碍。

  所以第二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如来光明名号,随顺光明,以彼光明名义,与彼光明名义相应,那是真正的赞叹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不随顺他这个光明无碍来念佛,不随顺他这个愿力来念佛,你不是赞佛,张嘴都在疑佛、谤佛、诋毁于佛。你要念时还说我不能消业,我还烦恼。

  前几天有个菩萨打电话给我说,我读读《地藏经》,消消业再念佛吧!我说分明阿弥陀佛说,念一句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怎么还要消什么业?念佛不消业吗?他说我要念念《地藏经》把业消完了再念佛,这就是对佛不相信。念《地藏经》也挺好,那你念《地藏经》吧,那是因缘,对不对?都行啊。但有一点,那我们不能说念阿弥陀佛没有作用,念《地藏经》才有作用,这样的话是不相应的。那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念佛有作用,念《地藏经》没有作用,那也是不相应的。我感觉到随缘吧,随缘还是挺好的,但不要相互诋毁。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

  像释迦牟尼佛最初示现,在人类示现,就是先摄五比丘,初转*轮,鹿野苑初转*轮。我们到了那个地方,他们说这是初转*轮的地方,那是初转*轮的地方。不管在哪儿初转*轮,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了五个比丘,最初与他同行的五个他们释迦族的亲属,他最初度他们五个,憍陈如等。那么这初转*轮实际是摄僧、令僧安立世间,所以初有六阿罗汉住世,那么这个是以声闻为住世相。

  所以佛世尊灭度的时间,他方菩萨欲来守护释迦佛教言,释迦佛就制止他们说:“止、止、止!”大家读一读《大般涅槃经》,就会看得到这样的文字,说我法如一器充一器,说比丘之相是法器、道器守护者,如一器充一器。我把我的教言全部的教给他们守护,让他们守护世间,无增无减低守护世间传播下去,如一器充一器。

  现在人不是如一器充一器了,现在是不断地增加,不断地减少,不断地说是,不断地说非,一会这个真,一会那个假的。那我们能不能如实地不增减地把它守护下来呢?这就是我们出家人最重要的一个责任了。说守护佛法是出家人的首要本分,住持佛法是首要本分,修证佛法是首要本分,传播佛法是首要本分,不增减其是首要本分!要不然佛法在我们手里就坏掉了、变掉了、丢失掉了,量不够了。

  “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

  那前面说这个声闻,我们现在看到上座部,在毗婆罗山的七叶窟五百结集,说经律论九部教言中,的确是摄声闻。以声闻来住持圣教安乐,纯净佛法,无有增减。那毗婆罗窟有这样的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我那个地方有毗婆罗窟的土,五百结集那个洞里的土,我那还有一包,谁要可以给你们结缘一点。

  那么这五百结集中就是声闻摄,但洞外的大众部所接触的教言中,就广泛地传播着种种教言了。象我们现在大乘教言,有很多来自于大众部,当然也有很多其他在天宫中结集的一些经典,包括什么很多地方结集的经典,种种处结集的经典都是有的。那么在窟外集结的,窟外真是太大了,窟外那个山上真是太大了,他们说一万多众那是足足有余的。像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那就是大众部结集的地方,那太大了,那么平、那么平的山上,很大很大的地方,那个地方新旧王舍城包围着它,所以衣食自然。阿奢世又来支持他们结集经典,所以说他们不为衣食所困。

  舍卫国阿奢世把他(父亲)频婆娑罗王给关到七重阁子里隔死了,他就作王了。但他忏悔了,释迦佛以月光三昧一照着他,他那个弑父弑母的罪恶就消除了。世尊灭后,主要是靠他护持(圣教)的。那是新王舍城,新王舍城就面对着七叶窟那个地方,他们在那结集。那么这个就是声闻摄、大乘摄。象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是教化九界有情的,但他主要在人类住世的还是现于声闻相,偏重于声闻。

  “值佛而不免于三途”,这太苦了,这真是太苦了,实际不是,他们是善根成熟者,是异威德善巧成熟者,异威德。因为我们学佛,在善根成熟顺性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也异威德成就者,所谓异威德成就者,作佛逆缘。你说这不是谤佛吗?对不对?都是顺缘多好,都是顺缘这娑婆世界就不相应了,那就不叫娑婆世界了,可能就应该是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逆缘,它不现逆缘,任何逆缘都不会表现出来,所以举这个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这三个都是很奇特的因缘。

  像善星比丘是世尊在因地多世的亲子,他很多世都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的儿子,一生一生的给释迦牟尼佛做儿子的,释迦牟尼佛在此处生,他也给他做儿子,在彼处生还给他做儿子。那你说罗睺罗不是佛的儿子吗?这说因地,不是说他成佛的这个儿子,因地。那么善星比丘随释迦佛作侍者作二十多年,别人就疑惑,“世尊,何以善星常于世尊随于左右而生堕地狱呢?”世尊给他们解释了一段很有意义的话,很有意趣,他说:“此人若不随于世尊摄,此人当作轮王,统理天下,令天下有情遭以涂炭”。就是他让他们都受苦去了,这太糟糕了,因为他有轮王之相的,他释迦族的。释迦族的很多人都随着佛出家了……他再不出家,他也作轮王去了,他就作王了,这一作王,这人民可就倒霉了,一看还得让他出家,虽然他是坏人,我摄住他,他只能诽谤他一个,世尊一个人,但其它人就免受伤害了。

  所以现在大和尚的侍者也不好做,很多人做侍者也会出问题,为什么?你要小心地,因为现在的因缘不太——要是我们谨慎,善始善终地守护、尊重,不放逸、不骄慢,因为一旦作侍者他就容易放逸骄慢,他知道得多、听得多。善星比丘三藏十二部透达无碍,他说法没有障碍的,他就因为没有障碍而小看世尊。他直接这么叫:瞿昙,就比我多个光环,他有啥了不起?作侍者的话,天天这样说。我告诉你,跟我久了,他也会这样说,他个子比我低得多……我也不是佛对不对?天天多病的人,他就会这样说,这人太糟糕了……实际不是,我们久了,他凡夫心、凡夫种子会泛出来。象释迦牟尼佛他摄这一类的有情,是令其于恶缘中得以增上,他业报一尽,他就成佛了,成就了,象提婆达多、居迦离亦复如是。

  那么提婆达多大家太了解了。我们一般人都不希望自己身边有个提婆达多,我告诉你,你身边要是没有提婆达多这个善知识,你想迅速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能!没有人祈祷说我身边要有个提婆达多,人常说我要常遇善知识,常有增上善缘,常得到善知识爱护与摄化,大家都希望如此,但在此娑婆世界,你做梦吧!我告诉你。但是在这个娑婆世界你就做梦吧!我认为这是做梦,你要想遇到的都是增上善缘,那你做梦。

  我以前遇到他们谈论说近代一个大法王,大善知识,他们说:你看,他身边都是恶人呐,举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下举了一大把,他们说哪个都是坏透了、恶透了。我说他们有威德,一个是顺威德,一个是异威德,一顺一异,圆满威德。

  不相信吗?在这个娑婆世界要想示现圆满威德的,就要有顺威德与逆威德。所以诸大善知识于无畏心智中顺性饶益有情,逆性饶益世间,入佛境界安稳众生,入魔境界度脱众生。

  你要不信,那你怎么能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说善说恶、说是说非,还沉浸在这里面。那就初发心尚不能发起,所以我们学佛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深思熟虑。那么这个昙鸾法师引用这一段文字反而解释的不是这个,我们不要离题,还回来。

  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

  舍利弗,可能是大家都知道舍利弗,舍利弗就剜两只眼睛,对不对?就扛不住了,左眼一剜右眼一剜就不行了,扛不住了,要是没有这句恶话还行,还能忍耐,只是没有眼睛的人,但当一听这话就扛不住了。说这眼又臭怎么能度人呢?怎么能给人治病呢?这一句话就把他伤了,说真是众生难度,还是自了吧。

  他们说近代的阿迦曼尊者,很多人看过阿迦曼尊者的传记,阿迦曼尊者是五十年代的一个圣阿罗汉,是世人所公认的一个阿罗汉,他烧出来那个舍利什么外围机制大家能看得到,感知得到的,的确是阿罗汉的圣制因缘所建立的。

  他也是这样子的,过去也发过无上的菩提心,就是非成佛不可的,但在娑婆世界折腾折腾得怕了,就说干脆我就取灭吧,实际就是证于实际吧,抉择于实际。阿罗汉是抉择于实际的,就是不为后有,不为后有等于把大悲大愿的菩提心给舍了,但守大智了,就是智慧守了,不为后有了,就舍掉了。

  那么这个我们是能看得到的,在这个娑婆世界,他主要是真正没有守护着象阿弥陀佛的愿力名号,那要守护着可能不会这样的,那我们多念念阿弥陀佛回向给阿迦曼此类的尊者,让他们回小向大。他们比我们得力,他们已经不为后有了,所以再运用就是大悲大愿,直接方便度化众生。因为啥?他们后有之业已经断尽,烦恼业习已经断尽,所以我们能劝请他们大悲大愿复苏,那是太好的了!所以多念念佛回向给他们,让他们走出寂灭,光照人间。

  以前我到很多地方的塔庙,我都踢他们的塔,我都跺他们的塔,我说:“出来,不要住于寂灭,寂灭安乐是安乐,众生太苦。”到那儿就哭就喊又踢的,就喊:你们不出来我给你们跺塌。当然这个世间人苦啊,无依无靠的,末世有情无依无靠的,他们不出来,谁出来?他们已经证得圣功德利益,已经有清净地断除这种无始以来的业习的善巧,已经纯熟了,他们一应世就能度化世间。我们尚有业习蒙蔽,烦恼的这种侵害,自利尚不能守护,欲利他者无力。

  你说我随顺佛愿行不行?也行。那舍弃自我业习之熏染、自我丑陋之心智,不管了,不顾了,我就念佛回向给大家,或者说以佛愿力回向给大家,那也是不可思议的人。

  单单这些,我们提这些圣者,好比我们中国这些大祖师们,你到他们道场去了,要呼唤他们的,对,要念佛呼唤他们的,给他念十声阿弥陀佛,你醒来!真要这样劝请的,不要以为是玩笑,要以为是玩笑,那我就没办法了。

  我体会许多我正面的因缘,扶持我的因缘,基本上都是我——我大概用了五年时间,就是在国内到处参学,就是到祖庭去喊他们,真是一喊就两个小时,狠哭,把他们哭得地都晃,然后再说:你没事干了,我们这个太倒霉了,我们这样粗重都没有力对不对?就哭,喊,一直哭得自己感觉到周边人都感动了,他也感动了,再走。要是不感动就不要停止哭,因为啥?一直把他哭醒过来为止,(德灯师以前看见我哭过没?德灯师,我到那个华严寺不是你去的吧?应该不是你。)一般哭两个小时,又喊又闹,一直我感觉他是醒过来了,我就不哭了,醒过来了,自己说够了。实际有时候说度众生实际很苦的,把大家的苦收集过来,倒给他们,我又没有本事,对不对? 我要倒给你,你帮我解决,真是很多感应。

  说实话这里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感应,真是许多感应,像我去……讲讲故事大家放放松,到净觉寺,道宣律师天人应供台那个地方,我就作了个祈祷,真是感应很多。所以我们对先贤圣者的祈祷——象我到远公大师的那个地方,我以前每年都去,香积寺——善导大师那个地方,就喊就叫,用珍珠玛瑙往那个塔上扔,供养就白供养了,你也不出世?就是把心里对他们的出世、应世、教言应世、他们住世的渴望表达出来,一直筋疲力尽为止。以前就是绕绕,把脚走得出血,我说感动不了你就先感动我自己,那样做久了对他们真有感情。

  我绕善导大师(塔),绕了七天那个塔,绕、绕、绕……,他们那个地方对善导大师的塔一开始没有在乎的,绕着绕着……他们首座和尚都去绕,沙弥、比丘都来绕,我说你们来干什么?他们说我们也来绕一绕吧,都来绕塔……

  我们要真诚,这个真诚不是说出来的,要做的。你这样做了,他们的余威德会唤醒,唤醒了就会来加持世间的有情、需要法则的有情,令他们得到佛法真正的摄化,来鼓励他们的成就。你要不相信你天天自己打妄想,我这壳子怎么样?我的道德怎么样?我的想法怎么样?我现在怎么样?你天天走不出自我的,你发不起这种广大的网络因缘,象网络一样,你不能唤醒这样的心灵的需求、心地的需求。

  我到罗什大师那个地方去哭了三包子了,我说:“罗什大师你这么会讲你也不出来,对不对?我们又不会讲,这儿要讲,那个地方讲,快累死了。不行你把你会讲的东西加持我也行,要不然不要叫我讲了,挺累的,很累很累的。”就哭。他们那个当家师就说:“你哭什么?法师?”我说“我在这哭碍你啥事?对不对?”就那样……

  我就感觉罗什大师,你怎么……,七佛出来你都作译经师,对不对?你现在怎么不译了?你把那译的经往那一撂就结束了。现在要是罗什大师出世多好,对不对?他辨才无碍。哭,到他那个舍利塔,又踢又跺的,他们说不要把塔碰坏了,我说碰不坏,不要管。因为什么?就是感觉心力不及,末世有情。那我们怎么不祈祷呼唤这些善知识呢?

  象“遇无空过者”这一段文字,要是我们没有这种热烈的眷恋与祈祷的这种心念,真是我们自身往往陷在自己的业流中,很苦很苦的,很狭隘。我大概用了几年时间这样喊啊、叫啊,几年时间以后,身心落下来了。感觉到这些祖师都没有取灭,一个都没有取灭,反正我是认为他们一个也没有取灭,后来一直感觉到跟禅宗的善知识道场有很大的一个隔距,我就到六祖大师韶关那个寺庙去了(南华寺),韶关那有六祖大师那个壳子在那放着,我说你光存个壳子,不存灵魂可不行啊,对不对?灵魂要活起来的,那六祖大师根本就没有取灭,壳子是假设的,没有取灭是真实的。

  实际我们这个概念,我们心智中的六祖大师你不唤醒,你想把外面的大师唤醒,你是做梦呢,我告诉你。那走了以后再看禅宗的东西就感觉到亲切了,以前总是感觉这是什么,因为什么?以前接触道宣律师,道宣律师一句话把我给蒙蔽住了,道宣律师说……不说了,这句话说了不好听,怕蒙蔽大家,他对六祖大师有个评价可不好了,我就不说了,一说容易蒙蔽人,蒙蔽了很多年,也不能说道宣律师不是好心,但他是依戒法而讲的,他讲的可厉害可厉害了,我看了这句话以后就经常用这句话去衡量事情,一衡量心就发闷,就晕了。拜了六祖大师以后,憨山大师还有丹田大师那三尊圣像(编注:左为明代丹田和尚真身,右为明代憨山德清和尚真身,居中者则为禅宗六祖慧能和尚真身。南华寺灵照塔)以后,感觉到自己……,当时没有哭,但是感觉到行了。

  一定从心目中唤起对善知识的渴望,对依止善知识的渴望,一定要唤醒这个。你要不唤醒,你依止的就是你的业、妄想——你的现前的这一点知见,你走不出自我的,菩萨!

  以前我走一路哭一路,他们说这人神经病,我说我就神经了!在这个时代无依无靠的怎么不神经的,对不对?你不神经,我神经了,天天就是哭,哭了很多年。我不是让大家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唤醒自己心灵深处对善知识的渴求。

  那么你看这些菩萨,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他们就堕地狱。为什么?他们对世尊没有爱乐,没有渴望,没有随顺教诲的愿望,没有对善知识的尊重。所以我们现在就是释迦牟尼佛已经示现取灭了,实在没有什么灭者,你只要唤醒你心灵的释迦,你能得见十方佛现前立的,就象我们行般舟三昧一样。你要真心地呼唤他们,你要不真心的呼唤,我们就被自己现前的业蒙蔽着,业心蒙蔽着,你不能有感知的,你不感觉到佛法是真正地是在世间延续着的,法性照耀着世间的,你体会不到,麻木不仁,似是而非,你心灵深处没有与诸佛同一安住,你没有对诸佛的供养与爱乐。

  以前我们出去走动的时候,我就把最好的东西供养佛、供养圣地,他们说你这太浪费了,我真是作不了,我真想把自己的生命……什么东西都供养掉,每每都这样子的,的确是这样子的,决定到那地方就抑制不住自己了。平时这东西摸摸索索的不想给人,到那儿就不行了。我这也是培养出来的。

  但要是我们在平时的知见中,总是爱乐自己,最好的东西是自己的,最好的知见是自己的,最好的想法也是自己的,用的东西什么都是自己的,对吗?这样走不出自我,你走不出自我。那么你看在一些其他教言机制中,你要想真正地去求法,你都要把最好的东西、最喜爱的东西供养出来,要不然不行的,那你得不到法则的,你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所以说这一段文字像举提婆达多、善星、居迦离等此类有情,他们虽然在佛住世的时候,他们因为不爱乐故,不尊重故,现逆缘之相,所以不能得到现世顺缘之利。那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机制,像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就在我们的上面,就这样看着我们,我们感动不感动呢?你们能不能常思考他呢?你能不能观察他,你能不能想象着他在这直接加持着你呢?还是你在妄想加持着你?烦恼业习知见在加持着你?实际我们大部分人还是被烦恼业习加持着,妄想颠倒加持着,迦叶尊者真加持你了吗?那他加持你,那十方诸佛都加持你,十方诸佛加持你,阿弥陀佛怎么不现前呢?所以我们要深心真是要问自己的,这个地方不要不当真的。

  实际我见许多修行深度已到一定状态的,对圣地、对善知识、对……那种恭敬、守护啊……来我们这个地方的祜巴温忠那个尊者,我看了他一部片子,一直几年都感动着我。他有一次到一个地方讲法去了,他就拿个扇子,他就开始围着这个法座,他要上这个法座,绕啊、绕啊、绕啊,施了很多供养,然后坐在法座下面,拿着个扇子这样扇,对着法座,像释迦牟尼佛坐在法座一样,慢慢慢慢扇,很认真的,每下都很认真的,他就很认真那样。晃了很长时间,就那样子,这个是空座子,他就开始抹这个座子什么的,很认真很认真的,就象对释迦牟尼佛。在热带地区嘛,对不对?扇了很长很长时间,就对个空座子,十分感动,很感动。

  那一年我认为我见过两个比丘,还有一个比丘也是对他所使用的法器,能尊重爱乐与顶戴,我看了感动了我两年的时间,两年时间这心智就放不下来,一想就想起这个事情了。祜巴温忠尊者来到我们这,我们大家见过吧?就这样扇,很长时间、很长时间,但我们现在就是有个活人在你面前,你能不能那样真正地细心地每下都很认真地去爱护守护他呢?我们在佛前真正能不能那样认认真真的去恭敬守护他呢?你看大家就是拿个佛像还这样那样的,我们真正能那样对着一个佛像认真爱护顶戴吗?我们对自己用的法器真是十分谨慎严肃的爱护它吗?时时刻刻地象面对着世尊一样的爱护着它吗?你要时时刻刻象爱护世尊一样的爱护它,他不是世尊?他不加持你吗?

  你说这万法唯心,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这相不是相吗?你怎么不见如来呢?要不然我们实际跟提婆达多、跟善星一样啊,我们现在也在遇佛啊,菩萨们!经书不是佛吗?法身佛,不是吗!化身佛,不是吗!我们一样的见佛空过啊!所以真正的我们要“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观佛本愿力,能令速满足”,观佛誓愿成就,我们能得到满足啊。要是一观自己,一观业习,真是难言难说难讲。

  这一段文字我感觉提婆达多也好,善星比丘也好,居迦离也好,这些逆行善知识,就表达着我们现世凡夫中的不爱乐佛法那个心分,不爱乐佛法那个心理,自以为是,颠倒妄想的那种心理,他们不过是完整地表现出来,我们表现得比较委屈,不完善罢了,他们整个的表现出来。要么谤圣者,要么谤佛,要么害佛,其实我们是不是有谤佛、逆佛、害佛、圣者的东西呢?你不依教奉行是不是在害佛呢?你不顺法修持是不是在疑圣者呢?你不能如法深入的实践佛法的法味,你是不是遇佛而空过呢?

  这个地方,诸位善知识可能会审视会观察的。这一段文字我感觉到是真正地鼓励我们,现在得遇佛法了,我们不要学善星,也不要学提婆达多,也不要学种种放弃世尊教言、口说世尊教言而不行世尊教言者。这三位中,善星比丘通达三藏;提婆达多善说于法,具三十相,有二相不足,不是没有善根的;像最后举这个诽谤舍利弗的居迦离的这个善知识、这个善巧者是具世间福德,善观于相,具世善巧。

  我感觉举这三类人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要是真正在佛法中,要想没有空过者,必然随顺佛教,依存佛法,观佛愿力,观佛之相,你一定能成就,要不然提婆达多、善星比丘、居迦离我等差不多。虽然给人能讲法,虽然表面上也在学佛,也象是遇佛了,道心难守,道业难成,轮回难逃,真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虚作不虚作的问题了,所以依佛愿力,绝不虚作;依颠倒妄想,怎么能不虚作呢?我们要依自己的业力你怎么不虚作吧?

  无始以来凡夫所造善恶业莫不是虚假之业,无一物可得,无一物可取,无丝毫善利啊!那么这样我们来观佛愿力,遇无空过者,那是有意义的。所以说三轮体空修法,应无所住来修法,来行戒法,来念佛法,来布施法,来行一切法,生一切清净心,所以无染于法,无坏于法,身行于法,那么就是清净法则,无造无作,这样我们遇佛无空过,“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样佛就在我们生命中,佛法在我们生命意识中、未来延续中不虚作住持,真实守护。

  诸位善知识啊,学佛就在于依教奉行,学佛在于成就、在于深入,学佛不是学理论,不是学给别人说什么,是一定要深入实践,一定要依法深入实践;一定要依佛愿深入实践;一定要依正知见观察实践;以智慧观察实践;以慈悲方便观察自己的现缘。若不如是,提婆达多、善星、居迦离是我等的一面镜子,他会照见你业相的未来果报,所以我们真正的要遇佛无空过者。那我们得遇阿弥陀佛摄取念佛众生不舍的大誓愿,来随愿而得满足,这是必定的。

  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

  阿弥陀佛的愿望就是欲令众生得见自性真实,以佛报德速得安住,他把他所有的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安住在弥陀的报德之中,亲显法性。这是个教言机制,要具足熏习,要一思维我们就会掉入自己所谓的量中去,很难去真正地随顺佛愿、随顺佛力观察现缘。

  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

  那么这个住持,因为以佛愿力住持故,能令我们速满足;那要以你自己的妄想业习住持,你就参差不齐了,那跟这个愿望就不相应了。所以这是个不虚作住持,我们要从根源上来观察。

  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于上。

  那么这一段文字就等于把阿弥陀佛八种功德庄严作了一个描述,令我们逐渐有进趣善巧,随顺善巧,如是知自心善巧,剥脱虚假业而坦露自性的善巧,真正地与法得以纯熟,乃至于无上菩提而无有退转。

  时间又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总是会下意识去抱怨某种事情。其实,在佛学里,抱怨,是一件极其不好的事情。抱怨会让人心里烦躁,容易犯贪嗔痴。佛经有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一抱怨,就是动了嗔心。嗔是佛家三毒之一,我们在抱怨,就是在损害自己的福报。还有在医学上也是说多抱怨动怒是对身体不好的。特别是在运势不好的情况下,切忌千万别去抱怨。人抱怨,会产生负面影响,无形中引来一些不好的东西。在你运势差的情况下抱怨,无疑只有雪上加霜,更加倒霉了。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轻易去抱怨什么。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学会感恩和随喜。感恩和随喜是消除抱怨的最佳方法。心存感恩,慈悲待人,运气一定能好。人在做,天在看。我们所做的一切菩萨都看在眼里。我们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时,请先静下心来,反省一下,是否自己有过错?如果没有,那是不是前世欠下的因果呢?凡事要冷静,改变命运,有时,你只是差一个好念头。停止抱怨,你的命运会越来越好,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